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基于地域文化與可識別性的城市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以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統計調查對象對地域文化了解程度調查以及對廣場設計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滿意度數據,將數據分析與城市廣場構成要素相結合,得出大雁塔北廣場地域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即建筑、色彩、綠化、水景、環境小品、鋪地、燈光。以此尋找符合陜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模式,探討在地域文化和可識別性的研究基礎下未來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規劃設計遵循的要點原則。
關鍵詞:地域文化;可識別性;城市景觀;大雁塔北廣場
0 引言
全球一體化在帶來了城市復興的同時,城市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發展地域文化與傳承地域文化也成了如今最嚴峻的問題。當前城市的建設,每個都在模仿復制,城市傳統文化的保o、繼承、發展都與現代化都市的發展目標呈現偏差。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對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加以研究且進行實例分析,既有助于地把握城市區域文化特性,使地域文化與傳統歷史得到繼承延續與發展,也體現了當地城市空間地域文化的整體性和多樣性的形態。不僅在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各方面對城市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陜西地域文化特點
陜西傳統文化的形成主要源于兩個因素:一為自然地理因素,二為歷史發展因素。從自然地理看其文化分布,陜西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的東部,黃土覆蓋的陜北高原和黃土沉淀的關中平原,均以地表黃土為主要特征。由于這樣的地理特征,陜西的文學藝術帶有濃郁黃土文化。從歷史文化來看,陜西既是周秦漢唐繁華之地,又是紅色文化的革命圣地,現代科技的聚集之地,然而其中最為深刻的文化影響,還是源于漢唐文化的歷史影響。
2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概況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墻,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廣場設計了九級踏步,臺階每個皆五步,每級的水池設計7級疊水,恰好與大雁塔7層遙遙呼應。由北往南,八個大唐文化柱和兩個萬佛燈塔,氣勢雄渾,為北廣場的標志。廣場的唐代人物雕塑環繞水景四周。石質牌坊分列廣場東、西、北三個主要方位,商業建筑在廣場東西兩側。(如圖1)
3 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本次問卷的發放主要對象是廣場中活動的人群(進行一對一詳細的問卷調查,確保問卷合格率在30%以上,有效樣本數為400),問卷主要調查內容是對北廣場規劃設計中地域文化的了解及滿意程度,運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表1、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大多調查對象對于廣場所體現出的歷史文化特色都有所了解,也有很大的興趣去了解,更加說明了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在結合了地域文化特色后,不僅滿足了人的視覺感受,有審美價值,也使地方文化得到了傳承發展,使廣場設計脫離了單調的相似模式,擁有了文化歷史感與厚重感。
4 大雁塔北廣場中地域文化載體的構成要素
由調查結果分析結合城市廣場構成要素可得出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4.1 建筑
廣場入口處的燈柱,是大北廣場的標志物。燈柱高九米,寬3m,紅砂巖鑄成,與大雁塔遙遙呼應。燈柱體排列一線,使廣場與鬧市分隔開來,造型以方形和圓形為基本圖形,在柱身刻畫卷草紋和石榴紋,運用浮雕的形式將元素刻畫于上,環繞的紋理將紋樣連接成整體,燈柱底座由荷花紋樣襯托,表現了佛教的禪意,也起到了傳承漢唐文化的作用。
4.2 色彩
北廣場運用了傳統的青灰瓦,朱紅邸柱和灰白色的墻體,風格古樸典雅,表現了唐代建筑大氣,樸素之中又不缺乏藝術美。同時與建筑遙相呼應,突出了北廣場的主題。
4.3 綠化
北廣場的植被景觀主要以地域性為主,以花草稍稍點綴,兩側以綠蔭來對稱,使植被、寺廟、廣場之間相互聯系。廣場綠化設計沒有重草輕樹,草坪、花卉和灌木合理搭配。草地與地面鋪裝相互結合,既有助于美化廣場,也助于改善廣場的微氣候。在樹種的配置上選擇銀杏、白皮松、大葉女貞、紅葉李等本土的樹種,充分考慮到了西安的地理環境,在禪修林區栽植了銀杏、白皮松等樹種,這些樹種都和佛教之間有著深刻的淵源。
4.4 水景
水景設置在北廣場中軸線上,整體結構為T字型,由前端音樂水池、百米瀑布水池、八級跌水池和三個部分組成,是人們在廣場中觀賞的重點。廣場的北面是觀禮臺,高差約3.5m。瀑布飛流而下,南北有兩個水舞的表演池。中間的8個水池,有秦朝兵馬俑步兵方陣的含義。布置了矩陣式噴嘴,每個噴點都可以按照音樂編程自由控制變化水型。廣場上不斷變換著的音樂節奏和燈光使廣場中心區成為了音樂與水體的盛會。
4.5 環境小品
小品在廣場中的表現形式多樣,既有審美功能,還有文化傳承的作用。環境小品配合廣場設計出唐代建筑風格,顯得雅致而古樸。
4.5.1 “大唐盛世”浮雕
“大唐盛世”浮雕位于大雁塔北墻,共有106m長,描繪了諸多多個情景,文化的發展在浮雕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盛世的繁華濃縮在這長卷中,既延續了唐代的歷史文脈,也有分隔南北廣場的作用。
4.5.2 “大唐書法”地景浮雕
地景浮雕將唐代書法雕刻于紫砂巖上,與唐花紋地景浮雕f調統一搭配,讓唐代文化氛圍變得更加濃厚。
4.5.3 燈具設計
燈具的設計運用現代的材料與傳統風格相結合,粗獷的石燈,古樸的木窗,將唐代詩文雕刻在上,燈柱用絹絲玻璃保護著,體現出廣場設計的人性化。
4.5.4 人物雕塑
廣場兩側的雕塑設計風格和形式各不相同,人物雕塑將8位大唐文化的重要人物再現。雕塑的尺度設計運用了人的視距,雕塑的平均高度2.6m,無形間拉近了人和雕塑的距離,防止由于雕塑過高而表現出冷漠感和距離感。廣場中的一些雕塑是以水景雕塑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漢唐文化的重要元素。廣場上有的設計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用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現了關中的民俗特色,如皮影、剪紙、老城趣事等系列,還設置了大小的真人銅雕,再現了唐代街頭的情景,也增加了廣場的趣味性。
4.6 鋪地
北廣場的地面鋪裝用寶相紋的磚與唐代的書法為地面增添了文化特色。多樣化的紋理不僅吸引注意力,也體現了歷經歷史演變的文化韻味。廣場入口的地面鋪裝采用了浮雕的方式將唐花紋和唐詩雕刻在地面,凹凸的紋理與周圍平地組成了獨特的效果。將有開元盛世樣式的銅錢運用在地面當中,簡單明了的表明了它所處的年代。北廣場的樹池造型主要以圓為基礎,樹根周邊多運用蓮花的花瓣作為搭配,不僅美化了樹池造型,也表現出佛教思想與大雁塔佛文化的相互統一。
4.7 燈光
華燈初上的夜晚,大雁塔北廣場展現的是璀璨耀人的風景,多樣的燈具光芒勾勒出唯美的廣場夜景。諸多古風建筑,在紅色燈籠的襯托下,唐代風華震撼世人,水景在燈光的烘托下,變化著絢爛的色彩,展現了唐代繁榮。夜間主要采用間接照明,可以彰顯出園林的幽遠寧靜,表現局部與整體的明暗對比,“天人合一”足以說明此時的感受。 大雁塔是整個廣場最為核心的標志物,在大雁塔內部和底部用黃光打亮,讓建筑通體透亮,讓大雁塔成為廣場上的視覺中心。塔身以微弱的燈光打亮,塔尖周圍由背后發散射出的光束,刻畫出線性的明暗面,自然質樸。廣場兩旁的園林燈光采用的燈色較幽暗,烘托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這些形式都來于自然,用之于自然,順應了大自然的律動。
5 結論
通過對其地域文化與可識別性下城市廣場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在廣場的景觀規劃中,應綜合考慮基地和城市的不同特點,將不同載體與歷史文化靈活結合,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廣場的設計必須既要適應城市生活需求,也要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繼承,這對于地方文化特色發展尤為重要;將地方文化特色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在對場地的自然人文環境以及地方文化資源加以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尋求廣場的合理定位。在整體規劃和景觀要素設計中要始終以人的需求和地方文化傳承貫穿始終,、系統地設計規劃,打造擁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文化性設計元素的應用
摘要:從十六潭公園的背景介紹入手,分析了十六潭公園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以實地考察說明了十六潭公園建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初步探討了一些可行的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十六潭公園;地域性;文化性;問題;措施
1.咸寧市十六潭公園背景介紹
十六潭公園位于咸寧市中心地帶,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標志性內容,這里充分展現著鄂南城市風貌和鄂南民風、民俗及鄂南文化特色。
咸寧市的重點景觀建設項目之一就是十六潭公園,地處市區中心腹地,規劃占地91.2hm2,西北至十六潭路,西南至銀桂路,南側緊鄰淦河,東北至御龍花園臨近銀泉大道。公園內山清水秀,水域面積18.39hm2,占總面積20%,綠化面積58.27hm2,占總面積64%。十六潭公園主要是以咸寧市建設“香城泉都”的理念,綜合全市景觀區域規劃的特點,以“香城”為主題進行設計,展現出香山、香水、香花、香味、香景的造園風格。
十六潭公園是自然的,園內潭以16種名花賦名,即:天香潭、國香潭、暗香潭、艷香潭、嬌香潭、常香潭、妃香潭、寒香潭、清香潭、映香潭、幽香潭、瘦香潭、丁香潭、貴香潭和玉香潭。又據山勢水體,依植物品類,將園區劃分為“天香環碧”、“艷香虹霓”、“常香蝶戀”、“茶香流韻”、“荷香曲苑”、“風香竹語”、“香山攬勝”七大景區。園內亭臺樓閣、水榭連廊、月橋石渡、美不勝收。
2.咸寧市十六潭公園地域性分析
地域,即某個地理空間范疇。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和歷史文化底蘊。它們都是公園景觀帶來的影響因素,同時提供給地域產生基礎。十六潭公園的地域分析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去思考。咸寧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現在也是積極在打造名副其實的香城泉都旅游城市,多個公園及廣場建設也是如火如茶進行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十六潭公園。這個公園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游人更是絡繹不絕。
2.1自然氣候
咸寧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適宜的氣候有利于生態景觀的發展,這里的夏季和冬季感受比較明顯。夏季的炎熱和冬季的寒冷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讓十六潭公園在四季更替的步伐中變得越來越清晰,也會看見這個“城市綠心”所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2.2地形地勢
綜合考慮咸寧市十六潭公園原來的地理優勢,保留并利用其地理優勢來營造公園,減少對原面貌的破壞,利用其原有植被,體現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堅持了生態優先、功能協調的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的原則,使十六潭公園成為“城市綠心”和市民喜愛的游憩綠地。
2.3文化底蘊分析
咸寧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十分深厚的,在對十六潭公園進行改造與設計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它的歷史文化,并將這些特有的文化傳統融入到十六潭公園的景觀設計當中,讓咸寧市的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3.咸寧市十六潭公園文化性分析
3.1文化社會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要求,同時使城市建設中園林景觀設計面臨巨大挑戰。十六潭公園也正面臨著這個挑戰,而這個挑戰的壓力正來源于社會,所以,十六潭公園的建設是需要廣大市民一起參與,因為這是我們的家園。對于小孩來說,童真的他們可能希望公園里有一個游樂場;對于年輕人來說,匆忙的他們可能希望公園能緩解他們的壓力;對于老人來說,他們可能希望在公園里靜靜的休息。所以文化社會性將解決各個群體在十六潭公園里的活動空間。
3.2文化藝術性
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家和設計師們需要用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具特色的創造力,來打造一個真實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同于我們熟悉的概念,因為這個空間是向前的,它有時間在支撐,會一直發展下去。在考察十六潭公園的時候發現了許多藝術形式,例如,刻有桂花的雕塑、鄂南形式的傳統亭臺和景觀汀步旁隨處可見的詩句。十六潭公園中不僅有普通的藝術形式,音樂也在一種被偽裝成石頭的結構中傳遞出來。通過不同的感受去理解藝術,去感受十六潭公園。文化藝術性賦予了十六潭公園豐富的生命力。
3.3文化生態性
景觀園林的文化生態性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雖然從外在表象來看,大部分的園林景觀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生態性,但綠色并不一定代表就是生態的。園林景觀設計師在設計咸寧城市景觀時,可較多考慮咸寧的本土植物,利用十六潭周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景觀設計生態性的一種體現。
4.存在的問題和改造措施
4.1餐飲
周邊地區很少有餐館,要走到很遠的地方吃或者自帶一些食物,但隨著景區的完善,游客的增長,餐飲必定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可邀請當地有想要投身旅游餐飲業的居民前來開店,并給予早期幫助,待半年生意穩定后再收取相應的費用。這樣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餐飲需求,又讓投資方與加入進來的居民各自受益、一舉多得。
4.2交通
雖然十六潭公園建在市中心位置,但是由于剛建成沒多久,火車站和汽車站并沒有直達到公園的公交車,只有少數的公交車路經那里,極不方便,尤其是外地游客并不知道路線。為解決這一情況,可以在火車站和汽車站設專門進出十六潭公園路線的班車或旅游車以便游客乘坐,票價可具體依情況而定。
4.3安全
去十六潭公園調查時發現,有好多潭邊上都沒有防護欄和安全標志。公園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共場所,吸引著各種游客,其中就會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對于水是沒有免疫力的,這使得公園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為防止出現溺水現象,建議公園安裝防護欄和在潭邊設置安全警告語,降低風險。
4.4旅游商業
很多游客喜歡在游玩的同時買一些具有當地特色或紀念性的小商品。根據游客這一需求,投資方可在景區內各位置開設一些特色商鋪。專營一些旅游紀念物和當地特色食品飾品及用品。同時公園山上多為一些景觀樹,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可以在山上開辟一些果園,栽種四季不同的水果,每個季節都有新鮮水果,果園票價據情況而定,吸引游客,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時,享受自摘水果的樂趣。
4.5衛生
在公園景區內發現有很多游客都不愛護景區環境,亂扔垃圾,再美的風景如果垃圾遍地任人破壞也會很快被人踐踏得體無完膚。(1)在景區增設垃圾桶,并隨時安排專門人員進行清理,及時打掃景區衛生,張貼環境保護標語(如: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等)。(2)安排專門人員對景區設置和公共設施進行管理保護,防止少數不文明游客惡意損壞,損壞者將原價賠償。(3)加強基礎建設,更好地體現可持續發展,將該地區的環保理念發揚光大。加大當地風能、太陽能的利用,爭創生態環保景區。
5.總結
根據十六潭公園的地理氣候特征實施保護方案,一定要把這塊綠心維護好。通過本次公園考察,認識到園林景觀設計體現出設計者與自然的融合,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地域性和生態性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同時綜合多方面因素,設計出人們滿意的景觀環境,符合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針對當前國內景觀設計中大量存在的地域文化缺失嚴重的問題,從理論層面出發,論述了地域文化的含義,以及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國內外景觀設計中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以西安市漢城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在方案設計中從不同角度對地域文化進行了提煉和運用,設計了漢城湖風景線獨特的景觀結構和功能布局,對于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研究有很好地借鑒作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漢城湖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在這個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很多的景觀設計項目出現了西方化、雷同化,造成了中國大多數城市景觀千城一面的題,如不對地域文化進行及時的保護和繼承,中國的景觀將很有可能西方化,失去本土的文化特征和優勢。因此在設計中,如何有效地保留地域特色,將中國本土的文化、歷史、科技以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等相關的元素融入到具體的景觀構成當中,從而給予景觀設計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地域文化的含義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的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特征,也是一個區域的文化、傳統、人文、藝術的主要體現。地域文化可以是在一定區域內長期形成的方言文化、飲食文化、民間信仰、生產方式、政治系統、經濟制度、社會習俗、文化形態,也涵蓋了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的歷史遺跡、自然資源、建筑風格和宗教信仰等。雖然中國的景觀設計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很多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卻沒有得到具體的景觀表達。因此,在對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實踐中加以呈現,也是詮釋地域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
至于地域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通過當地的社會風俗、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宗教信仰及歷史遺跡等方面進行提煉和吸收。通過分析,把抽象的文化內涵轉化成為具體的景觀構成,再結合實際案例把這些景觀元素運用到方案設計中。
3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地方特有的文化,人文風俗等要素,理解文化與自然的密切聯系,才能使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得到生動的詮釋和表達;同時,景觀設計也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載體,并且在景觀創作過程中使中國的地域文化得到升華。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作品,就是要求設計者從場地基本的人文特征出發,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符號,以景觀設計要素作為載體,營造具有人文地域特征的人類行為空間。
景觀設計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精神享受而創作的文化藝術空間,只有認識到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的密切關系,才能表現出具有強烈地域文化內涵的精神場所。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手法具體如下。
(1)“借代”是景觀設計中表達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端,也是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例如承德博園的殿外景觀就是直接使用傳統的文化符號作為景觀元素。
(2)“抽象簡化”就是把傳統具體的文化符號抽象簡化成為更具視覺美感的景觀元素。例如,秦皇島奧林匹克公園的主題性海鷗雕塑,抽象化地傳達了秦皇島海洋文化的特點,并且也展現了奧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3)“夸張變形”就是把傳統的地域文化采用藝術化的形式進行夸張放大,從而產生具有震撼力的感官效果,增強景觀元素的視覺傳達力。例如西安大雁塔入口處雕塑就是采用書的形式,給人們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仿佛感受到了幾百年來歷史的風云變幻。
(4) “元素重組”就是把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傳統景觀符號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有美感的景觀體系。例如河北園博園的張家口園主景長城城墻就是把歷史上八個朝代變遷的歷史按照時間順序組合在一起。
(5) “場景再現”就是把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的某些場景通過藝術的手法進行設計和表現,使人們對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體和生動?!皥鼍霸佻F”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通常使用文化墻、鋪裝、雕塑、文化柱、景觀小品組合的表達形式。例如西安秦二世遺址公園的雕塑小品組合‘指鹿為馬’,就是采用場景再現的表達手法,把當時的場景直接生動的傳遞給大家,使人能夠最直觀的感受秦朝歷史。
4 西安漢城湖公園的地域性表達應用研究
4.1 西安漢城湖公園的現狀
漢城湖公園位于西安市的西北部,湖體從大興路延伸至鳳城三路,左岸毗鄰漢長安城遺址,右岸臨近北二環、朱宏路,古時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由東庫、中庫、西庫和團結庫4個水庫組成,根據史料記載,漢朝時這里是長安城主要的的漕運河道。水面最寬處為80 m,最窄處30 m,水深約4~6 m,湖面850畝,規劃用地面積208.92 hm2。
4.2 漢城湖區域的文化特色
漢城湖左岸緊鄰漢長城遺址,又是漢朝時期長安城重要的漕運河道,因此漢城湖公園主要是體現和傳達漢文化主題的生態公園。漢朝是繼秦朝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分為“東漢”和“西漢”兩個歷史階段。東漢由漢武帝劉秀所建立,都城為洛陽。西漢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建立,都城為長安;漢代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無為而治”為漢王朝奠定了立國之本;“獨尊儒術”為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龍鳳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現。漢朝的嶺南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北方文化、吳越文化等傳達了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4.3 規劃主題定位
由于漢城湖緊靠漢長安城遺址,漢城湖是原來的團結水庫,是當時漢長安城的漕運河道。漢城湖公園設計的文化主題詮釋了漢城湖本身所具有的水文化和漢長安城遺址所蘊含的漢朝文化,形成以表現傳統水文化和漢朝文化的主題公園。經過提煉和吸收,形成了“水韻漢魂”的文化主題定位,即以“水文化”為韻,以“漢文化”為魂,把水的靈動與磅礴相結合,漢朝之大氣與柔情相融。
西安漢城湖公園以漢朝文化和水文化為主題定位,結合西安漢城湖區域文化的特征,打造具有漢朝文化特色的產業圈,形成集游賞觀光、商業經營、文創產業、文化娛樂、特色餐飲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公園。
4.4 景觀布局
西安漢城湖公園的核心文化為水文化和漢文化,沿漢城湖水體走向進行整體的設計布局規劃,形成集防洪安保、景觀游賞、濱水生態、農業灌溉和文物保護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公園。公園的總體布局以營造漢城湖水文化和漢朝歷史文化為根本,采用“一心、三線、七區”的景觀布局。“一心”指以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三線”即形成水線、步行線、電瓶車線三條游覽線路;“七區”包括安門盛世、流光伴灣、御景覆盎、角樓疊翠、漢橋水鎮、霸城溢彩、封禪天下7個以漢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布局。構成安門盛世贏天下,流光伴灣水幽雅,角樓疊翠漢史覽,漢橋水鎮肉清風,霸城溢彩漢古情,封U天下漢武臺,欲問王者今何在的主題文化內容。每個分區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主題,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空間(圖1)。
4.5 景觀節點設計
漢城湖公園總體以營造漢城湖水文化和漢朝歷史文化為核心的景觀布局,主要分為7大主題文化區,分別為安門盛世景區、流光伴灣景區、御景覆盎景區、角樓疊翠景區、漢橋水鎮景區、灞城溢彩景區和封禪天下景區。七個不同的景觀節點表達不同的文化主題,每個分區會有不同的景觀表達對該區域的文化內容進行表現和闡述。具體內容如表1。
5 結語
地域文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任何一座城市在進行文化環境設計時,都應該繼承和發揚當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盲目地借鑒和模仿,也不是刻意地創新或追求現代,設計師應該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和探索場地現有的文化內涵,然后通過景觀設計的創作手法把地域文化生動地傳達出來,怎樣通過設計使景觀既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有能給人以精神寄托,使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當中傳承和發展是設計師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地域性文化下的城市景觀設計論文
1城市地域性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因地理分布不同為基礎的,以歷史文化為主線的,以現實為表象的人文精神活動的總和。地域文化主要說的是一個地域與其他地域不同的地方如民間建筑、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說到地域就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一個城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特點正好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地域性的概念要求必須是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等的結合。一個城市如果想很好地表達自身的歷史文化,通過城市景觀設計來表達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以地域文化為背景的景觀設計,可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過去、回憶過去,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情結。
2地域性文化設計元素的獲取
城市景觀設計應該體現城市的文化,景觀設計的元素可以從城市文化方面進行獲取,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特色建筑方面、材料及城市的彩色等。進行提取后可以用現代的設計手法進行分解、抽象和重構,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地域性文化設計元素的獲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獲?。?
2.1從歷史文化方面獲取
西安的大雁塔廣場,祥龍造型的仿唐路燈,整個造型上是條大氣磅礴的祥龍,燈柱的圖案是中國典型的臉譜造型,色彩濃艷,造型大膽,讓人仿佛回到盛世唐朝。除了路燈,幾乎大雁塔廣場上出現的所有建筑和小品都采用了仿唐設計,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宣傳城市文化。我國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這也為城市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依據。
2.2從傳統建筑符合中提取
有時我們經過一個城市會看到一些城市的公交站牌的造型設計借鑒了該城市傳統建筑的造型元素,這樣就會給我們留下較深的印象,同時也傳達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如中國傳統的合院空間、天井空間都是在歷史文化與意識形態下共同建造的,是人們在實踐的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在景觀設計中運用這些具有標志性的元素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2.3從傳統圖案紋樣與色彩中提取
傳統圖案紋樣往往被認為是當地的最能體現城市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所以稱為最常見的裝飾手法,圖案紋樣不僅本身具有很好的形式美感作用以外,背后蘊含的“意”也是人們喜歡的關鍵。人們對美好事物總是心存向往。因此,傳統紋樣蘊含的意義是非常適合于景觀設計的。如西安城市廣場中的公共座椅設計,木材與石材進行了結合,下方腿足部分加入了中國典型的蓮花紋樣,寓意富貴吉祥。
3地域性文化融入城市景觀設計的方法
傳統文化可以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中。例如,四川杜甫草堂外的公共設施,其電話亭的設計就是采用傳統文化石亭蓋的形式進行設計的,極其富有裝飾性。傳統地域文化也可以運用于城市景觀設施的材料和色彩設計中。例如,桂林地區多產石灰巖,所以當地人就將石山上開采的石灰巖加工后制成公共座椅,這樣公共座椅不僅經久耐用而且與當地地域特征結合了起來。具體將傳統文化融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3.1通過對地域文化符號進行分解,轉化成新的形式
對于具有地域性的傳統文化符號采用分解轉化的方法,形成新的形態運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去。經過分解可以從地域性文化符號的形態中提煉出新的形式形成設計元素,運用到景觀設計中。
3.2利用對地域文化符號的打散再構運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
如原始器皿中的魚紋、葉紋等圖案裝飾就運用了這種方式。它是利用分解、合成的方法對原始形態進行分解形成的。打散的方法一般有:對傳統文化符號分解以后選取最有特征的符號進行重新組合,打破原來的組織形式通過變異進行重新排列,對原來的形態進行分解,保留最有特征的部分進行重新構造。
3.3運用對地域文化符號的置換
也就是選擇一個原始形態作為原點,再根據創意置換新的符號組合成新形。如把建筑的某一局部作為載體進行再創造或置換構成。
3.4利用地域文化符號的基本型變異的手法來進行設計
例如,借用古建筑的外部形態或者服飾造型等,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進行變異設計。傳統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是相互交融的,這樣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符號系統。本土的地域文化只有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吸收才能永葆青春,跨文化的相互交流是景觀設計創新的手段,用民族文化結合外來文化使城市景觀設計更有生命力。
4結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是多種多樣的,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所傳遞出來的文化特征也應該符合該城市的獨特品質。城市的環境景觀代表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是一個城市地域性特征的獨特表現。合理有效的繼承和營造富有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讓地域性文化在城市快速發展和國際化沖擊的影響下,仍能繼續弘揚和創新,是我們每個城市的設計者都應考慮到的。
作者:高晉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城市景觀設計文化研究: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城市景觀的特色魅力源自其獨特的城市文化,然而當下城市景觀設計卻缺乏對城市文化的探索。以河南為研究對象,中原文化為依托,并對中原文化特征進行解讀。提出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要點,并從空間、色彩、材料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原文化;文化美豫;城市景觀;設計
文化即見證了一個民族的過去,又指引著一個民族的未來??v觀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古文明中也是沒有斷裂、至今還一脈相承的文明,是我們珍貴的財富[1]。
1文化美豫的依托: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
1.1中原文化的源與流
克盧伯在著作《文化有關概念和定義的回顧》中曾提到:“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為生活而創造的一切設計,包括外在的與潛在的、理性、非理性與反理性的。在特定背景中這種設計樣本是特定人群行為所依據的內在指針?!卑凑者@個概念我們可以界定中原文化為:以中原地域為背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與自然,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總稱。主要概括為:名城名勝文化、名流圣賢文化、民俗風俗文化、文物古跡文化、梨園戲曲文化、名吃飲食文化等[2]。
1.2解讀中原文化
①圓潤、內斂。中原文化與北方的硬朗鮮明、南方的清秀含蓄不同,更像是圓潤的陶器或瓷器,內斂不張揚。②多元、包容。中原地區實際上是一個以漢族為核心的民族熔爐,中原文化之所以日益繁盛就在于它的開放包容性,能夠對異域文化兼容并蓄,縱觀中原歷史,不管是漢人統治中原,還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在吸收了本地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明,使之成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端莊、秀麗。中原文化這一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致,例如豫西民居窯洞,整體樸素但重點部位裝飾清秀、變化多姿。
2文化美豫的時代意義
2.1傳承中原文化
城市景觀設計的文化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結構的觀念層面上,它反映了整個文化的特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造成的不同的習俗、道德、思維、價值觀、審美觀,共同構成不同的文化觀念,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自己的設計過程和對象中。因此,城市景觀是各地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反映了城市建設者和城市居民共同創造的物質文明,更積累了長期以來該城市的文化特點。中原城市景觀設計亦應如此,傳承和延續燦爛的歷史,將中原文化的圓潤細膩,內斂不張揚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對稱性蘊含在景觀設計作品中。
2.2保護中原文化
隨著國際間頻繁的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力,一些新的設計形式在河南不斷出現,如隨處可見的“模紋花壇”、“樹陣”“大草坪”,或者想賣個好價錢的住宅小區無一例外的都被冠上“洋名”,如羅馬假日、威尼斯印象、地中海海景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就景觀設計而言,的城市景觀作品不僅僅在于形式上給人以美感,還應該關注人們的情感需要,將這個城市的物質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通過景觀這個載體反映出來,以傳達城市的風貌與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營造城市的歸屬感和保護中原文化提出了新的思路。
2.3為景觀設計提供多元的設計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時代進步,城市景觀的設計理念、題材、表現手段也在不斷的更新、發展中完善。近年涌現出很多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國內外大師的經典名作,如河南博物館建筑群,植根于歷史土壤,將中原文化古樸渾厚的特征蘊含其中,采用了傳統宮殿布局設計常用的中軸對稱、規整有序的平面布局方法,整個博物館群體的規劃布局呈輻射狀,對稱有序、大氣雄渾,象征中原文化向四面八方傳播。
3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要點
3.1空間形態的應用
城市空間形態記錄著城市自身發展的歷史脈絡,也是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間組合的形體表現。這其中不僅僅是指城市空間組合的形體,還包涵其形體表現出的歷史文脈和內涵。要將中原文化應用在城市空間形態中,必先深入了解、剖析設計對象的歷史文脈和現狀,例如,2001年省政府對鄭東新區進行規劃方案招標,其中黑川紀章先生的方案脫穎而出,其規劃理念是新城設計不忘延續老城文脈,將老城與新城統一構思,既尊重老城文脈,又重視新城發展,新老城區有一條延續歷史的軸線銜接,這條軸線將新老城區的精華連成一條“珍珠項鏈”,整個新區設計將中原文化的精華滲透匯集,延續了中原的深厚積淀、大氣磅礴、穩重和諧,讓民眾對新城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也讓子孫后代領略到豐厚的中原歷史文化。
3.2藝術色彩的應用
色彩作為景觀設計要素之一,也是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不同的色彩反映出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蘊含著人類文明的不同發展歷程和成果,與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審美觀是相一致的。中原藝術色彩觀念在延續歷史傳統觀念的前提下,用色既重視視覺美,又重視色彩的心理效應,其用色從總體上遵循色彩的應用原則,合理利用色彩的象征性,同時又講求視覺上的對比、調和的合理搭配。而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是建立在多種色彩組合的基礎上的,它最能反映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如:開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非常注意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常用紅、黃、青三原色,用色總數高達十種之多。民間色彩設計俗語常說:“紅紅綠綠圖個吉利”、“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色襯托少不了”。可見,人們對色彩的選擇早已成為一種特殊符號,并被賦予了特定的主觀情感和文化理念。
3.3本土材質的應用
近年,隨著人們對異域景觀風格的盲目追求,開發商大肆北樹南移、古樹移植等,砍伐森林,大肆破壞了自然和諧。當下的景觀設計日益認識到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要求景觀設計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盡可能的選擇地方材料,充分發揮本土材料的質地、肌理、形狀、色彩等特征,使景觀設計作品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營造充滿特色的景觀。一個地方特有的地形地貌、植物樹種、材料的存在和延續,是經過了大自然和社會長久磨合的結果,是克服了諸多因素長期適應的積淀,蘊涵著當地豐富的自然法則和深厚的地方性人文沉淀。例如洛陽牡丹享譽內外,歷史悠久。洛陽牡丹廣場的設計就地取材,選擇了在蔥蘭的襯托下廣植牡丹,作為整個廣場的點睛之筆,色彩對比強烈、鮮艷醒目,即烘托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熱烈氣氛,又為古都洛陽增加了活力與親和力,將中原文化中的古都名勝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