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低年級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思索
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教師對課堂語言的駕馭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熱情。生動形象、自然得體、幽默詼諧、悅耳動聽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接收信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美的感受,并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語文教學贏得長青的生命。古往今來,很多教育家都指出了教學語言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做到讓教學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的效果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抑揚頓挫,錯落有致
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單調的聲音會使大腦皮層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樂音卻能有效持久打破大腦的抑制狀態,使其處于興奮狀態。教學語言要具有節奏感,主要是通過句式的整散長短,語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來獲得。因此語文課中,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錯落有致,主要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安排。一般地說,講解教材的重點和深奧抽象的內容,應一字一頓,聲音響亮;過渡語言及背景介紹應自然稍快一些,音調可低緩一些;表現急切、震怒、興奮、激昂、壯烈等基調的內容,可用快節奏的語言,慷慨激昂;表現寧靜、優美、深郁、悲哀等基調的內容,可用慢節奏的語言,溫情脈脈。有時,還可合理安排“靜音”,以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課堂教學結束時,如果是故事可用設問,給學生留下意猶未盡之感;如果是散文,可在把學生領進意境中時,悄無聲息地下課,達到沉醉其間的藝術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講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的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所以,只要我們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就不愁學生學不好我們的語文。
二、舒緩連貫,疏密相間
一位教師應當是一個懂得教育藝術和技巧的語言大師。教學中語言須講究和諧流暢、舒緩連貫,切忌說話句不連貫、詞不達意。但也不能一路緊鑼密鼓,沒有停頓。流暢而富有節奏變化的語言才能調動和刺激學生學習的興奮。老師應有意識地調配信息的疏密安排。信息的疏密對應語言的急緩,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效果。給人舒緩、輕松的感覺,密則使人感到急促和緊張。學生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而過于松弛,則注意力又難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間,才會舒緩連貫,才能抑揚頓挫,才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在緊張之中見松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生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平常我們上課都要設計導語,其實,導語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在開始新課之前稍休息,然后逐漸進入狀態。隨著老師不急不緩的講述,學生進入到課文,然后教師啟人心智地提出問題,跟學生一起展開激烈的討論,達到對新課的深入理解。期間,教師還可以穿插板書、提問,使學生的大腦不至于被抑制,使自己的聲音不至于成為噪音。
三、言為心聲,飽含真情
在課堂中教師應帶著感情、理解、感悟去合理運用語言,激發出沉積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源泉,調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興奮點,從而產生有效的、積極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古人曰:心明,言才明;心善,言才善。教授者只有對所教內容深思熟慮、熟記于心,才能繪聲繪色地加以運用和發揮。課堂中老師的語言表達有無激情、有無感召力,能否營造熱烈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情感氛圍,達到聲情并茂的境界,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教學如果能飽含深情,你就會把課堂演繹成音樂廳,學生像聽音樂一樣地聽課,自然會感覺輕松,吸收自然會容易。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這樣才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有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提高教學效果。愿更多的教師能關注這一至關重要的領域,愿課堂語言藝術最終成為繽紛教壇的一朵常開不敗的奪目奇葩。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大學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探討
大學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傳播活動。它以語言表達為重點,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利用語言實現師生間的信息傳輸和交流。語言教學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水平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和特色加以探究,希望能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是一種互動交流過程,通過語言實踐開展,要求師生共同參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及其特色直接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恰當運用語言,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教學實踐中的思想概括和內容講解都應體現其言語特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自己的綜合素養更好地呈現出來。因此,言語特色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教師的藝術表達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的語言特色主要表現為語言的感染力、動聽程度以及學生對語言的接受程度。教師如果有較強的語言能力,語言生動、特色鮮明,就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更愿意聽課。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表達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語言,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循循善誘、步步設疑,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能讓學生認識周圍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語言藝術的具體表現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合理運用教學語言,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讓教材內容呈現出一種“說風聞聲,言雨見形,談花花現,指人人在”的真實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涵。例如在講授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情感、色彩等方面認真體會,將該詩當作一幅田園風光圖來鑒賞,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學生充分領悟詩中“心遠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詩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又能充分理解課文大意。不同文章特點各異,教師須采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和適當的教學形式,在講課時盡量聲情并茂,積極轉變語言風格,以更好地傳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對于敘事性較強的課文,教師為了將學生更好地引入情節中,講授時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語調,使教學效果達到。論述類文章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進行綜合表達,使學生對文章的內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拓展思維。至于意義深遠、辭藻優美的散文,為了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師在表述時可加入繪聲繪色的描述。例如,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時,為了更好地表現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教師可用樸實深情的語言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讓學生更加珍惜父母親情。語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語言令人振奮,動聽優美的語言使人愉悅。大學語文教學對語言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無論講述課文還是范讀,教師都應注重情感表達的輕重緩急以及語音的抑揚頓挫。在講授一些情感細膩的詩歌和散文,如《聲聲慢?尋尋覓覓》《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教師可配合樂曲,運用獨特的語言藝術為學生范讀,使學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語音中對文字產生切實感受,加深對語文學習的熱愛。對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戲劇及曲折生動的小說,教師為實現情景再現,可事先進行語言設計。如在講授雜劇《竇娥冤》時,教師可用激昂悲愴的語調表現竇娥的無奈憤怒之情,用急切的語調凸顯竇娥的不甘,使學生對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語言藝術的措施
1.化枯燥為有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現代大學生思維開闊、興趣廣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沒有具有吸引力的語言,即使學富五車,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為了使枯燥的知識向生動有趣的內容轉變,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增強教學的“可聽性”。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也是好的老師。生動的教學語言和有趣的知識,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特色。教師在教學時,為了配合語言練習,可播放一些影片,為學生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時,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作品的審美活動,在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使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化陳舊為新穎,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教學通常包括幾大版塊,即修辭、語法、文字和語音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系統地介紹每一版塊的內容,或詳細講解本學期課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復研討、細致拆解課文。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飯”。教學方法陳舊,且大量重復中學語文知識;教師語言枯燥,既沒有趣味性,又毫無啟發性。這樣即使遵循量化的標準、科學的教學程序、合理的教學內容,也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大學語文教學應與時俱進,化陳舊為新穎,創新教學方法,使課程更受學生歡迎。教師應增大信息量,補充新內容,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同時,教師在講課時,不應平均用力,而應立足重點。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3.引入語言藝術新形式,確保課堂生動
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的進步促進了語言文化的發展,大量新鮮的句法和詞語不斷問世。一名的大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除了具備一定的語言積累,還應盡量掌握“熱詞”,涉獵新詞,對新出現的語言現象加以關注,構建屬于自己的語言庫。教師只有吸收各種新的語言藝術,并在教學實踐中恰當地使用,才能使語言表達更加得心應手。例如,在講解詞語時使用一些新鮮的語言,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親近感,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語言講授從陳舊、枯燥向新鮮、有趣轉化,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學習轉變。這樣既克服了學生的厭學心理,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確保課堂教學形象生動、富有趣味,進而大幅提升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語言魅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和語言特色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養成良好的文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多地感悟語言的魅力,對文學之美有更透徹的感知。
作者:張瑩 單位:山東棗莊學院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淺析
摘要:語言是老師教學的必備工具,語言的運用狀況對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通過的語言,能很好的表達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改善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尤其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藝術;教學效果
語言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對人們的情感交流意義重大。語言是老師教學的必備工具,語言的運用狀況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通過的語言,能很好的表達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改善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尤其重要。
1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重要性
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包含國內外名著、名人名言,還涵蓋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內容豐富的語文教材,一方面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描繪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把過去的歷史與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內容豐富的語文教材對語文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老師在對課本詞匯、句子進行講解的同時,還要通過語言融入更多的和教材相關的情感,從而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國外某個教學專家說過“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語言修養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通過語言的運用將抽象的教材內容轉化為相對具體的東西,將深奧的語文知識講解的清晰易懂,那么語文教學中語言的魅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將思維充分發散,這樣的語文教學效果會比較顯著。舉個例子,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十里長街送總理》,語文老師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播放人民上街送總理的錄像,隨著音樂的播放,老師可以朗讀課本中的這句話:一直把人民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中,他經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他到了幼兒園,抱著孩子們親了又親;在十里長街上,總理握住清潔工的手,對他說:“你辛苦了,國家需要你!”這樣的教學,會很好地感染學生,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也會得到加深。
2.1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性。一般情況下,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具有較強的想象力,缺點是上課容易開小差,很難集中注意力,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較差。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呈現給學生,這對學生印象的加深效果較好,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老師講解內容的理解。老師也不能單純的羅列學生熟悉的事物,單純的羅列會增加學生語文課堂的無聊感,所以需要語文老師相對具有想象力的語言輔助。舉個例子,語文老師在講解形近字“噪”和“躁”的時候,單純的講解這兩個字的意思,學生很容易混淆,很難進行記憶。但是老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告訴學生“噪”和“躁”讀音相同,但是意義相差很大。“噪”偏旁是“口”就像有個人一直在你嘴邊嘰嘰呱呱說個不停,從而導致你心里不爽;“躁”的偏旁和“足”類似,就像你為了辦成某件事到處跑,心里著急。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可以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基礎知識,也能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
2.2風趣幽默的語言能改善語文教學效果:
斯維特洛夫認為幽默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幫手,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幽默語言的藝術性,努力讓學生在幽默的課堂教學中輕松地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這也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語文老師在講解枯燥、單調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時候,運用幽默的語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語文老師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批改,這樣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接受自己課后作業的不足,會更加用心去改正。舉個例子,小學生的作文常見字是“了”,老師可以使用這樣的批注:不該用“了”你偏用“了”,到了該用的時候你卻不用“了”了,“了”字使用偏多,以后可以地用“了”。這樣的批注,比直接說學生作文略顯啰嗦,“了”字使用過多效果好,學生一般會心情愉悅地接受批評并改正。總的來說,語文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改善語文教學效果。
2.3靈活的語言運用有利于班級管理:
小學語文老師在維持課堂秩序的時候要運用靈活的語言,不能單純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這樣可能會激化矛盾。舉個例子,語文老師在進行板書的時候,后排的學生突然打架了,有個學生將凳子舉起準備砸另一個學生,這個時候班上學生的注意力都在這兩個學生身上,舉起凳子的學生騎虎難下,不砸另一個學生會覺得很沒面子。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就應該運用靈活的語言,把握尺度,首先要做的就是穩住班上學生的情緒,更要穩住那個舉凳子學生的情緒,給他合理的臺階下,不讓他沖動地砸傷另一個學生。語文老師可以說:“同學們,你們以后要向他學習,看老師寫板書寫累了,想拿凳子給我坐,老師感謝你,你可以坐下了”。這樣靈活的語言,給予學生足夠的臺階,讓他不至于做沖動的事情,也會讓他不好意思。就這么簡單的句話,結束了一場課堂風波,課堂教學秩序也不會產生混亂。當然,課后語文老師還是需要將打架學生叫到辦公室私聊,問清楚打架原因,并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認識錯誤,也心甘情愿地改正錯誤。試想,如果課堂上,語文老師直接對打架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憤怒的學生可能會失去理智,這也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進行,嚴重降低課堂教學的效果。總的來說,靈活的語言有利于班級管理,可以推進教學進程。
3結語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語言藝術,通過運用、規范、生動活潑、簡明扼要、具有美感的語言將教學內容展現出來,要通過具有藝術性的語言感染學生、啟發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者:劉培祥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集鎮中心小學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探究
【摘要】
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語言藝術以提高教學有效性,體現在教師教學的日常用語應該與語文教學對語言的重視有機結合,教學本身就是語言魅力和藝術特質,并以此激發學生的語言天賦和潛能,構建生態語文課堂。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語言藝術;教學
語言,是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重要中介。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語言的運用,因為知識、方法、理念都必須由語言得到靈活的、的、有效的、富于感染性的表達,而表達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質量。并且,語文課程本身就是關于語言的規律、使用、魅力的課程,因此,如何藝術地使用語言,或者,如何更好地將語言藝術運用于高中語文課堂,直接關乎老師的教學效果,關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語言藝術的范本,通過教與學領略語言藝術之魅力,并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語言藝術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高中語文課的語言藝術,一方面來自于師生對教材所選入的經典作品其語言藝術的體味,另一方面來自于老師自身的語言素養。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讓語文課堂成為展現語言魅力的舞臺。比如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冊第三單元所選入的詩歌,每一篇都是藝術精品,在語言上的錘煉也堪稱典范。以杜甫《登高》為例,蕭瑟的秋天,在杜甫筆下通過語言的妙用而表達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詩人登高所見景物在巧妙的語言組合下得以有選擇性地呈現,構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頷聯雖然只寫了樹木和長江,但是卻用了“無邊”“蕭蕭下”修飾落木,用“不盡”和“滾滾來”描寫長江,把秋天肅殺空闊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間表達的沉郁悲涼。從而在景色描寫中巧妙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可見,所選篇目是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自身蘊含著豐富的、富有張力的語言魅力,但要將作品自身的語言美和藝術沖擊力在課堂教學中展現出來,卻需要老師自身的語言素養,或者說是文學素養。中國美學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審美原則,但對于基礎教育過程中的語文教學,尚不能以此作為教學原則,因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真正地領會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首要就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抵達它的“意義層面和美學層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以杜甫的《登高》為例,教師或許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首詩歌是杜甫在什么境況下寫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但這種直接告之是無意義的教學方式,因為學生并不理解為什么,更不理解詩人是如何通過意向、語言來構筑這個意義世界的。或者說,這種教學本身是對語言、文學藝術的傷害,它無意間就消解了所有的審美過程和思想的滋養功能。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素養在發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魅力過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說,教與學的過程,只有老師能夠充分運用自身的教學能力、特別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領略文學藝術的語言魅力,培養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審美教育和自主審美活動中獲得藝術熏陶、審美享受。
二、教師教學的日常用語應該與語文教學對語言的重視有機結合,教學本身就要體現語言魅力和藝術特質
我們熟知賈島在寫作“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的時候,對使用動詞“推”還是“敲”躊躇了很久,為什么會這樣的?原因就在于語言本身在藝術創作中,對于建筑意向、構筑意義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老師應該重視教學用語的規范性、趣味性、啟發性、藝術性。就規范法性來講,語文課老師應該是最重視語言規范性的,因為規范代表著。語文教學的課堂用語規范是基本要求。這種規范性不僅僅體現在一般的寫作語言上的規范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師對文學作品的闡釋、理解的用語上。語言的規范性代表著嚴謹的教風學風。一句簡單的話,可能虛詞用錯一個(即便是口誤)也可能使得意思“謬之千里”。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重視語言的規范性,是言傳身教的應有之義。比如在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師應該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則可能就讓學生在理解上產生偏差。趣味性,則在于教師的教學應該通過幽默的語言風格給課堂注入鮮活的動力,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這是調動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習興趣的關鍵。只有課堂妙趣橫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啟發性的語言則體現在教學中,老師能否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有時候老師的語言規范、有趣,但是卻沒有啟發性,這使得課堂教學成為獨角戲,所以,啟發性的課堂語言是更高層級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教學,老師可能基本都能做到聲情并茂地朗誦、講授文本,但是對于學生的啟發呢?則不一定都能做到。為什么作者“心理頗不寧靜”?這種“不寧靜”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樣的疏解?這樣一些問題就需要老師在講授中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和學生一起透過文本去獲得領會。再者,就是藝術性。老師的語言本身應該是能體現藝術性的。一方面語言藝術是一個教師提升課堂質量、展現教學風采較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師在分析文本的時候,也應該體現語言的藝術性,因為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如果老師能用藝術性的語言進行闡釋、講解,那么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更能激發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共鳴。這是品質語文課應該達到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的語言天賦和潛能,構建生態語文課堂
往常談到課堂語言教學,基本都集中在教師一方,事實上,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一起構成的,上演教師獨角戲的課堂是失敗的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挖掘教學語言資源,豐富語文課堂,提升教學有效性和開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就應該重視激發學生的語言天賦和潛能,構建以“學為中心”的生態語文課堂。及時,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的角色轉變,建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新角色,從而發揮學生的語言能力,搭建課堂教學新秩序。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語言,語文老師必須通過學生掌握和使用語言的情況對他們的學習情況掌握。更關鍵的是,學生必須通過語言來參與課堂教學,參與課堂新秩序的構建。我們常說的反轉課堂、轉變教學觀念、探究性學習的建設等教學改革理念和實踐,在語文課堂中,最根本的體現就是語言,或者是“話語權”。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更大程度上表現為“集體失語”,這種狀態在某種意義上使得教學過程單調、乏味,學習方式簡單、空泛,教學目標單一、有限,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通過利用語言教學的優勢改變這一狀態。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老師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學效果并不一定能實現既定目標。但是如果讓學生來扮演角色進行一場實驗劇的改編、排練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為學生既要去理解文本、還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關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對文本進行一定的改變,整個一個活動呈現出來的東西,語言是最重要的評價內容。而這種變化,就實現了新的教學秩序構建和課堂生態的建設。第二,以挖掘學生語言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興趣為目標的“學為中心”的生態課堂建構,是高中語文課堂語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的較高目標。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就體現在他們是否以“學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比如,在面對魯迅先生的作品的時候,如果只有老師的講解,肯定是達不到效果的,因為要學好魯迅先生的文章,必須做足課外的功課,在有限的課時內教師難以將所有信息都傳達給下學生,只能讓學生按要求去做相關的課前準備。課前準備的效果各個學生也有差異,那么,教學前的分組討論、對相關問題的探討、對疑難問題的梳理則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這些工作的完成,則集中體現了老師教學的語言藝術,他的引導、鼓勵、合理的安排是學生轉變角色和進入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另一方面,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和討論、簡明扼要地呈現問題等等,事實上已經體現了語言藝術和教學之間的緊密關系。因此,就高中語文課的教學而言,構建生態語文課的關鍵就在語言,因為語言構成了整個生態課的核心,即老師和學生本身的語言能力在教與學之間如何實現一種“默契”,這種默契來自于老師對語文教學語言的精到把握,也來自于學生對自我語言能力的開發和運用。語文課本身就是語言藝術課,它的效果不僅僅在于老師能侃侃而談,通過他如同演講、朗誦那樣展現“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僅僅是拋磚引玉的需要,因為學生學習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標。我們現在的課程教學大綱已經更加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內容,那么,重視對課堂語言教學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則是一個必需的起點。
作者:劉燕妃 單位:福建福州城門中學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淺析: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研究
語文課堂的教學語言,不但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語文老師要把好自己的語言,做到“慎言”,不規范、不的不說;隨意發揮、無關語文的不說;利嘴傷人、影響學生成長的不說。課堂語言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教學的工具,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學生交流情感的載體,恰當的課堂語言能啟發學生的智力思維,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幫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由于語文的工具和人文性質決定了語文老師更應該多思慎言,講究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把“慎言”作為課堂教學運用語言的原則,謹記心中。
一、不規范、不的不說
課堂語言本身就是老師要講授的知識,是學生要學的內容,所以規范、是課堂教學語言的及時要素。語文老師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老師應該使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正確的語法,符合邏輯的修辭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堂上不讀錯字,不寫別字,不說病句,不出現歧義。在《二泉映月》的教學中,老師用精練的詞語導入:我們學習課文《二泉映月》,它不但是無錫惠山腳下的泉水“天下第二泉”,更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一個遞進的句子開門見山導入新課,不拖泥帶水、不故弄玄虛。接下來老師示范朗讀,要注意到出現的“倔強”“勢不可當”“顫抖”三個詞語中的“倔”“當”“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多種讀音,老師的讀音直接影響學生們的正確朗讀。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分析第四段,“如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的一幅中秋月夜圖啊!”老師用了兩個結構一致的短語,形象的比喻修辭,在精準語言的描述中,讓學生感受景色的美妙,同時學習老師語言運用的技巧。語文,本身就是語言教學,就要求語文老師有更高的語言素養,朗讀要發音吐字清晰,能靈活運用詞語表述內容,遣詞造句符合常用語法規范,這樣的課堂語言才可以讓學生去模仿、去借鑒。
二、隨意發揮的、無關語文的不說
語文課堂上,老師要言之有物,不能總是隨意發揮、信口開河,把語文教學變成華而不實、內容龐雜的“大雜燴”,課堂拓展不反客為主,不旁逸斜出,要講重點重實效。更不能整堂課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把課堂變成老師展示演講能力的“大舞臺”,老師應該適時閉嘴,巧妙留白,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在《錢學森》的教學中,老師導入新課適當延伸介紹錢學森:錢學森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建國時身在美國的他要回到祖國,可是一個美國將領卻說“這個人就是殺了也不能讓他返回中國”,那么錢學森是何人,能否返回了祖國。課文導入就是為了抓住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快速引入課文,目標達到即可,切不可漫無邊際、拖沓冗長,把導入演變成錢學森的人物傳記教學。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積累理解會用課文中出現的詞語。通過語言文字,篇章結構感受錢學森的愛國情感,而不是大量引入相關材料用史料來說話,不能忽略了語文課堂的基本規律。再比如及時段的景物描寫任老師如何動聽形象的描述,都不如學生自己聯想、想象然后再創造,在頭腦中形成的畫面意境優美,有時語文課堂無聲的品位比有聲的講解更有效,此時老師要做的不是講解。由于語文學科內容綜合性強,要說的知識紛繁復雜,因此,在課堂上語文老師應該斟酌自己的語言表達,做到以課文文本為例子,引領學生積累字詞,體會情感,學會方法。同時更應注意適時閉嘴,為學生留出思索、創造的空間。
三、負面語言、傷害學生的不說
語文學科具備的人文情感性質的獨特性,決定老師傳達給學生的應該是各種美好的情感體驗,老師要用正面的、陽光的情感和語言感染學生,以形成學生積極的、健康的人格。尤其是小學老師,要面對的都是未成年人,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因此老師課堂上千萬“慎言”不要傷害學生。在《師恩難忘》的教學中,上課鈴已經打響,老師已經站在講臺前,學生們仍然鬧哄哄沒有安定下來,甚至還有幾個男同學汗流浹背跑過來的。老師一臉怒氣,敲打桌子,高聲斥責,在老師責備聲中學生們安定下來,但很明顯學生們剛才還高漲的情緒一下子低落起來,對老師的斥責表現得也滿不在乎。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聲音稀稀拉拉,“剛才吵鬧聲音不是大得很嗎,現在怎么啦,聲音小得像蚊子,一點出息都沒有”老師的挖苦并沒有讓朗讀流暢起來,反而讓課堂氣氛更加的不和諧、更加的緊張,后邊課堂進行得也磕磕絆絆很不順利。當讓學生們合作交流40年后師生重逢的場景時,學生們不以為然,漫不經心,好像覺得文中的田老師根本就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是眼前這個怨氣十足的語文老師。這是一節非常失敗的語文課,這節課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們學會感恩老師,可是由于老師情緒急躁,語言不得當,不但沒有完成就學目標,反而適得其反讓他們討厭老師,厭惡學習。因此老師一定注意檢視自己的課堂語言,少一點負面情緒,多一點正面引導。課堂上,老師的“慎言”反應的是道德修養的高低,是教學水平的強弱,它不但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影響學生的語言運用,影響學生的心靈和成長。因此,語文老師一定要加強學習,從“慎言”開始,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水平。
作者:徐曉微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二附集團郭里園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