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幼兒園故事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兒園故事教育研究:幼兒園教育之故事教學
一、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互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幼兒,在師幼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性質和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稱為師幼互動。在我國傳統的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在幼兒面前講,幼兒坐著聽教師的講解,一般采用傳授式、問答式的互動行為和方式。這就形成了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不平等地位。故事教學能很好地改善這一現狀,教師以故事作為媒介,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故事中去,讓幼兒在聽喜歡的故事的同時理解并接受教學內容,對所學的知識不再被動地接受,實現“現實的話語環境”。在故事教學中,幼兒獲得與教師平等的話語權,能逐漸表達自己的想法。故事教學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和幼兒的互動能力,還能增進教師與幼兒的感情。
二、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故事教學中作品的選擇
好的故事作品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作品選得好,故事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才有了保障。教師選擇作品時,既要考慮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慮幼兒的欣賞趣味和欣賞能力。[1]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故事的內容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故事。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可以成為選擇的對象。但是,要有一定的準則。首先,故事要符合人們普遍的審美情操。有些世界著名童話、中國傳統神話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暴力、血腥的場面,如,《小紅帽》中,大灰狼吃掉奶奶和小紅帽的場面、《三只小豬》中大灰狼被燒的場面、《哪吒鬧海》中抽龍筋的場面等等。教師對這些場面要加以處理,用適當的語言概況其情節,使幼兒在接受故事的時候沒有恐怖的心理和違和感。其次,選擇的故事要關注幼兒智商、情商的發展。如,《小猴和桃子》中小猴子把幫媽媽買的桃子給了餓得直哭的田鼠,猴媽媽知道后表揚了小猴。這個故事講了一個淺顯的道理:要想讓別人喜歡你,你得先喜歡別人。現在的幼兒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大多數不善于與其他人相處,教師把這個道理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了幼兒,能使幼兒的情商得到培養。因此,在故事教學中選擇好的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生活化的語言,注重音畫同構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故事蘊涵豐富的詞匯,通過教師的引導,將故事與生活相結合,能有效促使幼兒自然理解詞匯并運用詞匯,從而達到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場景,才能激發幼兒自主進入故事情節和故事角色,引發生活聯想。同時,教師還要在活動中結合生活實際,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而理解畫面,讓幼兒能靈活地運用故事中的詞匯造句、換成同義詞等。如《燕子吉吉》故事中“漸漸”一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漸漸”這個詞造句,例如可以說秋天來了,天氣漸漸地變涼了,也可以說山坡上的大樹漸漸變成了綠色。教師還可以讓幼兒用其他的詞來替換“漸漸”,如“慢慢”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故事中的語言成功運用到生活中,進而讓幼兒將書中的語言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提高了幼兒對語言的熟悉程度和運用能力。異質同構理論早已證實,音樂、文學與美術在個體感知中具有相通性。三者都受個體內在生命情感的影響,因此三者之間可以建立起同構的關系。如把《燕子吉吉》這一故事作為開展故事教學的載體時,教師可以首先構建音樂和美術的同構環境,接著逐步引導幼兒進入這個已經構建好的音畫語言的意境中。當幼兒看到原本靜止的畫面,配著優美清脆的華爾茲音樂時,故事中的“吉吉”就動起來了,飛向光禿禿的山坡上的蘋果樹時,幼兒的興趣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此時,教師再配上講解,能將幼兒迅速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產生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為之后的語言學習做好鋪墊。
(三)在故事教學中創設多種游戲形式的策略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游戲化教學可以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
教師把游戲應用到故事教學中,可以提升幼兒的興趣,進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1.角色扮演類游戲
教師在故事教學中,可以嘗試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成角色,讓幼兒參與其中進行表演。如,教師可以將《小豬發脾氣》講給幼兒聽,待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小豬、豬媽媽、小兔、刺猬等,進行故事情景再現。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加以引導,控制住場面,避免幾個幼兒爭搶一個角色。同時,教師要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在不影響故事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情節和臺詞。幼兒在參與角色扮演的同時,能夠增強自信心,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學習。
2.搶答游戲
教師在設計故事教學中,可以嘗試進行搶答游戲。如把故事《膽小的蝙蝠》設定成搶答背景。以10人的大班為例,教師可以分為五個人為一組進行搶答。首先,教師要大聲朗讀故事,并且給幼兒充足的思考和整理時間。教師提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蝙蝠到底是動物還是昆蟲呢”“蝙蝠這么做對嗎”等等,讓幼兒積極搶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控制幼兒的情緒和保持公平性。幼兒通過競爭能極大地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同組的伙伴齊心協力回答問題能增強幼兒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進而有效地增強幼兒在故事教學中的愉快的游戲體驗。
三、結語
總之,故事教學在幼兒園中被廣泛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故事教學不僅能豐富幼兒園教學的模式,而且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對幼兒的成長發展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作者:馮曉露 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學院教育學院
幼兒園故事教育研究:關于幼兒園教育中故事使用的一些思考
【摘 要】為實現幼兒教育的基礎目標,幼兒教師需要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于此,可以引入故事教學。故事教學,有助于學習興趣,語言能力、正向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文學喜好的形成與發展。在故事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故事進行選擇、靈活呈現故事、通過游戲加深兒童對故事的了解。
【關鍵詞】兒童;故事
隨著社會對早教重要性認知的提高,我國的幼兒園教育理論與實驗研究如火如荼展開,如何進行幼兒園教育,才能更好地建立兒童的知識基礎,開發兒童的智慧,引導兒童正確價值取向的生成,是研究的目的。在理論的諸多成果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集眾家所長的由教育部頒布的科學指導幼兒園教育的文件,具有典范之地位。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兒童在3~6歲的年齡段,喜歡看圖畫、聽故事、做活動,幼兒園教育應該從這三個方向著手,本文就故事在幼兒園教育中的使用發表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故事教學的意義
(1)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3~6歲的兒童,對于識字、說話、算術等教學是不感興趣的,想要建構兒童的基礎學科基礎和基本能力結構,使兒童形成學習的持續興趣,幼兒教師可以采取故事教學的方式,曲折的情節,豐富的想象,甚至是圖文并茂和活動的呈現方式,對于兒童來說,能夠形成巨大的吸引力,當將教學的一些目標內蘊在故事當中時,便可以建立兒童的學習興趣。
(2)發展兒童的語言能力。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兒童需要從小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然后才能順暢交際。而語言能力的形成,無論是字詞句的積累,還是恰當地組織這些基礎材料進行自己的表達,都是不可能通過純粹的輸入獲得的,需要兒童理解和應用語言,需要經過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故事教學于此可以發揮作用,在幼兒教師將故事的過程中,兒童通過對故事的積極理解內化了語言,通過回答教師的一些問題或者復述故事或續寫故事應用了學到的語言,于是,兒童的語言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
(3)塑造兒童正向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開始建構時期,對兒童未來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雖說后來也可能矯正地過來,但是花費的精力自然不一般,與其如此,倒不如在開始時期便塑造兒童正向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兩點之間直線是最短的。
(4)形成學生對文學的喜好。故事有的以情節動人,比如三國的一些小故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有的以角色性格吸引兒童,比如《白雪公主》、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有的以寓意深刻讓兒童難忘,因此,如果兒童較多地接觸故事、喜歡故事、學寫故事,久而久之,兒童便會對文學建立起莫大的興趣來,不會形成文學枯燥或者無誤的錯誤認知。
二、在幼兒教育中使用故事的策略
(1)選擇的故事。如果不拘題材,不計內容意義,中外古今,故事數量龐大,成千上萬,如果想要對兒童起到正向的影響作用,并且較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師需要對這豐富的資源進行整理和篩選,在選擇故事時,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故事需要內蘊正確的價值取向;其次,故事需要以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為目標,減少故事中不符合兒童年齡段的場景,避免兒童因為尚未形成正確的是非取向而做出錯誤的選擇,或者是避免導致兒童的不良心理形成,比如恐懼、憂慮等,以很多故事中存在的暴力、血腥場面為例,《小紅帽》中狼吃掉外婆、《三只小豬》中狼被燒死等等,教師需要做出概括性的處理,一語帶過即可。
(2)靈活地呈現故事。兒童處在形象認知為主的階段,因此,想要實現教學目標,幼兒教師需要盡量使用淺顯的語言和形象的圖畫進行故事的呈現,即對故事進行一定的改編。以《揠苗助長》為例:可以省去春秋、宋國、枯萎等詞,以及枯燥的人的故事,用童趣的語言和生動的圖畫來描述這個故事,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或人物取代人,及時幅圖及時日小兔子看著很低的蘿卜苗嘆息,第二幅圖第二日小兔子看著依然如故的蘿卜苗焦急,第三幅圖第三日小兔子拔高了蘿卜苗,第四幅圖第四日小兔子看著死掉的蘿卜苗呆傻。語言方面,可以這樣表述:小兔子看著剛剛長出的蘿卜苗嘆息:“什么時候這蘿卜苗才能長高結出蘿卜啊?”第二日,小兔子又看了蘿卜苗,一點變化都沒有,小兔子著急地跳腳:“這蘿卜苗什么時候才能長高?”第三日,小兔子見著蘿卜苗還是沒有長高,便伸手把蘿卜苗拔高了,說:“總算很快就能吃到蘿卜了。”第四日,小兔子到蘿卜苗跟前一看,頓時傻了,說:“蘿卜苗已經枯死了。”
(3)以游戲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故事的深層理解。比如,可以使用蚓綾硌蕕男問嚼闖氏止適攏強化兒童的代入感,以《龜兔賽跑》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兔子跑得快,兔子睡覺、兔子醒來三個場景以及兔子、烏龜、裁判、觀眾、旁白等角色,構建簡短而有力的對白、自白語言,結合兒童的生活設計動作、神態等,通過兒童表演故事,更好地輸入故事中驕傲使人落后,堅持使人進步的價值觀。此外,游戲教學也可以促進兒童學習的興趣,形成兒童主動學習的習慣。
幼兒園故事教育研究:幼兒園教育中關于故事教學的運用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也是語言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不僅能幫助幼兒發展語言,并且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然而,在以往的故事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很認真,可是到提問時卻有許多幼兒不感興趣,以至影響對故事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究其原因,由于長期遵循講故事、提問、再講故事、總結含義的僵硬的教學模式,使提問偏于重復故事內容所致,還有在傳統的故事教學中,教師一般利用磁帶或圖片來一遍遍地向幼兒講述故事,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基本上照故事的原文將故事連貫地重講一遍或學習其中的語言,讓幼兒在運用語言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但這樣的模式顯然不被大部分幼兒所喜愛,所以,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新理念的引導下,我們要在故事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中進一步的創新。使之更活躍、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更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出故事教學的巨大潛能,提高故事教學的效益。
一、教具的使用
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生理特點。3-6歲的幼兒大腦尚未發育,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性思維階段,對于畫面生動、情節豐富、聲音逼真的故事、圖片、影像興趣濃厚,學齡前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具使用的重要地位。科學合理地設計和使用使教具成為了語言活動中孩子興趣的激發器,大膽表現的舞臺和參與的線索。教具的選擇和制作要結合教育內容及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直觀性、趣味性、互動性、典型性、實用性等原則。教具的呈現和收回要根據幼兒的認知和思維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只有科學合理地設計加上教師的精彩演繹才能充分發揮教具在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習得中的巨大作用。
我們平時使用的教具一般是圖片、課件、掛圖、手偶、故事磁帶等。在平時我們可以自己根據活動的需要自己制作教具,比如我們在學習《小船悠悠》的時候我們用廢舊材料制作了木偶劇,孩子們也特別的喜歡。并且都很喜歡自己來操作講述
故事。
聽故事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愛幻想是孩子的特性,故事《春天的電話》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活動中我以聲像逼真的多媒體課件和活潑多樣的形式來引起幼兒的興趣,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讓靜態的、呆板的畫面變成動態的、生動的情景,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視聽講結合的方法,更好地滿足了每個幼兒想說的愿望。所以說課堂教具的準備不單單是我們平時用到的,還需要我們多動腦筋。
二、情景教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口語發展的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幼兒特點,給幼兒提供聽的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對幼兒訓練聽的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他們良好的聽的習慣,對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內容同樣對待。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幼兒口語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而且,這種形式,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在故事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引發幼兒的注意,根據故事教育內容創設環境,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內容從枯燥無味變得直觀形象,這種環境也利于孩子們產生興趣,例如,中班語言《三只小豬》,這個故事非常有教育意義,但是,如果講故事時,只是老師講,幼兒聽,那么,讓幼兒感受到的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己,但是,我們根據故事內容設置上情境,如,用用稻草當草房子、積木當木頭蓋房子等等,讓幼兒親身體驗故事情境,不但故事內容掌握得好,重要的是讓幼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內容,深深感受到了故事所帶來的寓意。比如我們在進行《噼,噼,小雞出殼了》這節活動時我們設計了大自然的場景,幼兒帶有小雞的頭飾,在老師的帶領下從“蛋殼”中出來,邊欣賞
一體機中展示的春天的場景邊學習故事。使其活動的氣氛更加的輕松自然,讓幼兒參與進來比讓幼兒單單坐在椅子上來聽來說受到的效果要增加好幾倍。并且幼兒很自然的學會了其中的對話并能夠根據情境提示進行仿編。
三、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活動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還要考慮到各年齡階段幼兒的接受水平以及對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幼兒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于使幼兒的興趣得以保持。在活動進行時,想辦法為幼兒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幼兒注意力,再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新授活動時,教師可采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結合,用生動、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刺激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幼兒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后,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針對中大班的幼兒)做好后,讓幼兒邊演示邊口述,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
四、故事講述要有技巧
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幼兒的反應,并隨時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
其實,教師只要改變講故事的形式,運用各種方法吸引幼兒參與講故事,不僅能讓聽故事的過程變得更有趣,更能緊緊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認真地聽故事,為目標的達成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講《小貓釣魚》的故事時,我將故事中的角色
(如貓媽媽、小貓、蜻蜓、蝴蝶等)分別做成一些豎牌材料,在講故事時,請幼兒上來自選一塊牌子,要求講到哪個角色,拿那塊牌子的人就要舉起牌子自轉一圈。加入了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讓拿牌子的幼兒不得不更認真、仔細地聽故事,同時也使下面坐著的幼兒對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為整個故事活動增添了不少樂趣。
其實,講故事歸根到底還是突出一個“講”字。的故事,除了情節的趣味性外,還藏著許多美麗的語言。要想感受其中語言的韻味,就要講故事人充分運用聲音的表情。聲音也有很多種表情,運用得當的話能帶著聽者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講故事,不必拘謹嚴肅,也不要害羞,可以換換自己的聲音、語言,用游戲或扮演的方式。進入故事情節,自然流露人物對話的感覺。說話的聲調要有抑楊頓挫、高低起伏、大小快慢、喜怒哀樂,不能像背書,一字一句念出來就好了,必須要有感情融入在內,講出的故事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例如,該巫婆上場時,用邪惡高八度的聲音,輪到小小螞蟻的戲,則可以用纖細微弱的聲音來表現。
除了聲音的運用外,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候,某一種手勢、動作或其他體態語言也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共同參與故事講述的過程之中。比如講《狼來了》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在講到喊狼來了的時候請幼兒一起用手做喇叭狀一起喊狼來了。如此重復,直到作品講完,幼兒都會集中注意地去聽。
五、環境與生活細節的滲透
在活動中進行的故事教學只是短短的二十到二十五分鐘,所以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們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進行滲透。通過環境的布置(情景再現)使幼兒耳須目染,對故事掌握的更加熟練,比如我們這個月進行了,《小貓釣魚》《三只小豬》《三只蝴蝶》《老鼠嫁女》就可以把教室分為四個角,每個角里針對故事進行環境裝飾,制作頭飾等表演的道具,這樣孩子們可以隨時進行角色表演,這樣做不但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表現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對故事的掌握也更加的深
入了,在進行故事表演的時候對每個故事提出的表演要求都是不一樣的,由易到難。也可以讓幼兒對故事中的道理理解的更加透徹。
再者進行故事教學之前我們針對故事的需要我們可以進行調查。調查孩子對故事的興趣度、對故事中滲透的相關知識做一些鋪墊。這樣在活動進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了相關的知識儲備,回答問題就會特別的積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體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可見,幼兒語言的發展融合在整個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隨地的捕捉培養幼兒口語能力發展的機會,促進幼兒語言的大力發展。
語言環境和好的教學方法對孩子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語言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學、系統、適時訓練的結果。所以,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還要繼續重視幼兒語言的教學,結合《綱要》中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讓孩子想說、敢說,促使幼兒的語言得到更大的發展,使幼兒園語言教學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