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統計畢業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統計畢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統計畢業論文

統計畢業論文: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是學士學位授予的一個重要依據。[1,2]然而,相較于其他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該環節存在著一些問題。[3]本文將以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為例,在分析其現狀的基礎上,找到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本科專業設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屆畢業生。經過學院和學校層面的努力,統計學專業作為新辦專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好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近四成學生繼續讀研深造,就業的學生大都在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上,就業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畢業論文環節在培養方案中是6個學分。學生在第七學期開始選擇指導教師以確定畢業論文題目。經過前6個學期的系統理論學習,統計學專業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統計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了正確的統計思想和較強的統計軟件應用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等綜合能力。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就是統計學專業學生將上述基礎和能力進一步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對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進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義的。[4]

一、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分析

從論文完成情況來看,每屆的畢業論文基本都能達到論文教學環節的要求,通過對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2007~2011年四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分析,發現畢業論文及格率為99.18%。

從畢業論文研究的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理論研究型論文和實證型論文,理論研究型論文表現為總結和論述現有統計理論問題,表述理論研究的成果,或應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說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實證型論文主要表現為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運用所學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金融、醫學、生物、工程、環境等領域進行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從論文知識點范圍的分析來看,學生論文絕大多數是統計專業問題,極少數是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情況分析,發現畢業論文中研究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占總數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應用研究(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運籌學及空間解析幾何等),占總數的1.63%。二是數學專業教育和數學思維的研究,占總數的4.87%。研究統計學專業問題的畢業論文占絕大部分,比例為93.50%,選題內容廣泛且多為社會熱點問題,涉及經濟、社會、醫療衛生、教育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由于受學校人文環境影響,很大比例的學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約占總學生人數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樣調查、回歸分析、多元統計方法、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常用統計方法。

此外,統計分析顯示學生成績普遍偏高,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尤其是實證類論文,存在著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紹和統計軟件分析結果的特點,因此,一些論文沒有創新性和學術含量,但具有較大的篇幅,與理學院其他專業的畢業論文成績比較,其平均成績相對較高,約80.42分。

二、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關系到本科人才的培養規格和目標,直接體現了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通過對論文和考評結果的具體分析,發現學生的畢業論文在創新性、理論深度及論文寫作常識多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

1.創新性不夠

學生的畢業論文表現為理論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實證型論文,并且多是簡單的統計方法應用,缺少創新性研究和思考。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理論研究型論文只占4.89%,與實證型論文的比例為1?19.45,比例懸殊,體現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大的選題過程中,避重就輕,缺乏創新的特點。如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選擇“我國人均gdp的預測”這類針對某經濟指標進行預測的題目,論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預測或者趨勢外推方法等一種或多種方法對時間序列數據做簡單建模和分析,論文沒有對指標本身的意義以及國內國際的社會經濟形勢進行綜合分析。這種方法簡單套用性質的論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選題過大、內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襲、拼湊現象

有些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往往不能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特點和社會實踐情況進行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選擇一些過大過空的社會熱點問題,因此難以看到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本質。如有的學生針對cpi做研究,沒有深入了解問題的實質,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獻,很難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積且過于散亂,論文變成了一些材料的簡單拼湊。有些論文針對某一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研究,論文的主題只是針對現有數據利用簡單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質量和性以及方法的適用性不做針對性討論,對所得的結論也不結合社會經濟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導致論文質量不高。

3.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統計分析能力沒有實質性提升。學生論文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集中于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相關性分析等,其中回歸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約41.46%,其他各統計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別為:聚類分析為5.69%,判別分析為7.32%,相關性分析為14.63%,多元統計方法為2.44%,時間序列分析為3.25%,極少有學生使用教科書外的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

4.論文寫作上存在結構不合理、沒有相關研究介紹、創新點表述不清、參考文獻不會正確標注等問題

從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論文寫作不規范,專業性差。主要存在論文形式不規范、結構不合理、題目含糊、有些論文雜亂無章、口語化嚴重、可讀性差等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統計學系通過對論文進行詳細審查以及組織指導教師和學生座談,發現畢業論文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生對論文不夠重視

部分學生由于忙于考研學習而無暇顧及畢業論文的研究,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實習而無心認真撰寫論文。論文撰寫所需的必要時間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學生應付了事,從而無法保障論文的深度。此外,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只是一個教學環節,與考研的好壞無關,存在只要寫了論文,教師都會讓自己通過的僥幸心理,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缺乏指導教師的針對性指導

指導教師所帶畢業生人數過多,使得導師的工作量呈現超負荷狀態,無法保障每個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從而致使部分學生的論文規范性較差,沒有對存在的問題反復修改,使得學生論文存在諸多問題。

3.學生的專業訓練還不夠

大部分本科生沒有經歷過論文的寫作訓練,寫作水平較低,不了解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從科研的角度構思文章、組織材料、安排結構,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表達的觀點不夠清楚,論據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論點。另外,一些同學為了完成任務,直接將在網絡中搜索到的資料不假思索的拼湊在一起,使得內容不成體系,觀點混亂。

四、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和實踐

1.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的宣傳,提高學生的重視度

加強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講座、課堂傳授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任何教學環節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進行個人綜合素質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4]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2.選題和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提高論文的創新性

在選擇課題時,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與指導教師協商,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制定課題方案。統計學專業的教師一般除了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這類對理論性和創新性要求較高的項目以外,很多教師還主持或參加有相應的應用研究類項目。應用類項目大都需要實地調研(以及問卷涉及和數據分析)或者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建模。引導學生參加這類項目來設計和完成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力。此外,鼓勵和引導一些成績較好,如讓具備保研資格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討論班或者課題組,選擇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近期動態。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學生,特別是具備了保研資格的學生,在大四上學期就能投入到項目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中。

3.重視平時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盡可能早地接觸與本專業有關的實際工作,切身體會到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了解本學科的實際業務,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專業知識的把握。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學生在大二和大三階段參加校級和部級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申請“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項目的申請和實施以及研究報告的寫作,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目前,統計學專業本科生的參與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專業實習基地可以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

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訓練

加強平時課堂上大作業的規范化,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通過平時的實踐活動,如學生數學建模以及大學生創新實踐等各類實踐

性項目來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

5.實施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針對那些參與實際課題的學生,學院鼓勵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勞務費的形式給予其獎勵,另外積極鼓勵畢業論文質量的學生進行投稿發表。此外,還需對答辯程序和評分標準進行規范化,建立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和畢業論文獎勵制度,以形成積極的導向作用,充分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6.加強教師責任心,建立完善的機制

加強學生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從開題到中期檢查嚴格執行,指導教師嚴格把關。為了保障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師生信息反饋機制改善師生分離狀態,為師生提供便利的溝通渠道,同時設置適當的教師激勵制度,中央民族大學目前對教師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有額外的課時補貼。

統計畢業論文:碩博畢業論文的統計分析

一、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是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進行綜合研究的一種分析研究方法。該方法通過對所收集的文獻信息進行客觀、系統和量化的描述與分析展現某領域的研究發展狀況。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綜合運用了文獻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外部特征與內容特征分析、空間分析與時間分析,因此更能客觀地反映研究對象在一段時間內的整體態勢,有助于厘清研究思路,掌握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找到研究的創新點。(王曰芬,2009:901-908)本研究的文獻信息為國內有關科馬克?麥卡錫作品的碩士和博士畢業論文。研究中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均源于國內的期刊數據庫CNKI和讀秀學術搜索。通過檢索與核實,CNKI收錄28篇碩士畢業論文,2篇博士畢業論文。讀秀學術搜索收錄39篇碩士畢業論文,沒有收錄博士畢業論文。兩個數據庫共有28篇論文重疊,最終統計的碩博畢業論文總數為41篇。本研究以上述數據為基礎,通過多維度梳理,客觀地展現科馬克?麥卡錫研究的發展現狀,以期把握研究趨向,發掘新的研究點。

二、結果分析

(一)年代分布

從文獻計量學理論出發,對論文的年代分布進行整理可以“直觀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狀況”,有助于掌握該領域研究在某個時間段內的整體趨勢與變化(邱均平2008:16)。從檢索的41篇論文的年代分布來看,南京理工大學的彭飲冰2007年撰寫的碩士畢業論文《從社會化角度對科馬克?麥卡錫小說〈駿馬〉中主人公成長與命運的分析》標志國內碩士和博士對科馬克?麥卡錫研究的開始,此時距麥卡錫發表及時部長篇小說《看果園的人》(1965)已經30余年,距論文研究對象《駿馬》的發表(1992)也已經15年。2008年有兩篇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沒有。2010年至2012年掀起麥卡錫研究的熱潮,論文數量從2010年的3篇驟增到2012年的15篇,達到頂峰。從折線圖上看,2012年到2013年雖然論文的篇數降幅明顯,但是2013年仍然有10篇碩博畢業論文。總體而言,碩博論文的年代分布可以分為兩個時期,2007年到2010年為萌芽期,特點是論文數量少,且有斷層。2011年到2013年為快速發展期,三年時間發文35篇,是前4年發文數的約6倍。發文量激增體現國內碩博群體對麥卡錫關注度的迅速提升,預示未來一段時期國內麥卡錫研究將保持熱度甚至呈現上升的發展趨勢。

(二)作品分布

對碩博論文所研究的作品進行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有助于揭示國內碩博群體的研究重點和傾向性,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經過統計,所有碩博論文的研究對象均為現已有漢譯本的6部作品。在進行統計時,將“邊境三部曲”三部作品的相關論文全部歸為“邊境三部曲”,其余涉及多部作品的論文單列一項“綜合研究”。作品研究非常不均衡。碩博論文的重點研究作品是《路》和“邊境三部曲”,兩者相加占作品研究的81%。麥卡錫因《路》榮膺美國文學的重要獎項———普利策獎,也因《路》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對該作品的青睞不難理解。“邊境三部曲”使麥卡錫成為美國西部文學的代表人物。三部曲中的暴力、成長、生態敘事契合了研究生青年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社會關切,因而成為重點研究作品。《血色子午線》被美國評論界認為是麥卡錫最成功的一部小說,但是僅有4篇論文研究該作品。《血色子午線》仍屬西部小說,但敘述語言卻是典型的南方文學代表人物福克納式語言。文本中融入宗教、神話、哲學、歷史、科學、文學等多重元素,加之惜用標點符號,長句俯拾皆是,難以卒讀,更難翻譯,導致研究該著作的論文相對較少。令人意外的是,只有1篇關于《老無所依》的論文。2008年,根據《老無所依》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國內上映,引起轟動。僅2008年發表在各類期刊上關于電影《老無所依》的論文就達30多篇,至今相關論文已達70余篇。莫非電影的光芒掩蓋了原著的受關注度?個中情形有待深究。從上可以發現,對麥卡錫單一作品(包括“邊境三部曲”)的研究占據麥卡錫作品研究的絕大部分,僅有3篇綜合研究的論文,這其中包括統計中僅有的2篇博士畢業論文。一方面,表明綜合研究的難度更大,對研究者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凸顯目前碩博論文對麥卡錫作品的整體觀照不夠。在基礎研究已近飽和的情況下,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作品的總體關照和深度研究。此外,所有的統計論文研究的都是麥卡錫的中后期作品,前期作品無一涉獵。這固然是一大缺憾,卻為后來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的闡釋空間。

(三)主題分布

根據文獻計量學和內容分析法理論,通過對研究者的研究主題進行聚類分析可以了解相關研究的熱點、重點和變化等。通過對檢出論文的主題進行聚類分析,發現碩博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學理論與文本分析相結合以及具體作品的道德、精神、文化解讀兩個方面。被統計的論文共分為7大主題。其中研究后現代主義相關主題的論文共14篇,占比較大,主要包括作品的后現代主義基本特征研究如存在主義、不確定性和空間闡釋等。其中11篇文章研究麥卡錫的后啟示錄小說《路》。結合“作品分布”一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對于最受關注的作品《路》,研究者的研究重點為其后現代性。麥卡錫的主要作品都創作于后現代主義盛行的20世紀60年代至今,后現代性也是其主要作品的創作模式和敘事特征。以“道德與精神”為主題的論文有9篇,其中7篇研究《路》,成為《路》的第二大研究重點。研究“生態主義”主題的論文有9篇,其中7篇研究對象為“邊境三部曲”,這與“邊境三部曲”本身的主題吻合。總體而言,對麥卡錫作品的研究主題比較豐富,但仍然有創造的空間,比如理論性研究、宗教敘事、創作視角等。

三、結論

通過對現有41篇碩博畢業論文的年代分布、作品分布和主題分布進行多角度的數據分析發現,國內麥卡錫研究呈現明顯的特點:(1)近年來麥卡錫研究發展迅速,于2011年開始從萌芽期進入快速發展期;(2)研究作品范圍較廣,麥卡錫已經發表的10部小說中有6部成為研究對象,涵蓋了其作品的大部分;(3)研究的主題緊扣文學理論的新發展,圍繞后現代特征、生態文學和道德與精神叩問展開研究,內容和角度趨于多樣化。與此同時,對相關論文的統計分析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國內碩博論文出現的時間較晚,反映國內對麥卡錫的關注和研究滯后于歐美。論文數量在2012年達到頂峰后,2013年開始下滑,因此對麥卡錫研究的關注持續度有待觀察。其次,國內碩博論文對麥卡錫作品的研究失衡嚴重。碩博論文研究的作品均為已經有中譯本的作品,麥卡錫的前期作品無人涉獵。在所研究的6部作品中,重點研究對象是《路》和“邊境三部曲”,對《老無所依》和《血色子午線》的研究匱乏。再次,重點作品《路》和“邊境三部曲”的研究主題趨同,甚至重復研究,因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待拓展。

作者:詹書權單位: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

統計畢業論文:本科企業統計畢業論文

新經濟是以高科技創新并由此帶動信息技術革命,促成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改革型的經濟。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近期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多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企業統計改革主要體現為:一是統計觀念的改革,著重體現統計對象、統計內容、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和如何統計”等問題。二是統計制度的和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較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三是統計理論的改革,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創新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創新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經濟(neweconomy)一詞最初起源于美國,進入21世紀,新經濟一詞被廣泛使用。盡管在界定其定義時出現了多種解釋,但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經濟的本質性內涵主要體現為“信息化、網絡化、知識經濟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以高科技創新并由此帶動信息技術革命,促成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改革型的經濟。

一、新經濟對企業統計的挑戰

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近期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新經濟的到來,對我們現有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生產與經營方式、學習與思維方式等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經濟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經濟模式,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多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要在統計觀念、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統計理論上實現改革。

二、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的改革

(一)統計觀念的改革

新經濟首先給我們帶來的是觀念變革,它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統計觀念的束縛,以新的理念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新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統計觀。我們需要在觀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統計服務對象的改革

企業統計是為誰統計呢?我國的企業統計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蘇聯的統計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作為計劃經濟的附帶部分始終是官方統計的基層報表單位,其服務對象是政府。計劃經濟時期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服務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為主體。官方統計把企業統計作為自身的基礎,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層層上報的統計模式,服務的主體都是政府。服務的目標都是為國民經濟提供不同層次的統計資料,為政府提供經濟調控中所需要的經濟運行總量與結構變動、以及經濟運行狀態的統計信息。盡管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也有過多次變革,但統計服務對象始終是政府,也就是說企業統計一直是為政府統計的。

進入市場經濟,隨著政企的進一步分開,企業已逐漸地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行為已不再是聽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經具備了獨立性和主體利益追逐性。因此,企業統計目標也適應其變化,逐步形成多方位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內外部信息的獨立的統計目標,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則是企業本身。企業統計不應再隸屬于政府,從而使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由于在企業內官方統計與企業統計尚未截然分離為兩種獨立統計,其主體未能徹底分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統計依然依靠企業統計報表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從而形成了在企業內部兩種統計行為的并存。這種并存在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市場經濟初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統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經濟下,這種并存則表現出統計體制改革滯后于企業機制的轉換,其表現為統計主體行為方式不確定性,并導致部分統計信息的失真,從而影響了統計工作的質量。

在新經濟下,由于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的統計主體不同和統計目標的不同,從而導致行為方式不同。作為官方統計行為,在搜集企業信息時,應盡快擺脫對企業報表的依賴,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統計力量以及依靠民間的統計機構力量,采用適當的調查方式和科學的估算方法,以獲取客觀真實的統計信息,其統計行為直接對政府負責。并能從根本上抑制虛假統計行為,能夠有效地提高統計質量。作為企業統計行為,應擺脫官方統計的束縛,盡快建立適合本企業的統計行為方式,其統計行為只對本企業負責,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就是企業,具體包括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合作者、供應商和客戶等。

2、企業統計內容的改革

企業統計什么呢?企業統計工作過去以企業內部信息為主,其統計內容主要是對勞動成果的核算、勞動要素投入的核算、資金存量與流量核算以及投入產出的分析等內容。其作用只是對企業內部活動的描述,對外部環境缺少必要的認識。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和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將和企業息息相關,使企業競爭日起全球化、白熱化。高科技帶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企業統計內容適應新經濟的時代要求,滿足

新經濟下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放眼于整個市場,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企業外部環境統計。而新經濟要求將企業將外部環境擴展到世界經濟領域,對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外資源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法律環境以及體制環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僅對環境的現狀進行了解,還要針對環境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和判斷。企業外部環境因素是復雜多變不可抗拒的因素,這些要素有的是確定的,帶有規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帶有隨機性;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有的是硬環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軟環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經濟使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融合成統一的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網絡化及知識經濟又使全球性市場格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則要求企業統計以新的理念擴大視野、放寬口徑,以大統計、大信息量為宗旨,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外部環境統計,形成有效的企業統計信息系統。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內部信息內容也面臨著變革。除了傳統的成果統計、條件統計、存量與流量統計以及投入產出統計等內容外,應進一步體現出新經濟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設備科技水準統計、產品升級換代周期統計等;反映知識經濟的人才創造力統計、無形資產統計等;反映信息化、網絡化的企業虛擬運作統計、電子商務統計等;反映人本主義的企業凝聚力統計、企業文化統計以及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籌措力統計、資金增值力統計、企業對資源與環境影響統計、環境成本統計、企業創新能力統計等等。

3、企業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

如何進行企業統計呢?傳統的企業統計分析方法以描述統計為主,調查方法基本采用調查,極少采用推斷統計方法。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應體現統計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改革意識,實現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以增強企業統計的時效性和性。統計的過程是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三大環節連接的過程,是與廣泛的經濟信息打交道的過程,因此,企業統計信息的采集、處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臨著改革。

(1)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由于企業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多變性,企業要想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僅僅依靠調查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應該更多地采用非調查。因此,企業應建立以抽樣調查為主的統計調查體系,在采集企業內部信息時,凡是沒必要采用調查或者根本無法進行調查的,均宜采用抽樣調查,在采集企業外部初級信息時必須采用抽樣調查。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的普及,對信息的記錄、保存和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信息的記錄和保存方式已由傳統的紙載逐步轉變為磁載和光載,使企業能夠建立大容量的數據庫。二是網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業統計調查作為經濟信息的收集過程,必將受到這種高科技所帶來的影響。調查手段開始使用信息技術收集數據,如開發功能性強的互聯網調查方案,資料的取得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網絡來進行。建立統計調查網絡平臺,在系統內進行高效的統計數據信息傳輸,在系統外能與社會網絡有效對接。

(2)統計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企業統計加工整理是將采集的信息分門別類地設置統計臺帳并加以匯總,其工作過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給統計整理手段帶來巨大的變革,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實現統計信息加工整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在高頻率、快節奏、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統計要想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其信息的需求,除了進行及時、、完整的統計調查外,還必須進行快速、科學、有效的統計加工和整理。因此,我們要把現代信息技術與統計加工整理相結合,建立企業數據庫系統,以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基本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

(3)企業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統計分析方法應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傳統的以描述統計和靜態分析方法為主的統計模式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了,應該增加現代統計預測方法、決策方法和綜合評價方法,加強企業統計的推斷能力和動態分析能力。

發達的信息技術和健全的電腦網絡系統以及強大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使統計分析工作與數據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環節同步進行,從而大大縮短統計工作鏈,極大提高統計效率。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企業統計借助于統計分析軟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進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為企業多方位、多層次地提供品質服務。

4、統計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國部門、行業和社會組織統計間還沒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務的良好機制,企業統計單兵作戰,造成了很多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傳統的企業信息來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統計機構來獲得,企業內部統計機構主要完成內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外部信息采集成為企業統計工作的重要內容,面對龐大而又復雜的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企業內部統計機構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無能為力了。因此,在加強企業內部統計工作建設的同時,還要充分開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統計市場的資源,比如利用民間的調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統計力量、利用政府的調查機構,同時還要積極收集各種渠道的二手數據,充分擴展信息渠道,使企業統計在信息化的社會環境里發揮巨大的作用。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統計網絡平臺,實現統計調查手段的現代化,建立信息調查網頁,使統計在線調查日常化,便于企業能夠隨時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統計觀念改革實質就是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如何統計”這三個基本觀念的改革,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觀念也必將隨之不斷的改革,逐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和要求。

(二)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是提高統計生產力、改進統計生產方式的關鍵。新經濟不僅促使人們的統計觀念變革,同時也對統計制度、統計體制改革提出了時代的要求。新經濟要求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以解放統計生產力、適應現代化管理為宗旨,建立健全現代化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滿足現代化企業統計的需要。

1、企業統計制度的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我國企業統計制度改革歷程來看,明顯地滯后于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多數企業統計依然沿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計制度,把企業統計只理解為統計報表制度下的企業統計,對現代企業統計的職能缺少充分的認識。即使有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由于現實統計制度的束縛,未能使企業統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現實的統計制度是兩種統計行為并存,即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并行于企業中,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現行的企業統計制度使企業統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作用就有所減弱,或者說就沒有發揮過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現為企業統計模式屬于報告式統計,以滿足官方統計報表為主,對企業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業管理者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漠視企業統計,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統計只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報表上報任務,將其視作工作中的負擔。因此,以應付的心態對待企業統計,造成統計數據的

偏差。二是過分“重視”企業統計,由于企業統計是上報數據,企業領導特別是國企領導將統計數據視作政績,以權定數、虛報瞞報,造成統計數據的偏差。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內部的兩種統計行為并存的統計制度已經嚴重制約了統計職能的發揮,一方面使官方統計數據真實程度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又使企業自身統計工作受到干擾。因此,現代企業統計應該是相對獨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統計。而政府在搜集微觀統計信息時,對待大型企業宜采用垂直在地統計方式,對待中小企業則利用民間獨立統計機構,以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取企業的統計信息。這樣,既能較為有效地保障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使企業統計從統計報表制度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企業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現行企業統計體制在較大的程度上還依然延續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政府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統計部門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對企業實行統計工作方面的領導職能。

市場經濟下企業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實體,企業的統計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是企業自己的行為,政府無權干預。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較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

(三)統計理論改革

傳統的統計理論以統計指標為主,忽略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的結合,統計分析理論停留在統計指標的結論性的總結和簡單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斷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較低處理層次。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改革應該以統計理論改革為先行,為統計實踐活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改革意識的高素質統計隊伍

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現代化企業統計人員應具備基本素質是:

1、具有現代統計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知識。

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應用能力。

3、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網絡運用能力。

4、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并熟悉國際統計慣例。

5、具有現代統計改革意識。

6、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變革與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統計畢業論文: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要: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以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為例,對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就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提出了一些對策和措施,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創新能力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是學士學位授予的一個重要依據。[1,2]然而,相較于其他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該環節存在著一些問題。[3]本文將以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為例,在分析其現狀的基礎上,找到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本科專業設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屆畢業生。經過學院和學校層面的努力,統計學專業作為新辦專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好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近四成學生繼續讀研深造,就業的學生大都在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上,就業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畢業論文環節在培養方案中是6個學分。學生在第七學期開始選擇指導教師以確定畢業論文題目。經過前6個學期的系統理論學習,統計學專業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統計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了正確的統計思想和較強的統計軟件應用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等綜合能力。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就是統計學專業學生將上述基礎和能力進一步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對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進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義的。[4]

一、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分析

從論文完成情況來看,每屆的畢業論文基本都能達到論文教學環節的要求,通過對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2007~2011年四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分析,發現畢業論文及格率為99.18%。

從畢業論文研究的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理論研究型論文和實證型論文,理論研究型論文表現為總結和論述現有統計理論問題,表述理論研究的成果,或應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說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實證型論文主要表現為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運用所學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金融、醫學、生物、工程、環境等領域進行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

從論文知識點范圍的分析來看,學生論文絕大多數是統計專業問題,極少數是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情況分析,發現畢業論文中研究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占總數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應用研究(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運籌學及空間解析幾何等),占總數的1.63%。二是數學專業教育和數學思維的研究,占總數的4.87%。研究統計學專業問題的畢業論文占絕大部分,比例為93.50%,選題內容廣泛且多為社會熱點問題,涉及經濟、社會、醫療衛生、教育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由于受學校人文環境影響,很大比例的學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約占總學生人數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樣調查、回歸分析、多元統計方法、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常用統計方法。

此外,統計分析顯示學生成績普遍偏高,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尤其是實證類論文,存在著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紹和統計軟件分析結果的特點,因此,一些論文沒有創新性和學術含量,但具有較大的篇幅,與理學院其他專業的畢業論文成績比較,其平均成績相對較高,約80.42分。

二、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關系到本科人才的培養規格和目標,直接體現了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通過對論文和考評結果的具體分析,發現學生的畢業論文在創新性、理論深度及論文寫作常識多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

1.創新性不夠

學生的畢業論文表現為理論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實證型論文,并且多是簡單的統計方法應用,缺少創新性研究和思考。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理論研究型論文只占4.89%,與實證型論文的比例為119.45,比例懸殊,體現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大的選題過程中,避重就輕,缺乏創新的特點。如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選擇“我國人均GDP的預測”這類針對某經濟指標進行預測的題目,論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預測或者趨勢外推方法等一種或多種方法對時間序列數據做簡單建模和分析,論文沒有對指標本身的意義以及國內國際的社會經濟形勢進行綜合分析。這種方法簡單套用性質的論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選題過大、內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襲、拼湊現象

有些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往往不能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特點和社會實踐情況進行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選擇一些過大過空的社會熱點問題,因此難以看到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本質。如有的學生針對CPI做研究,沒有深入了解問題的實質,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獻,很難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積且過于散亂,論文變成了一些材料的簡單拼湊。有些論文針對某一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研究,論文的主題只是針對現有數據利用簡單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質量和性以及方法的適用性不做針對性討論,對所得的結論也不結合社會經濟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導致論文質量不高。

3.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統計分析能力沒有實質性提升。學生論文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集中于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相關性分析等,其中回歸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約41.46%,其他各統計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別為:聚類分析為5.69%,判別分析為7.32%,相關性分析為14.63%,多元統計方法為2.44%,時間序列分析為3.25%,極少有學生使用教科書外的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

4.論文寫作上存在結構不合理、沒有相關研究介紹、創新點表述不清、參考文獻不會正確標注等問題

從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論文寫作不規范,專業性差。主要存在論文形式不規范、結構不合理、題目含糊、有些論文雜亂無章、口語化嚴重、可讀性差等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統計學系通過對論文進行詳細審查以及組織指導教師和學生座談,發現畢業論文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生對論文不夠重視

部分學生由于忙于考研學習而無暇顧及畢業論文的研究,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實習而無心認真撰寫論文。論文撰寫所需的必要時間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學生應付了事,從而無法保障論文的深度。此外,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只是一個教學環節,與考研的好壞無關,存在只要寫了論文,教師都會讓自己通過的僥幸心理,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缺乏指導教師的針對性指導

指導教師所帶畢業生人數過多,使得導師的工作量呈現超負荷狀態,無法保障每個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從而致使部分學生的論文規范性較差,沒有對存在的問題反復修改,使得學生論文存在諸多問題。

3.學生的專業訓練還不夠

大部分本科生沒有經歷過論文的寫作訓練,寫作水平較低,不了解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從科研的角度構思文章、組織材料、安排結構,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表達的觀點不夠清楚,論據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論點。另外,一些同學為了完成任務,直接將在網絡中搜索到的資料不假思索的拼湊在一起,使得內容不成體系,觀點混亂。

四、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和實踐

1.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的宣傳,提高學生的重視度

加強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講座、課堂傳授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任何教學環節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進行個人綜合素質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4]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2.選題和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提高論文的創新性

在選擇課題時,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與指導教師協商,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制定課題方案。統計學專業的教師一般除了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這類對理論性和創新性要求較高的項目以外,很多教師還主持或參加有相應的應用研究類項目。應用類項目大都需要實地調研(以及問卷涉及和數據分析)或者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建模。引導學生參加這類項目來設計和完成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力。此外,鼓勵和引導一些成績較好,如讓具備保研資格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討論班或者課題組,選擇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近期動態。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學生,特別是具備了保研資格的學生,在大四上學期就能投入到項目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中。

3.重視平時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盡可能早地接觸與本專業有關的實際工作,切身體會到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了解本學科的實際業務,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專業知識的把握。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學生在大二和大三階段參加校級和部級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申請“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項目的申請和實施以及研究報告的寫作,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目前,統計學專業本科生的參與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專業實習基地可以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

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訓練

加強平時課堂上大作業的規范化,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通過平時的實踐活動,如學生數學建模以及大學生創新實踐等各類實踐性項目來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

5.實施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針對那些參與實際課題的學生,學院鼓勵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勞務費的形式給予其獎勵,另外積極鼓勵畢業論文質量的學生進行投稿發表。此外,還需對答辯程序和評分標準進行規范化,建立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和畢業論文獎勵制度,以形成積極的導向作用,充分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6.加強教師責任心,建立完善的機制

加強學生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從開題到中期檢查嚴格執行,指導教師嚴格把關。為了保障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師生信息反饋機制改善師生分離狀態,為師生提供便利的溝通渠道,同時設置適當的教師激勵制度,中央民族大學目前對教師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有額外的課時補貼。

統計畢業論文:論提高財經院校統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摘要】 統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有著與其他學科顯著不同的特點,本文從專業性、實踐性、創新性出發,剖析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現狀及成因,為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出了正確樹立教學理念、實行畢業論文導師制、嚴格規范管理等措施。

【關鍵詞】 財經院校統計專業畢業論文創新能力

統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通常是在統計理論教學結束后,安排在第8學期的實踐教學環節過程,計6學分。畢業論文從確立選題到搜集文獻資料,從開題研究、分析論證到論文撰寫,都需要高度專注、潛心思考,是所有教學活動中,學生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最強的環節,是學生大學期間專業綜合能力最集中的體現。

一、從統計學專業特色看統計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

統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經濟學和數學知識,系統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統計軟件處理分析數據,理論和實踐綜合業務素質兼備,具有創新精神,能夠在政府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經濟調查、信息管理與咨詢、數量分析與預測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財經院校統計專業的特色是依托經濟學和管理學學科,將統計學理論和方法與經濟學、管理學和現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注重產、學、研結合,重視社會實踐環節,著重提高學生獨立組織統計調研活動及運用統計學理論與方法分析解決某一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與其他各類理科論文及經濟學論文相比,有其鮮明的特點:專業性、統計實踐性、科學創新性。

二、統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及成因

1、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

畢業論文的質量直接影響培養學生的質量,然而近幾年來畢業論文質量有明顯下滑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論文缺乏創新性。創新是要求學生通過統計專業理論與方法的學習和積累,很好地將統計理論和方法與其他實質性學科相結合,創造性地加以應用。雖然絕大部分同學在論文中進行了一些文獻的綜述,或將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闡述,但也只是進行簡單地羅列,而大部分論述也只是根據書本或文獻資料,進行簡單地重復。盡管一些同學閱讀了一定量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寫的論文不能很好地結合文獻綜述內容,闡明自己的寫作觀點、寫作目的,在論點、方法上鮮有創新。

(2)論文數據來源單一,參考資料不充分。本科畢業論文要求學生結合第八學期的社會實踐或參加各種類型的統計實踐活動去完成。但多數學生沒有認真進行社會實踐,只滿足于年鑒、網絡等一些工具資料,閉門造車。撰寫的畢業論文要么內容空洞,缺乏說服力,要么也只是參考他人的文章,置換新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出不同的結果,根本談不上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在查閱參考資料時,多數同學都能閱讀一定數量的中文文獻,但外文資料幾乎沒有看過,隨便從網絡下載一些外文資料,列示在附后的參考文獻中,以應付學校對外文文獻閱讀量的要求。

(3)專業功底不深。學生論文答辯是就學生論文寫作有關的內容,主要涉及論文選題原因、研究價值、主要內容和觀點以及創新點進行考察,同時還要考核學生與論文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辯組教師就論文中有關問題向答辯同學提問,而具體體現在答辯中的一些情況是,真正落實答辯的為數不多,一些同學只就自己的論文做簡要的陳述和說明,基本上是有答無辯,更有個別同學對一些統計理論和方法掌握得不夠和透徹,有些理論回答模棱兩可,而對于有些統計方法的適用條件,也是模糊不清,導致方法的誤用和濫用。

(4)管理松懈。學生開題現為第七學期末,照理來說,論文已經布置,學生就應著手開始撰寫,但學生不是將畢業實習與撰寫論文同步進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學生在家就近分散實習,學校難以對畢業生實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與學生見面的機會較少,只能通過網絡與其進行簡單溝通,因此對畢業生撰寫論文缺少必要的指導,加上有些指導教師知識結構老化、科研能力差,對指導學生論文不夠得力。

2、影響和制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學生本身對畢業論文重視不夠,寫作態度不夠認真。目前,學生畢業后就業實行雙向選擇,有的畢業生在完成畢業論文之前,就已經考研;有的已落實了工作單位;有的畢業生忙于各類招聘考試,或奔走于就業單位的應聘,無心在撰寫畢業論文上花費更多的時間。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成績對就業沒有直接影響,因此根本沒有按照學校的要求和開題報告中擬定的寫作進度撰寫,而是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在臨近答辯前一個月,東拼西揍、甚至抄襲等,匆匆應付了事,根本談不上提高論文質量。

(2)有些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的過程中責任心不強,存在放任自流的現象。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交流時間少,見面時間短,缺乏定期交流與審閱制度,甚至有的老師對學生的寫作不管不問,任其“自由發展”。

(3)畢業論文撰寫過程時間短,質量難以保障。雖然論文在第七學期末就已經布置,但學生要實習、找工作、準備各種考試,畢業論文的實際撰寫時間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時間,而且與多數學生畢業找工作同步,這勢必導致論文的“拼揍”、“摻水”現象嚴重,質量下滑。

(4)學生的科研和寫作能力欠缺,專業訓練不足是制約論文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傳統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完成論文的能力不足,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占主導地位。平時任課老師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就某一問題撰寫文獻綜述,學生也只是東拼西湊或抄襲,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訓練的目的,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學生只會學習課本知識,只會讓老師牽著走,一旦放開就無從下手。學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成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瓶頸。

三、提升統計專業本科畢業生論文質量的建議和對策

加強管理,凸顯專業特色,提高統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是需要由教師和學生、院方和校方、教學單位和管理部門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充分認識畢業論文在統計教學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德、智、體、能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做為統計教育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時機就是畢業論文教學環節。因此,教學單位除了建立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外,還要定期召開座談會,討論和總結學生撰寫論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對畢業論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增強雙方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老師和學生才會重視畢業論文,才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

2、積極探索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對統計人才需求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后勁。學校有統計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等專業實踐基地,學生實習時可利用實習單位的統計資源,在實習單位的科研力量與學校指導教師聯合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這不僅能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對統計人才的要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就業平臺。

3、實行畢業論文導師制,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學。論文的選題、寫作是一個閱讀和反復思考的過程。只有大量閱讀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文獻,了解本學科前沿理論,在閱讀中得到啟發,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在閱讀和思考的多次反復中才能確定論文選題并加以完成,這樣的畢業論文才會有新意、有價值,而這一過程對我國高校本科生來說幾乎是空白。為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確保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筆者建議對本科生實施集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及畢業論文撰寫為一體的導師制度。從大二學期末就指派導師,根據專業特點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則,組建以導師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學生在內的調研小組。導師的責任是參與、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實踐報告的撰寫;為學生指定閱讀課程之外相關專業的報刊書目,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導師所研究課題的調查、資料搜集、信息分類、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訓練學生撰寫專題文獻綜述、小論文;指導學生進行實際實驗或社會調研,收集、整理原始數據和資料;指導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

4、加強對學生專業論文寫作的訓練,進行畢業論文的創新改革

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從選題、收集資料、確定論點、布局謀篇,語言表達等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之掌握基本的寫作規范。統計專業學生在大二、大三開始,就有統計專業課程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的撰寫,通過這一過程鍛煉學生運用統計專業知識和統計思維方法寫作統計學術論文的能力,為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通過這一環節,可以鼓勵學生從大四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統計工作的實際,撰寫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對實際部門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并可將質量上乘的在統計專業期刊上。如果公開兩篇或兩篇以上,可免修學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大大增強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5、加強畢業論文的過程控制,嚴格規范管理

幾乎每個高校都有學生論文選題、開題報告、安排指導教師、論文格式、撰寫實習報告、論文中期檢查、答辯、成績評定等具體工作布署、具體要求、完整規范的質量管理和檢查評估系統,關鍵是要規范指導教師的指導責任和管理部門的管理責任。對于指導教師而言,要以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對學生論文中的所有數據資料和文字資料進行認真核查,對文中計算結果要驗算,保障論文的真實性和性。把握好學生論文的初期、中期階段的檢查和定稿的質量關。對于管理部門而言,主管學生工作的老師,應配合教學部門,對學生畢業論文的過程進行監督與檢查,既要對學生檢查,也要對指導教師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為畢業論文工作有序正常地進行,為各項制度與措施的貫徹執行提供保障。另外,還應重視論文答辯這一環節,這樣有肋于提高學生對論文的重視程度,鑒別論文自我撰寫的真實程度,提高其表達能力。

統計畢業論文: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分析

摘 要: 大學生畢業論文是對大學生四年學習情況的一個總結,畢業論文的質量是檢驗教學工作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尺。作者通過調查統計,從參考文獻的角度分析了參考文獻著錄,以及參考文獻的文獻類型分布及時間分布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 經濟管理類本科 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大學生畢業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部分,不僅涉及知識產權和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而且是評價畢業論文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從正文中難以發現的問題,從參考文獻的著錄和參考文獻本身透露的信息可以判斷一篇論文的質量,從而為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提供一條切實的途徑。根據這種思路,我們對廣東四所高校經濟管理類2010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進行了抽樣調查,從2000篇畢業論文中隨機抽取420篇進行了統計分析。

在420篇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中,共有參考文獻4528篇,最多的20篇,最少的3篇,每篇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數平均為10.78篇,不到11篇。對于反映四年專業學習水平的畢業論文來說,11篇參考文獻偏少,說明同學們對相關文獻的查閱與利用還是有限的,但這還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我們對這些參考文獻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1.參考文獻的著錄不規范

著錄不規范是所有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參考文獻的著錄五花八門,如果嚴格按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UDC025.32GB7714-87)的標準衡量,符合參考文獻著錄規范的畢業論文鳳毛麟角,在420篇畢業論文中,基本符合參考文獻著錄規范的畢業論文只有65篇,占15.38%;84.62%的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不符合規范,不符合參考文獻著錄規范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1著錄項目不全

在參考文獻的著錄中,基本的著錄項目有:序號、著者、書名或題名、文獻類型、出版地、出版者(期刊文章著錄刊名)、出版年月(期刊年、卷期號)、起止頁碼等。在我們抽查的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中,這些著錄項目或多或少都有缺失,有缺其中一項的,最常見的是缺起止頁碼、缺文獻類型、缺出版地和缺時間;也有同時缺幾項的,特別是一些重要的著錄項目(如著者、書名或題名)的缺失令人匪夷所思,有的干脆就只有一個書名或題名,這只能說明同學們對著錄事項不了解,或者對參考文獻的著錄不認真。

1.2著錄格式不標準

參考文獻的著錄除了必備的項目之外,對著錄格式也有規定的要求。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的著錄格式是:[序號]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起止頁碼.例如:[1]劉剛.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98.期刊文章的著錄格式是:[序號]著者.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例如:[1]符莎莉.品牌空心化危機[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5):6-7.

在我們抽查的畢業論文中,除了參考文獻著錄項目不全外,格式的錯誤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幾乎所有的論文都存在問題。格式的錯誤主要表現在:沒有序號或序號標識錯誤,沒有括號或不是用方括號“[]”表示;著錄符號不正確,有的甚至增加不必要的標識符號,特別是將書名或題名、期刊刊名加上書名號;著錄項目順序顛三倒四,沒有按規定的順序著錄;還有文獻類型標識符號的錯誤,等等。有些同學甚至在同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中出現前后著錄格式不一致的情況。

2.參考文獻透露的信息

除了參考文獻的著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外,從參考文獻部分列示的具體文獻來看,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更是值得關注。

2.1文獻類型的統計分析

我們把參考文獻大致分為著作、期刊論文、網絡文獻及其他文獻類型等四種,在4528篇參考文獻中,著作1580篇、期刊論文1872篇、網絡文獻488篇、其他文獻類型304篇、沒有標注或無法得知文獻類型的284篇,所占比例分別是34.89%、41.34%、10.78%、6.71%和6.27%。從文獻類型的分布來看,網絡文獻所占比例很低,說明同學們利用網絡查閱資料的能力較差,這與青年學生的網絡利用能力不相稱;其他文獻類型所占比例也很低,并且主要是報紙,說明同學們對會議報告、學位論文等非公開出版物不夠重視。雖然著作和期刊所占比例較高,但表現出來的問題不容樂觀,在參考文獻中列示的著作絕大部分是教材,并且很多是本科二、三年級的教材,專著極少;在期刊文獻中,低檔次期刊論文多、核心期刊論文少,中文期刊論文多、外文期刊論文少,在1872篇期刊論文中,核心期刊756篇,僅占40.38%,經濟學領域最的期刊《經濟研究》僅出現過4次,在非核心期刊中,一些不知名的期刊、一些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報占了相當的比例,說明同學們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夠,對本學科、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前沿缺乏基本的了解,畢業論文的寫作處于一種低水平模仿的層次。既然核心期刊論文的引用水平如此之低,外文文獻少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所有參考文獻中,外文文獻只有16篇,這和外語教學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說明外語教與學的方向出了問題,而且說明專業外語的教學是存在問題的。

2.2參考文獻的時間分布

分析參考文獻的時間分布狀況,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近期資料的獲取能力,所引用的資料的時效性,也可以間接地反映選題的現實性。2006級畢業生畢業論文的寫作一般是在2010年三四月份,所以我們把2009年以后(含2009年)的文獻看作是一年以內,2008年的文獻為1-2年的文獻,2007年以前(含2007年)的文獻列入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獻。根據我們的統計,在4528篇參考文獻中,一年以內的文獻1508篇,占33.3%;1-2年的文獻744篇,占16.43%;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獻1868篇,占41.25%;沒有標明時間的408篇,占9.01%。一年以內的文獻只占三分之一,二年以內的文獻不到一半,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獻是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主要來源,在三年及三年以上的文獻中,上個世紀90年代的文獻數量相當多,八十年代的文獻也不鮮見。在一個經濟急速變革的時代,在經濟學研究成為顯學的今天,同學們還在故紙堆里尋章摘句,這一方面說明同學們對新的理論、新的觀點知之甚少,不重視對近期文獻的檢索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我們在畢業論文的選題方面是存在問題的,我們研究的問題落后于時代,缺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

3.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措施

針對從上面的分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3.1從思想上重視參考文獻的撰寫

從調查來看,無論是學生還是指導老師,對參考文獻都是不夠重視的,覺得參考文獻是可有可無的部分,甚至就是一個擺設。這一方面是因為缺乏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沒有將參考文獻作為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畢業論文的質量聯系起來,所以每一個畢業生和每一個指導老師都要充分認識到參考文獻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重視參考文獻的撰寫。

3.2統一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標準

統一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標準不僅是追求形式上美觀,而且有方便檢索的作用,所以不應看成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在參考文獻的著錄中,基本的著錄項目要齊全,著錄項目的順序,標識符號要正確,教學管理部門和各指導老師應該對學生作出嚴格而具體的要求,這些問題只要我們重視,是比較容易解決的,而且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3重視畢業論文的選題

畢業論文的選題不僅要強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要具有現實意義,密切聯系實際,關注現實經濟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選題的來源可以是學生自己從畢業實習中發現問題,也可以由指導老師提供參考選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生自己擬定題目的指導老師要嚴格把關。

3.4加強文獻檢索課的教學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同學們獲取和利用文獻的能力,特別是對網絡文獻和外文文獻獲取和利用的能力相當差,進一步調查發現,很多同學都沒有接受過文獻檢索方面的教育,有些學校根本就沒有開設過這方面的課程。文獻檢索能力是大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文獻檢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加強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將專業文獻檢索課作為必修課或指定選修課非常必要。

統計畢業論文: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通信論文

1信息管理系統

信息管理系統(MIS)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說,可以把它看做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交叉學科,其以計算機作為基本操作工具,涉及的學科主要包括管理學、統計學、計算機技術、經濟學、運籌學等,且其理論和方法正處于不斷改進和完善的狀態。建設信息管理系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信息進行更加、系統且的處理、存儲和管理,以期為人們提供更大的便捷,并進一步形成一個高效運作的集成化系統。

2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特點和優勢

計算機通信技術主要以計算機為基礎平臺,借助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的傳輸、交流和后處理,相較于傳統的書面、電話通信,特點突出,優勢明顯,經筆者總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適用范圍廣傳統的通信方式

受傳輸形式和攜帶方式的限制,適用范圍有限,而計算機通信技術形成方式多樣,可在二值信號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圖片、聲音、影像信息的高效傳輸和再現,適用于多種媒體形式,大大擴展了其應用范圍。

2.2傳輸效率高

二值信號使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傳輸速度大大提高,對模擬信號的傳輸由傳統的每分鐘1.8萬個字符,提升大每分鐘48萬個字符,且光纖時代的到來,還將進一步提高計算機通信的傳遞速度。

2.3抗干擾能力強

計算機通信技術主要依靠二進制的方式實現數據的處理和傳輸,相較于傳統的通信技術,便于實現對各種干擾和噪聲的清除,有效保障信息傳輸的質量和效率。

2.4安全性高

借助二進制的數據處理方式,計算機通信技術可輕易實現對傳輸數據的加密和解密,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數據的保密效果,同時也保障了通信內容的完整性,極大的加強了安全效果。

3計算機通信技術

在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計算機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工業、農業、商業及教育界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實現著計算機通信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信息管理系統中,計算機通信技術借助其有效的數據傳輸能力,極大的保障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性和高效性。計算機通信技術在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對信息管理系統數據處理的應用、在信息管理系統預測功能、計劃功能、控制功能以及決策功能中的應用。無論是信息管理系統中的哪一項功能,都必須依靠龐大的數據庫作為基礎,傳統的通信技術無法同時兼備大容量信息和高效率數據,這時,計算機通信技術的使用就顯得尤為必要。對數據的高效處理和對數據安全的有效保障可使計算機通信技術大大降低了信息管理系統中的人為工作強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用于信息管理的人工勞動力,從而有利于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財富。

4信息管理系統中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從早期的書信傳遞到電報傳輸、電話通信再到現在的計算機通信,人類通信技術不斷進步,盡管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只有短短約半個世界的時間,但其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已形成較為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放眼現代社會,光纖逐漸普及,人們的移動通信也迎來3G和4G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本、智能家電、互聯網云端的出現和普及都在為計算機通信技術提高良好的平臺。筆者預測,對于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計算機通信技術也會逐步朝著移動通信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使其愈來愈小巧便捷,更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劉劍楠 單位:沈陽電信工程局

統計畢業論文:SPSS生物統計學本科教學論文

一、SPSS軟件的基本特點以及數據文件的建立、導入與導出

李春喜教授主編的第五版生物統計學教材中,前一章內容分別為概論。結合SPSS特點,在講授本章內容的同時,SPSS上機實驗課應設置為SPSS軟件的界面介紹、基本特點和作用,數據的建立、導入與導出部分。SPSS軟件的特點與作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orStatisticProductsandServiceSolution)軟件是于1968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USA)的三位研究生研發而成,并以此名創立SPSS公司。該軟件操作簡單,易學易用,具有較強的統計功能和強大的作圖功能,特別是能夠快速地完成大量的、煩瑣的、專業的和復雜的數據統計分析,是國際上認可的專業統計分析軟件之一。其可廣泛應用于統計分析(例如均值比較、相關分析、方差分析等)以及統計圖形(例如柱狀圖、散點圖、餅狀圖等)的制作和編輯。在介紹這些功能的同時,打開SPSS窗口,兼并介紹SPSS視圖窗口中標題欄、菜單欄、數據單元格顯示、工具按鈕、數據視圖和變量視圖的一些簡單用法。數據文件的建立:SPSS軟件打開之后,會進入數據編輯窗口,新建一組數據后可將變量依據實驗內容進行命名,并選擇輸入數據的基本變量類型(例如數值型、逗號型、句點型、科學計數型、日期格式型、美元型、定制貨幣型和字符串型等)。數據文件的導入與導出:SPSS可以導入SPSS(*.sav),Exce(l*.xls),dBASE(*.dbf),ASCⅡ(*.dat,*.txt),Access(*.mdb),Lotus(*.w*),Foxpro(*.dbc)等數據文件,以及各類SASS數據文件。即從菜單選擇File中選Open,彈出OpenFile對話框,文件框內顯示以選擇所需文件后綴類型,之后選擇對象,單擊打開(O)按鈕,或雙擊對象文件,從而將文件導入。同樣文件的導出通過File中的save/saveas(保存數據對話框),選擇保存路徑,鍵入文件名,確定數據類型,單擊保存(S)按鈕,其導出文件。

二、應用SPSS軟件的基本統分析

教學材料第二、三章內容為資料的整理與特征數的計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結合教學內容SPSS上機實驗課應設置基本統計分析課程,該部分包括數據匯總報告和描述性統計分析兩方面的內容。基本統計分析可通過菜單欄的分析(Analyze)窗口進入,點擊分析欄之后,鼠標放置數據匯總報告(Reports)欄,即可顯示分層報告(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數據匯總(CasesSummarize)、行匯總報告(ReportSummariesinRows)、列匯總報告選項(ReportSummariesinColumns)。其中分層報告主要用于中位數、較大值、最小值、方差、偏度系數等統計描述;數據匯總可用于對編輯窗口中的數據在結果窗口中羅列出來,以便瀏覽和打印,同時也可對數據的基本特征進行描述;行匯總報告可羅列原始數據,其格式是以觀察單位和統計量為行標目,以報告變量為列標目;列匯總報告主要用來生成按列顯示統計量計算結果的報告,同時也可以完成許多統計計算。當鼠標放置描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Statistics)位置后,選中響應的功能即可進入頻數分析(Frequen-cies)、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s)、探索性分析(Ex-plore)、多維交叉表分析(Crosstabs)、比值分析(Ratio)窗口從而根據自己的目的進行響應的數據分析。

三、應用SPSS軟件的均值比較和方差分析

生物統計學基本知識熟悉之后,在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會開始進行統計推斷和方差分析部分的內容。SPSS實驗課在此部分結合課堂教學相應的設置均值比較和方差分析上機內容。均值比較可通過菜單欄的分析(Analyze)窗口進入,點擊分析欄之后,鼠標放置數據均值比較(Com-pareMeans)上即可顯示相應分析欄:平均數基本分(Means)可用于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按分組變量計算因變量的描述統計量值,如均值、方差、標準差、偏度、峰度等統計量,并顯示結果;單樣本T-test(One-SampleTTest)單樣本t檢驗主要用于樣本平均數和已知總體平均數的比較;獨立樣本T-tes(tInde-pendent-SamplesTTest)可用于檢驗兩個獨立樣本的總體平均數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配對樣本T-test(Paired-SamplesTTest)用于配對計量資料的比較,檢驗配對樣本差值的總體均數與0的差異有無顯著意義,以及配對樣本是否相關方差分析包括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單向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可通過均值比較(CompareMeans)進入,其用于隨機設計資料的多個樣本均數比較和樣本均數間的多重比較,也可進行多個處理組與一個對照組的比較。多因素方差分析可通過分析欄里的多因素方差分析(GeneralLinearModel)選項進入,進入之后會設置四個不同要求的選擇: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可用于一個因變量受一個或多個自變量影響的方差分析;多因變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主要用于多個因變量受一個或多個因素變量或協變量影響的方差分析;多因變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對同一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混合效應分析(VarianceCompo-nents)用來估計每個隨機因素對因變量方差的貢獻。在分析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和要求,選擇相應的方差分析。

四、應用SPSS軟件的回歸和相關分析

在方差分析之后,李春喜教授主編的第五版生物統計學教材第七章內容為直線回歸和相關分析。根據課程設置,SPSS上機實驗課應設置為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的內容。回歸分析包括線性回歸分析和可轉化的線性回歸分析。其中線性回歸分析包括一元、多元線性回歸,其可通過分析(Analyze)中的Regression選項進入,進入之后可通過選擇Linear選項進行數據的線性回歸分析;可轉化的線性回歸分析,是將非線性數據通冪指數、倒數、等轉化,轉化為可線性回歸的數據,從而進行分析,其可通過Regression里的CurveEstima-tion選項進入。相關分析是一種將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反映到數量上,從而說明相關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分析。SPSS軟件中可通過分析(Analyze)中相關(Correlate)里的Bivariate選項進行二元變量的相關分析;當實驗要在進行排除其他變量影響下的兩變量相關分析時,可通過選擇相關(Correlate)里的PartialCorrelationAnaly-sis進行偏相關分析;而當研究問題涉及變量較多,眾多變量間的相似性和信息交疊使得我們難以從中提煉出主要信息時,可選擇相關(Correlate)里的Distances來進行距離分析。五、總結本人依據生物統計學的實際教學經驗,將李春喜教授所編生物統計學第五版教材的教學內容與SPSS統計學專業軟件的基本功能相結合,對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全部在SPSS軟件中進行操作應用。通過SPSS實驗教學與生物統計學課堂教學的相互照應,必將加深學生對本門的掌握程度,同時在以后的現實應用中也必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馬建輝 張黛靜 姜麗娜 邵云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統計畢業論文:銷售統計企業經營論文

一、銷售統計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當中的具體作用

1.增強企業經營管理銷售統計得出的資料主要來自于企業內部的相關部門以及經濟市場,在這個統計過程中離不開專業審核和數據整理,才能形成完善的報告和文件,因此在銷售統計當中,掌握科學合理的銷售統計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情況統計當中,不僅要調查企業工作人員出勤情況,還要進行銷售人員出勤信息核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銷售決策正確性。銷售統計工作具有實證性的特點,必須以真實證據為依據,必須經過專業和嚴格化的審核,在銷售統計工作當中,管理人員應當從各個方面考慮,掌握銷售統計相關情況,掌握企業產品銷售規律性。還要根據相應的銷售管理指標進行銷售決策。通過相關指標觀察,可以掌握企業銷售工作完成情況和銷售狀況,另外,還要對相關銷售信息進行動態性的研究和分析,做出銷售前景預測。比如從上述說到的月銷售情況統計表當中就可以分析企業具體銷售情況,可以分析出企業銷量是否有了比較快的增長,或者有了比較平穩的增長和低迷狀況。通過銷售情況分析,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相應有效的問題處理對策。

2.促進企業銷售工作精細化通過銷售統計,可以間接反映出經濟市場當中的企業競爭情況,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數據呈現出企業運營成果,最終提高企業銷售效能。在銷售統計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企業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銷售統計指標從而進行銷售指標管理體系創新和完善。總之,銷售指標內容是比較多的,不僅涉及到企業銷售規模、范圍,還涉及到市場占有率、勞動力和盈利能力等,具體來說的話,銷售指標還和企業產品銷售量、銷售利率、企業銷售成本和費用、企業資金周轉率、企業殘品庫存、成長性指標以及管理指標等有關。另外,要想促進企業銷售工作精細化,在進行銷售指標確定以及銷售管理體系完善過程中,要嚴格根據企業內部情況進行,不僅要實現激勵銷售目標,也要起到約束效果,企業銷售統計資料要和財務統計資料進行對接校對,落實臺賬工作,提升企業經濟發展平穩性。企業內部銷售產品種類是比較多的,銷售管理人員和統計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區分產品種類差異,對于那些普通產品和品質產品要分別單獨統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終提升銷售統計精細化。

二、拓展銷售統計工作措施研究

銷售統計工作具有非僵化的特點,隨著時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銷售統計范圍和統計方法也應當得到拓展和完善,企業銷售統計人員應當根據時展特點,創新銷售統計有效方法,促進銷售工作的長期穩定發展。要想進行銷售統計工作拓展,企業就必須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確定銷售統計指標和目標,使得銷售統計人員進行重點統計工作開展。在銷售統計工作拓展當中需要注意三個問題。及時,在銷售研究選題過程中,統計人員要根據經濟市場發展情況以及競爭情況確定分析切入點;第二,統計人員要根據企業各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情況和銷售情況確定重點工作,相應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第三,統計人員要結合企業銷售管理情況開展銷售統計工作,要掌握銷售管理相關資料,提高銷售統計工作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銷售統計在企業經營管理當中的意義和作用都是比較大的,要想不斷拓展統計工作,銷售統計人員就必須根據經濟市場競爭情況和企業內部銷售情況確定出科學合理的銷售統計目標,完善企業經營管理體系,最終提高企業銷售效益。

作者:黃靜單位:重慶順安爆破器材有限公司

統計畢業論文:公路統計工作科學發展觀論文

一、科學發展觀下公路統計工作現狀

1.公路統計工作作用、地位不明確公路養護建設管理中,公路統計工作占據重要地位,其數據統計為編制建設和養護計劃提供了理論基礎,對公路養護建設中的生產要素情況明確的呈現出來。但是,現實公路養護建設中,小部分單位領導對數據統計工作不以為然,對其重視程度不高,在對公路統計工作報告時需上報數據即可,并在安排工作時,分工不明確,只將公路統計工作派給相關財務人員、辦公室人員或兼職統計的人員,并未專門成立相關的統計部門。在公路管理機制上,并未給予公路統計一定的地位,其在公路養護建設中的作用亦沒能有效發揮。在對其工作政策上,亦未能運用合理的數據統計方法。

2.公路統計工作機制不完善公路統計工作作為公路養護建設工程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工作內容是調查公路建設、養護以及使用等方面,再進行有效的數據統計工作,充實公路經濟活動的信息資源,同時對公路各方面情況亦起著監督作用。縱觀現在的公路建設單位,在對統計結構設計方面意見不一,設置不齊,有的公路建設單位設立了統計結構,但是管理上則并沒有完整的統計制度,統計人員無法明確自身職責,不能更好的完成公路統計工作任務。而有些公路建設單位則是沒有設立統計結構,未能進行管理領導工作,致使公路統計工作狀態較為松散。

3.統計人員業務素質較低現今公路統計隊伍建設環節相對較為薄弱,沒有穩固的公路統計隊伍。隨著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大力投入,項目工程越來越大,對統計人員的安排也較為隨意,人員調動相對頻繁,不能很好的進行公路統計工作。由于對公路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較弱,造成統計專業人員資源稀少,其業務素質無法提高。統計人員在工作上大多只是兼職,未能進行專業培訓,也無法更好地學習統計業務方面的知識,在統計工作崗位上業務能力較低,只完成一般性統計報表,對數據的搜集、整理以及匯總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統計資料與客觀情況之間,不能真實反映公路當前養護建設的情況,亦無法案系統的進行公路統計工作的研究。

4.統計數據工作態度不嚴謹因對公路統計工作的認知程度較低和對《統計法》的嚴肅力度不夠,在進行數據統計工作時法制觀念較為淡薄,虛報和篡改統計數據的狀況層出不窮。目前的公路建設實際情況而言,在填報公路統計工作的各種報表時,只依據年度上級下達的計劃指標進行數據的填寫,由于公路養護指標每年都會有所提升,未完成指標任務,對報表數據的編造可能會脫離現實,這樣一來對公路統計工作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再則是單位領導的直接干預數據變化,對數據的真實情況也有一定的影響。單位領導在爭取項目建設時可能會對統計數據有所要求,統計人員在其授意下出現虛報情況。

二、科學發展觀下加強公路統計工作的措施

1.摒棄陳舊觀念,提高認識要加強公路統計工作,需各單位領導轉變對公路統計工作的認識觀念,摒棄陳舊的觀念,提高對統計工作的認識程度,成立專門的統計工作部門,進而重視統計工作。公路養護建設事業發展速度加快,對交通運輸方面的要求愈來愈高,在公路養護建設事業理論依據上,需的統計數據作為依據基礎。公路的發展可根據公路統計數據找出其中規律所在,同時,公路統計疏浚能夠呈現出公路養護建設程度,并對公路各單位管理和效益進行考核,提出相應的標準。公路統計工作主要是研究分析數據,因而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嚴謹性,能夠為制定公路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公路養護建設提供理論平臺,對公路部門內部經濟核算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各單位領導需明確公路統計工作的地位,并對公路統計工作的作用要有清晰認識,支持統計工作的發展,以便提高公路養護建設的服務質量。

2.建立統計機構,保障統計工作效率針對公路養護建設事業相關問題,需成立統計機構,制定相應的統計工作的規范章程,并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監督力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為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而建立健全統計機構,將是統計工作的基本保障。在進行統計工作時可實行工作領導責任制,督促對各單位統計工作的正確領導,加強對《統計法》熟知程度,以便完成統計任務和提升統計質量。科學發展觀下,各單位領導了進行統計工作的專項檢查,側重于基層數據的實地考察,并適時糾正隨意敷衍錯誤,在對統計報表進行填寫時能有理有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性,以便在使用數據時能夠正確發揮數據的有效作用。在制定公路規范章程時,需懷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依據工作人員的需要和公路建設的發展趨勢,促使公路統計工作趨向于系統化。

3.增強隊伍建設,注重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打造穩固的公路統計隊伍,為加強公路統計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注重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將會為統計工作的建設增強增添力量。目前,公路統計工作范圍較廣,統計工作要求相應較高,對高技能和較強專業知識的統計人才需求較大。因而,在加強統計工作力度時需在統計人員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宣傳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培養統計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上進心。同時還需設立專門的數據統計培訓班,增強對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在統計人員均持證上崗的保障下,提高整個統計工作隊伍的業務素質。在對統計人員的工作職責方面,需頒布相應的工作流程,促使工作人員能夠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從而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更好的完成統計工作任務,在制作各類統計報表、公路基本資料等方面能夠順利完成并相應的完善工作內容,對公路統計數據庫的建立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在分析研究公路養護建設情況時能有理論依據,亦在信息咨詢方面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務。

4.大力宣傳法制知識,嚴謹工作態度從事公路統計工作的人員應熟練掌握統計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在進行統計工作時能有法可依,嚴格法律流程,制止統計工作中的徇情枉法的行為和杜絕虛擬公路統計數據的現象。統計工作人員在進行數據調查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認真的完成公路統計工作,以確保統計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四、結束語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公路統計工作的加強,需各單位領導和統計工作人員共同的努力,并相互配合,積極響應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現今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中,不斷地尋求完善公路統計工作的方法,抓住時代帶來的機遇,并迎接相應的挑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促使公路養護建設事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更好地完善公路統計工作。

作者:張靜單位:沛縣交通運輸管理所

統計畢業論文:企業構建統計信息管理論文

一、構建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1.對企業的整體運行環境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企業統計指標體系中,科學完整的信息管理尤為重要,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企業的信息管理統計指標缺乏整體性,一些企業沒有根據企業的現實環境進行統計指標的確立,在信息管理模式下,缺乏必要項目的設定,這樣就會使企業的統計指標缺乏整體性,對于一些新項目和新技術應用,沒有評價標準。信息管理統計指標是具有性的,指標體系的數據與數值要實現對接,沒有根據環境進行信息管理統計工作的設定,就會使統計工作陷入片面的情況。

2.企業的部分信息統計指標概念模糊。在實際應用中,一些企業在統計指標的信息管理上,缺乏的分類和清晰的概念。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特點,也具有各自發展的道路,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的具體數值,要有清晰的概念,沒有正確的含義,數據與數值就無法進行對接,企業的統計指標體系就容易多項對應一個指標,而有的指標下又沒有生產經營的具體活動,造成統計工作混亂。

3.信息管理統計數據缺乏時效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升級,企業的生產經營項目會增加,企業的管理模式會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需要企業進行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的增加或者變化。但是,當前階段企業統計指標體系中,信息數據缺乏時效性,企業變化后,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統計信息指標體系,企業就無法在統計工作中得到的數據。

二、促進企業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建立的對策

1.信息管理統計指標要符合企業的宏觀發展規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要更好的制定決策,就要對自身發展有明確的認知。構建企業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就是為了規范企業統計指標,運用現代化的標準規范企業統計工作,使企業統計工作更具實效性。信息管理統計指標要客觀、公正、的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要反映企業的經濟運行狀況,既是企業一個點上的發展,也是企業整體發展的動態。

2.強化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應用性。企業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體現。在統計指標體系中,決策者可以根據統計信息的類型和數據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分析對比,因此,在科學性和應用性上,統計指標體系要正確評價企業資產凈利率、資本金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同時,明確評價企業資產負債情況和資金流動情況,以及企業的償債能力等信息。統計指標要具有科學性和應用性,就需要采用先進的信息統計管理軟件與之配套,使用好綜合的管理與操作模式。

3.加強企業信息化統計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企業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包括統計監管制度、獨立的統計部門、信息數據管理系統。標準化建設要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從管理體制改革上入手,強化專業化管理隊伍,建立信息數據管理系統,以動態控制的方法,實施監督和引導,保障企業的統計指標體系能夠充分滿足企業的管理需要。構建企業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只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任務,還有更多的現代化手段能夠應用的企業發展運行中。

三、結語

我國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于西方國家,我國企業經歷了長期徘徊和快速的進步。經濟增長必要要求要與之有相符合的管理體系,有管理才有良好的運行過程,有良好的運行過程,才會為企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財富。在信息化管理時代,構建信息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

作者:張軍單位:南京化學工業園熱電有限公司

統計畢業論文:危巖破壞概率統計論文

一試驗結果分析

1激振信號自相關特性

為了探討危巖突發性破壞產生的激振信號在不同時刻的相互依賴關系,即激振波的周期性特征,可對激振信號進行自相關分析。可看出實驗條件下危巖破壞激振信號自相關性具有如下特征:

(1)危巖破壞y方向激振信號的自相關系數幅值大于x方向激振信號的自相關系數,如與激振源第11#危巖塊相鄰的第12#危巖塊中部的1#測點量測的y方向自相關系數約為100,而y方向自相關系數為49,約為y方向的0.5倍,而位于第13#危巖塊的2#測點記錄的y方向激振信號的自相關系是x方向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的5.6倍。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越大,表明危巖破壞產生的激振信號對時間的依賴性越明顯。

(2)危巖塊之間界面的完整性對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出現頻率的影響是顯著的,界面越完整,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變化頻率越高,波形越密,如位于第12#危巖塊的1#傳感器和位于第13#危巖塊的2#傳感器記錄的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頻率明顯大于位于第22#危巖塊的3#傳感器記錄的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變化頻率。

(3)危巖塊之間界面的完整性對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持續時間的影響也比較顯著,危巖塊之間界面的完整性較差時激振信號衰減所需時間越短,如位于第12#危巖塊的1#傳感器和位于第13#危巖塊的2#傳感器記錄的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持續時間均在20ms左右,而位于第22#危巖塊的3#傳感器記錄的激振信號自相關系數約為15ms。

2激振信號統計特征

實驗條件下測試的危巖破壞激振信號為激振加速度,給出了1#、2#和3#測點x方向(水平方向)和y方向(豎直方向)激振信號的均值、有效值和標準偏差統計數據,

(1)各測點x方向激振信號的均值、有效值及標準差均小于y方向的數值,表明危巖破壞瞬間產生的激振信號的強度在y方向表現得較為顯著,其中激振信號均值的負號表征激振作用的方向豎直向下。

(2)距離激振源越近,激振信號強度越大,如第12#危巖塊鄰近激振源,位于第12#危巖塊的1#測點的激振信號的有效值明顯大于位于第13#危巖塊中部的2#測點和位于第22#危巖塊中部的3#測點的激振信號的有效值。

(3)2#和3#測點與激振源第11#危巖塊之間的距離雖然相同,但是由于2#測點所在的第13#危巖塊與1#測點所處的第12#危巖塊之間的主控結構面存在非貫通段,而3#測點所在的第22#危巖塊與1#測點所處的第12#危巖塊之間屬于較緊密結合的巖層界面,如2#測點y方向的有效值明顯大于3#測點y方向的有效值,表明激振信號強度穿過非貫通段時耗散量要小于穿過巖層界面時的耗散量,換言之,危巖塊之間的完整性越好,越利于激振信號的傳遞。

(4)每個測點y方向的標準差均大于同一測點x方向的標準差,測試點與激振源之間的距離及激振信號傳遞路徑中危巖體之間的完整性對激振信號標準差有一定影響,測試點與激振源之間的距離較小時,激振信號標準差反而較大,激振信號傳遞路徑中危巖體之間的完整性較差時,激振信號標準差反而偏小,這一現象似乎有悖常理,可能與危巖突發性破壞產生的噪聲有關,尚需要做進一步分析論理。

二結論

激振效應是危巖破壞瞬間釋放出的能量向四周傳播表現出的動力學現象,可用激振加速度表征危巖破壞激振信號,劣化相鄰危巖塊的穩定性態。基于墜落式危巖室內模型試驗,本文對激振信號的概率統計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1)激振信號具有一定自相關性,用自相關系數表征。自相關系數越大,表明激振信號對時間的依賴性越明顯,且豎直方向激振信號的自相關系數大于水平方向激振信號的自相關系數,如3#測點記錄的激振信號豎直方向自相關系數是水平方向自相關系數的5.6倍。

(2)危巖破壞瞬間,距離激振源越近,激振信號的均值、有效值和標準差數值越大,且豎直方向的量值大于水平方向的量值。

(3)實驗條件下激振信號的概率密度呈現單峰型近似正態分布,表明危巖破壞所釋放的能量具有點荷載特征,概率密度水平方向的峰值強度大于豎直方向的峰值強度,如3#測點水平方向峰值強度是豎直方向峰值強度的1.6倍。

(4)危巖塊之間界面的完整性影響著激振信號的傳遞,完整性越好,越利于激振信號的傳遞。界面越完整,穿越界面后激振信號衰減所用時間越長,激振信號的統計特征值及概率密度峰值越大。進一步研究中,應針對具體的墜落式危巖進行危巖破壞激振效應相似模型試驗,據此科學解譯危巖破壞激振效應。

作者:陳洪凱楊銘唐紅梅王智胡丹張景昱單位:三峽大學重慶交通大學

統計畢業論文:概率論數理統計論文

1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現狀

一是課時設置較少,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加快速度,知識點沒辦法講細,勢必會造成學生“貪多嚼不爛”;且課程內容較多,如果老師本身的知識結構沉淀不夠,只是“照本宣科”,簡單介紹概念、定義、理論和方法,缺少對實際的概率統計背景知識及發展現狀的介紹,忽視對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所教知識、方法不能被學生接受、及時掌握。二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思維固定,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過關,對于考試涉及不到的課程知識,就只是簡單了解或干脆不學,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注重課程思想方法的領悟,只是忙于做題,把學習的目標僅僅定位于能看懂例題,會做課后習題,只關心具體解題的步驟,從而去模仿解題,而不是領會課程知識所呈現的方法。三是教師忽略與相關學科間的關系,只進行單一教材的課堂教學,沒有適當穿插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優化配置;教材比較陳舊,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實例較少,即使有一些聯系實際的實例,也不涉及到當今科技信息,導致了學習與實踐的脫節;教師在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夠,理論與實際聯系少之又少,即使有,表現的應用背景也被形式化的演繹一帶而過,學生“霧里看花”,難以琢磨、難以理會,畏懼心理滋生。同時,教材中都是一些聯系很緊湊的理論,以及簡化了過程的證明和計算,學生感覺不到學習樂趣,意義就更談不上了,這也是造成很多學生放棄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只背重點、記憶模仿解題應付考試的重要原因。

2問題的解決方案

2.1從整體內容上把握教材

根據《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該課程整體上是講述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概率論部分,介紹必要的理論基礎;二是數理統計部分,主要講述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并介紹了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方法;三是隨機過程部分,在講清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主要討論了平穩隨機過程,是隨機變量的集合,能揭示概率的本質。課本上的很多問題都是圍繞這三個問題來講述的,因此,要打破“重理論,輕應用”“重概率,輕統計”的教學思想,且從整體上完整地對這三個問題進行講授。由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點多而零散,初學者對知識點不容易系統地把握,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簡單復習回顧,從而使學生能夠高效而快速地理解所學知識,系統掌握這有機結合的三部分內容。

2.2在講授中要有其客觀背景

很多學生雖然在中學接觸過概率知識,但那只是皮毛,大學更注重的是思想的培養,而且本課程從內容到方法與其它數學課程都有本質的區別。因此,老師在講解基本概念時,一定要把來龍去脈講清楚。比如在評價棉花的質量時,“既需要注意纖維的平均長度,又需要注意纖維長度與平均長度的偏離程度,平均長度較大,偏離較小,質量較好”,這些常識性知識容易理解,學生也有興趣聽,然后就此引入概念———這是由隨機變量的分布所確定的,能刻畫隨機變量某一方面的特征的常數統稱為數字特征,它在理論和實際應用中都很重要。由此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數字特征、數學期望、方差、相關系數和矩,這樣學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概念的實際背景。也就是說,在概念定理的教學中,首先應該在概念、定理產生的背景上下功夫,找出每個概念的實例,用大量事實來說明提出這些概念定理的客觀依據是什么,它在實際應用中有什么意義。比如,一個隨機變量由大量的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而且其中每一個個別因素在總的影響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微小的,這種隨機變量往往近似服從正態分布,那么這種現象正是中心極限定理的客觀背景;再如,在介紹隨機過程時,不妨從隨機過程實例出發,如股票和匯率的波動、語音信號、視頻信號、體溫的變化等等。如果忽視了概念與定理產生的實際背景,離開實際去講概念和定理,學生會覺得學習內容枯燥,而且也很難理解,更不會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就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沒有發揮該課程的功能。

2.3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的主角是學生,通過學生之間對概念、定義、定理、標注、例題積極主動的討論,以達到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在教學中引入的案例,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討論的主動性。如何選取案例,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當中多花時間找資料、思考,在教學案例中盡可能選取社會熱點、先進的科技信息為案例素材,尤其財經類院校應盡可能編寫一些涉及財經信息方面的案例。比如,講到隨機變量內容部分,定要在金融經濟學中編寫涉及到的隨機變量的案例;講到中心極限定理部分,投資學中期權定價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講到參數估計和評價時,保險精算中對平均壽命函數的估計和評價則是很好的案例;隨機過程部分,分數布朗運動投資組合的風險度量都是很好的案例等等。如此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討論中逐步體會基本概念、定義、定理的來龍去脈,實現了有效學習,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的能力。

2.4重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培養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和啟發性都很強的問題,讓學生分析、研究和討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要自覺要靠自己,不是由教師牽著走,而是由教師引導走,“授人與魚,只供一日之炊;授人與漁,使人受益終身”,所以教師應多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比如,教師在每次課結束前5分鐘進行下堂課新知識的介紹時,對本堂課學的知識點和前面學過的知識做個串聯,好能隨手畫出知識點“網絡狀”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引出下次課要講的內容,勾起學生的預習興趣。再如,在講課時,教師可以針對本節課的內容設計一系列“問題鏈”,用“問題鏈”帶動和完成課堂教學,可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討論、做出結論,從而逐步地使教學由“灌輸式教育”向“創新型教育”轉變,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同時,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自主、有興趣地去學習知識,引導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大膽的猜想,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動手探究和創新,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明顯。

3結語

對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程,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思想,了解課程的客觀背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案例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性思維,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財經類院校設置該課程的目標。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它更是一門藝術,是需要反復思考、反復提高的藝術。教師需精心備課,充分準備,始終以教學目的為中心,爭取上好每一節課,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的改革始終是各高校非常重視的一個焦點,也是需要每個教師反復思考、改進的重點,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緊跟新的科技信息的步伐,努力尋求一種新的突破。

作者:丁立旺黃娟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統計畢業論文:數學文化視野下概率統計論文

一、對當下幾本概率統計教材的分析

1.概率統計教材中數學文化元素的現狀

在高校概率統計教材中,從數學文化的角度對概率統計教學進行詮釋已經得到數學教育界的普遍重視,教材在數學文化價值教育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概率統計教材在數學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以盛驟等人主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四版)、繆全生主編的《概率與統計》(第三版)和同濟大學應用數學系主編的《工程數學—概率統計簡明教程》三本教材(后文中分別以教材一、教材二、教材三稱之)作為例子,它們在數學文化滲透方面的特點體現在:

(1)教材設計更注重生活和技術應用領域背景的滲透

在內容編排方面,每個知識點都能注意以生活實際或當前的技術應用問題作為背景予以介紹,強調知識的直觀性和應用背景,強調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得學生有比較直觀的認識,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在介紹條件概率的定義時,教材幾乎都能從擲硬幣、擲骰子等簡單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條件概率的定義。內容背景涉及較多的是產品質量分析模型(如質量、壽命、含量、誤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應用背景的面更加廣泛、量更大。在例題和習題設計方面,教材注重以解決有經濟、社會、工程技術等方面實際背景的問題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所統計的三本教材中,具有應用背景的例題占總的例題數超過了50%,習題中有應用背景的題目在50%左右,特別是以自然科學為應用背景的題目占了絕大多數

(2)緊密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統計計算能力的培養

加強數理統計的內容,注重統計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如增加了假設檢驗問題中的P值檢驗法和一些統計圖的應用,還介紹了bootstrap方法在數據處理方面的應用。增加Excel軟件和“宏”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概率統計的研究賦予更強大的工具,沒有現代的專業統計分析軟件作為研究工具,概率統計問題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統計教材中適當引入統計軟件的運用是必要的。雖然現在統計分析軟件的功能很強大,但需要經過專業的學習才能掌握,為適應概率統計的入門使用,盛驟等人主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軟件和“宏”數據分析工具在概率統計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數理統計方面的運用,這對沒有經過專業統計軟件學習的學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幫助。

2.高校概率統計教材數學文化元素滲透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中數學史的呈現太少

呈現方式不明朗數學史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能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數學的美學價值和數學家的創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義、定理、法則和公式都是數學家們經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錘煉后的邏輯體系,這種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復雜的數學發現過程,但正是這種過程隱含著豐富的數學文化元素。如對概率定義的引入,三本概率統計教材幾乎都是這樣表達“歷史上有人做過……其結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歷史上的幾個有關頻率的試驗,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簡短的語言一帶而過,然后給出概率的統計定義,緊接著就給出概率的其他定義。這樣的表達,學生缺乏對概率定義公理化過程的認識,也失去了一次培養學生提高學習概率統計興趣與熱情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概率定義的形成本身就是數學抽象化過程的典型例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遺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統計教材中出現數學史的地方實在太少了。據統計,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現數學史的地方僅有頻率的定義中提到的德摩根、蒲豐和皮爾遜等人拋硬幣試驗的介紹或一些試驗數據;教材二在引言中則對概率論的發展歷史作了一個簡介。三本教材中對數理統計的歷史介紹等于0,其實概率統計教材中能出現數學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呈現。

(2)應用背景相對薄弱

概率統計是一門實踐性強、應用性廣的學科,當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術應用領域背景的滲透,社會科學的應用背景相對薄弱。這樣的知識呈現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數學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樣,如重要數學名人物傳、數學發展事件記、重要數學成果和概率統計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等內容,這是體現數學文化價值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學生從中獲取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數學精神和體驗數學美的重要途徑,遺憾的是當前高校概率統計教材在這方面還比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統計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管理等學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統計教材在體現這些領域的應用方面有較大的篇幅,但與學生相關生活文化背景的聯接方面顯得不夠,這容易導致學生認為很多概率統計的知識與他們生活或工作相隔遙遠甚至沒有關聯,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興趣和態度。

二、概率統計教材設計

中凸顯數學文化的思考現行的概率統計教材的知識系統邏輯體系已經經過多年的驗證,證明是可行的。數學文化視野下的教材設計目的是,如何在現行教材的知識體系中體現數學文化的元素,數學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內隱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單純把數學文化內隱的知識部分相關內容簡單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應該有機地結合在概率統計外顯的知識內容中去。下面談幾點構想。

1.關注數學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統計教材的內容安排要適當兼顧知識發現的歷史,使學生能夠領略到數學內容發現的過程,體會到數學知識發現過程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精神,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品質的形成。如在介紹“概率”的定義時,教材的編排好能介紹概率定義形成的三個歷史階段:概率的統計定義、古典定義和公理化定義。使學生在學習概率的定義時能了解概率定義形成的歷史,了解貝朗特悖論的意義,得到數學螺旋上升抽象過程的感悟,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從而學會批判、質疑、獨立和嚴謹的思維品質。在學習DeMoivre-Laplace定理時可以介紹DeMoivre等人在二項分布正態逼近的研究工作,這項研究是數理統計學的基礎,也是概率統計思想的重要體現,重溫這段歷史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回歸與相關分析的發現對數理統計學發展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這個統計模型的應用,使統計學由統計描述時期進入了統計推斷的時期,它促使一個嚴謹的統計學框架的形成,學習該知識點內容時,很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回歸與相關分析的產生歷程。其實,概率統計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進行數學史介紹的,學生在了解這些知識產生的過程中將會得到濃厚的數學思維熏陶。

2.強調知識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概率統計的數學文化部分呈現要以導引的形式出現,而不能把相關內容簡單地累加到教材中去,從而保護學生自我探索熱情,使數學文化真正植根于學生的知識建構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紹概率定義形成的三個歷史階段,但在具體的教材呈現中,沒有必要把這些歷史材料詳細地羅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簡單地把數學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導致教材臃腫,變成數學史的堆積而已。而應該是在循序漸進介紹概率定義的同時,適當采用簡潔和引導性的語言,營造一種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查找相關學習資源,讓學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義的發展歷史,也能掌握如何通過查找資料來進一步驗證和了解這種發展的詳細情況的能力。又如,在“假設檢驗”這一章,可以介紹歷史上威爾登檢驗骰子是否均勻的試驗,但沒必要陳述這個試驗的詳細過程,可以以問題的形式把威爾登與皮爾遜對試驗結果的爭論呈現出來,使學生既能了解假設檢驗產生的這段歷史,也可以重溫探索科學的過程。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能

概率統計的數學文化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和長處,使繁雜的試驗得到驗證、使內隱的內容得以外現,從而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數學文化熏陶。概率統計是一門研究隨機現象的數學分支,隨機現象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廣泛存在,隨機規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數據,因此信息技術便成為了概率統計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作為概率統計中觀念部分的數學文化內容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展示。體現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突出數學實驗。概率統計中的大部分定義、定理、公式都是經過大量的試驗得來的,這些大量數據的分析和演示在以往沒有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是不可想像的。如“概率”定義的形成,教材通常會舉出蒲豐、德摩根和皮爾遜等人拋擲硬幣的試驗,要重復這些試驗,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但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模擬來實現,以提高教學效率。又如,在“假設檢驗”這一章,可以給出威爾登檢驗骰子是否均勻的模擬試驗:把12顆骰子同時擲了26306次,每次記錄下其中出現5或6的顆數。因此,教材可簡單介紹實現這些模擬實驗的一般方法、程序或算法等素材,供有興趣的同學使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揭示數學思想方法。概率統計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數學思想方法也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真髓。如用文氏圖來表示事件之間關系來計算概率,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可以讓學生體會數與形之間的轉換思想,幫助學生溝通知識內在聯系,解決新問題;用直觀的樹形圖表示樣本空間,可以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品質,教材可以更多地采用這些方式來呈現。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現數學美。在概率統計中也能隨處可見對稱、簡潔、和諧和奇異和應用的數學美,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更直觀地得到這些美的體驗。如正態分布函數的圖像,通過計算機作圖,可以直觀地觀察到隨著參數變化的正態分布圖像的變化,體驗數學對稱的美;又如用蒲豐投針的模擬試驗來計算π的近似值,體驗數學奇異的美。

作者:莫達隆歐乾忠單位:賀州學院

統計畢業論文: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統計論文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又稱主分量分析法是指相關的經濟變量間通常存在著起主導作用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對原始變量的相關矩陣內部結構進行分析,找出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來線性表示原來的變量,主成分之間既互不相關,又盡可能多的包含了原指標集合。這種方法首先由Hotelling提出,其主要思想是降維。Stone(1947)對美國1929-1938年間的17項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發現可以用三個經濟指標來概括原來的17項指標,大大簡化了數據分析。M.Scott(1961)對英國157個城鎮的發展水平進行主成分分析,發現原57個測度指標可以由5個綜合變量替代,既解決了原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問題,又簡化了原指標體系的指標結構,主成分分析由此推廣。邱東(1990)系統闡述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定義、基本思想、基本步驟和特點,認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消除評價指標間的相關影響,并且伴隨數學變換過程生成信息量權數和系統效應權數,保障了客觀性。同時也指出了主城分析法在計算綜合評價值未充分考慮指標的重要程度等不足,主要適用于被評價對象較多的綜合評價。隨后,眾多學者對此提出了改進:孟生旺(1992)針對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和主成分個數的選擇問題,認為標準化不如均值化的無量綱處理方法,提出了非標準化主成分分析法。陳述云等(1995)通過對原始數據作對數—中心化轉換,用原始變量的非線性組合表示主成分,同時重點分析樣本協方差矩陣而非相關系數矩陣,提出了非線性主成分法。朱泰英等(2004)提出了加權主成分分析法,認為可以將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觀分析和層次分析法的主觀分析有機結合。王璐等(2006)在對主成分分析法的權數、降維等問題的研究上,提出了首先要按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分類,得到各方面的評價值后再進行主成分分析,最終得到綜合評價值的二重主成分分析法。段力誌等(2009)在傳統主成分分析法基礎上,首先對原始指標值進行預處理,再借助軟件,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少數幾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并進行加權變換,得到改進的主成分綜合值。白雪梅等(1995)則分析了“均值化”、“標準化”、“極差正規化”三種方法的選擇條件是保障方差損失最小。陳衍泰等(2004)認為主成分分析法具有性、可比性和客觀合理性等優點,比較適合對評價對象進行分類,但需要大量數據,函數意義不夠明顯,不能反映客觀發展水平。蘇為華(2012)提出經典的R型主成分本質是單項指標標準化結果的加權算術平均值,比當量平均法復雜。趙利等(2013)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宏觀經濟中影響城鎮勞動就業因素分析時,提出主成分為宏觀經濟和技術進步,通過VAR模型對主成分進行分析,得出宏觀成分中對城鎮勞動就業影響較大的是消費、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而技術進步成分中影響較大的是技術進步的結論。黃利文(2013)針對主成分分析中存在的未考慮負向因子的影響,以及采用線性加權法時確定權重方法不統一,評價結果非等缺陷,提出了逼近理想點的主成分分析法,更好地反映了原始數據信息,并較為客觀地給出了綜合評價結果。林海明等(2013)認為主成分分析因缺乏應用條件的考慮而導致評價結果不具合理性甚至錯誤,通過分析因子分析法因子載荷陣的簡單結構、加權算術平均數的合理性,得出主成分分析的應用條件是:指標是正向、標準化的;主成分載荷陣達到更好的簡單結構時,主成分正向,且主成分與變量顯著相關。

二、因子分析

法因子分析法是指從被評對象的觀察變量的相關度出發,利用降維的思想,把繁雜的變量盡可能歸納為幾個綜合因子進行分析的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觀察變量按相關度的高低或聯系的緊密程度進行分類,類別內部變量相關性高,聯系緊密,而類別之間的變量則相關度較低,聯系稀疏,每一類變量則代表一個公共因子。具體步驟為:

三、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TOPSIS法是指預先確定評價問題的理想點和負理想點,分別測量指標向量與兩者的距離,將距離作為評價值進行排序。由H.wang.C.L和Yoon,K.S.于1981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備選方案中,設定一個各項指標都達到各方案的“正理想解”,再設定一個“負理想解”,通過比較各方案的正、負理想解來判斷方案的優劣,判斷標準是:離正理想解越近,離負理想解越遠則方案。其優點在于對評價對象的描述比較,可以處理多決策者、多指標、動態的對象;不足是評價較剛性,無法涉及有模糊因素的對象。主要使用于優化系統的評價與決策,應用領域較為廣泛。王應明(1998)通過矢量投影將決策方案投影到理想方案上,提出根據投影值大小進行排序。盧方元(2003)針對傳統的TOPSIS法存在的正負理想解難以確定,權重易主觀化,部分方案無法比較等問題提出了改進的TOPSIS法。余雁(2004)在理想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雙基點法,建立了靠近理想解和遠離負理想解兩個基準的改善了的TOPSIS法。于新峰等(2004)通過引入時間因素,將基于區間值的多指標決策問題的研究從靜態領域拓展到動態領域,補充了固定性和區間性指標的標準化公式,定義了時間權重取區間值的時序條件下多指標決策的正理想方案和負理想方案,解決了指標取值、指標權重和時間權重可以全部為區間值模糊數的多指標決策問題。付巧峰(2008)針對傳統TOPSIS法的缺點,提出了改進的TOPSIS法,簡化了正負理想方案的計算,采用目標規劃優化模型和高等數學的方法計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弱化了主觀因素,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實用性。王敬敏等(2010)針對傳統TOPSIS法決策矩陣求解復雜的缺點對其進行了改進,簡化了正負理想解的計算,并將熵權法應用到評價中,能夠客觀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同時證明熵權法和改進TOPSIS法在競爭力評價中提高了實用性與可信度。王一任等(2013)認為TOPSIS法存在逆序問題,其評價值只能反映各評價對象內部的相對接近度,并不能反映與理想的方案的接近程度,且評價值區分各評價對象優劣的范圍也有限,提出了一種新的改良TOPSIS法,使之不僅具有強保序性,而且比傳統TOPSIS法靈敏。大數據的發展,導致評價對象的數據不斷擴大,數據形式不斷改變,研究對象呈現多樣化特征,如何地選擇評價方法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研究和評價,評價結果的一致性能否保障,值得長期探討。

作者:黃小艷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

統計畢業論文:區域物資多元統計論文

一主要分析方法及指標權重確定考慮

M4層各指標對上一層的重要程度沒有明顯差異,故對該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但若將M4層的19個指標進行整體主成分分析,則B1,B2,B3,B4所包含的子因素數量將對分析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本文對B1,B2,B3,B4分別進行主成分分析,抽取其主要信息,以各自標準化后的得分作為M3層對應的綜合指標,然后對這4個重要性具有明顯差異的綜合指標按照層次分析法所確定的權重求和得到區域物資動員總體實力得分。然后將區域物資動員總體實力得分標準化,與標準化后的資產結構A2進行聚類分析,再對31個區域進行分類。文中初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和《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3》,通過SPSS18軟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和主成分、聚類分析。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旨

在用降維的思想,將具有一定相關性的多指標轉化為一組相互無關但包含原有絕大部分信息量的綜合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能夠剔除指標間的重疊信息,同時有效減少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反映數據間的內部結構關系。

2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法是根據數據特征,將研究對象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比較,性質相近的歸為一類,性質相差較大的歸入不同類。其中系統聚類法最為常用,但系統聚類法也分為多種,其區別主要是計算類與類之間距離的方法不同。一般先把n個樣本分別作為一類,計算樣本之間的距離,然后將距離最小的一對合成一個新的類,進一步計算新的類和其他類的距離,再把距離最小的一對進行合并,直到把全部樣本合成為一個新的類,再根據選取的分類數進行分類分析。本文采用系統聚類的離差平方和(Ward)法,其基本思想是對方差進行分析,原理為同類之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小,而不同類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大。Ward法使得距離小的類容易合并,距離較大的類則難以合并,這與本研究對聚類的實際需求比較一致。

3指標權重確定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

其原理為按系統的隸屬關系將復雜問題分解,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其相對重要程度,構造判斷矩陣,由判斷矩陣計算得出各因素的權重集W=(w)1,w2,?,wpT,同時要求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R<0.1。一般而言,采用層次分析法須征集多名專家意見,而專家意見往往具有一定差異性,因此構造這類群決策的判斷矩陣時,必須在充分考慮各專家意見的同時保持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特性。本文采用幾何平均法對各專家構建的判斷矩陣進行綜合分析,得到平均判斷矩陣。

二主成分分析過程

對B1進行主成分分析,取主成分累計貢獻率大于85%以保障不損失過多信息的同時實現較好的降維效果。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由表可知,提取3個主成分即可滿足累計貢獻率大于85%。為因子載荷,B1的8個指標中,C1,C2,C3相距較近,C5和C7相距較近,表明其在各區域具有較強的一致性,而C4,C6,C8與其他指標均相距較遠,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載荷矩陣和特征向量,在第1主成分上C1,C2,C3的載荷較大,可歸類為綜合生產力主成分;在第2主成分上C4和C8的載荷較大,可歸類為能源基建主成分,其中C4為負,表明其與第2主成分呈負相關;在第3主成分上C5,C6和C7的載荷較大,可歸類為輕工業主成分,其中C6為負,表明其與第3主成分呈負相關。

三聚類過程和結果分析

通過SPSS18軟件,結合數據對研究樣本進行聚類分析,采用Ward系統聚類法,量度標準取平方Euclidean距離。為與國家常規區域分類數相對應,便于統籌協調,同時考慮動員層級需求,聚類數設為單一方案6,得到聚類樹狀圖。,工業產能高、科技先進、交通發達,總體實力很強,而產值結構方面由于經濟多元化程度高,國有產值比重很低,為充分調動物資動員力量,須制定相應法規政策,擴大動員計劃范圍,完善補償激勵機制,同時注意避免虛設過高動員目標;Ⅱ類地區總體實力中等,產值結構偏低,需要有選擇性的提高可動員比例結構,能夠較好的提升動員效果,充實動員力量;Ⅲ類地區總體實力較弱,而產值結構較高,動員相對容易,但動員擴展空間有限,對于區域內可動員的力量要加以選擇,減少因動員產生的經濟社會影響;Ⅳ類地區總體實力偏低,產值也偏低,擴大動員范圍對于提升整體動員力量效果有限,應以區域內性高的企業為重點開展動員;Ⅴ類地區總體水平很低而產值結構中等,進行動員擴展對整體動員力量貢獻不大,且可能嚴重影響區域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應盡可能減少在本區域內的物資動員;Ⅵ類地區總體實力很弱,而產值比重非常高,動員比較容易,但動員范圍擴展空間小,且由于總體實力限制,為保障區域內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應采取限制性動員。

四結語

本文在對區域物資動員潛力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加權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各區域總體實力和產值結構,對其物資動員潛力進行了分類。明確了各區域物資動員潛力的大小及動員側重點,對劃分區域物資動員份額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宏觀統計出發,對區域軍民通用性強的物資動員潛力進行了分析,對于專用物資和特定物資,則須結合物資自身性質和區域動員影響因素作進一步細化研究。

作者:伍岳楊西龍王豐譚潛單位:后勤工程學院

統計畢業論文:人口研究多元統計論文

一、多元統計分析技術

在人口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人口研究中很少使用多元統計分析技術。進入90年代后,隨著各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引入和統計分析軟件的使用,統計分析技術在人口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元統計分析技術能夠定量分析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人口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人口現象。

1.我國人口研究中多元統計分析的特點

我國人口研究問題中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的應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統計方法的多樣性和統計分析內容的多樣性。前面提到的多元線性回歸方法、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及聚類分析等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我國人口研究中都有應用。統計分析內容更是涉及生殖健康、居住類型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2.我國人口研究中多元統計分析數據特點

我國在人口研究中的多元統計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等,統計分析的單位主要是以個人和家庭等個體單位為主。在數據類型方面,我國人口問題研究中的多元分析數據以橫截面數據為主,時間序列數據極少用到。

二、我國人口研究中多元統計分析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多元統計分析技術在我國人口研究中的應用時間比較短,很多人口研究人員對多元統計分析技術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在實際應用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1.人口研究中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使用錯誤統計方法主要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數據決定。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研究人員難以正確區分各個統計方法,從而出現隨意選擇的現象。通過查閱用多元統計方法研究人口問題的相關文獻我們發現,在進行人口問題研究時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雖然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有易于理解和分析簡便的特點,但它主要是研究一個目標受多個因素影響時的情形。很多文獻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從而錯誤地使用了該方法。

2.多元統計分析

中缺乏評價和檢驗評價和檢驗是多元統計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很多統計方法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更好地確定自己的模型建立是否恰當,才能更好地解釋模型中各個變量的實際意義。但在人口研究的實際應用中,很多研究人員只是注重對統計結果的分析,而忽略了模型的檢驗和評價。對模型的評價主要是指模型對觀測數據的擬合程度,每一種多元統計方法都有相應的模型評價方法和指標。對模型的檢驗主要是指顯著性檢驗,從而判斷該模型中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因此,模型評價和檢驗是多元統計分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讀者也只有通過這些內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口研究報告中所描述的現象。然而通過統計可以發現,很多有關人口研究的統計報告都缺乏模型評價和檢驗者方面的內容。

三、結束語

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很多方法都適用于人口研究。近年來,隨著統計學科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元統計分析技術在人口研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人口研究對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的應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多元統計分析的數據來源以抽樣調查和橫截面數據為主。但由于我國人口研究中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的引入比較晚,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改善。

作者:李國慶單位:南京市浦口區統計局

統計畢業論文:醫院信息系統計算機信息論文

一、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所存在的安全問題

1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所存在的內部安全問題

所謂的內部安全問題指的是計算機系統所存在的內部安全隱患,即在沒有預謀的狀態下計算機信息系統出現了安全問題,進而破壞了信息的性與完整性。此種安全隱患的發生通常都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比如:自然災害、硬件功能損壞、人為操作失誤、電源故障等。其中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安全問題是不可逆轉與避免的,而人為操作如使用移動設備上傳或者下載資料,不僅會造成機密數據的泄漏,還可能會使病毒入侵計算機系統,而有些醫院的管理人員為了方便信息的使用,通常都會將系統設置為同區域擁有訪問權,這也會造成信息的泄漏,這些安全隱患都是可避免的,只要加強相關的管理,提高使用人員的安全意識,就可以將此隱患的發生率降至低。

2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所存在的外部安全問題

所謂的外部安全隱患指的是人為性質的惡意攻擊。由于計算機網絡系統本身就存在著弱點,加上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不良企圖之人以可趁之機,如從事商業和軍事情報行業人員對同領域的信息很感興趣,進而就采用非法手段入侵信息系統,從而給醫院帶來不可估計的損失。此外,醫院的信息系統需要與外界相應部門聯通,這就給計算機病毒以可趁之機,雖然此種終端病毒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將其降至低。

二、強化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的途徑

1從技術角度來加強對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

從技術層面出發,加強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途徑有:在線掃描技術、防火墻技術、監測技術、入侵病毒情況實時分析報告技術等。具體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與措施:

1.1強化對界面訪問的安全控制

所謂的界面訪問安全控制指的是對計算機的訪問權限進行控制,對訪問的用戶進行身份認證,以確保訪問者所訪問資料內容是合法的并在自身權限之內。訪問控制可以采用的相應技術為:入網訪問、權限設置、目錄級以及屬性級限制等。界面訪問的安全控制是強化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確保了醫院信息的安全性。

1.2采用設置密碼的技術

設置密碼權限主要可以采用如下技術:公鑰密碼、單鑰密碼和密碼安全管理等。目前,確保計算機網絡信息完整性與安全性的最主要手段便是采取密碼權限與身份認證技術。這是當前確保網絡信息安全的最核心的技術之一,能夠有效的確保網絡信息的安全性與性。

1.3研發高規格的操作系統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很快,其內部軟件系統需要得到不斷的升級與完善,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計算機的安全性能。因此,這就要求要加大軟件的研發力度,不斷的完善計算機安全操作系統,以從根本上避免病毒的入侵,從而確保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為使用者營造出安全的使用環境。

2從管理角度來加強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的途徑

在不斷提高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技術的同時,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方法,并加強相關的法律保護,以從根本上加強對計算機網絡系統安全的管理。因此,這就要求要不斷的強化醫院相關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做好相應的使用指導工作,并做好監督工作,加大對使用者的監管力度,建立相應的安全管理機制體制,從而在有效避免計算機病毒入侵的同時,確保信息的安全性、性與完整性。此外,在強化管理的過程中,要加大對使用者的法律教育,使其能夠自覺的遵守使用原則,在使用的過程中進行合法的操作,從而實現對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的防護。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建立需要給予強大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技術,針對當前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內外部安全隱患,醫院相關部門在不斷提高安全技術的同時,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方式,強化對使用者的指導與監管,并要提高使用者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遵照相應的法律原則進行合法操作,以從根本上確保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確保醫院信息的安全性、性與完整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進而推進醫院事業的穩健發展。

作者:伍毅強單位:江門市新會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