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探討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探討:從功能性角度探討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
摘要:本文以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素分析為基礎,從綠化、硬質景觀、水景、硬質場地、道路系統五個方面入手,首先分析各個要素在小區功能方面的作用,從居住小區環境景觀功能性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方法的問題,并且以某小區景觀設計實例為基礎,針對各個方面的功能需求提出合理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功能性
1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內涵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需要優美宜人、舒適休閑的綠色空間環境。近年來人們對于居住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區環境設計越來越受到小區業主及開發商的重視?,F代居住區環境景觀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環境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歡迎和重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日益重視環境品質的直接體現。
本文從居住小區環境的功能性需要為出發點,以某個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為實例,探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一些方法。該小區在進行環境景觀設計之前主體建筑已經完工,主要以多層住宅為主,中軸線上布置一棟底層架空的小高層住宅,建筑密度較大,整個場地較為平坦(圖1)。
2 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要素分析
總體而言居住小區環境要素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綠地、室外活動場地(游憩場地)和園林小品,結合本次研究的需要,對設計要素進行歸納分析,可將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要素分為以下幾種:
①綠化。綠化是居住小區景觀要素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小區綠化包括草坪、灌木、喬木以及花卉幾種形式。另外小區綠化按照傳統方式來劃分還可以分為中心綠地、組團綠地和宅前綠地三種。
②小品景觀。小區的縱向硬質景觀包括小品、雕塑等實物造景以及小區內的休閑活動附屬設施等。
③水體景觀。主要小區內營造的集中水面。合適的水景設計將給小區增色不少,流動和靜態的水面將給小區帶來靈氣。
④硬質場地。硬質場地是小區內部的活動場地,是小區內除了建筑基底、綠地、道路系統及水面的部分。
⑤道路系統。現代居住小區內的道路系統其車行的功能已經大大的退化。車行一般僅限于組團的外圍,組團內部應該盡量實現步行化,但同時要保障緊急車輛的進入,因此道路系統在景觀上的功能比以往更重要。
3 如何在小區景觀設計中體現功能性
居住小區服務的主體是人,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需要研究居住人群在社區內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規律,這是在小區景觀設計中體現功能性的基礎。筆者分析小區景觀中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人的行為需要為出發點,結合具體的設計實例來提出理性的小區景觀設計方法。
3.1 綠化
綠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生態功能。就生態功能而言,喬木比草坪、灌木、花卉要強得多。同樣面積的樹木和草坪的投資比為1:10,而在吸收塵埃、凈化空氣等生態效應上同樣面積的樹木與草坪的效益比為30:1。所以從生態功能和投資效益方面看,樹木應該是小區綠化的主體。在此前提下同時注意喬木、灌木、草坪的搭配,形成有效的綠化體系。
小區綠化的另一個作用是造景。通過樹木之間的搭配,形成小區縱向上的景觀環境輪廓,同時也能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在這個小區的景觀設計實例中,考慮到整個小區的建筑密度較大,且地形較為平坦,為了給小區創造特色,減輕高密度帶來的壓抑感,在小區綠化設計上的原則一是突出入口軸線上中心綠地的視覺感受,二是在組團內突出綠化的生態性作用。
設計中將入口軸線上的中心綠地堆土為山,正對入口部分為草坡,背面則種植高大喬木。并結合山坡綠化設置水景。通過中軸線上豎向上的變化,使得中心綠地更好的成為入口的對景,從而達到弱化其背后高層住宅帶來的壓抑感。同時通過中心綠地喬木與高層住宅之間的圍合,得到相對獨立的小區中心場地(圖2)。在組團綠化的設計中,盡量采用易于成活、生長迅速的鄉土樹種,達到提高組團內的綠化覆蓋率,獲得生態效益的效果,從而盡可能的改善戶外居住環境。
3.2硬質景觀
硬質景觀主要是營造小區景觀的品質,特別是增強小區的人文景觀氛圍,同時能夠提供休閑活動的設施。
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硬質景觀的設置應該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盡量將景觀性與功能性相結合。二是注重入口區與公共活動區景觀的塑造。在這個小區景觀設計實例中入口部分設置入口廣場,在入口廣場結合地方特色設置文化景墻以及主體雕塑,同時成為入口對景。在小區中心結合老人、兒童活動場地設置特色的休閑活動設施,活動設施除了考慮使用功能以外,還要考慮其景觀性,使其本身也能成為小區內的一個景致。在組團內的硬質景觀設置以休閑活動為主,設少量休息亭增強組團內的生活氣息。
3.3 水體景觀
小區內的水體景觀根據形式可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動態的如瀑布流水,靜態的如魚塘水池。
在進行水景設置時,同樣要考慮功能匹配的問題。在中心場地人流集中處可設置動態水景來活躍氣氛。而在組團內幽靜場所則可通過設置魚塘水池甚至枯山水(模擬水景)等靜態水景來與之氣氛相匹配。在這個實例中,結合入口正對的綠化中心設置小瀑布,利用動態水景增強入口的氣氛。結合中心活動場地設置觀魚池,增強中心活動場地的趣味性。
3.4 硬質場地
硬質場地是小區景觀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提供了小區中絕大部分的活動場地。按照小區內人的活動習慣,小區中的活動場地可分為組團級活動場地和中心活動場地。
分析小區中的活動人群可知,小區中主要使用活動場地的人群是老年人和兒童。老年人和學齡前兒童在小區內的時間最長,必須有供其活動的場地。中、小學生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活動的能力強,也必須有與其配套的活動場地。
在這個小區景觀設計實例中,活動場地也分為組團級和中心場地兩個級別。由于學齡前兒童活動能力較弱,因此一般就近在家門前的組團內活動。而學齡前兒童的活動一般在老年人的看護下進行,因此組團級活動場地由小塊活動場地與一些基本的休閑設施如休息亭、石桌、石凳等組成(圖3),其對應的活動內容為老年人帶著一些學齡前兒童在組團內活動。中心活動場地適合于7-14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活動,他們活動的能量大,活動場地的面積也較大,需要必要的健身活動器材。
在設計中,將兒童活動場地結合中心高層建筑的底層空間進行布置,能夠做到陰雨天仍然有足夠的場地使用。同時,結合兒童的身材比例,通過吊頂的形式降低底層兒童活動空間部分的層高,創造適宜兒童的空間比例。高層建筑的另一部分設置茶室,提供給老年人活動并同時起到看護兒童的作用。
3.5 道路系統
現代居住小區中的道路系統已經不僅具備交通功能,特別是在組團內部,機動車交通的功能已經相當的弱化,人車分流的要求越來越高,機動車一般到達組團入口就進入地下車庫,組團內部則實現步行化。
在這個小區景觀設計實例中,整個小區實行步行化。小區道路系統的設計打破一般規整的道路網模式,采用與人的步行習慣及心理相適應的道路形式:一方面是道路的邊界采用更為親切、自然的曲線形式,一方面是道路與休閑場地相結合布置,使整個道路上空間尺度不一。既可以起到更親切、自然的景觀效果,又通過道路尺度的不一致,還可以起到控制人的行為的作用。通過通行空間與停留空間的設計可以引導人流的活動,在不適宜停留的空間快速通過,在適宜的地方設置停留空間,引導人們在此停留。在小區道路系統的設計中,道路設計的形式可以按照步行的行為要求進行設計,但是必須在豎向上保障緊急車輛(救護車、消防車等)能夠到達每戶的門口,滿足消防救護的要求。
4 結語
總之,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需要充分考慮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功能性,應該與居住者的行為需求息息相關。所以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應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景觀設計應當更多體現出對人的需要以及對人性的關注,營造適于居住的戶外生活環境,關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與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要為人所用。盡可能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實現人與景觀的有機結合。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才能真正做到適宜人居的環境。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用PDF形式查看。
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探討:現代居住環境景觀設計手法探討
摘要:居住環境的景觀設計在一度追求張揚、喧囂的硬質景觀和廉價做作的“藝術”氣氛后,近來有些新的氣象。一種更加質樸、自然,更加清新和追求不留設計痕跡的居住環境設計風格正在形成。處處以人為本,為使用者著想,注意人的尺度,營造親切的人性空間。
關鍵詞:現代,居住環境,景觀設計
1地形起伏,景觀控制正負零
在小區內結合地勢,創造地形,最易形成自然休閑的氣氛。國內的居住小區,憂郁建筑的朝向要求及密度要求,圍合出的景觀空間大小雷同,形態相似,缺乏變化。地形的塑造,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矩形空間起伏綿延,富于生氣。隨而營造出大大小小的人性空間,其間以散步小徑婉轉相接,平添意趣。
居住小區所有建筑的正負零標高,皆應由景觀師按照整體地形塑造的原則謀篇設定。建筑群落隨整體地形的起伏而起伏。這樣一來,山綿延而起落有章,水深遠而跌落得勢,依景觀而謀定建筑錯落也是筆者所倡導的“大景觀”的原則之一。
2 步道宜窄,線形婉轉曲勝直
近來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刮起一股流行風。到處出現筆直的“景觀”大道、“世紀”大道、“香榭里”大道。有的步行道寬至幾十米,長數公里,空而無物。許多大道不僅尺度嚴重失控,缺乏細部的推敲處理,而且其間充斥著硬質廣場、巨型雕塑、半年也不噴水的噴泉,還有毫無遮掩作用的色帶植物。這種簡單追求壯觀視覺效果的膚淺做法,既勞民傷財,又缺乏實用性。
居住區的步道設計應以使用者的舒適度為最重要指標,當曲則曲,當窄則窄,不可一味追求構圖,放直放寬。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應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寬。多放一米,則休閑效果差之千里,毫發之間,還望設計師多多留心。當然,步道設計也不可一味言窄,應力圖做到有收有放,樹影相蔭,因坡而隱,遇水而現,以創造休閑的氣氛。
3廣場宜小,隱形外延重綠蔭
社區的廣場稱之為休閑場地更為適合,這一類場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滿足社區的人車流集散、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盡量將大型廣場化整為零,分置于綠色組團之中,在社區中盡量不搞市政設計中常出現的集中式大型廣場。
社區廣場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場地本身的完整性,應考慮多用一些不規則的、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可采用虛隱的方式以避其生硬,與周圍的社區環境有機地結合,共同創造休閑氛圍。具體地說,在居住環境中提倡“隱形廣場”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社區內的建筑與環境為一整體,由于公寓樓的外形一般簡單而強烈,若景觀場地一味強調本身的平面構圖,則極易與其周邊的建筑線向產生沖突。其二,隱形廣場的處理更易于將其他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栽等)有機地組織在廣場空間內,使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望之無骨,用之怡然,設計無痕。
4密植分層,木色秀潤掩墻基
要使社區顯得休閑,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多種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和小喬木,增加綠量,特別是接近視線高度的綠量。植物設計固然應以適量為宜,然而在不適量的前提下,多比少好。植物多過適量,不會惹人生厭;鋪裝多過適量,則肯定傷財不討好。
社區中的植物配置應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態,避免人工修剪,追求自然群落的郁郁蔥蔥的效果。灌木的使用應避免東兩棵、西三棵地散置于草皮中,應成群成片,方成氣候。要使植物各展其姿又密而不亂,首先應講求植物的層次,從低向高依次為草皮、地被、灌木、小喬木、大喬木等,配合地形,圍合出豐富的綠色空間。在社區窄小的空間內,草地在喬木和灌木下漫無邊界地延伸會顯得凌亂、粗糙。比較好的做法是用地被或灌木群將草坪的邊緣清晰地限定出來。草坪的邊界可以是直線構成(硬質界面),也可以是優美的曲線,但一定要有明顯的界面。如用硬質鋪裝限定草坪邊界,一般應避免大片的草坪與大片的鋪裝相接,造成過空、過硬、缺乏層次感。喬木一般應置于地被或灌木群中,避免直接置于草地中,很多社區將小樹孤零零地置于草皮上不知所云。成形的大喬木所形成的疏林草地的效果,在窄小的社區空間內不僅難于實現,而且極易流于粗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墻基部分的綠化處理。我們看到太多的社區景觀設計,對建筑勒腳不作任何處理,使大墻的豎向界面與草坪或廣場鋪裝生硬的相接,尷尬突兀,索然無味。中國的山水畫,常見山頂峰石突兀,山腳則木色秀潤。建筑的大墻,可視作國畫中的山體,山頂已突得不能再突,山腳則應極盡秀潤。密綠層層,以灌木群配以喬木掩之,效果。建筑的轉角處,其勒腳部分為三個向面的交匯點,除上述綠處理外,還應塑造地形,有如山腳之延續,并在灌木之上置大喬木,以掩其銳。
5自然坡岸經營水景可用巧
休閑社區中的水景,應盡可能用緩坡與植物營造出自然的坡岸,即便是廣場中央的噴泉水景也可以再其周邊先設植床,再圍以廣場鋪裝,水面是造出來給大家看的,如何處理好步道系統與水景的關系至關重要。步道系統――不管是廣場還是小路、挑臺大都是硬質鋪裝。人要貼近水面,因而鋪裝貼水而并行,甚至環湖一周也似乎順利成章,而這正是目前社區水景設計的大病。這類豎垂直坡岸在水面不夠大時,往往顯得突兀、生硬、做作。社區中臨水步道越長,垂直坡岸就會越多,再加上濱水廣場、觀景平臺之類的“強調處理”,結果放眼一看,四周皆為生硬的豎向坡岸。湖面狀如面盆,步道貼水,本欲賞景,結果無景可賞。尤其是水位設置得過低時,沿湖岸一圈高墻,不堪入目。社區水景應做到以下兩點為宜:
及時、步道不宜一味臨水,步道與水面應是若即若離,時隱時現。這樣人在小路上行走,不但能夠體驗到多層次的景觀感受,而且也使自然坡岸的長度和沿岸植物群落的厚度得到了保障。
第二、臨水步道不宜貼水。在社區環境中,除重點處理的親水平臺外,其余臨水步道皆應與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建議1.2米以上)。在這一米多的間距上內,用不阻擋觀景視線的喬灌木裝點自然式坡岸,這樣既提供了親岸賞水的方便,又維系了水景本身的質量。
6弱化道路,消防車道痕跡無
將消防通道有機的結合在小區景觀環境中,使其從風格上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從構圖邊緣到鋪裝材質上加以悉心處理,使其更加步道化、休閑化。具體的手法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構圖處理――利用小尺度的折線及曲線形成一些小型的休閑空間,打破通道簡單生硬的構圖形式,使其有收有放,具有休閑步道的感覺并且兼顧消防通道的功能。
(2)鋪裝及小品處理――消防車道的鋪裝,可以根據情況全部或局部地采用步行系統鋪裝材料和形式,這樣可以從感覺上避免使它成為車行道的延續,而更像是步行道的一部分。此外,局部可拓寬處理成結點(與步道交匯處等)。利用景觀小品形成可停留的空間以弱化消防車線的通道感。
(3)綠化處理――避免用綠化強調通道的線向,強調結點,強調領域感。用高低錯落的植物群落豐富沿線的景觀層次。將視線引向通道周邊各個景觀區段內。此外,在不影響通道功能的前提下,應見縫插針地布置綠化,還可在其周邊結合盆栽、座椅等的應用,使其更具步道的節奏與尺度,更加親切,更有趣味。
一個強調休閑氣氛的社區,設計師應避免過于夸張與個性化的表述,追求不留痕跡的設計。設計師的點點巧思,當可通過所見、所聞、所觸、所賞,使客戶倍感親切舒適、體貼周到。
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探討: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
1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現狀分析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居住環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關居住區環境的景觀設計研究滯后[1],且開發商從商業炒作出發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專業以及專業素質不高的設計人員加入到這一行業,使居住區環境設計出現了諸多弊端,導致居住區環境塑造走入一些誤區。目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存在以下的主要問題:
1.1風格與環境的協調的忽視。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應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區周邊環境狀況。然而,設計師們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追求西方皇家園林的豪華氣派成為了風氣。在我們的居住環境中適當引入國內外居住區環境景觀的一些特點,特別是對外籍人士現在生活、活動頻繁的區域,適當營造歐式居住環境,對豐富我們的居住區形態,滿足多元的居民審美需求會有所幫助。但是成為“風氣”和“時尚”,就走入了誤區。
1.2環境景觀的生態效率的忽視。自二十世紀80年代至今,草坪風久盛不衰,許多居住區的綠地系統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視了喬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采用單一的草地,不但結構單一,生態效率低下,而且為大面積草坪的養護管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一些設計師們往往忽視了居住區景觀環境諸要素在各種不同空間的具體要求及相互沖突。沒有在各種環境空間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圍繞著提高生態效率來處理好各種要素之間關系。
1.3功能和空間的多樣性的忽視。設計師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區環境的風格、手法、形式等問題,過于強調居住區視覺形象營建方面的作用,卻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設計的出發點往往不是為住戶營建親切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而是為了追求強烈、震撼的視覺刺激,樂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從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開放和隱蔽空間,導致出現過于空曠、單調的空間效果,缺少空間的多樣性。
1.4人性化設計欠缺,缺乏親切感。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是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因此人性化設計在居住區建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視居住區人性化設計的情況不在少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設計者和用戶缺乏溝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區的安全性問題考慮不周,諸如預防火災、水災的系統建設,預防突發事件的綠色通道系統和殘疾人無障礙通道建設等;居住環境的健康性設計沒有足夠重視,如日照、通風、防塵、消除噪音等問題。
2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要點
2.1綠化種植景觀的設計居住區綠地是人們活動、游憩的重要場所。植物在綠地景觀中猶如建筑材料可作為地面、天花板、墻面等,其變化極為豐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們富有生命,會隨著季節生長、開花、結果。它們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稱為軟質景觀。它們與硬質景觀的建筑等相互襯托,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形成生動的居住綠地景觀。
①居住區公共綠地設置。居住區公共綠地設置根據居住區不同的規劃設置相應的中心公共綠地,包括居住區公園(居住區級)、小游園(小區級)和組團綠地(組團級),以及兒童游戲場和其他的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優美的姿態、鮮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極大豐富和美化著自然環境,并有制氧、濾塵、遮陽、擋風、滅菌、防噪聲、調節溫度和濕度等作用。每一種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慮其造型、色彩、落葉期和花期等各種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個季節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時應根據綠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點,選擇抗病蟲害強、易養護管理的植物;充分發揮植物的各種功能和觀賞特點,合理配置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
2.2道路景觀的設計居住區的道路景觀設計中強調將交通空間和生活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通過阻止無關車輛的進入,并對街道的線形、寬度、鋪裝和小品等進行精心設計以降低車速,達到人車共存。以枝狀或環狀盡端式道路伸入小區內;在空間形態特征上,枝狀或環狀盡端式道路設計時結合住宅樓的入口、停車位、廊道做拓撲變形,擴展出形態各異的院落空間,同時結合綠化、鋪底劃分空間,作為滿足多種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場所,即作為鄰里交往、臨時停車及兒童和老人活動場地,同時道路也起到景觀欣賞的路徑作用。
居住區的道路系統設計時,要分級明顯、構架清楚、通而不暢、順而不穿,分流合理,考慮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護等需要;減少對居民區的影響,保障居民區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步行路和路側的植物種植要形成綠蔭帶,且景觀道路要有生動曲折的布局,使人經過時受到環境氣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觀的設計小品在景觀設計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體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體現本身功能外,還對環境起點綴作用。根據功能,可分為五種:①建筑部位藝術化小品,如室外樓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實施藝術化小品,如出入口、擋土墻等;③公共設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燈、指示牌等;④活動設施小品,如兒童游戲器具、休息亭等。
活動設施,尤其是兒童游戲器具的場地設置要特別注意,一是要陽光充足、通風良好,二是遠離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車場和地下車庫的排風口,三是地面好鋪設防滑、防撞的橡膠墊,以保障兒童安全。
雕塑是景觀設計的重要表現手法。傳統的雕塑多在綠地的中心部位或結合水池、噴泉設置,成為視覺中心?,F在的雕塑無論在造型、材料、色彩,還是設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較大的發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實的又有變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隨意,如在休閑步道上設置一組媽媽推著嬰兒、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實地反映生活場景,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類雕塑雖只起陪襯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場景與裝飾空間,在功能上烘托氣氛與增加情趣。
3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從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逐步向心理與文化領域的更高層次推進。要求居住區不僅有居住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人們不但關注內部的居住空間,對居住的外部空間環境也越來越重視。如何以全新的生態環境觀念,創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區環境,并使居住區環境更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是建筑師與規劃師不容推卸的責任。
摘要:從闡述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入手,系統分析了現代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現狀,探討了綠化種植景觀設計等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要點,從而希望能夠對現代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提供一條新思路。
關鍵詞:居住小區環境景觀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