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文專業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中文專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文專業論文

中文專業論文:非中文專業現當代文學論文

一、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現今,我國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基礎課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僅具有很強的專業課性質,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工具課性質,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非中文專業也將其列為專業必修課。然而,綜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這些新增設的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整體上依然沿用中文專業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形成適合自身專業要求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

1.缺乏專業針對性的教學體系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等,此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中文專業(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根據其授課對象的特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講授與分析,讓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性質與特征,掌握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等相關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評論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這是專門為中文專業的學生量身定做的專業課程,與其之后的學術研究和職業走向密切相關。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專業化,很多高校的文學院、中文系都新增設了一些其他文科類專業,這些專業雖然隸屬于中文學科,但又有著自己鮮明的專業特點,屬于文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后形成的專業,如影視戲劇、高級涉外文秘、文化產業、對外漢語等。這些新增設的非中文專業,與中文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卻依舊沿用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體系,只在課時安排方面略作調整。至于教學計劃、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等并無太大變化,具體教學活動也與中文專業大同小異,甚至沒有專門為非中文專業設計的相關教材和作品讀本。可以說,目前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體系,只是現有中文專業的濃縮版本。由于中文專業和非中文專業學生文學功底深淺不一,對于專業知識的需求也不一樣,譬如,對于講求實用性的高級涉外文秘專業、文化產業專業來說,若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對文學觀念、文學思潮的掌握和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而忽視對學生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并不利于其專業素質的培養和今后的職業發展。這種缺乏專業針對性的教學體系,會使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在非中文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無法發揮出其獨特價值。

2.忽視專業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

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向來都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要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學體系,但卻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創造性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其不足就更加顯而易見了。較之中文專業的學生,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學基礎較為薄弱,文學閱讀面相對較窄,對文學的熱情與興趣也十分有限。由于學生閱讀量的不足,本身就容易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產生生疏感與隔膜感,再加之當今社會緊迫的就業形勢,使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往往帶有實用性與功利性的傾向,雖然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其必修科目,但很多學生都認為此學科與自己的專業相關度不高,大多抱著修學分的心態被動地進行學習。若教師在教學時,或繼續沿用中文專業傳統的教授式教學模式,枯燥單調地傳授文學專業知識;或脫離文學本身,將文學作品故事化處理講些有趣的情節迎合學生;或在課堂上大講文壇趣聞與文壇是非,只為博得學生課堂上的一樂。這不僅偏離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宗旨,無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還會讓他們形成文學課程無用的錯誤認識,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被非中文專業學生邊緣化。為了避免這一現狀,除了要強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價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不能只注重學生文學專業知識的積累、文學審美能力的提高,更應注重他們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此外,還要徹底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充分考慮非中文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實際需要的同時,摸索出一套能將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提升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找到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與自己所學專業的契合點,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學以致用,借助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二、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向

目前,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多集中于高職高專或全日制高校的中文專業上,對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探討相對較少。面對令人堪憂的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現狀,如何摸索出一套系統、可行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以適應當下的非中文專業的教學要求,已成為該課程教學實踐領域亟需解決的難題。鑒于此,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對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

1.教學目標: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的統一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建立自身文化底蘊和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而職業技能訓練則是學生順利步入職場,開展職業生涯的前提。前者關乎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后者涉及職業能力的培養,大學教育成功與否與這兩方面息息相關,而二者在教學過程中能否有機融合,對于非中文專業學生的中國現當代課程學習來說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給學生傳授文學知識,使其獲得文學審美力,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增強人文素養。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對于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一直都比較欠缺。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單純的理論學習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并不能滿足其專業研究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針對非中文專業學生所開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應結合他們的專業特點,將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實現有機融合。一方面,要從教材中挖掘出豐富的人文內涵,讓學生在審美熏陶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必拘泥于“三個十年”或“十七年文學”、“文學”、“新時期文學”等的細分,可以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進行貫通性的宏觀概括,在學生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實和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將相關文學理論融入作品的分析與講解之中,讓其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學素養。另一方面,應結合不同非中文專業的專業特色,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進行學以致用的教學。對于文秘專業來說,通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包括鍛煉學生的寫作技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以文學史和文本分析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一些實用性強的思考題和讀寫訓練。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則要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中心傳授與此相關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通過文學觀照中國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以介紹中國文化、文學思潮及作家作品為主,并著重分析隱含于其中的文化內涵,正如查爾斯?弗賴斯在其著作《將英語作為外語教學》中所說的那樣:“把文化背景當知識去學只是及時步,更重要的是要透過背景知識去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只有教學目標明確,才能進行有專業針對性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才能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的統一。

也惟有這樣,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才能被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所喜愛,并由此培養出順應市場需求、不被社會淘汰的人才。

2.教學內容:明晰專業針對性與強化知識實用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社會對于文學研究人才的需求不斷減少,而非中文應用型人才反而日益受到市場的青睞。但目前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卻無法根據社會的需要,調整自身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普遍存在著缺乏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問題。其實,每個專業都有其自身的專業立足點,只有從這個立足點出發,才能夠切實增強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根據專業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側重。現今,各大高校新增的非中文專業從業方向不同,專業立足點也各不相同。其中,文秘專業、文化產業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以便將來能勝任文案寫作、文藝創作、項目策劃等工作。針對這兩個專業的專業特點,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應在充分考慮課時的前提下,強化文本的閱讀與分析訓練,相對弱化史論部分的理論講解,側重對學生文字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重要作家的經典作品,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鑒賞分析,并結合相關的研究文獻,撰寫賞析文章和學術論文。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文筆,加強了其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消化,還提高了他們的學術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改變試題類型,引導和督促學生在課后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在期末學科考試的命題中,可以加入一些評論性的考題,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作品的作者和出處,還要通過具體的鑒賞和分析,完成一篇評論短文。這樣既能考查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能督促學生在平時加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而且也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影視戲劇專業來說,文本與影像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因此在對該專業學生進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時,應側重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鑒賞與對比分析,尤其應該重點講解一些已被改編為影視戲劇的現當代著名文學作品,像《阿Q正傳》《雷雨》《圍城》《茶館》《駱駝祥子》《紅高粱》《白鹿原》《長恨歌》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可以采取集體觀看的形式,也可以根據需要截取影視片段來進行分析,同時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充分利用典型案例,讓影視戲劇專業的學生在文本閱讀之外,能夠應用自己的專業方式感知文學作品。例如,在講授老舍的《駱駝祥子》時,筆者就讓學生們將小說、電影和戲劇的三個版本結合起來閱讀、觀看和比較,體會傳播媒介之于作品的重要影響,引導學生比較小說原著與電影在表現力方面的區別,不僅強化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還加深了其對自身專業的認識。對外漢語專業屬于實用性強的語用型專業,對文學作品語言風格的把握有益于其專業知識的學習。此外,對外漢語專業需要進行跨文化交流,文學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在其交流過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從語用角度出發,關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應是對外漢語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分析相關文學作品時,關注作品中的語用現象與文化現象,譬如:地域作家創作中方言的運用,以及文學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文化風俗等,使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分析和學習,領悟文化和語用的內在關聯。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專業需要出發,使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具有明晰的專業針對性和知識實用性,才能保障教學質量,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教學方法:知識傳授與實踐運用的有機融合

面對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清楚地了解不同專業自身的需求,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使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實踐運用相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對于課時有限,文學基礎較薄弱,又希望提高實踐能力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不適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打破一言堂的教學僵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因此在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使其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對文學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厘清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結合非中文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優長,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和進行相關的課堂專題討論,還可以通過實踐課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文學現象等的理解,并借此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實踐課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選取多種形式,通過聽、說、讀、寫、編、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訓練。例如:文秘人員的職責之一便是協助領導處理日常辦公及行政事務,鑒于其對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特殊需要,在針對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與作品賞析就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相關文本、查閱資料、賞析具體內容,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課堂展示,然后再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其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和思維的邏輯性,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同樣,文化產業專業的學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做到知識傳授與實踐運用的結合。教師可以結合所講授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指導學生做一些相關的文化策劃方案,以此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相關作品時,可以讓學生以“中國文學是怎樣走向世界”為題,策劃一個關于莫言的文化宣傳方案。在完成此文案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鞏固與中國當代文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對莫言的生平簡歷、文學創作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又能運用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長與技能,將文學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能的訓練結合在一起。影視戲劇專業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進行自編自演,完成文學原創與影視改編轉換的審美訓練,提高鑒賞的敏感度。例如,在講授《雷雨》《茶館》等經典話劇的同時,可以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以加深對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劇本改編,既可以改編現有的劇本,也可以將小說等其他文體的作品改編為劇本,既切實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在文學課程與影視專業之間架起了一座對話的橋梁。總之,在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的教學方法非常之多,最為重要的是要把實踐內容滲透到課堂內外,以及作業、考試等各個環節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如使用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播放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以及借助網絡課堂和微博等平臺,豐富課堂教學,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下。讓學生在具有延續性的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徹底改變以往斷裂式的被動學習模式,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結語

如何使文學教育擺脫目前的窘境,更好地實現其教育目標,是當下教育者不斷探究的重要課題。隨著學科劃分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何將文學的專業教育與非中文專業的技能需要相結合,更是每一個現當代文學教育者需認真思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結合非中文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建立一套兼具實用性、學術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教學體系,合理設計課程教學大綱,詳盡安排各個章節的基本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重點,并編寫出適合非中文專業教學使用的講義和教材,列出相應的教學參考書目,才能開拓多維的教學空間。對于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應既立足文學本位,又放眼于實踐運用,融學術研究與實踐運用于一體,實現研究性教學與實用性教學的有機結合,即在傳授文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培養出人文素質和職業技能兼而有之的新型文科人才,同時對構筑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多維空間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作者:艾尤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中文專業論文:中文專業學科建設問題及策略

一、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的生存處境

從學校類型與定位來看,這種偏重也有合理性。依據主干學科和強勢學科的不同,大學一般可以分為綜合性大學、理工大學、人文大學和其他四種類型。作為地方理工院校,為集中資源發展特色優勢學科適當減少對其他專業與學科的投入是必然也屬必要。我國高校中,學校的名稱明確體現了產業服務對象,體現了專業、學科設置的側重與偏向,如石油大學、科技大學、林業大學、農業大學、城市學院等。但是,大學的專業與學科建設如果形不成體系,就不可能健康發展。學科的特點、功能、發展規律雖各不相同,但無論是人文社會學科、自然學科,還是工程技術學科,都應該注重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和技術學科的協調發展。當然,講平衡不是講可憐。“中文專業要想在地方理工院校的發展建設中分得一杯羹,最主要還是依靠自身專業與學科建設的水平與實力。”

二、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具體到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的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及時,學科建設起點低。

地方理工院校多是改革開放之后設立,開辦之初多是專科院校,在2000年左右合作辦學高潮時期才逐漸合并轉型為本科院校。由于學校定位偏于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人文學科建設比較滯后。從學科建設層次來看,我國組織的幾次國家重點學科的評選如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基本與地方理工院校無緣,尤其是中文專業,如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漢語言文字學集中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集中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集中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集中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從學歷授予來看,絕大多數地方理工院校的中文專業還不具備碩士學位授予權,更不要說博士學位授予點。從學科體系來看,地方理工院校的中文專業往往都是邊緣學科,而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往往都是主體學科、主干學科。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大學現有21個人文社會科學院系、7個人文社會科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6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3個教育部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60余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相比之下,地方理工院校的中文專業學科建設起步晚、底子薄,任重道遠。

第二,缺乏明確的研究方向。

秦秀白認為:“就學科建設的物質條件而言,理工院校一般都具有較好的硬件(如計算機、網絡設置和語言實驗室設備等),但供開展語言學和文學等領域學術研究用的圖書資料不僅數量較少,而且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確實如此,學校在學術資料方面的匱乏是很多教師不愿意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的教師隊伍嚴重老化,很多教師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成本科學習之后進入大學教師崗位,沒有在學歷有更高的要求,絕大多數教師的學歷停留在本科或碩士。由此造成知識陳舊,思維僵化,很多教師評完講師或副教授僅僅承擔教學任務,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一篇學術,處于提前養老的狀態。再次,缺乏明確的學術研究意識。沒有選題意識,沒有學術團隊意識,缺乏課題申報意識,缺乏固定的研究方向,加之學校科研考評條件非常寬松,使很多人在無所事事中選擇放棄學術研究。

第三,學術梯隊建設基礎薄弱。

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的學術梯隊建設要么干脆沒有,要么形同虛設。學科的學術隊伍,不僅表現為具有一定學術造詣和學術聲望的學科帶頭人,還表現為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研究專長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先看年齡結構。從學術梯隊的角度來看,50~60歲的算是老年教師,40~50歲的算是中年教師,40歲以下的算是青年教師。從人員合理配備來看,老中青三者各占三分之一是比較合理的。目前,絕大多數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的教師隊伍中兩頭小、中間大,不利于形成學術梯隊合理的年齡層次區分。次看學歷結構。中老年教師偏多,學歷層次普遍偏低。現在比較普遍的情況是,本科學歷可能占到50%以上,碩士占到35%~40%,博士徘徊在10%左右。學歷層次普遍偏低是制約學術梯隊建設的重要原因。看研究專長。研究專長一般以學科分,以中國語言文學這個一級學科為例,有人擅長現代文學,有人擅長當代文學,有人擅長古代文學,有人擅長比較文學。如何把各有專長的教師隊伍整合為一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學術梯隊呢?事實上,地方理工院校的教師各自為政,很少有學術上的交流與溝通,申報課題時所謂的參與合作也是形式主義,至于圍繞某個共同的方向研究一個較為宏大的課題更是少見。因此,改變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教師淡薄的學科理念,明確研究方向,形成固定的學術梯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學科建設出路

關于地方理工院校中文專業學科建設的出路,我們以前撰文提到過立足地方歷史文化,這里主要提兩個方面:

一是凝聚學科方向。

首先,尊重傳統。大學有著共同的人類文明淵源,又深深根植于各自所處的社會、地域和文化的土壤,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傳統和風格。不同大學之間存在著差異,每一所大學都有自身的優勢,它在社會文化中占據著特定的位置。在學科建設進程中,不能為一時的學術時尚和功利需求左右,不隨波逐流,而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注重歷史的積淀,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保持和弘揚獨特的學科特色。尊重自己的傳統與歷史,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富有變革精神和創新思維,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其次,形成特色。學科特色是指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重要特征,是學校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的合理的結合,特色不僅代表著學校的風格和理念,決定了大學對前沿學科的占有程度,大學通過特色彰顯水平,各安其位,各盡其能,還標示出學校現實的水平和發展的潛力。特色既是一個學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個學科的“競爭之本”。以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為例,立足學校“城市”戰略,我們主打城市文化、城市文學、城市語言的研究。我們凝聚的學科方向有兩個:一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研究,一是語言與民俗文化研究。,學科建設的可持續性。學科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在全國形成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要朝令夕改,今天一個方向,明天一個方向,要選準一個方向堅持到底,由小到大逐漸培育。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他們以前的影視研究只是中文系下的一個小方向,但隨著十幾年的持續建設,最終由方向到專業到獨立的藝術傳媒學院,這應該是我們以后學科建設努力的方向。

二是建設學術梯隊。

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我們在人才培養與學術梯隊建設方面主要著眼于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學科帶頭人的遴選。我們設立了“會龍學者”項目,以學科為方向在全國各個高校遴選的博士生導師作為“會龍學者”,成為我們各個主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會龍學者”雖不會長期在校授課,但定時定期的學術講座如課題申報、學術規劃、論文寫作等,對于提升在崗教師的學術能力、學科建設意識幫助不小。其二,系列專題講座。主講人都是特聘專家教授,就某一學科領域的問題進行專門講解,涉及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學科前沿問題、核心概念、有價值選題等,對于學術梯隊建設的作用非常明顯。其三,博士引進。學術梯隊建設最核心的還是人才,博士引進是高學歷人才隊伍建設最快的方法。目前我們學院每年大概能引進2名博士,充實了學術隊伍。其四,自己培養。無論是引進專家學者,還是引進博士,除去經濟上巨大的支出,費時費力。對于地方理工院校的中文專業,最快速便捷的方式莫過于自己培養年輕博士。我們的年輕教師基本上都是碩士,都有再往上一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最近幾年,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年輕教師考博,每年考上的有兩三個。通過這四個途徑,在十年之內,我們將形成一支高學歷、年齡層次合理、各有研究專長的學術隊伍。

作者:夏多多 許蓮花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

中文專業論文:以專業為導向進行中職中文教學的實踐研究

摘 要:中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技能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是職高學生文化課程中的一個必學科目,但在中職教育中,語文長期被視為一門與專業發展無關的課程,學生不夠重視,教師失去教學興趣。論述的是以專業為導向進行中職語文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的實踐研究,具體包括教學內容因“業”施教,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本和教學中滲透進職業素養教育的三種方法。

關鍵詞:中職中文;專業導向;職業素養

中職學校即中等職業學校,其專業一般包括幼師、汽修、計算機、數控、文秘、商貿英語等。中文是每一個專業的學生所必修的一門文化課程,中文教學在中職的教學中卻長期受不到應有的重視,形成了一個封閉化的怪圈。為了通過中文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學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應以專業行為分析為基礎,以專業發展為導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切實提高中文教學水平。

一、教學內容因“業”施教,讓每個專業的學生切實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以中職學生學的荀子《勸學》篇為例來論述因“業”教學:

1.針對語文基礎較好專業的學生,應注重其語文能力的不斷提高

文秘、師范、幼師等專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給他們制訂語文教學目標時應以教學大綱為基點,不斷提高。比如,《勸學》篇的教學,不僅要求他們對“焉”“君子”“受繩”“跬步”等生字、生詞牢牢掌握,對“青,取之于藍……”等名言警句熟練背誦,理解,還要他們背誦全文,并且應給他們延伸出一些相應的古文閱讀篇目,如《逍遙游》《蘭亭集序》等,并在閱讀之后寫出賞析性文章。

2.針對語文基礎偏于中等的專業學生,應讓其掌握住最基本的知識點,適當提高

英語、醫衛、財會等專業的學生語文基礎偏于中等,在對他們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應該立足基礎,讓其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在這些基本技能上適當有所提高。以《勸學》篇為例,他們應該掌握住基本的生字、生詞,背誦可以不要求全文,但課本上節選的幾段要能背誦,課文里的一些名言警句也要熟練記憶,賞析性文章等不做強制要求。

3.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專業的學生,適當放寬要求,低要求是掌握基本的知識點

數控、車床、機電、汽修等專業,相對偏于理科,且這些專業中男生占絕大多數,多數對文科不感興趣。在針對他們的語文教學上,要將要求放得更低。如在《勸學》篇的教學中,要求他們掌握住最基本的生字、生詞,能了解最常見的古漢語的讀音、意義等,記住并能正確理解運用文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即可。

二、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專業為本,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訓練

1.結合學生的專業課內容設計教學方法

搜索和下載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中文教師在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授課時,可讓學生自行搜索和下載一些與中文教學有關的教學資料。比如,在講《荷塘月色》一課前,安排學生到網上下載課文朗讀錄音,并將錄音制作成課件,課件中配以相應的圖片、視頻等。

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中文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聽專業的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讀課文中的字詞,提高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也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結合學生的專業課內容進行教學訓練

對于酒店管理、旅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必要的一個基本技能,然而不少相關專業的學生卻存在膽小怯懦、不愛與人交流、不善于進行口語表達等問題。中文教師在為這些專業的學生授課時,便要注意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首先,課堂上多叫起學生回答問題,多進行鼓勵,樹立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其次,從朗誦入手,循序漸進地進行自我介紹、講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敢于開口講話,且逐漸使用較為規范的普通話;再次,結合各個行業的專業用語和禮儀用語進行角色互換的口語訓練,規范學生的行業用語,使學生個個表達自如,彬彬有禮。

三、中文教學中滲透進職業素養的教育,為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一些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職業技能達不到工作崗位的要求,上下班的時間管理能力差,團隊協作能力不高,缺乏敬業精神,與領導和同事相處不夠和諧。這些總的來說是屬于職業素養的問題,所以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將職業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另外,《第六枚戒指》教育學生要正確地面對來自職場的誘惑;《匆匆》啟迪學生要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擦鞋合同》教育學生要自立自強,講求誠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這些教材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教育。

中職學校的中文課程為了改變不受學生重視、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狀,應該以學生的專業專業為導向,在教學內容上因“業”教學,教學方式上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教學過程中滲透進職業素養的教育,提高學生對中文的學習興趣,切實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學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

中文專業論文:獨立學院中文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摘 要: 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是提升獨立學院辦學水平、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作者以獨立學院中文專業培養模式改革為試點,通過增設模塊課程,加強實踐實訓環節,實現及時、第二、第三課堂的融合,以及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研究、實踐,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進行了探索與嘗試,為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獨立學院中文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與實踐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國內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趨勢下,獨立學院應運而生。獨立學院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一項新舉措,是更快更好地擴大高等教育資源、提升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作為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在新的轉型期內要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培養的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人才需求,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定位面臨著改革與創新。因此,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的、應用型的人才,是目前普通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做好這個課題的研究,不僅對我們明確辦學定位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我們深化教學改革,探究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模式,制訂出合乎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培養方案。

一、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學術名詞在1994年國家教委制定實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首次被提出,并規定“未來社會的人才素質和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所設研究項目的主要任務之一。[1]在高等教育諸多改革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重點和難點,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焦點。正如庫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機》中說:“質量和水平是相對的,是根據特定的時間、地點,特定的學習者和他們的環境相對而言的。”[2]因此,用精英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來要求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是不適宜的。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師范院校,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師隊伍的日趨飽和,師范生的就業本身就存在著壓力,那么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我們已不能按照以往的師范生來培養,這就勢必改革,重新確立我們的辦學定位。我們既不能像名牌大學那樣專門培養研究性人才,又不能像職業技術學校那樣培養技術工人,這就急需我們明確自己的辦學方向。

我們首先對獨立學院近幾年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向作了調查。2005年,獨立學院中文專業畢業生進入中學從事教育工作的占63.9%,但到2009年,只有6.86%,其余都進入企事業單位從事辦公室文秘工作。從這個數據看,我們原來制定的培養目標與現實的需求有很大距離,原因有三。

一是我校原來是側重于師范生的培養,因而在制定培養方案時,一味注重傳統大中文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偏重于學生理論素質的提高,側重于培養精英式(白領)人才,很難體現獨立學院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和就業導向等價值取向,也忽略了因市場經濟的需要而轉向實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因教師的專業特長等原因,有因人設課的情況,有些實驗課、實踐課,因沒有專門的教師能勝任,就不開設,導致學生的實踐課、實驗課減少,從而使學生在就業時,面臨著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事實。

三是由于辦學時間不長,缺乏市場調查,沒能及時把握人才市場的需要,因而在設置專業模塊課時,沒有設置出適合市場需要的模塊課程,導致學生所學與市場需求脫離。

雖然獨立學院的中文學生仍有許多想從事教育工作,但理想與現實有差距,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正視現實、了解市場,學校更要面向現實。因此,對獨立學院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和探索,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研究現有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模塊改革的可行性等,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增加模塊課程,實現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

與二本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入學分數相對較低,學習自覺性不高,繼續升學的比率較低,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相對較弱。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我們首先要定位的。扎實的專業知識、靈活的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較高的文化修養是比較理想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也與我院的辦學條件及社會需求相吻合。隨著人才培養的能力化特征越來越突出,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推崇,改變傳統的師范培養模式,構建培養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及創新潛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是必然的。

我們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以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為重點,以加強實踐實訓為抓手,以合作教育構建為平臺,著力培養與基礎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在以往“平臺+模塊”的基礎上,我們對培養方案進行了如下修改與調整。

1.加強平臺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素養。在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基礎上,堅持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及時優化教學內容體系,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在教學中增加自主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的課時,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動力。

2.突出專業特色,實現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在繼承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增設兩個應用性模塊:應用文秘模塊與教育培訓模塊。“應用文秘模塊”的學習,主要為培養企事業單位的文秘和管理人員服務,在模塊課中增設管理、文秘類方向的課程,如公共關系學、文書學、行政管理學、邏輯學等,以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實現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教育培訓模塊”的學習,主要為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構培養教學或管理人才,如社區教育與培訓、私立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企事業單位的培訓與管理等;而“專業選修模塊”是中文專業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是為部分準備考研的學生設計的課程。

3.增加實踐、實訓課程和自修型課程,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造能力。針對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往以課程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進行改革,增加實踐課、實訓課和自主學習課程,把專業技能訓練與理論學習結合,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用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針對不同模塊,設計了不同的實踐、實訓課程,如現代化辦公設備的運用、公文寫作與處理、教學設計、“說課”訓練、課件制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直接承擔實際工作做好準備。

三、加強實踐實訓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它既遵循本科教育所設定的基本學業標準,又符合自身類型定位的個性化要求。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應用型人才所必備的。加強實踐實訓環節,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得以提高不可缺少的步驟,這就需要加強第二、第三課堂的訓練。只有把第二、第三課堂納入培養體系,做到一、二、三課堂有機統一,才能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得以真正實現。第二課堂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學生技能訓練等各項實踐、實訓環節,還包括輔修課程、雙學位、雙專業及各類考證等。

中文學生的專業技能的訓練,主要是指讀、說、寫等的訓練,這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能力。[3]“讀”是指讀經典。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上能更好施展創造性潛能的基礎,要體現中文學科專業的特色,必須強調學生的閱讀量。“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的閱讀不僅是文學院學生必須完成的功課,而且是提升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條件。我們為學生制定了必讀書目,以寫讀書報告作為檢查學生讀書的依據。這樣,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專業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寫作中訓練了綜合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說”指說話能力、演講能力、交際能力的訓練。“寫”指書寫與寫作,包括論文寫作,這也是中文專業最突出的專業技能。

我們還推行彈性學制、主輔修制、雙專業制、雙學位制,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輔修課程的修讀,增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權。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培訓課程的學習、參加各類證書的考試,這些學習,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科知識,又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達到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課程觀也發生了重大轉向,即從強調學術性能力向強調實踐性能力轉化。⑷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之一。傳統的大學課堂教學,是老師在上面唱獨角戲,學生在下面記筆記,考試背筆記,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問題的環節,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要培養具有創新理念的學生,必須有創新理念的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是廣大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現代教育必須做的功課。教師要學會“授人以漁”,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通過開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示范課等活動,探索、嘗試研究型、討論型、課題型和自主學習型等課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展第三課堂,積極探索校地合作等辦學新模式,積極建設實習基地,讓學生真正進入實際操作層面,提高應用能力。并有計劃地選派教師進入企業,積極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壯大師資隊伍,同時聘請有經驗的企事業單位的人員進入大學課堂,使大學教育與現實需要密切相關,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性人才。這不僅僅是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圍繞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多樣化人才培養和以適應性為核心的大眾化教育觀,構建多規格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加強專業建設,確定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是培養當代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保障。獨立學院學生的就業前景與社會的認可度,也是獨立學院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此,做好獨立學院培養模式的改革意義重大。

中文專業論文:新形勢下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及應對措施

摘 要: 近幾年來,社會上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情況不容樂觀,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針對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進行了探討、分析,對中文專業的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就業指導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見,并就如何增強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優勢提出了具體對策。

關鍵詞: 中文專業畢業生 就業形勢 應對措施

中文專業是一個具有較深厚歷史積淀的傳統老牌專業,也是一個傳統的就業強勢專業。曾幾何時,中文專業一度是一個熱門的專業。而今,隨著高校擴招步伐的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中文專業就業形勢也日漸嚴峻,中文專業的畢業生開始面臨著一種尷尬的擇業境地。面對中文系畢業生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局面,很多人不禁要問:中文專業畢業生“過剩”了嗎?

一、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臨的社會挑戰

1.畢業生總量上升,市場需求量減少。

高等教育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和近幾年的連續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高。200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559萬,2009年增長到592萬,而2010年又增加38萬,達到630萬人。與之相反,原來一直是接收大學畢業生主渠道的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由于持續的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近年來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大大減少。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勞動合同法后,企事業單位雇用勞動力更加慎重,加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下崗人員再就業,崗位競爭更加激烈,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就業政策調整,就業難度加大。

為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經歷了從“統包統分”到“統分與自主擇業相結合”再到“雙向選擇”的調整和變化。近年來,師范生就業政策也逐步放寬,在很多省份已取消了師范與非師范的界限,畢業生全部進入市場“雙向選擇”。這樣一來,原本可以回原籍由地方教育系統“消化”的中文師范生也被卷入市場,同非師范生共同競爭職業崗位。此外,由于中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教師崗位競聘要求更加嚴格,凡進必考,大大增加了中文師范生就業的難度,師范生初次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3.崗位吸納量小,需求層次提升。

一個單位招聘文秘人員一般是1―2個,就這1―2個文秘崗位,有的單位還不一定要中文專業學生,反而可能會聘用一些有其它專業背景,具備一定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的畢業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層次的提高,市場不再過于強調“專業對口”,而更加青睞掌握本專業的同時習得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專業、學歷與技能、經歷之間,用人單位更看重實踐技能和經歷。一項大學生就業意向現狀的調查顯示:在大學生選擇對就業“作用非常大”的前5位因素中,實用技能和實踐經歷排在榜首,占全部因素的58.5%。

4.相近專業涉足,崗位競爭有加。

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有:企事業單位文秘、中小學語文教師、新聞記者編輯和廣告公司文案等。近幾年來,檔案專業的畢業生在企事業單位的文秘、檔案部門就職的為數甚多。在一些單位,有的盡管是作為檔案專業人才招進的,也并非僅僅做檔案業務,大多要兼職從事文秘或人事業務。而新聞專業的出現與發展則為新聞企事業單位、廣告公司培育并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僧多粥少”,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競爭加劇。

5.市場經濟升溫,中文就業遇冷。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到來,尤其是所謂教育產業化的定位宣傳,“中文無用”的論調漸漸流行起來,“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不好找工作”成了流行的觀點。于是,一些大學的中文系更名為人文系,還有一些干脆不辦中文系,改為新聞或廣告系。與此同時,一些有著中文背景的專業,如旅游管理、商業文秘、新聞學、廣播電視主持人、廣告、編輯出版等新專業又開始紅火起來。

二、中文專業畢業生就業趨冷的內在原因

1.高校中文專業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和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滯后。

在課程設置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課程一般分為三類:一是必修的大學公共課程,二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另外,各個學校還會根據本校教師的治學專長,開設一些選修課。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于文學類科目,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在實踐環節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視,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所學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動手實踐能力差,不能較快地適應社會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學術型、研究型中文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脫軌。現行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和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著很多弊端,嚴重影響了新型中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必須盡快進行改革,切實建立一套有助于突出從師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新型課程體系。

2.中文專業就業服務力度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立有招生就業處和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但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還更多地停留在學校層面,沒有深入到下面各個院系,并且這種就業指導和服務基本上是宏觀方面的,而針對某個專業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就更顯欠缺和不足。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學校和院系應該根據當下的就業形勢,提前對學生開展就業相關的服務,提高服務的前瞻性、計劃性、針對性。這種服務包括實習單位的介紹、就業形勢的分析、就業觀念的教育和個人自我價值的肯定等鼓勵性服務。

3.畢業生就業心理存在偏差,自身觀念亟待轉變。

許多中文專業的學生沒有認清嚴峻的就業形勢,自身期望值過高,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三、高校中文專業應對形勢的對策

1.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規劃專業,合理設置課程。

如何加強和改進中文專業建設,高校應該首先有一個科學的定位。北大注重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中文人才,不能所有的高校都一擁而上,爭相效仿。層次比較高的院校在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一些應用類課程,層次較低的院校則更須注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其次要給中文專業一個合理定位。中文專業是培養什么人才的?如何培養人才?在中文專業建設方面,一是有一個規劃科學、思路清晰、體現高教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建設規劃;二是強調教學計劃的作用發揮,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上體現社會需求;三是保障措施要科學有力;四是教學條件要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五是要進一步強化實踐環節的建設,實習基地要進一步明確,切實發揮“基地”聚合效應;六是要突出中文專業建設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

2.以培養中文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通才”含義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內涵。現代社會對知識技能共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對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不僅要求具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必須具備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大容量的新知識儲備,要求從事者知識水平高、內容新、實用性強。這就是現在所說的“T”人才或“圖釘式”人才,“―”代表廣博寬厚的基礎知識,“|”代表精深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中文專業特點,中文專業的教學應采取“中文+x”的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現在很多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學分制,以學分制的實施為契機,開設中文專業選修課程。人們常說“文史哲不分家”。因此首先中文系學生應該對歷史和哲學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可開設一些中文應用性強的科目,例如影視評論、公文寫作、新聞學、編輯學、廣告策劃等方面的課程。可開些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演講與口才、人際交往與溝通等技能型課程。中文專業必須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實用性緊密結合,與時俱進。必須將中文作為一種工具,古為今用。廣東教育學院的做法是,在學好經典文學的基礎上,增加了演示、編輯、文秘、計算機等實用型課程。同時,還通過各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強化中文專業就業指導,增加就業服務力度。

深化對中文學科的專業認識,以就業為導向,不斷強化就業指導,增加就業服務力度。學校應根據當前日益嚴峻的中文就業形勢,為學生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就業相關服務。其中包括專業自身認識和就業前景分析,就業形勢分析,就業觀念教育和個人自我價值的肯定的鼓勵性服務包括實習單位的介紹。要在做好學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的基礎上,強化各院系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輔導活動,另一方面實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以此來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順利畢業。

4.學生要做好職業定位,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積極轉變觀念,主動迎接挑戰。

職業定位是職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科學合理的職業定位有助于個人未來職業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通過分析和確定自身的知識、技能、興趣、動機、態度等個人特征,以及可以獲得的選擇和機遇后,設立職業生涯目標,制定達成這些目標的行動計劃的過程。職業生涯的發展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探索、建立、成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活動,它貫穿于一個人終身的職業過程。中文專業畢業生,應該在廣泛了解和深入分析本專業的前提下,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定位,在此基礎上,從大一開始就應該對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要轉變傳統落后的就業觀念,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變觀念,主動適應挑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復合型的中文專業人才。學生應該構建深厚的文化底蘊,厚積薄發,為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奮斗目標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應強化素質拓展,打造專業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提高自己在職場的核心競爭力;應利用一切可能,進行職業實踐。因此,在今天中文專業畢業生實際上并沒有過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中國入世后發展步伐的加快,社會上對中文專業的人才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并非單一型的中文專業人才,而是需要具備既掌握一定的專業素養,又具有較高實踐能力的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中文專業論文:談高校中文專業寫作課實踐環節的缺失與改進措施

摘 要: 寫作技能是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于教學理念的落后和教學條件的限制,一些高校的中文專業寫作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嚴重缺失,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為此,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課后實踐性作業的布置,充分利用校內的寫作資源,建立寫作實踐基地和形成靈活開放的實踐機制,完善實踐考核制度,并加強實踐師資的培養, 切實改進寫作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 中文專業 寫作教學 實踐環節 缺失 改進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寫作技能特別是應用寫作技能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葉圣陶先生曾說:“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要能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1]對于中文專業來說,寫作技能是專業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令人可喜的是,為了與社會寫作需求相適應,在高校,寫作課程特別是應用寫作課程也受到了中文專業學生以及其他專業的普遍重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雖然該類課程受到學生的重視,但是學生又往往難以對該課產生興趣,尤其是學完后感覺收效不大。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簡單地認為各種文體的寫作不過是照搬各自的形式,并不復雜,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時,又常常不知如何下手,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寫作任務。考察寫作教學的這種效果會發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寫作教學中實踐環節嚴重缺失,既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領略寫作的復雜性,培養學生寫作訓練的自覺性,也不能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寫作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實踐性,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實踐活動,這也就決定了寫作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種實踐性特點,要求該類課程的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并重,并通過充分的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當前中文專業寫作課程教學大多數仍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或受學校辦學條件的限制等,普遍缺乏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只滿足于課堂的教學與練習,易導致學生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只有練習,沒有實戰,學習興趣不強,實際應用能力普遍低下;又因沒有實踐,對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不靈活、不,學完即忘,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此外,寫作課程特別是應用文寫作課程還普遍缺乏具有實踐背景的專業教師,這一方面影響了該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嚴重地影響了教學實踐的展開,特別是因不能對學生的寫作實踐進行細致、到位的指導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針對當前寫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實踐環節的問題,我們應及時加強實踐教學的建設和改進,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具體措施如下:

一、充分利用學生課后時間,為學生布置具有實際操作性的作業,加強訓練,促進學生動筆動腦,及時鞏固課堂知識。

在目前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僅僅注重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訓練,課后布置的練習也很少。因為寫作課內容多、課時少,課堂時間寶貴,所以在課堂上進行寫作訓練就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多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通過作業或組織活動的形式,加強訓練。在給學生布置作業和安排活動時,教師要注意預留的作業或任務的實際可操作性和靈活性,避免學生照搬書本,或因離學生實際太遠,而無法下筆。對于學生完成的作業或活動,教師應及時總結,通過作業批改、當面指導、典型分析等反饋形式,指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寫作技能的掌握。

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促進學生的校內實踐,擴大學生實踐領域。

每個高校都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其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寫作實踐資源。教師應當發現校內資源,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彌補社會實踐的不足。如成立與寫作相關的工作室,讓學生參加一些與寫作有關的社團;或參與校內刊物的編寫工作,承辦校內某些活動的寫作任務;或以校內的一些活動為背景進行寫作訓練;或舉辦寫作比賽、征文比賽等。并將學生參加的校內實踐活動的成果視情況納入該門課程的考核分數中。這些做法對彌補學生寫作實踐不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建立寫作課程的實踐基地,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配套。

要讓學生的寫作實踐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就得建立起一個有利于學生進行實踐的寫作基地。實踐基地必須是由具有一定規模、正規的單位組成,以保障學生在進行寫作實踐中能真正地接觸到實際工作,并得到具體的指導,增強實踐的有效性。實踐基地,一方面可以滿足中文專業寫作課程教學,即配合課堂教學的實踐,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在教學之外的實踐需求,即滿足學生假期實踐、日常自主實踐的需要;同時,也能一定程度地滿足全校其他專業與寫作相關課程的實踐活動。在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不斷完善實踐基地的寫作技能類型。由于寫作種類繁多,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領域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在實踐基地建設上,要充分考慮寫作實踐技能的多樣性,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個性化要求。此外,還要通過與實習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增強合作的規范性,保障每年學生都能按時到寫作實踐基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實踐,切實提高學生寫作實踐的效果。

四、建立靈活、開放的實踐機制,保障實踐時間的充足。

由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保障實踐時間的充足很重要。為此,要建立一套與寫作實踐特點相適應的實踐機制。一是打破以往寫作實踐中寫作類型和技能目標單一的做法,通過建立多種文體寫作基地,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技能選擇余地。二是改變不顧學生具體需求、硬性安排學生實踐的做法,建立靈活的實踐機制,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或將硬性安排與自主選擇相結合,即學生在進行實踐時,教師可以根據所在專業所涉及的寫作種類進行硬性實踐安排,以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拿出一定的實踐時間允許學生根據個人意愿,自主選擇。三是建立開放的實踐機制,為學生在假期、課余自主進行實踐提供保障。四是適當延長實踐時間,保障實踐時間的充足。

五、建立規范的實踐指導制度。

在寫作實踐中指導教師的指導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關鍵,因此要規范實踐中教師的指導。建立學校和實踐單位雙向指導制度,以便于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隨時的指導,及時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快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雙向指導制度要求:一方面,學校要建立起由有實踐指導經驗的教師組成的指導教師隊伍,指導教師除了經常到實踐單位聽取意見、了解情況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每個學生建立聯系,當學生有困難需要指導時,能迅速地得到指導;另一方面,要求實踐單位為每一位學生配備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指導教師,明確指導教師的責任,避免應付學生的現象。

六、為了保障實踐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質量,還需要建立科學的實踐考核制度。

為了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嚴格要求自己,較好地完成實習任務,并在能力上有較大的提高,也為了使實習單位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有所重視、認真負責,制定嚴格、可操作、科學的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內容除了與寫作有關的工作表現外,還應包括綜合素質方面的內容,以此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另外,要提高寫作課程考核中實踐成績的比例。

七、進行師資培訓,提高寫作教師的實踐水平。

在目前的寫作教學中,普遍缺乏具有實際寫作工作經驗的教師。有的教師自己很少寫作,對社會需求和發展也不了解,教學知識和教學思路落伍,也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為此要為這些教師創造進修的機會,特別是鼓勵教師到社會上與寫作相關的崗位進行考察、調研、學習,了解社會需求,擴展教師視野,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促進教學的改進。

除了上述的改進措施外,學校還要廣開思路,充分利用實踐基地的條件和社會力量,豐富學生的實踐視野。如將有相關經驗的職場人員請進學校,與師生交流,開辦講座,進入課堂,協辦工作室等,使學生在校園內也能感受到社會和職場的需求,并得到一定的指導,從而盡早與社會和職場接軌。

應用寫作課程已經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普遍重視,這是可喜的。但是不受學生喜愛的現狀也在告訴我們,應用寫作教學必須改革。正如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所說:“在這個文字密集的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最基本的讀寫技能。”[2]新的社會就業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將寫作實踐教學做實、做好,改變寫作課程受重視不受喜愛、很實用但不能實際應用的尷尬處境,培養出具有較高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

中文專業論文:淺談非專業英語新聞聽力中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摘要】2016年6月起,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聽力試題作了局部調整,新增了三篇新聞聽力。由于英語新聞語速快、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等特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聽力難度較之以往有所加大,因此學生要提高英語新聞聽力往往會比較困難。在現今的新聞聽力教學中,仍有許多教師忽視新聞背景知識的教學。然而,要、到位地理解新聞內容,學生對于與新聞內容相關的經濟、政治、科教、氣象和醫療保健等新聞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一定要有所了解。因此,本文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對于新聞聽力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英語新聞聽力 文化背景知識 新聞聽力教學

一、引言

為適應國家戰略發展和新形式的需要,使學生更加國際化并且更好的融入到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自2016年6月起對四、六級考試聽力試題作了局部調整。調整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取消了原有的短對話與短文聽寫,新增了三篇新聞聽力。英語新聞具有語速快、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等特點,因此,學生不僅僅要有豐富的詞匯量、扎實的語音、語法基礎等,還要了解新聞熱點地區的地名人名以及專有名詞,跟上國內外重大新聞的動態等。在英語新聞聽力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仍然按照傳統的聽新聞,背單詞,分析句子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于新聞背景知識的講解,使得一些學生的新聞聽力成績一直無法真正的提高上去。實際上,在新聞聽力教學過程中加入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國際社會發展情況的關切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極為有利。概括起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聽力難度較之以往有所加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的題型也更加專業化、國際化。

二、新聞聽力中關于背景知識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的新聞聽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存在對新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重視度不夠的問題。目前英語新聞聽力教學中關于背景知識的教授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背景知識介紹。如今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背景知識的傳授,從而導致學生在新聞相關背景知識方面的輸入太少而無法、到位地理解新聞內容。

如例1:

海灣戰爭期間, VOA 廣播中曾有這樣一句 話:“The path to November uphill all the way.” 此 處 的November 為關鍵詞,指的是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November

(即:將在11月舉行的總統選舉)。這里, 如果教師不講解 November 在此的深層含意,學生就很容易誤解此句的真正意思。

2.學生忽略了背景知識的學習。在實際的新聞聽力訓練過程中,許多學生仍將自己不能聽懂英語新聞歸咎于語速太快、語音語調不過關、詞匯量不夠、語法知識掌握不夠好等方面的原因,而很少意識到背景知識也會對新聞聽力產生重大影響。

如例2中的新聞,如果譯者(或學生)對巴以沖突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那么對于一句英文意思的理解就不會出現錯誤。

例2:

Gaza residents who celebrated Wednesday after the cease fire went into effect are now turning to the cleaning up after 8 days of air strikes. At least 150 Palestinians and 5 Isarelis have been killed in the 8 days conflict while hundreds have been wounded. Gaza residents welcome the cease fire but say history shows that similar ones have not lasted very long.

此新聞文本來源于可可英語網,是一篇有關巴以沖突的熱點地區―加沙地區實現停火的報道。在新聞的英語文本后面,還附有中文參考翻譯。網站提供的一句英語新聞“ Gaza residents welcome the cease fire but say history shows that similar ones have not lasted very long.”的參考譯文是“加沙居民歡迎這次停火,但是他們說歷史顯示類似的襲擊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此英文句子中的單詞、語法均較簡單,但網站提供的中文參考譯文卻明顯與英語新聞的本意背道而馳。顯然,譯者對于該新聞的相關背景知識不夠了解,把“ones”這個代詞理解為了是“襲擊”的代詞。不清楚加沙地區雖長期處于沖突中,但歷史上也曾有過停火的記錄這一事。因此這句話正確的意思應為“加沙居民歡迎此次停火,但他們稱歷史顯示類似的停火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由例2可得知,在進行新聞聽力訓練前,老師應布置給學生任務去查找新聞的相關背景知識,這樣學生在對背景知識了解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就不會使得新聞時事熱點地區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背景等成為學生新聞聽力理解的障礙。

三、如何在新聞聽力教學中滲透背景知識的學習

在英語新聞聽力中背景知識的教學中,不應只是教師在課堂上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學生也要積極的參與。因此,英語新聞聽力背景教學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學生方面。

(1)在課前,教師提前布置給學生任務,讓學生去搜集新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并且可以通過電腦、手機、收音機、報紙、書刊等媒體來獲取相關的知識。并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向大家分享所查找到的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并利用多媒體向大家展示。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利用多媒體搜索相關資料以及整理的技能,更能激發學生對于英語新聞聽力學習的興趣。

(2)在課上,學生可以把提前準備好的文化背景知識以PPT或是采訪類的小品形式展示給大家。

(3)在課外,老師可以定期布置網絡英語新聞閱讀的任務。教師可以事先從各網站中廣泛收集、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且語言地道、的英語新聞,為學生課外提供盡量多的背景文化知識接觸的機會,并且通過大量閱讀英語新聞不斷豐富背景文化知識,擴大知識面,增加背景文化知識信息庫的容量;從網絡英語新聞中可以獲得英語國家豐富的背景文化知識,包括政治、經濟、科教、氣象以及醫療保健等方面的信息能獲得來自英語國家的近期消息。通過這些網上信息,學生不僅能夠養成讀新聞、聽新聞的良好習慣,更可以感受到英語國家社會和家庭的現狀,直觀地了解本土文化,體會到背景文化對聽力的影響。總之,網絡英語新聞閱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背景文化知識,不同程度地提高英語聽力新聞的水平。

2.教師方面。教師應該在課上補充學生不太了解并較為復雜的文化背景知識,并且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對于文化背景學習的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于背景知識的了解。

(1)英語新聞分類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新聞聽力的不同內容傳授相關熱門話題及其詞匯,并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按照新聞的內容,主要涉及經濟新聞、政治新聞、科教新聞、氣象新聞和醫療保健新聞等。

近年來的英語經濟新聞熱點話題主要包括能源問題、勞資糾紛、地區以及國際貿易協定、貿易峰會、勞動力市場、國際經濟援助、國際經濟合作、經濟改革、經濟危機等方面;政治新聞報道的熱點主要是新近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總統選舉、法律的頒布或修訂以及關系到民生的大事;科技新聞主要涵蓋電子及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等近期研究成果;教育方面主要涉及網絡教學;恐怖襲擊與學校安全以及高等教育轉型等熱點話題;氣象新聞主要包括一些氣象術語、數字以及與氣候相關的人類活動等話題;醫療保健新聞主要焦點在于艾滋病、新型傳染病。吸煙、維生素缺乏、健康飲食、人類壽命、睡眠等現象。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內容的新聞及其相關熱點,教授學生相關詞匯并拓展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2)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幻燈片,播放影音文件等方式,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西方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知識,從而有助他們對聽力材料中文化背景理解。此外,多媒體課堂上可以開展一些趣味性強的活動,如角色配音,即學生準備一部英文原版新聞中的一部分,消去聲音,讓學生給畫面角色配音。@是一項很有挑戰同時也很有趣活動,要求他們既能掌握角色說的話,又能模仿角色語氣和語調。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可以定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背景知識競賽,也可以進行熱門話題的猜詞游戲,刊印學習小報等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寓教于樂。

四、結束語

在英語新聞聽力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詞匯、語音、語法的基礎知識外,不能忽略影響聽力理解的諸多因素,更要強調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新聞中的重要作用。這對教師拓寬教學思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能力,其作用和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中文專業論文:計算機專業中文文獻英譯的若干問題分析

摘要:通過具體的案例,從中英文詞匯表意的細微差異、用詞和句式的多樣性以及英文語序的安排等三個方面對比分析計算機專業中文文獻的英譯,并指出閱讀英文專業文獻時需要注意的要點。

關鍵詞:中文文獻;英譯;詞匯;句式;多樣性;語序

專業學術文獻中的中譯英與英譯中并不是兩個簡單的互逆過程,它涉及到一種語言表達習慣如何嚴格地去適應另一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問題。如文獻[1-4]從專業特點出發,討論了英文文獻的多種中譯方法,但都沒有涉及中文文獻的英譯。文獻[5]雖然談到了中文醫學文獻的英譯,但給出的分析不夠細致。本文從中英文詞匯的表意差異、用詞簡練及表達形式的多樣性、英譯時語序的調整等三個方面出發,以具體案例評析的方式對計算機專業中文論文的英譯問題進行了討論。

1注重中英文詞匯表意的細微差異

案例1圖書館實施知識服務過程中的知識集成研究。

原譯文: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implementation.

分析:“實施知識服務”是一個過程,翻譯時應強調提供服務這一動作的延續性。與英文不同的是,中文無法從詞的形式上體現這種延續性。上面譯文中將“實施”譯成名詞形式“implementation”有受中文思維影響之嫌,可改為“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implementing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案例2知識集成是在知識服務過程中,根據讀者用戶的需求,將不同的知識源進行轉化、優化、融合和再建構,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化知識體系。

原譯文:Knowledge integration forms a new systematization knowledge hierarchy by transferring, optimizing, blending and rebuilding different knowledge sources according to reader's requirements during knowledge service.

分析:該句的主干是“知識集成是……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化知識體系”,而“知識體系形成”是個漸進持續的過程,這層意思在英譯時應該要表達出來。另外,“知識服務過程中……”的“知識服務”不是指這個概念,而是強調提供“知識服務”這一動作。

參考譯文:Knowledge integration is a new systematization knowledge hierarchy which was being formed by transferring, optimizing, merging and reconstructing different knowledge sources according to reader's requirements during providing knowledge service.

2避免用詞、句式的單一和刻板

筆者通過大量閱讀國外學者英文學術文獻中獲得的經驗表明,英文論文除了和中文論文同樣強調論文語言的性、嚴謹性和邏輯性外,還十分注重用詞簡練和表達形式的多樣性,這值得我們在中譯英或者撰寫英文論文時學習和借鑒。例如,“在建立這種復雜系統的過程中,使用了一種新的建模方法”一句中,“方法”可譯成method / way / approach等,而“使用”可譯成used / hired / employed / utilized 等。又比如,“對ETC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進行客戶流失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數情況下論文作者習慣性地用“It is necessary to …”句式,而考慮用“Analysis aimming at loss of customers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ETC-based CRM.”這樣的句式更能夠對句子中詞匯的次序做很好的安排,避免頭重腳輕。

案例3本文主要討論了①不信息系統的缺失數據補齊問題,提出了多重插補數據補齊算法,利用粗糙集理論解決了②不確定信息下知識獲取的方法,并對③不信息條件下的容差關系、相容關系、限制容差關系知識規則的異同進行了比較。

分析:本例的翻譯要注意兩個地方。一是句子的主干結構為“主要討論……提出了……利用……解決了……并對……進行了比較”,這個結構比較長,如果前面幾個部分都用主動語態敘述,一個“并對……進行比較”用被動語態就比較好;另外,“主要討論了……”如果用“discussed mainly……”就顯得比較一般,可用“This paper focused on / concentrated on …”。二是劃線的①②③句都具有“……條件下的……”這樣的形式,如果都譯成“under the condition of…”的形式,則顯得比較呆板。

參考譯文: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making missing data up ①in a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a multi-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missing data, solv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blem ②under uncertain information with rough set theory, and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knowledge rules in tolerance relations, compatibility relations and limited tolerance relation ③accompanied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were compared.

案例4……構建了農產品供應商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農產品供應商成分分析的綜合評價模型,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模型能、客觀和科學地對農產品供應商的綜合實力進行評價選擇……

分析:絕大多數的翻譯可能將“構建”翻成construct,“建立”翻成build,這樣譯就帶有濃厚的中式英文色彩。另外,如果以副詞形式來譯“、客觀和科學地”的話,則會顯得太普通了。

參考譯文:…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complex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gri-product supplier, next, a complex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ingredients of agri-product suppliers was given and demostr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model can evaluate the all-around ability of agri-product suppliers in a full, object and scientific way.

案例5首先,介紹當前國內外在本體存儲領域的研究現狀,深入分析該領域研究中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然后圍繞本體存儲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對相關技術如本體描述語言、本體推理機技術、本體存儲方式等進行了概要介紹和綜合比較。

分析:在處理類似“首先……然后……”這樣具有遞進或層次關系的段落時,非常多的論文作者將之譯成“Firstly,…Secondly/then/ next,…Thirdly/ at the final,…”這樣的形式,這種形式可以表達層次關系,但體現不了前后內容之間那種遞進的關聯關系,而論文中圍繞某個問題討論的前后內容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邏輯遞進關系。表達層次關系的用法有很多,例如“This paper started / began with the discussion of … Then / Next / Subsequently,…Furthermore,…”。

參考譯文:This thesis star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researches(這里不需要將“現狀”譯出來)on ontology storing as well a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ssue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Subsequently, some relevant technologies, such as ontology describing language, ontology reasoner and ontology storing pattern,etc. were outlined and compared(這里用被動語態比較好安排語序,不會顯得句子前后不平衡) with each other from three aspects related to ontology storing.

3翻譯時英文語序的安排

根據中英文表達習慣的差異和中文所強調的部分,以及為了避免翻譯成的英文句子出現前后不平衡的情況(如案例5),在翻譯中文論文時,就需要對語序進行調整。

案例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直觀定量地研究了大亞灣、嶺澳、田灣、秦山等各核電廠單位裝機容量(MW)三廢年度實際排放值或產生量……

分析:劃線部分如果按中文順序直譯的話,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研究了”更多的是表示一個已經完成的動作,而用不定式表達不出這層意思;二是該論文的主體是用“直觀定量”的方法來開展研究,如果“直觀定量地”以副詞形式放在句尾,對“研究”特點的強調和突出作用就會大大削弱。因此,翻譯該句時需要調整英文表達的語序。

參考譯文:……intui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main ingredients analysis was given to the annual emission value or output per unit installed capacity of three wasts produced by Da Yawan, Lingao, Tianwan and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etc.

案例7本文在對水稻品種審定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工作流理論,運用UML方法和G-RBAC安全策略,建立了基于UML和RBAC的水稻品種審定工作流模型。

原譯文: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business flow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fully(或者是用on the basis of 句型),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work flow, utilized UML methods and G-RBAC security policies, constructed work flow model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based on UML and RBAC.

分析:這是在中文論文英譯時的一種典型形式,即直接按中文語序來譯。實際上,該句的主干結構是“在……的基礎上,建立了……模型”,其他內容只是句子主干的補充說明。因此在翻譯時,要把“建立……的模型”提到前面,作突出強調。

參考譯文:This paper gave a fully analysis and study to the business flow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and then constructed work flow model of rice breed examining. The theory ofwork flow, UML methods and G-RBAC security policies were utilized in the analyzing and model constructing.

案例8We propose a three-stage strategy for predicting genes function with few positive examples. Firstly, we create some synthetic positive examples with few negative noise to enlarge positive examples set P. Secondly, we consider original problem as LPU and select a reliable negative examples by using iteratively SVM. Finally, a better SVM classifier is trained. We call this method SPE-PLU.

分析:這是一篇投SCI、關于“基因功能預測”的論文中的片段,句中表達明顯受到中文先分述后總

述的習慣影響,但英文是相反的。句中每個階段所做工作的目的是應該首先強調的。

參考譯文:We propose the method SPE-PLU including three stages for predicting gene function with few positive examples, The enlargement of positive examples set P is done in the first stage, this can be implemented by creating some synthetic positive examples with few negative noise.Subsequent work is selecting a reliable negative examples through using SVM interatively, original problem is condsidered as LPU in this stage. Furthermore, a better SVM classifier is trained in the final stage.

4結語

中文文獻的英譯工作不是機械的直譯,必須在了解相關專業內容的前提下,對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表意上的細微差別要有的把握,進行靈活的意思轉換、表達方式和語序的變通并注重用詞的嚴謹、簡練及多樣性等細節,才能形成地道的譯文。

為此,大量的專業英文文獻閱讀是一個必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獲取專業研究信息外,還應特別注意下面三點:1)對英文文獻中的用詞要多琢磨,特別是與專業相關的名詞、表并列或轉折(遞進)的連接詞、分詞形式作后置定語以及介詞等,多篇同樣主題的文獻中用詞可能會不一樣,這就提供了比較和學習的機會;2)注意觀察文獻中動詞時態、語態及句式的變化;3)重視文獻中長句的語序安排。只有這樣多觀察、多比較、多琢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對中文專業文獻的英譯水平。

中文專業論文:外語專業課中文學意識的培育

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對策

本文認為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對策有:

(一)總體把握教學大綱

在考慮到語言的功能、意義及結構等因素之外,還要總體的把握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把目的語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去,還要盡自己較大能力的確定外教在教學環節中的目的語的導入的重點,從而讓英語文化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編輯使用教材的時候要與目的語的文化相結合。課本中的練習、對話、及課文等材料的選編要重點考察他們在目的語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與典型性。事實上,當前在改編教材上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的進步也是很明顯的。所以也能促進教師教授語言,結合文化內涵與文化背景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三)恰到好處的進行課堂文化滲透

恰當的進行英語課堂文化的滲透,其具體的方法有三大類:及時是通過單詞講解英語文化內涵。語言構成的三要素是詞匯、語音及語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教、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對詞匯的影響表現為其感情色彩和附加意義上。所以在講課中,要重點對詞匯進行講解,從詞匯的比喻義對比、象形對比、本義對比再到文化歷史意義的對比,分清詞匯的褒貶含義。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書本的知識,介紹課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據英語的背景知識,來促進和傳播本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精讀課堂上,通過語言材料較大資源的為教學所用。第三種方法是通過話題感受他國文化。不同的文化國度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舉例來說,中國喜歡談論婚姻、收入、家庭,然而在英美國家都十分重視隱私,這類的話題會很少涉及。

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外國的圖片與物品,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英語文化知識,了解國外的雕塑、藝術、風土人情與建筑風格。還要鼓勵學生與留學生或外教多交流,通過溝通了解外國人的禮節、忌諱、習俗等文化習俗。

通過課外活動加深學生的文化知識

幫助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拓展文化知識和目的語。舉例來說,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報紙、期刊以及英語文化作品,提升學生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社會關系、社會風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意識。另外,還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后觀看英語錄像片和英語原版電影,不但可以學習影視本身的文化外,還能通過表演了解與目的語有關的非言語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要鼓勵學生多同外教溝通

從英語語境來說,同講本族語的人交流能夠促進英語運用能力的進步。讓外教多給學生教授寫作、聽力、口語、英美概況等類型的知識,鼓勵學生課后要多與外教溝通交流,這樣便能學到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社會文化知識。

展開與文化有關的專題研討

多開展與文化相關的專題研討活動,然后還要結合中文對應的文化背景進行區分。舉例來說,可以開展閱讀英美文化書籍,來了解英美文化,再根據材料內容進行發散性的談論與介紹,在此基礎上再與中文的文化相區別。通過開展介紹、對比、分析、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目的語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結語

在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重視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下意識的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消弭中外文化的障礙,加強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敏感性,充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認為應從宏觀的視角,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教授目的語的文化知識。

作者:張婷婷單位:長春師范學院

中文專業論文:大文學傳統下中文專業學科理念重構

本文作者:劉漢光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一、引言

學科知識缺乏實用性,學習目的缺乏明確性,就業求職缺乏競爭性,面臨這樣的辦學困境和挑戰,中文專業應如何作出調整改革,已經成為時代性的課題。但治標不治本,不作根本之思的改革只能導致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混亂,對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所起的功效也只能是小修小補。中文專業要因應時勢變化和社會需要徹底改革,就必須正本清源,從反思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開始。

二、中文專業辦學困境的癥結

中文專業辦學困境的根本癥結在于它的學科理念:純文學觀念。純文學觀念從近代歐洲傳入。所謂的純文學指的是某類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審美文本,與之相應的純文學觀念相信文學作為客體本身具有獨立的價值,對其內在屬性及規律的研究遂構建為一門獨立的“文學”學科。近代中國大學的設立,是接受西方學科理念與學術理念的結果。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中國文學門”正式作為文科的一個教學建制,成為最早的中文系。一百年來,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有衍變,但依據純文學的觀念開設文學課,編寫文學史,將文學作為獨立的學問進行研究乃是基本的傾向和趨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對政治干預文學的抗拒和反撥,強調文學的非功利性,對文學審美屬性及內在規律的重視更成為文學研究的主流,大學中文專業的純文學性質進一步強化。概言之,百年中文專業教育已確立了以純文學觀念為根基的學科理念;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以學術研究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承認,這一學科理念的確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有其學理的、歷史的合理性。

一方面,純文學的理念固然偏離了傳統文學經世致用的精神,學術研究的模式也背離了傳統文學吟詠情性的傳統,但是,作為它山之石,這兩者都不失為我國文學傳統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從近代特定的歷史背景看,大學中文專業的設立,固然是基于西方學科觀念、學術理念的引進,但彼時中國知識界仍綿延籠罩著“尚文”的文化傳統,能夠進入大學接受西式學術教育的,多是浸淫過四書五經、辭章帖括,舊學根基扎實的學人。有此文化傳統作為根基,再加上西方觀念和理念的沖擊訓練,故而大學中文教育所培養的這一代學人,得益于中西古今學問的匯通,無論是辭章創作還是學術研究都成績斐然。但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重新審視討論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及時,中國文化傳統經過百年簸蕩摧殘,已瀕于學絕道衰,文脈中斷,進入大學接受中文教育的學子,其文學文化根基之浮淺可想而知。缺乏扎實的基礎而奢談中國文學研究,未免不切實際而淪為空中樓閣。第二,原來立足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已讓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正趨向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由擴招造成的巨大就業壓力,更強化了學生對實用技能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死抱純文學的學科理念,以研究型的課程體系、教材、教法培養人才,就難免膠柱鼓瑟了。純文學觀念下的中文專業,其局限和缺陷已經顯而易見。

下面不妨從就業的角度略為分析。教育的功效,無非落實為知識、技能、人格素養三方面。依照純文學觀念、研究型理念所培養的中文本科人才,其知識優勢在于較為系統的文學知識和理論素養,但這些知識和理論只有學術價值,沒有多少實用性。學生即使具備了從事文學研究或文學評論的基礎,可以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但要在高校或文學研究機構獲取職位,還必須通過考研的途徑,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后才具備入職條件,因而這一就業方向對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并不現實。至于要任職中小學語文教師,則涉及教學技能素質的問題,需要兼修師范課程。況且依目前的就業形勢,中小學語文教師職位有限,競爭性也不小,許多師范專業的學生也未必能輕易入職。

中文專業更廣闊的就業天地,在公務員、文秘、媒體、出版社、企事業單位文員,包括企劃、廣告等職位領域。與其它專業相比,中文學生在這些職場上的競爭力應該表現為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較為豐厚的人文素養兩方面,主要適于從事文案和人事工作。但是,純文學方面的技能和素養,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學非所用,不能滿足職業的要求:技能方面,中文學生的寫作技能傾向于文學寫作而非實用寫作,往往有文采而不切實,多數文案工作并不需要華麗的文采;素質方面,純文學強調情感性精神性,它所滋養的人文素質未免偏狹,許多學生缺乏廣闊的社會文化知識,缺乏閱讀人生、介入社會、批判現實的能力,往往有情感無思想,講精神不實際,在職場競爭中其專業優勢實在有限。純文學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審美性探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但也不必諱言,純文學因而也是“小眾”的文學,適于少數人的研究。純文學觀念下的中文專業,在本質上是培養精神貴族的專業,實際上也就是小眾專業。正是這一局限性,在大學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本科人才傾向于應用型的今天,缺乏實用性的狹隘的純文學觀念已經成為限制、束縛中文專業發展的瓶頸。

三、中文專業辦學的出路

只有突破純文學,回歸大文學傳統,依據大文學觀念重鑄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用以指導人才培養,才是中文專業辦學的根本出路。大文學是我國綿延幾千年的文學傳統。所謂文,其起點一方面出于紋身之“文”,甲骨文的“文”字,“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畫之紋飾,故以紋身之文為文”①;一方面出于形文之“文”,《周易?系辭》:“物相雜,故曰文。”《說文解字》謂“文,錯畫也,象交文。”文既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的表達姿式,又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把握方式。對于個人,文包括“容之文”、“辭之文”、“德之文”②幾個層面;對于大群,文等同于文化、文明,故“文”該攝一切人文。人文可籍由各種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方式呈現,人文訴諸文字的表達,講求法式規律,故謂之文學③。

廣義的文學泛指一切有人文價值的文獻;狹義的文學,則指講究情采聲韻之美的作品。講究情采聲韻之美的文學,不僅有表現情性的純文學,也有干預現實的政教文學,還有大量與日用生活相關的實用文字。從研究的角度說,文學的根源和意義基于“文”,是人文的表達和體現。文學的特殊性就在于通過文字達成對人文的理解和表達,故而學習研究文學,其終極價值和意義也在于對人文的理解和表達。古典中國的這一文學大統,立足生命主體,介入社會現實,貫通大群文化,較諸封閉自足的精神性的純文學,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適用性,它既包容純文學,又重視文學在社會人生中的實用功能。以大文學作為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則大文學的性質決定了這種文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征和要求:1.在知識類型上,文學教育既是通才教育,又是專才教育。

所謂通,指它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人文通識;所謂專,指它培養的人才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有較強的理解應用能力。通而能專,這是文學專業較諸其他專業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通常所說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較諸純文學理念,大文學理念所培養的人才具有更廣闊的人文視野,是真正的通識型教育。2.在能力要求方面,大文學教育理念,既涵蓋文學文獻的解讀與研究能力的培養,更強調社會生活以及職場所需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既可以吟詠情性,更傾向于社會實用。3.在人格培養方面,大文學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求教育對象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更重視這種人文素養的外在展現,即“文”在“言文”與“容文”的落實,是的素質型教育。依照大文學的理念,現有中文專業的課程體系就有必要重構。大文學的外延不僅包括純文學、實用文學,也包括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等的著作。大學中文教育,當然不可能讓學生博通一切,但不妨在原來的語言類和文學類基礎上,增加人文通識類作為專業的核心課程。這類課程主要為人文類原典,還應包括部分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通論性課程等。這樣,中文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在人文知識素養上也就較為了。此外,依據“文”的實質,所謂的人文素養,還應貫徹落實為個體的人格修養,這就需要設立修身實踐類課程,包括培養“容文”的禮儀風度,訓練“言文”的言語論辯,以及旨在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等的課程。

人文通識與修身實踐,其他專業的學生同需修習,但于中文專業學生要求應更高,故當視為專業課程。至于現有文學類的課程,也應依大文學的理念調整其內容。目前的文學教材,文學理論主要圍繞純文學觀念闡釋文學問題;文學史論則主要依據純文學觀念研究文學現象和文學發展的規律,并以此來評價文學作品;而所謂的文學作品,基本上局限于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種體裁。因而,當務之急,應以大文學觀為指導思想,編寫適合的文學教材。文學理論應兼容純文學與實用文學,文學史應該是開放的“大文學史”———文學史的內容向社會歷史文化延伸,文學體裁拓展包容實用文體,文學評價也應注重文學參與干預社會現實的功效。完整的文學教育的內涵,由文學賞評、文學寫作、文學史論、文學理論四個層次構成。賞評與寫作是根基,史論與理論是提高。目前的文學教學,重知識重理論,屬研究型的教學模式,而賞評與寫作能力普遍被忽視。這樣,所培養的學生,未免顯得常識豐富,趣味缺乏,理論不少,能力有限。學生在知識能力結構上頭重腳輕根底淺,要求其進行學術研究,無異于拔苗助長,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淪之為雞肋,便是明證。故而,文學教學應以文學和文獻的鑒賞闡釋為主,以文學史、論的教學為輔,在增設經典導讀課的同時減少史、論的課時。寫作能力是中文專業學生賴以立足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核心競爭力。但純文學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既無法有效地提高純文學寫作能力,也忽視實用寫作的能力訓練。學生具備一定的純文學技巧,在實際應用中卻又無法發揮。故而強化寫作能力的訓練,同樣應以大文學觀念為指導思想,立足社會現實和職業需求進行改革。做法可以有二:一是以實用寫作為根基,通過公文、新聞、時評、社會調查等實用寫作訓練,既磨練文字表達信、達、雅的功夫,又錘煉思想,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一是發揮純文學的優勢,結合職業需求進行“創意寫作”訓練,有意識地“為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所有文化產業提供具有原創力的創造性寫作人才”①。或者,還不妨適當進行一些古典詩詞歌賦及應用文體的創作訓練,以承續傳統文化的風雅。

四、結語

對于本科教育,大文學注重人文通識,強調實用能力,可以有效地實現就業的大口徑,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對于研究生教育,大文學所奠定的寬厚根基和宏闊視野,也有利于學術研究的提高和深入。因而,以大文學理念作為中文學科根基,重新確立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不僅對非研究型的高校顯得十分迫切,即使是研究型的大學也勢在必行。

中文專業論文:國學經典在中文專業的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摘 要:正如“孔子班”在國際流行一樣,國學傳播又一次成為熱議的內容。從《三字經》到《論語》,從《莊子》到《中庸》,無論是何學派,國學經典都在用其特有的方式融入生活。自然,中文專業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更有其必要性。本文將借由“咸陽師范學院”事例從學習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教學現狀和解決對策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咸陽師范學院;國學經典;中文專業;對策研究

“渭水穿南,舊截ū保山水俱陽,故稱咸陽”。作為部級歷史文化名城從在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時便贏得了“帝都”的美譽。雖歷經朝代更替,但咸陽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自然,受其影響,咸陽的歷史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為弘揚中華文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建設精神家園,咸陽師范學院舉辦“詠頌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國學經典詠頌會、國學知識大賽、邀請專家做國學經典閱讀報告等活動,師生一起共同演繹國學經典,推廣國學。中文專業的師生更是首當其沖,取得佳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

國學根本上是教導“如何做人”。四書五經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即便是鄉間不識字的“下里巴人”,也在自覺實踐其中的道理。“仁愛”“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格,提升素養。同時,華夏五千年燦爛文明,通過對國學的學習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尊師重道,長幼有序的禮儀道德觀念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如果失去這些觀念,就容易造成混亂的社會局面。梁啟超曾說:“《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的道理名言,一部分已經形成全社會共同意識,只有了解它才不會產生偏差與隔閡,更好地適應社會[1]。人活著,要活得有價值,有格調,有意義,有尊嚴。當代中文專業的學生更是需要從國學經典中領悟自我,提升境界,從個人出發,關愛國家、關心社會,以己之力奉獻創造。

2中文專業學習國學存在的問題

所謂中文系的立系之本就是中國悠久而偉大的傳統文化,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像應用寫作、對外漢語教學等科目對比古代漢語等傳統科目要受歡迎得多。不可否認,為了更快融入社會,這樣的應用型教學更受歡迎,但是他們實際上是有所缺失的中文人才。現代中文專業最缺乏的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單單是詩詞歌賦,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及其需要學習的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帶有其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的人文精神,中文專業作為這種人文精神的“親傳繼承者”,更應該有其鮮明的特色,重點在于古典文學,輔以現代應用教學。可事實上兩者經常本末倒置。

咸陽師范學院中文專業中的漢語言文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中等學校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中文專業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近期成就;懂得教育理論,掌握教學方法和規律。但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育不足的情況,尤其漢語言專業與國學研究息息相關但分析其中文專業現狀仍然有以下幾點問題:

2.1 國學研究不深入

在大多數教學當中國學經典并不是必讀科目。咸陽師范學院漢語言專業中除了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等學科其余中文專業教學對于國學的探討并不十分看重。但事實上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等學科同樣需要國學經典作為輔助。

2.2 國學經典不普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即使作為在小學就要求背誦的經典國學《三字經》其普及度依然不夠廣泛[2]。誠然,在高校教育中對于國學經典的要求更多,對于學習研究要求更精更專,但是僅僅自己鉆研不做出普及仍然是不夠的。

2.3 國學經典無用論

從就業角度來看,國學經典并不是必考項目,因而十分容易忽視甚至無視其重要性。雖然很多學生把國學經典當做課外拓展閱讀,的確有所收獲。但是沒有相應的教師指導依然不夠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3解決對策

3.1 加深研究

針對咸陽師范學院漢語言專業中的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對應開展國學科目教學,將其作為單獨的學科進行講解。此外,除了必修課,還開設了一些國學選修課。鼓勵教師針對國學經典閱讀申報各種研究科題,此論文就是研究成果之一。通過以上舉措,一方面對于學分制度的需要提供新項目,另一方面加強國學經典在中文專業的分量,從深入研究角度出發加強國學在漢語言專業中的影響。并為學生考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 推廣普及

為了讓中文專業乃至全校師生重視國學經典,咸陽師范學院開展了多種普及活動。“詠頌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國學經典詠頌會就是典型范例。伴隨著典雅悠揚的古樂,身著傳統漢服的“古代儒生”走上舞臺,集體詠誦《弟子規》;隨后,學子們又登上T臺表演“漢服秀”,還有柔美靈秀的古典舞蹈、勁健婉轉的京劇表演、自在隨意的書法表演、空靈動人的古箏與竹笛演奏、剛柔并濟的太極表演等,依托現代表演元素傳播古典傳統文化,生動地闡釋著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文化,將現代設備與古代表演創新結合,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專家講座,而是運用現代科技展現經典的魅力。科技處和文學與傳播學院邀請“長江學者”李浩教授作了題為“經典閱讀四題”的學術報告,講授經典閱讀的要義,對學生提出的經典閱讀問題予以深入淺出的解答。一再鼓勵大家,在人類知識日益碎片化閱讀的亂象中,一定要靜下心來潛學閱讀,感受經典的魅力。國學不只是書本,還有各式各樣的文化傳統。如咸陽師范學院一樣,借由其他方式進行,其收效會超出預計,帶來更大的收獲。

3.3 加強比重

落實到實際生活,學生時代的一切學習經歷在很大意義上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除了將來做教師需要堅實的國學功底外,現在已經有一些公司在面試時準備與國學相關聯的題目以考驗學生是否適合公司需要。例如對國學經典語句的解讀,對國學故事作評論等。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文字方面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對于國學經典的解讀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很難做出正確的或者說公司需要的解答。因此從就業的多元化來講,中文專業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上也要加強經典閱讀的比重。

4 結束語

國學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些對于享受前人蔭涼的當代人來說是十分寶貴的財富。中文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明確其重要性,無論是學業要求還是自身追求,都應該對其有確切的認識做出相應的努力。推動國學經典的普及,讓它在國內國際發光發熱是一大目標,中文專業的學生們更需要挑起擔子,敢于承擔責任。相信隨著國學經典教育的更加深入,不只是中文專業學生,更能讓所有學生、祖國未來共同承擔這一使命。

中文專業論文:亞偉中文速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摘要】目前速錄行業是一門新興的職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比例還不協調,特別是社會公檢司法部門中對這一類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和探索培養速錄專業人才的模式,以提高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目標,為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速錄人才。

【關鍵詞】亞偉中文速錄 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探索與研究

一、亞偉中文速錄專業的發展現狀

亞偉中文速錄是由專業的速錄師使用的輸入方法,通過漢語拼音的方法,將電腦與速記技術相結合,是一種快速記錄語言的專業設備。1994年,唐亞偉教授研制成功及時臺鍵盤電腦速記機,后被稱為“亞偉中文速錄機”。隨著速錄專業進入高職院校,亞偉中文專業速錄也開始作為一門專業的技能課程在各個高校開設。目前主要廣泛使用在社會公檢司法部門、網絡直播、新聞記者采訪、同聲傳譯等領域,社會對速錄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而且收入相對較高。因此,需要加大對速錄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推廣和應用的力度,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速錄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的技能,提高速錄人員的實力。

雖然目前速錄專業在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速錄行業與外國的相比較而言,起步比較晚,而且相對在經驗上存在著不足之處,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對速錄專業的推廣力度不夠,再加上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培養模式;素質教育理念的薄弱,素質培養與技能培養的比例不協調;目前高校中的教師在專業水平和授課技巧上存在著不足;由于教學方向的不明確,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的。因此,當前我國的速錄行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通過完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1]。

二、探索和研究亞偉中文速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方案與時俱進

各高校在設立速錄專業的時候,應該充分的了解整個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將產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將速錄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技能操作相結合,打造素質教育教學。與此同時,還要根據速錄專業就業前景的特征,創新課程體系,打造職業教育。將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到底,為學生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能的掌握。保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積極創新和探索新的培養方案,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水平和專業技能。

(二)明確教育的目標

速錄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教育培訓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循這一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隨著速錄行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需要加快培養出高素質的速錄人才,在數量與質量上要同時的增長。人才培養的模式應該越來越規范化和體系化,從師資這一源頭開始,逐步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整體水平和教學的質量,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三)創新教育方式

為了實現教育方式的創新,一定要遵循兩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一定要以素質教育為教學的根本理念,在注重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行業潮流;另一方面是加強校企合作,將培養人才的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注重職業教育。培養、教育速錄專業人才,就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服務。因此,必須創新教育方式,樹立服務的教育理念。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與能力,為學生提供職業感知的機會,并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在市場中的職業競爭力。

(四)以適合的專業背景設置速錄課程體系

雖然目前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多是文秘等專業中增加速錄選修課程,我校以計算機應用專業為背景,并增設了速錄專業課程,即在具備計算機專業技術的基礎上掌握速錄技能,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就業路徑。

(五)以就業需求為教學導向

如果想做好職業教育,就必須以就業需求作為教學的導向,學校需要根據行業需求,明確崗位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產學結合,培養出的人才符合市場的需求。目前我國的大學時就業的形式十分的嚴峻,這就是由于教學導向多是以理論型教育,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市場需求的技能相脫離,因為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自然就會出現就業難的問題。

(六)注重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師資水平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完善:一方面是教師首先需要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增加自身實戰的經驗,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徹底的解決學生的問題,通過增加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進而促進學生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中文專業論文:實訓課程建設與中文專業大學生基礎技能培養

【摘要】實訓課程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比較薄弱,這與其學生技能要求并不相稱。在大學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強演講與口才、經典背誦、作文訓練等實訓課程,并通過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的指引和規范,這既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又為中文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鍛煉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實訓課程;基礎技能,應用型,課程體系

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證明此為分層次的組成部分,如英國學者PeterTKnight&MantzYorke提出了著名的的USEM理論,認為大學生的可雇傭性由學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專業知識的掌握度)、技能(Skills,專業技能與基礎技能)、自我效能感(Efficacy,自信心)以及元認知(Meta-cognition,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發展)能力組成;國內學者謝志遠也將就業能力分為基礎性能力、專業能力、差異性能力三個一級維度[1]。

由此可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但要看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基礎能力和專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但現在高等學校都過于偏重學生專業能力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而對學生基礎就業能力的培養普遍關注不足,使得學生情商不足,人際交往能力不強,明顯削弱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基礎技能包括基礎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兩大部分,這一點中文專業學生也不例外。基礎能力包括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則包括漢語言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這些能力的有效培養能盡力保障中文專業大學生就業后的基本工作能力、基本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情商培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調動諸多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通過開設適當的實驗課程來有效提高學生基礎技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是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關于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現行教學狀況的不足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思想上的忽視。這種忽視具體體現有三:一是對中文專業學生基本技能的內涵和外延缺乏研究。什么才是中文專業學生應該培養而且迫切需要的基礎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又應該設置怎樣的課程加以鍛煉?這些都沒有認真細致的研究和規劃,因而在大學一二年級沒有針對性地開設有效的專業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二是在課程設置中沒有遵循教學規律對學生基礎技能進行有效安排。基礎能力的培養應該在專業能力之前,因為它是專業技能的堅實基礎。但因為沒有對基礎能力引起高度重視,認識也較模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出現了隨意安排的現象。三是由于對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礎技能缺乏細致研究,因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也極少,學生基礎技能培養明顯缺乏課程教學的保障。

二、基礎技能培養缺乏實訓環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文專業學生的就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方面傳統的就業渠道面臨巨大挑戰,另一個方面新的就業渠道又紛紛涌現,如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宣傳、策劃、營銷、秘書等崗位有需要大量中文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但我們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的專業實習手段來進行實訓,如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而沒有針對基礎技能培養的手段豐富的實訓環節。譬如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文學鑒賞能力時,主要依賴語言類和文學類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基本都是理論課;即便是寫作和普通話課程,也缺乏系統的學生實訓,學生的能力培養夾雜在老師的理論教學當中。當然這種情況除了思想認識和教學研究不力之外,也和實訓手段、實訓經費、實訓室建設滯后密切相關。

三、缺乏有意識的情商培養。情商,是情感智商的簡稱,它“是一個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情感,理解控制他人情緒、情感,以及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駕馭情緒情感水平高低的標尺”[2]。良好的情商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隨著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移情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自我發展能力的凝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后主要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同時因其就業面寬的特點,需要就業后進行再次擇業的能力培養,因此更應注重情商培育。但由于我們對教育成效、人才培養認識偏頗,明顯缺失學生情商培養的目標性和計劃性,也沒有對此有日常性的教育和培養,往往是將這一重要課題簡單地歸結為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交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一個單位來解決。

針對當前的現狀,為使中文專業大學生基礎技能得到穩固和提高,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技能的培育和鍛煉,離不開實踐,只有動手,才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總體來說,加強實訓類課程建設的作用有三:

一、突出人才培養方案的應用型特征。人才培養方案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辦學思路、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它的培養目標是學校人才定位的根本指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一般將自己定位為應用型本科學校,這也意味著學校的各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但以漢語言文學為主的中文專業作為老牌專業,人才培養往往重在理論型、研究型。即便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學校也重在師范技能培養。這種培養目標無疑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中文專業人才就業面寬、崗位變化大的要求。

二、強化非結構化環節設計,有效彌補課程體系的不足。胡有林老師在《基于系統思維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一文中指出: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明顯不足就是對于非結構化的環節缺乏充分考慮,也就是說對于課堂以外的課余時間的總體設計和要求重視不夠。這一點,在一貫重視統一范式學習過程的中文專業來說,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在課程設置優化的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安排。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約束力不強以及大學以后很難迅速適應大學學習新特點的不足,通過實訓課程安排延伸到課外是是一個極好的解決方式,它既能和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相呼應,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課余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同時,通過這種課后的師生互動,也能有效拉近師生距離,從而反哺課堂教學。

三、有利于學生的情商培育。中文專業學生的基礎技能實訓課程主要包括寫作、演講、辯論以及經典名篇的背誦與理解。這些實訓項目大多與陶冶學生情操、滿足學生正當情感需求有密切關系,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美學傾向有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譬如當我們在閱讀作品、吟誦經典篇章的時候,就在鍛煉我們感知自身與他人的情感、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聯、從而達到更好地辨識和理解他人情感來調控自身情緒的效用。像演講、辯論以及寫作實訓的開設,更能夠不斷地增強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因此也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情商水平。而且這些實訓進入課程建設體系,通過具體的實訓大綱和工作室項目教學的特點來加以實施和保障,使得這些實訓項目既能人人參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效果。

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基礎技能培養,因而在進入大學以后普遍體現出自我調控與人際交往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偏弱的不足。同時,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也使得當代青年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中文專業學生對此的要求又比其他專業更為突出,因此在大學低年級時,通過實訓課程的強勢介入來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培養是大學課程體系改革一個值得重視的途徑。

中文專業論文:中文專業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模式探析

【摘要】本文闡述了中文專業創業教育的師資團隊的分階設置的結構模式及其得以實現的保障措施。將創業教育所需的九類人士分屬校、院兩級創業委員會,依據創業教育的不同培養階段分別設置師資組合,形成不同的四階師資結構模式。這樣的分階設置,權責明確,能有效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避免師資、時間、精力以及經濟上的浪費。

【關鍵詞】中文專業 創業教育 師資團隊 分階設置

相對于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滯后,其中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無疑是創業教育師資的缺乏。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是制約創業教育工作質量的重大因素。

一、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人員分階構成模式

(一)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人員構成模式

中文專業的創業教育不能孤立的進行,它是學校創業教育的一個有機部分。只靠中文專業的教師,創業教育是難以進行。中文專業的學生只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要想創業,也是難以實現的。創業教育涉及經濟管理、法律、政策、心理、社會、文化以及各種技術等諸多專業學科,是一種繁難的立足于某一專業教育基礎上的跨專業式的、多專業融合的漫長的教育過程,更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多學科的復式教育。

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構成人員,必須要能滿足創業教育的這一特殊性與多面性要求。構成如下:1、院級主要領導1位,負責統籌安排全院的創業教育。這樣有利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便于宏觀調控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2、各級系領導1 位,負責具體落實自己學院的創業教育,將有利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3、專職創業教育教師若干名,為創業教育提供創業教育理論支持,普及創業意識,為各院兼職創業教育教師提供培訓;4、各專業學科骨干教師1 位,為創業教育提供可能需要到的專業知識、技術、理論等的支持;5、校外成功的企業家,企業家的經驗和教訓具有很好的激勵和借鑒作用,能增強學生創業的信心,并可能為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提供實訓的場所和機會等。

(二)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院、系兩級構成模式

以上各類人員在學校的創業教育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能彼此互相配合,形成有機的整體,將能大大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如何將各類專家形成有機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呢?創業教育既要體現專業特色,又要避免由各個學院來負責各自負責本學院的創業教育而導致的師資、時間、精力以及經濟上的浪費。所以,創業教育好由學校和學院共同負責,在學校的統籌下由各學院具體負責本學院的創業教育。

(三)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分階構成模式的得出

依據創業教育的四步分階培養模式,各個階段的培養對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所用到的教師在權利、能力以及專業知識上也應有所差異與區別。在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創業教育師資團隊應根據培養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置組合。

1、及時階段的創業教育主要由學校創業委員會統籌安排,本學院創業委員會具體負責。由系創業委員會統一安排各系的上課時間和地點。

2.第二階段創業知識的培養,由創業班的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安排及教學。這樣便于協調創業班學生的專業教學與創業教學的上課時間。系的兼職創業教師可負責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如再缺少相關課程的教學人員,可申請由校級創業委員會向各學院協調解決。

3.第三階段創業能力的培養由學校創業委員會整體負責。這樣,可以從整體上宏觀掌控和調控學校創業教育的各個方面,便于有效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統籌計劃;便于求得社會各界對校級學生創業團隊的幫助;便于增強對學生實訓或真實創業的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階段創業教育無論采用哪種實訓方式,校創業委員會的相關人員要全程給予知識、技術、策略、法律和心理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并可對創業團隊的實訓進行適當的干預與調控。

二、分階式師資團隊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職責明確

首先,校、院兩級級專職創業教師負責全校和各所屬學院的創業氛圍的營造;創意意識的宣傳、普及;對兼職創業教師進行創業理論的培訓和指導;負責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實訓基地的建設等。其次,兼職創業教師在其所屬學院的院級創業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配合院專職創業教師進行本學院創業教育的宣傳;結合本專業特色,開設部分創業課程;服從校級創業委員會的工作調遣。,外聘專家要負責創業教育相關方面知識、經驗的教學和指導;有責任參加創業論壇、案例討論和項目風險評估等。

(二)激勵機制

1、工作量計算要有利于兼職創業教育人員。兼職教師的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量減半,從時間上鼓勵教師去從事創業教育。將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參與創業咨詢、開講座等的工作折算成教學工作量,按每個課時多少金額,給予經濟獎勵。鼓勵老師編寫創業教育的相關教材和論文,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2、允許教師停薪留職去創業。鼓勵教師到企業進修,進修期間工資、津貼照發。據有關調查顯示:“89.9%的教師認為豐富的深入企業的經歷或者雙師型教師更能有效指導大學生創業。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這個總體看法是正確的。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具有創業經歷的人極少,成為教師之后就沒有動力、精力和能力再進行創業及相關活動。”因此,要想培養出眾多的有創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政府、學校必須要解決教師們在經濟上的顧慮,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3、承認創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現有的專業職稱的評定中的地位。目前,“很多普通任課教師對創業教育并不積極,重要原因在于職稱評審制度。該制度要求教師必須在已有的某個學科和專業范圍內發展,而創業教育工作不會對其專業產生幫助,不會有利于職稱晉升和學術成長。”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國家可承認創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現有的專業職稱的評定中的地位,以消除老師們的這一顧慮。

筆者依據中文專業創業教育的四步分階培養模式,構建了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分階設置的結構模式。將創業教育所需的9 類人士分屬校、院兩級創業委員會,根據培養階段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師資組合,明確各級、個人的職責,形成有機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這樣的分階設置,權責明確,能有效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避免師資、時間、精力乃至經濟上的浪費。

中文專業論文:企業對中文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及對策

摘要:企業期待專業的人才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又有與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還具備計算機、外語等能力。高校中文專業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可結合這些需求進行些許改善。

關鍵詞:企業需求;高校教學;學生學習

企業在推動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地位日益凸顯。為營造良好企業文化、增強競爭力,企業也亟需一批中文專業的人才。調研團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通過企業深訪、畢業生問卷調查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到企業對中文專業人才的需求。現將調研所得結論、建議概述如下:

結論

大部分企業在錄用中文專業人才時,很看重是否有相關工作經驗或實習經驗。最重視本專業的技能依次為:文書寫作、交際與公關、策劃與部署、資料與信息的處理。認為本專業人才仍需提高:企業管理知識及能力、文書寫作處理技能、溝通交流技巧、秘書理論和實務知識、現代辦公技術。其他像是禮儀知識、公眾演講能力、廣告知識及技能等也有所涉及。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基本看法,最強烈的四種聲音分別是:①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內容基本與本專業無關。說明本專業學生需廣泛涉獵,打下基礎。②知識淵博、人文素養高,加之工作后學習其他技能,發展后勁足。說明本專業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育仍是關鍵。③職業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識寬而不精。故將來有志于在某類型企業工作的學生,需學習與就業領域相關的某種技能。④知識結構不合理,沒有反映出業界的發展現實。可見本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優化知識體系,既有廣博的文史哲知識,又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同時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實用技能。中文專業的教學則可在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社會職業崗位的要求,融入新的課程與教學方法。

不同領域的企業,對中文專業人才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金融領域,青睞獲得過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第二學位證書的人才。建議中文專業人才多接觸社會,在工作過程中應活躍思維,鍛煉創新能力。傳媒行業招聘時,青睞有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獲得過重要相關獎項的學生。希望本專業學生提高廣告、新聞知識及技能;拓寬見識與眼界;鍛煉自學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了解所從事行業需具備的素質,還要熟悉整個行業的流程。

不同類型的企業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國營企業青睞有黨員身份,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且文筆佳的中文專業人才。合資企業希望人才外語水平高;借助中文專業長期熏陶而成的人文修養,緩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隔閡。

除企業外,調研團也調研了部分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整個調研情況來看:

敬業、責任心強等仍是各類用人單位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中文專業人才要具備的能力,前五種依次為:寫作能力、溝通交際能力、計算機及新媒體技術、外語應用能力、審美能力。

建議

學生學習:

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以便將來在跨學科的背景下能較快入手,還可厚積薄發。多創造機會進行理論學習、應用實踐。作為本專業的學生,要培養用人單位亟需本專業學生具備的五種能力,首先要不斷提高本專業基礎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要培養篩選、處理知識的能力。如今在云計算、云存儲的技術水平里,獲取知識相當容易,要選擇好的閱讀文本,學習的知識還要學好文獻學:文獻學繼承了的文化,傳承傳播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文獻材料的掌握也是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只有很好地掌握文獻學基礎知識,才能比較系統地掌握與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相關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從事高新科學研究和實踐的能力,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科學素養和自然科學素養,在文理交叉方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在學好文獻學的基礎上,可借鑒訓詁學學習方法,貫通中國文脈,提升文字水平,通曉中國文化發展次第,至少行文流暢,無錯字病句,文字水平應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參考比較文學學習方法,拓展研讀海外經典作品,博聞強識,開闊自身視野,對中外文學史中出現的經典文本和經典文論有比較的了解,而且要注重質疑和獨立思考意識的培養,常思考已有觀點是否正確,有無其他解讀和看法,通過質疑和思考,學會選擇、過濾、懷疑、更正、添加、進而再創造等;培養和樹立全球化時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視域;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中有理性的認識;自覺關注并思考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并存背景下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走向。

其次,在夯實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抓住鍛煉、實習機會;不斷訓練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數字媒體技術、教育技術、網絡與信息系統技術等。提升外語水平:在能聽、會說的基礎上,能閱讀外文原版圖書、適應外語授課、會查閱外文資料,熟練使用外文網絡進行網上學習與外文文獻檢索。

再次,認真寫作閱讀札記,進而轉化為科研成果,甚至可以將這些成果編輯成冊,形成閱讀、分析、理解文本能力的同時,提高了自主搜集材料、綜合運用知識、創新創造的能力。

,可采取雙學位或第二學位的方式,掌握欲從事領域的相關知識及技能;還應發展業余愛好,陶冶自身情操,提升審美水平;生活中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新。

高校教學:

可采取低年級實施專業教育,高年級分版塊教學的方式。即低年級只按二級學科分專業,每個專業不再具體分方向,而是開展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學生前兩年廣泛學習中文專業各門類知識,到了大三,依據興趣學習不同版塊的知識。

前兩年的教學要抓住現有優勢,繼續夯實學生廣博的人文知識,將學生培養成學養深厚的人才。教學重點可放在精研文學作品、修習寫作課程、加強評論鑒賞方面。精研文學作品,就是讓同學們深入學習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在學習的過程中博聞強記,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藝術感和審美判斷能力,讓學生對作品的把握轉變為對社會歷史變遷、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同時還可加入報告選題和論證部分,讓同學們按要求做PPT和發言,組織學生討論、開展辯論、話劇表演等,通過這些方式既為以后工作中的文書寫作、公眾演講、媒體技術使用打下基礎,又潛移默化地改善學生觀念、塑造更的人格。修習寫作課程,就是要學習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等各類型的寫作內容,平時指導學生多練筆,強化寫作實踐。加強評論鑒賞課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這類課程可采取學生授課、點評等方式。這樣,在發掘并解決問題,品評鑒賞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辯證思考、文獻資料搜集、研讀、品評之能力。

大三伊始,根據學校特色、社會需求設立不同的版塊,對學生采取分班授課。即同學們在前兩個學年學習中文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興趣、擇業方向選擇加入不同的學習版塊。比如學校可設立考研版塊、公務員與文秘版塊、教育教學版塊、新聞傳播版塊、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版塊、金融版塊。每一版塊的教學,均融入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兩方面,且開設任何版塊,都要有英語、計算機、新媒體技術的相關課程。

在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對致力于繼續深造的同學,可多講授如何治學、練筆、論文寫作技巧、課題申報經驗等,平時也要多給學生創造參加學術會議、田野考察的機會。對想要直接入職的學生,其論文加入社會調研的因素,促使學生主動捕捉和追蹤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且對相關問題出現的原因及影響做出理性分析。

因調研的時間有限,受訪企業的涵蓋面較廣,問卷調查采取的也是非概率抽樣,故不能用于推斷整體情況,只可幫助獲得一定的信息。(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中文專業論文:淺談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和意義

摘 要:非通用語教育是高校外語教育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有機組成部分。非通用語學習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之外,還要面對跨文化交際帶來的挑戰和培養社會文化能力的素質要求。

關鍵詞:非通用語;專業教學;文化導入;內容

隨著對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以及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國內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非通用語人才已成為外語人才隊伍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國內外的大好形勢為非通用語教育帶來了廣闊前景,也無形中對高校非通用語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從某種程度講,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層次的非通用語教育規模及其教育質量,不僅客觀反映了國家綜合外語水平的高低和外語人才戰略儲備的水平,還能反映國家文化對外宣傳交流的資源配置實力。從現實情況看,相比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我國在非通用語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和研究規模呈現出明顯不足。我國高校的非通用語教育以亞非歐語種為主,這其中不乏對象國政治經濟影響力相對較弱,但語言文化高度發達豐富的語種。從長遠來看,非通用語高等教育將在多語種、多文化的基礎上滿足我國在世界舞臺上多元化文化傳播和維護拓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作為一種亟需的戰略教育資源,非通用語教學的整體質量亟需從根本上得以優化提升。

提高非通用語專業教學的質量,加強語言教學中對象國文化的導入和滲透,實現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每個非通用語教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本文以筆者在中國傳媒大學的孟加拉語專業教學為例,初步探討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涵和意義。

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基本內容

外語基礎教學階段文化導入的內容問題在外語教學界是一個較有爭議的議題。以呂必松、趙賢州、張占一等為代表的學者們主張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兩類。交際文化指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不影響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胡文仲1994)。這樣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交際文化在外語基礎教學階段的重要性。這樣的劃分對于現階段的非通用語教學尤其是本科非通用語的課程設置具有相當的實用性。

以孟加拉語本科教學為例:文化教學可以大體植入兩類課程。“知識文化”這一部分文化教學放在“孟加拉語對象國社會信息與概況”“亞非影視賞析”“孟加拉語文學選讀”這類課程中實施,設置在高年級學習階段。“交際文化”這部分文化教學放在“孟加拉語口語”“孟加拉語視聽說”“孟加拉語高級試聽” 這類課程中實施踐行,這類課程貫穿于四年的學習始終。這樣,“知識文化”和 “交際文化”區分開來教學,保障了 “交際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對二者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導入也體現了文化教學應遵循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階段性原則。由于非通用語學生要在4年內實現從零基礎到掌握該種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飛躍,需要在有限的學時內盡可能培養出非通用語的交際應用能力,以便較快適應畢業后專業領域內工作的實際需要,這種側重交際文化教學的文化觀在現階段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體系下還是能夠適應非通用語教學需要的。

然而,如果考慮到學習環境、學習者需求、教育目的的因素,非通用語教學又與 “大語種”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有所不同。首先,學生不生活在目的語環境中,日常交際活動用漢語進行。以孟加拉語專業為例:與英語、日語、韓語等專業的學習者相比,此專業學生所能利用的學習媒體資源十分有限,在現實中也很難創造出類似“英語角”這樣的模擬交際環境,僅靠口語或視聽說課程的課堂時間不能保障交際文化教學的效果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其次,非通用語種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選擇了專業領域之外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直接使用外語進行口頭交際的機會比較有限,他們可能更多地以非通用語語言文化為背景知識,從事與對象國外交、文化、經貿相關的工作,也有一些人將此外語作為專業閱讀的工具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再者,外語教育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人文教育,力圖使學習者成為具有更高素質和更完善人格情操的人。外語學習的目的不能被膚淺地理解為學習一種謀生的技能,或應付日常交際的工具。非通用語教育也不應局限于只培養具備基本語言能力卻對目的語對象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流派、宗教、文學、藝術等知之甚少的學習者。不理解一種價值觀念系統所依托的文化,就不能理解這種文化系統中的交際行為, 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非通用語教學在宏觀層面旨在培養學生的對象國社會文化能力。社會文化能力不僅包括所學外語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運用)、語用能力(具體語境中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理解、評價、整合已有語言知識技能并用其有效加工對象國社會文化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講,社會文化能力包括: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有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對所接受的文化信息有理性批判的能力;將目的語的文化信息和已知文化圖示相融合,對目的語文化的精神財富真正地攝取、消化、吸收。這些詮釋社會文化能力的重要內涵對非通用語教學有著顯著的教學指導意義。

例如:在筆者所教授的 “孟加拉語高級閱讀”課上既有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簡化的精縮版故事性的課文,也有印度古典名作《沙恭達羅》的精縮版散文性的課文。類似這樣的課文都是在近年來非通用語教學改革中為了更好適應文化導入教學的需要而新添的教學內容。讓孟加拉語專業的學生了解孟加拉語文化(從歷史淵源來講,孟加拉文化很大程度上隸屬于印度文化體系)偉大的人文成就是很有意義的。學生在“羅摩衍那”的故事中看到信仰印度教的孟加拉語文化成為心目中的英雄,體會到了印度教神話人物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尊嚴、榮耀,了解到印度教孟加拉族文化價值觀中所弘揚的美德,所堅持的情懷。“沙恭達羅”的故事中,學生們調動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緒去看沙恭達羅這位靜修林美女的形象,感受印度教文化對美的定義和詮釋,在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悲歡離合的愛情中體會印度教文化對因果業力的理解。當然,在孟加拉語教學的文化導入中,還必須注意到孟加拉文化既體現在以印度教文化為中心的印度的孟加拉族群體中,也體現在以伊斯蘭教文化為主流的孟加拉國的孟加拉族群體中,兩個文化群體同為孟加拉族人,但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二者的文化是迥異的。總之,只有學習、體悟、吸納了目的語文化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價值觀念體系,學生才能夠設身處地了解目的語對象國民族的精神世界,視其所視、感其所感,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中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非通用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意義

文化適應力是非通用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姆斯(D.Hymes)首先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指出“交際能力”的四個評判標準是可能性、可行性、適宜性、實際操作性。可能性就是外語教師經常強調的語言正確性,即語法、語音、詞匯上看是否正確。而可行性、適宜性、實際操作性本質是指語言使用者的語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在孟加拉語的日常教學中,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大一、大二時的孟加拉語的語音、語法基礎都很不錯,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大三,早期形成的語言學習優勢就開始走下坡路。他們會造出一些形式上符合語法規則,但一說出來就會讓孟加拉人很難理解的句子;或是分不清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寫出語用不得體的小作文。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會對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語言信息差異和詞語的某些層面意義的差異感到費解,從而影響他們的交際表達。例如:孟加拉語單詞 “???????”這個詞的意義為“放棄”,但是這個詞不能用在所有需表達“放棄”的句中。原因是“???????”這個詞有著豐富的孟加拉文化內涵。它原指在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西孟加拉邦,人們在慶祝杜爾迦女神節的24小時將隆重祭拜后的裝飾華美的杜爾迦女神神像投入河中的儀式。“???????”這個詞所指的“放棄”,絕非世俗意義中的各種放棄,而是飽含深刻的印度教宗教內涵,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宗教意味。在孟加拉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充分地學習和理解孟加拉語的語義系統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文化精神。此外,也要讓學生習得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掌握把孟加拉語語言社會背景和人際關系文化相聯結起來所應遵守的語用規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文化適應力,能夠與孟加拉人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前面所述的語言交際能力實際是獲得進一步的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外語學習的終極目標在于獲得在外族文化信息中揚棄貫通的能力,即在跨文化交流和汲取外族文化時具備感受能力、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等,能夠有效地洞察外族文化現實,有良好的評價能力,避免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較好地抵抗文化適應,形成自然的整合能力。如果一名外語學習者只有語言能力,而沒有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那么他還沒能真正地入門;如果他只具備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而缺乏在外族文化信息中揚棄貫通的能力,那么他充其量只是個的語言模仿者。只有三者兼備的學習者,才能有效地加工和汲取目的語的社會文化信息,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播者,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自身的人格中有機地整合為一體,使人格向更加健康、豐富、完整的方向發展。

孟加拉語專業教學在當前的非通用語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案例性。盡管孟加拉語屬于非通用語種,但全世界約有2.4億人以孟加拉語為母語,其使用人口數超過了不少所謂的“大語種”。孟加拉民族涌現出像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阿馬蒂亞?森、穆罕默德?尤努斯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樣的世界級文化精英,孟加拉文化(包括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文化與孟加拉國的文化)為世界文明貢獻了矚目的人文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孟加拉語屬于語言文化高度發達的“小語種”。目前,像孟加拉語這樣的非通用語種的教學處于語境資源相對匱乏、辦學條件相對受限的歷史階段中。由于客觀現實原因,像很多其他非通用語種一樣,孟加拉語本科教育的教學戰略和體系有待的規劃。在科學規劃本科教學的進程中,由于理論認知的不足和辦學條件的局限,對文化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一直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系統的定位,導致長期以來非通用語教育在課程規劃設置和教學研究方面對文化教學缺乏自覺性和系統性。對于學習外語專業和將來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外語工作者而言,他們不僅要成為具備深厚的語言基礎的人才,還要成為精通對象國民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精神內蘊的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這是新時代對我國非通用語人才在綜合素質上提出的新要求。有鑒于此,非通用語教育中的文化導入將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教學意義。

全球化浪潮卷席世界的今天,全球化的內涵不限于經濟層面,而是以某種方式滲透到文化領域,其文化內涵日益凸顯。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無優劣之分,無高低貴賤之分。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各種文明、文化既相互區分、沖突,又相互溝通、融合,由此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傳播的全球化進程中,植根于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力量煥發著生機和力量,成為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軟實力和精神后盾。中國正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外語語言文化的教育成為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交流傳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全球化的進程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精神文化的進化過程。在此過程中,外民族文化輸入和本民族文化重構將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結合,中國將能夠在與各民族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發掘實現自身的文化價值。有鑒于此,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將具有時代性的戰略意義。

對于高校非通用語教育者而言,如何培養出適應21世紀國家文化對外傳播戰略需要的外語人才,讓中國的文化與文明走向世界各個角落,也讓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精粹為我所知、為我所用,是一個需要慎重思考和認真研究的問題。在實現民族精神文明現代化的全球趨勢中,非通用語的教育者應當堅持非通用語的學科定位和內涵發展,在語言教育中科學導入文化教學,造就具有中國情懷、世界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外語水平出眾、通曉國際規則的非通用語種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文化教學的定位和恰當導入,將使非通用語教學事業真正服務于國家的戰略亟需,使一代又一代的非通用語人才更好地承擔“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理解中國”的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文專業論文: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摘 要:在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要充分重視對文化意識的培養,把文化同語言的教學內容相互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學英語專業精度課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文化意識培養的對策,以期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精讀課;文化意識

一、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文化是一種可以經由社會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同時我們也認為文化其實就包含的語言,即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因為語言是通過人類特有的語言能力加上社會化發展、后天學習而獲得的完整知識體系。有些語言學家更是認為語言不僅僅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事實上文化中的其他部分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表現。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及習慣的表現,所以可以說人類思維的工具及文化的承載體就是語言,同樣語言也在某種也可以影響著人類的文化與思維。人類不僅僅是生活在所謂客觀世界之中,也不是僅僅存在于社會活動之中,事實上人類生活已經被人類社會作為溝通“工具”即一種特定語言所支配。所以我們可以說,一種群體的語言支撐起了人類真正生活的世界。每一種文化都反映了特定的語言習慣,同樣相同的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現的含義也不盡相同。

我國大學外語教學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只是單單地認為外語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能夠表達正確的意思而語法沒有錯誤,事實上嚴重忽視了不同語言下其他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近些年來這一情況有所好轉,由于注重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形成的各種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用地不斷提高,由此引發了各種教學理論將文化因素納入到外語的學習過程之中進行論證。真正上課的外語教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也融入到了日常教學中。語言具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特點。及時,語言由于是人類社會在不斷進化中而形成的一種精神財富,為人類社會共有,所以自然屬于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可以說,研究文化與語言關系的研究者們無一例外地都認為語言是文化重要部分。如何通過社會語言的觀點幫助教學,如何在實際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新問題。通過已有的外語教學經驗,我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借由以下方幾個路徑。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對策

本文認為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對策有:

(一)總體把握教學大綱

在考慮到語言的功能、意義及結構等因素之外,還要總體的把握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把目的語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去,還要盡自己較大能力的確定外教在教學環節中的目的語的導入的重點,從而讓英語文化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編輯使用教材的時候要與目的語的文化相結合。課本中的練習、對話、及課文等材料的選編要重點考察他們在目的語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與典型性。事實上,當前在改編教材上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的進步也是很明顯的。所以也能促進教師教授語言,結合文化內涵與文化背景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三)恰到好處的進行課堂文化滲透

恰當的進行英語課堂文化的滲透,其具體的方法有三大類:及時是通過單詞講解英語文化內涵。語言構成的三要素是詞匯、語音及語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對詞匯的影響表現為其感情色彩和附加意義上。所以在講課中,要重點對詞匯進行講解,從詞匯的比喻義對比、象形對比、本義對比再到文化歷史意義的對比,分清詞匯的褒貶含義。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書本的知識,介紹課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據英語的背景知識,來促進和傳播本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精讀課堂上,通過語言材料較大資源的為教學所用。第三種方法是通過話題感受他國文化。不同的文化國度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舉例來說,中國喜歡談論婚姻、收入、家庭,然而在英美國家都十分重視隱私,這類的話題會很少涉及。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外國的圖片與物品,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英語文化知識,了解國外的雕塑、藝術、風土人情與建筑風格。還要鼓勵學生與留學生或外教多交流,通過溝通了解外國人的禮節、忌諱、習俗等文化習俗。

(四)通過課外活動加深學生的文化知識

幫助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拓展文化知識和目的語。舉例來說,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報紙、期刊以及英語文化作品,提升學生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社會關系、社會風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意識。另外,還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后觀看英語錄像片和英語原版電影,不但可以學習影視本身的文化外,還能通過表演了解與目的語有關的非言語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五)要鼓勵學生多同外教溝通

從英語語境來說,同講本族語的人交流能夠促進英語運用能力的進步。讓外教多給學生教授寫作、聽力、口語、英美概況等類型的知識,鼓勵學生課后要多與外教溝通交流,這樣便能學到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社會文化知識。

(六)展開與文化有關的專題研討

多開展與文化相關的專題研討活動,然后還要結合中文對應的文化背景進行區分。舉例來說,可以開展閱讀英美文化書籍,來了解英美文化,再根據材料內容進行發散性的談論與介紹,在此基礎上再與中文的文化相區別。通過開展介紹、對比、分析、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目的語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三、結語

在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重視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下意識的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消弭中外文化的障礙,加強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敏感性,充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認為應從宏觀的視角,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教授目的語的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