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廣東農村公路發展狀況與對策探討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黨的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強化了“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定位。農村公路作為保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公益性、先導性、基礎性公共設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近年來,廣東省公路建設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國省道普通公路的通達率、密度和等級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村公路的建設發展相較于高速公路和國省道公路明顯滯后,成為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公路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之一,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的重點任務。
1.廣東省農村公路發展現狀及主要做法
1.1發展現狀
近年來,廣東省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交通運輸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交通扶貧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農村公路總里程18.3萬km,農村公路的等級公路比例、路面鋪裝率在全國分別列第13、19位,各鄉鎮的公路汽車客運站覆蓋率達,行政村的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2%,具備通車條件的行政村實現通班車,近四年全省交通運輸行業在農村公路的建設投入累計達550億元,通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完成約2.3萬km。整體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改善了農村發展條件,加快了城鄉融合,優化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二是切實改變了農村的交通條件,讓群眾切實地體會到了便捷和實惠,提升了出行質量;三是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公路通車后帶動了農村地區的工業、商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許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資源得以開發,增加了農民收入。從總體上看,廣東省農村公路的建設發展規模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但部分發展指標還處于全國中等水平,仍有較大發展提升空間。
1.2主要做法
多年來,廣東省一直堅持以系統化發展思路推動農村公路的建設發展,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年連續將“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設”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二是加強資金保障,穩步提高普通公路建設省補助標準,縣鄉公路建設補助標準相比“十二五”期間總體提高10%左右,在新增成品油消費稅收入中繼續按照相應標準安排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三是重視考核推動,廣東省財政廳和交通運輸廳分別印發了《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評辦法》、《關于廣東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考核辦法》,將農村公路工作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任務作為一項重要考核內容對市、縣主管部門進行考核;四是強化建設管理,形成了“政府監督、法人管理、社會監理、企業自檢”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五是注重示范引領,通過示范工程總結經驗、樹立標桿,以點帶面引領農村公路的發展方向,對省級示范縣在地方成品油消費稅增長性返還分配、省級交通專項資金計劃安排等方面給予鼓勵支持;六是強調項目監管,公路管理部門大力推進信息化資源融合共享,通過“廣東省農村公路管理平臺”,及時跟蹤掌握農村公路建設動態,定期組織開展督導檢查工作。
2.廣東省農村公路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2.1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目前,絕大部分縣、鄉鎮政府及村委會對農村公路的分級管理體制認識不足,職責不明確,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縣級政府作為農村公路建、管、養的主體責任尚未落實到位,農村公路基層管理機構不健全,鄉鎮政府的公路建管養力量薄弱,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與需求不匹配。
2.2建設養護資金缺口大
廣東省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的資金主要來源仍是成品油消費稅改革新增收入補助資金,雖然部分市、縣級政府從公共財政列支了部分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但總體上資金供給與建設養護需求還存在明顯的差距,投入額度和比例與責任主體應處的地位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大多數市、縣普通公路(含國省道和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運行經費和人員的基本支出沒有納入地方一般財政預算,往往只能擠占公路養護專項經費,養護資金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部分地方養護力量常年缺位。
2.3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任務重
廣東省農村公路的等級公路比例、路面鋪裝率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剩下的“硬骨頭”難度大、成本高,主要集中在粵東西北地區。同時,由于廣東省早在2009年就基本完成了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任務,早期建成的農村公路陸續進入大中修高峰期,養護任務十分繁重。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萬多公里通鄉鎮和建制村硬化路“暢返不暢”路段急需整治,超過6000km的窄路基路面需要拓寬改造,農村公路安全隱患里程3.8萬km整治工作尚未完成,600多座四、五類危橋需要加固和修整。
2.4部分地區農村客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部分地區農村客運站亭布局不合理,群眾出行便利性不足,建成后使用率偏低,建設存在征地難、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已建成的農村客運站亭管養維護長期缺位,破壞、損毀較為嚴重,不能正常發揮集疏功能;部分偏遠山區的建制村“空心化”現象非常突出,農村客運班線日常客源嚴重不足,企業經營冷僻線路、日常維護等費用較高,缺乏開行積極性,存在“開得了、留不住”的問題,“運營好”的目標不易實現。2.5轉型升級任務繁重
廣東省較早解決了建制村通公路問題,但向“建、管、養、運”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輕管”、“以建代養”問題,地方政府的積極主動性有待進一步發揮,行業指導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整體發展的規范化、市場化、專業化和機械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3.廣東省農村公路發展對策
3.1加強規劃設計,理順工作機制
一是綜合研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村公路發展的內在關系,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發展的規劃計劃管理,明確各階段具體發展目標,并根據發展目標提出系統的工作指標評價體系,以此作為推動農村公路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指導和準則;二是要明確和加強各級政府特別是縣(區)級政府的主體責任,進一步明確縣、鄉、村道分級管理職責,充分發揮縣、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農村公路養護隊伍和裝備力量建設;三是加快完善農村公路養護方面的法規、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建立完善我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常態化和規范化。
3.2提升農村公路建設質量
一是繼續加快建設進度,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的路網密度,重點優化農村公路與國省道及高速公路的銜接,推進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的路網通達率,查漏補缺打通“斷頭路”、整修“瓶頸路”;二是提升農村公路工程質量,建設時要充分考慮當地地質地形條件、文化旅游資源、群眾出行比例結構特征等因素,有條件的地方要對照高等級公路標準適度提高農村公路建設等級,應用技術含量較高的公路工程技術,并在建設時充分考慮為今后的拓展和延伸預留空間;三是加強后評價工作,對公路建設使用后的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群眾出行特征變化、交通安全等進行跟蹤評價和總結,并為后續建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3.3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一是拓展資金來源,繼續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推動明確省、市、縣三級財政按對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投入比例,確保資金充裕、使用高效;二是提高農村公路養護低標準,提高省級財政安排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標準;三是加強機制約束,推動參照省級財政對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標準,確定市、縣配套養護資金的配套比例,并建立與縣級財政收入增長掛鉤的機制;四是爭取國家保持中央車購稅對農村公路的投入、加大我省成品油消費稅新增收入返還基數,緩解管養資金缺口壓力。
3.4加快推動農村客運可持續發展
一是調整農村客運站亭定位,統籌將其作為農村公路工程的附屬設施,在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推進農村客運站亭建設,形成合理的農村客運站亭布局網絡;二是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快推進行政村客運通達工作,引導采取規模化經營方式,提高企業投資運營和抗風險能力;對達不到定常化、高頻次開行班線的地區,靈活運用定制班車、圩日班車等形式滿足農村群眾的出行需求。同時,要特別注重農村客運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農村客運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監督檢查,消除安全隱患;加強對農村客運經營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客運服務質量水平,為農村群眾提供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的出行服務,提高農村群眾對公共出行交通方式的認可程度,促進農村客運形成良性循環發展的模式。
4.結語
加快農村公路發展是今后一段時期解決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之一,廣東省在農村公路發展政策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完善、資金投入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公路發展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艱巨性,廣東省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相關建設和運營主體仍須在加強規劃設計、提升建設質量、強化優化財政投入、推動農村客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繼續加大力度,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進以形成長效發展機制,才能推動農村公路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