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中國傳統唱論與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傳統唱論最早出現于25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先秦時期是唱論美學思想的萌芽時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現象,諸子百家就音樂思想的論述各有千秋與精華。如孔子著《論語?泰伯》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抖Y記》提出的“本于心,感于物”的音樂發生論等思想都影響著唱論理論,并呈現出音樂美與倫理道德相統一的思想即仁德與禮樂一體的美學色彩。“美學”理論它源于西方,是一門近代學科,且是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的一種探究途徑,我們以現代民族聲樂作為傳統唱論的研究對象,旨在研究民族聲樂中的哲學問題,進而嘗試用哲學思維模式探究現代民族聲樂的美學觀點,從而找到古為今用的美學意義。
一、傳統唱論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地域廣闊,長期受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的影響,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于諸多復雜多變的歷史背景,傳統美學思想也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文明進步而逐漸形成其美學特點。長期以來,人們通過對自然的崇拜、樸實的農耕生活、紛雜的戰爭洗禮、分裂與動蕩的改朝換代、民族之間多元與共融的交流、人文政治與思想的進步成長等挑選出以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為代表的傳統美學思想,即“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學思想、“情境合一”的意向美學等思想,二者代表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高度。傳統唱論在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大背景中承載沿襲著的多個美學觀點。如傳統唱論中強調以言為本、以自然為美的觀點,即說話與歌唱、歌唱與歌者融為一體的美學觀點是“天人合一”自然美學思想在唱論中的踐行運用。又如以行腔為美、字正腔圓、情動氣生、以聲傳情等在意境中達成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就是“情景合一”意向美學思想在唱論中達成高深而熟練的歌唱技巧的意向之美、和合之美的追求。由此可見,傳統唱論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民族聲樂的美學觀點由民族聲樂美學要素構成,是點與線的關系。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要素有情、氣、字、聲、腔、音、態等,各要素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觀照、相輔相成、依托共生,成就著現代民族聲樂的美學觀點。如語言美、聲腔美、旋律美、韻味美、形式美等,都是從美學要素中構建描繪出來的。語言美包含著字正腔圓、依字行腔、字真、字清、語言流暢等美學要素;聲腔美包含著聲源、歌唱通道、樂音、咬字吐字、行腔等美學要素;旋律美是通過對歌詞語調和律動的把握,對作品進行旋律的創作,突出聲樂的聲、情、字、態等美學元素,使音樂情感表達、音樂個性、旋律音色、節奏、音調、主旋律更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韻味美與形式美均包含有情、氣、字、聲、腔、音、態等美學要素合作之后的呈現。
傳統唱論承載著2500多年的厚重歷史。元代燕南芝庵著的《唱論》是最早記載唱論的的理論著作,全文有1800多字,有著對戲曲演員演唱技法、演唱審美等具體要求的說明與論述。現代民族聲樂的美學觀點記載傳承著唱論中的美學觀點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等,就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民族聲樂。追本溯源,現代民族聲樂的美學觀點具有語言美、旋律美、聲腔美、韻味美、形式美等多個特點,都是汲取傳統唱論的美學觀點繼承總結創新出來的。所以,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是傳統唱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傳統與現代遙相呼應,心心相吸,跨越著歷史長河,呈現著藝術的魅力。
三、現代民族聲樂繼承著傳統唱論重要的美學觀點
(一)“以自然為美”的聲樂美學觀點
東晉陶潛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記載:“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日漸近自然。”認為弦樂用手(絲),遠于自然,管樂(竹)用口,較近自然,聲樂(肉)用喉,最近自然。之后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則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者也”“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燕南芝庵《唱論》中記載:“續雅樂之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已其近之也”。這些觀點,可謂古人對歌唱寓意的最美好較高級別的言論,對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影響非常大。再如清代徐大春的《樂府傳聲?序》中述:“古人作樂,皆以人聲為本”“傳聲者,所以傳人聲也”等等都是在陶潛“以自然為美”的思想中繼承延伸出來的思想觀點??梢?唱論從傳統到現代都是追求簡單、真實、以自然為美的聲樂美學觀點的。
在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中,是以科學的發聲達到最自然的歌唱為目的,有成就的歌唱家,系經過長期嚴格正確的訓練升華到以自然為美的高層次境界的,這也是聲樂美學的較高境界。這個美學觀點貫穿古今,始終引領著民族聲樂的美學高度。
(二)“以行腔為美”的聲樂美學觀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中就記載:“昔韓娥東之齊,匱糧,至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其中,“響遏行云,余音繞梁”的描寫,是對聲樂行腔美的具體描述?!冻摗分小耙謸P頓挫,頂疊垛換,縈紆牽結,敦拖嗚咽,推題丸轉,捶欠遏透”則是記錄行腔美的具體描述,總結為依字行腔,即字領腔行,腔隨字走。這正如《琴論》中“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余也”的觀點。也就是說,求于弦中似感不足,得于弦外綽綽有余?!暗弥亩鴳?聽其音而得其人”,從外至內、由表及里歸納了行腔美的韻味,這與聲樂的行腔美如出一轍。行腔有強弱輕重、抑揚高低、疾徐快慢、連貫頓挫等音樂性色彩的美;還有喜怒哀樂、憂思驚恐等情感性色彩的美;另有科學有序的美、協調平衡的美、結構色彩的美,在二度創作中展現創造性色彩的美等都呈現至今。。從古至今聲樂中的行腔美都是歌者追求發展創新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以行腔為美的歌唱,“行”是動詞,是走、通暢的意思;“腔”是名詞,是通道、管子的意思,也就是說聲音的樂器象管子一樣通暢流動。古人對行腔動態美的追求讓我們深深地感懷,早在兩千多年的古代就有如此科學的高難度的發聲技巧,實屬不易??梢妭鹘y與現代的美學追求都是一致的,我們應科學繼承發揚光大。
(三)“以言為本”的聲樂美學觀點
早在戰國末期的《尚書?堯典》論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認為“詩”是人用語言表現內在情感意志的手段,“歌”是詩歌語言的詠唱方式,聲音和長言相配合,樂律和歌聲使之有序,已達到“歌”是“言”在情感表達上的拓展、延續、發揮,“歌”也是“言”的另一種藝術形態的理論高度。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古之善歌者有語”,闡述了“以言文本”的歌唱美學觀點,即“歌”是詠唱語言的,語言是歌的靈魂,只有真實的語言才能表述真情實感。燕南芝庵的《唱論》中記載:“字真,句篤,依腔,貼調”,記錄著為使歌唱吐字真切,字要真要正,字字相連成為真誠厚重的語句,依著真誠行腔貼調唱出的曲調才能為之感動。燕南芝庵在漢字字音的構成與吐字技巧上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
關于語言在唱論中的描述不勝枚舉,現代民族聲樂遵循字真字正字清的原則,要求咬字吐字和說話一樣,由清晰的“字”構成正常的歌唱語言,以言為本的美學唱論沿用至今?,F代民族聲樂美學中的語言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產物,尤其是古典民族聲樂作品更是特定的歷史風格與表演者所處新時代大環境下的現代民族聲樂歌唱在合轍押韻的語言中對傳統美學觀點的延續升華。畢竟時代不同,語言更為簡練質樸,語氣語調語態語勢語境更為花樣翻新豐富多彩,但萬變不離其宗,以言為本的美學觀點在現代民族聲樂中具有核心價值的意義。(四)“字正腔圓”的聲樂美學觀點
燕南芝庵的《唱論》中記載:“聲要圓熟,腔要徹滿”,是“字正腔圓”的最早文獻記載,也成為傳統唱論的兩個基本美學觀點?!白帧迸c“腔”二者互為關聯,互聯互通;前者又是“正”與“圓”的互幫互補。字正腔圓的協調過程,即聲與字的協調過程。南宋的《遏云要訣》里指出:“腔必真,字必正”,“正”表意正、聲調正、讀音正、節奏正,“字正”是指歌唱中發音吐字的真切。根據把字的字頭、字腹、字尾和收聲在歸韻瞬間咬正,來達到行腔徹滿的結果。“腔圓”是行腔圓滿、流暢、貫通的美學觀點。“字正腔圓”本是我國戲曲表演中提出的唱段術語,這也同樣適用于現代民族聲樂美學的技術指導理論指導,它是民族聲樂技術規范的要求與準則,更是我國民族聲樂對歌唱語言的審美標準?!白帧钡男摒B是通過張開的胸腔、喉咽腔、鼻腔以及頭腔形成“腔”的歌唱通道呈現出的“腔圓”,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歌唱技術美學觀點,做好了“字正腔圓”的聲樂技巧,也就成長為歌唱家了,可見這個美學觀點的高含金量價值。歌者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會反復出現“字歪腔壓”“字虛腔擠”“字空腔堵”等不遂人意的現象,使歌者始終無法達到理想效果,若使二者完成辯證統一和諧自如的默契,必是一個長期練習,堅持鍛造的過程。
(五)“情動氣生、以聲傳情”的聲樂美學觀點
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即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氣’之所以上下者,會厭者,音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這是古人所說的情動而氣生的道理,已涉及到科學而具體的歌唱用氣的方法,已然是科學的正確的。“氣”的技巧運用如動情即動氣,情動而言行,歌唱中的情生“氣”“字”生情,帶著“情”“氣”為一家的想法,因義生情,以情引氣,因氣出聲即氣形于聲,聲形于言?!冻摗分羞€記載:“愛者有一口氣”。在古代“情”被認為是“聲”的靈魂,“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有情之聲是歌者追求的高級審美意義。古有“一聲唱到融情處,毛骨肅然六月寒”?16,都是描寫情真意切的歌唱在強化提升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情”是民族聲樂演唱的靈魂,是真情實意的歌唱源泉,“氣”又是歌唱的原動力,是現代民族聲樂魅力的關鍵所在,所以情動而氣生情動而歌詠才能為之動容,達到歌唱互動的意義?,F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把至情至愛放在聲樂美學的歸宿與終極意義上,傳統唱論中情動氣生、以聲傳情,對于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而言,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美學思想影響深深地影響著傳統唱論的美學觀點,有著博大情懷的傳統唱論對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的引領與觀照,是真性情的誠摯的樸素的情感。嘗試用懷古悟今的視角窺達洞穿,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參照對比辨析,深入探究現代民族聲樂美學觀點是建立于兩千多年傳統唱論基礎上的一個繼承。在歷史的蕩滌中,現代民族聲樂繼承傳統美學觀點承載發揚延伸著傳統唱論多個美學觀點。作為從事聲樂教學與演唱工作多年的筆者,在長期教學與實踐的歌唱生涯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堵塞、碰撞化為思考展開研究,須勇于探索繼往開來,不斷總結傳承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儲備能量多為后人做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