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淺議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淺議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談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
摘要:青少年時期正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在歷史教學中,為了滲透人格教育,可采用靈活生動的方式方法,如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影片、參觀歷史博物館等等,以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同時,不斷糾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眾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擔當起祖國建設的歷史重任。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格教育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質教育。何謂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是以人格教育為核心,以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為手段,以喚醒靈魂。激發人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目的,促使人發展的一種教育。而人格則是性格、氣質、習慣、適應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現。人格健全的人有正確的人生觀,不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善于客觀分析,有解決矛盾或困難的能力和毅力。人格的形成雖與遺傳有一定關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養。顯然,歷史課在這方面是大有作為的。過去我們教歷史。就是把歷史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只要學生死記硬背考個好分數,就算達到了目的。現在我們必須明白,歷史教學應該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掌握歷史知識,要讓學生增加人生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歷史課應總結天下興亡、民族盛衰的經驗教訓,尤為重要的是,應展現歷代賢哲志士的人格魅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及健康的人格。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典范。孔子稱其為“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孟子稱其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莊子稱其為“非其志不亡。非其心不為”,“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阻”的“全德之人”。
高尚的人格不僅表現在文天祥這樣的狀元、宰相身上,同樣也表現于尋常百姓身上。文天祥有個不為常人所知的朋友,叫張毅夫,文天祥20歲中狀元,名滿天下,身居高位時,曾多次請張毅夫出來作官。張堅決不去。到南宋滅亡,文天祥被元軍押送北方。路過江西吉州時,張毅夫來見老朋友,說:“今日宰相到北方去,我應當與你同行。”到元大都(今北京),張毅夫到關押文天祥的地方附近住下,每天送好飯好菜給文天祥吃,三年始終如一。在文天祥遇害后,他用預先準備的木匣。藏好文天祥的頭,并訪求到文夫人的尸體。火化后收集骨灰,連同木匣帶回南方,交給文家安葬。
張毅夫人格的可貴處在于,他把道義和友情看得很重,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不趨炎附勢,更不落井下石。在文天祥勢位顯赫時,他不想借老朋友的關系升官發財,請都請不來。一旦文天祥成了元軍的囚犯,昔日跟隨著作鳥獸散時,張毅夫卻默默來到文天祥身邊,給這個末路英雄以臨終的關懷。
近代史上,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有“茍利國家生死者,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為變法圖新獻出生命的譚嗣同;有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孫中山。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層出不窮,舉不勝舉。正是他們的人格光輝。照耀千古,成為中華民族戰勝敵人和一切困難的巨大精神力量。這些人格典范也是我們今天實現四個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
歷史教學,決不能停留在歷史事件的一般性敘述中。而要著重揭示歷史人物的行為與精神風貌。讓學生從杰出人物身上吸收思想營養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在具體教學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自信、自尊、自強不息的人格特點
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教育學生。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仁人志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英勇奮斗,我們這一代跨世紀的青年,就更有責任用雙手建設自己偉大的祖國。
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中華民族的無數先烈,在國家危難、民族興亡的關鍵時候。都把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追求真理、自由、集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追求真理、自由、人類進步,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我們應珍視這一份精神遺產,造就下一代無私無畏的人格。
三、提倡創新精神
創造與進取是健全人格的主要特點。歷史上。中華民族有四大發明等許多創造成果。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習歷史,就應啟發學生繼承祖先的可貴創新精神,不斷進取,在未來做出更多更好的發明,使中華文化再顯輝煌。
青少年時期正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在歷史教學中,為了滲透人格教育,可采用靈活生動的方式方法,如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影片、參觀歷史博物館等等,以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同時,不斷糾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眾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擔當起祖國建設的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國夢奮斗。
淺議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簡析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 人格教育 心理素質 學生人格 思想道德素質 核心地位 素質教育 多種因素 科學文化素質 身體素質
論文摘要:人格,也稱個性,反映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個人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信念等多種因素。在素質教育四大主題即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之一的心理素質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健全的優良人格。
優良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個體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筆者僅從中學歷史教學這一側面,談點粗淺認識。
一、結合歷史知識教學,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局限于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或缺乏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或畏懼困難,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緒起伏大,或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他人善處,等等。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抑制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影響著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優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在教學中,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后來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詠志詩句的教學,通過秦檜、慈禧太后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而遺臭萬年的人物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如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布魯諾、居里夫人、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鄧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質。
二、改革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建塑優良人格
在歷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年齡層次、心理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人格建塑。
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包辦代替、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抑制和阻礙了學生人格的發展,只能培養出被動、順從的“人才”。這種學生,缺乏積極進取、獨立求知的欲望和興趣。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逐步培養他們獨立捕捉觀點和信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評價,對有關人物活動、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專題評述,設計圖表,整理知識,構筑知識框架,這有利于促進他們樹立獨立探究科學知識的獨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的必備教學前提之一。要樹立起學生的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就必須正視學生中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人格差異等客觀事實,真正貫徹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對“優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們現有的認知和思維水平,重在拓寬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他們求異和創新;對“差生”要加強學法指導,所提的學習要求要低起點、小梯度,對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讓他們不斷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樹立起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難等心理。對“中等生”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問題,鼓勵他們奮起直追。
要鼓勵競爭,培養學生勇為人先的優良品格。競爭意識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劑良藥,是推動個體戰勝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動力。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歷史知識搶答賽、歷史小論文評比、開展專項歷史資料(歷史題材的郵票、火花、明信片、書法藝術作品等)的收集、展覽、評比活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調動他們積極向上、勇為人先的內在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質,以推動他們人格的不斷完善。
三、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指導學生構建優良人格
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注意個別溝通和指導,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也是指導學生構建優良人格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要以遵紀守時、勤學善思、嚴謹求實、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和藹可親等優良人格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師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的基礎上關心學生、指導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從而更有效、更主動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完善自己。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本著嚴格要求的原則,注意表揚和批評的有機結合,指導學生不斷挖掘內在潛力,揚長避短,科學合理地使用大腦,克服不良習慣,改進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特長,幫助他們積極獲取成功,逐步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精神,不斷建塑和完善人格。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潛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教育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連續對學生施加人格影響,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幫助學生形成優良人格。
淺議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淺談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
摘要:我們過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常把傳授歷史知識、引導學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樹立愛國愛民的理想作為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然而,殊不知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其人格樹立和健全的過程。在社會和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發引起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下面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談談歷史教學中對人格培養的體會。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人格;教育
一、確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
現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可以使人擁有一個高起點,高瞻遠矚,更好地迎接新的時代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和挑戰。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一切以分數為指標,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教育。這導致諸多不良后果,造成學生人格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陷:缺乏追求正義公平的品質,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缺乏理性克制精神等等。這些人格缺陷影響學生接受人類歷史文化中形成的精華,影響學生吸收歷史中的智慧結晶,也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揮產生抑制。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要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現代知識經濟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它對每個人的才智都有充分發揮的良好機遇,因而我們必須使學生具有多種多樣的特長和特征。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樹立平等的師生觀念,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課堂上要積極營造民主、熱烈的氛圍,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充分發揮,絕不能把學生訓練成沒有特長、沒有個性、只知啃書本的書呆子。
二、重視學生品行教育,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學科本質上是一門人文學科,它涵蓋了人類所需要的所有精神,最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對學生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歷史是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從歷史積累的各種素材中擷取一些對學生進潛移默化的影響,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幾千年來,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報國。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死國”;蘇武牧羊,威武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橫眉冷對千夫指”都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奮發向上的教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居里夫婦廢寢忘食,潛心研究,發現鐳的存在;李時珍數十年含辛茹苦致力于《本草綱木》的寫作……有志者應該敢于面對千難萬險,堅韌不拔,奮發向上,才能成就大業。在歷史教學中應注入時代的血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發展。文明禮貌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于世,“虛席以待”“程門立雪”“倒屐相迎”“三顧茅廬”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典故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是十分重視禮儀的。用這些信手拈來的歷史資源作為對學生教育的重要陣地,無疑有其積極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勇于創新的求知精神是現代教育的核心,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求知欲強了,學習興趣也就濃了。同時,在教育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努力培養學生形成敢想、敢問、敢做的好習慣。如在講到秦朝民族關系中有關秦筑長城的內容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討論:①如何評價秦始皇筑長城?②如何看待民間傳說中的孟姜女?另用文天祥在“貞女廟”題寫的一副對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通過兩則材料,學生馬上得出結論:孟姜女可憐,秦始皇可恨!并向學生指出孟姜女哭長城流傳至今具有如此生命力,它反映了人心的向背,人們在哀孟姜女時,實際是在控訴秦始皇。,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筑長城是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是保護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需要,從這一方面來說應充分肯定;但秦筑長城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人民帶來了苦難。通過創設情境,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思考評價問題的多角度性、辯證性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優良思維品質,這是人格教育中不可忽視的。
四、改變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人格養成
在教學中,對學生學業評價是無從回避的問題,在實踐中,考試分數成為評價學生的通行甚至是的方法,雖然經歷了新課程改革,教材、課程標準都作了重大調整,許多教師也認識到此種評價方式的缺陷,但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還是老樣子,這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了相當大的負面作用。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應該把陶治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智慧、豐富學生人生從而使其形成健康人格作為教學目標中心和出發點而加以落實。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呢?我們采取的評價方式應該更人性、更民主,應該遵循教育規律,最終應為促進人的發展。因此,要構建一個科學評價體系,我認為應該要借助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針對無法用試卷來檢查的學習成果,以及學習中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評價。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注意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鼓勵學生發揮其特長,并對其加以引導,把所出作品算入學業成績中。非智力因素主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情感、態度等。對學生發展來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依靠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要改變單純考試的做法,如評價中引進新的評價體系,如SOLO分層法各PTA量表法等,設置開放性試題等靈活多樣的測評方式評價學生。總之,建構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淺議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淺談中學歷史教學與人格教育
摘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也稱個性)反映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個人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信念等多種因素。
關鍵詞:心理素質;勇于創新;人格魅力
在素質教育四大主題即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之一的心理素質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健全的優良人格,即個體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正視挑戰、勇于創新的求知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穩重堅定的行為習慣、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調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團結協作的交往水平等優良的人格特征。
優良人格的建塑和養成,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個體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筆者僅從中學歷史教育教學這一側面,談點粗淺認識。
1.結合歷史知識教學,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或畏懼困難,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緒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他人善處等等。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抑制了內在潛能的發揮,也影響了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費尼克斯說過:不經學問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穩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識的點滴積累,才能培養起穩定健康持續的人格。離開了具體的知識和環境,人格教育只能變成空洞的說教,而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優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在教學中,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后來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詠志詩句的教學,通過秦檜、慈禧太后、貝當、李完用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而遺臭萬年的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紹司馬遷身殘志堅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居里夫人等人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等人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鄧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質。
2.人格教育教學實踐方式
歷史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歷史有深厚的情感基礎上,讓學生感知歷史,內化為人格,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歷史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要深度挖掘中學歷史教材,選擇適合人格教育的歷史素材。如學習《羅斯福新政》課程,教師不妨深入挖掘羅斯福在實施新政中所蘊含的人格魅力以及品格魅力,挖掘其人格教育資源。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將歷史事件進行適度的重現,將學生引入到那種歷史時刻中,從而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去領略當時的歷史主人公的品格。例如在學習新中國的締造者時可播放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主題曲,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并從歌詞中體會的偉人風采。
,教師還可以通過創造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和歷史學習課堂,使學生體驗到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同時受到激勵、鞭策、指導或建議,從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3.提升教師人格
在整個教育的全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貫穿始終,而教師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至為重要。淵博的專業知識與高尚的情操是造就教師人格魅力的兩大基石。
歷史教師的人格是影響歷史教學中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師站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本教材。老師的言談舉止、儀表風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和情感意志。當老師成功地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時,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格教育的基礎就建立起來了。
歷史教師的人格提升主要可以通過樹立人格教育的志向、積極終身學習、保持心理健康等努力實現。歷史教師要有教育教學"充電"的意識,投身于終身學習的過程,有計劃有目標地提高自身的適應教育發展的能力。要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各類名師專家講座活動等,感受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拓自己的教育視野,同時加強歷史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吸納歷史研究新成果,提升歷史專業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潛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教育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連續對學生施加人格影響,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構建起優良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