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動物營養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動物營養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動物營養論文

動物營養論文:鉻作用于動物營養論文

鉻是動物機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參與動物體內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在緩解畜禽應激、提高免疫力、改善繁殖性能、提高胴體品質、促進生長等方面均有明顯作用。

1、鉻的生理學功能及其作用機制

1.1鉻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1.1.1鉻與葡萄糖耐受因子

鉻在維持動物體內血糖濃度平衡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在血糖濃度平衡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兩種活性物質分別是胰島素和GTF。GTF是胰島素的協同因子,可以協助和加強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鉻是GTF的主要活性成分,所以鉻的典型生物學功能是作為胰島素的增強劑。家畜采食后體內未被利用的葡萄糖通常以肝糖元的形式貯存于肝臟中,或轉變為三酰甘油作為能量的儲備,這兩種轉化都需胰島素的作用才能完成,胰島素是糖代謝的核心物質,而胰島素是通過與細胞表面特定受體接觸而發揮作用的,三價鉻形成的GTF能夠增加細胞表面胰島素受體數量或激活胰島素與細胞膜受體之間的二硫鍵形成以促進胰島素與特定受體的結合,或二者同時作用,以促進肝糖元生成,抑制糖元分解,刺激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并促進糖轉變為脂肪,從而使血糖降低,從而提高糖元合成量,使葡萄糖迅速轉移到組織并被利用。鉻的主要作用發生在葡萄糖利用的最初階段,在給豬飼喂0.2mg/kg甲基吡啶鉻后,葡萄糖的消失率提高,半衰期縮短,證實鉻提高了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Amoikon等,1995)。劉兵等(2006)研究發現,添加吡啶羧酸鉻能顯著降低豬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

1.1.2鉻與葡萄糖轉運體-4和胰島素受體底物-1

葡萄糖轉運體-4(GLUT-4)是胰島素及其受體系統發揮其生物學效應的關鍵物質。吳蘊棠等(2005)研究了鉻對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組織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在試驗中運用mRNA差異顯示技術探討鉻對糖尿病大鼠代謝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為闡明鉻調控糖尿病代謝紊亂的分子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和試驗基礎。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Cr-3與GLUT-4的同源性為98%;Cr-5與胰島素受體底物-1(IRS-1)的同源性為,RT-PCR驗證結果顯示GLUT-4表達量在糖尿病補鉻組高于糖尿病對照組。從而得出結論為:鉻可誘導糖尿病大鼠骨骼肌中GLUT-4mRNA的表達,這可能是鉻改善糖尿病糖、脂代謝紊亂的分子機制之一。Chen等(2006)研究認為,吡啶羧酸鉻可以增強胰島素刺激后的GLUT-4轉位,但機制卻與胰島素信號通路無關,而與吡啶羧酸鉻降低細胞膜膽固醇的含量有關。研究表明,三價鉻化合物可以增加胰島素受體(IR)的數量和活性,可以使胰島素信號通路中蛋白激酶B的磷酸化增強,但對胰島素受體底物(IRS)并沒有使其磷酸化表達增強的作用(群和姚明輝,2007)。IRS-1是一種受體后信號傳導蛋白,是胰島素受體底物(IRSs)蛋白家族中的一員,廣泛分布于胰島素敏感組織內。胰島素一旦結合于IR,不僅使IR自身β亞基膜內部分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提高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還使其膜內底物即胰島素受體底物(IRSs)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IRSs作為一種船塢蛋白,它的磷酸化為下游的信號傳導蛋白提供了一個高親和力的位點,募集下游含有SH2功能域的信號分子與之結合,即通過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P85亞基結合并招募催化亞基P110,從而激活PI3-K,而PI3-K的激活是GLUT-4從胞內到脂膜易位的關鍵,最終導致GLUT-4轉位到細胞膜上。孫忠等(2005)研究了補鉻對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RS-1基因表達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對照組IRS-1mRNA表達量(0.791±0.038)低于正常對照組(0.892±0.053,P<0.05),糖尿病補鉻組IRS-1mRNA的表達量(0.822±0.066)與糖尿病對照組相比有所恢復,但尚未恢復到正常水平(P>0.05)。從而得出結論:補鉻對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RS-1mRNA表達有上調趨勢,Cr-5將作為候選基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并說明IRS-1表達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產生胰島素抵抗的原因之一,這為闡明鉻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謝紊亂分子機制提供了線索。

1.2鉻在脂肪代謝中的作用

三價鉻作為葡萄糖耐量因子不僅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還參與脂肪的代謝過程。試驗表明,微量元素鉻和脂肪代謝密切相關(陳炳卿,1992)。鉻對脂類代謝的影響主要是參與維持血液中正常膽固醇水平(Page等,1993)。研究表明,鉻在體內血清膽固醇平衡中起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機制調節脂類代謝:一是缺鉻胰島素活性降低,并通過糖代謝誘發脂類代謝紊亂,而補鉻可增加胰島素活性而調節脂代謝,從而改善血脂狀況;二是鉻可增強脂蛋白脂酶(LPL)和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活性,這兩種酶參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合成,體內缺鉻時LPL、LCAT活性下降,HDL合成減少(郭玉華等,2004)。仲菊(1997)指出,鉻主要是通過改善糖代謝以及通過加強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的活性來影響脂類代謝,并且作用程度顯著與否與動物機體的鉻水平、飼料、添加劑和環境因素有關。孫長顥等(2001)證實了鉻對大鼠肥胖基因表達和體重的影響及與血糖、血脂的關系。他們分別應用基礎飼料對照組、基礎飼料加鉻組(不同劑量的葡萄糖酸鉻)、高脂飼料對照組、高脂飼料加鉻組(不同劑量的葡萄糖酸鉻)4種日糧飼養80只大鼠,結果表明加鉻組與對照組相比,瘦素水平顯著降低(P<0.05)。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顯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顯著升高(P<0.05)。從而得出結論鉻對大鼠體重的影響不大,但可抑制肥胖基因的表達,同時具有降低血糖、TC、TG和升高HDL-C的作用。陳世偉等(2004)研究了吡啶酸鉻(三價)對肥胖大鼠體重及其脂質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吡啶酸鉻有改善大鼠肥胖及降低高血脂水平的作用。該研究發現吡啶酸鉻可降低肥胖基因的表達產物瘦素水平,提示吡啶酸鉻可能是通過降低瘦素內源性抵抗等內環境的調節作用來實現減肥作用的。郭艷麗等(1999)、劉彩霓和咼于明(1997)使用酵母鉻后都發現肉仔雞的腹脂減少,脂肪代謝受到影響。喬富強等(2007)通過研究也發現有機鉻影響了肉雞的脂質代謝,與錳互作,有顯著降低肉雞脂肪沉積的趨勢。段銘等(2003)研究了吡啶羧酸鉻對肉仔雞血清生化指標及肝臟中相關酶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表明給4~6周齡肉仔雞日糧中添加1mg/kg吡啶羧酸鉻后,TG、TC、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下降的趨勢,而高密度脂蛋白有上升的趨勢,但是差異均不顯著(P>0.05)。運用RT-PCR定量三種基因(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輔酶A羧化酶、β-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基因)的mRNA,結果表明添加鉻后脂肪酸合成酶和β-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的轉錄明顯受到影響,分別比對照組下降34.82%和48.26%,而乙酰輔酶A羧化酶受影響很小,其轉錄僅下降了3.87%。從而得出與郭艷麗(1999)、劉彩霓和咼于明(1997)相似的結論:在日糧中添加有機鉻可以影響動物的脂肪代謝。但段銘等(2003)認為,試驗日糧中添加1mg/kg吡啶羧酸鉻對肉仔雞機體內脂肪代謝的影響程度不明顯。

1.3鉻在蛋白質及核酸代謝中的作用

1.3.1鉻與蛋白質代謝

鉻對蛋白質代謝的影響主要是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從而促進蛋白質合成。這是因為鉻可通過加強胰島素功能起到類似營養再分配劑的“定向沉積作用”,通過改變機體營養的流向,使營養物質趨向于肌肉生長,而不是轉化為脂肪(徐桂英等,2006)。朱良印和鄭林英(2006)研究結果表明,鉻可能通過啟動胰島素與其受體細胞膜的二硫鍵連接而促進葡萄糖與氨基酸進入細胞,在生長激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的作用下,促進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另一種觀點表明,鉻可能通過促進甘氨酸、絲氨酸和蛋氨酸等氨基酸在組織內的貯存,增強肝臟利用甘氨酸、絲氨酸、蛋氨酸合成蛋白質的能力。Kim等(1997)研究表明,在雞日糧中添加0.4mg/kg鉻可促進日糧蛋白質利用水平提高,消化代謝試驗結果表明補鉻組比對照組雞群氨的排泄量減少了33.2%。李麗立等(2001)報道,在肉鴨日糧中添加酵母鉻,可降低干物質排泄量15.52%,減少蛋白質排泄9.72%,增加氮存留。張偉(2005)在用不同水平三價鉻飼喂肉仔雞時也得出與Kim等(1997)相似的結論。

1.3.2鉻與核酸代謝

鉻與維持核酸結構的完整性有關。鉻主要積累于細胞核核仁,當DNA與鉻結合后,DNA上原有的合成RNA非活性啟動位點顯現出功能性;另外,核中積累的鉻可以激活核染色質以及形成一種分子量為70kD的鉻結合蛋白,這兩種作用共同促進RNA的合成,這種鉻蛋白與核染色質相結合,使其結構變得松散,增加染色質DNA中的β結構,這種結構又有利于鉻蛋白的結合并促進RNA的合成;同時,鉻增加了合成RNA的DNA模板活性,DNA上原有的合成RNA的非活性啟動位點呈現出功能性,啟動位點增加,促進RNA的合成(張偉,2005)。鉻在核酸中含量較高,有助于核酸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的維持。目前對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據RNA對熱變性穩定的性質表明,鉻在維持蛋白質三級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鉻在細胞核中累積似乎還表明Cr3+有改變和調節基因的能力(郭玉華等,2004)。對鉻與DNA作用的色譜學研究表明,Cr3+催化核苷三磷酸分子脫去焦磷酸,并且通過DNA-DNA交聯而促進DNA的聚合(張偉,2005)。有研究表明,添加1μmol/L的甲基吡啶鉻,可明顯促進心肌質膜Ca2+-ATP酶mRNA的表達及蛋白質合成(張偉和韓友文,2000)。

2、鉻與糖、脂肪、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的綜合關系

通過大量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證明,鉻可能是通過與胰島素的協同作用來發揮其生理活性而影響動物機體的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進一步改變了物質代謝的沉積和利用方向。吳永勝和董國忠(2000)提出鉻調節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作用模式:當動物采食富含鉻的日糧后,鉻經機體吸收,能增強胰島素的功能,重新激活“葡萄糖支路”,加快血液中葡萄糖的遷移,即葡萄糖快速由肝臟轉移到其他組織,并被利用。食物中提供或過剩的未被利用的葡萄糖轉變為三酰甘油,暫時以脂肪的形式貯存,作為能量貯備庫,而不是以脂肪沉積下來。GTF鉻動員脂肪組織使其水解,生成的脂肪酸通過β-氧化途徑氧化供能,為其他組織的正常代謝或生理功能的發揮提供所需的能量。另外,血液循環中的尿素氮含量減少,表明蛋白質合成代謝增強;尿素氮被部分利用作為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的氮源。這樣就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和沉積,表現為肌肉的增加,即有機鉻協同胰島素發揮生理作用,改變了物質代謝的沉積和利用方向。另外,還可從生理方面來解釋鉻與糖類等代謝的關系。補鉻可提高胰島素效率,一方面鉻通過提高糖元合成酶活性促進葡萄糖合成糖元并儲存于肝臟與肌肉;另一方面,鉻提高了胰島素效率后通過抑制糖異生途徑中的關鍵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來抑制糖的異生,同時通過提高糖酵解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促進葡萄糖的酵解,促進葡萄糖合成脂肪酸,最終通過提高三羧酸循環的效率而增強脂肪的分解,促進了脂肪的利用(張偉,2005)。張偉和韓友文(2000)試驗結果表明,補鉻提高了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另外,鉻也增加了組織及血漿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而且鉻也通過提高胰島素效率增強了胰島素對胰高血糖素的協同脂解作用,這兩種作用共同使組織中的甘油三酯分解為游離脂肪酸,從而使血漿游離脂肪酸水平上升。能量效率的提高一方面為蛋白質的合成提供充足的能量供給,另一方面減少了氨基酸降解供能,同時,補鉻促進細胞對氨基酸的吸收,促進了蛋白質的吸收與沉積。

3、小結

綜上所述,鉻在動物體內糖、脂肪、蛋白質代謝調控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鉻主要作為胰島素輔助因子來增強胰島素活性,提高動物機體對葡萄糖的耐受量,進一步對攝入細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代謝起調節作用;鉻在調節糖代謝的同時,還能降低氨基酸代謝成尿酸隨尿排出體外的水平,從而提高機體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效率;同時通過調節體內核酸代謝以及脂類代謝,從而發揮出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在動物生產中主要表現為鉻能改變物質代謝的沉積和利用方向,進一步影響動物的生長、繁殖、產品品質及抗病力。闡明鉻與糖、蛋白質等的吸收代謝關系,對于動物生產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確定鉻在飼料中的適宜添加量,促進動物對鉻的消化吸收及有效利用,以及減少鉻的排泄量,從而減少鉻對環境的污染。

作者:劉進軍 郭勇慶 劉潔 任二軍 梁國明 韓學良 單位: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動物營養論文:殼聚糖應用于水產動物營養論文

1、殼聚糖在水產動物營養中的應用

1.1殼聚糖在魚類營養中的應用

殼聚糖作為飼料添加劑能有效改善飼料的品質。胡夢紅等[6]在關于殼聚糖對羅非魚營養生理學作用的研究中表明,殼聚糖作為羅非魚飼料添加劑能在飼料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延長飼料的水化時間以保護養分;防止霉變,減少對水源的污染。殼聚糖微球能作為疫苗載體,獲得持久的免疫反應。Tian等[7]用殼聚糖微球作為質粒DNA口服疫苗載體,用口服DNA免疫療法研究日本比目魚對淋巴囊腫病毒的免疫功效。結果表明,殼聚糖微球能防止DNA疫苗被水解或變性,比目魚口服殼聚糖微球疫苗后,可在組織中持續表達主要衣殼蛋白10~90d,相對質粒DNA疫苗能獲得更持久的免疫反應。同時,Truptimayee等[8]把海藻酸-殼聚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新型復合微球作為嗜水性氣單胞菌外膜蛋白的抗原載體應用于印度南亞野鯪魚模型,并通過靜脈免疫作用誘導免疫反應。結果表明,新型復合微球材料的親水性核心部分海藻酸-殼聚糖可形成蛋白質友好型微環境,與傳統PLGA微球、天然外膜蛋白和弗氏不佐劑相比,包被效率高,起始突釋作用明顯降低,且能刺激產生更持久的先天性和獲得性免疫。殼聚糖可作為免疫刺激劑,而且已經被證明通過口服和注射均能有效地增強水產動物機體免疫防御能力,促進生長發育。Xu等[9]通過在軍曹魚日糧中添加益生菌、枯草芽孢桿菌和殼聚糖來研究該合生元對提高軍曹魚免疫反應和抗病能力的效果。研究表明,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0g枯草芽孢桿菌和6.0g殼聚糖能顯著提高軍曹魚的生長發育和它的先天性免疫和抗感染能力,從而使軍曹魚在養殖時免受疾病的威脅,提高產量。而Lin等[10]在研究飼料中的殼聚糖對錦鯉的生長發育、免疫力和抗感染方面的影響時也發現,殼聚糖可以增強其免疫力和對氣單胞菌的抗性,促進生長發育。華雪銘等[2]在研究基礎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和殼聚糖促進暗紋東方鲀生長的機理時發現,腸道淀粉酶活性增強和蛋白質合成增加是殼聚糖和益生菌促進其生長的重要原因。

1.2殼聚糖在甲殼類動物營養中的應用

研究證實,殼聚糖可促進蝦類蛻殼生長,增強免疫防御能力。此外,還可以改善水質。任秀芳等[11]以基礎飼料為對照,研究了殼聚糖對克氏原螯蝦存活、蛻殼、血液生化指標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說明,飼料中添加0.5%~1.5%的殼聚糖可以被克氏原螯蝦吸收利用,促進其蛻殼生長;殼聚糖可調節克氏原螯蝦機體的生理生化反應,影響其生理機能;殼聚糖作為免疫刺激劑可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克氏原螯蝦機體免疫防御能力。同樣,Wang等[12]關于殼聚糖對凡納濱對蝦免疫能力影響的研究也表明,殼聚糖能提高其吞噬細胞的活性。而毛文敏等[13]關于殼聚糖對克氏原螯蝦抗低溫應激的影響的研究還表明,在克氏原螯蝦飼料中添加0.50%~1.00%的殼聚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抗低溫應激的作用,防止免疫功能損傷。劉春等[14]的試驗表明,使用水產用低分子量殼聚糖粉對養殖水體中的氨態氮和亞硝酸鹽有明顯降低作用,且在改善水質的同時還能抑制水產動物病原菌生長,預防疾病,使羅氏沼蝦活力旺盛、體色鮮艷、品質佳。研究表明,殼聚糖通過注射或添加飼料中飼喂,同樣能刺激中華絨蟹和溪蟹等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免疫防御能力,預防病害,提高養殖成活率[15-17]。鄭宗林等[16]的試驗表明,5~50μg/ml殼聚糖對于植物凝集素和脂多糖刺激蟹淋巴細胞的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協同作用,且20μg/ml時其協同作用最強。低分子量殼聚糖還可以保護生物體組織細胞膜免受自由基攻擊,間接降低金屬硫蛋白在鎘脅迫下的應激壓力,減輕水生動物受到重金屬的危害[17]。

2、納米殼聚糖在水產動物營養中的應用

納米微粒具有與常規物質本身明顯不同的性質,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納米微粒作為藥物載體能夠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并具有低毒、高效、緩釋、長效、靶向、相對安全性與易產業化等優點,在醫藥領域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活性與基因轉導等方面的應用。納米殼聚糖與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吸附、嵌合或組裝成為能夠發揮生物活性的系統,把生物活性分子包裹于聚合體后能保護其免受酶解、水解作用,從而提高生物活性物質的利用率,并有利于多肽類藥物應用于口服給藥途徑。研究表明,吞噬細胞激活蛋白(PAP)基因能刺激對蝦血細胞的吞噬活性。Umaporn等[18]通過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的轉染來確定納米殼聚糖、PAP-phMGFP用于對蝦口服免疫的配比,進而研究PAP基因對南美白對蝦的免疫誘導能力。結果表明,相對于對照組,實驗組的對蝦心臟組織中白斑綜合癥病毒顯著減少,證明殼聚糖-PAP-phMGFP納米微粒能增加對蝦的吞噬活性,增強了對蝦的免疫機制。在進行對蝦工廠化養殖時,適當供給殼聚糖/DNA復合物將會是預防微生物疾病的有效措施。Wang等[19]為了評估殼聚糖和納米殼聚糖在實驗室條件下對羅非魚(尼羅羅非魚)的成活率、生長性能、肉質的影響效果,給羅非魚喂食含有殼聚糖或納米殼聚糖(5.0g/kg飼料)的日糧,為期60d。結果表明,與基礎日糧、含殼聚糖日糧的組比較,納米殼聚糖能顯著增加羅非魚的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和肌苷酸含量(P<0.05),顯著降低羅非魚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添加殼聚糖組與基礎日糧組比較分析表明,羅非魚的末重、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沒有顯著差異,詳細作用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3、應用前景展望

殼聚糖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殼聚糖在水產動物上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免疫防御能力的詳細機制,特別是分子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究。此外,殼聚糖納米粒徑化處理后在水產動物營養中的應用仍較少,還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和材料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相信殼聚糖的應用研究必將更加廣泛,相應的機制也更加明確。

作者:周萬怡 劉琳 李紅軍 王彥波 單位: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脂動物營養論文:質代謝的動物營養論文

1FGF21表達

最初研究表明,肝臟是FGF21mRNA表達的主要組織[10],隨后發現FGF21在脂肪[13]、肌肉[14]、胰腺和睪丸[15]也有表達,此外,在胸腺[10]、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10,16]中也有少量表達。進一步研究表明,FGF21在肝臟和脂肪組織中的表達分別受PPARα和PPARγ通路的調控[13,17],而FGF21在骨骼肌中的表達則是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通路介導的[14]。

2FGF21對糖代謝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FGF21通過PI3K/Akt信號系統,與上游激活物PPARα形成通路,參與機體葡萄糖代謝,同時改善胰島素和胰島β細胞功能、提高胰島β細胞存活率,進而調控糖代謝[18]。

2.1參與糖異生作用

禁食可誘導FGF21的產生,而產生的FGF21誘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γ輔助活化因子l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coac-tivatorprotein-1α,PGC-1α)基因表達,增加了糖異生。但在長期禁食條件下,小鼠卻缺乏足夠的FGF21來誘導PGC-lα基因表達,從而減少了糖異生。對野生型和PGC-lα基因敲除小鼠注射FGF21后發現,注射FGF21的野生型小鼠在禁食條件下顯著提高了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carboxylasekinase,PEPCK)基因的表達,而PGC-1α基因敲除小鼠注射FGF21則沒有G6Pase、PEPCK的產生,說明FGF21對糖異生關鍵酶基因表達的調控是依賴PGC-1α的[19]。近期研究表明,FGF21可能通過一個中樞神經系統的間接機制誘導PGC-1α產生,FGF21還可以通過翻譯后修飾調節PGC-1α的活性,增加糖異生[19-20]。也有研究發現,FGF21在肝細胞PEPCKmRNA表達顯著降低,FGF21基因敲除時PEPCKmRNA表達上調,FGF21在肝細胞中通過調控PEPCKmRNA表達影響肝臟糖異生,發揮其維持葡萄糖代謝平衡的效應[21-22]。

2.2特異性調節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

葡萄糖轉運是糖代謝的重要步驟,也是脂肪和糖原合成的限速步驟。FGF21能有效調控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攝取作用不需要外源肝素,而且是非胰島素依賴性的。在3T3-L1脂肪細胞和人原代脂肪細胞上的研究表明,FGF21可通過誘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底物2(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substrate-2,FRS-2)的磷酸化和激活Ras/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號通路以增加葡萄糖攝取[4]。與胰島素促進葡萄糖轉運蛋白4(glucosetransporter4,GLUT4)表達不同,FGF21是通過上調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的表達來促進葡萄糖攝取,低劑量FGF21與胰島素一起注射后則可通過同時上調GLUT1、GLUT4的表達來加強葡萄糖攝取,增加葡萄糖轉運。而且近期研究也顯示,FGF21的促葡萄糖攝取作用與胰島素呈疊加效應,且該疊加效應可能來源于其GLUT1依賴性的葡萄糖攝取作用以及上調胰島素受體底物1(insulinreceptorsubstrate-1,IRS-1)mRNA表達,提高胰島素受體的生物學活性[20,22-23]。

2.3改善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用FGF21治療肥胖小鼠,隨著Akt磷酸化及其下游靶物糖原合酶激酶3β的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得以改善。用不同濃度的FGF21治療喂食高果糖的SD大鼠,結果表明胰島素抵抗呈劑量依賴性顯著緩解[24-25]。在胰島素抵抗模型中,FGF21可顯著提高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s,ERK)1/2磷酸化水平,而PD98059(ERK1/2特異性抑制劑)可抑制FGF21的促ERK1/2磷酸化效果,說明在胰島素抵抗模型中,FGF21改善胰島素抵抗可能是通過ERK1/2信號途徑[26]。db/db小鼠注射FGF21可以下調FGF21受體復合物表達,激活ERK磷酸化,顯著改善了胰島素抵抗[27]。此外,FGF21應用于小鼠,使得參與脂聯素寡聚化和分泌的分子伴侶內質網氧化還原酶1-Lα和二硫鍵A樣氧化還原酶蛋白表達升高,因此,FGF21作為小鼠脂聯素產生的上游調節子可以增加脂肪細胞脂聯素的表達與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28]。生酮飲食誘導產生的FGF21是胰島素敏感性的負調控因子,而且FGF21表達上調時可能通過IRS-1途徑改善胰島素敏感性[22,29]。近期研究發現,FGF21可改善常規飼料和高脂飲食飼養小鼠肝臟和外周的胰島素敏感性,這種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與顯著降低肝細胞甘油二酯含量和肝臟蛋白激酶Cε活性以及骨骼肌蛋白激酶Cθ有關[24]。

2.4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提高β細胞存活率

胰島β細胞是胰島細胞的一種,能分泌胰島素,起調節血糖的作用。在小鼠胰島和胰島-1E細胞中,FGF21可以通過刺激FRS-2α磷酸化和激活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1/2和Akt通路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且FGF21顯著提高了正常小鼠胰島素mRNA和蛋白質水平。此外,糖尿病動物胰島在FGF21作用下,胰島素分泌功能增強。FGF21還能減少大鼠胰島和胰島-1E細胞凋亡,顯著提高細胞存活率[8]。FGF21可以通過激活ERK1/2和Akt信號途徑改善胰腺β細胞功能及存活率[30]。也有研究認為,FGF21通過激活胰島細胞株和胰島細胞外信號,介導ERK1/2和Akt信號通路,在局部產生對抗高脂毒性及對抗細胞因子誘導凋亡的作用,改善胰腺β細胞的功能與活性,抑制胰腺β細胞凋亡[18]。

3FGF21對脂質代謝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FGF21通過PPARα和PPARγ以及脂質代謝相關酶調節脂質代謝,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促進脂肪合成,以內分泌的方式刺激脂肪分解,并促進生酮作用。

3.1對機體脂肪合成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PPARγ通過對脂肪酸代謝相關基因調控,下調線粒體內的脂肪酸β-氧化,促使脂肪合成增加[31]。FGF21基因敲除小鼠表現出PPARγ信號通路缺陷,PPARγ依賴性基因表達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表明,FGF21通過抑制PPARγ上K107泛素化修飾來增加PPARγ活性[32]。脂肪組織可合成FGF21,合成的FGF21以自分泌方式作用于脂肪組織,作為脂肪組織的自分泌因子,在前饋回路調節PPARγ的活性,對增加脂肪組織PPARγ的活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3]。此外,生長激素通過一種依賴于脂肪細胞的脂類分解機制誘導FGF21的產生,升高的FGF21反過來作為一個負反饋信號終止脂肪細胞的生長激素刺激脂肪分解[34]。因此,FGF2l可能通過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調節脂肪細胞生物學功能,促進脂肪合成[35]。

3.2對機體脂肪分解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脂肪分解是脂肪組織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解、脂肪酸釋放的過程。FGF21是一種由肝臟分泌的營養調節激素,且FGF21蛋白在人和動物血液中存在[17,36]。瘦素缺陷的ob/ob小鼠連續2周注射FGF21,體重減輕,肥胖小鼠則能量消耗和體力活動明顯增加,FGF21呈劑量依賴性地降低體重和全身脂肪沉積[37-38]。FGF21基因敲除小鼠生酮飲食18~20周產生脂肪肝[39]。肝臟FGF21mRNA表達和血清FGF21濃度與肝內TG濃度呈正相關[40],而且血清FGF21濃度與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呈正相關[35]。研究表明,肝臟脂肪內分泌軸由FGF21-KLB系統介導,禁食后肝臟分泌的FGF21作用于白色脂肪組織促進脂肪分解;在肝臟-白色脂肪組織內分泌軸,禁食增加了脂肪酸的釋放,釋放的脂肪酸與PPARα結合,配體結合PPARα與維甲酸X受體形成異源二聚體,作為轉錄因子增加肝細胞FGF21的表達,分泌的FGF21在脂肪細胞激活FGFR1c與KLB結合,促進脂肪分解[41-42]。用FGF21或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處理3T3-L1脂肪細胞發現,與異丙腎上腺素單獨作用相比,FGF21和異丙腎上腺素協同作用脂肪分解并未增加,表明這2種激素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通路起作用[9]。而且,作為內分泌激素,FGF2l增加了能量的產生和利用[33]。

3.3對機體生酮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FGF21是啟動酮體生成的主要因素。轉錄因子PPARγ可促進FGF21的循環生成,從而促進脂肪分解及脂肪酸釋放,然后脂肪酸被肝臟攝取并轉化成酮體。FGF21轉基因小鼠在進食條件下,肝臟生酮作用顯著提高,三羧酸循環通量有升高的趨勢,說明生酮作用與能量需要緊密相聯。動物試驗表明,在進食條件下,FGF21轉基因小鼠比野生型小鼠β-羥丁酸濃度提高了5倍,顯著降低了血清和肝臟TG濃度,表明FGF21誘導生酮作用[9]。在禁食條件下,當內源性FGF21明顯升高時,野生型和FGF21轉基因小鼠只有血清TG濃度顯著改變,說明FGF21有助于禁食引起的生酮作用[17,43]。進一步研究發現,PPARα通過誘導FGF21促進酮體生成。可能機制是:在肝臟,PPARα通過轉錄后機制提高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α(carnitinepalmitoyltransferase-1α,CPT-1α)和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合成酶2以及其他與脂肪酸吸收和代謝有關基因的蛋白質水平,同時,PPARα也誘導了肝臟FGF21的表達,兩者作用結果是通過增加肝臟游離脂肪酸的供應和酮體生成所需蛋白質的濃度促進生酮作用[9]。

4FGF21在動物營養研究方面的前景

FGF21被發現至今不過10余年,一直都被認為是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潛在解決方案,得到了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雖然目前尚缺乏FGF21在動物營養方面中的研究,其應用效果、使用方法、劑量以及成本等問題還不清楚,但現有研究成果提示FGF21有可能在動物營養研究的某些領域中得到應用,從而有助于提高養殖效率,改善動物健康。

4.1在養分攝入研究方面

研究發現,位于FGF21基因座上的rs818388被確定與減少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有關,而且,FGF21上的rs818388單核苷酸多態性解釋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變動的原因[44]。已有研究表明,飲食誘導的肥胖大鼠連續腦室內注入FGF21可以增加食物攝入,FGF21轉基因鼠的食物消耗量也比野生型增加了1倍[4,38,45],因此,可以通過使用FGF21增加畜禽在應激或疾病條件下的采食量,防止畜禽在非正常條件下的失重,根據FGF21對營養素攝入量的調節,按照飼養目的,在不同飼養階段調整飼料配方,減少飼料浪費,降低養殖成本。

4.2在動物酮病和脂肪肝變性研究方面

FGF21生酮飲食小鼠,β-羥丁酸水平顯著降低,酮病減弱[39]。在進食條件下,FGF21可顯著降低野生型和PPARα-/-小鼠肝臟脂肪生成基因的表達,從而改善肝臟脂肪變性;禁食顯著提高了野生型小鼠血清β-羥丁酸濃度,FGF21顯著提高了禁食條件下PPARα-/-小鼠血清β-羥丁酸濃度,并且顯著降低了肝臟TG的聚集,推測FGF21可以部分逆轉PPARα-/-小鼠在禁食期間發生的低酮血癥和脂肪肝[9]。在肝臟,FGF21通過上調解偶聯蛋白1的表達,下調解偶聯蛋白3的表達,顯著提高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mRNA水平,誘導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2、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硬脂酰輔酶A去飽和酶1、二脂酰甘油酰基轉移酶1、乙酰輔酶A羧化酶1、乙酰輔酶A羧化酶2和PPARα的產生,增加能量消耗、促進脂肪利用[38]。豬飼喂氧化脂質增加了肝臟PPARα靶基因酰基輔酶A氧化酶、CPT-1和新型有機陽離子轉運體2的轉錄水平,激活PPARα,而且肝臟FGF21mRNA豐度和FGF21濃度增加,FGF21蛋白濃度在血漿中有增加的趨勢[46]。FGF21在飼喂氧化脂肪的豬肝臟表達和濃度的增加,推測FGF21在氧化脂肪代謝中有一定作用,且通過激活PPARα誘導FGF21的產生,調節氧化脂肪的代謝。因此,動物脂質代謝紊亂,出現肝臟脂肪變性時,使用FGF21可以改善動物肝臟脂肪變性。當動物應激或患病采食量顯著降低時,使用FGF21可以預防低酮血癥;動物出現酮病,可以通過使用外源制劑抑制PPARα活性,降低內源性FGF21的產生,減少β-羥丁酸的生成,降低或消除酮病對動物的影響。動物飼糧中含有氧化脂質時,FGF21參與氧化脂質代謝,降低氧化脂質對動物的危害。

5小結

FGF21是新發現的糖脂代謝調控因子,目前其對能量代謝的調控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實驗動物上,還缺乏在畜禽上的試驗,僅有的研究僅報道了不同條件下豬和奶牛的FGF21表達規律。研究發現,FGF21可促進饑餓條件下的糖異生,增加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提高β細胞存活率;FGF21還可以調控脂肪合成與分解,促進酮體生成。根據已有資料推測,FGF21不僅與動物養分攝入以及氧化脂質的代謝有關,還可以通過飲食調控FGF21來防止酮病和肝臟脂肪變性的發生。但是FGF21在動物營養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本綜述將為FGF21在動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新的信息與思路。

作者:關丹丹 陳代文 余冰 虞潔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 動物抗病營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動物營養論文:硫元素應用下的動物營養論文

1硫在反芻動物體內的營養作用

1.1參與角蛋白的合成

硫元素參與角蛋白的生物與合成,加速反芻動物皮、毛的生長。羊毛中含硫豐富,硫在綿羊毛里的含量為2%~5%,且隨品種、年齡、個體特征和飼養方式的不同而異。在羊毛纖維中,有90%~99%的硫存在于胱氨酸中,如美利奴羊毛內含硫量為3.4%~3.8%,卡爾庫里斯克羊的粗毛中含硫量為2.8%,內蒙古白絨山羊羊絨含硫氨基酸為11.65%,占總必需氨基酸的比例達到31.37%;遼寧絨山羊羊絨中含硫氨基酸為11.60%,占總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為29.45%[5]。硫對羊毛中蛋白質分子的空間構型和化學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因此,硫對羊毛彈性、產量及強度等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其在飼料中的含量是羊毛角蛋白質合成的限制因素。飼料中缺乏硫或含硫氨基酸,可造成產毛量下降、毛(絨)生長不良、長短參差不齊[6-8]。半胱氨酸或胱氨酸是毛角蛋白質的限制性氨基酸,補飼一些含硫氨基酸可以促進輔酶A及谷胱甘肽的合成,并且促進羊毛角蛋白質的角質化進程[9]。謝實勇通過對內蒙古白絨山羊的研究發現,日糧添加包被蛋氨酸,可以顯著提高生長旺盛期內的羊絨長度[10]。

1.2對消化代謝的影響

日糧中硫含量的高低及瘤胃中氮硫比的大小是影響瘤胃發酵參數,微生物活力、菌體蛋白產量,特別對于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合成量具有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反芻動物對日糧營養物質的消化代謝。已有大量研究證明,日糧中添加硫可以提高干物質、有機物以及纖維素的消化率[2,11-12],它是反芻動物提高消化代謝的必要條件。NRC(1985)建議綿羊的氮硫比低為10∶1。山羊及綿羊日糧的氮硫比為15.1∶1時,氮存留及干物質消化率提高。

2硫在反芻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傳統的放牧飼養由于牧草中所能提供的含硫氨基酸和無機硫化物遠遠不能滿足動物體的需要,因此容易造成動物硫元素的缺乏,影響氨基酸的代謝,使蛋白質的合成速度降低,生產水平下降[13-15]。如日糧中含硫氨基酸水平會顯著影響山羊毛(絨)的生長[16]。隨著規模化養殖不斷發展和我國飼料資源利用的綜合調整,反當動物日糧中精料比例越來越高,特別是能量飼料比例逐漸增大,雖然日糧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已經占了相當比例,但氮的來源仍以非蛋白氮飼料為主,硫元素不能滿足動物需要。以尿素(CO(NH2)2)為例,其含氮量為42%~46%,若按尿素中70%氮可被瘤胃維生素合成菌體蛋白計算,1kg尿素可提供相當于4.5kg豆粕的蛋白質,且價格遠遠低于豆粕,因此尿素在我國被廣泛使用。但由于尿素只含有氮不含有硫,容易出現硫的缺乏,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合成量減少。Stark等(1954)用純化的含98%尿素氮日糧進行試驗,當添加不同水平的元素硫、硫酸銅和蛋氨酸時,綿羊體重和產毛量均顯著增加。在泌乳小母牛的尿素日糧中補加硫,其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因此,在放牧飼養和以非蛋白氮為主要氮源日糧的情況下,應對反芻動物補充硫。

2.1硫的添加比例

研究表明,動物品種、生理狀況、硫的添加形式以及飼養方式等均會影響硫的需要量。反芻動物適宜的硫需要量與氮需要量密切相關,適宜的氮硫比可促進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消化,促進氮的沉積,從而促進反芻動物的生長。ARC[17]根據微生物蛋白、組織蛋白及奶蛋白中的氮硫比指出,反芻動物適宜氮硫質量比為14∶1。NRC(1981)推薦的綿羊日糧適宜氮硫比為10∶1,牛日糧的氮硫比為13∶1~15∶1。Qi等[5]發現安哥拉山羊日糧的適宜含硫量為0.267%,氮硫比為7.2∶1。泌乳期的奶山羊日糧含硫量為0.16%~0.26%,較大日增重的山羊羔則分別為0.22%和10∶1。張微等[15]通過研究指出,以羊草和苜蓿草為主的生長肉羊日糧中適宜的含硫量為0.25%、氮硫比為7.5∶1。展振峰[3]通過對不同氮、硫、鋁、銅水平下,對瘤胃氨氮濃度、瘤胃pH值、細菌蛋白質合成、纖維物質降解等系統研究證明:0%、1%和2%尿素日糧時,硫的適宜添加水平分別為0.150%、0225%和0.300%日糧硫。

2.2硫的添加形式

日糧中添加的硫的形式包括無機硫和有機硫。目前常用的硫源有:元素硫、人工合成的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硫酸鹽類(如硫酸鈉、硫酸鈣、硫酸鎂、硫酸銨)。雖然反芻動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可以將一切外源硫還原為硫化物,然后合成有機硫化合物,進而產生菌體蛋白,但瘤胃細菌對硫源有選擇性,通常硫酸鹽(如硫酸鈉)是瘤胃細菌最主要的硫源,且在瘤胃里的降解速度較慢,產生的硫化氫H2S較少[13],可減少瘤胃中毒的發生。硫在反芻動物機體消化道中的吸收率隨含硫化合物的種類不同而不同,以蛋氨酸的生物學效率為,則硫酸鈉為54%,而元素硫為31%[6],但有機硫(如蛋氨酸)價格昂貴,無機硫不僅來源廣泛而且價格低廉,因此無機硫在反芻動物生產上被廣泛利用。此外,Gorodon[18]的研究發現:在低質營養濃度的日糧條件下,真菌比其它瘤胃微生物對硫的需要更高。鄭拉弟[2]通過研究發現:當綿羊日糧中硫酸鈉和硫化鈉的添加量達到日糧干物質中硫含量為0.30%時,各組瘤胃微生物的數量顯著降低,只有添加硫化鈉組的真菌總數表現并不明顯,只是輕微的下降,由此可見瘤胃真菌對硫化鈉的耐受力更強一些。

3小結

硫對反芻動物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改善反芻動物體內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對提高反芻動物生產性能有重要作用。目前,對硫在反芻動物體內的營養作用、反芻動物對硫的需要量,無機硫在反芻動物體內的利用率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仍有許多問題需進行深入研究,包括不同飼料中硫含量、不同品種、生理狀態下反芻動物對硫元素的需要量、硫元素對羊毛、羊絨毛生長的影響等。因此,加強硫元素的營養研究,對改善反芻動物健康、提高反芻動物生產性能有重要意義。

作者:彭津津 單位:重慶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動物營養論文:基于教學改革的動物營養論文

1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的作用

兩門課程涉及動物科學專業多門基礎學科(如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統計學、計算機技術等)的知識應用,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又為后續課程如動物(牛、羊、豬、雞等)生產學等奠定基礎并向其滲透。由此可見,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的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橋梁作用。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實驗課具有涉及知識面廣,操作技術要求高,內容較復雜且與動物生產、飼料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聯系密切等特點。例如:飼料成分分析和質量檢驗項目均為定量分析,對實驗操作要求嚴格;飼料配方及產品設計要求將本課程所學知識與動物生產實際進行綜合運用;利用飼養試驗和消化代謝試驗進行飼料營養價值評定時,耗時長,環節多,涉及知識面廣,影響評定結果的因素多等。通過嚴格、系統的動物營養和飼料學實驗教學實踐,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將得到提高。

2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目前,學校動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源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普通高中畢業生(統招生),另一部分為職業高中畢業生(對口生),并且對口生的比例高于統招生。對口生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化學基礎相對較弱,而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實驗教學涉及飼料營養成分分析的項目則運用了較多的無機、有機及分析化學的相關知識,盡管對口生對動物營養專業的認識較為清晰,學習熱情高,實驗操作的積極性強,但是他們對這些實驗項目原理的理解能力較差,多是照著實驗指導的操作步驟照搬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由于招生數量的增加,在前期的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操作機會減少,實驗操作時的基本技能不扎實、不熟練,既影響實驗的順利進行,也會使實驗結果的誤差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實驗中出現問題的正確分析和判斷。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實驗課教學涉及飼料營養成分分析及其評定和飼糧配制及加工等多項內容,但受限于總的教學時數,兩門課的實驗教學課時少(36學時),一些實驗項目難于開展。現行的教學計劃和授課安排均是以2個學時為單元,給實驗課的實施帶來不便。因為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具有特殊性,最突出的是耗時長。例如:進行家兔(或雞)的消化(或代謝)實驗要十多天時間;進行一個樣品的粗蛋白測定需要5~6h,粗纖維測定需要7~8h。有些實驗項目,如飼料鈣含量和粗纖維含量的測定操作步驟較多,學生如不進行細致、嚴格的操作會在多個環節出現誤差,影響測定結果,不利于提高學生上實驗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另外,實驗指導以及飼料分析的國家標準中的某些測定項目的操作存在一些細節問題,需要改進。

3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探討

3.1完善實驗課教學計劃與內容

在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制訂適合的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大綱,在有限的學時內,合理安排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兩門實驗課的實驗項目內容,注重銜接與側重,避免重復。強調基本實驗項目的確立,突出一些技術性和實用性強的部分,如飼料中概略養分、總能、鈣和磷的分析以及配合飼料配方與產品設計等,以訓練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聯系飼料工業發展和飼料市場的實際,適度補充和更新一些實驗內容,讓學生接觸到實用、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如飼料質量檢測指標的分析等,以培養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增加綜合型、設計型、探究型的實驗內容,如動物飼養試驗、消化代謝試驗等評定飼料營養價值的實驗技術,以加深學生對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訓練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能力得到啟迪。

3.2改進實驗課教學方式

1)本課程實驗項目耗時長,尤其是動物飼養實驗和消化代謝實驗,實驗課授課以2學時為單元則無法完成實驗內容,應合理調整實驗課時間。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等進行實驗,要讓教師和學生達成共識,激發實驗教學教與學的積極性。

2)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實驗教學全過程,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要認真預習,對實驗原理、方法以及相應儀器的構造、性能和使用方法有大體的了解,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使學生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預判,對影響測定結果的關鍵環節加以重視。實驗過程中要從嚴要求、規范化操作,真實客觀記錄實驗數據,手腦并用,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3)系統、合理地安排實驗內容,圍繞主題開展綜合型、研究型實驗,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進行配合飼料配方設計時,先進行生長肥育豬配合飼料配方設計,再進行蛋雞配合飼料配方設計,因其對鈣的需求獨具特點,進行產奶牛飼料配方設計,其設計方法與前兩者有很大不同。在熟悉試差法的基礎上,引入EXCEL設計方法,可極大提高運算速度。但兩種方法均不能實現低成本或較大收益飼料配方設計,由此,介紹計算機飼料配方軟件的應用。對于濃縮飼料和添加劑預混料的設計則可以觸類旁通,讓學生進行自學。再如,就某配合飼料的營養價值評定,設置飼養試驗和消化代謝試驗,并進行飼料配方設計、試驗飼糧配制、飼料養分及動物糞、尿的成分分析等多項實驗,進行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這樣既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鍛煉實際工作能力,還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強化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當前,對飼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飼料分析與飼料質量檢測項目越來越多,現代化的精密分析儀器設備不斷投入使用,給飼料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學生還會考取研究生,進一步深造。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鍛煉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在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著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實驗研究的基本素質,注重學生端正、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5)注重細節,提高實驗課時效。為了方便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操作,減少反復,降低實驗誤差,提高時效,對某些實驗項目操作環節進行了改進。例如,將半微量凱氏定氮法中的消煮液及飼料鈣測定(干法)中分解液的定容由國家標準和實驗指導中的100mL改成200mL,學生可以放心地多次沖洗,保障消煮液或分解液轉移。又如,凱氏定氮法測定飼料蛋白質時,國家標準和實驗指導中的混合催化劑均為6.4g,但實踐發現,消煮液冷卻后,經常出現凝固,采用半微量法時,給定容帶來不便,將其改為加入1牛角勺(約2g)混合指示劑,既簡化操作,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再如,在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飼料鈣時,將對沉淀物的洗滌進行無草酸根離子檢驗的高錳酸鉀溶液法改為10%氯化鋇檢驗,會大大節省時間。還有,將比色法進行飼料總磷測定時的標準曲線繪制改為建立回歸公式,既便于磷含量的確定,又提高了度。進行兔的消化試驗和雞的代謝試驗時,在收糞盤上加一次性塑料布,就可加快糞樣處理效率。如此等等。通過改進實驗細節,可提高實驗課時效。

4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成效

部分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時要在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室進行相關試驗,教師的科研課題也吸納了部分學生參加,他們在進行實驗操作時均有良好表現,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成效得到了初步證實。實驗課教學改革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動物營養基本概念和動物生產與營養需要關系的理解,促進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過程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專業思想得到鞏固,對動物養殖和飼料行業專業人才的要求認識更趨清晰,學習態度和奮斗目標更加明確,學習動力和興趣得到提高。幾年來,動物科學專業學生中報考和錄取的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的人數一直名列前茅,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效果的肯定。

作者:孔祥浩 郭金雙 李秀花 靳玲品 田樹飛 褚海義 李鳳學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構動物營養論文:建教學模式動物營養論文

一、實驗教學模式實踐方案

(一)立足社會需求,改變實驗教學地位

由于以前更重視理論教學,國內培養的人才理論知識掌握的比較好,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差,而現代飼料畜牧行業需要的人才要求既懂理論知識,又能動手操作,既能就業,又能創業。為了從根本改進實驗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改變傳統教學體系中實驗課為理論課而設,改革成是本科教學體系中相對獨立、彼此依存的兩個部分,形成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互交叉、彼此滲透、同步發展、統籌協調的觀念與氛圍。

(二)完善課程體系,開設開放性實驗選修課

通過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實習體系改革等多方面的研究,創新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為重視實驗教學,增加課時比重。在當今強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時代,加大實驗課的學時、學分比重是好的選擇,在綜合性大學更應該如此。學院經過改革,優化課程配制后,2010年開始實行新的培養計劃,實驗課課時占總課時的24.5%,實習實訓總學分占全部課程總學分的17.2%。不難看出,學院不僅增加了實驗課的課時比重,還另外開設實習實訓課程,增加學生生產現場經驗,豐富實驗教學內涵。同時,開設特色開放性實驗。近幾年,學院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大實驗課比重,并豐富實驗課內容,由學院實驗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隊,針對高年級本科生開設開放性實驗,從2009年到2013年開放了15項校級開放性實驗,既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開放實驗室,優化實驗中心管理模式

1.實驗中心開放形式。

及時,學生參與科研型省級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從2012年起,根據《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飼料營養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管理辦法》要求,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中心定期開放研究題目,并吸收部分高年級本專業本科生早期進入實驗中心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活動。2012年已確定資助11個課題項目。第二,自選實驗課題型開放實驗。實驗中心定期教學計劃以外的綜合型、設計型自選實驗課題,鼓勵本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實驗。學生在實驗中必須獨立完成課題的方案設計、實驗裝置安裝與調試,結合實驗中心的方向和條件,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

2.開放實驗成績的使用。

首先,開放實驗納入學生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實踐參加實驗中心開放活動。學生參加開放實驗的成績經考核后按獎勵學分計入總學分,同時鼓勵和支持開放實驗產生創新性成果。學生通過開放實驗取得成績的項目,可以申報各種評獎和參加比賽,發表文章學校報銷版面費。

(四)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關鍵。引進企業參與機制,請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教師教授創業基礎知識。推行基地學科自主建設與合作共建相結合,彈性實習,靈活實踐,并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近年來,為了豐富和強化學生實驗課程,學科建立了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中心,并與多家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掛牌成立了哈爾濱大北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等17處實踐教學基地。

(五)建立技術服務平臺,學生親自參與生產實踐

讓學生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親自參加飼料和動物生產中養殖技術、飼料分析、企業管理、技術咨詢與社會服務等實踐活動,是學生把課堂理論學習與畜牧業生產實際有針對性的結合起來,既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能讓他們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使學生敢于面對生產、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有信心、有能力從事創業的艱苦工作。

(六)實行新制度,“三導師”共同培養

安排黨支部副書記和輔導員老師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及日常學習生活,幫助培養個人品格和德智體美勞各種素質;安排專業教師來擔任班級的專業導師,幫助和指導學生的專業素質;聘請校外企業家擔當創業導師,目前,已有哈爾濱青禾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的總經理、理事、地區經理等高層企業領導人擔任創業導師,與學生交流創業經驗和人生經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2008年,學院《動物科學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批準為教育部質量工程項目,同年7月23日黑龍江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動科學院創業導師創新教學模式。在這種三方培養的模式下,學生從在校生到企業、事業或科研單位的一員轉型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過渡作用。

二、實驗教學改革效果反饋

為了解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效果,學院分別對本專業2011、2010級本科生(發出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94份)和用人單位(發出調查問卷30份,有效問卷30份)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0.1%的學生認為學院的實驗教學改革是必要的,只有2.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有63.3%的學生認為自己準備試驗很有必要,70%以上的學生認為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分析能力及對基礎理論學習的學習有促進作用。而用人單位對實驗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效果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全部的用人單位都認為很有必要對現在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而且90%左右的用人單位認為實驗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顯著提高。

三、總結

實驗教學對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加強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升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學院近年來綜合自身以及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經驗,對如何平衡學生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的教學分配、如何針對理論研究和現場生產進行了分類教學,并且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教學做出了新的定位,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特色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學院培養的人才已從單一型向復合型、創新型進行了轉變。學院建設和運行開放式實驗室及基地,將其運用到學生的實驗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切實的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有效的利用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提高了學校學科科研實力與教師綜合素質能力,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屬創新性研究。今后學院的任務將從提出改革教學模式轉變成如何推廣新的實驗教學理念,較大化改革成效。

作者:單安山 徐良梅 王陽 李仲玉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動科科技學院

動物營養論文:水產動物營養論文

1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特點

1.1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研究養殖魚類、甲殼類等水產動物采食、消化、吸收,飼料中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等營養原理,以及水產動物生存、生長、繁殖、免疫等條件下的營養需要與飼料原料評定、配方設計、飼料加工原理與工藝的科學。該學科的發展建立在魚類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化學、有機化學、組織學、微生物學、分析化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基礎之上,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直接服務于水產養殖業和飼料工業。對動物營養學理論和實踐技能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上,既要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同時要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具備分析和解決水產動物養殖生產實踐中飼養問題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

1.2研究更具復雜性與困難性

作為生物而言,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對蛋白、能量、維生素、無機元素等養分的需要有共同之處,但由于水生動物的生理特點、生存環境與陸生動物具有相當大的差異,而且其生態分布、養殖種類、食性類型、養殖模式等具有高度的多樣性,使得水生動物對養分的需要和代謝與陸生動物有很大的不同,受養殖環境的影響更大。如對維持能量需要相對較少;對一些礦物質元素,不僅可從飼料中攝取,也可從水體中攝取。與陸生動物相比,在水生動物的營養學研究中,條件的可控性更為復雜和困難,這也使得水產動物營養學的研究相對滯后。

2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教學實踐

筆者根據本門課程內容不同部分的特點及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了多種方法。

2.1對比式教學

水產動物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能量需求和生理代謝是本門課程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也是知識點較多的部分。對于此部分內容,筆者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結合陸生動物的營養需求和生理代謝特點,運用比較營養學的觀點和研究方法教授水產動物的營養生理生化特征,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便于記憶。針對全社會對人自身營養與健康關注度日益增加,在講課過程中適當加入人類營養學方面的內容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與積極性。

2.2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介入教學活動的諸環節(教學計劃、教學組織、教學實施過程包括實踐操作、教學評價等),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接受教育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目前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如學生在課程論文撰寫中引用文獻不足,常有抄襲現象;在論文答辯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口頭講述能力需要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協作協調能力不夠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探索了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多階段參與《水產動物營養學》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畢業以后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具體做法是:

(1)課前參與:包括文獻收集、講稿撰寫、課件制作。

(2)課中(課堂)參與:包括內容講解、提問、答疑,及教學效果評價。

(3)課后參與:結合學生的興趣及老師的科研任務,參與科研課題研究。由于目前班級人數多、教材教學內容多,教學時數少、教學資源少,為保障參與式教學效果的真正體現,同時要完成教學大綱制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筆者采取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參與模式,既解決了上述矛盾,又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各展所長,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2.3案例式教學

飼料配方設計的實踐性非常強。一個的飼料配方,不僅在營養水平上要滿足動物的生長、繁殖、生產及免疫等各種需求,同時要有效地控制飼料成本。這就需要在設計飼料配方的時候,必須結合當地飼料原料市場的供應狀況和養殖產品的銷售行情。為增加飼料配方設計教學的實戰性,引入了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法由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創,是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法學院教師的做法。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高校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中得到非常普遍地應用和推廣。在飼料配方設計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組,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調查當地飼料原料價格及水產養殖產品的銷售價格,設計出飼料配方,不僅計算飼料成本,還要結合目前的養殖水平,計算養殖效益,各組之間相互比較,并和當前市場上的商品飼料進行比較,進而對各組所設計配方作出評價。由于具有較強的實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同時鍛煉了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基本能力。

3結語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水產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根據該課程各部分內容的特點,針對性采用對比式、參與式、案例式等不同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為社會輸送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綜合型、創新型專業人才。

作者:趙玉華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動物營養論文:探討動物營養學的教學革新

作者:楊明明 姚軍虎 龔月生 楊曉軍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1(略)

1.1(略)

1.2課堂上加強與學生互動

《動物營養學》課程知識點多,在傳統的講授中,滿堂灌學生聽進去的很少。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對授課方式進行改革,增加課堂的互動。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該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熱情和思考。在教學改革中,筆者采用三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首先,小班上課。根據幾屆動科專業動物營養學課程的教學發現,大班上課(約90人左右)課堂互動效果較差,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性較差,新的教學方法難以實施。采用小班授課(約60人),課堂氛圍容易營造,新的教學方式易于實施,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第二,課堂提問環節。在教學改革中,凸顯課堂提問的作用。在每次課前,對上次課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督促學生認真聽講。每個學生有兩次被提問機會。在提問環節,對每個問題分兩個部分,基本知識和該知識的衍生知識。這種提問方式檢查督促了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掌握和學習,同時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第三,引導啟發教學。在課堂講授中,引入生產或生活案例,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關于某些問題的爭論。對于這些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在課后及后邊的學習中進一步解決。例如,在講授了動物營養與食品安全與環境后,提出抗生素的使用問題,學生對這一問題存在分歧。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逐步理解營養與安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2增加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學習與應用能力

《動物營養學》是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的一門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教學改革中,增加了課堂討論環節。該環節設計是將學生5~6人一組共分為10組,每一組根據所學動物營養知識,選一個和動物營養或動物生產相關的主題,查閱資料形成報告。每組報告15分鐘,然后提問討論。這個環節的優點是讓學生利用動物營養學知識和文獻資料,就一個問題拓展思考,培養知識應用能力[7,8]。同時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促進動物營養學的學習效果。從這一環節的改革效果觀察發現學生的主動性較高,專業熱情較好,對動物營養相關的問題有不同視角的思考。

3改變考核方式

學習考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是對教學學習效果的檢查,同時也可以是對學生學習的有效督促。過去,采用單一的期末筆試或期末筆試占考核成績的主要部分,容易造成考試前學生死記硬背教師課件,這樣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考試能力,忽略了主動學習和應用能力。基于此,筆者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進行改革后,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為了督促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平時考核分為3個部分:出勤占10%,課堂提問占10%,隨堂測驗10%,課堂討論20%。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只顧記講課筆記的弊端,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加有興趣學習專業知識。

動物營養論文:談水產動物磷營養研究進展

摘要:磷作為水產動物不可或缺的礦物營養元素,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同時,磷是藻類的主要營養物,是水體污染關鍵因素,所以磷排放制約著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文從水產動物磷需求量、利用率,以及影響磷吸收因素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為水產養殖中磷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產動物;磷;利用率

過去的10年,全球水產養殖發展迅速,FAO數據顯示2007年世界水產養殖總量僅為4.99kt,而2013年已達到7.02kt,其中我國水產產量連續20年位居世界及時,占全世界70%[1]。然而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水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負面問題,并嚴重制約著我國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磷作為藻類生長的主要營養物質,被認為是水體污染的關鍵因數[2],然而磷作為水產動物的必需營養物質,在水產動物的生長繁殖中不可或缺,可通過營養調控來減少水產動物磷的排放。本文擬通過對水產動物磷營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水產養殖磷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參考。

1磷的營養作用

磷是飼料無機鹽的主要組成成分,其直接參與到骨骼系統的形成和維持,同時是動物細胞核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此外磷還組成Na2HPO4/Na2H2PO4緩沖對,調節動物體酸堿平衡,參與構成體內大部分酶。對于魚類來講,腸的消化吸收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小腸的營養物質轉運主要依靠Na+、K+-ATPase分解ATP產生能力,而磷是ATP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水生動物的消化吸收[3],所以當魚類磷缺乏時,會導致生長緩慢、骨骼變形、游動緩慢。此外在磷缺乏情況下,游離脂肪酸酯化形成脂酰輔酶A會被抑制,降低脂肪供能[4],同時肝臟中谷丙轉氨酶活性、糖異生作用增強,使脂肪利用率降低[5],最終導致體脂增加。在水產養殖中,甲殼類對鹽度的適應和對滲透壓調節主要受堿性磷酸酶影響,此外堿性磷酸酶(AKP)是甲殼類生長發育和蛻皮的關鍵酶[6],而磷是AKP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磷是甲殼類動物表皮的關鍵成分,尤其在蛻皮后期,其可刺激內表皮的生產和外骨骼的礦化,與外表皮相鄰的致密層中豐富的磷為誘導和控制碳酸鈣沉積提供密切的空間關系。由于蛻皮后期,外骨骼磷含量較高,所以脫殼會導致甲殼類損失大量的磷,必須及時補充。

2磷代謝

甲殼類動物消化系統中礦物質的主要吸收場所為中腸,魚類主要在腸道進行吸收。消化道上皮細胞對磷的吸收依賴Na+和磷酸鹽轉運載體[7]。此外,水生動物還可以通過鰓和體表進行礦物質的吸收,然而水產動物通過鰓和皮膚對磷的吸收利用有限,Phillips等(1957)的研究發現,溪紅點鮭在96h內從水體中獲取的磷僅占魚體磷含量的1/3000[8]。水產動物在飼料和水體中獲得的礦物質,最終通過糞尿進行排泄,在淡水中水產動物高滲排出,不斷通過鰓排出小離子,是通過吸收而不是通過喝水來排泄大量稀釋的尿液。與此相反,在海水中的水產動物由于失水(但從環境獲得單價離子)以致必需喝水。這些多余吸收的鹽分主要通過鰓上特殊的氯細胞和鰓蓋上皮的主動轉運細胞來排泄,而腎臟主要通過尿排泄少量的二價離子,其余鹽通過糞便排出[9]。

3水產動物磷需求量

不同的水產動物對磷利用率不同,一般而言,有胃魚的磷利用率高于無胃魚,故而不同魚類對磷需求量各異,同時甲殼類動物對磷需求也不盡相同。表1為常見水產動物對磷的需求量,然而由于影響水產動物磷需求因數較多,不同的試驗水體環境,試驗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結論不一致。目前,研究者評判對魚類鈣磷需要量一般以生長性能、血清磷含量、骨骼磷含量等作為指標。

4水生動物對磷的利用率

大量文獻顯示,不同的魚類對磷的表觀利用率差異很大,主要是由于其在消化系統上的差異所致。目前世界水產中主要養殖的三類魚,鯉科(草魚、鯉魚等)為無胃魚種、麗魚科(羅非魚等)和鮭科(虹鱒等)為有胃魚種,胃蛋白酶和鹽酸均由胃壁細胞分泌,而磷化合物需要酸性環境溶解吸收,故而鯉科魚類不能很好地消化利用溶解度的磷化合物。Hua(2010)的研究表明,麗魚科和鮭科魚類對磷酸氫鈣的消化率可達62%~64%,然而鯉科魚類對其消化僅有30%[22],這也與鯉科魚類的腸道結構相對較短,影響磷的消化率有關。甲殼類動物磷主要吸收部位在中腸中的肝胰腺中,而肝胰腺中的幾種刷狀腺膜載體的活性都依賴于pH[23],但部分甲殼類動物如對蝦的消化區域呈弱堿性,這使對蝦在對不同磷源的生物利用率差異巨大,對酸性磷源利用率顯著高于堿性磷源。凡納濱對蝦對磷酸二氫鈉利用率為95%和68.2%,但對磷酸氫二鈉的利用率僅為45%和19.1%,對碳酸氫鈣的利用率為45%,而對磷酸三鈣的利用率僅有15%[24]。

5影響水產動物磷利用率因素

5.1磷源

在水產飼料中,不同磷源的利用率存在顯著差異,主要的動物性磷源有魚粉、肉骨粉。有研究表明,將魚粉作為主要蛋白源的飼糧總磷水平超過了維持魚類良好生長的低需求[25],然而魚粉中磷主要存在形式磷酸三鈣復合物對大部分水產動物來說都是很難利用的。植物性磷源為大豆等植物原料中所含的植酸磷,但除開羅非魚等少數魚種大腸中有產生植酸酶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植酸磷外[26],多數水產動物對植酸酶的利用率較低。無機磷源包括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鈉、磷酸氫鈣等,水產動物對其的利用率與其溶解度和pH相關,溶解度越高,利用率越大,因此酸性磷源更容易被吸收利用[24]。通常情況下魚類對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鈉、磷酸二氫鉀等磷酸鹽中的磷利用率較高,其次為磷酸氫鈣,最差為磷酸三鈣[27,28],同時,魚類對無機磷源的利用度要高于魚粉中磷利用率,甲殼類對無機磷源的利用有單鹽基的磷源優于二鹽基的磷源,如對蝦對磷酸二氫鈉的利用優于磷酸氫鈣[29],此外甲殼類動物對不同磷源的利用率還和其前胃pH相關[30]。同時對于海洋生物來說,細胞內高濃度鉀離子,細胞外高濃度鈉離子,細胞內外的鈉鉀離子濃度差可以激活ATP酶,有利于海洋生物對環境的生理適應,因此海水動物對磷酸二氫鉀的利用率較高。

5.2鈣磷比

鈣和磷在動物代謝中有著密切的關系,鈣磷比對磷的利用率有著很大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當鈣磷比適宜時,水產生物生長最快。Davis(1994)研究發現,雖然凡納濱對蝦對磷酸二氫鈣的表觀消化率(46.3%)顯著低于磷酸二氫鉀(68.1%),但其生長性能卻好于磷酸二氫鉀組,可能是因為磷酸二氫鈣組的飼糧中鈣磷比維持在一個適宜水平[29]。羅文佳(2010)經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31]。羅非魚最適鈣磷比為1:1.8[32],真鯛魚為1:2[33],草魚為1:3~2[34],紅海鯛為1:2[35],日本鰻為1:1[36],墨吉明對蝦為1.3:1[37],中國名對蝦1:1.7[38]。這可能是因為水產動物肌肉中鈣磷比是恒定的,與肌肉鈣磷比相吻合的對水產動物生長有較好的效果[38]。但對同一種魚類的鈣磷比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如李愛杰(1998)研究表明鯉的最適比例為1:2[39],而林浩然(1999)研究報道鯉魚最適比例為1:2~2:1[33],這可能與水產動物能直接通過鰓和體表從水環境中攝取鈣相關。故而有學者認為水體中鈣含量適宜的條件下,魚類的生長與鈣磷比無必然聯系[40]。此外,飼糧中鈣水平還會顯著影響甲殼類動物對磷吸收。Kai-minCheng等(2006)研究表明,南美白對蝦在無鈣飼糧中,添加0.77%的有效磷就能滿足生長,而當飼糧中添加1%鈣時,飼糧中需添加1.22%的有效磷;當添加2%鈣時,對蝦生長緩慢[41],但鈣水平對水產動物磷吸收利用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5.3植酸酶

大部分水產動物體內不能產生植酸酶,故而植物性原料中所含植酸磷很難被水產動物利用,同時植酸易在消化道內形成不溶性復合物,抑制對飼料中磷的利用,而不被利用的磷在水體中容易引起水體富華,造成環境污染。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水產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有效分解飼料中的植酸,可產生無機磷,提高水產動物對其利用率[42],并減少磷排放[43],可以替代部分無機磷酸鹽,節約飼料成本。周金敏(2012)的研究表明,在斑點叉尾鮰飼糧中添加400g/t植酸酶,可提高總磷消化率16.71%,但將磷酸二氫鈣用量減少60%,植酸酶的對磷消化率的提高反而下降[44]。雖然植酸酶不能取代無機磷,但可以有效降低其使用量。植酸酶作為酶制劑,pH值、溫度、添加方式以及不同魚類由于消化道差異對其活性均有較大影響。

5.4其他

無機磷源在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氟殘留,而較高的氟含量會嚴重干擾磷代謝。有研究證明,磷酸氫鈣的生物學利用率與其中氟含量存在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79~0.97[45]。VD可以顯著提高鈉依賴型的轉運機制[46],從而提高對磷利用率。在鰻魚[47]、鯰魚[48]、虹鱒[49]上的研究均有類似結果。由于水產動物對磷的吸收受pH影響,故而在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可以促進腸道對陽離子吸附[50]。sarker[51](2011)的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檸檬酸可以提高黃鰤魚對魚粉中磷酸三鈣鹽的利用。

6結語

對于水產養殖而言,磷排放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通過飼料手段降低磷排放,研究水產動物磷需求,可以更地為水產動物提供磷營養,減少水體污染,保持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何姝穎 單位:中化云龍有限公司

動物營養論文: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動物營養基礎理論、飼料營養特性、飼料配方設計,以及飼料分析評價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現代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也不能適應《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因此,對《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進行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和考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勢在必行。文章探討以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增強實踐動手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近年來,我國快速發展的飼料行業已經成為吸納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市場營銷等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行業。《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從事飼料生產、營銷、動物養殖等專業人員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需要學生具備基礎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解剖學及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1]。《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學禽生產學、牛羊生產學、經濟動物生產學等動物科學專業后續課程的基礎。目前,動物營養與飼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缺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新形式下,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已很難適應《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有必要對《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教學進行大膽的改革探索,以適應現代社會對新型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1改革教學方法,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具有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課堂講授、以學生被動聽講為主。這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法,難免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情緒。大學教師是專業知識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通過具有特色性地組織課堂教學,提升傳統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尋找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知識結構特點的教學方式,這對培養和發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2]。

1.1增強師生課堂互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充分掌握講授內容、認真謀劃課堂教學方式,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知識面廣,對新知識和新技術掌握速度快的特點。因此,采用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教師講課的內容相統一。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需要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方式,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包括:一是增加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環節。一般情況下,有些專業教師為了了解和掌握學生對上堂課知識點是否掌握,通常會利用上課后的前5分鐘左右時間進行課堂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作為平時考核成績的依據之一。這種課堂提問可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也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值得提倡和重視。然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提問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聚焦學生課堂注意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教學過程的隨機提問應當給予特別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提問內容力爭做到所提問內容能引起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共鳴,或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豐富聯想。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過程的提問看似隨機,實際上往往需要任課老師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精心設計。學生最初可能會對這種提問方式感到突然和不適應,但適應了這種課堂提問方式后,大部分學生都會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這對調整課堂教學氣氛也十分有益。師生課堂互動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互動教學往往以“問答式”和“討論式”等為表現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努力營造輕松的課堂學習環境,創建新型師生人際關系。比如,在講解飼料概略養分的粗蛋白質部分時,老師可以引出2008年我國奶制品污染事件(奶粉含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這個話題,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問題1:是誰把三聚氰胺添加到了奶粉生產的哪個環節?問題2:為什么有人要把三聚氰胺添加到奶牛的飼料中,飼料中添加三聚氰胺與乳蛋白含量有什么關系?對于有毒奶粉事件,學生會或多或少有所耳聞。把該事件的起因與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通過"我問你答或自由討論"等形式,可引起學生課堂討論的興趣和熱情,借此引導學生掌握粗蛋白質的概念與其分析原理。這個例子也可以引用在營養與畜產品品質和飼料生物安全章節的講解過程,通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或拋出話題供學生思考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明白,飼料安全問題十分重要,飼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可以通過影響畜產品品質,進而損害消費者健康的道理。互動式教學方式需要在教師充分備課的提前下,充分準備好教學過程中互動的教學內容提要,安排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可以采用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積極引導、認真分析點評總結的方式進行。

1.2引入專業案例教學

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偏重于理論教學,這是由它的課程屬性所決定的。同時,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所進行的知識貯備,這就為在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生產實踐案例奠定了基礎。案例式教學是一種引導啟發式教學,也是一種參與式教學,教師在案例式教學中可適時地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供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3]。《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包括三大部分,及時部為動物營養原理,這部分內容主要講授各種營養素及其生理作用;第二部分為飼料學部分,主要講授飼料分類及其營養特性和飼用價值;第三部分是動物的營養需要及飼料配制,主要介紹飼養標準、家畜生長生產的營養需要,以及配合飼料等內容[1]。這三部分的課堂教學內容均可以找到與之吻合度較高的生產實踐案例,比如,在講解反芻動物非蛋白氮的利用內容時,可列舉牛羊飼喂尿素引起中毒或死亡的案例;在講水的營養時,可列舉實際生產中,不同動物使用的飲水器;在講解青貯飼料時,可使用國內外青貯制作相關的圖片、視頻或教師親歷的相關案例等。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與專業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實例,可以活躍課堂聽課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感興趣的共性專業話題進行課后分組討論,讓小組代表對討論結果在下次課堂教學中進行簡要陳述。

1.3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制作產生的文字、數據、圖像、動畫和聲音等,用于存儲、傳遞教育和教學信息的教學媒介。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規范、信息量大等優點[4]。現代多媒體技術發展很快,技術十分成熟。多媒體對大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已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多媒體這一新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知程度,也有助于增強課堂氣氛。例如,在講授飼料學內容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把不同類別飼料的代表種類,以圖片或以錄相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通過圖片或錄相,學生可以清楚觀察到所講授飼料種類的形態特性、生產加工過程等,這對于學生掌握飼料的營養特性和飼用價值十分有益。在講授動物對飼料養分的消化利用時,可以把在顯微鏡觀察到的活體瘤胃原蟲視頻材料添加到教學課件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原蟲的結構和運動情況,對瘤胃微生物產生直觀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對后續的反芻動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營養的學習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多媒體授課信息量較大,學生在課堂中有時會感覺很難抓住重點、很難做好課堂筆記,這不利于學生的課后復習[5]。此外,如果多媒體課件中使用大量的文字材料,也會降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探索融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技術的綜合教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1.4專業前沿知識拓展

與《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相關的科學研究十分活躍,新的科研成果日新月異。《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教材[1]內容有滯后性。可見,《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內容已經不能體現該學科的近期研究進展。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接觸生產實踐和查閱文獻,學習和掌握課程相關的新動態、新技術和焦點問題。適當把這些與本該課程相關新技術、新知識和新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可以彌補教材知識的相對滯后性,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2充實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廣泛意義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了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生產實踐教學三個部分。實驗教學主要是在專業實驗室完成的,要求每個實驗在2個學時內完成;實踐教學主要安排與專業課程生產實踐相關的一些教學內容,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內容上更貼近專業生產實踐;生產實踐教學則以學生參與畜牧生產單位的生產實踐為內容,時間上往往與本科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或專業生產實習相一致。實踐教學體系是高等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本科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對已學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鞏固[6]。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一般要求在2個學時完成,在開學伊始的教學日歷中已經固定了實驗名稱、實驗地點、實驗時間。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飼料概略養分分析是主要內容。由于部分概略養分分析(如蛋白質、粗脂肪、灰分等)難以在2個學時內完成,因此,往往會占用下午的課余時間,甚至晚自習時間來完成實驗內容。這一方面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另一個方面,按目前的課程安排,很多班級下午七、八節課依然有上課任務。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條件下,需要通過及時修改教學大綱,調整實驗教學的內容,盡量安排一些在2個學時內可以完成的實驗內容,把概略養分的分析測定安排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比如實驗教學可以安排飼料樣本采集、摻假魚粉鑒定、飼料粉碎粒度測定、飼料混合均勻度分析、鹽分測定、總能測定、淀粉測定等,這部分內容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還可以設計少量的自主性實驗內容,如利用電腦軟件制作飼料配方等。通過實驗教學環節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這對未來從事本專業的相關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2.2重視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是為了完成與生產實踐聯系更為密切、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難以完成、需要較長的連續時間才能完成的專業教學內容而設置。實踐教學在《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部分農科高等院校均設有兩周左右實踐教學環節[7],主要內容包括飼料概略養分分析、鈣磷測定、青貯飼料制作、氨化飼料制作、配合飼料加工等,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其中概略養分分析和鈣磷測定由于內容較多,測定需要較長的連續時間,因此,這部分內容安排5d時間完成。測試飼料樣本應選擇養分含量差異明顯的飼料原料較好,比如魚粉、玉米粉、骨粉、石粉、草粉等。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小組測定一種飼料樣本,每個樣本測定3~5個平行樣。由于飼料樣本養分含量差異明顯,因此,每組的測試結果一般不會由于測試度不夠而相似。這樣的分析測試,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飼料分析技術,而且會加深學生對不同飼料營養特性的理解程度。青貯飼料制作有比較強的季節性,大部分地區青貯制作可以在7月下旬或9月下旬進行。因此,為了能夠完成青貯飼料制作技術實踐教學內容,一般可以把《動物營養與飼料學》2周的實驗教學安排在秋季進行。青貯制作力爭讓學生親自參與,時間安排3d。剩余2d的實踐教學時間可以安排部分現場觀摩教學內容。可以安排學生現場參觀學校的飼料生產車間,或參觀飼料生產企業的飼料生產過程。通過參觀飼料生產過程,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飼料生產流程、飼料生產機械、商品飼料分類、飼料原料特性等教學內容。觀摩實踐教學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奶牛場飼料加工和投飼技術。在奶牛場,可以讓學生了解制作青貯窖的要求、青貯飼料的加工過程、青貯飼料的特性,以及生產全混合日糧(TMR)的機械、生產方法和TMR的投飼技術等。觀摩奶牛場的時間好能與奶牛場生產青貯飼料的時間一致,這樣有利于觀察奶牛場青貯的全過程。除此之外,觀摩教學還可以去與飼料相關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比如在新疆,可以參觀棉籽加工廠,以了解棉籽粕的生產過程等。

2.3精心組織生產實踐教學

《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專業知識是生產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時間上往往與畢業生產實習相一致。按實習單位具體情況,對實習學生進行分組實習。在飼料企業實習的學生可能會接觸到飼料分析、飼料加工、飼料營銷等方面的內容。在養豬場或養雞場實習的學生可能會接觸到飼料加工、投飼技術等內容。在牛場或羊場實習的學生可能會接觸到青貯飼料制作、氨化飼料制作、全混合日糧制作及投飼技術等。可見,學生在生產實踐教學中接觸的專業生產實踐內容與實習單位相關。為了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較為的專業生產實踐知識和技能,有必要對不同實習點的學生進行輪崗實習。專業指導老師需要定期對學生的實習進行專業指導。專業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深入畜牧生產一線,了解畜牧生產的具體情況,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通過實踐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以及未來走上生產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3調整考核內容及方式

課程考核內容及方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調整《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考核內容及方式,目的在于使學生不僅要重視該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而且更要重視實踐技能知識[6]。因此,對該門課的考核不能僅僅使用期末考試成績來衡量,應該使用多元化的考核指標來衡量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8]。課程總成績按期末考試成績、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的權重乘以考核分數相加即可。一般按期末考試成績權重占60%,平時成績權重占20%,實驗(含實踐)成績權重占20%比較合理。期末考核由學校一組織;平時成績主要由出勤率、課堂提問、作業、期中測驗等組成;實驗考核是檢驗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的方法,是衡量實驗教學質量的標準[9],實驗成績由實驗報告、實驗操作、面試幾個方面構成。實驗面試考核可以利用實踐教學的半天時間進行,每個學業生面試時間約5min左右,教師把需要考核的內容寫在抽簽紙條上,學生抽簽后,老師就抽簽紙條中的問題對學生提問,學生作答。每個學生均要通過單獨的面試過程。抽簽的問題可以來自實驗步聚、試劑配制、實驗現象、注意事項等實驗相關內容。增加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在總分考核中的權重,可以督促學生平時認真學習、實驗認真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結果,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也有助于改善班風和學風。

作者:張蘇江 單位:塔里木大學 動物科學學院

動物營養論文:動物營養學與相關課程探討

一、動物營養學與飼料學關系探討

飼料和營養是動物營養學的姊妹學科。飼料是動物養殖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其成本占整個養殖生產成本的60%左右,飼料的品質會直接影響養殖收益。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的發展,在我國成為世界及時養殖大國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水產養殖、水族科學和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掌握動物營養學和飼料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是為以后從事動物生產和動物營養及飼料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動物營養學側重介紹營養學原理族科學和動物營養研究和試驗方法,偏理論較多。飼料學主要介紹飼料的種類、來源、營養價值及其評定,動物飼糧的配制,加工處理方法等,是緊密聯系生產又直接為養殖業和飼料工業服務的應用科學。動物營養的應用研究是配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只有在深入研究營養的基礎上,才能研制出高質量的配合飼料。動物營養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為飼料學學習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動物營養學與動物生理學關系探討

動物生理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動物生理學的任務是闡明正常動物的各種生命現象(或生理功能)及其活動規律。動物生理學是水產養殖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之一,也是一門實驗科學,其核心內容講述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特征和變化規律,著重介紹神經、血液、呼吸、消化、排泄、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活動,以及它們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這些知識的學習為動物營養學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知識。動物生理與動物營養學一樣是水產養殖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學生完成水產養殖專業學習和從事水產專業相關的技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動物生理學課內容掌握牢固以后,再學習動物營養學的專業基礎知識,面對實際生產或行業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才能有效和及時地解決或應對。在講授消化和吸收這部分內容時,我們首先把不同食性魚類的消化道結構及其消化酶活性進行對比,同學們就比較容易理解,肉食性魚類通常都有胃,且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比較高,因此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比較高;而草食及雜食性魚類一般大多胃不發達或沒有胃,其消化道蛋白酶活性也比較低,因此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也比較低。在上述分析講解的基礎上,再聯系到實際養殖生產中,配合飼料中蛋白質需求水平肉食性魚類應比雜食性和草食性魚類高。把生理知識同解剖與組織學知識及養殖生產中有關應用相聯系,使知識具有連貫性,形成點、線、網的知識體系,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講糖類營養時引入“糖尿病”,并指出魚類都是先天性胰島病患者,魚類在投喂葡萄糖以后,無論是血糖耐糖量曲線還是胰島素變化情形與糖尿病患者都極為相似,這也是魚類對碳水化合物利用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將生理學臨床典型病例引入動物營養學糖類營養的教學中,既可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又可開闊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擴充相關學科知識。

三、動物營養學與動物生物化學關系探討

動物生物化學主要講解蛋白質、核酸、糖、脂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以及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調控等。動物生物化學與動物營養學緊密相關,是動物營養學闡明營養物質在體內代謝轉化和評定動物對營養物質需求量的理論依據。動物生物化學的發展對動物營養學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揭示營養作用機制的基本知識。我們講授營養學相關知識的時候通常先回顧這部分內容和生物化學所涉及到的有關知識點,通過營養生理作用和有關生化代謝機理的結合以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例如講述蛋白質營養時,我們回顧了氨基酸的脫氨作用和脫羧作用,脫氨基又分為氧化脫氨、轉氨作用和聯合脫氨作用;回顧了尿素的代謝即鳥氨酸循環;回顧了α-酮酸的三條代謝途徑,即再合成氨基酸、進入三羧酸循環或轉化成糖及脂肪。通過對氨基酸分解代謝機制的復習,同學們更清晰地理解了三大營養有機物蛋白質、糖類和脂類的相關轉化關系。理解了非必需氨基酸和糖的轉化是可逆過程,而必需氨基酸轉化為糖是不可逆的。因此,機體可以利用糖類來合成體內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而不能合成體內全部的氨基酸。而生酮氨基酸多數是必需氨基酸,也就是說脂肪很少或不能用來合成氨基酸。脂類營養學習時,我們先指出淡水魚的必需脂肪酸有四種,即亞油酸、亞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而海水魚和甲殼動物只需要后面兩種。接著,我們結合生物化學高不飽和脂肪酸合成途徑所需的脂肪酸去飽和酶和碳鏈延長酶活性的差異闡明水產養殖動物脂肪源選擇上需要關注的營養學問題。把脂類的營養需求和供應與脂類的生化合成知識點串聯起來,加深了有關知識點的理解。

四、動物營養學與分子生物學關系探討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通過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實驗技術將有助于動物營養學從根本上闡明營養物質的攝入、利用和生命活動之間的關系。動物營養學與之結合產生了分子營養學,推動動物營養學在多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分子營養學主要是研究營養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探討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如何影響動物基因表達和蛋白質的合成;二是研究基因的表達與營養成分代謝途徑和代謝效率之間的關系,從而決定動物的需要量。所謂基因表達,是指DNA轉錄為mRNA,mRNA再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節有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種方式。直接調控是指營養素可與細胞內轉錄因子作用,影響基因的轉錄及mRNA的豐度和翻譯;間接作用是指營養素的攝入可激活信號傳導系統、激素和細胞分裂素等。研究顯示,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基因表達都可以被調控,這包括轉錄調節、RNA修飾調節、RNA轉運調節、mRNA穩定性調節、翻譯調節以及翻譯后調節,在每一個調節位點上營養素均可以不同方式對其起作用,進而調控代謝的整個過程,影響營養需要和疾病的發生。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動物營養學研究中的應用促進了動物營養學研究逐漸從宏觀層次延伸到微觀水平。分子生物學與動物營養學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使得我們能夠從分子水平上弄清各營養素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過程和機理,掌握個體的營養需求,促進動物健康生長,并為以后揭示和解決各種營養學的相關問題提供基礎。

作者:楊志剛 陳乃松 單位:水產科學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動物營養論文: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摘要:闡述了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當前學生實驗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對該專業目前的實驗教學提出一些建議,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驗學習效果。

關鍵詞:實驗學習;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問題探討

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1,2]。然而在實驗教學中發現,由于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自身及生源的特點,該專業的學生在實驗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既具有實驗教學管理的普遍性,也帶有學生和教師本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學生實驗學習目的不明,興趣不高,學習方法不科學,實驗操作能力普遍較低等問題。本文就當前這些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1 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及實驗課開設概況

1.1 學生概況

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主要以對口生為主,因為這類學生往往受同行業、同專業的職業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及技工學校等實驗教學條件及教學模式的限制,在實驗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學習技巧及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還是存在很多不足(如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自制力不高,實驗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對實驗儀器不能規范操作等等),這些必然制約了他們進一步的實驗學習,增加他們的實驗學習難度,從而影響最終實驗學習效果。

1.2 實驗課開設概況

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是信陽農林學院畜牧獸醫學科的重要專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其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素質、較強的崗位實踐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的課程實驗遵循“行業崗位需求”原則,分別設有公共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課實驗及專業選修課實驗,并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程度,在不同學期開設。該專業課程實驗總學時為574學時,其中公共基礎課116學時,專業基礎課244學時,專業課164學時, 專業選修課50學時。

2 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實驗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實驗學習興趣不高,差異較大

目前,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對實驗學習興趣普遍不高,且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對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實驗學習興趣狀況最不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對實驗課認識不清,定位不準,沒有充分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關心。至于對實驗課感興趣的學生一部分是出于他們的“感知興趣”和“操作興趣”,他們的實驗學習興趣一般,不穩定和持久,教師應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實驗,發現問題,自主探究,提高其學習興趣;另一部分學生更多的是考慮開設的實驗對自己將來就業、工作或繼續深造是否有用,有用則學,沒用則棄之,正因為他們對實驗課的片面認識,結果他們多數都認為專業課實驗比較重要,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驗與將來就業和工作關系不大,所以多數學生對專業課的實驗學習興趣依次高于公共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實驗學習興趣。

2.2 實驗學習目的不明,認識不清

學習目的作為產生和保持學習動機的因素,在學習行為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3]。然而,多數學生根本不明確實驗學習的真正目的,甚至有少部分學生根本不關心實驗目的,上實驗課僅僅是敷衍了事。學生對實驗重要性的認識不清,實驗教學中教師對實驗重要性的教育力度不夠,大部分學生不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實驗學習的真正目的及實際用途,感覺不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切身體會,這些學生通常不愿利用第二課堂或假期實習,實驗學習中很少與教師互動交流。

2.3 實驗學習習慣和方法不科學

學習習慣的好壞決定著學習效果,這些習慣看似簡單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養成[4]。而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大部分學生都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他們很少進行課前實驗預習,很少主動與教師參與實驗準備;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學生不愿動手,更有甚者抄襲別人的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教學中課堂互動情況不理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與老師或同學探討的學生較少。這些充分說明,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對學習諸環節和階段的系統安排,更缺乏適應當今職業教育的學習方法。

2.4 實驗熟練規范操作能力普遍較低

目前,信陽農林學院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的學生具備實驗基本素質,能夠熟練操作,但對相關實驗儀器規范操作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對實驗室大部分精密儀器更不能熟練操作和科學使用,以至于影響實驗進程及實驗的性和科學性。

3 提高學生實驗學習能力的建議

3.1 強化實驗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由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的行動傾向[5]。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是學習者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學生的實驗學習中,只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保持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同時,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除了講授實驗內容外,還應該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實驗學習目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理的的實驗學習目標,使其明白實驗學習的真正目的,并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其目標實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最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2 優化實驗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驗項目的設置、實驗內容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6]。因此,實驗項目的設置和實驗內容的選擇應由畜牧業及飼料業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在與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前提下,對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壓縮或刪掉那些重復的和實用性不強的實驗,更新增加與行業崗位需求緊密聯系的實驗內容,從而增加實驗的實用性,使學生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得上。另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驗學習興趣,教師還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實驗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教學互動的良性循環過程。如對于實驗素質存在差異的學生可采取分層教學法,尤其是實驗操作能力弱的學生應以“多指導,多練習”為主;對于實驗課時較少的專業選修課,可通過建立開放實驗室和第二課堂的方法解決,效果良好;為加強實驗過程的實用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根據實驗教學計劃要求,采用“課堂+實訓地點”一體化的教學方法[7];為幫助學生明確實驗學習目標,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等等。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和實驗開設的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強化實驗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改變學生目前的學習現狀。

3.3 規范實驗操作,重視實驗結果

為培養專業知識豐富,實際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對相應各級人才的需求,高校實驗教學就必須緊跟行業崗位實際需求,更新實驗儀器設備,完善實驗檢測技術,使學生在實驗中學到的東西與企業生產能夠配套,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不但能夠熟練操作實驗儀器,而且必須規范操作。當然,這些技能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實驗準備或采用開放實驗室的方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操作練習,直至能夠熟練規范操作為止;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進入生產車間進行實際操作,進而更深入的了解企業生產中的儀器設備,這樣不但鞏固了實驗儀器的操作技能,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使實驗更接近實際生產,教學中還應要求學生在規范操作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實驗結果的性和速度性,因為對于企業而言,判斷產品質量的合格與否,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對檢測結果建立一種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

3.4 加強班風建設,優化校風校紀

班風是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好的班風必然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推動力。反之,班風較差,會對其成員產生思想、心理、學習、行為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8]。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端正教學態度,加強實驗課堂紀律管理,建立完善實驗成績考核制度,并針對不同學生建立實驗小組責任制,將實驗任務分解,讓每位學生帶著責任去學習,共同完成實驗內容,這不僅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實驗管理,從而促進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當然,建立良好的班風也需要班主任和輔導員的耐心教育和科學管理,更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制度及學校校規校紀的貫徹實施。

動物營養論文:關于動物營養學教學模式初探

摘 要:動物營養學是動物學專業的必要基礎知識準備課程,課程包含了動物消化生理、營養物質代謝規律和不同生產目的的營養需要的研究結論,是1本非常具有時效性和應用性相互結合的理論知識儲備。作為動物營養學的教學而言,其教學模式探究也具有非常大的時代意義,下文就對動物營養學教學模式初探進行簡單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動物營養學;教學模式;探究

對于動物營養學的探究可以分為教學體系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對與同學們的考核情況分析、創新精神的培養、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教學中給同學們一種過度的時間進行思考,主要目的是培養同學們的素質,教師們作為輔助作用而同學們作為主導作用,仍舊主張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1 動物營養學的教學模式探究

1.1 創新是時展的主題

動物營養學的特色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科學性、啟發性和適用性為原則,有難點、有重點地突出某些章節內容的規律性和特殊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1]創新是不分時代的,創新應該延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展多種教學活動,不單純的只是課堂教學,要結合實驗教學以及一些小游戲的進行,讓同學們對于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這樣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自然就會對所學習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1.2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作為教學中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師資隊伍,他們是教學過程中比較中流砥柱的部分。加強師資隊伍就可以為教學帶來更多的造詣,只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為同學們帶來更好的教學體驗,教師們要不斷的進行學習以及出國交流等,不斷的完善個人素質,為給同學們帶來更好的教學體驗不斷提升自己。

1.3 加強教學設備的應用

教學設備的建設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進行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的應用,進行實驗教學的播放,對中外比較著名的實驗進行多媒體視頻播放,可以讓同學們的興趣提升,對于教學就非常有效率,對于消化實驗、飼養實驗、飼料原料的認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的認知都對于動物營養學的教學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1.4 校企合作

學校可以于校外的一些企業進行聯手合作,學生們實踐工作是必要的,只有在實踐的進行中才能夠被真正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刻的了解。增加實驗時間以及實踐都會對教學有所幫助,比如可以去某些養殖場以及寵物店、飼料基地等去進行實習,這樣在真正的操作中就對動物營養學有了更真實的認知。

1.5 開展自主設計實驗

可以鼓勵同學們自主研究一些課題,并對此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安排,也可以讓教師們設計一個實驗課題,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中進行學術交流,教師此刻作為輔助作用,對于同學們的提問教師進行知識的引導,但是不能直接告訴同學們結論。學生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智能手機進行資料的查閱,可以進入圖書館進行相關知識的查詢,可以去網絡上進行查詢等。

2 改革的結果考核

2.1 考核方式

考核結果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比如加入自己創作的實驗,通過自主研發的實驗能夠體現出對于動物營養學的理解和學習情況。筆試考核與口試考核也要同步進行,最終的得分是3個進行百分比的加分。最終判斷同學們是否達到了教學要求。對于將要畢業的同學進行的考核方式還要有實踐環節,包含實驗設計、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的書寫等。

2.2 改革結果

近些年來一直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改革,對于教學成果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這些教學方式都是非常湊效的,學生們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越來越好,學習質量也不錯。學生們的學習態度越來越好,學習興趣也有所提升。通過實驗和課外實踐的參加,對于動物營養學都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同學們對于這種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也非常受用,而且教師遵循的是循循善誘的手法,而不是直接將結論告訴大家,讓大家自己通過實踐與實驗得出結論,印象更深刻而且對于這個學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3 結 論

動物營養學是一門主要以動物生理學和動物生物化學為基礎,揭示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內的作用機理、規律及功能的科學。自法國科學家拉瓦錫于1783年第1次進行動物測熱試驗算起,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已走過了220多年的發展歷程。[2]根據動物營養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的改革探索,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制訂嚴格的考核標準。[3]最終得到比較可喜的教學成果。

作者簡介:雒恒(1984-),男,漢族,新疆阿克蘇人,大學本科,助教,主要從事動物營養學教學研究。

動物營養論文: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教學改革

 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構想 淺談《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的改革實踐 飼料加工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高職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就業分析與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飼料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模式創新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歷史回顧 關于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思考 動物營養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利用貫穿案例進行動物營養與飼料教學 淺談對畜禽營養與飼料教學改革的探索 多媒體教學在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綜合實驗課程中的有效運用 《動物檢疫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民族院校飼料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 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飲食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改革探微 高職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課程標準建設之探討 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體會 烹飪營養課程教學改革探微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 教育 >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教學改革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教學改革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 楊玉能")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本文基于工作的過程,分析了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中突出的工作崗位能力,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闡述了課程教學改革思路、改革措施,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工作過程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 課程教學 改革初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49-02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是高等職業院校畜牧獸醫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其任務是使學生具備應職崗位所必需的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動物營養原理、營養需要與飼養標準、飼料加工調制及合理利用飼料資源、飼養試驗及飼養效果檢查、飼料檢測和合理設計動物飼糧配方及配合飼料的能力,培養初步具備獨立開展崗位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本課程教學內容比較廣泛,既要運用無機和分析化學、動物解剖生理、動物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是學生學生產、禽生產、牛羊生產、經濟動物生產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學生對本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課程的教學,影響著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為了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本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的教學一定要立足于實際、立足于實踐,才能更好地發揮課程的教育功能。本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以飼料加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根據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設計課程體系。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充分聽取行業企業相關專家的意見,真正做到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根據以上設計思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利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努力做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配套及相互促進,增加感性認識,注重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

二 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1.整合教學內容

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了遴選,形成五大教學模塊,使教學內容更接近職業崗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即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技能“過硬”,服務及時線需要的畜牧、飼料加工技術應用型人才。依據飼料行業崗位技能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與企業專家及技術人員確定課程內容。本課程內容針對性強,通過企業用人單位反饋得知,所學內容能很好地滿足飼料企業各崗位的要求和技能需要,使畢業生動手能力增強、適應崗位快、綜合素質提高。

2.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實施

新式課程教學打破了傳統上按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設計的、教學按知識體系的順序進行課程設置的模式,新課程教學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選擇課程內容,變知識本位為職業能力本位。從項目與職業能力分析出發,設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目標,變書本知識的傳授為動手能力的培養,打破傳統知識傳授方式的框架,以項目任務為主線,創設工作情境,結合職業技能證書考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改革教學方法

為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變被動為主動,本課程摒棄陳舊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轉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主線、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原則,將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及課外實習緊密結合構成三級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進行了兩大創新:

及時,本課程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針對課程內容,解決飼料加工與管理過程中某一項或幾項技術性環節。教師在每次教學前,布置一項目標非常明確的具有操作性的工作任務,并規定每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圍繞工作任務查找資料,教學時各小組針對工作任務要求和查找的資料展開短時間的討論,并草擬出工作任務實施方案,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重新進行修訂,選擇一個師生認為好的,并按照此方案實施工作任務,做到教、學、做合一。

第二,本課程將學習情境設計引入到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業作為實踐平臺,在更加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組織授班學生赴遵義嘉好(新希望集團)飼料有限公司等飼料企業參觀學習,在現場技術人員和老師的講解下,學生通過對嘉好飼料先進的飼料生產流水線和飼料產品倉儲庫的參觀學習,進一步鞏固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為日后步入飼料加工工作崗位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

第三,我們在教學方法中還采用了小組合作、項目導向、角色轉化、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內容中安排自我學習、信息采集處理、協同工作等環節。

4.改革考核方法

為了適應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的改革方案,我們在課程考試方法上也進行了一些創新,將基于工作導向的考核方式融入到傳統的考核程序中,成績評定分為理論知識考核占40%,工作過程考核占40%,平時成績占20%。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注重了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考核評價。基于工作導向的考核,強調的是工作過程的考核,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多層次課程評價體系,按職業標準將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納入課程考核。

三 結束語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了較為真實的工作環境,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鍛煉了自己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的實踐技能與職業技能、專業知識與職業素養得到培養,它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也必將成為畜牧獸醫專業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冀建軍、王俊萍、羅永華.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課程的改革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8) 〔責任編輯:龐遠燕〕

動物營養論文: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構想

摘要:為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本文有針對性地分析了目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本專業實際情況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實踐構想,歸結為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師生勤于溝通、及時更新實驗設備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實驗課;教學改革

隨著魚類高密度、集約化的飛速發展,飼料的需要量迅猛增長,飼料生產及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在全省乃至全國建立起來,因此需要大批的飼料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及銷售的專業技術人員[1]。這從側面反映飼料檢測技術的理論學習以及操作的重要。也正是本校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學實驗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隨著企業對飼料檢化驗員人才的需要,實驗課程設置內容根據檢化驗員標準進行,增加實用性,提高上崗效率。

課程改革作為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多年來教育工作者為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教學團隊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和授課學時的改革,目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課成為獨立課程,學時達到30學時,其中綜合性實驗達到50%。現將傳統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單概述,并就我專業采取的改革措施進行討論。

一、傳統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方法是滿堂灌式教學或者叫“填鴨式”教學模式。重點在于傳授知識,講究知識的性和系統性,忽略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方面的教育,也忽略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3]。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往往無法實現將傳授的知識完整地傳輸給學生,而學生們也無法理解和吸收最精髓的知識點;也會導致學生缺乏思考的能力,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4],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學生被動學習明顯

少數同學課前預習不充分,課上時間邊寫實驗報告邊做實驗,學習目的不明確,興趣不高,導致實驗中注意力不集中,難免出現錯誤或產生危險;很容易忽略很多老師指導實驗時提到的細節。有時實驗出錯誤,學生們也就得過且過,不明白整個實驗的原理和需要注意的細節,那么實驗失敗也就可想而知。老師才講過的要點瞬間就忘是因為沒有用心,這是很需要糾正的態度問題。

(三)授課中教師和學生互動不足

一般上課都是老師講,而學生們只是聽,即使老師很賣力地講,也不能保障每個學生都能聽明白和領悟透徹,甚至也有可能學生一點沒聽。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必要性,幾乎不言而喻。這里既有老問題,也有新因素。老問題就是廣大學生普遍不滿,“傳統模式”――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新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面:科技的進步;學生人數的急劇擴大。

(四)實驗設備更新不及時

實驗技術是不斷更新發展的,然而學校很多設備還是沿用舊式的。舊設備的弊端一方面是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可能會導致本該封閉條件下發生的化學反應因為泄露而使得有毒氣體溢出;另一方面,隨著飼料技術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更新,有些老方法已經不再適用,相對應的就要配套新儀器,設備落伍就無法實現新方法的實施。

二、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中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主線,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學原則,將任務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和“六步”教學法[5]靈活應用到教學中來,采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及課外創新實驗緊密結合的三級教學模式。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產實際,遵循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原則,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用性,結合水產養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進行了以下改革。

1.理論聯系實際,采用案例方式,將學生日常接觸的人的營養知識穿插進去,提高理解程度,加深印象。如:測定飼料水分的實驗課上,比起飼料含水量過多容易敗壞這種說法,包子、饅頭含水多容易發霉壞掉沒法吃這種形象解釋更加貼近生活,能讓學生很容易明白。除了教學內容,還可以額外講授延伸的小知識,使得知識更加系統化,學生們能學到的更多[6]。

2.課堂講授與課上討論相結合,針對目前熱點問題采用提問的方式,結合同學課下查資料和提前預習,課上給學生討論或辯論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提高知識的獲取率、吸收率和可消化率,避免短期記憶,改變為了上課和為了考試而學習的狀態。

3.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改變以往一個板擦、一塊黑板、一盒粉筆的傳統板書教學模式的風格,采取板書、幻燈與錄像相結合的方式,原理部分采用板書的方式,放緩速度,給學生理解和筆記的時間,實驗錄像則以直觀的方式演示實驗操作的過程,期間重點講解操作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提高生動性和可接受性,實現了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

4.實踐教學采用“全體參與,考核多樣,鼓勵創新,逐一過關”的辦法[7]。按照出勤、實驗操作、預習報告、實習報告、考試綜合評定學生實踐能力。考核時,強調實驗過程弱化考核結果。弱化考核結果指把實驗結果考核分解到實驗的過程中,實驗報告所占考核比重降低,體現在降低實驗報告分數所占比重,增加實驗過程中實操能力考核和綜合性試驗考核比例,預習報告中重點考核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中重點考核討論部分,以判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考核內容進行細化,實驗操作中每一個操作步驟都有明確分值,強調學生實驗操作的正確性和性,并對良好的衛生習慣進行打分。

(二)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1.注重品德教育。德育永遠擺在教育教學的及時位,做事必須先做人。培養學生必須孝順、懂得感恩、吃苦耐勞、團隊合作、樂觀向上、抗挫折的優良品質和作風。

2.端正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并不是以后用不著就不去認真學,學生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放遠,本科生做實驗實際上是掌握基本方法,對所學知識有個基礎性認識,提高動手能力,即便是以后遇到新方法,也會很快上手,這是一種嚴謹的學習態度。同時也是對自己對老師的一種尊重。花費同樣的時間,不認真吸收新知識就是浪費時間,浪費時間就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年輕生命。學習本身就容不得馬虎,身為學生更應當秉持嚴謹求學態度。

(三)師生勤于溝通

教師應特別注意把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使用形象生動的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自身肢體語言在教學中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都是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不僅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還可捕捉學生的反應、了解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從而及時調節講課的節奏和氣氛,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課下,教師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盡全力解答學生心中的迷惑,進行正向引導,尤其是對不上課的學生,重點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達到良好的互動、流暢的交流。上課再也不是“一言堂”,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疑問勇于提問,有自己的見解也可以跟大家分享。集體的智慧遠遠要多于個人的,只有互相交流才能打破僵硬的課堂氣氛,才能充分了解實驗的意義和真正目的。老師不是完人,也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學生適時彌補也是師生間感情的一種提升。提高親和力是一個老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做學生學習上的良師和生活上的益友。

(四)及時更新實驗設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相應的設備,那么新的實驗也無法成功實施。老師帶領學生實驗如果比喻為船長帶領水手遨游大海,那么實驗設備就是那艘船。不根據實際情況沿用舊設備就好比一直搭乘已經年久失修的老船,即使依然可以遨游大海但是也不能再保障安全性和快速了。隨著天津市教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綜合投資力度的加大,本科生實驗蛋白質測定從原初的凱氏定氮裝置改為國產半自動凱氏定氮儀,今年又購進FOSS半自動和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儀器設備不斷更新,學生在觀摩舊方法的同時,學習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實驗效率大大增加,數據性也得到保障,對走入企業定崗實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總結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高校素質教育要求,課程組在總結現有的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提高、充實教學內容,及時注入新的科技知識,更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進一步深化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學的教學改革,以培養更多更的本科生。

水動物營養論文: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摘 要 為滿足高速發展的水產養殖業需求,培養較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引入開放式和全開放式教學模式,增加綜合性實驗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 開放式教學 實驗教學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屬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和主干課程。這門課程較大的特點是理論和實踐并重。近年來,我國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和高質量配合飼料開發以及在環境營養學、繁殖營養學、免疫營養學、分子營養學等領域取得可喜進步。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對水產動物營養生理需求以及飼料學方面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培養出能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運用于水產飼料工業和科研實踐中的高素質人才。

該課程發展中,新的理論和方法很容易通過課堂授課引入教學中。實驗教學卻因實驗條件、實驗經費的制約,大多停留在驗證性實驗上面,缺乏綜合性、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進行實驗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增加綜合性、開放性實驗。

1 增加綜合性、開放性實驗的必要性

目前該課程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常規營養成分(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測定,營養物質能量含量的測定,消化道粗酶液的制備、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纖維酶)活力的測定以及各種飼料原料(魚粉、蛋氨酸、賴氨酸等)真假的識別等驗證性內容。實驗設計和內容相對獨立,機械性的操作步驟很難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很少有學生會花時間和精力去問幾個“為什么”,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學生主動思考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學科發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技術不斷的涌現,研究領域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這對未來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驗證性實驗顯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實驗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驗思路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實驗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得到充分鍛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可參照“開放式”和“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進行開放式或者全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具體可采取以下步驟:

(1)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內容進行試驗的設計,先進行開放式教學的實施,實驗的設計可以涵蓋整個課程內容。如在進行《魚類飼料的總消化率及其蛋白質消化率的測定》實驗時,按照實驗魚的馴養、實驗魚分組、正式實驗時魚的飼養、糞便的收集、后期樣品分析等步驟,分批、分組安排學生參與實驗器材和試劑的準備工作。同時,在學生進行實驗的時候,根據實驗步驟,給每個實驗小組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進行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實驗結果的分析進行把握,進而鍛煉學生的科學素養。

類似實驗內容有:環境因子(溫度、鹽度、溶氧、氨氮等)對魚類生長代謝的影響、飼料中營養含量(蛋白、脂肪、微量元素等)對魚類生長及飼料利用的影響、飼料配方的設計及優化等。也可引進當前研究熱點:如不同投喂模式對魚類生長和肉質的影響、相關酶制劑對魚類生長及免疫的影響等,也可適當增加分子營養方面的實驗。

(2)學生參與進實驗以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再次將學生分組,進行全開放式教學。指導教師引領學生圍繞現有的研究熱點,結合水產動物營養學原理與飼料學知識進行實驗內容和實施方案的設計。盡量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的思考,進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方法。指導老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的畢業論文計劃以及自己的科研課題引導學生自行設計研究方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提高學生獲取數據、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

開放式和全開放式下的教學,允許教師根據該學科的發展前沿和發展熱點問題進行實驗的安排,補充新的實驗內容和實驗結果,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 教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學生實驗分組時,應根據學生能力進行互補搭配,應將分析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學生和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進行搭配。這樣的組合,可以很好地進行優勢互補和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2)實驗的內容要有很強的綜合性,要能夠很好地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重新的加工處理,同時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開放式特別是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要完成實驗設計、飼料配方的設計、飼料的加工、實驗動物的選擇與分組、實驗動物的養殖、實驗指標的選定、后期指標的分析、數據的統計等內容,這對學生和指導老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及時,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第二,要求指導老師全程參與,跟蹤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整體的把握;第三,嚴格進行規范化管理,進行實驗室規章制度、實驗儀器和實驗分析的標準化操作等培訓。同時每一個小組安排1~2個負責人,實行小組責任制,確保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標準化。

4 建立合理的實驗課程考核方法

傳統的實驗課程考核主要依靠學生的考勤率和實驗報告進行,這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開放式和全開放式實驗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考核內容上應該增加對學生創新和探索能力評估的項目,減少實驗報告和考勤在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主要考核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對實驗數據以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是否合理、嚴謹等。實驗教師要細心觀察,了解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三個層次對學生展開多方位的考核,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

動物營養論文:面對動物內臟:心理恐懼和營養真相

對于動物內臟,很多人是又怕又愛。說怕,是怕它們含太多脂肪和膽固醇,也怕它含有污染;說愛,是因為喜歡它們的口感味道。

今天我們不談內臟的口感,只說說它的營養狀況。內臟真的含有那么多脂肪和膽固醇嗎?它們對人體就沒有什么好處嗎?事實并非如此。

動物內臟的營養不可小覷

刨除顏色淡白的動物肚、腸部分,大部分內臟的顏色是深紅色的,特別是肝臟、腎臟、心臟和脾臟。懂一點營養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吃深紅色的動物內臟,比如肝臟,可以幫助缺鐵性貧血的人補鐵,因為內臟那紫紅色的顏色,是“血紅素”帶來的。“血紅素”正是內臟、肌肉和血液呈現紅色的原因,它的分子中含有鐵元素。內臟的顏色深濃,是因為它所含的血紅素比肉類中的鐵含量更高,其中的鐵元素吸收利用率非常高。這也正是“豬肝補血”之類民間說法的原因所在。

比如,給較大嬰幼兒添加輔食時,只要加一勺肝泥,就能有效地供應鐵元素,預防嬰幼兒常見的缺鐵性貧血。除了豬肝之外,雞肝、鴨肝、鵝肝、羊肝也一樣好,鴨胗、雞心、豬腎(腰子)也不錯,只要是深紅色的內臟,都有幫助補鐵的作用,只不過肝臟比較容易做成泥罷了。

肝臟還能幫助部分人改善眼睛的健康,因為動物肝臟中維生素A的含量特別高,遠遠超過奶、蛋、肉、魚等其他食物,可有效防治夜盲癥、干眼病及角膜軟化癥等眼部疾病。古代醫家記載都提到肝臟能“補血”“明目”,就是因為這些營養素的含量高。

其實肝臟的營養價值還不止于此。在動物體內,肝臟是營養素儲備的大本營,它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13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2、維生素B12的含量特別高。肝臟的蛋白質超過瘦豬肉的含量,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十分豐富,幾乎是自然界當中

營養素最全、最豐富的食物了。野生食肉動物從來不會放棄這個重要營養來源,捕食后總是把肝臟一起吃進

去的。

除了動物肝臟之外,動物的腎臟也含有不少維生素A和維生素D,而普通肉類中含量卻很低。若論各種B族維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腎臟、心臟和禽類的胗子都明顯高于普通的肉類。也就是說,它們是營養素含量更高的“紅肉”。

動物內臟不會引起維生素A中毒

有人擔心,動物肝臟中含有過多的維生素A,攝入過量時可能讓人中毒。還有人聽說,孕婦堅決不能吃肝臟,因為孕婦攝取過多維生素A會導致胎兒畸形。不過,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吃動物肝臟數量特別多的情況下,而且動物心臟、腎臟等其他內臟不含維生素A或者含量很少,就更不會出現維生素A攝取過量的情況。

相關調查發現,我國居民膳食中通常維生素A不足,多數人達不到推薦量(女性每天700微克,男性800微克)。按我國目前近期的膳食營養素參考值(DRIs),健康成年人,包括孕婦,每天吃維生素A的“可耐受較高量”是

3 000微克。也就是說,3 000微克以下的維生素A,就算長年累月地天天吃,也不會引起什么麻煩。

按現有的醫學證據,成年人一次性服用超過推薦量100倍的維生素A會發生急性中毒,長期每天服用超過推薦數值25倍的維生素A,會發生慢性中毒。按目前雞肝和豬肝的維生素A含量,一周吃一次,每次50克,得到的維生素A數量分別大致為5 000微克和

2 500微克,只有成年女性每天推薦量的7倍和3.5倍,遠遠達不到急性中毒的量。把這個數值平均到7天當中,那么只有1倍和0.5倍。也就是說,偶爾吃一次動物肝臟,比如每個月吃一兩次,哪怕吃的量比50克更大,維生素A攝入量也不可能高到中毒水平。如果不是自己亂服維生素A膠囊,或者亂吃魚肝油,僅僅偶爾吃一次肝臟就吃出維生素A中毒的說法,屬于無稽之談。

動物內臟與膽固醇的問題

還有一些人害怕吃動物內臟,理由是肝臟屬于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般來說,正常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低于5%,比瘦豬肉還要低,屬于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健康動物的腎臟也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而動物心臟的脂肪含量和普通肉類相當。當然,人工養育的肥鴨肝、肥鵝肝之類育肥動物的肝臟,其脂肪含量比較高,通常可達10%~30%,和肥牛之類食物相當。雖然是美味,還是應當有所克制地吃。

應當注意的是,由于肝臟是生物體內膽固醇合成的場所,其膽固醇含量通常是瘦肉的3~4倍。100克生豬肝和一個雞蛋相比,膽固醇還略多一點兒。相比而言,腎臟的膽固醇含量就略低一些,而心臟的膽固醇含量和普通肉類幾乎相當,是無需擔心的。

不過,最近美國營養學會剛剛取消了膽固醇的膳食限量,我國近期的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當中,也未對膽固醇進行限制。這是因為人們反復審查了膽固醇與心臟病之間關系的研究,并未找到的證據能證明只要膽固醇吃得多一點,就必然會升高血膽固醇,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盡管營養學家們并不主張經常吃富含膽固醇的肝臟,但如果日常肉類總量不過多,一個月吃一兩次,每次吃50~100克動物肝臟,還是不必過于擔心的。

動物內臟污染大的問題

坊間還流傳著“吃肝臟會中毒”“內臟污染特別大”的說法,這讓很多人對它們望而卻步。的確,肝臟就像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它是動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合成器官,同時也是解毒器官,各種毒素都會送到肝臟去處理;腎臟則是動物體的排毒器官,它也很難避免和毒物打交道。一般而言,食物中的各種成分要通過消化吸收變成小分子進入血液,然后再由血液運送到肝臟,進一步合成各種身體所需的物質;而各種毒物也會進入肝臟解毒,通過幾種解毒途徑,最終將代謝廢物和外源毒物轉化為無害物質或小分子易溶性物質排出體外。如果動物本身患有疾病,或過量服用藥品,或者飼料中有過多的重金屬和其他難以分解的環境污染物,這些成分就有可能在肝臟中長期積累。因此,“吃肝臟會中毒”的說法也并非危言聳聽。

但是,肝臟的這些害處,都是建立在動物本身患病,或過量使用獸藥,或飼料、水源被污染的基礎上。腎臟也一樣。食用經過動物檢驗檢疫的合格產品,只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和烹調方法,一般來說不會發生中毒。

健康衛生吃動物內臟

說到這里,和動物內臟和平共處的方式也就很清楚了。

1如果不是貧血缺鋅或缺乏維生素A的人,沒有必要經常吃動物肝臟和腎臟。不吃它們的人可以通過吃菠菜、胡蘿卜、雞蛋、全脂奶和多脂魚類來保障維生素A的供應,也可以通過吃紅色瘦肉來獲得容易吸收的血紅素鐵。

2如果醫生建議吃動物肝臟來輔助治療貧血、夜盲癥、干眼病等疾病,或給嬰幼兒做輔食,每次好不超過20克(滿滿1湯匙的肝泥),這樣既不會維生素A過量,污染物總量也不至于過多。

3如果健康人喜歡吃動物肝臟和腎臟也沒問題,建議每月吃一兩次,用它替代其他肉類,每次不超過100克。選擇靠譜的超市購買有檢驗檢疫標志的產品,選擇購買有機、綠色或無公害食品,相對而言環境污染積累的危險更小一些。不要吃發生病變或不新鮮的內臟,而且一定要徹底烹熟,不要因為追求嫩滑口感而吃沒熟透的內臟。

4在同樣的飼養環境下,大型動物如牛、羊等,生長期更長,肝臟中積累的環境污染物相對較多;而雞和鴨生長期較短,所以雞肝和鴨肝的污染物積累甚至比豬肝更少,口感也更細膩,更適合給小寶寶做成肝泥輔食。

5相比于肝臟和腎臟,動物的心臟和禽類的胗子更加安全。它們蛋白質質量上佳,既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又有較高的B族維生素含量,綜合評價優于普通的瘦肉。同時,心臟和胗子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不過高,味道和口感也非常不錯,作為高營養價值的“紅肉”,適合所有健康人食用,也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