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

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淺論影響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水平和生a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我國的農業發展整體水平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科技創新,走科技興農道路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農業科技;水平;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技術的發展,不僅僅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優化了我國的整體產業結構,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造福了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了人民食不飽腹的想象。然而我國農業距離現代化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農業的發展狀態而言,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弊端,分析問題的發生的原因,并作出相應的提高是農業科技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起點發展較為困難

農業技術進步的水平絕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農業技術基礎的水平的,因為技術是對具體形式與途徑的改良,農業上的技術更是要在經濟良好、政治環境合理、文化和諧、自然資源豐富以及其他一些條件的前提下得到發展,并且由于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技術進步對一體化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我國的現狀就是這些基本的條件是不能夠滿足的,他們會不同程度的受到技術種類以及過程等因素的限制。此外,技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具有高度多元化的特點,在開發新的品種時會受到技術的制約,在改良已有的品種時也會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因此,可以知道科學合理的技術對農業種植方面來說是多么重要,好的技術水平可以讓制度創新進行的游刃有余,更可以讓化肥等農藥發揮出較大的效用與價值。之所以說基礎薄弱是因為對農業技術進步的詮釋要從啷個方面考慮,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對生產者自身條件的考慮,主要的考察方向是文化水平以及以往的種植經驗,因為經驗是直接影響使用先進技術的順利程度,豐富的經驗可以讓技術的推廣工作順利的完成。另一個方面就是生產者在使用農用的機械時的生產效率與水平,因為這是影響技術實施的最直接因素,生產者不僅要符合對生產效率的要求上,更要對其自身有一個良好的規劃,以此來建立一個技術

二、農業技術科研和推廣體制存在障礙

我國農業技術的科研和推廣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難以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求,其問題主要表現資源配備不合理和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資源配置中,我國在機構重復設置、人力財力分配失調等方面的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并不能合理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我國的科研體制衍生出大量分屬于不同部門、不同系統的同類科學單位,造成了科研機制的大量重疊設置,并且這些科研機構沒有一個統一的規模和體系,各自為政,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科研的進展,且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業科研與推廣的有效供給不足,一些農業科研項目的成立主要有一些政府官員和少數專家說了算,而政府官員和專家大多是缺乏實際經驗,只處于理論知識,而那些真正有效的科研項目卻得不到幫助,致使科研成果質量和實質性不加佳,應變能力變得十分的薄弱。

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水平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力量,同時也是農業技術應用和農業市場的主體。農業技術的推廣都應該建立在農民的基礎上,尤其是需要建立在農民的高素質基礎上。因此,在整個農業技術推廣中,應該將農民素質的提升作為首要工作。首先,應該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工作,讓農民成為農業科技應用的內行人,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采取有效的培訓措施提高農民對技術應用的層次性。例如,可以通過讓農民參與培訓講座給他們傳授農業推廣技術的應用,還可以通過廣播或者是電視的形式實施技術教學,使用多種改革發展方式實現技術推廣。其次,應該做好科學技術示范工作,農民在任何工作中都注重實際性,對于看得見成效的技術比較信任,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應該徹底打破他們長時期觀望的態度,讓他們相信科技的力量,嘗試實踐創新,通過科技示范經營促進農村脫貧致富。

四、職位、責任分配不明確

某個機構或者組織能否發揮其在體系中的具體作用,必須能夠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有效的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才能推廣體系制度的改革。目前,縣鄉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該認識到自己的4項責任,即行政執法、中介服務、營利管理、技術推廣思想基本職責。然而由于基礎農業技術管理部門的監督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導致各個部門之間存在著職能分配不明確、職責重復等嚴重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職責混亂問題。有些職責分配到許多部門綜合執法,但是這些部門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導致在執法過程中的摩擦與矛盾不斷,因此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又例如有些職責分配沒有落實到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地負責對象沒有明確規定,則會導致該項職責的缺失。

五、農業科技創新的物質不足

技術創新資金不足是各公司都有目共睹的,而在農業上資金不足已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其中,國家的科研經費不足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近經濟發達國家也是出現資金不足等現象。出現農業資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人們對農業創新的希望不夠,都在看重大城市,而忽略了農業的巨大利益。這也是現在有很多人不看好農業的原因。據不統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業方面的資金補貼嚴重不足。用在農業方面的每年有很多的財政負收入,但是后來都是以虧損而結算,漸漸的也不再重視農業的創新投入了。投入的資金不但不會創造出效應而且把投入的資金還都損失了,久而久之,就沒有了對農業的大力投入了,從而使得農業進步的十分緩慢,要想在農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有一定的投資政策,以便使得農業創新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穩定至關重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促進農業發展是我國的重大使命。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興農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途徑。然而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雖有進步還十分不足,文章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對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文章的研究具有社會意義。

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

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較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替代落后的農業技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分析了要素價格變動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并根據理論和實踐模型的結論提出建議,在發展生物化學技術的基礎上,聯系各地區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發展農業機械技術。

關鍵詞:要素相對價格;農業技術進步;資源稟賦

一、引言

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農業生產的各生產要素豐裕度和價格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在勞動力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勞動的機會成本上升,同時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導致人口紅利消失,據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同時,蔡P、王美艷運用反設事實法對農村勞動力剩余程度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農村已不存在大規模和高比例的剩余勞動力,相應地,農業技術變遷也越來越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傾向。要素市場上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會誘導產生不同類型的技術,以相對價格較低、相對豐富的要素來替代相對稀缺、價格高昂的要素,高峰,王學真提出,在現代農業建設中,應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狀況和經濟發展階段,選擇適宜的技術進步類型。張樹軍基于生產要素價格變動的視角,從經濟理論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創新模式選擇主要取決于農業資源的相對稀缺性。

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動使得農業發展起步時期依靠壓低勞動要素價格、以低廉勞動成本優勢來實現農業經濟增長的粗放式生產不再適合當下的經濟現狀,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進步,盡快完成農業機械生產對人力生產的替代,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

二、要素稀缺性和相對價格變動趨勢

在勞動力要素方面,工業和農業的收入差距擴大使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2000年我國農村人口約為80837萬人,占總人口的63.78%,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持續下降,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人口平均每年約減少1千萬,2008年農村人口約為70399萬人,占總人口的53.01%,到了2012年,農村人口下降至64222萬人,占總人口的47.43%。同時我國人口結構等原因導致老齡化問題,使得人口紅利消失。

在土地要素方面,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耕地為0.101公頃,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其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耕地面積約7837.3萬公頃,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8%,東部和中部地區耕地面積約5701.2萬公頃,占42%左右。如圖1所示,東北、西北、西南這些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耕地面積約占我國總耕地面積的38%,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僅占25%左右;而京津滬和東南沿海地區耕地面積占比約為5.7%,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占比約為21%。

在資本要素方面,為應對產能過剩等問題,銀行相繼出臺實行旨在促進投資和消費的寬松貨幣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自2014年11月以來,央行連續降息,2015年8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75%。自2007年以來貸款基準利率變化,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至2011年貸款利率有所回升之外,2007年到2010年以及2011年到現在貸款基準利率基本呈下降的趨勢。

勞動要素供給減少和資本要素供給增加在要素市場上的表現為勞動力相對價格的上升。鑒于我國現行的土地政策,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在市場流通上不能有效反應價格的變動趨勢,以及生產函數中一般將勞動和資本作為兩個相互替代的變量,因此下面的理論分析將重點放在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價格變動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三、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對農業技術進步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模型構建

為了對農業技術進步與要素相對價格變動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根據本文理論分析中的結論建立模型:

在方程(1)中,下標i和t(t=2005,...,2012)分別表示第i個省份和第t年,μ是代表個體異質性的截距項。Y是代表農業生產中機械和勞動投入比重的指標,即每畝作物生產中機械投入和雇工數量的比值,該變量的值越大,表示農業生產中機械相對勞動的投入比重越大,機械對勞動的替代程度越高。X1是代表勞動對資本的相對價格的指標,即工資與利率的比值,該變量表示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動趨勢。X2是代表農民人均收入的指標,該變量表示經濟發展水平。X3是代表人均耕地面積的指標。X4是代表農業生產中良種投入的指標,X5是代表農業生產中化肥等化學藥品投入的指標。

本文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3年)和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06~2013年)。

(二)實證結果分析

在實證分析中,我們對方程(1)進行固定效應(FE)分析,由于對變量均取了自然對數,因此變量前的估計系數可看作是彈性系數。利用stata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參數評估得到表1。

根據表2的結果結合實際情況,將與y相關性較弱的變量C3、X5剔除,本文認為這兩個變量對機械勞動比重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我國耕地質量較差且分布不均,東南沿海和京津滬等地區糧食單產較高而人均耕地相對較少,而且隨著這些地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耕地狀況更為惡劣;人均耕地分布相對較多的西北、西南等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農作物產量較低,因此雖然從理論上機械化水平應與人均耕地面積呈正相關變化,但我國的耕地現狀決定了我國農業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機械生產,而是應該著力發展小規模、實用型的機械技術。化肥施用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生物化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但過量施用化肥會導致土壤酸度變化、土壤板結,因此不能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然后對方程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

表3數據顯示,在FE估計中,擬合優度R2=0.7341,表示固定效應模型能夠解釋農業生產中機械勞動投入比重變動的73.41%,針對參數進行聯合檢驗的F值表示參數總體上非常顯著。勞動力對資本的相對價格對農業生產機械勞動比重有顯著影響,這說明隨著勞動力相對價格的提高,農戶為了獲得較大利益,在農業生產中逐漸使用機械投入來替代勞動投入;農民人均收入和良種投入水平與農業生產機械勞動比重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物技術的進步對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模型分析結果證實了上一章的結論,隨著勞動力相對價格的提高,農業生產中機械勞動比重也在提高,這表明為了獲取較大利潤,在農業生產中人們逐漸使用機械投入來替代勞動投入。

四、政策建議

根據實證結論本文建議,在發展生物技術的基礎上,應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步伐,在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水平和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比重較大、勞動力價格相對較高的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著重發展一定規模的多門類、多功能型農業機械技術;在經濟較為落后、自然條件較差的西北、西南地區,以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的生物化學技術和有機農業為主,以發展配合生物技術的小型化、實用化機械技術為輔,和當地的經濟建設、生態保護等工作協調發展;而在東北、華北等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大力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盡快實現規模化經營。

農業技術進步的問題影響研究: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摘 要】 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顯著的選擇性特征。勞動力轉移的選擇性將會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的顯著提升和農業物質資本的快速積累。這將優化農業要素投入,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計量分析的結果支持勞動力選擇性轉移促進農業技術進步這一結論。

【關鍵詞】 勞動力選擇性轉移;農業技術進步;人力資本

一、引言

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僅在數量上呈現遞增趨勢,而且轉移勞動力大多是具有男性化、年輕化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品質勞動力。2009年,中國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為22978萬人,比上年增加了436萬人。其中,男性占65.1%,16-40歲占到83.9%,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到88.3%。[1]勞動力的這種選擇性轉移[2]使得農業從業人員體現出女性化、老齡化和較低受教育程度等特征。農業從業人員質量的下降在一定時期內必然會對農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2009年末,全國農用機械總動力為8749.6億瓦,比2008年增加了3.17%;全國化肥有效施用量為5404.4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16%。[3]這一組數據表明,在農村勞動力進行有選擇的、持續的轉移的情況下,農業技術進步仍然在穩步推進中。

舒爾茨曾提到,傳統農業的落后并不是因為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是缺乏技術進步(1976)。就現有的研究來看,國內已有學者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力資本存量對農業技術進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蘇靜,2011; 杜江,2010 ; 李谷成,2009; 李勛來,2005),然而,中國各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差別極大 (劉海英,2004; 楊俊和李雪松,2007)。目前,中國人力資本處于邊際積累率遞減階段,人力資本“均化”程度與農業技術進步推進程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張本飛,2011);韓宏華(2001)認為,可以通過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民素質等措施來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從全球來看,中國的農業科技發展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因而彭卓(2002)認為農業技術進步的推進關鍵在于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

目前尚沒有學者對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本文將嘗試從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出發,嘗試解決以下問題:及時,在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下降的背景下,農業技術進步將如何實現?第二,農業技術進步與勞動力的質量改變是否相關?若二者之間互補,選擇性轉移下的農業技術進步將如何推進?第三,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在解決農業當前困境中起到顯著性的作用。

二、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和農業技術進步之間關系的理論描述

農業技術進步是指農業生產中先進技術對落后技術的替代。而在傳統意義上,技術進步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技術進步是把除了物質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能導致農產品產出增加或減少的要素都囊括其中。它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還包括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狹義的技術進步,又叫“硬技術進步”。它主要包括良種的選育、化肥的施用等農業生產技術措施的進步,此外還包括農用機械、動力及農田基本設施等生產條件的改進與完善。本文所討論的技術進步為狹義上的農業技術進步。

農業技術進步就是要逐步完成由傳統農業生產函數向現代農業生產函數的轉變的過程,以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在二元經濟結構下,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將導致農業投入要素比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選擇性轉移帶來了物質資本的快速積累,快速積累的物質資本在推動農業生產增長的同時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對農業勞動力的替代。此外,物質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對農業勞動力的質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快速提升以滿足整體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也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顯著提升。

具體而言,勞動力選擇性結構下的農業技術進步的實現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及時,加速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非農部門的工資率和平均人力資本都高于農業部門,非農就業部門對從業者個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具有較高的要求。和其他農村勞動力相比,選擇性轉移的勞動力有著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獲得在非農部門工作的機會也更多。留在非農部門工作的機會和更為穩定的收入吸引著更多較優農村勞動力的加入。因此,和非選擇性轉移相比,選擇性轉移能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非農轉移率。

第二,加速農業物質資本的積累。當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過程進行到一定階段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就會出現短缺。此時,農業生產必然產生對能夠替代勞動的物質資本要素的使用傾向。在勞動力短缺的條件下,物質資本使用的有利性也激發了農民對使用該類要素的需求。另一方面,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過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農業物質資本的供給:首先,農業勞動生產率和人均農業生產剩余會因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過程而提高,而人均農業剩余是形成農業資本的來源之一。其次,農村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導致的非農就業增加了農民家庭的收入,這為加速農業部門的物質資本積累提供了保障。再次,選擇性轉移為非農部門提供了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非農產業的發展需求,提高了工業化的發展質量。工業化的健康發展也為工業反哺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業物質資本的需求增加和供給改善,必然帶來農業物質資本積累率的實際增長,農業生產函數也必然因此實現向資本使用偏向型轉變。

第三,加速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勞動力的選擇性轉移直接導致了農業勞動力的人均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的降低。如果農業部門的物質資本體現型技術同時是技能偏態型技術,那么這種轉移必然會形成物質資本體現型技術進步的瓶頸,進而對農業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但是,選擇性轉移對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需求和投資行為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非農部門對勞動者設置的準入標準,使農村勞動力認識到:通過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水平可以獲得更高水平的收入。而這種高收入出現在非農部門,在勞動力市場充分開放的前提下,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實際上是一個實現人力資本配置的過程。當農村勞動力認識到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好處之后,他們將會加大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將會更加重視對對下一代的培養。

從短期來看,選擇性轉移并不能為農業部門帶來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因為,當選擇性轉移導致的人力資本減少量大于其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量時,農業部門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就會降低,人力資本存量就會降低。但是,從長期來看,選擇性轉移為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存量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隨著勞動力的選擇性轉移,農村勞動力將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升,這將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率在未來得到普遍提高;其次,選擇性轉移直接導致農村勞動力收入的增加,這為農村勞動力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勞動力的選擇性轉移,農業部門將逐漸出現一定程度的規模經營,物質資本體現型技術進步也將得到廣泛的運用,農業生產部門也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高回報率的部門,這對具備一定技能的品質勞動力也有著明顯的吸引力。

三、計量檢驗與結果分析

1、變量、數據和分析方法

假設:①中國的農業市場是競爭市場;②僅分析傳統農業部門;③農業部門的投入為勞動力、資本、技術;④技術因素中只包括機械和化肥;⑤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等同于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

本文將把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作為解釋變量,把農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等表征農業技術進步的指標作為主要的被解釋變量。本部分將選擇對數模型對中國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進行分析。

計量模型結構為:LnT=α0+α1LnL+ε(1)

LnF=β0+β1LnL+μ(2)

L: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

T:農用機械總動力;

F:農業化肥施用量;

計量分析所需數據采用中國1980-200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其中,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L)可以通過計算得出, 計算中所需數據來自《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農用機械總動力(T)、農業化肥施用量(F)摘自《2010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和《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

2、平穩性分析

通過lnT、lnF、lnL等變量進行ADF單位根檢驗。通過檢驗發現LnT、LnF、LnL都是平穩數列。檢驗結果如下:

通過單位根檢驗知道LnT、LnF、LnL都是平穩數列,為了檢驗LnT和LnL,LnF和LnL之間是否存在平穩性,現對變量間進行協整檢驗。

首先先對LnT與LnL進行協整檢驗:

由上表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跡統計量22.1148大于臨界值15.4947且概率很小為0.0043,可以拒絕原假設,認為LnT與LnL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跡統計量0.1394小于臨界值3.8415且概率為0.7089,則接受原假設,認為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較大特征值檢驗與跡檢驗結果一致。

同理,LnF、LnL之間肯定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在5%顯著性水平上,LnT與LnL之間、LnF與LnL之間均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3、模型回歸

運用最小二乘法,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LnT=0.97+0.99LnL①

R2=0.55 R2=0.53

LnF=-0.38+0.87LnL②

R2=0.60 R2=0.58

上述模型擬合程度良好。之所以和理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是由于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這一社會現象由改革開放所引致的,所以數據收集只能從1980年做起。研究數據相對較少是造成擬合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估計結果顯示,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的影響為正,也就是說隨著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的增加,農業機械總動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增加即農業技術水平穩步推進。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每增加1%,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0.99%;而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每增加1%,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增加0.87%。

4、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檢驗僅考慮了各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沒有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短期動態變化關系。現用誤差修正模型估計本文中各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對于模型(1)誤差修正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Int =ECMt-1+∑p-1i=1φiIntt-1+∑p-1i=1πiInlt-i+θ③

在上式中,表示一階差分,LnT和LnL的含義同前,ECMt-1表示誤差修正項,為糾正速度系數,P表示滯后期。通過AIC法則可以得出,滯后期為8。此時,動態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

D(LNT) = 0.020*ECMt-1+ 0.052*D(LNL(-1)) + 0.023*D(LNL(-2))+…- 0.682*D(LNT(-7))+ 0.094④

其中,誤差修正項ECMt-1= LNT(-1)-2.529*LNL(-1) + 13.965。模型的SC準則和AIC準則都很小,所以模型擬合程度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滯后一期的LnL對LnT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即:短期內,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進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增加,這與上文中回歸分析所得的結論相吻合。

同理,對于模型(2)其誤差修正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Inf=βECMt-1+∑p-1i=1τiInft-1+∑p-1i=1λilnlt-i+ε

其中,、LnF、LnL、ECNt-1的含義同前,β為糾正速度系數,p為滯后期。通過AIC法則可以得出,滯后期為7。此時估計結果如下:

D(LNF) = - 0.037* ECMt-1 + 0.042*D(LNL(-1)) - 0.060*D(LNL(-2)) +…+ 0.169*D(LNF(-6))+ 0.014⑥

其中,誤差修正項 ECMt-1= LNF(-1) - 2.148*LNL(-1) + 12.767。從模型中較小的SC準則和AIC準則,可知模型擬合程度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滯后一期的LnL對LnF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即:短期內,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進化肥有效施用量的增加,這與上文中回歸分析所得的結論相吻合。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對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進行了分析,得出隨著勞動力的持續性選擇性轉移,農業物質資本得到顯著提高,農業人力資本得到明顯的提升,農業技術進步也表現出了持續推進的趨勢。之后,通過計量工具對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和農業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驗證,得出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技術進步存在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較高素質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已經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本文從這一角度提出以下建議:①政府牽頭在農村建立技能培訓機構;②為農民子弟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③政府農業部門應對農業生產進行積極的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