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后護理配合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摘要:目的對程序化護理在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中的臨床運用效果進行觀察與分析。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行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手術的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成程序組與常規組,每組48例。程序組患者采取程序化護理措施,而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生存質量。結果程序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就并發癥發生率而言,程序組(6.3%)顯著低于常規組(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程序組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分等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實施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患者予以程序化護理措施,效果顯著,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對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療,臨床上一般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而伴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改進,內鏡手術也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比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就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術式。相較于傳統術式,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如微創,且效果理想;因此,臨床上在治療早期胃腸道腫瘤時,往往會選擇該術式。雖然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療效好,但其對手術技術與護理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實施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時,應采取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以作配合,從而保障手術的順利展開?,F為了解程序化護理在該術式中的運用效果,本案將對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48行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予以程序化護理,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接收的96例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個小組,分別是程序組與常規組。其中,程序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55.4±5.1)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病程(1.2±0.8)年;體質量41~75kg,平均體質量(54.9±6.5)kg;疾病類型:19例胃腸道間質瘤,15例早期胃癌,10例平滑肌瘤,4例其他。常規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54.2±4.9)歲;病程2個月~2.5年,平均病程(1.3±0.7)年;體質量43~74kg,平均體質量(55.2±5.9)kg;疾病類型:18例胃腸道間質瘤,13例早期胃癌,12例平滑肌瘤,5例其他。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以及疾病類型等方面,結果顯示無明顯差異,存在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通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以及病理檢查等,明確診斷為消化道腫瘤疾??;同時滿足手術指征,可接受手術治療;對本研究知情,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符合手術指征;存在其他嚴重的臟器疾?。徊l其他消化道疾??;精神異常;依從性差,無法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1.3方法對所有患者均采取內鏡下黏膜剝離手術進行治療,其中,對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即手術前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且做好相應的記錄;手術當天需叮囑患者禁止飲食,并做好手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嚴格遵照醫囑,并配合手術醫師完成各項操作;手術后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情況,并說明注意事項;另外,對患者予以常規引流護理。對程序組患者采取程序化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3.1術前護理①大多數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均存在一些不良情緒,如害怕、恐懼、緊張等;對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比如向患者進行宣教,告知其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與注意事項;耐心傾聽患者主述,并為其答疑解惑,從而消除其對疾病或手術的錯誤認知,最終消除不良情緒。②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開展訪視,了解其手術前的病史,并對其病情加以評估;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治療的過程、目標以及術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同時要求簽署手術同意書。③手術前,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如對凝血功能進行檢查,若存在異常,可能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因此需及時加以處理。手術前準備好手術所需器械;術前12h告知患者不可進食。
1.3.2術中護理術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一旦出現異常狀況,及時告知手術醫生以作處理;護理人員需協助手術醫生完成進鏡動作,同時按照病灶所在部位、大小以及醫生操作方式,快速準備好醫生所需的器械,并及時遞交給醫生。護理人員需注意患者有無出現腹脹、出血、穿孔等癥狀,若出現出血,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止血,如采取冰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創面,并予以電凝止血;若患者存在分泌物,需及時清除,以防止出現窒息。除此之外,為避免感染的發生,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應嚴格遵照無菌操作的規范,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處理,且操作人員需保障手衛生。
1.3.3術后護理①轉運至病房:在麻醉消除、患者清醒,且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之后,護理人員可將患者送回病房,且和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對術中所切除的標本,應保障標本的完整性,并及時送檢。②基礎護理:回到病房后,告知患者應保持臥床休息的狀態,不可經常活動;同時需注意其是否出現異常狀況,如黑便、腹痛腹脹以及嘔血等。若患者出現術后上消化道不適癥狀??蓪ζ溆枰责つけWo劑與制酸劑加以治療。針對合并慢性疾?。ǜ哐獕?、糖尿?。┑幕颊?,應對其血糖、血壓進行密切監測,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依照其術中創面狀況,對其予以止血藥物。③飲食指導:手術當日,患者不可進食,且后續需結合患者的手術創面情況,決定其進食時間。通?;颊咴谛g后1天進食半流質食物3d,后進食軟食14d。在恢復過程中,患者不可進食油膩、辛辣以及粗纖維的食物。如果患者有便秘病史,需對其飲食進行嚴格把控,且可對其予以相應的藥物以促進其排便,預防大便摩擦創面,進而導致出血的發生。④并發癥護理: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后極易發生各種并發癥,而穿孔、出血就是其中較為多發的。對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腹部體征、臨床癥狀進行嚴密監測,如果發生黑便、嘔血、腹痛、腹脹以及冷汗等情況,需及時告知臨床醫生以作處理,如為患者構建靜脈通道,并為其輸液、輸血。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可向患者發放有關出院后注意事項的宣傳手冊,叮囑其術后需保持健康的飲食,不可食用堅硬、辛辣的食物。⑤出院后若出現嘔血、腹痛等癥狀,需及時回院復診。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可能會發生遲發性出血,因此,需定期回院進行內鏡檢查,復查時間一般為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
1.4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并發癥(如穿孔、狹窄、腹痛以及遲發性出血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對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加以觀察。
另外,采取GQOLI(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情況予以判定。該問卷共有4個維度、20個因子,主要是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其滿分為100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理想。1.5統計學方法對本研究所得所有數據,皆利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與研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分析程序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存質量情況程序組患者在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分上,與常規組患者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相較于其他外科術式,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手術的操作更為簡單,對機體所產生的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以及治療效果顯著等優勢。對胃腸道疾病患者采取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可徹底切除病變組織,進而較大限度的降低疾病再次復發的可能性;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越性[8-9]。今后,伴隨著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有關醫療器械與設備的持續改進,臨床操作人員經驗與技術的不斷提升,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將得到更為長遠的發展。
雖然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疾病治療上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但為更好的確保其手術的順利開展,保障其手術治療的效果,且較大限度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還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便與手術相配合。而程序化護理就是一種較為科學的護理方法,其是依據手術過程中的各項操作,護理人員及時、的提供輔助,以此來確保術者能持續、不間斷的開展各項操作,保障手術整個流程的順暢,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治療效率,最終實現手術成功率的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實施程序化護理的程序組患者,其各項手術指征(如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常規組,這說明通過有效的程序化護理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以加快手術操作的速度,縮短手術治療的時間;同時醫護雙方良好的配合,能及時對出血情況加以處理,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而良好的手術治療情況,且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恢復,從而縮短住院的時間。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程序組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程序化護理對降低患者并發癥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程序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生存質量指標,均比常規組患者高,這表明:對消化內鏡黏膜剝離術者開展程序化護理,能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并保障其術后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對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者采取程序化護理措施以作配合,可獲得比較好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