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心理護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護理中腹部外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及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腹部外科擇期手術患者127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Ⅰ組,n=65)與對照組(Ⅱ組,n=62)。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疾病史患者。其中胃次全切除術47例、胃癌根治術38例、結腸癌根治術42例。其中男69例,女58例,ASAⅠ~Ⅱ級,年齡26~74歲,體重42~70kg。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入院時簡單介紹醫院環境,術前常規訪視,對手術前、中、后注意事項進行簡單介紹,鼓勵患者以輕松心態面對手術。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心理護理:重點介紹患者關心的問題,包括疾病知識及手術必要性、醫院技術力量及安全保障、同類疾病多個成功病例、手術麻醉流程以及胃管、營養管及術后引流管的必要性與可能出現的不適。②術后心理護理:及時告知手術結果、正確認識疼痛及不適、放松身心、同時動員家屬一起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對患者的進步及時鼓勵和肯定。
1.3觀察指標
①采用Zung焦慮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SAS及SDS評分。②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0~10:0分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分別評估兩組術后3天,并計算其平均得分。③出院時所有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分滿意、一般、不滿意)。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及手術種類、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項評分比較
入院時SAS及SDS評分兩組患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均高于國內正常人測試結果(SAS37.23±12.59,SDS41.88±10.57),說明手術患者均存在一定焦慮及抑郁情況。觀察組(Ⅰ組)采用心理護理后,焦慮、抑郁心理有所好轉,且術后SAS及SDS得分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組術后疼痛評分也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術后護理滿意度調查比較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得知要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緊張與恐懼心理,而緊張焦慮情緒會導致非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出現心率增加、血壓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因而作為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的重要內容—心理護理,對疾病的愈后及機體的康復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本文研究,發現我們從臨床中進行心理護理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均有好轉,可使患者的心理、生理調整到較理想的狀態來面對手術治療。作為外科手術的副產物,術后疼痛具有潛在的危害性,它可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并可誘發多種術后并發癥,然而疼痛并非簡單的感覺而且具有主觀特性,許多研究證實,患者的負性心理可增加疼痛,術前焦慮、抑郁等情緒可增加術后疼痛敏感性。本研究也證實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減輕,其原因正是通過心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降低負性心理因素,從而消除“疼痛的心理性成分”,加強機體自身的疼痛調控機制,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增強患者的治療、康復效果,進而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4結語
綜上所述,對外科手術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同時也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信心,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
作者:惠萍 鄭文琳 虞青 黃伶俐 張莉 單位:安徽省立醫院西區腹部外科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論文
1.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的必要性
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與傳統的封閉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對于心理科來講,患者家屬的陪護是非常重要的,家屬陪護是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種心理寄托,家屬陪護對于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對患者重返社會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家屬對患者衣食起居的照顧以及患者各種出行的帶領和安全監護架起了患者和社會之間的橋梁。很多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病后生活照顧缺乏精神衛生知識,患者對家屬的過于依賴使得患者喪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患者家屬對堅持服藥意識的淡薄會造成患者服藥依從性差進而不愿意服藥的后果,這些錯誤的精神衛生意識和管理思想都會給患者的康復帶來負面影響。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通過對患者家屬精神衛生方面的培訓,讓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病情和相關方面的知識有所把握,進而可以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康復工作。面對這一個心理與行為異于常人的特殊群體,心理科護理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與素養,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心理構造并不健全,心理構造的殘缺會導致思維發生紊亂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脫離現實,對客觀事物不能正確到位的理解與認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受病態支配的心理科患者不僅對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而且行為不受到大腦的支配,因此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發生譬如自殺、傷人、破壞公務或者走失等意外。由此可見,針對心理科患者的護理工作必須是多方位的,不僅對患者進行日常的發藥和輸液等基礎護理還要對心理患者進行開放式護理,開放式護理包括對患者的行為約束、心理疏導護理工作以及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等幾方面內容。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的展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依據不同患者的狀況提供一套科學的、個性化的護理對策,使患者盡快康復。
2.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方法
2.1患者管理
患者的自我認識十分必要,到位的心理護理工作不僅能啟發患者正視自身的疾病,還能認識到疾病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調動起精神病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配合治療,打消悲觀消極的生活念頭重新振作起來。只有徹底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和內心的恐懼不安才能避免患者出現自棄的現象。護理人員應當正確的引導患者表達出內心痛苦的感受與體驗,從而幫助患者減少自身的焦慮感并且重新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患者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及時傳授給患者緩解危機的方法。
2.2家屬管理
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屬要對患者病情有著及時的認知,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要認真指導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用藥以及其他的重要事項。護理工作人員一定要向患者家屬交代好注意事項,尤其是藥品監管與監服這一項目,患者家屬一定要及時向醫院匯報患者的情緒變化、異常言行以及藥物引起的各項副作用等狀況,護患之間的及時溝通交流可以確保患者的順利康復。除此之外,護理工作人員要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及時指導糾正患者陪床的陪護方法存在的問題并且可以給患者家屬進行一些簡單的護理培訓,要重視起患者家屬對于患者病況的一些反應,做到及時進行處理。還要教育患者家屬一些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項,譬如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患者有效地穩定病情以及哪些食物患者需要忌口等各項問題。
2.3護士管理
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時候要加強對患者的人性化管理,要考慮患者自身存在的不同情況,從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要對患者的生活習慣有著深入的了解,并且盡量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護理人員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一切利益為了患者,要有著明確為患者服務的意識,為患者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并且醫院要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素質考核。護理工作人員在上崗工作之前,醫院一定要統一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護理工作人員對護理安全有著正確的認識,減少由于自身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過失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再度影響或者生活當中的不安全感。護理工作人員的醫療技術和職業素養一定要過硬,醫院要對那些技術水平低下或者不熟練的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或者淘汰,醫院的護理工作人員的數目一定要充足,要給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務,要對每一床的患者及時做到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及時解決問題。
3.結語
縱觀全文可以看出,、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工作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人員就擔當著十分重大的責任,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工作期間不僅要確保患者的人身安全,還要時刻提防患者是否對自己懷有敵意隨時準備攻擊。要想真正確保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復工作就必須仔細的了解到每個患者的內心世界以及每一時刻的心理動態,從而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狀態來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進而真正的確保患者的順利康復。因此,有關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的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應當憑借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做好真正到位的開放式護理工作,對患者實施的護理來為患者的早日康復提供高品質的護理。
作者:韋彥 單位:云南省及時人民醫院
心理護理論文:產科中的心理護理論文
1妊娠期婦女的心理護理
1.1心理特點
及時,精神比較緊張。國家在施行了計劃生育這個政策之后,初產婦的比重占據了巨大部分。在這部分婦女中,大多數婦女對生育知識沒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當她們一旦懷上小孩,加之部分婦女會出現一些比較強留的妊娠反應,避免不了就會產生一些緊張的心理;還有的婦女因為懷孕而受到家里的重點保護,這不僅讓她們產生一種過分的謹慎心理,同時還會出現過分的依賴心理;每當她們的身邊沒有人的時候,就會出現孤獨、害怕、寂寞的不良心理。
1.2恐懼和不安
婦女妊娠是一個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和過程,但由于很多婦女對妊娠的理解不夠透徹,他們大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是病人,從而在心理會產生一種對胎兒和自身的健康狀態會感到不安。通常情況下,婦女在妊娠期間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有:嚴重的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對于醫生、護士的談話相對來說較為敏感,甚至還會有一些人由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逐漸轉變為絕望等。
1.2對妊娠期婦女進行心理護理的主要是措施
1.2.1適合的語言
對孕婦施行護理的時候,其溫和、輕柔的語言對孕婦的心理護理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人際交往中,語言是最主要是的交流方式,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孕婦進行觀察的時候需要充分的利用語言職能,對妊娠婦女的心理護理是臨床上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例如我們在臨床中遇到一個妊娠高血壓婦女,該患者由于不能忍受長時間的臨床治療,出現了與醫護人員不合作的現象,并且她堅持要出院;當我們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首先我們要耐心、細心的為她講述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該病對孕婦自身和胎兒的發育成長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其次,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為了胎兒的健康成長,鼓勵她積極的接受并配合治療;,當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及時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以便做好各項工作,從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因為心理因素而引發相關的并發癥。
1.2.2提升醫德
孕婦在接受產檢、生產前的住院之前,作為醫護人員的我們,除了要給予孕婦潔凈的環境,其態度、行為、操作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對待孕婦采用和藹的態度、禮貌、文明的行為、熟練、輕巧、精準的操作等不僅能降低甚至是消除孕婦只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同時,還能給孕婦帶來安全感、舒適感、親切感,為臨床操作、心理護理等的有效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在醫院的護理科,我們始終要倡導“高效品質的服務”、“人性化的護理”、“視患者如家人”等的護理、服務理念;通過這樣的服務,不僅僅是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治療方法。
2分娩期的心理護理
2.1孕婦在臨產之前的心理特征
2.1.1焦慮和恐懼
當孕婦在面臨分娩的時候,孕婦首先會產生一種人生闖關、前景叵測等的感覺,避免不了在分娩之前會產生一定成都的恐懼和焦慮心理;加之現在大多數產婦是及時次生產,過分的害怕疼痛、害怕胎兒畸形、害怕出血等,甚至有的孕婦在生產前經B超檢查之后顯示臍帶出現繞頸現象,導致產婦會擔心在子宮內的胎兒;還有的產婦主要是擔心順產失敗會改為剖宮產的恐懼心理等。
2.1.2因疼痛導致精神高度緊張
在臨床上,雖然分娩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大部分的產婦是及時生產,沒有經驗,加之家庭、社會對分娩的高度重視等,自然就造成產婦對宮縮時出現的疼痛感更加的難以接受。有的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會大喊大叫,不能很好的配合醫生,甚至有的產婦因為畏懼疼痛而出現休克等癥狀。因為這些現象從而延誤了分娩的進程。
2.1.3擔心手術式的分娩
采用手術方式進行分娩的主要是因為產婦自身的盆骨不對稱、子宮內的胎兒出現了窘迫現象等較為危及情況才實行的。但是又害怕麻藥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手術之后傷口的愈合不好、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出現異常狀況等。
2.2對分娩期婦女進行心理護理的途徑
助產護士在全程的分娩過程中,應該與產婦進行親切的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她們的思想狀況,以及產婦對分娩的生理知識、妊娠知識等的掌握情況等,有助于護理人員在助產的過程中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助產人員要根據產婦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鼓勵和安撫,通過交談降低產婦的疼痛感。同時還要及時的、盡可能的滿足產婦的需求,以便消除她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針對比較煩躁的產婦,助產人員要給予耐心的照顧,適時的激發產婦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同時,還要指導產度做深呼吸運動,并且為幫助產婦按摩下腹部以及腰底部,有利于減輕產婦的疼痛感。除此之外,還要仔細的觀察分娩的進展,并在分娩的過程中將有關的檢查結果主動的告知產婦,從而增強他們的分娩信心,積極的配合醫生。當胎兒在娩出之后,首先要告知產婦胎兒是健康的、正常的,以消除產婦心中的不安;若是產婦理想的性別,可直接告知并祝賀;若是不理想的性別,可告知產婦孩子很健康、很可愛,接著,再向產婦解說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道理,避免產婦因為受到精神上的打擊而導致產后大出血等并發癥。
3結語
總而言之,在產科臨床護理中,加強對產婦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增長護士的護理知識、責任心、愛心,還能消除產婦心中的不安、恐懼、害怕,有助于產婦順利的妊娠、分娩,最終提升產科的護理質量。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干預視角下兒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把本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90名兒科患者分為兩組,經結合癥狀體征、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測、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兒科學》的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對照組45例,男:女的比例為26:19;年齡1個月~10歲,平均(6.24±3.79)歲;病程2d~3個月,平均(14.23±6.78)d;消化類疾病17例,呼吸類疾病21例,其他7例。觀察組45例,男:女的比例為23:22;年齡2個月~9歲,平均(8.45±4.29)歲;病程3d~2個月,平均(15.36±7.66)d;消化類疾病19例,呼吸類疾病22例,其他4例。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客觀性,故資料存在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以常規護理。安排患兒床位,避免交叉感染;測量脈搏、呼吸、體溫、體重,發熱患兒每隔4h測量一次體溫;保障病房環境舒適安靜通風;觀察患兒大小便及其他臨床指征;根據醫囑給予營養合理易消化的食物;按時給藥,就患兒病情及時與醫生溝通。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觀察患兒及家長行為、表情等,了解患兒的心理變化,用熱情的態度,溫和的聲音去跟患兒溝通。組織培養護士“逗”“哄”的技巧,利用為患兒準備的衛生安全玩具、動畫片和兒童歌曲,緩解患兒在陌生環境緊張焦慮害怕的心理。
1.3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顯著緩解或臨床治愈;有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緩解;無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沒有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8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若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若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可見觀察組顯效率、有效率以及總體有效率都高于對照組的顯效率和總體有效率,計算得P<0.05。
3討論
由于患兒對自己的病情無法描述,且情緒化。在醫院陌生環境下和醫護人員陌生人面前,患兒會出現排斥和防御心理,表現為哭鬧、不聽話等。且患兒的異常心理會對患兒身體本身造成損傷,因此及時必要的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兒的臨床療效,本文的臨床數據表明,心理干預組的顯效率和總體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
4結語
綜上所述,當護理骨外科患者時,應當制定標準規范的護理管理流程,采用品質管理護理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本文的研究結果和理論分析,均支持上述的結果,可作為骨外科術后護理的臨床參考。
作者:石仁萍 單位:莆田市及時醫院
心理護理論文: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1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①焦慮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社區群眾大多是在無意間的體檢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該病,因此,多數患者沒有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患者的家屬很難一時間接受。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大,逐漸消沉,心理焦慮。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社區群眾對各種疾病不甚了解,群眾在得知患病后會不自主的產生一種想法:病情是否會惡化?是否有生命危險?致使心理情緒急躁不安,甚至對醫護人員態度也較為粗暴、生硬。③恐懼心理:當患者對治療的方法不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加之為了要調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的劑量,幾乎每小時會給患者量一次血糖,這會給患者到來疼痛。而糖尿病護理周期長,在多次治療后,病情見效慢,患者易產生不安心理,變得信心不足,對病情感到恐懼。④憂慮心理: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較長,加之醫療的改革,醫藥費用的改變,所以又一些患者時常會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憂慮心理。
2社區衛生站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行療后護理中,因對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心理。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所以衛生站醫護人員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有關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糖尿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穩定患者情緒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護士在向患者做衛生宣傳時,及時的讓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鍛煉身體、科學的服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還能延緩該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長壽等。同時,穩定病人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2.3加強與患者溝通
由于社區群眾主要依靠打工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就耽誤了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壓力增大,日久就會表現出孤獨感、憂郁,無所作為。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與患者除了語言交流之外,還應利用手勢、眼神等,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減輕患者孤獨感。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影響,精細的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
2.4糾正錯誤思想,灌輸正確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變化程度,當對現有的病癥以及有關檢查項目不理想時,就會過分的擔心的病情是否會惡化,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情緒變得不穩定。同時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處求醫尋藥,聽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場上所謂能治“百病”的補藥,的影響,一些患者濫服補藥、貴藥,不僅不遵循對癥治療的原則,而且還耽誤了病情。此時,衛生站護士應該及時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科學用藥的作用效果。從思想上糾正患者的錯誤,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在醫院接受科學的治療,調動患者積極的心態,提升內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6患者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
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控制,以及適當的鍛煉。社區衛生站醫護人員應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引導患者接受正確的血糖測量,尿糖和血糖儀的使用;指導患者掌握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和注意事項,以便正確的注射胰島素;引導患者保持皮膚、指甲的情節衛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預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癥發生的前驅癥狀,如大汗、頭痛、煩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現語言不清時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見好轉,立馬送往醫院;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診、檢查,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并發癥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預防和治療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現代的醫學證明,焦慮、易怒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大量的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從而導致全身的小動脈血管收縮,使血壓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釋放;若血糖增高,這會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靜、樂觀的心態好情緒,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是醫護人員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3結語
總之,對于社區糖尿病患者,衛生站的醫務人員工作不應限于傳統的疾病治療和護理,還應重視教會病人如何預防糖尿病、對待糖尿病,如何堅持正確治療護理,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因此做好行為實施方面的糖尿病健康療養,不僅能提高患者遵醫的自覺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糖尿病健康療養計劃中來,減少和延緩并發癥,而且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醫療費用。
心理護理論文:強直性脊柱炎心理護理論文
1、病例的選取
選取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男56例、女性40例,年齡13—69(30.75±10.65)歲;病程0.35—50年,平均(5.56±6.28)年。對照組38例,無慢性疾病史及類風濕性疾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5—68(29.25±15.75)歲。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收入和居住狀況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患者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疾病病情及嚴重程度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所有病例臨床資料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協會制定的診斷標準[5],抑郁的診斷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標準。
2、研究方法
2.1、病例資料的選取
本調查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等表規項目由經過培訓的2名評定者與受試者采用交談與觀察的方式填寫問卷。問卷內容一般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住居情況、病程等。應用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對96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和38例正常對照組的認知功能和心理狀況進行評分,將每項評分相加得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評分、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
2.2、統計方法
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評分、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采用統計計算軟件(SPSS10.0版本)進行t檢驗。各組數據均以表示。采用單因素相關回歸分析兩組對能夠影響強直性脊柱炎患者MMSE評分、HAMD評分和HAMA評分的因素。非計量資料文化程度采用1-4檔分類變量。
3、研究結果
強直性脊柱炎病例組與正常對照組的認知功能和心理狀況評分比較見表1。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較對照組的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平均評分明顯下降,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明顯增高(P<0.01)。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組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評分小于16分者(癡呆)達10例(10.4%),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大于17分者(明顯抑郁)21例(21.8%),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大于14分者(明顯焦慮)29例(30.2%),明顯抑郁并焦慮者12例(12.5%)。經t檢驗,與對照組比較強直性脊柱炎組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評分明顯下降,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明顯增高(P<0.01)。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認知功能和心理狀況評分與患者強直性脊柱炎病情、病程、年齡、文化程度、月人均收入的相關性分析。簡易精神智能測定量表(MMSE)評分與強直性脊柱炎、文化程度和月人均收入呈正比例,與年齡和病程呈負比例;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強直性脊柱炎、文化程度、月人均收入呈負比例。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病程、年齡相關無顯著性。
4、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除有關節病變外,分部分患者還會患有有心臟、眼部、肺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損害。由于此病屬于呈進行性加重態勢,最終的結果導致脊椎、各關節畸形并且醫學界尚無特效根治辦法。所以,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病情不是很了解,病情帶來的疼痛常常造成患者對疾病有很大的恐懼感。若病情長期久治不愈,必然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經濟損失,社交受限,家庭及各種社會關系的改變等一系列的現象出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可避免地擔負各方面帶來精神壓力,產生抑郁情緒。Hinkle和Wolff[3]提出在基層的醫療機構中至少有30%的病人伴有精神障礙。田亞莉[4]報告平均病程(6.38±3.2)年的偏頭痛患者中抑郁(HAMD≥7分)發生率達32%。抑郁是強直性脊柱患者在整個病程中精神障礙的主要表現,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抑郁癥狀的患者占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總數的52.8%。文化程度越高,腦力勞動患者產生抑郁機率要少些。中年以下患者的抑郁癥狀明顯多于中年以上者,這與他們過多注重自己的外表,面臨的求偶、社交、工作、下崗等壓力等有關。同樣,未婚、離異和喪偶的缺乏家庭溫暖的患者,所產生抑郁機率也要高于已婚者。另外,我們還發現經濟狀況的差異與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患者抑郁的發生有明顯的關系,經濟狀況條件好的患者,抑郁發病率低;經濟狀況差者抑郁的發病率較高。
5、結論
從生物治療模式向心理模式治療轉變,再從心理治療模式向社會醫學治療模式的轉變,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可見,患者的病態功能否直接恢復深受其心理康復效果的好壞的影響。心理治療對焦慮抑郁療效是有顯著作用的。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對其抑郁治療的效果可與抗抑郁藥物治療相媲美已被醫學界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心理治療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對其自身疾病的認知能力,還可以增加患者服藥的依從性,促進醫生與患者正間的溝通。可見心理治療有著藥物治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強直性脊柱炎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不應忽視患病過程長、病情較重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抑郁患者應給予必要的治療,防止抑郁癥加重和持續時間過長,對患者身心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心理護理論文:病人術前心理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診的臨床外科手術患者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42-76(52.7±7.3)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5例,中學20例,高中9例,大專以上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在職業、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按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除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干預:①向患者說明手術重要性、安全性,介紹手術室環境、儀器設備和手術相關知識及配合方法。②了解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情況,糾正患者思維角度,根據事實分析想法和現實差異,告知對可能在手術中出現的一些需要配合的步驟或對疼痛不適的地方進行具體方法指導,應如何化解。③在手術室護理中與患者親切交談,為患者解惑,對心理恐懼者及時安慰、體貼,告知手術成功率。④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對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解釋、分散,進行放松訓練,如聽輕緩音樂、古曲等,同時請術后的患者現身說教,以降低患者術前不良心理癥狀,提高心理防御。⑤讓患者的家庭親屬給予患者鼓勵,取得必要的社會支持,如具有信仰的患者允許在不影響麻醉、手術情況下,可佩帶幸運符,增強患者安全感。
1.3評價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患者術前強迫癥、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精神病性等五個項目。每一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相當重為4分,嚴重為5分。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l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所有計量采用±標準±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觀察組在干預后SCL-90各因子評分中,強迫癥評分為1.54±0.29,比對照組1.56±0.33降低了0.02±0.04;人際關系評分為1.51±0.39,比對照組1.63±0.56降低了0.12±0.17;抑郁癥評分為1.50±0.35,比對照組1.75±0.49降低了0.25±0.14;焦慮癥評分為1.28±0.29,比對照組1.72±0.34降低了0.44±0.05;精神病性評分為1.31±0.27,比對照組1.37±0.31降低了0.06±0.04。兩組五個不良心理癥狀具有差異顯著性(P<0.05),且觀察組與國內常模相比較,護理干預后五個項目均具有差異顯著性(P<0.05)。
3討論
3.1提高護士素質并加強醫學知識宣傳
護士素質是進行護理干預的首先條件,護士應積極提高自身醫護能力及素質,使之具備高尚醫德、專業護理知識、健康心理及語言溝通能力[2]。同時在護理過程中,針對外科患者住院長、護理周期長的特點,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癥狀進行醫學知識的宣傳教育,針對不同患者進行獨具行的問題解釋,在宣教過程中以強烈的責任心向患者說明術前、后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在了解自身情況后增強恢復健康的信心。
3.2對患者主要進行心理干預
有學者認為:不良心理因素會導致機體整體調節功能減弱,使病情加重,引發與心理因素相關的并發癥。因此,關注患者在手術前、后的心理問題,對促進患者的康復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有學者建議[3],外科護理人士不僅要努力對病患的信息進行探求,更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滿足他們需求,使他們了解到護理的重要性,以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特別對于術前患者更應加大心理疏導,向患者解釋病情及在手術室需要的術中配合要點,糾正患者主觀不良心理壓力,根據事實進行分析并告知患者差異,對不良情緒的根源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疏通,以正面配合引導患者樹立信心,使患者能在情緒穩定的良好狀態下進入手術室。
3.3大力倡導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能使患者穩定情緒,幫助他們面對現實,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進而打破消極不良心理。社會支持系統主要源自于家人、朋友、同事、組織、團體、社區等,這些系統是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的最主要的支持力量,便于提高患者的抗挫折能力。
4結論
本研究通過以上心理護理干預改變外科手術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使外科手術患者用積極的應對和接受的態度來面對手術,增強樂觀的情緒調節能力。實施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情緒、食欲、睡眠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護理人員及社會支持系統的配合使患者日常生活狀態良好,對自身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對治療有積極態度,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心理護理論文:鄉鎮衛生院對糖尿病的心理護理論文
1農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①焦慮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鄉鎮群眾大多是在無意間的體檢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該病,因此,多數患者沒有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患者的家屬很難一時間接受。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大,逐漸消沉,心理焦慮。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農村群眾對各種疾病不甚了解,群眾在得知患病后會不自主的產生一種想法:病情是否會惡化?是否有生命危險?致使心理情緒急躁不安,甚至對醫護人員態度也較為粗暴、生硬。③恐懼心理:當患者對治療的方法不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加之為了要調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的劑量,幾乎每小時會給患者量一次血糖,這會給患者到來疼痛。而糖尿病護理周期長,在多次治療后,病情見效慢,患者易產生不安心理,變得信心不足,對病情感到恐懼。④憂慮心理: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較長,加之醫療的改革,醫藥費用的改變,所以又一些患者時常會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憂慮心理。
2鄉鎮衛生人員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行療后護理中,因對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心理。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所以衛生院醫護人員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有關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糖尿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穩定患者情緒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2.3加強與患者溝通
由于農村群眾主要依靠農作收入及打工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就耽誤了勞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壓力增大,日久就會表現出孤獨感、憂郁,無所作為。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
2.4糾正錯誤思想,灌輸正確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變化程度,當對現有的病癥以及有關檢查項目不理想時,就會過分的擔心的病情是否會惡化,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情緒變得不穩定。同時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處求醫尋藥,聽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場上所謂能治“百病”的補藥,的影響,一些患者濫服補藥、貴藥,不僅不遵循對癥治療的原則,而且還耽誤了病情。此時,衛生院護士應該及時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科學用藥的作用效果。
2.6患者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
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控制,以及適當的鍛煉[1]。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應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引導患者接受正確的血糖測量,尿糖和血糖儀的使用;指導患者掌握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和注意事項,以便正確的注射胰島素;引導患者保持皮膚、指甲的情節衛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預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癥發生的前驅癥狀,如大汗、頭痛、煩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現語言不清時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見好轉,立馬送往醫院;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診、檢查,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并發癥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預防和治療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現代的醫學證明,焦慮、易怒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大量的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2];從而導致全身的小動脈血管收縮,使血壓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釋放;若血糖增高,這會促使病情的加重。
3結語
做好行為實施方面的糖尿病健康療養,不僅能提高患者遵醫的自覺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糖尿病健康療養計劃中來,減少和延緩并發癥,而且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醫療費用。
心理護理論文:隔離病房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一、隔離病房患者常見心理反應
(1)恐懼和緊張。
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和被隔離的事實,缺乏心理準備,加之隔離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傳染性且病情比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緊張和對疾病的恐懼。
(2)無效性否認。
約有50%病人產生無效否認行為,一般發生在入住隔離病房后第二天開始,第三、四天達到高峰。有時候對一些疑似傳染病的患者需要隔離,但患者表現不典型或者病情輕微,所以往往患者認為自己沒有患病,或者認為自己病情比較輕,不需要隔離進行監護治療。
(3)“隔離綜合癥”。
患者在隔離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種綜合癥。表現為情感障礙、思維紊亂、行為動作異常。
(4)自我形象紊亂。
患者對身體結構外觀功能的改變。在感受、認知、信念、價值觀等方面出現健康危機。如對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總感覺移植的器官不是來自自身的就有異物感、排斥感。
(5)憤怒與敵對。
患者得病被隔離后,心理極不平衡,認為認為受傷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為什么這種不幸只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發生在別人身上。最終導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衛機制轉移,表現為對家人和醫務人員面帶怒容、雙眉緊鎖、尖叫等
(6)孤獨與憂郁。
進入隔離病房之后就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同時受探視時間限制,各方面與患者的信息交流減少,日久就會出現溝通障礙,表現為孤獨感、憂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7)對各種儀器依賴心理。
如對一些肺功能障礙或者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用到呼吸機,長期機械通氣,習慣被動輔助通氣,產生依賴,擔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機后,又出現呼吸困難和窒息發生,患者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普通病房醫護人員缺乏信任。
二、導致隔離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應的原因
(1)疾病認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應,取決于患者對疾病的體驗和對外界刺激的認識和評價;對疾病的經歷和認識水平使同樣疾病,相似嚴重程度的患者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能引起不良心理反應。例如麻疹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對麻疹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實際上就是把傳染源控制起來,因為麻疹患者是該疾病的傳染源。這樣,對保護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處。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嚴重,只需對癥治療。而如果認為麻疹被隔離是很嚴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引起心理問題。
(2)治療所致。
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有些藥物或者治療手段會引起患者心理問題。[4]如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可引起情緒抑郁、易激動、妄想、幻覺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緒抑郁、定向障礙、坐立不安、欣快、短暫的興奮狀態。同時有些創傷性檢查和治療,因為容易導致患者疼痛不適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懼不適。
(3)病室環境所致。
隔離病房單調的空間和醫療設備的擺設,容易導致患者生物鐘節律紊亂,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時隔離病房一般謝絕探視,病區保持安靜,容易導致患者分離性焦慮;而病區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醫護人員不能與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產生消極情緒。
三、隔離病房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一)穩定患者情緒
隔離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顧慮重重,常失去治療信心而悲觀失望,甚至想自殺。這些不良情緒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惡化。因此,護士應具備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尊重病人,熱誠關懷,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盡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屬的緊密配合,滿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5]穩定病人焦慮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二)加強與患者溝通
進入隔離病房之后就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同時受探視時間限制,各方面與患者的信息交流減少,日久就會出現溝通障礙,表現為孤獨感、憂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與患者除了語言交流之外,還應利用手勢、眼神等,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減輕患者孤獨感。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影響,精細的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
(三)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入隔離病區治療后,因對自身的疾病不甚了解,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所以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失望,有的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不夠導致的,所以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可以講解有關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疾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心理護理論文:基層醫院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1患者的心理特點
1.1焦慮型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患者通常是在體檢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該病,因此,多數患者沒有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患者的家屬很難一時間接受。還有的患者是因為害怕耽誤工作,心理壓力特別的大,逐漸變得消沉。
1.2急躁型
糖尿病患者因為平日的工作較為繁忙忽略了對自己身體的照料,往往錯過了體檢的時間,直到身體出現了明顯的病癥,影響了其工作才引起重視,當患者到醫院檢查的視乎,病情已經不輕;此時,患者不自主的產生一種想法:病情是否會惡化?因此情緒變得急躁不安,使患者缺乏了復查和治療的時間,甚至有的患者對醫護人員態度較為粗暴、生硬。
1.3恐懼
當患者突然從熟悉的環境換到陌生的醫院時,以及對治療的方法不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加之為了要調整患者的胰島素的劑量,幾乎每小時會給患者量一次血糖,這會給患者到來皮肉之苦;患者在短時間內接受過多的治療,也會產生不安的心理。
1.4憂慮
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較長,加之醫療的改革,醫藥費用的改變,所以又一些患者時常會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焦慮的心理。
2護理的措施
2.1讓患者及時的了解病情,尊重關心患者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護士在向患者做衛生宣傳時,及時的讓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鍛煉身體、科學的服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還能延緩該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長壽等。
2.2正確心理思想的灌輸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變化程度,當對現有的病癥以及有關檢查項目不理想時,就會過分的擔心的病情是否會惡化,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情緒變得不穩定。此時,護士應該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結合客觀實際,向患者疏導正確的思想;確保患者在院治療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配合治療。
2.3糾正錯誤的治療思想
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處求醫尋藥,聽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場上所謂能治“百病”的補藥,的影響,一些患者濫服補藥、貴藥,不僅不遵循對癥治療的原則,而且還耽誤了病情。此時,護士應該及時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科學用藥的作用效果。從思想上糾正患者的錯誤,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在醫院接受科學的治療,調動患者積極的心態,提升內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4患者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
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控制,以及適當的鍛煉。引導患者接受正確的血糖測量,尿糖和血糖儀的使用;指導患者掌握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和注意事項,以便正確的注射胰島素;引導患者保持皮膚、指甲的情節衛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預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癥發生的前驅癥狀,如大汗、頭痛、煩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現語言不清時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見好轉,立馬送往醫院;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診、檢查,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并發癥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預防和治療是非常的重要。
2.5心態保持的重要性
現代的醫學證明,焦慮、易怒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大量的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從而導致全身的小動脈血管收縮,使血壓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釋放;若血糖增高,這會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靜、樂觀的心態好情緒,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是醫護人員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心理護理論文:肝病住院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年**月至****年**月我院共收治肝病住院患者80例,其80例患者中產生不健康心理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男:女=1:1.3。
1.2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在42例肝病住院患者心理特征表現中,出現沮喪心理13例;揣測心理8例;“忿世嫉俗”心理17例;自殺心理4例,通過護士對癥下藥進行心理護理,病情有所控制。
2、結果
沮喪心理13例肝病患者由于自己得了慢性肝病,從而聯想到疾病經久不愈,需長期治療,導致沮喪、不安等情緒。從慢性肝病患者復發率顯高的背景看,患者因受不了長期疾病折磨,缺乏治愈的信心,便會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同時由于肝病不能堅持工作,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周圍人也鄙薄歧視,給工作、家庭、經濟、社交活動帶來影響,使患者灰心喪氣、孤獨失望或表現相反,患者到外訴苦,牢騷滿腹,辦事不如意,動則暴跳如雷,這些都是沮喪情緒的發泄。揣測心理8例慢性肝病患者一年多次住院,病情呈現治不愈或反復發作,其心理顧慮較多。其心理表現為:肝功能指標稍有好轉就情緒高漲,癥狀稍有新的發展就聯想到是否有了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這種患者對各種化驗、檢查的結果都比較熟悉,不少患者經常翻閱關于自己所患疾病知識的書籍,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所了解,可謂“久病成醫”。一位肝硬化患者并發膽囊炎,平日里肝區即脹痛不適,因吃了油脂較多的食物,引起肝區劇烈疼痛,隨即認為自己患了肝癌,并對子女做了“臨終”交代。揣測心理嚴重影響肝病患者的身體健康,使本來可以好轉甚至可以治愈的肝病變得難以恢復,甚至惡化。“忿世嫉俗”心理這類心理表現在我院肝病患者中占據17例。因為慢性肝病大多是傳染病,而有些家屬不懂得消毒隔離方法,產生懼怕心理,對患者采取避諱甚至厭煩的態度,周圍的朋友、同事也有所顧慮,不愿與之交往。如此種種,都可能使患者產生“老天不公平”的感覺,因此肝病患者會在住院期間溜到飯店吃喝一通,或在好轉出院后到公眾場合與不知情者同吃、同住。這種逆反心理極易危及到全體公民的健康。消極絕望自殺心理在我院出現自殺心理患者的5例中,多數是那些病程長,經濟來源比較困難的農村病人,一次化療,介入療法要花去近千元的費用,對他們負擔很重。因此這類病人往往表選對這段治療無動于衷,出現自我損害的表現,如拒絕服藥、打吊針、拒絕配合化療,經常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發脾氣,對生命延續失去信心,往往會想到自殺,離開人間的念頭。
3、護理對策
3.1加強心理護理診斷
在護理診斷中不僅要了解患者所有的心理護理問題,還應對潛在的影響和可能的變化做出預測,應分析患者心理障礙的原因,對可能發生的心態變化做到心中有數,及時采取應變措施做好宣傳咨詢工作,讓其從不利的心態中解脫出來,教會患者運用有效的心理應變措施來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心態,并可適當運用醫學知識充實患者頭腦,鼓勵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3.2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
根據心理護理診斷,對患者的心理變化和表現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每個患者采取相應的辨證施護措施,做到關心體貼患者,了解其心理障礙的原因,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沮喪者心理護理要讓其認識到慢性肝病雖無特殊治療,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規律,就有希望治愈疾病。如保持情緒穩定,少思勿躁,清心靜養;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足夠熱量、蛋白質(肝昏迷患者應限制蛋白質攝入),及充足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脂肪不宜太多,但不強調高糖和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禁止飲酒;根據病情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如此疾病雖然沒有徹底痊愈,但患者還是能夠維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并且能夠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揣測心理患者護理要讓其以及疾病基本知識,以及疾病和情志之間的關系,告知患者慢性肝病與內傷七情關系密切,多由郁怒憂思而成,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作用[2]。“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見的,鼓勵患者隨時調整心態,以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以利疾病的穩定和恢復。忿世嫉俗患者心理護理肝病患者借助各種理由與其親屬、醫護人員及周圍的人吵鬧,對任何事情都感到不順心,有的患者認為身邊所有的人都嫌棄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與醫護人員不說話、撒謊,拒絕接受治療。因此,護理人員要對他們態度誠懇,尊重他們的人格,注意與他們談話的藝術和技巧,觀其言行,剖析其心理,通過具體的生活小事來感化他們[3]。比如:幫助患者買藥、送水、打飯、周末送鮮花等形式,使患者從心靈深處感覺到溫暖,從而減輕其冷漠憤怒的心理。
4、結語
消極自殺患者心理護理首先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反復交流、溝通,家屬最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挫折忍受力、生活態度和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從中找出患者心理最薄弱、最脆弱的問題,進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把癥結化解,從而消除患者的自殺意念和不良的隱匿心理。但是要做到這一點護士必須要和患者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人際關系,而且護士應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洞悉患者的內心活動,才能充分把握時機,進行心理干預。其次,護士要通過每一次談話,每一次護理,每一次治療,使患者能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不要回避確定存在的心理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幫助患者做出適當的、符合自己情況的選擇。如肝癌患者的疼痛,一定要和醫生制訂出一套解決疼痛的方案,把疼痛對患者的折磨降到低點,這可以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恐懼,提高其生活信心。在后半夜,可以增加巡視次數,嚴密觀察患者。陪護可以改變休息方式,在患者最需要的時候,陪在他身旁,避免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患者具有巨大的精神壓力時,建立患者宣泄途徑是疏導患者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所以護士在發現患者精神壓力過大時,應及時鼓勵患者宣泄,以減輕精神壓力[4],使其情緒逐漸穩定。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問題精神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精神科工作的74例在崗護理人員,向其發放調查問卷74份,其中男21例,女53例;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3.1±4.21)歲;護齡1~24年,平均護齡(7.21±2.14)年;文化程度:24例中專,30例大專,20例本科;婚姻狀況:26例未婚,41例已婚,7例離婚;所選的護理人員均未見有不良嗜好,無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者軀體疾病。
1.2方法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問卷調查,將所得結果與國內常模進行對比。癥狀自評量表具體包括90條項目,9個因子,具體是指強迫癥狀、軀體化癥狀、抑郁癥狀、人際關系方面、敵對癥狀、焦慮癥狀、精神性癥狀、偏執癥狀等;運用0~4分的記分制度,0分表示沒有癥狀,4分表示極嚴重。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本文所選的護理人員進行分析,其中19例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占25.7%;其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科護理人員在人際關系、軀體化、焦慮、抑郁以及偏執等方面均比國內常模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敵對、強迫、精神病、恐怖等4項與常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人員出現心理問題與其婚姻狀況、護齡等因素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而與學歷無明顯相關性(P>0.05)。
3討論
當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環境,護理工作者需要面對患者和工作兩方面的壓力,同時護理人員的工作繁重,夜班無法休息,對其睡眠質量和時間均造成影響,長期的處于高強度壓力下。因而,精神科護理人員成為一個突出的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比一般人群低。精神科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會導致機體平衡失調,出現內心沖突。通過研究發現,精神科護理人員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①面對特殊的服務對象,護理人員長時間的處于精神應激狀態;②護理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導致身心疲憊;③傳統價值觀念給護理人員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④管理人員不夠重視護理人員心理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措施:①對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重視;②提供緩解和減輕護理人員壓力的條件;③提高護士社會地位,糾正不良社會偏見;④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問題及專業素質培訓;⑤鼓勵社會各界及親朋好友對護理工作給予支持;⑥加強護理隊伍的建設。綜上所述,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其他科室的護理人員,管理人員應制定有效的措施來對護理人員心理壓力進行緩解,這樣有利于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進而提升護理質量。
作者:隋吉龍單位:長春市第六醫院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疏導應用下的心內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內科患者60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按照時間就診順序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8~78歲,平均(56.7±2.5)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1例(36.67%),高血壓10例(33.33%),冠心病9例(30.00%)。試驗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4~79歲,平均(58.3±2.4)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0例(33.33%),高血壓13例(43.33%),冠心病7例(23.33%)。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基礎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方法包括換藥、保障科室內衛生及環境整潔。試驗組在其基礎上給予心理疏導干預,護理方法包括:①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給予鼓勵與支持,使其樹立疾病治愈的信心。②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治愈、轉歸,并向其說明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不適感,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③面對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等患者,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出發向其解釋疾病治療的難點并與其家屬做好相關溝通作用,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過程中。④護理人員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并鼓勵其積極參與戶外活動,以維持良好的情緒及心態。療效評價指標:觀察與對比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方式下的生活質量滿意度情況。將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①顯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心情愉快,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②有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心理狀態及情緒有所轉變,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好轉跡象;③無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情緒較差,不愿主動配合醫師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無好轉跡象。總有效=顯效+有效。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對生活質量滿意度情況對比:對照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達顯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總有效率66.67%。試驗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達顯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總有效率96.67%。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臨床調查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目前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起病急,早期癥狀并無明顯,這就使得患者對于疾病的發生未能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由于其對于疾病的起因、治療過程及經濟方面較為擔心,易出現緊張、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且高度的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易造成嚴重心理障礙,甚至對患者的治療過程帶來影響,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對于心內科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以往臨床上實施的常規護理無法達到令患者滿意的效果,易導致護患糾紛的出現。現我院為了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了心理疏導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總有效率分別96.67%、66.67%,結果提示,實施心理疏導干預的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李小波在2013年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能夠有效促進功能恢復及心理健康,同時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幫助患者調整不良心理情緒,值得在臨床范圍內進行廣泛推廣。
作者:張秀芹劉玲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中醫醫院
心理護理論文: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科護理論文
1在精神科護理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精神科護理學的含義《精神科護理學》是臨床護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精神科疾病的防治和護理以及精神科患者的科學管理方法的一門學科,它與其它臨床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因此,作為臨床醫護人員都須具備一定的精神醫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個性人格品質、提升心理整合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協調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是精神科護理教學中的重要舉措。
1.2護理專業的特點護理專業的學生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既有相同點,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儲備豐富的醫學知識,還要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要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加之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對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影響,長時間作用于個體就會引發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心理健康狀況的損害,因此,醫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
1.3在精神科護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精神科護理教學中客觀地將醫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改變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培養而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性。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滿足學生知識的渴求,又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提高學生面對問題的識別力和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學生解決所面臨的學習、擇業、人際交往、婚戀、社會適應能力等問題,及時調節學生的認識偏差、情緒障礙和不良行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的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在課堂中創設一種幫助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發展”模式,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創造和諧氣氛,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2.2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更是心理發展的主體,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潛在的智力價值和心理價值,確定每一節課的心理培養目標,使教學內容既有意義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種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范例來揭示各種心理問題表現與應對方法、負面情緒的宣泄方法、全納觀念的意義及養成,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從而達到自我發展。
2.4以臨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經常遇到的與精神科有關的護理問題為主,講授精神科常見的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以及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包括精神因素在內的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了解心理治療的基本知識,能初步對常見的精神科疾病患者進行有效護理的同時正確評價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并能及時調整或治療。
2.5通過心理健康宣教,讓學生掌握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表現及危害,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調節、維護心理健康的技巧。使醫學生學會了解自己,提高駕馭情緒的能力和方法,以更好適應環境的變化。
作者:肖爽單位:長春市心理醫院
心理護理論文:乳腺癌心理問題護理論文
【摘要】有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癌癥患者的平均年齡比發達國家患者要低,這應該引起重視。通過對30例乳腺癌患者的觀察,我們根據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點,有效排除她們的心里障礙,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取得一定效果。
【關鍵詞】乳腺癌心理問題心理護理溝通技巧
幾年來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加,病人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癌癥患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心理特點和需求,根據他們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以及她們人格、情緒、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反應各有不同,下面從縫隙對象與方法入手,考察結果進行分析、簡要進行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乳腺癌患者30例,年齡較大的76歲,最小的22歲,一般介于40-60年齡段。都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表現也各有不同。
1.2方法
有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記錄病人處境、心態;調查只需回答有、無、程度
2結果
2.1
2.2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問題與其年齡、性格特征、經濟狀況、社會及親人支持、疾病狀態等因素有關系。其表現不同:年輕人擔心1、2、3比較多;中年人擔心3、7比較多;老年人擔心4、6、11、12比較多。意志力強、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會有3、6、7的心里。脆弱的人會有4、10、11、12的心里。早期乳腺癌的病人相對心理問題會少一些。
3討論
乳腺癌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反應不同,一旦確診為乳腺癌后,患者會出現懷疑、高度恐懼、內疚、焦躁不安等心理反應。另外,這個時期患者出現明顯的信息需求,特別是晚期乳腺癌或手術效果不良的患者術后臨床不良癥狀較多,而且身體機能狀態也較差,很多患者出現嚴重抑郁、絕望、甚至有自傷的可能。恢復期主要是角色改變的不適應,應付復發的恐懼、社會交往障礙等。隨著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多,每一個病人都影響著一個家庭,而且乳腺癌病人都是女性,女性對于家庭、孩子影響巨大。同時她們也受著社會與環境的影響。由于大多乳腺癌患者多是中年人,對于中年人也分逆反型、恐懼型、暴躁型等。
3.1逆反型病人往往怕拖累家人拒絕治療這類病人需要開導她。你可能無所謂,但是你必須為家庭著想,他們需要你。喚起良知,打消顧慮。恐懼型病人要耐心仔細與病人交談,把病情誠懇地講給他聽并以其身邊癌癥患者的積極狀態為例,讓其看到真實病人康復狀況。把緊張情緒影響疾病康復,心情舒暢、豁達開朗對疾病的康復的正面意義認真耐心將給他聽,消除恐懼心理。
3.2恐懼型的病人得知患病后,會感到害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須受他人的照顧,這樣的現狀讓患者會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生自卑。護士應多關心,多與其交談,告訴其乳腺癌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么可怕、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是理想的,一樣可以再次投入社會工作中,一樣能取得成績,護士必須用語言去打開患者的心扉,使其擺脫恐懼。另外,護士在照顧患者的同時,對表示充分的尊重,從而保持患者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做好家屬工作,通過家屬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與支持,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3.3對待暴躁型病人,我們不能以硬碰硬,要語言溫柔,以誠相待,通過關懷逐漸感化。之后以柔克剛,慢慢滲透,指出發怒、生氣對身體疾病的害處,鼓勵他多到室外活動。多聊天等找一些使自己高興的事做。對于愛美的乳腺癌患者要使其認識到利害關系,孰輕孰重。生命的重要與美好。
3.4對于固執的人,不做活檢的、不手術的、不治療的。了解她們的擔心,一方面以具體事例做誘導,另一方面讓其他患者現身說法,告訴她們這是必須的。面對現實,增強信心。尤其晚期病人,我們要極其重視其心理護理。如術后應告知患者手術目的已經達到,詳細說明手術后注意事項,如鼓勵并指導患者練習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以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通過講解有關知識并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鍛煉等,使之了解相關知識,消除負面心理,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超級秘書網
3.5我們護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具有同情心,也要學習心理學、社會學、人際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言語技巧以及自控能力,對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狀態的患者,恰當地運用表情、動作、體態姿勢、語言等去引導,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要想與患者很好的溝通,關鍵是要把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把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適當地運用于實際工作中,爭取用的服務面對這些乳腺癌患者,有的放矢做好病人的心里護理,并延長她們的生命。
心理護理論文:妊娠劇吐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妊娠劇吐;心理護理;心理支持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支持的介入在護理妊娠劇吐患者時的作用。方法:對我院43例妊娠劇吐患者進行分組觀察,采用改善治療環境、耐心講解、主動和患者交流、配合家屬工作等方式進行對比恢復或緩解劇吐癥狀。結果:觀察組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對妊娠劇吐患者,病房醫務人員須重視患者的心理治療和家屬的心理支持,這樣可明顯減輕癥狀。
[關鍵詞]妊娠劇吐;心理護理;心理支持
妊娠劇吐的病因與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及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劇上升有關,多在妊娠6周~12周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不能進食,以致引起脫水及酸中毒,重者肝、腎功能受損,危及孕婦生命,需終止妊娠[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等因素的影響,發病有增加的趨勢,而妊娠劇吐的患者初起癥狀較輕,僅僅表現為嘔吐,部分醫護人員往往忽視此類患者的心理疏導。通過對43例患者的強化心理指導,表明心理支持的介入在妊娠劇吐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中起到藥物無法替代的作用,可產生良好的效果[2]。
1臨床資料
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43例妊娠劇吐住院患者,年齡25歲~31歲,隨機分為觀察組21例,對照組22例,兩組患者年齡及文化程度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觀察組的患者有專人負責,每日增加與之交流的次數和時間,對照組的患者只做一般的入院宣教。兩組患者住院天數的比較,見表1。表1兩組患者住院天數的比較(略)
表1顯示,觀察組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對此類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可有效縮短住院日。
2護理方法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此類患者多見于性格內向、多慮、抑郁型女性,表現為焦慮、緊張、恐懼、依賴、求助的心理狀態。因此,醫務人員應觀察患者的細微變化,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
2.1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
為患者選擇病情輕、性格開朗的同室病友,親切介紹病區環境、床位醫生、主管護士,避免患者因環境的陌生而加重緊張、憂慮的情緒。
2.2講解妊娠劇吐與情緒的關系
告訴患者及家屬緊張、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會進一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嘔吐頻率增加,從而加重病情;講解病因、病程,一般約3個月后癥狀逐漸好轉、消失,讓她們看到希望。
2.3耐心與患者交流
每日交談不少于2次,因為此類患者多數性格偏內向、多慮、脆弱,增加與之交流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通過交流了解患者擔心的問題所在,如其是否過于擔心胎兒的健康及胎兒的性別,是否對懷孕和分娩過度恐懼,是否能承擔母親角色等,針對患者的心態,給予有的放矢的疏導,介紹治愈成功做母親的患者,使她們增加信心。同時通過交談了解患者嘔吐次數、量、性質,飲食及睡眠情況,為治療提供的信息。
2.4對于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不同的心理療法
仔細觀察患者的神態、精神狀況,避免發展為神經性厭食。對住院時間長每天補液的患者,尤其加強對其心態的觀察及心理分析,如一位患者因妊娠劇吐第二次住院治療,6d滴水不進,導致肝功能異常、尿量偏少(24h尿量600ml)、說話無力,體重急劇下降,床位醫生和責任護士通過細心觀察,分析此患者是懼怕進食后頻繁嘔吐而不敢進食,依賴每日輸液維持機體需要,已發展為神經性厭食。對此類患者,一味安慰、鼓勵已失效,通過了解其雖然癥狀嚴重,但仍渴望有孩子的心態,醫生直接向其講清不進食的嚴重性、必要時終止妊娠等不良后果,激發其做母親的力量和責任,經過醫護人員共同對其心理評估、分析、治療后,此患者心理發生了變化,自己主動要求喝水,逐漸進食流質、普食,7d后治愈出院。
2.5必須對家屬進行心理支持
通過對幾十例患者家屬的觀察,發現相當部分家屬目睹孕婦頻繁嘔吐,情緒不能自控,表現出強烈的緊張、焦慮狀態,并對孕婦造成影響。醫務人員首先找家屬單獨交談,了解家屬的想法,如有的家屬擔心孕婦的健康是否受影響,擔心是否影響胎兒發育,強調其病因之一與情緒不穩定有關,要求家屬首先必須保持情緒穩定,使用鼓勵性語言,同時向家屬了解孕婦的性格特征,教家屬運用暗示的方法,協助患者逐漸康復。
2.6巧妙運用轉移法
引導患者回憶愉快的體驗,討論患者愛聽的話題;看一些喜歡的書籍,可愛的娃娃畫報,參觀母嬰同室病房,觀看新生兒沐浴,感受初為人母的欣喜;指導患者聽音樂,告知優美旋律的音樂具有放松、減輕痛苦、促進食欲、有利于嬰兒健康發育的作用。
3討論
從心理學角度觀察,孕婦的情緒較為低落,易受激惹,易出現焦慮,不佳性格和心理狀態往往是妊娠劇吐的主要誘因[3],門診醫務人員應細心觀察孕婦的性格特征,可及時給予心理預防指導。對住院患者,病房醫務人員須重視患者的心理治療和家屬的心理支持,這樣可減輕癥狀,縮短住院日。3年來,有7例患者提出做人工流產手術,通過多次心理護理,家屬的積極配合,無一例終止妊娠,有效增加了治愈率。
心理護理論文:宮頸癌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宮頸癌
[摘要]目的:通過對宮頸癌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進行心理治療及護理,以提高護理質量。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去對待每位患者。結果: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配合治療及護理,達到預期效果。結論:及時掌握宮頸癌患者的心理表現,進行心理治療和護理,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宮頸癌;心理反應;心理護理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婦女的生命。患者在經受身體上的痛苦之外,還經受著巨大的精神創傷。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社會因素對惡性腫瘤發生與轉歸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促使癌癥患者康復已成為護理人員的職責。我科近年來共收治宮頸癌患者34例,年齡31歲~51歲,平均年齡41歲。本文通過對患者心理狀態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是提高護理質量,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的有效措施。
1宮頸癌患者的心理狀態
1.1震驚、焦慮
常表現為發呆,或出現一些令人費解的自發性行為。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會產生恐懼感,會害怕疼痛,被遺棄和死亡等。經常坐立不安、失眠等。
1.2敏感、多疑
多表現為情感很脆弱,對醫護人員的任何信息包括語氣、表情、態度等都很敏感,總認為別人在議論自己,對自己缺乏自信心,往往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
1.3否認、僥幸
患者表現為始終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癥,幻想是否會誤診,仍存在僥幸心理,經常自我安慰,希望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大量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
1.4抑郁、悲觀
患者一旦知道自己的病情已被確診,表現為抑郁、緊張及睡眠障礙。情緒低落,對未來生活充滿悲觀、自暴自棄、感到一切無望、顧慮重重。
1.5同情、憐憫
希望家庭及社會能給予同情、憐憫。指望醫生是菩薩救世主,盡快解除其痛苦,有求生欲望心理。
1.6擔心、缺乏自信心理
根據病情確定手術方案后,又擔心手術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擔心手術失敗,擔心癌癥是否再復發,擔心從此改變生活狀況,擔心自己不再是個女人。
2心理護理
2.1心理安慰
對新入院病人要熱情接待,為病人創造一個舒適、安靜、整潔、和諧的環境。鼓勵家屬、親友多接近患者,給予心理安慰,對病人要熱心、和藹、親切,積極發揮語言的治療作用,幫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盡快減輕病人對疾病的恐懼,穩定病人的情緒,耐心解答病人疑問,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感
對敏感、多疑患者,護士在患者面前應表現為鎮定、自如、得體。說話流利,決不含糊,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調理,糾正病人不良狀態。以微笑、周到、親切的服務態度,適當、耐心、細致的解釋說服,嫻熟的護理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多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感。
2.3耐心傾聽病人訴說,對病人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克服僥幸心理。讓病人做到既來之,則安之。激發病人潛在的生存意識,調動積極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充滿信心去戰勝病魔。
2.4調節患者及家屬的情緒,鼓勵戰勝疾病的信心
隨時調節患者家屬的情緒,使其在與病人接觸中,既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恐懼、不悲傷、不厭煩、不淡漠。始終保持鎮定、熱情、耐心的良好心境。對病人細心照料、盡心盡責。醫護人員要以樂觀的態度感染患者,建立患者對醫院的信賴。護士向病人講解癌癥并不是不治之癥,介紹同類病友認識,介紹治愈病例。請同種疾病的康復者給病人說親身感受和經驗,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5病人患病后情感特別脆弱,特別是作為女性患者,感情特別細膩,擔心自己會喪失對家庭及社會的義務。護士對患者應多一份愛心、關愛、友誼,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鼓勵病人家屬積極參與,盡可能滿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用良好的形象和行為去消除病人心理上和軀體上的疾病。
2.6經常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
術前做好解釋工作,講明盡早手術的目的,進行各項操作的目的,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及成功的范例。語言要帶鼓勵性,既表示出同情,又表示會給予積極的幫助和支持。為手術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讓患者對手術充滿信心和希望。病人擔心子宮切除后會影響性生活,應該在術前給予充分的解釋和健康教育,認真傾聽患者的一些想法,并給予“一樣是女人”的保障,與患者共同討論問題,解除其顧慮,緩解其不安情緒,使病人以身心狀態接受手術治療,從而減少治療期間的心理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遠期療效。
心理護理論文:外科住院病人失眠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病房
[摘要]目的:了解外科住院病人失眠的相關因素和護理辦法,從而提供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措施。方法:通過作者對3000例患者的觀察結果,大部分病人存在嚴重的失眠,主要原因為心理因素、疼痛、環境、藥物等因素的影響。結論:外科患者失眠是較為普遍的,在臨床上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重視,積極對癥處理,做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以減少失眠率,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復。
[關鍵詞]病房;失眠;護理
失眠作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給不少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許多困擾,它使人們的生理節律紊亂,活動能力嚴重下降。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3000例患者,其中2480例失眠。
1失眠的流動病學研究
據調查,全球范圍內,失眠人群占總人群的40%~50%。失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大類型,前者占失眠的25%,是失眠的一種臨床癥狀表現的一種疾病,后者則繼發于疾病,精神因素屬于疾病的一種臨床癥狀。
2失眠的原因
2.1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一個得了某種疾病的患者,突然從溫暖舒適的家中被送到一個陌生、有與世隔絕感[1]的環境,特別是病房的噪聲,據國際噪聲協會規定,日間噪聲應低于45dB,夜間噪聲應低于20dB。噪聲可刺激交感神經,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疼痛加劇而影響睡眠。還有病房的光線、設備的運轉,同室病友的呻吟和鼾聲,單調的生活,規律的作息時間和醫護人員頻繁護理及治療的干擾,都是患者抱怨的原因之一。
2.2護理措施
針對以上因素我們醫護人員應該采取相應措施,給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熟悉的休息環境,讓病人生活得舒適些。比如剛入院的病人,護理人員應該讓其充分熟悉病房環境、陪護、探視及作息制度,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提供柔軟舒適、整潔的床鋪,高度適中的枕頭和厚薄適中的被褥。夜間盡量使用柔和的壁燈,對一些同室使用的儀器聲、談話聲盡量降至低限度。尊重和照顧病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協助病人制定好作息時間,防止睡眠顛倒,協助病人飲用各種熱飲,及各種有助于入睡的活動。比如晚上睡前給病人用溫水洗腳。合理安排好護理程序,將治療操作盡量安排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或者盡可能不在夜間進行,做到“四輕”(走路、關門窗、操作、說話),并去除各種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盡量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干預。
3心理因素
3.1心理因素
引起失眠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由于角色的轉換,大部份病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尤其女性及中青年,都會擔心疾病預后、牽掛家人、擔心術后影響工作和學業,擔心手術意外,害怕疼痛,擔心不能忍受術后疼痛而產生害怕心理等等影響。大部分老年人曾經是工作崗位上的領導者,現在則是一個得了絕癥的、受人管制的角色,心理很不平衡,而且他們中有不少人不了解自已的病情和治療方法,缺乏信息傳遞而深感不安、抑郁,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睡眠質量。
3.2護理措施
醫護人員應設法了解其心理狀況,多與患者交談,利用一切與病人接觸的機會,與病人面對面的交談。此時應注意交談的技巧,考慮到病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知識層次,人際關系及信仰等情況,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健康教育內容傳授予病人,針對性地將疾病的發展情況、可能產生的后果、手術大致過程及手術后情況對病人進行講解,使病人對疾病、對手術有較的了解,從而做好應對疾病的充分思想準備,同時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手術,以減少手術后不適,預防并發癥。建立朋友式關系,利于護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他們受疼痛與失眠的雙重折磨,我們護士應抱同情心,讓他們在病房如同在家一樣,才能取得病人信任,有目的地引導病人,建立良好的遵醫行為。不能言語者,應提供紙筆或手語等方法,讓其充分表達內心愿望和要求,并加強疾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必要時可充分發動其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提供情感支持,利于睡眠。
4軀體因素
4.1疼痛
疼痛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因素。外科是手術科,術后切口疼痛、腹脹等不適是常見的癥狀。大部分病人都會因術后留置多條管道而引起牽拉痛,或者缺乏疾病的有關知識而對疼痛時采取不適當的體位,是造成非創傷部位的主要原因。
4.2護理措施
護士應加強疾病知識的宣教,教會患者如何正確采取舒適體位,妥置管道,避免管道過多引起的牽拉痛。同時避免過頻的翻身拍背而引起不適。必要時正確服用止痛藥或者麻醉藥和催眠藥物等。有些醫護人員認為毒麻藥會產生成癮[2],盡量讓患者忍受疼痛,導致患者精神過度緊張而引起失眠。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在12000例用過麻醉藥的患者中僅4例成癮。因此,醫護人員應該改變觀念,用藥的目的不是使睡眠依賴于藥物,而是以藥物為手段重建睡眠的正常規律。正確認識毒麻藥的影響,加強對疾病認識,對毒麻藥品知識的宣教,正確對待疼痛的控制。在使用毒麻藥的同時,必須對使用麻醉藥的患者的效果進行評價,并觀察其副作用,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與這些藥相配合。
5小結
外科病人失眠是常見的,與患者的生活習慣、心理因素、軀體創傷、醫護人員等有關。所以,合理安排護理措施、加強心理護理、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管道的妥善固定、增進舒適是預防和改善失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