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心理護理對骨折患兒應激障礙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創傷后骨折患兒早期應激障礙的影響。[方法]將2015年2月—2016年2月骨科收治的68例骨折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患兒受傷后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懼等癥候群,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兒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在患兒入院3d內對患兒進行首次評定,2周后對干預后患兒再次評定。[結果]觀察組患兒干預前SCL90評分均高于國內常模,干預后SCL90評分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患兒SAS評分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骨折患兒受傷后出現應激心理障礙,心理護理的開展能夠預防早期應激障礙,緩解患兒的情緒,提高患兒的社會和心理適應能力。
應激障礙是指一組由心理、社會等因素而引起心理的異常反應,進而產生精神障礙。從類別上來看,應激心理障礙被分為3種:一是急性應激障礙,持續幾個小時到1周,一般在1個月內得到有效緩解,使病人受到嚴重的精神打擊,出現意識障礙、意識范圍狹隘、反應遲鈍等癥狀,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恐懼感;二是適應障礙,主要是病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應激性事件,出現反應性情緒障礙。病程通常低于6個月;三是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遭受災難性的精神創傷事件之后,病人在思維意識領域回憶事件發生的過程,在事件發生的半年內出現嚴重的精神障礙。本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對創傷后骨折患兒早期應激障礙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兒68例,年齡7歲~14歲(9.23歲±2.31歲)。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兩組患兒均根據患兒的骨折情況進行閉合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治療的方式治療,或者切開復位的治療方式。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的藥物治療方式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之上進行心理護理,預防早期應激障礙對患兒的影響。其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認知心理干預患兒在骨折發生后易產生應激障礙,護理人員的每一次接觸對預防和緩解兒童的應激心理障礙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疼痛是骨折后的重要特征,對于兒童來說,骨折部位肌肉的疼痛超過患兒身體對疼痛的承受能力,進而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引起患兒不適,患兒為了發泄疼痛所帶來的刺激,出現不停哭鬧、煩躁不安的現象。護理人員要用言語來告訴患兒哭鬧的方式并不能緩解骨折所帶來的痛苦,亂動會導致受傷部位二次損傷,影響治療,不僅會更加疼痛,還會對術后康復效果產生影響。同時,護理人員要通過給予糖果、零食、玩具的方式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
1.2.2降低患兒恐懼患兒在骨折后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尤其是疼痛劇烈的患兒,其恐懼和恐慌心理更加嚴重。護理人員采用正確的溝通策略來平復患兒內心的恐懼,進而消除對疼痛、骨折、術后康復鍛煉等方面的恐懼。例如護理人員通過微笑、贊美的言語、擁抱等動作和語言讓患兒感到安全,降低患兒對疼痛的恐懼。
1.2.3健康宣教收集患兒的信息資料以及同種疾病受傷患兒在術后的康復效果,在交流中講述骨折的治療常識、注意事項。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幻燈片、宣傳圖片的方式講解骨折的手術流程和護理方式,為患兒樹立康復的信念。
1.2.4精神分析療法護理人員要對患兒進行催眠,并讓患兒進行聯想,將痛苦的情感和受傷的經過用玩具和事物來代替,在潛意識中宣泄內心的情感,釋放骨折受傷后在心理上產生的應激障礙。
1.2.5音樂療法音樂具有通過物理、心理、生理作用來改善和加強人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調整人的神經活動,降低患兒對骨折、藥物等方面的恐懼。同時,通過播放兒童所喜歡的音樂,能夠讓患兒忘記骨折所帶來的疼痛,減少病人對受傷事件的回憶次數,消除回憶所帶給患兒心靈上的痛苦。
1.3觀察指標在患兒入院3d內對患兒進行首次評定,2周后對干預后患兒再次評定。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sti90,SCL90)測定患兒在受傷后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懼等癥候群。每個評定項目被分為5個等級,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相當嚴重;5分:嚴重。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主要評定患兒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采用1分~4分計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焦慮情緒越重,應激障礙對其心靈影響越重。,應激障礙對其心靈影響越重。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2.1心理護理的定義及意義心理護理是在臨床醫學發展過程中,護理人員為了提高護理滿意度和病人治療的依從性而采用的護理方式[2]。護理人員通過找尋病人的欲求、社會角色、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因素,了解病人出現郁悶、焦慮、強迫等心理現象,甚至某些病人對疾病充滿恐懼,以敵對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醫護人員和家人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并通過認知干預和健康宣教等方式來調整病人的心理狀態,進而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開展。心理護理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專業知識的講解,向病人普及疾病知識和治療方式,消除病人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以及因疾病的出現而產生的抑郁心理;二是讓病人適應住院環境,以及生病之后的社會和家庭角色;三是幫助病人建立新的社會人際關系,適應新環境的變化。
2.2創傷后骨折患兒的心理特點
3.2.1恐懼心理觀察組患兒干預后恐懼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在干預后分值趨向國內常模。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在興奮過程上占據優勢,容易激動,對于來自社會環境等外界因素刺激的耐受能力較低。兒童病人因骨折進入醫院后,在陌生的生活環境、骨折帶來的痛苦、較少地指導治療環節和結果,導致患兒的精神狀態處于恐懼不安中,從行為上來看,患兒因對骨折的過度恐懼,導致其用哭鬧的方式拒絕接受醫護人員的檢查和治療,導致護理工作無法開展。
2.2.2依賴心理骨折創傷后肢體或出現疼痛、麻木、腫脹等感覺,患兒在身體上的不適就會表現出過度依賴的心理。患兒因骨折會出現被遺棄的心理,對父母和醫護人員的依賴性較大,患兒希望依靠在父母的身旁,時刻有父母的照顧期待通過治療而恢復健康。一旦患兒依賴心理的欲求沒有得到家長、醫護人員的滿足,就會激怒患兒,導致患兒出現摔砸物品的現象。3.2.3分離性焦慮分離性焦慮被分為抗議期、失望期、否認期3個階段。患兒進入手術治療階段,需要離開父母與醫護人員進入陌生的手術室。患兒的情緒隨著介入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并且恐懼隨著治療的深入而不斷延續和加深,此階段患兒易出現分離性焦慮。行為表現為哭鬧不止,連續呼喊親人,拒絕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甚者有些患兒對醫護人員采用拳打腳踢的方式來抗議治療過程。
2.3創傷后骨折患兒常見的心理應激障礙的表現
2.3.1早期出現的反復性創傷體驗在受傷之后的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內,病人在思維意識中反復出現創傷的場景,或者是出現與創傷內容相近的噩夢。患兒受到思維意識和噩夢的引導,不由自主地回憶受傷的經歷,骨折事件發生的原因和過程。有些患兒骨折是經歷了車禍現場,不斷的回憶導致患兒的自控能力下降,在疼痛的伴隨下產生憤怒、恐懼的情緒狀態,甚至部分患兒出現攻擊物體、他人和自身的暴力行為。
2.3.2創傷后恐懼、焦慮觀察組干預后焦慮得分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兒童病人在經歷車禍、高空墜落等創傷刺激后立即出現強烈的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行為,表現為出汗、心悸、呼吸急促。部分患兒在創傷后出現定向障礙的現象,不能夠清晰地感知周圍的事物,擔心、恐懼、躁動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
2.3.3創傷后悲傷抑郁觀察組病人干預后抑郁得分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創傷部位劇烈的疼痛、創傷口流血不止。由于患兒年紀較小,對受傷情況和治療手段缺乏明確的認知,認為自身有生命危險,會離開父母和家人,情緒不穩定,甚至出現痛不欲生的心理狀態。隨著治療的深入,患兒逐漸接受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疼痛有所緩解,并接受治療的事實。此階段患兒擔心治療結束之后不能像正常的同學、朋友一樣玩耍,骨折會帶來終身的殘疾,并且瘢痕一直留存在皮膚表面,所以,患兒會出現悲傷抑郁的情緒。
2.4創傷后骨折患兒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
2.4.1創傷因素創傷不僅讓患兒在肢體上產生極大的損傷,讓患兒的身體、心理處于應激狀態,而且患兒骨折事件的發生給家屬帶來了心理陰影和社會創傷。同時,不同年齡、受傷部位和受傷因素對患兒產生的心理影響因素不同。病人在骨折之后,自理能力受到限制,處處需要父母和家人的幫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多種不便,進而產生較重的心理障礙。
2.4.2生理因素創傷骨折是對患兒造成巨大痛苦損傷之一,并且通常是在不可預料的意外事件發生所導致的。在患兒缺少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就被迫進入受傷的應激狀態,而且在治療過程中,疼痛伴隨著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疼痛作為持續不斷的應激源對患兒的睡眠、休息、活動造成較重的影響,甚至劇烈的疼痛打亂患兒正常的生活規律,不能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進而導致患兒出現疲勞不安的心理狀態。
2.5創傷后骨折患兒應激障礙心理干預方法
2.5.1心理生理上的支持護理人員針對骨科患兒在創傷之后出現的反復性創傷體驗現象,要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支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降低應激障礙給患兒帶來的身心痛苦。護理人員要與患兒密切接觸,了解患兒身體上的不適和精神上的需求,并通過讓患兒講述感興趣的動畫片和圖書的方式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在交流和陪伴中掌握患兒情緒的變化,并隨著患兒情緒的變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調整,讓患兒逐漸接受創傷所導致的皮膚瘢痕和肢體殘缺。
2.5.2認知行為干預患兒在突如其來的創傷面前,既沒有思想準備,也缺乏對疾病的認識,采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家長、醫護人員的注意力,期待得到更好的救助和治療,患兒的表現讓家長陷入思想混亂、不知所措的狀態之中。醫護人員要主動關心患兒思想和情緒的變化,了解患兒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不能忍受劇烈的疼痛,還是對治療過程感到恐懼[8]。通過了解患兒的關注點,進而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護理人員采用宣傳冊,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向患兒講述創傷骨折的治療方式,并根據不同病人的受傷部位講述治療方式、康復方法,以及后期所取得的康復效果。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讓患兒和家屬掌握骨折疾病的救治方法,提高患兒和家屬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而消除患兒心理上的擔憂,降低應激障礙所產生的影響。
3.結論
綜上所述,應激障礙是病人在經歷災難性事件所產生的精神障礙,在骨折患兒中大多是初次入院,并經歷車禍、摔傷、高空墜落等應激事件,導致患兒出現恐懼、郁悶、抑郁等心理狀態。所以,重視并骨折后患兒的應激心理反應水平,并根據患兒的應激源來開展心理護理,能夠有效地預防患兒在骨折后出現精神心理障礙。通過心理護理,患兒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明顯提升,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患兒能夠順利地度過應激階段,減輕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