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

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新疆旅游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研究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對環境具有一定的輸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旅游能為一個地方的經濟創收,反補地方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兩者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如何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生態建設的共贏發展,是近年來旅游學界關注的熱點,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判斷條件。宋進喜探討了旅游經濟開發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效應,對西安舉行了實證研究①。崔峰和王輝等分別以上海市、大連市為例探究了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況② ③。龐聞,馬耀峰等以西安市為例對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④。但針對新疆的旅游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鮮有報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態環境獨特,生態承載閾值較低,同時新疆的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本文針對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狀況及演進歷程進行分析,為新疆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能夠達到協調狀態提供借鑒依據。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根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各自發展的特點,根據數據的易得性、連續性和指標的可操作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二者耦合協調度指標體系(見表1),數據摘自2005—2011年《新疆統計年鑒》。

(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

本文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推動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為兩個系統的耦合度,C ∈[0,1]。a為生態環境綜合指標,b為旅游經濟綜合指標。C 值越小,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聯系越小,趨向于向無序混亂方向發展,處于不協調狀態; C值越大,系統之間相關聯系越大,趨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發展。但是,為了更的反應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本文借鑒相應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出協調發展度D,進行實證分析,見下式。

, T=ma+mb

上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m和n是待定系數,經討論,我們將m,n均取值為0.5。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本文特引用協調發展度級別及劃分標準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經濟系統,E代表生態環境系統)

二、結果分析

由計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綜合發展指數a、b及耦合協調度D,劃分標準如下:在D值為0.1—0.19時為嚴重失調衰退類;在0.2—0.29時為中度失調衰退類,在0.3—0.39時為輕度失調衰退類,在0.4—0.49時為瀕臨失調衰退類,各分三種情況:①a>b為T損益型;②a=b為T和E共損型;③ab為T滯后型;②a=b為T和E同步型;③a

下文對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現狀及關系的具體分析。

(一)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

從旅游方面看: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旅游經濟評價指數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經濟的 5項指標中,都實現了正增長,國際旅游人數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長到1065261人,年均增長率為36.95% ; 國際旅游收入由 10008.9萬美元增長到36844萬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總數由378個上升到462個。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良好,同時旅游業的基礎產業發展也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發展中發生過兩次重大衰退,分別由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發。 說明危機事件對旅游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對其發展有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經濟發展的彈性系數較大,旅游經濟的恢復力很強。從2010年旅游經濟評價指數b的快速反彈可以看出,“七五”解決后, 旅游經濟又呈現一個增長勢頭。同時,我們還須清醒的認識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經濟來說是把雙刃劍,利用好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以旅游為時尚引領的新型經濟, 但是, 如果忽視了環境的重要性則會適得其反, 環境的破壞必然會造成相應程度的經濟損失。

從生態環境方面看:新疆生態環境總體呈上升趨勢,環境綜合發展指數a由2005年的0.38增長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這三年有所下降。這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容,能耗的增加,環境治理設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區城區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指標的排放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實質性措施明顯的改善了新疆的環境質量。例如:烏魯木齊的“藍天計劃”讓烏魯木齊擁有更多的晴天天數;新疆跨國界河流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在烏魯木齊召開進一步強調了河流保護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環保和交通部門聯手,杜絕公路施工破壞生態能更好的防止人為破壞生態行為的發生;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為做好我區排污費征收工作等環保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評價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調晉升為勉強協調, 同時C的持續上升說明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之間有密切的耦合互動關系,兩大系統趨向于向良性狀態發展。由于城市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各自發展水平等級及時論文網的不同, 可將每個耦合協 調度類別再分為 3 種類型:a< b, E滯后型;a= b, T與E同步型; a> b,T滯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度出現轉變, 大致分為 3個階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 T滯后;( 2007—2009 年) 輕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T滯后;2010年勉強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E滯后。說明早期新疆經濟落后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大,相比較而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很少。但從2009年開始,新疆旅游經濟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業的井噴式發展對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壞,導致環境的滯后。

三、結論與討論

2005—2010年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綜合發展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協調等級由2005年的中等失調到2010年的勉強協調。這說明新疆的生態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呈良性的正向發展。取得此進步,源于新疆對旅游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要想做到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在進行旅游規劃時,“因地制宜”根據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環境規劃。在設計旅游產品時,突破傳統的旅游產品觀念,設計體驗型旅游產品,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根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作用機理, 二者主要存在兩種基礎作用:一是生態環境承載并約束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是旅游經濟促進并脅迫生態環境的建設。就新疆的實際情況看, 二者的協調度呈總體上升趨勢, 旅游資源的開發通常會改變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 從空間和時間上來看地區的環境也需要適應旅游發展差異而不斷調整, 使地區生態環境的作用發揮較大效益。這就是旅游發展脅迫地區環境時空格局的調整。新疆的實際情況反映出, 我們現階段應加強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協同效應, 才能使得旅游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變—修復—再改變—再修復的良性循環。

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保護特色生態環境 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試談肇慶城市發展策略

內容摘要 《21世紀城市規劃師宣言》提出:“21世紀的城市,是全球化時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態環境的城市,……,城市居民共同和諧生活的城市”。目前城市生態化、園林化已是大勢所趨,風景旅游城市更應發揮......

引 言

《21世紀城市規劃師宣言》提出:“21世紀的城市,是全球化時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態環境的城市,……,城市居民共同和諧生活的城市”。目前城市生態化、園林化已是大勢所趨,風景旅游城市更應發揮自己的優勢,加速建設生態化園林城市的步伐。近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我國不少城市,特別是一些沿海發達城市,出現了對生態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急待找出對策,加以解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雖發展相對緩慢,但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也不能不引起廣泛注意。本文試以肇慶市的發展為例,闡述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的策略。

1 肇慶市的發展優勢與制約因素

肇慶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肇慶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

肇慶(古端州)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河如一彎弓在城區繞過,平原湖泊、河流、石山溶巖、土丘、臺地錯落其間,構成湖光山色著稱的特殊景觀。城區內有部級風景名勝區七星巖景區、鼎湖山景區和西江小三峽景區。七星巖景區的七座挺拔巖峰宛如北斗七星序列,她以湖光巖彩、奇石溶洞、摩崖石刻而著名,有“陽朔之山、西湖之水”的美譽。

肇慶有理想的生態自然資源。城區集山、水、洲、景于一身,三山(北嶺山、龜頂山、羚山)環峙,西江南繞,長橋飛虹,連帶南北,三山綠樹茂華。鼎湖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網”,并在此設立“人與生物圈”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城中9000多畝水面的星湖如一面明鏡,西江中的硯洲島則是肇慶的一顆明珠。這些都是天賜的秀麗山川資源,是肇慶人們的福份和驕傲(見圖1)。

圖1 花園式風景莊旅游城市-肇慶概貌

文化淵源流長。歷史文脈積淀豐富,也是肇慶一大優勢。肇慶是部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2100多年歷史。古稱端州,漢設置,隨置端州,宋始稱肇慶。城墻保存完好,有崇禧塔、梅庵、披云樓、麗譙樓、學宮、葉挺獨立團舊址,七星巖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有慶云寺、白云寺、龍母廟、仙花寺等遺址,有佛教禪宗六祖的遺跡,東西清真寺等,構成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從總體情況看,肇慶市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比較平衡,生態環境得以良性發展。但市場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沖擊,主要表現在: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許多耕地農田被占用,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在城市建設中,不注意生態保護的盲目現象時有發生,使生態環境質量漸漸下降;工企業的建設與發展雖為城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但也有一些企業對城市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破壞或制約作用,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不良甚至有害的影響;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風景區、景點的建設和改造趨于商業化,使優美的環境受到了污染;舊城改造、新區建設與歷史名城風貌和景觀特色保護的矛盾正在加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的狀況日益加劇。由于肇慶市經濟實力薄弱,對城市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使得目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前景不容樂觀。

誠然,城市要發展,更要保護。發展和保護會產生矛盾,解決的途徑在于立足現實,走集約、高效、持續發展的道路。

2城市發展目標體系構建

根據珠江三角洲及肇慶市邁向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城市發展目標應切合肇慶實際,適度超前,保持科學性、控制性、前瞻性及可行性,總的構想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的目標要求充分體現“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諧合,花木生輝”的山水園林城市格局,把城市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結合起來,創建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基本輪廓與目標是:“市區形成大花園,分區設置小公園,院落建筑有庭院,江湖路旁設綠園,整個城市規劃區內達到山水一體和立體綠化的要求,同時落實抓好新區開發、老區改造、名勝景點復原,使整個城市體現衛生整潔,單體群體新穎,基本設施完善,新區形成特色,老區完善功能”。保護特色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的具體目標要求:

城市綠化要求: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城市綠化覆蓋率不低于35%,遠期50%以上;建成區綠地率不低于30%,遠期達40%;舊居住區改造綠化率不低于25%;城市公園綠化面積占總面積不低于70%,城市綠化普及率不低于50%,市區干道綠化帶不少于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6平方米,遠期為12平方米以上。

城市衛生要求:達到全國衛生先進城市標準。

環境保護要求:達到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標準。

旅游發展要求:達到中國旅游城市標準。旅游業成為城市經濟重要支柱和第三產業龍頭,有高效科學的旅游行政管理、景區景點管理,旅游設施配套完善、環境安全舒適。

文明城市要求:達到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標準。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現代文明素質為目標,努力實現經濟繁榮,政治清廉、風尚良好、科教經驗豐富、文化發達、規劃科學、建設品質、環境優美、管理先進、城鄉一體的目標。

道路交通要求:按城市總體規劃,以現有城區干道為依托,合理布局道路系統,干道網絡清晰,組團之間相互聯系便捷,提高城市道路網的交通能力和向外輻射能力。市區公共交通以定線公交和非定線運行相結合,大型公汽和中小型公汽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客運服務系統。

3城市發展策略

為逐步實現城市發展目標,根據肇慶市的現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條件、城市發展戰略的確定,應以珠江三角洲及肇慶市邁向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為依據,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

3.1 指導思想

(l)城市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要把人口控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環境資源條件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2)樹立整體協調觀念。強化以城市為中心的地域整體性,把城市地域內的城鎮和開發區、景區等作為整體統一規劃建設,形成一個較完善的市域城鎮體系,達到城鄉和諧、區域內整體協調發展,縮小差別,推動全市范圍內各城鎮、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3)增強區域觀念。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從珠江三角洲以至整個廣東省的地域來考慮,注重肇慶在廣東的位置,納入珠三角戰略中,主動接受珠三角經濟區的直接輻射,使其成為西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重要支撐點。

(4)確立生態自然觀念。要正確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根據城市的自然地理條件搞好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使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有機和諧與統一。

3.2 原則思路

首先,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就是要加強對旅游資源保護和完善,發展食品飲料工業、高新科技工業、生化工業、輕工業等,市區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品質高效、無污染或少污染工業;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優勢,發展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同時,城市規模擴展與風景區保護相結合。肇慶市風景區與城市緊相連結,構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風景區周邊用地的開發與建設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在城市的發展中,一定要從風景區的整體利益出發,審慎地確定風景區的保護措施和周邊地協調控制。第三,要堅持近期建設與遠期目標相結合。遠期目標是城市發展的宏偉藍圖,近期建設必須服從于遠期目標的實現,并為實現遠期目標打好堅實基礎。因此,近期建設要與遠期目標有機結合,不允許近期建設為遠期目標實現設置障礙,更不應損害遠期目標而搞臨時建設。第四,要堅持空間開發與城市特色相結合。堅持以人本主義的思想規劃、設計和建設城市,強化肇慶山水城市特征,營造標志性節點、標志性建筑和標志性場所,塑造主要觀景視廊和輪廓線豐富、且有韻律感及和諧統一的建筑風景帶,并完善城市整體景觀體系。總之要充分利用肇慶的環境資源,精心設計,組織空間景觀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嶺南特色景觀風貌。與此同時,城市未來的景觀要與城市的傳統景觀達到和諧,保持城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文脈延續性。

3.3 發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肇慶市城市發展策略是:

(1)城市建設走集約、高效、內涵道路,樹立牢固的生態觀念,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改善生態環境條件。要使生態環境實現有效保護,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10年,城區范圍應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內,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

(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肇慶市以前是以發展工業為主,已形成機械、化工、食品、建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這些工業曾為地區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積累了建設資金,但也帶來環境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根據肇慶風景旅游城市性質的特點,要求我們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城市產業更新,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物工程,將污染重、能耗大的工業逐步外遷或轉產。把發展商貿、旅游、旅游型輕工業等第三產業作為肇慶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和發揮肇慶自然環境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與風景旅游的優勢,使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3)科學劃定保護范圍。

保護區:不準或有限度地控制游人進入,以保障自然生態的完好,不得進行開發建設,如鼎湖山云溪景區。

一級景觀保護區:嚴格保護其自然和歷史風貌,除開辟建設供游覽、觀賞、休息及安全等必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維護設施外,不得亂建任何建筑物。如七星巖中心景區及七座巖峰、鼎湖山天湖和天溪景區等。

二級景觀保護區:可為提供參觀游覽或開發的區域,可適當增加園林建筑和旅游服務設施,但必須經技術審查和主管部門批準,建筑體量、高度、造型、色彩等都應與環境相協調。

三級景觀保護區:即發展協調區,與風景旅游相關的開發建設,要因地制宜,不得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

此外,還要盡快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嚴格控制保護范圍;劃定預留發展區的界限,并逐步實施城市總體規劃長期預留的主要公共綠地建設計劃。

(4)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的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2000年前控制在13‰以內,2000年之后控制在12.5‰以內。市區常住人口到2000年控制在45萬人以內;到2010年控制在75萬人以內。

(5)逐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城市,首先是基礎設施現代化,肇慶市基礎設施建設近期內應著力抓好七項建設:

一是城市道路建設。主要是擴建改造天寧路(見圖2),開通宋城西路,開通橋北路,改造西江路,建設好端州七、八路,新開建設信安大道和景藍大道,開通人民北路。以上各城市干道均要分別建成3米、5米、7米、10米的綠化帶,形成景色優美,生態效益顯著的綠色長廊,提高城市道路的環境質量(見圖3)。

圖2 經過改造的天寧北路

二是抓好城市公園建設。配合星湖、鼎湖兩大自然風景區,建設梅庵崗公園、蕉園崗公園、星荷公園、東湖公園、西湖公園和龜頂山森林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空間。

三是抓好城市廣場建設。擬完善建設七星巖牌坊廣場(見圖4)、北門廣場、火車站前廣場、東入口大沖廣場、西入口西江大橋廣場 ; 新建新行政中心廣場、肇慶大橋廣場、閱江樓廣場、麗譙樓廣場、城東交通廣場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城市廣場,為人們提供活動而又優美,富有文化內涵的空間。

圖3 經過改造的天寧北路

四是城市雕塑和歷史文化景點建設。計劃在一些廣場、公共綠地適當配置品位較高的雕塑,營造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在重視保護現有歷史文化景點基礎上,有計劃地重修包公祠、白沙龍母廟、文魁塔、仙花寺,以豐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陶冶人們情趣。

五是抓好居住區建設和舊區改建。擬建三個花園式標準示范小區,并抓好五個舊城區改造,以改善人居環境。

六是著力抓好星湖風景區旅游景點項目規劃和建設。擬在星湖風景區重點開發水上項目、星湖夜游、鼎湖山生態旅游等項目,搞好以綠化、美化為特色的“五個一千”建設項目,即在鼎湖山種植一千畝杜鵑花,在仙女湖水面種植一千畝荷花,在過境公路與星湖交界處種植一千畝園林草地,在星湖養殖一千畝大閘蟹(改善湖水生態環境),在星湖中心堤進行一千米綠化和燈飾改造。

七是公共設施建設。按中國旅游城市和全國衛生城市要求,建設完善公共設施和為旅游者吃、住、行、游、娛、購服務的設施,在市區主要街道和游覽區建設一批標準較高的公廁,停車場和美觀方便的公共電話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6)加強城市特色景觀建設。城市要考慮點(公園) 線(道路綠帶) 面(普遍綠化,包括核心區、沿江區等) 體(垂直綠化及屋頂花園)相結合,以點帶面,搞好具有特色的四維城市景現系統。

及時,公園景觀建設。主要抓好一批市級綜合公園,包括規劃建設一些水上景園,局部種植荷花,形成荷塘景色(見圖5);與此同時抓好九個區級公園、九個各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公園和五個保護文物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跡公園。

圖4 改造后的牌坊廣場成為城區的中心廣場

第二,搞好道路景觀建設。通過城市道路綠化系統,將城市大小綠化空間串聯起來,把江濱堤路、過境公路、信安大道、藍塘大道等城市主要干道建設成為林蔭大道,覆蓋躍龍涌、羚山涌等排污干渠為帶型綠色景帶,形成城區綠色景觀網絡。

第三,搞好專用綠地景觀建設。各單位(包括核心區、沿江、沿湖區、各居住小區、賓館、體育場等活動場所)都應加強園林綠化。建設花園式單位或園林單位,美化環境,以造就城市大、中、小綠化空間相互滲透的“花園”環境效果。此外還要大力推行垂直綠化,美化陽臺、樓頂,把綠色山水景觀引入千家萬戶,形成特色。

4實施步驟與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城市發展原則和策略,必須制定具體的步驟與措施,使計劃不致于落空。

4.1 加強領導,分工負責。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這一事關城市發展大計,決定城市未來的浩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加強領導,分工負責,制定規劃,分步實施,狠抓落實。在實施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城市各項工作中,各有關部門和縣(市)區要統一認識,積極支持,大力配合。

4.2 大力宣傳,廣泛發動群眾。

搞好環境保護,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這一宏大舉措,必須讓全體市民了解它,并能積極投身其中。保護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這一決策,雖在市民中引起了一定的影響,但廣大市民對這一決策知之不多,即使在領導階層與機關當中,對這一決策也存在許多片面看法,所以還必須利用各種渠道、通過各種手段,多種方式來廣為宣傳,促使這一決策為廣大市民了解、接受和支持,并參與實施,避免在實踐中出現因認識不足而帶來種種障礙因素。

4.3 深化城市規劃設計、提高規劃設計水平。

為加強城市規劃在保護特色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中起引導和調控作用,必須通過深化城市規劃設計,提高規劃設計的科學性。當前要在抓好研究 規劃 實施 反饋 調整等幾個環節上下功夫。重點抓好兩個方面工作:

(1)搞好調查研究。要就整個規劃區甚至市域范圍內的景現、環境、資源等狀況進行調查并系統的分析評價,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環境容量調整確定城市規模與用地布局及與自然山林水體的共存關系 ; 運用生態工藝方法,對城市產業進行綜合論證與探索。

(2)搞好城市總體景觀設計。要在理解城市景觀內涵的基礎上,根據肇慶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確定城市的特色核心,并提出城市總體景觀設計原則,通過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規、詳規、單體設計等各設計階段,有效地控制管理城市景觀建設,實現預期的既豐富多姿,又協調統一的城市特色面貌。

4.4 建章立制,依法管理。

要依法循規加強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對城市規劃,要維護其嚴肅性、性,凡經人大、政府通過批準實施的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確需改變規劃,要經法定程序辦理審批手續。對城市的環境保護管理、城市設施維護管理、文物保護管理、衛生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場所管理和風景旅游管理等都要建立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遵章辦事,依法管理,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 加強監督,促進落實。

監督檢查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的有效措施。為此必須從多方面實施監督。首先,要加強對各項建設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凡是違章建設必須視情況提出補救措施,直至給予必要的行政處罰。其次,要加強行政監督檢查,市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門有責任對轄區內規劃管理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以便將經驗和問題及時反饋,為正確實施城市建設提供依據。第三,要強化立法機構的監督檢查。城市政府要定期檢查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實施情況,并向市人大或常委會報告工作 ; 市人大或常委會也定期不定期檢查,就實施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花園式城市的進展情況和實施管理執法情況提出批評和意見,并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加以改進完善。第四,要加強社會監督。要把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向廣大市民公開,接受社會對政府及部門執法的監督,隨時聽取公眾意見,吸納市民參與,為保護好環境,建設好城市出謀劃策。

建設生態環境城市的機遇已經到來,保護特色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風景旅游城市是一項浩大工程,不僅需要各級領導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更需要一切有責任心、有遠見、有作為的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和城市居民,認清身上肩負的重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圖5 整治后的寶月湖──“寶月荷香”

旅游生態環境發展策略研究:探索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策略

摘要: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以消費為主的旅游經濟發展起來,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了休閑消費,文化娛樂、運動休閑、商業街成為休閑消費的時尚。有關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約2.57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國內旅游約29億人次,增長10%,國內旅游收入約2.22萬億元,增長15%,但是,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為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本文對旅游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兩者協調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策略

2013年全國旅游業發展的預期目標為旅游總收入2.85萬億元,增長11%;國內旅游32億人次,增長10%,國內旅游收入2.49萬億元,增長12%;入境旅游1.34億人次,增長1%,其中,過夜旅游5850萬人次,增長2%,旅游外匯收入500億美元,增長3%;出境旅游99200萬人次,增長15%。我國旅游業為了經濟增長,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不斷導致人們生存環境的惡化和各種資源的枯竭,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為此,旅游業必須尋求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

(一)生態環境是旅游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人們外出旅游總是希望能夠達到怡悅身心、回歸自然、療養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處于良性循環,空氣清新、水體潔凈、衛生良好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激發人們前往旅游的欲望并最終將轉化為現實的旅游消費需求;生態環境以其可提供的旅游資源數量決定了旅游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潛力,是旅游產業的生存發展的根本。

(二)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旅游產業做支撐

首先,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開展。其次,旅游能提高人們的文明程度,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行為的發生;同時,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公眾對環境的關注,推動環保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再次,作為“無煙工業”的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優化了旅游城市的經濟結構,替代了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大的傳統產業,推動了本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

二、當前我國旅游城市在環保工作中所共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與高標準的環保工作要求差距較大

這幾年來,盡管各旅游城市對環保日益重視,認識逐年提高,但在政府部門、旅游企業、游客和市民等有關單位和人員中尚未形成環境質量是旅游城市品牌的觀念,并未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高到事關城市發展和旅游業的興衰成敗的高度來認識,致使因人為原因導致的生態環境被破壞、被污染的現象在各個旅游城市仍時有發生。

(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管理體制不順

與生態保護工作有關的各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之間存在著條塊分割的現象,各自為政,不利于環保工作的開展。如旅游管理部門往往只注重旅游開發,環保部門又往往只考慮環境污染的防治,二者之間缺乏協調機制,致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難于順利實施,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工作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旅游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不健全,生態環保行政執法力度不夠,行政執法水平還不太高,執法監督不健全,造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沒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四)環保資金投入不足

這些年來,盡管各旅游城市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多,但總體而言,這些投入與環保工作的實際需要相比,與國家環保局規定的標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資金投入的不足,使各旅游城市在垃圾處理、污水凈化、城市綠化等環保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資金缺乏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旅游區水土流失嚴重

由于自然資源的不當開發,使地貌和植被遭受人為破壞,導致旅游區水土流失,水資源銳減。其結果是一方面使市民和游客的生活用水緊張,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體為主的旅游景觀的游覽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吸引力下降甚至消亡。例如,截至2003年,黑龍江省鏡泊胡景區大慶湖光賓館旁被破壞的林草植被有1hm2,垃圾亂放對景區的環境質量產生了影響,二龍山萬佛寺的修建是3 hm2的山地植被遭到破壞;五大連池中小弧山山體的1/6被挖,出現了嚴重的山體滑坡現象。

(六)旅游垃圾污染嚴重

由于旅游景區配套設施不完備以及旅游者本身素質低等各方面原因,致使與旅游有關的服務行業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不加處理或處理不當便棄于景區內。例如,南岳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如果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既影響了游人的游興,也降低了旅游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三、加強旅游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保工作存在的上述困難和問題,導致各旅游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旅游經濟收益低下。因而,要保障旅游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為此,各旅游城市應著手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進一步增強旅游城市的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旅游城市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而,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決策部門以及旅游經營者等與旅游直接相關的單位和個人,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經濟必須以保護環境的長遠發展觀念。為此,要通過舉辦環保培訓班、環保知識講座以及報刊、電視、簡報、內參、錄像等各種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等途徑,不斷加大對全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努力使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和資源保護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旅游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因此在旅游資源開發問題上,各旅游城市一方面要積極開發資源、發展旅游業,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應遵循“科學評價,合理開發,綜合保護”的原則,把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統一起來,實施保護性開發,把保護放在首位,在開發中強化保護,在保護中合理開發。此外,開發與保護的利弊分折不能單憑經濟效益的高低作為標準,而應把資源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地位。

(三)進一步理順生態環保的管理體制,確保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有效開展

建立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體制,是環保各項方針政策得到貫徹執行,環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開展的根本保障。打破部門分割,實現各部門對生態環保工作的共同參與、聯合管理,已經成為各旅游城市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此,必須要建立一個高層次、直接對市委市政府負責的旅游產業發展協調管理機構,對整個旅游城市的生態環保工作進行宏觀調控,協調處理包括生態環保在內的旅游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推動旅游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提高環保行政執法水平

生態環保行政執法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各旅游城市一是要結合各自實際,制定本地的實施細則,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行政法規,為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具體的法規保障;二是要切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環保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切實提高旅游城市的生態環保行政執法水平;三是要切實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執法監查力度,切實采取法律手段避免、減少或控制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

(五)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環保投入力度

環保工作范圍大、任務重,需要大量的資金,各旅游城市一定要在環保投入上舍得下功夫,為環保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一是要進一步給予環保、農林、旅游等相關部門適當的政策傾斜,適度給予這些部門增撥城市建設維護費等資金用于環保的投入;二是要加強對排污費的征收工作,特別是要加強飲食服務業和建筑施工噪聲排污費、煙塵廢水超標費的征收力度,適當提高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以此來補充污染源治理資金的不足;三是利用旅游城市聲譽和投資環境優勢,積極創造條件,通過網上招商、洽談會等形式,多方位吸引國外、市外資金投資環保產業,解決環保投入不足的問題。

(六)要開發、推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旅游產品

縱觀旅游業的發展歷程,要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廣環保和高質量的旅游經歷,且還能給旅游地帶來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旅游模式。為此,各旅游城市應順應旅游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積極開發、推出生態旅游、鄉村旅游、自然旅游等這些親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項目。

四、結 語

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日趨重視意味著人類更為注重自身的長遠發展。各旅游城市應堅決走旅游業的可持續之路,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