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電影欣賞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電影欣賞論文:中職英語電影欣賞論文
1用英文電影輔助中職英語教學的可行性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對于語言學習而言,信息輸入是關鍵。只有足夠的信息輸入才能保障輸出時運用自如。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學習1.0%是通過味覺,1.5%通過觸覺,3.5%通過嗅覺,11%通過聽覺,83%通過視覺。而英語原聲電影中承載著大量的語音和圖像信息,它當之無愧是語言信息輸入的途徑。將英文電影引入到中職英語課堂這一教學形式的可行性和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及時,將英文電影引入到中職英語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動力十足,主動積極地投身到學習中。有位研究中職教學的專家總結得很好:“中職學生并不是不愛學習,他們只是不愛看書而已。”和其他同年齡的學生一樣,中職學生思維敏捷,求知欲強,追求時尚,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據調查,看電影電視、聽音樂是他們較大的興趣愛好。將英文電影引入課堂是投其所好,符合學生求知的心理特點。英文電影的立體性、直觀性極易刺激他們的大腦,激起模仿的欲望,增強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第二,英文電影一般都由說英語國家的本土人士出演,語音語調自然流暢,發音純正,語言地道。通過反復播放經典片段讓學生反復模仿,有助于提高聽力水平,糾正學生的發音,培養良好的語音習慣。第三,英文電影能夠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師英語》下冊unit1中有一篇文章《LittleSnowWhite》,這是很長的一篇閱讀文章。雖然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們都耳熟能詳,但當看到vicious,mirror,disguise等詞語的時候,他們沒有信心,表示不會讀。我將美國1937年版的《SnowWhite》播放給同學們觀看后,他們信心倍增,興趣也來了。他們通過討論、排練,不僅將課文內容表得的很好,還加入了自己的改編。關鍵是所有參與的學生都是全程用英語表達。欣賞英文電影,能讓學生更容易由于某一特殊的情境,而牢牢記住其相關的詞匯和對話。第四,看英文電影能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在課文中講到西方節日的時候,我播放了影片《HomeAlone》。觀看后同學們自然就了解了圣誕節什么時候裝飾房子,什么時候送禮物,送些什么禮物,美國人更喜歡怎樣的過節方式等,而且還知道美國的圣誕節和我們眼中的也有區別。這些就是文化和風俗的差異。第五,每部英文電影應該都有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學生在欣賞電影藝術,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在心靈上受到啟發,而且這種啟發是直接影響感受到的,其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2將英文電影引入中職英語課堂的實施策略
2.1英文電影的選擇
課前教師應該精心挑選適合的英文電影。在選擇影片時,既要照顧中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水平,還要兼顧影片的教育意義和趣味性。根據中職學生大多英語基礎差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選用一些情節簡單的英語動漫電影,如《SnowWhite》《LionKing》《Frozen》《IceAge》等。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情節歡快、風趣幽默的真人劇,如《Mr.Bean》《TheSoundofMusic》等。如《HomeAlone》《HomelesstoHarvard》《HighSchoolMusical》等反映童真、家庭、或者校園生活、勵志的影片也是很好的選擇對象。針對中職學生的語言水平,我們還可以從先選擇觀看有中文字幕的原聲影片,慢慢過渡到觀看英文字幕的影片,觀看無字幕的影片,循序漸進。
2.2要對英文電影進行適當的整合
著名導演張藝謀說:“電影需要的不是思想多么深邃,最需要的是吸引力,是把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導演拍片的首要目的是娛樂大眾,獲取更高的票房,而不是按英語教學需求而拍。有些電影情節對英語教學沒有幫助,甚至有的情節根本不適合中職學生觀看。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影片進行刪減和整合。將影片中能輔助英語教學、有教育意義和欣賞價值的內容留下,將沒有意義不適合觀看的部分刪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3時間的安排
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有別于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學。它沒有教學壓力,不要求學生掌握很多復雜的詞匯和令人頭疼的語法。教師也不用因為有評講不完的練習題而到處擠時間。將英語影片引入中職英語教學時間是允許的。但英文電影只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不是英語教學的全部,不能過頻,不能讓它喧賓奪主。因此我認為一個學月一次比較合適。
2.4學習交流
學習交流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在欣賞完影片之后,要組織學生討論學習,具體形式有:模仿并表演影片中的精彩片段,用簡單的英語討論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或片段,用英語句子總結故事情節,甚至還可以嘗試改編影片結局。無論哪種形式,這一環節的練習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高,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就應該加以肯定和表揚。
3反思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要想將英文電影引入中職英語課堂并達到輔助英語教學的目的,就必須要求英語教師觀看和搜集大量的英文原聲電影,還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影片進行合理的整合。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時間,如何給與學生幫助和如何進行評價等問題也至關重要,值得我們繼續探索。
4結語
相對于傳統的英語教學,英文電影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真實的、自然的語言學習資源,具有聲、光、色、像相結合的特點,多方位刺激學習者的感覺器官,使他們置身于真實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實現了語言學習和娛樂的結合。以教師引導為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能有效保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理解文化;在理解文化的同時,又反過來促進語言的學習,這樣就實現了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鄒瑜單位:重慶永川職業教育中心
電影欣賞論文:校園生活電影欣賞論文
一、電影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校園生活的質量
高職學校的學生課余時間很多,很多同學不知道怎么利用這些時間,尤其是雙休日很多同學會在宿舍睡上24小時,甚至在網吧呆上24小時,教師可以在雙休日的時候提供一些的影片讓學生去觀看,并布置一些作業,例如,讓他們去查閱和電影有關的一些歷史背景,對電影的內容進行延伸,利用我們的數字化網絡平臺進行提交作業,這樣學生在雙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導學生自主去學習思考,并在這種娛樂的方式中獲取知識,充實校園生活,提高校園生活的質量。平時學校也可以開一些關于影視欣賞的選修課,在集體的氛圍里和老師、同學一起來探討與品味藝術。有很多學校也會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在多媒體教室播放近期的電影并在平時打出廣告吸引學生前去觀看,收取少額的費用。這無疑也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假日休閑的方式。將的影視融入學生平時的生活中,能幫助學生在別人的故事里解讀生命的體驗,向學生傳送美的理念,開啟學生的心靈和智慧。
二、電影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們能在安逸的時候不貪圖享樂,在困難的時候能積極進取,勇敢面對,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一)的電影能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高職的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敏感多變、自尊心強,渴望獨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這種訴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容易造成學生精神上的壓抑;另一方面,他們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但由于缺乏處理與異性之間關系的經驗而產生各種矛盾;再加上現在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網絡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場面也容易造成學生心理的扭曲。學生在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一生。山東泰山醫學院心理咨詢師宮梅玲利用閱讀來治療學生的心理問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宮梅玲老師不開藥方只開書方,圖書館就是她的藥房,通過閱讀幫助學生走出困惑。電影也是一樣,電影把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包括親情、愛情、友誼、苦難、挫折等詮釋出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和生活。[3]當學生心理出現一些沖突和矛盾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通過推薦學生去觀看一些合適的影片幫助他們走出困惑,重拾陽光。比如,對于自己的學業和未來迷茫的同學可以推薦他們去看《喬布斯傳》、《當幸福來敲門》,通過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激勵學生;對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看《泰坦尼克號》、《山楂樹之戀》,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情可以是轟轟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純粹的索取;對于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看《阿甘正傳》、《放牛班的春天》,鼓勵他們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春天。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出現的不同心理困惑給他們推薦不同的影視作品,讓學生通過故事獲得情感體驗,同時,使他們壓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內心的憂患得到排解。學生在觀看影片心靈得到放松的同時,影片中陽光積極的一面也能逐漸被學生吸收,在他們的心里種下希望的種子,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內心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的影片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的時期,這個時候的他們人生閱歷不豐富,人格發展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的誘惑和影響,在價值觀的選擇上容易走入誤區。電影作為文化藝術傳播的載體,代表著現代生活的核心價值觀,的影視作品向學生展示了各個民族的不同物質文化和精神追求,讓學生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審美。電影作品傳達給我們的很多人物的心靈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的內心,啟發著學生,引領學生組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妨將影視作品加入“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德育課程中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能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當然影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構建還不健全的時候,不乏很多低級趣味的影視作品出現,教會學生如何選擇的影片并對學生非常重要。作為教師應該利用這些資源,并充分挖掘出這些電影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內涵,引導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自我修養,構建健全的人格。
作者:季麗花單位: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助教
電影欣賞論文:高中政治電影欣賞論文
一、加強愛國教育,弘揚民族精神
許多的電影作品傳遞著愛國主義的信息和態度,如筆者在講授完“文化生活”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之后,組織學生觀看了《南京!南京!》、《東京審判》兩部影片,加深了學生對愛國主義內涵和外延的理解。這兩部電影借助視覺優勢和時代氣質強烈地吸引學生,通過觀看使他們明白即使作為高中生也必須時刻關注祖國的命運,關注祖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真正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民族排憂解難。
二、深化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
理想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信念是一種思想意識,是正確的和堅信不疑的觀念。理想與信念聯系緊密,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依靠信念力量的支持,而信念的力量又來源于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都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夠有力地推動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比如中國夢就是全中國人民高中政治的崇高理想,對于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觀看的電影作品可以為高中生的成長添加養料,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一些紅色經典影片更是向高中生們展示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如筆者在講授完政治生活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之后,組織學生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日戰爭勝利至建國前夕這一氣勢恢宏的歷史時代為背景,再現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派在反對國民黨獨裁專制的斗爭中,同舟共濟,為推翻舊制度,建立新中國所經歷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光輝歷程。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高中生深刻領悟、體驗到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和偉人的崇高品格,從而促使高中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將自己的一切同祖國、同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激發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知識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本質上是借助某些形式的教學行為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信息的形式傳播給高中生的過程,但高中政治課的理論比較抽象,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的閱歷畢竟有限,而電影欣賞則能為他們創設大量的社會生活情境。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環境寬松、氣氛愉悅更易激發他們的興趣,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電影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廣,它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譬如筆者在講授新課《公司的經營》之前,組織學生觀看《首席執行官》,該影片以海爾總裁張瑞敏為原型,反映中國企業的成長歷程。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對企業(公司)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新課講授之時,我讓學生結合電影的情境并思考:一個企業能否成功經營會取決于哪些因素呢?學生興趣高昂,激烈討論,踴躍參與,認為有下列因素:經營戰略、自主創新能力、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員工素質、領導者素質……學生的討論結果讓筆者非常驚訝。這說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利用電影資源,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四、滋潤學生心靈,提高審美情趣
美育,是高中政治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長。在政治課教學中利用的影視作品作為中介滲透美感教育,有利于培養高中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的電影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將自身的美作用于高中生的感官和心理。中學生在觀看電影的同時可以產生審美愉悅,凈化心靈,增強審美意識,提升精神境界,最終使自己的人格趨于。如,筆者在講授完“意識的作用、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相關內容后,組織學生觀看《肖申克的救贖》,該部影片講述了被冤入獄的安迪至死不渝地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從始至終絲毫不動搖地用了一把刻石的小錘整整挖了二十年,終于挖到逃出牢籠、奔向自由的那24小時。影片中的主人公那種永不言棄、超越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友誼,真實地體驗到久違的崇高之美。觀看這部電影對高中生來說的確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它讓學生深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哲學:相信自己,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永不言棄、矢志不移,就會是自己的生命綻放燦爛的花朵,就會創造出生命中屬于自己的輝煌。
作者:湯慶飛單位:邳州市八義集中學
電影欣賞論文:職校學生電影欣賞論文
一、電影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校園生活的質量
作為高職的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學業負擔不是很重,很多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其實非常的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到了學校后能做什么,之前的學習經驗告訴他們來學校就是在課堂里學習,現在突然多出這么多自己可以把握的課余時間就覺得無所適從。因此,很多同學開始沉迷于網絡,沒了電腦,他們會無所事事,看著書本,他們會瞌睡連連,他們也知道這樣的生活很不好,也不應該一直這樣過下去,但與其離了電腦游戲無所事事,他們寧愿沉迷在游戲里,享受游戲帶來的刺激,此時教師就應當給予引導和鼓勵,帶他們走出迷茫。高職學校的學生課余時間很多,很多同學不知道怎么利用這些時間,尤其是雙休日很多同學會在宿舍睡上24小時,甚至在網吧呆上24小時,教師可以在雙休日的時候提供一些的影片讓學生去觀看,并布置一些作業,例如,讓他們去查閱和電影有關的一些歷史背景,對電影的內容進行延伸,利用我們的數字化網絡平臺進行提交作業,這樣學生在雙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導學生自主去學習思考,并在這種娛樂的方式中獲取知識,充實校園生活,提高校園生活的質量。平時學校也可以開一些關于影視欣賞的選修課,在集體的氛圍里和老師、同學一起來探討與品味藝術。有很多學校也會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在多媒體教室播放近期的電影并在平時打出廣告吸引學生前去觀看,收取少額的費用。這無疑也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假日休閑的方式。將的影視融入學生平時的生活中,能幫助學生在別人的故事里解讀生命的體驗,向學生傳送美的理念,開啟學生的心靈和智慧。
二、電影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們能在安逸的時候不貪圖享樂,在困難的時候能積極進取,勇敢面對,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一)的電影能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高職的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敏感多變、自尊心強,渴望獨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這種訴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容易造成學生精神上的壓抑;另一方面,他們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但由于缺乏處理與異性之間關系的經驗而產生各種矛盾;再加上現在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網絡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場面也容易造成學生心理的扭曲。學生在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一生。山東泰山醫學院心理咨詢師宮梅玲利用閱讀來治療學生的心理問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宮梅玲老師不開藥方只開書方,圖書館就是她的藥房,通過閱讀幫助學生走出困惑。電影也是一樣,電影把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包括親情、愛情、友誼、苦難、挫折等詮釋出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當學生心理出現一些沖突和矛盾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通過推薦學生去觀看一些合適的影片幫助他們走出困惑,重拾陽光。比如,對于自己的學業和未來迷茫的同學可以推薦他們去看《喬布斯傳》、《當幸福來敲門》,通過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激勵學生;對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看《泰坦尼克號》、《山楂樹之戀》,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情可以是轟轟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純粹的索取;對于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看《阿甘正傳》、《放牛班的春天》,鼓勵他們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春天。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出現的不同心理困惑給他們推薦不同的影視作品,讓學生通過故事獲得情感體驗,同時,使他們壓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內心的憂患得到排解。學生在觀看影片心靈得到放松的同時,影片中陽光積極的一面也能逐漸被學生吸收,在他們的心里種下希望的種子,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內心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的影片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的時期,這個時候的他們人生閱歷不豐富,人格發展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的誘惑和影響,在價值觀的選擇上容易走入誤區。電影作為文化藝術傳播的載體,代表著現代生活的核心價值觀,的影視作品向學生展示了各個民族的不同物質文化和精神追求,讓學生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審美。電影作品傳達給我們的很多人物的心靈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的內心,啟發著學生,引領學生組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妨將影視作品加入“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德育課程中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能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當然影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構建還不健全的時候,不乏很多低級趣味的影視作品出現,教會學生如何選擇的影片并對學生非常重要。作為教師應該利用這些資源,并充分挖掘出這些電影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內涵,引導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自我修養,構建健全的人格。
作者:季麗花單位: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助教
電影欣賞論文:電影插曲絨花的音樂欣賞論文
摘要《絨花》是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它曾獲得第三屆電影百花獎電影音樂獎、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獎等。
關鍵詞電影插曲《絨花》音樂要素情節發展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瀝瀝鮮血染紅它……”凱傳詞、王酩曲的電影插曲《絨花》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末,它應電影《小花》的劇情發展需要而生。以新穎的視角、清新的音樂風格深入細致地刻畫了女主角翠姑內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情深意篤。感人肺腑。
一、電影《小花》概述
改編于前涉小說《桐柏英雄》的電影《小花》,故事梗概為: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趙姓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他人。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趙小花(董紅果)到部隊中尋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趙永生未果,卻遇到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后,被何向東贖出收養。改名何翠姑。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跪走風車磯”救了身負重傷的親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卻不知情。之后,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戰斗中翠姑為營救小花身負重傷,戰斗結束小花與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斷斷續續地呼喚哥哥,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二、電影插曲《絨花》的音樂分析
《絨花》全曲為二段結構大調性色彩。及時段主題部分選用平實的敘述性音樂語言進入,為9+9的兩個平行關系樂句構成。兩樂句內部結構均為5+4的樂節。旋律進行以二度及進為主,內含小三度跳進。主題上句半終止于屬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節突出了下屬功能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節強調了導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決。既鞏固了主和弦,又為屬功能半終止進行了鋪墊:主題下句完滿終止于主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節連續兩次運用純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達。值得一提的是,《絨花》的音樂主題在西洋大調的基礎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12356”五聲音列元素,增強了作品的民族風韻。在節奏的選擇上,曲作者精心設計了以切分節奏為主的歌曲基本節奏,在聽覺上形成一詠三嘆的音樂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為副歌的創作手法,呼喚性、山歌風味的旋律中,連續多個三連音的運用使全曲的音樂層次逐步增漲。這部分和聲功能上突出了下屬和弦色彩,使得調性暫時離調至下屬關系的大調。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結尾處回原調。歌詞部分,樸實無華的歌詞創作與質樸的音樂風格相統一,歌詞中疊字、疊詞的運用與旋律中疊音的運用遙相呼應,既增加了音節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達。
三、《絨花》對影片情節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電影《小花》以“兩朵小花”(趙小花、何翠姑)尋找哥哥的故事情節為主線,描寫了戰爭年代人的生離死別,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風車磯”的特定場景適時地推出《絨花》這首電影插曲,為影片高潮的出現進行了情緒上的鋪墊,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氣氛,升華了主題內涵,推動了劇情發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絨花》這首抒情的青春頌歌。以“反色調”的處理方法與“翠姑跪走風車磯”這個場面同時出現,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稱贊,而是通過委婉的敘說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內心無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銀幕上,一方面是翠姑為救哥哥艱難地抬著擔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巒、挺拔的青松、美麗的光斑交替出現,匯集成一幅壯美的青春圖畫。這時,電影插曲《絨花》響起,音樂以影片主人公的視角。如說如唱,傾訴心聲。首唱者李谷一老師收放自如的“氣聲唱法”的運用,使其旋律虛幻飄逸。優美中略帶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細膩、含蓄的音樂美。達到了樸實自然、親切生動的藝術效果。在這里,《絨花》不是對何翠姑艱苦攀登這一畫面意義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優美的歌聲贊頌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靈。電影插曲成功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與畫面相對位而存在。抒情的音樂和艱苦攀登的畫面。從不同的側面同時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動作的意義,使人物呈現出多側面、立體感。電影插曲《絨花》的有效運用給觀眾帶來視聽合一的巨大震撼,為翠姑這一人物的塑造、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電影欣賞結課管理論文
1985年電影在西方橫空出世,這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在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其魅力、影響力已被大眾接受和推崇。電影之所以發展這么迅速,主要是它的內容反應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一種感情,一種哲理。把這個世界更為緊密地聯系起來。從電影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處世道理,同樣也能得到身心的娛樂和了解其它國家的風俗習慣。在電影欣賞課上,我們看了多部電影,其中有《喜福會》、《藍色姊妹花》、《七宗罪》、《刮痧》、《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看完每一部電影,我都會從中汲取一些東西,一些深邃卻易于理解的東西,它們很難從現實中挖掘。這些珍貴東西的累積讓我對電影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喜福會》影片節奏稍慢,但是線索清晰,也很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讓你為之一震的元素,影片圍繞了四對母女的命運展開,講了多位女人的生活經歷。每一位女人都有著自己曾經辛酸,坎坷,不愉快的過去,在不同的經歷后她們對這個社會,她們的家庭,以及對待丈夫兒女有了更好的經營手段。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鶯鶯阿姨還有AnMei阿姨。鶯鶯阿姨,曾在年輕時愛上一位花花公子,在無恥卑鄙的丈夫折磨下,她忍無可忍,奪走了他在乎的東西—他們的兒子,她,溺死了他們的孩子。AnMei阿姨有一個逆來順受、命運悲慘卻毫不反抗的母親,母親要為女兒爭奪一些地位和嚴,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AnMei也學會了怎樣才能變得更加堅強。
可以說《喜福會》是反映當時社會女性的聲音,她們強烈要求著自己的尊嚴、權利、地位、利益、平等、獨立。通過多位女性的交叉的不同悲慘經歷,深刻地闡述了女性的這種強烈心聲。如今的社會已大不同與以往,女性的地位已經被提到了國家、大眾的議事進程中,女性的權利也在逐漸地增加,可以說二十一世紀是“女性的時代”她們在家庭、工作、社會都會有著平等或者更優厚的待遇。《喜福會》這部電影雖然不會改變當時社會對女性利益、權利的改變,但是它向人們揭示了當時社會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使人們意識到女性對于這個社會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千萬部這樣的電影促成了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升!
影片《刮痧》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的沖突。電影中許大同的父親的一句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國就說不清楚了呢?其實說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像許大同代替父親承認是自己給孩子“刮痧”,許大同對上司說的“我打孩子是對你的尊重”等等中國的傳統道德規范,在上司桑蘭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認同。當然,事情得到圓滿解決,法庭的起訴撤銷。這種結果的產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其寓意也正在與此。
《刮痧》的另一個理解層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愛,母子之愛、夫妻之愛、祖孫之愛、朋友之愛。這幾者又以父子之愛為主要方面。電影中出現了兩對父子,祖孫三代,但他們之間的愛卻是相通的。許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獨白最能代表所有父親的心聲。雖然起初美國人對我們的這種愛有一種曲解的看法,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看到這種愛逐漸被接受,被認同,影片美國人向我們拍手的是時候就是一個好的回答,向我們暗示了東西方文化的包容性。
《喜福會》是反映一種呼吁關注女性的社會問題,而《藍色姊妹花》反映的是姐妹情深意厚的家庭因素,《七宗罪》揭示犯罪人的變態心理和警察的破案智慧機制,《刮痧》向我們闡釋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教子、愛子的態度問題。《了不起的蓋茨比》記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的丑陋以及利益的驅動造就了當時人的貪婪、享受的欲望。
曾經有位藝術家說過,“電影的意義在于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后將碎片重新貼成另一面鏡子。”它不但能反映生活,還能教育引導人們,我想這正是它的意義所在。
電影欣賞論文:試論英文電影欣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催化作用
目前,無論是教育部門、學校和家長,還是高中生本身都對普通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夠通過英語課堂實現英語讀寫聽說四項綜合能力的培養。但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聽力和口語教學上更是進展遲緩。而采用英文電影欣賞的方式來輔助高中英語教學不僅有利于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還有利于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對高中英語教學成效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對英文電影欣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催化作用的討論,將主要從高中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成效三個方面進行。
1.教學內容方面
當前我國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是以高中英語教材為教學中心、以英語輔導書為教學支持的,具有一定的模式性。而且,這些教學內容具有類型固定化(高中英語教學主要包括單詞、語法、閱讀教學;其中,閱讀題材主要包括說明文、應用文和記敘文等)和純文字化的特點,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而英文電影欣賞可以將電影中的故事和情節引入到教學中去,使英語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更強,突破教學內容的文字化局限,豐富英語教學內容的類型,起到擴充教材的作用。
2.教學方式方面
高中英語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上英語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更多地扮演著英語知識“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而忽略了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此外,目前我國國內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學大多采用漢語教學的方式,即除了進行單詞讀寫、習題練習中的英文篇章閱讀之外,均將漢語作為教學過程中問題解釋的旁白語言。這種“漢式英語教學”的方法雖然使學生擁有很多接觸英語的機會和時間,但卻因為“聽的少、說的少”而“聽不清、說不出”或“聽不懂、說不準”,進而導致許多學生在離開“錄音機式聽力教學”的引導后便無法聽出單詞、聽懂語句,在離開書本之后就無法開口講英語,怯于講英語。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就失去了“讀寫聽說”的完整性。
運用英文電影欣賞進行英語教學則能夠改善這一不良現象。一方面,電影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情節性,能夠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的難度,使學生獲取更多的自信,從而調動學生主動欣賞的積極性。而且影片中人物的動態行為和語言表達具有一定的邏輯和語法,語調和發音也比較標準,與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吻合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對影片進行播放和暫停的靈活控制,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影片中任務的對白和情節發展來熟悉不同單詞、短語和語法的適用語境。同時,英文電影中的英文口Z化對白也能夠起到鍛煉學生聽力能力的作用,能夠彌補漢式英語教學中口語教學少和蹩腳發音的不足。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欣賞過程中針對影片與學生進行問答式的英文交流,鼓勵將英語說出來,鍛煉學生的單詞組合能力和語法應用能力。或者就英文電影中的插曲、片尾曲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將英語唱出來,以此來培養學生同英語之間的情感,幫助學生擺脫“怯于說英語”的心理障礙。
3.教學成效方面
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具有濃厚的應試化色彩。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許多教師采取了題海戰術,要求學生多背單詞、多記語法、多練習題、多聽聽力材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卻使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考試前“學富五車”,考試后“學識清零”,高考前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可以順利通過英語六級,但高考過后卻往往有不少的英語優等生連四級都過不了。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注重短期成效,忽視長期成效的弊端。
英文電影欣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則更注重從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長期成效。首先,英文電影欣賞可以幫助學生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知識,了解英國、美國等影片發源地的英語文化和語言特點;其次,影片欣賞過程中身臨其境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對影片中涉及的語句等知識的印象更為深刻,這種影響對于學生來說是很深遠的。在英文電影欣賞過程中所掌握的英語知識會更加牢固,這為高中生進入大學,學習更高水平的英語學習奠定了基礎。
4.結論
隨著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關于“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進一步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高中英語課程還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發展需求,為他們提供豐富的選擇機會和充分的表現空間。”這一英語教學性質的明確,進行新時期高中英語教學革新勢在必行。而英文電影欣賞教學作為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夠為高中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科學合理運用。
電影欣賞論文:英文電影欣賞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摘要:英文電影是一種文化載體,它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英語民族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英文原版電影以其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形象生動和頗具感染力的畫面以及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擁有優越的條件。利用電影欣賞教學,能有機地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加強人文精神感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英文電影;英語教學;素質培養
人文素質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重要素質。目前,加強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英語教學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外語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發展個性、提高人文素養以及形成人生修養的過程。因此,英語教學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造就他們健全的人格,在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英文電影是一種文化載體,它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英語民族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利用電影欣賞教學,能有機地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品德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通過英文電影欣賞,學生能從中汲取文化素養、人生經驗和精神力量。
一、英文電影欣賞
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
電影輔助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獨具優勢。英文原版電影以其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形象生動和頗具感染力的畫面以及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擁有優越的條件。電影欣賞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的影視作品能使人心靈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凈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并樹立遠大的理想,激發向上的力量。如影片《泰坦尼克號》以優美迷人的畫面、波瀾壯闊的場景、演員高超的演技以及至純至深的情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插曲《我心依舊》(MyHeart Will GD On)給人心靈的震撼;影片《音樂之聲》中《哆來咪》(Do-Re-Mi)、《雪絨花》(Edelweiss)等英文歌曲讓人百聽不厭,有一種美的享受。影視藝術的觀賞過程不僅是審美的過程,而且也是再創造的過程。它提供給人的審美感受是多方面的,并且與影視藝術的認知教育功能相伴相隨、不可分離。
(二)陶冶大學生的思想情操
大學影視教材中匯集著許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即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拼搏精神、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等)。如:“The Last Les-son”《一課》中,老師深沉的愛國情懷;“Madam Cur-rie”《居里夫人》中,居里夫人執著的探索精神;“ThreeDays to See”《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積極的樂觀態度等;這些影視素材使學生在獲得英語知識的同時獲得一些人生啟迪,激發愛國熱情,樹立遠大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陶冶思想情操。
(三)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感悟
利用英文影視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悟。如影片《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能夠讓學生認真思考個人感情與國家利益之間的孰輕孰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影片《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體現出的母子愛、戰友愛、情人愛蘊涵了人間最純真、最樸素、最彌足珍貴的感情,激發人們心靈深處對世間最美好情感的向往,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頑強的抗爭精神和不懈的追求歷程也給學生以激勵。通過影片,啟發學生探討中西方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中西教育觀對比,使他們意識到勇敢戰勝困難和獨立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加強他們的人文精神感悟。
(四)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手段再現歷史事件、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欣賞電影能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電影的時代性、社會性和民族性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提供了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風俗等更直觀形象、方便快捷的資源。比如《阿甘正傳》這部當代美國歷史文化的經典影片。它融戰爭、歷史、愛情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體,體現了當代人崇尚的返璞歸真的人生哲理,充滿了濃郁的人文主義氣息。影片不僅成功塑造了阿甘的藝術形象,而且間接地展示了美國二戰后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國內的反戰浪潮和種族歧視以及尼克松的水門事件等。通過影片欣賞,學生對英語民族的豐富文化有了多方位、更直觀的了解,并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利用英文電影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
(一)選擇合適的影視教材和影片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英語學習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豐富了教學內容。英語教師應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巧妙運用英文影片進行英語輔助教學。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教師應致力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所選影片內容形式要豐富多彩(如科教片、勵志片、倫理片、愛情片、歷史劇等),內容要有教育意義,能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有所得,不能僅為娛樂而娛樂。只有認真選擇合適的影視教材和影片內容,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才能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保障影視欣賞教學達到語言和文化傳播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鑒賞能力和整體人文素質,教師在選擇影片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思想內容健康
思想內容健康是電影選取的首要原則。一部思想內容健康的電影,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從中獲取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陶冶情操和激勵斗志,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如《阿甘正傳》
(ForrestGump)影片講述智商存在缺陷的阿甘,通過自己自強不息的艱苦努力,在這個弱肉強食、充滿競爭的世界里,艱苦奮斗,頑強生活,牢牢地把握著自己的命運,在復雜的社會中站穩了腳跟。影片中那句充滿智慧哲理的經典臺詞:“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么味道),蘊含著每個人都了解但是卻很難做到的人生態度。這是一部經典絕倫讓人看多少遍都有所感悟、震撼心靈的勵志佳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D廠Happiness),影片取材于真實故事,講述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在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生活落魄的困境時,如何到處奔波、吃苦耐勞、善盡單親責任,經過自己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努力從一個小職員最終獲得成功的經歷。這些勵志影片能夠啟迪學生通過拼搏努力去改 變自身現狀,激勵學生積極進取的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對學生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2.文化內容豐富
一部經典電影都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比如影片《與狼共舞》是一部氣勢恢宏、蕩氣回腸的西部史詩巨片,講述了一個白人士兵與土著居民相互接觸,相識、相知的傳奇經歷,反映了印第安人的品質和燦爛文化,揭露了白人對印第安人進行的種族滅絕罪行,同時也歌頌了跨越兩種文化的友誼與愛情;《珍珠港》(Pearl Harbor)其宏大的場面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有讓人們贊嘆的友情、愛情、責任、大義等,影片展現了二戰中日本在太平洋上挑起的珍珠港事件,再現了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講述了二戰期間奧地利少校特拉普為了維護祖國和個人的尊嚴,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不為入侵的德國納粹賣命。通過電影欣賞,使學生看到戰爭的殘酷,激發對和平的熱愛。
(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電影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將語言和文化融入其中,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習視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實踐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把語言、文化、情感、方法等因素融為一體。積極指導他們圍繞影片主題就相關內容查資料、寫報告和互相交流、討論,激活他們原有的知識儲備,通過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選題時應選取思想內容健康、人文氣息濃厚的影片,如《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等勵志片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或《音樂之聲》《泰坦尼克號》等配有優美音樂、適合學生觀看并能觸動學生靈魂、激發學習熱情的影片。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只是輔助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挖掘電影內容,獲取文化信息,實現教學目的。影片結束后,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查找電影相關資料進行課后拓展學習,如《阿甘正傳》中涉及的著名歷史人物、事件、奧斯卡所獲獎項以及男主角湯姆漢克斯的介紹等。這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課堂實踐能力。
三、結語
人文素質與文化、道德、業務、心理等素質是相通的,它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用的人文文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是極其重要的。在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電影欣賞,把語言和文化及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是卓有成效的。英語教師所肩負的責任就是創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把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獨特的外語語言文化,提高他們的綜合人文素養,這也是我們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電影欣賞論文:電影中的舞蹈及欣賞
[摘 要] 隨著電影和舞蹈藝術的發展,二者的結合越來越多,越來越。本文通過一些具體電影中的舞蹈片段說明舞蹈能增強電影的表現能力,為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電影也為舞蹈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的發展平臺,二者相輔相成。文中還講述了電影與舞蹈結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以及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方向是應多與民族特色文化相結合,特別應注重中國的一些傳統舞蹈,讓中國的電影更多地體現我們民族的特色。
[關鍵詞] 電影;舞蹈;舞蹈欣賞
一、舞蹈及其欣賞
舞蹈是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勞動而產生的,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原始人類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舞蹈得到不斷完善,種類越來越趨于多樣化,一般可分為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兩種。生活舞蹈是人們在生活中自然形成,藝術舞蹈主要是指用來供觀眾欣賞的舞蹈。舞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它著重表現人們內在的情感世界,具有真實性和直接性。由于舞蹈是由人體動作不停頓的流動變化而形成的,那么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同時還需要有音樂、服裝和道具等輔助,是綜合了聽覺和視覺、通過人的形態、神態進行傳情達意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欣賞是指人們在欣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活動,它不是一般簡單的認知活動,而是包括對舞蹈的感受、體驗以及理解的整個過程,是人們認識理解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對現實的影響。人們在欣賞舞蹈作品的時候可能會回憶起生活中所親身經歷類似的事情,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這些形象思維可使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更加完整生動,從而能在更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下欣賞舞蹈。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來說不是對象,所以我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知識、具備一定的舞蹈認知能力,才能達到一定的舞蹈欣賞水平,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舞蹈欣賞,從這點來說舞蹈應該是少數人的藝術。本文通過一些具體電影中的舞蹈片段說明舞蹈能增強電影的表現能力,為電影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電影也為舞蹈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的發展平臺,二者相輔相成。文中還講述了電影與舞蹈結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以及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方向是應多與民族特色文化相結合,特別應注重中國的一些傳統舞蹈,讓中國的電影更多地體現我們民族的特色。
二、電影中的舞蹈
(一)電影與舞蹈相輔相成
電影誕生之后,舞蹈也多了銀幕這種展示形式,但同時也擔負起了更多反映社會和反映時代的重任。舞者美妙的舞姿飄然靈動,恍如夢境;電影銀幕的光影流動鮮活,身臨其境,舞蹈與電影就是夢想與現實的結合,是靈魂的升華。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舞蹈在電影中展現的內容和形式也日趨成熟,人們與電影中舞蹈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舞蹈已經成為電影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元素,但舞蹈本身展現給觀眾的只是舞臺上絢麗的一幕,而舞臺背后的故事和舞者的艱辛經歷都鮮為人知,而電影卻具有故事性和完整性,它不僅展現出了舞蹈藝術本身,同時也將舞者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成功的艱辛經歷展現在觀眾面前,如比約克出演的《黑暗中的舞者》和周防正行的《談談情,跳跳舞》,這些舞者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電影展現出來的。
電影在舞蹈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舞蹈借助電影已深入到人們的思想以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影視劇中舞蹈片段和舞蹈場景的作用除了給觀眾視覺享受之外,更多的是通過舞蹈表達感情,展現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變化或一種不尋常的人生經歷,舞蹈為電影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影視技術的飛速發展更使舞蹈藝術和影視藝術達到了的結合,如電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的“仙人指路”舞,她身穿彩衣,長袖善舞如仙女一般,輕盈飄逸,極富美感,令人賞心悅目。《探戈》是1998年拍攝的一部表現阿根廷“國舞”探戈的高雅藝術片,與其他舞蹈相比,它的節奏鮮明而有力,旋律緩慢而帶有憂郁,這種舞蹈既古典風韻,又帶有鮮明的現代情調,既高貴典雅又帶有一種野性的美,這種魅力在影片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在恐怖音樂伴合下,演員運用夸張的肢體動作,突出了探戈強悍的一面。《探戈》舞表演和排練的場景貫穿了影片的始終,導演還運用了現代藝術的技巧和拍攝風格增強了畫面的美感。影片是本世紀初移民踏入阿根廷大地上的幾百名演員的大型舞蹈,似乎能從中聽到了貝多芬《歡樂頌》的旋律,這表明了他們對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以及尋找人類歷史發展的精神力量,同時舞蹈中也流露出對人類歷史的深刻思考,使舞蹈及電影主題得到了升華。2006年馮小剛導演的《夜宴》是以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宮廷悲劇為背景,圍繞寂寞和復仇兩個主題展開的。該影片中引入了大量的舞蹈,并配合著傷感悲怨的音樂,使影片更具一種寫意的效果和凄涼的感覺。三段越人舞蹈更是影片中的精華和靈魂,升華了影片的主題,讓人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又感受到了舞蹈帶來的身臨其境的享受。越人舞是古代伎樂的一種舞蹈,及時幕精彩的越人舞是由旋律簡單、寂寞憂傷的《越人歌》引出,動作簡單呆板,面具簡單無表情,如木偶一般讓人覺得詭異神秘,這展示了太子傀儡一般孤苦寂寞的生活和絕望的心境。從開場的高空竹滑梯、圓形舞臺到舞蹈演員白色的衣服和白色的面具,不僅給人視覺上的沖擊也推動了劇情的發展,營造出了殺戮的氣氛,給人一種冷颼颼的感覺。第二段越人舞是太子用舞蹈的形式當眾揭開厲帝篡位的陰謀。以簡單鼓點音樂作為伴奏,舞蹈簡單含蓄,但是詭異美麗,扣人心弦,古典的舞蹈和別致的語言使《夜宴》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的結合,同時也為下一劇情做好了鋪墊。第三段越人舞是青女為愛情而跳。青女那單一的舞蹈和凄苦平靜的歌聲、滲入骨子里的孤寂和凄涼以及那種癡情和無奈已深深彌漫在了整部影片中,這是對吳鸞愛的最深情的表達,也是送給自己的挽歌,這段舞蹈給人以心靈的暗示,不同的心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夜宴》成功的舞蹈設計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也品嘗到了一頓古典舞的盛宴。美國電影《舞夢成真》中講述的是小鎮姑娘勞瑞恩,她夢想成為一名舞蹈家,她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到芝加哥音樂學院去求學。經歷了種種失敗和坎坷,她總是用富有激情的舞蹈來增強自己的信心,為了維持生計她在夜總會打工,那里形形色色的人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重新登臺演出,她優美的舞姿和時而奔放的風格深深吸引了觀眾,最終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勞瑞恩的舞蹈中我們能感受到她堅強的性格和為了夢想頑強奮斗的精神。電影《浮生若舞》中講述了舞蹈天才蕾的經歷,從幼年起她就開始在舞臺上嶄露頭角。但天才怎樣才能順利地踏上成功的紅地毯卻是一個難題,作為一個新人,蕾加入了芝加哥芭蕾舞團,她遭遇了種種磨難,但不管遇到什么磨難,蕾都堅定要憑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走向成功。最終她從一個剛進劇團的芭蕾舞新人走到了最容易露臉的首席領舞,她出色的舞技和輕盈的舞姿得到大家強烈的喜愛。鎂光燈下她翩翩起舞,集激情和運動于一身,那種平和優美的意境會讓你覺得是進入了人間仙境。
(二)影視與舞蹈結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影視創作中舞蹈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舞蹈片段的制作要依據電影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定,如在古裝歷史影視劇中加入“長袖舞”,這不單是因為它姿態優美、引人入勝,最主要的是“長袖舞”是我國古代舞蹈形態的標志。如《臥薪嘗膽》中小雅?南有嘉魚這段舞蹈,它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喜好樂舞,沉溺其中,以致出現女樂遍及各諸侯后宮的情形。
2.同時舞蹈還要與影視作品中的畫面協調,以起到渲染氣氛、表達感情和劇情的作用,同時真正達到舞畫并茂、水乳交融的效果。如《西游記》中玉皇大帝與天仙們舒適地欣賞眾仙女的美妙舞蹈時孫悟空正在五行山下掙扎,這兩個場景交替出現,烘托出了兩種不同階層的不同命運,在看似優美的舞蹈中更能顯示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再如電影《神話》中金喜善所飾的玉漱公主的舞蹈惟妙惟肖,她在山上為蒙毅所跳的那段舞蹈,雖然不足一分鐘,但在周圍空曠凄涼畫面的襯托下,更表達出了玉漱對蒙毅的愛戀之情,同時也展示出了她對自由的那種渴望。
3.舞蹈還要與劇情的發展相吻合,電影《站臺》中女主角在《是否》的伴奏下翩然起舞,她用舞蹈來詮釋內心的感受和無奈,表達了在經歷“”后期與改革開放兩種社會階段后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內心深處的掙扎。《黃土地》是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電影,在炎熱的太陽下,滿視野都是黃土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失去了任何反抗和征服新鮮事物的沖動和欲望,只有偶爾傳來渾厚的“信天游”歌聲帶著一絲倔強的生機。誠如魯迅先生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關于民族宿命的寓言,是對這種祖祖輩輩生活在黃土地上的民族的一個極其的解釋。在抗戰的歲月里,這種景象激起了延安秧歌運動的記憶,使我們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明白了為什么這塊土地有著那么久遠的歷史,為什么她是不可征服的。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影視作品中融入了舞蹈元素,電影《聞香識女人》中盲人中校與陌生女孩所跳的探戈,《亂世佳人》中斯嘉麗和白瑞德在宴會上所跳的華爾茲等舞蹈片段均為電影注入無窮的魅力,增加了電影的美感。
三、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影視業的競爭也越來越大,中國電影如果想立足于世界影壇,除了在拍攝技術上進一步提高之外,更應該注意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相結合,只有運用一些民族特色的舞蹈、故事、人物、造型等民族特色來凸顯我們民族的個性,這樣才能在世界影壇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世界影視業發展比較好的國家,是亞洲的一個電影王國,從50 年代的《流浪者》,到新世紀紅遍大半個世界的《拉嘎安》,印度電影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來的風雨滄桑,但是載歌載舞的藝術風格卻依然是它不變的主旋律,舞蹈作為它們的主線貫穿電影的始終。印度電影中舞蹈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同時還講究與手、眼、心、意的統一,這樣可以充分表達出舞者們想要追求的意境,如此豐富的舞蹈語言正是印度歌舞片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我們中國應該多汲取印度的經驗,多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如武俠精神、武術動作、東方式的倫理道德和愛情等,特別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這些都可以成為中國電影進入世界主流電影的特殊的文化魅力。只有在本國的電影中融合并體現出自己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與民族元素,我們才可以在日漸全球化的世界影壇中發展得更好,才能真正讓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業走向世界。
[作者簡介] 李霞(1973― ),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電影欣賞論文:淺析國產電影海報的視覺欣賞和創意設計
[摘 要] 在影片宣傳與上映之時,電影海報起到了傳遞信息和宣傳電影的作用,仿佛是一張名片,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幅的電影海報不僅能招攬觀眾,還能使其對電影作品產生美好的印象。一部成功的電影,海報的媒介作用功不可沒,它集視覺藝術與圖形藝術于一身,憑借一張靜止的圖片,展現出電影的情節氣氛和主題基調,讓人在一瞥之間,印象深刻,有觀看影片的沖動。因此,電影海報憑借其所擁有的感官視覺效應和創意的設計效應,帶來了無限的商業效應,其魅力是無可估量的。
[關鍵詞] 電影海報;視覺欣賞;創意設計
電影海報,可以稱為電影宣傳畫,張貼在公共場所,旨在宣傳電影內容,為影片做推介。雖然只是一張圖片,卻能夠在方寸之間,反映出影片所透射出的內涵與精髓,勾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它因為設計者的文化背景差異以及年代的流行趨勢,通過形象、構圖、色彩、光線等因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所呈現給觀眾的,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及號召力的畫面,有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早期的國產電影沒有太多宣傳的途徑,全靠海報的張貼和推廣。富有張力、對比強烈、充滿故事的海報,讓人一見就有掏錢買票的欲望,能為影片的票房收入賺足了保障。如今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固然媒體前期的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一張制作精良、畫感細膩豐富的電影海報,也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全世界每年都出品著大量的電影,讓人難以有時間選擇應該看哪部電影。一張電影海報,信息涵蓋得非常豐富,不失為滿足視覺感官、欣賞藝術的選擇。
一、匠心獨具,彰顯個性立意
電影海報與電影是密切關聯的,它運用獨有的畫面效應描述和傳遞著影片的信息與內容,并在潛意識里,通過色調與人物表情,暗示影片所蘊含的主旋律和節奏。如果不通過介紹,沒有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宣傳,僅憑著一張海報,我們就可以大致地判斷出這是一部喜劇還是悲劇,是感情戲還是驚悚片。
為了能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獨具匠心構建品質畫面,制作方也是煞費苦心。很多影片不止是擁有一張海報,制作方經過烘托渲染,會精心制作出多款海報,力求在視覺上產生懸念,緊緊抓住觀眾眼球,同部電影的每一張海報,都做足了聲勢。
例如根據中國古典故事改編的電影《趙氏孤兒》,終于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中浮出水面,導演陳凱歌可謂是“三年磨一劍”,幾款海報的設計一推出,就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睛,熱議不斷。及時款以襁褓中的嬰兒為主題的海報,神秘感十分強烈,讓人浮想聯翩。海報的風格雖然簡潔,但同時卻包含著非常多的信息:畫面中一個嬰兒包在紅色襁褓里被棄于地,安靜地躺著;旁邊站著一位儀態雍容的貴婦人,右手握著劍鞘,看不見臉,唯見一襲白衣長裙下,噴濺上點點斑斑的紅色血跡。不遠處,一把利劍被扔在地上,不曉得是不是貴婦人的劍。劍與人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期間又有怎樣的矛盾和玄機,都讓人萬分好奇。整張海報在強烈的色彩和明暗對比中,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和緊張感,讓人對嬰兒的身世及命運和貴婦的表情充滿猜想,情不自禁地好奇和擔憂起來。更遠處的一排箭形柵欄,在灰暗中閃爍著清冷的光芒,讓人不寒而栗。這張海報畫面色調昏暗,血紅的幾個大字《趙氏孤兒》,乍一見有些毛骨悚然,盡管我們已經知道故事的結果,可還是驚嘆設計者的創意,確實是獨具匠心,讓人眼前一亮。
《趙氏孤兒》開拍之時,很多人就習慣性地認為這就是一部翻新的古裝大片、古典悲情劇。但是從海報的整體來看,展現了不少驚悚、懸疑等氛圍的商業元素,超越了以往人們的尋常思維。在其中的一款海報上,臉帶刀傷的黃曉明,彎手抓向胸口,倒在地上。旁邊胸口插著刀的范冰冰,亦是奄奄一息地倒在血泊之中,并且朝黃曉明艱難地伸出手臂。兩個人表情離奇,仿佛有著什么糾葛,充滿讓人心神不安的詭異,激發了觀者的好奇心。這些充滿了懸疑氣場的海報,凝聚著制作者對人生價值思考,在色調、布局等方面花費心思,一度讓觀眾產生濃厚的興趣,猜測并期待著影片帶來的震撼與驚喜。而制作方也說,《趙氏孤兒》不同階段的主題海報,也在投放上注意場合,讓神秘感堅持到,真正體現電影所具有的不可預測性。
二、電影海報透射出的時尚信息
現在人們在關注電影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流行與時尚的訊息。如果一部電影符合人們的審美觀點,能夠帶給大眾愉悅與震撼,那么過不了多久,一些細節就會被人格外地關注,變得流行起來。電影海報的直觀性和永恒性,也為收藏者所利用,敏感的人能從電影海報中,窺探到流行的趨勢。
從《杜拉拉升職記》里一眾時尚男女打著職場的旗號,把辦公室當做舞臺開始時尚秀,讓我們不禁對著電影海報品頭論足起來。信心滿滿、氣質出眾的徐靜蕾身穿紅衣,手拿文件,一副凌厲的職場女性裝扮,當仁不讓地站在最前面。同樣是劇中關鍵人物的莫文蔚、黃立行等人作為陪襯,或干練或嫵媚,個個英姿颯爽,氣勢不凡。對于女觀眾來說,其時尚信息可能比故事情節還要吸引她們的眼球。因為大家印象中的傳統職場精英,在服飾上無非黑、白、灰色等選擇居多,而《杜拉拉升職記》里所展現的時尚元素,的確能讓觀眾耳目一新,甚至眼花繚亂。據造型師說,女人最性感的地方就是腰,所以買了很多的腰帶來做搭配,一些小飾品的擺設以及位置,也都恰到好處,既不乍眼,又合乎身份,整幅海報所透射出的時尚與流行,充分顯露出了主人公的品性與氣勢,令觀眾賞心悅目,不少人都是沖著養眼的海報去看這部影片的。
三、電影海報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
一幅風格鮮明獨特、具有吸引力的電影海報能夠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滿足,觀眾能從海報中看到電影的格調與性情,還能夠引發無窮的遐想,這正是電影海報的魅力所在。一部出色的電影海報可以提升電影的藝術品味,甚至濃縮了電影內容所展現的某種文化內涵。
隨著電影產業的繁榮與興盛,電影海報的收藏和欣賞也逐步升溫,尤其一些藝術價值高、存世量少的電影海報,價格更是一路攀升。翻看這些海報,其中的藝術感染力和流行元素,充分展示著一個時代的特性。面對著一幅幅圖形美觀、視覺沖擊性強的海報,有的婉約傷感,有的振奮昂揚,有的懸念迭起,有的寓意深刻,不禁讓人感覺到這是一份精神大餐,忍不住要去品讀它、觀賞它。
有著“詩電影”之稱的《山楂樹之戀》,其海報就將唯美的純真年代定格在亦詩亦幻的畫面上,以往張藝謀的電影顏色很飽滿,戲劇沖突也很強烈,但《山楂樹之戀》的顏色單調得就像是一部黑白影片。可是仔細觀察海報,卻能夠捕捉到制作者費勁心思的設計和充滿美感的瞬間。男女主角在靜謐的陽光下,開心而又純情地微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心靈的富足與情感的豐沛,因為年代的簡約和保守令我們深情而含蓄。由此我們也能夠讀懂這部影片所倡導的旋律以及充滿著對愛和未來的憧憬。
顧長衛在2005年拍攝的處女作《孔雀》,也以唯美著稱。這幅海報以麥田為背景,整篇作品畫面選取純度較低的灰綠色為基調,呈現出略帶感傷的懷舊情緒,天空上飄著一個白色的巨型降落傘,右下方的少女推著自行車,出神地望著遠方天空。女主角凝視遠方天空的默默神態以及象征著個人夢想的白色降落傘……這些設計元素與影片的主題意義相得益彰,觀后令人無限回味80年代社會轉型期的歷史風貌,不失為一種文化懷舊的經典性回歸。
四、創意的設計是電影海報的靈魂
曾經有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員說,在國外,設計一部大片的電影海報需要十幾萬美元,其中包括租攝影棚、請化妝師、舞美、道具等,且海報制作流程的嚴謹程度不亞于重新拍攝一部電影。但是目前的中國海報設計還停留在照片拼湊的初級階段,電影海報是攝影師在現場抓拍制作而成,因為照相機和攝像機對光的要求很不一樣,表現出的質感也不相同,制作水準尚有待提高,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創意來進行彌補。
要讓一張海報展現出電影的精華,吸引觀眾掏錢買票,創意無疑是其生命。一部好的作品,創意是關鍵。有了好的創意,即便是一張普通的白紙,通過設計,也會變得富含深意,與眾不同。電影海報也不例外。為了能吸引觀者的眼球,制作方不惜花費巨金,請來的制作團隊,量身定做,為電影制作海報。一個好的創意,凝聚了設計師的智慧和思想,決定著海報自身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它能夠帶動電影票房,能夠吸引觀眾,能夠讓觀眾感覺到“表里如一”的貨真價實感。反之如果電影海報粗制濫造,應付觀眾,即便是它的內容有多么精彩,恐怕也提不起讓人觀看的興趣和欲望。
一張好的海報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要通過設計,體現藝術的整體性,傳達出所應展現的氣質,找到受眾的口味,符合觀眾的審美觀念,突出主題,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要抓住靈魂的東西,通過細膩的處理方式,設計出具有創意的電影海報。
相信看過電影《藝伎回憶錄》海報的觀眾,無不被設計者的詭異氣氛所迷惑,整幅畫面都被一張女人的臉龐占據著。蒼白慘淡的面容,將紅艷的嘴唇映襯得分外顯眼,再往上看,是一雙藍綠相間幾乎透明的眼睛。這樣一幅簡單的畫面,卻能夠深深地揪住觀者的心,想要深挖這個女人凄楚與傷感的內心世界。無疑,這張海報的創意點就是設計者對畫中人臉的處理上,通過平面化,摒棄了人臉應有的棱角,仿佛是一張戴著面具的假臉。這一處理也使得這個女人的身份得到了好的詮釋,就是那些淪落煙花柳巷的風塵女子,為了生活,只能違心地活著。在她那毫無表情的臉上,一切的酸楚與滄桑都只能通過眼睛流露出來,那眼神是多么的哀傷和憂郁,有對當下無助的傷心還有對未來安逸的渴望。整幅海報絕妙地傳達出了一種落寞寂寥的情愫,雖然簡約但卻不簡單,讓人看過之后過目難忘。
徐克是視覺大師,電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中高聳壯觀的通天浮屠、富麗繁榮的唐帝國都城以及陰森森的地下鬼市都給觀眾帶來了極其震撼的視覺沖擊力,這些天才般的設計也無不流露出他天馬行空的才華和獨到的創意理念。本片的國際版海報也同樣充滿想象力:在陰森恐怖的鬼市中,狄仁杰手持亢龍锏一人站立于船上,他所在的位置也是畫面上惟一的光源所在,凸顯出狄仁杰這一形象的正氣和英勇。畫面前方神秘異獸雕塑和通天浮屠的剪影襯托出電影懸疑氣氛的同時也暗示了一場驚天陰謀,整幅海報氣氛緊張,有著很強的視覺感染力,在暗示出電影重要情節關系的同時,也在吸引著觀眾的心。
國產電影海報經過百年歷程,創意設計不斷推陳出新,彰顯時代風潮,并具有東方本色。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著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電影海報設計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興視覺文化與設計門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影視制作者們也加深了理念,海報的設計也越來越具有觀賞性,傳達視覺信息,吸引觀者視線,為國人奉獻上一部部的視覺大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升華本土精髓,再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才能達到逐步完善的目的,制造出更加經典的藝術作品。
電影欣賞論文:英文電影欣賞在外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摘 要] 英文電影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社會現狀、文化傳統和影視藝術等于一體,直觀、形象、生動,寓教于樂。利用英文電影進行外語教學有助于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增強學生活學活用的外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 電影;英文電影欣賞;外語教學
現代社會更加注重人才在變化的環境中運用外語的能力。因此,外語課被普遍認為是一門實踐課。如今的英語課堂上,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愿望、協作與探究的興趣也大大增強了,傳統的“講授型”英語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英文影片是外國文化和生活的真實反映,以真實的語境、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及異國風情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情緒體驗,并使學生習得各種詞匯,了解當下的流行語言以及口語化的特殊用法,學習交際語的適用情景,語言的節奏及肢體語、表情和符號等,從而使學生多方位地感受英語語言,學習更多層面的東西包括西方國家的社會學、社會關系、社會倫理變革等層面的東西,使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步進行,有效地改善英語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并彌補傳統英語教學的不足。
一、運用英文電影欣賞進行教學的理論依據
英文電影欣賞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基于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和克拉申習得――學得區別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知識源于社會的意義建構,學習者應在社會情境中積極的相互作用,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該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美國心理學家威特羅克(M.C.Wittrock)在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基礎上提出的生成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作出推論。也可以說,是人腦中儲存的記憶信息和信息加工策略與當前接受到的環境信息相互作用,積極地選擇、注意、知覺、組織、儲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動建構起信息的意義。英文電影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事件、人物、地點呈現給學習者,容易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主動建構自己的意義學習。
二語習得的主要倡導人克拉申認為:簡單來說,語言的掌握,無論是及時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即有效的聲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語)下實現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條件下接受的。克拉申習得――學得區別假說指出,成年人獲得第二語言的能力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習得和學習。語言習得類似于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語言學習是指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并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該假設認為,成年人并未失去兒童學語言的能力,如果給予非常理想的條件,成人掌握語言的能力還要比兒童強些。英語原聲電影的作用相當于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習得語言的自然條件。電影中說的英語自然、地道,學生可以學習人物說話的方式,包括發音、語調、節奏和速度,多方位地練習聽力和口語技能。
二、在外語教學中運用英文電影欣賞的優勢
原版英文電影的語言情景渲染了所學語言的文化氛圍,還為學生展現了一個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風俗及概況的窗口,使學生走進語言藝術的殿堂,并真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英語學習興趣。
(一)英文電影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語言敏感性,提高聽說水平
英文電影欣賞可以幫助我們熟悉英語環境,提高對日常英語的理解,提高聽力水平,鍛煉口語表達能力。英文電影語言有豐富的內容和強烈的感染力,每部電影都有其不同的語言特色,能真實而多方面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既具有語言技能學習的特點又有語言習得所需的條件,為學生創造了擺脫母語束縛、調動大腦和各感官對語言作出綜合反應的環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效果。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學生要注意英語詞匯和習語的使用,抓住這個練習聽力和口語的極好的機會。
(二)英文電影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文學修養
英文電影作為一個進行文化知識教學的重要媒介,包含了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習俗和禮儀、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為學生提供了如何進行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的語言,可以使學生置身于英美人的語言、思維、習俗、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到各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風俗習慣。欣賞電影是學習、了解外國社會與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又是學好英語的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學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對外國社會與文化有一定了解,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利用英文電影進行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正確地選擇影片
英語電影中有豐富和自然、地道的英語口語,學生可以學習人物說話的方式,包括發音、語調、節奏和速度,多方位地培養學生口語技能。因此,要選擇標準美式或英式發音,有豐富對白的影片。好有中英文字幕,便于學生理解影片內容,模仿語音語調,學習地道的表達方式。另外,在選擇電影時要注意,影片語言難易程度要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即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中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
影片內容要健康、積極向上、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生活題材的影片,也可以選取展現英語國家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重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以及校園生活片等。教師應避免選擇情節過于復雜晦澀、感官刺激強烈的動作片或恐怖片。盡可能地選擇語音清晰,沒有粗野污穢言語和詞匯的電影作為教學素材。
針對學習者英語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影片。低年級的學生語言基礎較薄弱,聽說水平有限,應選擇簡單易懂、語速較慢、沒有太多專業術語的電影。如通俗易懂的動畫片《冰河世紀》《料理鼠王》《飛屋環游記》等。這些影片制作精良,內容吸引人,語言簡練實用,配音效果鮮活、動人,易于模仿。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結合他們所學教材選擇一些語速相對較快、有深刻文化背景知識、有深度內容的影片,如《阿甘正傳》《羅密歐與朱麗葉》《辛德勒名單》等。在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有助于他們文學賞析水平的提高。
(二)合理選擇影片放映時間
現代英語教材大多數課文都選自經典文學作品,課堂教學的主旨之一是對這些課文進行賞析,可普通的英語課不同于文學選讀課,語言、篇章、結構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來決定整體還是局部放映英文電影。
整體放映是指完整地展示影片的全部內容。它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任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長度適宜(一個半至兩小時),貼近教學內容的影片。在整體放映前可以先對電影進行簡介,使學生掌握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讓學生欣賞電影,整體放映后可布置作業,讓學生根據所看影片內容進行寫作練習,如:學生可從劇情、語言、文化等方面著手,寫出自己的觀后感;還可以寫影片的故事梗概;或假設自己為導演,給電影設想不同的結局。教師還可以巧妙地設計練習,可通過問答、討論、復述、表演等一系列訓練活動,提高學生英語聽說水平,檢測學生欣賞影片的效果。
局部放映是指截取影片的片段,僅呈現影片部分內容。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教師要對影片進行節選,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某個電影片段穿插到外語教學中或融入多媒體課件中去。影片的節選大約5~10分鐘。英文經典電影的賞析穿插在教學活動中,賦予了教師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有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靈活多變的英文電影欣賞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增強學生課堂內外參與意識,此外,英文電影欣賞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能使英語教學操練方式多樣化、趣味化,使整個外語學習過程有趣、有效。
(三)確保英文電影欣賞的效果
英文電影欣賞是促進外語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對英語學習者來說,英文電影欣賞對于我們了解西方文化,認識電影藝術的美學價值,掌握英語語言風格,豐富語言文化知識和技能,具有其他英語學習資源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處理好它的娛樂性與教學輔助性之間的關系。
在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為看電影而看電影,或者僅僅以消遣和娛樂為目的,導致英語學習的收效不大。另外,很多英文影視作品大部分配有中文字幕。學生不知不覺就會被劇情所吸引而去看字幕,很容易就放棄了捕捉英語對白的自覺性,從而失去了通過觀看英語影片的手段來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也忽略了英語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英文電影學習的時候,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做好提醒、監督的工作。英文電影欣賞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旨在促進外語教學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習者文學修養。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正確認識英文電影的優勢和作用,有效地把英文電影引進到外語教學當中,精心地設計每一次教學活動,真正發揮電影在教學中的作用,以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目的。
四、結 語
英文電影欣賞在外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有助于激活外語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能夠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表達思想的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的水平。但它對教師課前設計與課堂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教學的要求,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語言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英語教學策略。總之,英文電影欣賞在外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無論在語言學、心理學還是美學方面,都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反映了語言學習規律,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實踐上是可行的。
電影欣賞論文:欣賞英文原版電影學習英語語言文化
[摘 要] 英文原版電影是一門視聽藝術,能真實地反映英美文化,觀看英文原版電影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本文以電影What a girl wants為例,通過分析影片中表現的英美文化差異及經典臺詞和典型口語,展現觀看英文電影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傳遞文化信息,輸入語言信息,使英語學習者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學習英語語言文化。
[關鍵詞] 英文原版電影;文化信息;語言信息
英文原版電影通過以視覺符號為主的、直觀的傳播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語民族的文化,觀看英文原版電影,不僅可以使觀眾感受純正的語音語調,學會地道的英文表達,還能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同時促進對英美文化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電影what a girl wants以至深至真的情感故事為主線,通過男女主人公的精彩演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受英文原版電影魅力的同時加強了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
一、電影故事梗概
影片取材于1958年的喜劇片The Reluctant Debutante,這是一部青春喜劇片。女主人公達芙妮從小和母親生活在美國唐人街,17歲生日那天,她決定前往歐洲尋找那位身為英國皇家貴族卻從未見過的父親:亨利?達什伍德爵士,此時她的父親正在參選議員,并且準備迎娶他的未婚妻格萊尼斯并繼承一個繼女克拉麗莎。來到倫敦后,達芙妮和父親相認并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然而,英國貴族沉悶的生活和繁瑣的禮節與達芙妮在美國形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沖突,她的一些行為引起了父親所在貴族家族的非議,甚至影響到了父親的社會地位和聲望。為了父親的事業,達芙妮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適應父親所生活的社會和文化,但在改變過程中,達芙妮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在英國結識的男友伊恩,最終她決定回到美國,做回原來的自己;而父親在和女兒相處過程中感受到了那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意識到女兒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來到美國尋找女兒和她的母親,女孩美夢成真,終于做回了自己,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父愛。
二、影片中傳遞的文化信息:英美語言文化差異
由于達芙妮從小生活在美國唐人街,而她的父親是英國的貴族,達芙妮來到父親身邊,周圍的文化和語言與她從小所習慣的美國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出現了很多文化的碰撞。在電影里,美國導演極力表現英美兩種文化的差異,一方面,大肆嘲笑英國文化里的虛偽、古板和自以為是,另一方面,不吝贊許美國文化里的真實、熱情和誠懇,兩種文化差異的碰撞在影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在欣賞輕松的故事情節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英美兩種文化在影片中得到充分詮釋。
(一)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詞匯差異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表示相同的事物時選用不同詞語,或者相同的詞語在英語和美語中具有不同的內涵,電影中的達芙妮剛到倫敦來到伊恩工作的旅館,有下面一段對話,體現了英語和美語用詞上的差異。
Ian:I should warn you,the dog and bones on the blink and weve no lift here.
Daphene:ah?
Ian:Phone is broken.Elevator,none.
伊恩在及時句用的是英式英語the dog and bone 和lift,dog and bone 是倫敦腔押韻俚語,表示“電話”的意思,現在多用于倫敦的金融服務業,on the blink也是英語俚語,表示“壞了”之意,當他從達芙妮的表情看出她沒有聽懂時,馬上換成了通用的 phone is broken 和美式英語的詞匯elevator才成功地使達芙妮明白他的意思。
接下來的一個場景也同樣可以表現英語和美語詞匯使用上的差異。
A girl in the hotel:Loos free.
Daphnne:Whos Lou?
Ian:We better take this slowly.
在這個對話里,loo是英式英語口語中的委婉語,指的是“廁所”,而美式英語中通常沒有這種說法,難怪達芙妮聽不懂,以為Loo指的是一個人了。
影片中表現此類用詞差異的地方不勝枚舉,如影片中媽媽稱呼達芙妮為kiddo,而奶奶稱呼她為ducky,分別為美語和英語口語中對小孩的一種稱呼;美語里用big guy,英語里用old chap來表示對成年男人的稱呼,等等。
(二)英國人和美國人表達習慣差異
影片中達芙妮的父親是一個英國貴族,正在參加眾議院的選舉,因此在他的語言上能夠明顯感覺到英式英語的談吐禮貌和用詞考究。例如父親在對達芙妮說準備帶她去參加皇家服裝秀的時候說的是: I was wondering if…well,I dont know if this would interest you,actually…but I was hoping you might accompany me to the Royal Dress Show on Friday?他在和女兒說話時連用了三個表示客氣的詞組I was wondering,I dont know if…和I was hoping…來征求女兒的意見;而當他在深夜到冰箱里偷東西吃時遇到達芙妮時說的是You scared the bejesus out of me.來表達“嚇壞了”的意思,選用的詞語是非常正規的scare,而達芙妮用的是比較隨意的Im freaking out。在另一幕場景中,父親想祝達芙妮晚安,說的是I hope you find your sleeping arrangements conducive to a good nights-,后來經達芙妮提醒才改用了一個簡單的詞組sweet dreams。
父親的用詞考究和女兒的隨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人在詞語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點,他們不喜歡咬文嚼字,說話力求形象易懂。美國自稱為民主之邦,沒有像英國那樣涇渭分明的社會階層,所以也就沒有貴族語言和平民語言的嚴格界限,整個社會崇尚創新,追求與眾不同,沒有傳統的束縛,形成了說話無拘無束,用詞通俗的習慣,達芙妮的語言中大量使用俚語如shut up,you rock和簡單結構的表達方式,因而被克拉麗莎及其男朋友稱為Yankee vulgarity(美國式的粗魯)。
(三)英國人和美國人個性上的差異
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恪守傳統的國家,所以英國人喜歡懷舊,具有紳士風度或淑女風范。按照英國貴族的要求,女孩子應該有禮貌、懂自制、說話溫柔;而美國人沒有多少傳統的東西給他們懷念和繼承,也沒有太多的束縛,所以比較大膽隨意。影片前半部分的達芙妮,剛從美國來到英國,膽大率性;后半部分她決心為了父親而改變,努力把自己變成英國淑女,同一個達芙妮,影片前后部分在行為舉止和衣著打扮上的改變顯示出兩國文化的差異。
剛到英國的達芙妮,衣著舉止前衛時尚,經常穿著牛仔褲、吊帶衫,涂著藍色的指甲油,戴著夸張的耳環,隨意披散著長長的頭發或扎成馬尾。她可以只身從紐約來到倫敦,敢于翻墻進入父親戒備森嚴的宅邸;在皇家服裝秀上,她的機智以及身著牛仔褲和吊帶衫的時裝表演在保守的英國貴族中刮起了一股旋風,她率真的性格也贏得了夏洛特公主的笑臉。在參加“梨子”和“桃子”兩姐妹的派對時,為了使派對氣氛更好,她鼓勵伊恩唱起了節奏明快的搖滾音樂,使每個人都興奮地跳起舞來,結果卻弄壞了人家祖傳的吊燈。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參選的父親帶來負面影響的時候,決心按照英國的文化傳統來規范自己的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從此,她擦掉指甲油和文身,戴上傳統的珍珠耳環,身著套裝,戴著寬沿的帽子,舉止輕柔,不茍言笑,儼然成為英國人心中的淑女。
三、影片向觀眾輸入地道的語言信息
影片中的佳句對白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觀眾能輕易地記憶下來,劇中蘊含的大量鮮活語言,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模仿、復述、背誦的語言資源。比如:達芙妮描述父母瘋狂的愛戀時連用了三個副詞表達他們愛之深:They fell madly,passionately,hopelessly in love;而達芙妮的奶奶在達芙妮參加自己的成人派對之前,送給她一個王冠,然后說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It is not the crown that makes the queen,its what in here;在成人派對上達芙妮被格萊尼斯關起來以后,她媽媽把她找出來后對格萊尼斯說的一句話,非常形象生動:Take your hand off my daughter or you wont get a scene,youll get a Broadway musical.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有用的英語俗語如:You got a point there;like father,like daughter等等。
在影片What a girl wants中還可以接觸到很多典型的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口語,在具體語境中學會和區分這些表達方式更加容易,比如美式英語的:kiddo;are you done with this? Are you kidding? Its incredible; You rock; dude;sweet dreams; wimp;thats awesome; its not my kind of thing;英式英語:loo;fabulous;blast it; ducky;have a field day; put a cork in it; its settled; shes out of your league;get sth straight。這些定格在記憶里的電影對白,一旦和現實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場景相吻合,人們的英語表達和交際能力就會被適時地激發出來。
四、結 語
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載體,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和升華,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從影片What a girl wants中,我們可以看到,欣賞一部好的英文影片,不僅可以愉悅身心,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使英語學習者在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近期最潮的語言,同時,還可以獲取文化知識,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人文精神和價值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語學習中實現語言和文化雙贏。
[作者簡介] 胡紅輝(1975― ),女,湖南望城人,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廣東商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跨文化交際。
電影欣賞論文:欣賞經典英文電影 練就聽說能力
摘要 經典英文電影是西方生活的一個縮影,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真實鮮活,文化內涵深厚,同時它融文本字幕、語音、圖像等多種信息傳播媒介于一體,為學生創造了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如加以合理的利用勢必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本文探討了經典英文電影融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理論依據、可行性及實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經典英文電影;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聽說能力
一、經典英文電影融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理論依據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英語學習的必要因素,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是能夠在真實、自然、豐富的環境下習得的語言。Brown等人也認為知識是情境性的,它要受到知識所使用的活動、情境以及文化的影響。“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者在真實或近乎真實的情景中,通過語言實踐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而英語在我國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除了英語課堂之外學生幾乎沒有機會使用英語,更談不上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下使用英語了。英文電影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用來輔助英語聽說,其本身融文本字幕、語音、圖像等多種信息傳播媒介于一體,為學生創造了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勢必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語言教育學家Crashen針對第二語言知識的獲得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說,其中語言輸入假說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語言材料輸入,通過聽覺和視覺綜合感知這些語言材料,使這些語言材料儲存于學習者大腦中的相關知識,在多種活動中反復消化、加工,使之進入長期記憶系統,內化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英文電影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然的語言環境,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材料,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下分析、理解、消化這些語言輸入,從而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
二、經典英文電影融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可行性
1.經典英文電影提供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和聽力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英語教學理論重視和強調語境的教學。語言的特征與語境和情景有直接關系。一個具體的語境會使學生聯想到具體的語言,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語言知識,促進靈活使用語言的能力。語境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典英文電影故事情節來源于現實生活,提供的語言信息語境豐富,為學生深刻理解、切實掌握、進而靈活運用目標語創造了非常有利的語言環境。電影中的語言是由來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文化層度以及不同的職業特點的人們的話語對白,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語言。它包括日常交際生活中的詞匯和習語的連讀、爆破、濁化、弱化、重音、縮讀等很多的語音變化。看電影時,學生可以把語言學習放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進行,不僅能親耳昕到人們在各種場合的交際言語,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單詞的略讀、口語化詞匯、表情手勢等超語言線索,還能接觸到具有文化特征的場景。同時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貼近生活的精彩對白使學習者從中獲得樂趣,使學生將英語的聽力口語當成一種技能習得,激發了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2.經典英文電影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英語聽說的機會
聽說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電影的語言多是不同地理區域、社會階層、文化程度、職業、年齡,性別的人們間的對話,日常生活約定俗成的口語,俚語、慣用法等表達方式在英文電影中都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是最接近現實生活的語言,是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通過反復聽說,學生既能積累詞匯、掌握常用的口語句型并理解這種句型的適用環境,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感受不同的重音、節奏、音高、停頓、語速所攜帶的大量信息。而且,電影中的人物都使用正常的語速說話,有助于學生習慣并模仿實際場合的正常語言。同時經典英文電影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體現了真實的工作、生活、學習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3.經典英文電影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電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反映。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可加深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這是我們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所不能達到的。要深刻理解語言,必須了解其中蘊涵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堅持語言與文化并重的原則。經典英文電影可使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聲像并茂的電影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英美文化環境中。各種感官受到刺激;再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學生就可以在真實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使用并鞏固語言知識。它所展示的文化背景知識具體、而真實。這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交叉文化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目標語奠定了基礎。
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學習詞匯和語法,還應該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觀看英文電影是一種有效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手段。單單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外語。許多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少英語語言知識的非英語國家的學生,在用英語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常常會因不懂相應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差異而出現交際障礙。電影是文化的傳播者,英文電影是由英語國家本族人演繹的,無論是故事情節的敘述、發展以及人物關系的變遷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維方式不太相同的地方,從多方面展示了英語民族人們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階級觀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風情等。而這些通過電影所表達出來的文化差異,使學生既學到英語語言知識,又使學生領略了英語民族的傳統文化,克服了母語的干擾,養成了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際能力。
4.經典英文電影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集圖像、聲音為一體的英文電影可以給學生同時傳達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從而把形象和語言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為學生自然主動地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就能集中思想,利用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假設、猜測意義、預測情節內容的發展,從而理解說話者言語表達的意義并吸收信息。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大幅度地增加了訓練量,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學習。電影片段生動、形象、直觀,改善了輸入的外部環境,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輕松、快樂學習的目的。
英文電影自然地融合了字幕、語音、圖像、文化背景等,其信息量之大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資料不可比擬的。電影把真實或較真實的西方文化帶到了英語聽力課堂上,把純正的英語口音或美語口音帶到了學生面前,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語言環境中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不同口音,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對學生的語音語調的形成有很大的益處。觀看英文電影時,教師對電影的故事情節發展進行適當的暫停、設疑、指導、培養學生 的預測和推理習慣,掌握預測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
三、經典英文電影融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有效途徑
1.強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導入
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聽說教學中也應占有一席之位。英文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載體、是現實生活的濃縮與升華、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要的理解語言,必須了解其中蘊涵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聽說教學中應該堅持語言與文化并重的原則,強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導入。
經典英文電影中的英文對白,多以日常對話為主,里面夾雜著大量的口語、俚語和習慣表達法,更有著文化上的差異。因此作為聽力課程的教師,既要具有較高的聽力技能和水平,又要有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對英文電影的對白有較好的分析能力。教師在放映前作影視內容,人物特點,演員背景和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在放映過程中可以采取中途暫停播映,加強對生詞、口語表達法的講解,這樣對于學生理解影視作品有積極意義。英文電影為學生了解隱藏于語言背后的文化提供了寶貴機會,聲形并茂的電影使學生置身于廣闊的英美文化背景之中,為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語言奠定了基礎。
2.選擇合適的電影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內容來選擇適當的英文電影,才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剛開始利用英文電影進行聽力教學時,應該選擇內容稍微簡單的電影,故應選擇題材輕松,內容簡單,主人公發音純正,方言俚語較少并且有解說詞的影視片段較合適,以達到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目標。如《The Sound of Music》《High School U.S.A》《夏洛特的網(Charlotte’s Web)》《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等。這些影片簡單易懂,發音清晰、生動有趣,又充滿故事情節,對于剛接觸英文電影的英語學習者是非常合適的練習聽力的材料。
3.因地制宜的選擇和制作聽說教學課件
把整部的英文電影直接作為聽說課的教學材料是不可取的,因為任何一部原版的英文電影都不是為語言教學為原始初衷的,所以它的語言有很大的隨意性,并且各種語音、方言混雜其中,如果不加以分類、整理勢必會影響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影視片斷長度控制方面也要符合學生語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研究發現,時間較短的電影或片斷能對聽力教學起到促進作用。一般的影片總時長都在一個小時以上,老師不能在課堂上不間斷的播放整部影片。一來學生難于長時間保持注意力,二來也不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接受水平來選擇合適的電影素材,制作個性化的課件。在課件設計中,教師可以包含多個電影片段,按照實際的教學需要把它們合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自然地把自身的教學風格融入課件制作中,形成適應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
4.角色扮演,激發興趣,提高聽說能力
電影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供了形象生動的素材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角色扮演克服了語言學習的枯燥感,使語言學習充滿活力。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運用交際用語的能力。這部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是電影教學的高潮部分。教師可以在語音實驗室播放電影畫面(取消聲音),讓學生來當配音員。如果條件許可,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外消化電影的臺詞,每堂課讓一至兩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且提高了學生對口語表達質量的要求,不僅使學生可以用英語表達,而且能夠流利、、地道的表達。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典英文電影可以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在一個非外語環境中營造一種外語的氛圍,使學生在這種半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和言語,感受文化差異,從而增強活學活用的外語交際能力。也就是說電影能把學生置身于活的語境和相關的文化背景之中,既讓學生學到正確地道的語言形式,又讓學生學到得體的語言用法。這種融語言于文化背景之中的外語教學手段不失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聽說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電影欣賞論文:奧斯汀小說與電影的對比欣賞
[摘要]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家奧斯汀的六本小說在最近幾十年里先后全部被改編為多個版本的電影。雖然每部電影內容都略有差異,演員們對角色的刻畫深淺不一,但每部電影卻都呈現出童話的色彩。童話色彩主要體現在美麗的鄉村景色和固定的故事情節上。同時欣賞小說與電影,現代人就會體味到全新的奧斯汀,就會在喧囂的現代生活的競爭中找到心靈的寧靜。
[關鍵詞]奧斯汀;小說;電影;對比
簡?奧斯汀(1775~1817)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在她短暫的四十二年的一生中,她留下了六部至今仍然暢銷的小說:《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5)、《諾桑覺寺》(1818,死后出版)、《勸導》(1818,死后出版)。這些19世紀的小說在20世紀陸續被拍成了電影,又煥發出了青春。此外,奧斯汀的新電影也不斷涌現。《成為簡?奧斯汀》(2007)《奧斯汀書會》再次證明了簡,奧斯汀電影的魅力。奧斯汀電影與小說相比,有自己獨特的風景。
一、小說是惟一的,但同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卻不止一部
《理智與情感》有導演李安拍的一個電影版和2008年BBC版(3集);《傲慢與偏見》(1938~2005年)有九個版本,也是被重拍次數最多的一部電影。及時部是1938年版由BBC制作。第二部1940年版表現出了麗茲可愛機敏,言語俏皮,落落大方的一面。第三部1949年版刪去了大量人物,班家五個女兒只保留了三個,沒有瑪麗和吉蒂。此外。也沒有凱瑟琳夫人,沒有達西小姐,連考林斯先生也沒有出現,只是用“麗茲拒絕了他的求婚”而一語帶過。第四部1952年版是BBC拍的第二部,男主角主演了大量恐怖片,所以這個版本很有可能是個“恐怖”版。第五部1958年版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資料,當年的一些劇評批評這個版太過鬧劇。第六部1967年版是BBC的第四個改編版,是為紀念奧斯汀去世150周年而作,是及時部《傲》劇彩色版,也是及時部有外景鏡頭的電視版。全劇同樣是六集共3個小時,有些人物改動,只有四姐妹,沒有了瑪麗。添了一個夏洛特弟弟的角色,讓他總是跟班納特太太斗嘴。同時加重了盧卡斯太太的戲份。成天與班太太較勁,看誰早24小時把女兒嫁出去。第七部1980年版是迄今被公認最忠實原著的版本。麗茲嬌小玲瓏,隨和近人,舉止永遠都是那么莊重文雅,每天不是與家人玩牌下棋,就是一起做針線,一個人的話就寫信看書。達西顯得有些木訥。第八部1995年版是由BBC和A&E聯合制作的。麗茲有一雙漂亮的眼睛,笑起來最甜美。麗茲的文雅并不讓人覺得她是那么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覺得相當的有親和力,在麗茲還處在偏見當中時,她對于威克漢姆先生又不僅僅像是小說中寫的那種有些傾慕,更多了份同情,也展現其善良的一面。第九部2005年版的麗茲,被認為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漂亮的一個。她渾身散發著青春氣息,她身上也有不少95年版的影子,更少了幾分淑女味。這個版本的麗茲的笑很有特色。比如說,在達西三人首次出場那一段,麗茲與達西的目光相撞的瞬間低下頭想著什么,接著撲哧一笑――她一定覺得,這么多人全都停下跳舞,就是為了這三個人的到來,這么一個古怪的歡迎儀式,真是太滑稽了。再比如,在彭伯里門口那一笑,大概是:天吶,這么優雅氣派的莊園,我差點兒就成了它的女主人,這里就會是我的家,可我卻把它放棄了,看來我實在太傻了。這是在所有版本中戲份和出場時間最少的一個達西,卻同樣迷住了一大批女粉絲,比如雨中求婚那段,當麗茲提到威克漢姆的名字時,達西馬上就向前靠近了一步――好大的醋勁!按照劇本,結尾處的那一吻,點到即止。可兩位主角好像商量好似的,來了那么一個細膩、冗長、浪漫的對吻。相比之下,遵循原著的1980年版倒沒有留下什么自己的東西,可見,太忠實原著也會有缺點的。此外,《曼斯菲爾德莊園》有1983年版、1999年版和2007年版。《愛瑪》有一個1972年版,兩個1996年版。《諾桑覺寺》有1986年版和2007年版。《勸導》有1995年版和2007年版。
二、奧斯汀的小說文字優雅迷人,把文字轉化為電影后,卻呈現出童話般的色彩
看奧斯汀電影,觀眾會為電影中美麗的自然風景而陶醉,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一般。故事主人公的房子總是如同宮殿,房子周圍綠草如茵,樹木參天,房頂煙囪高聳。在寬大的客廳里,壁爐的火在熊熊燃燒。這種場景,總使人想起圣誕老人會從煙囪下來,送給孩子們禮物。房子總是兩三層,里邊有著豪華的家具,房子里的人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房子的外墻上,總有青藤纏繞,綠葉之中點綴著朵朵鮮花。除了馬車走過能揚起塵土外,腳下的路都是一片碧綠,好像主人公們都生活在水草豐美的大草原上。在《諾桑覺寺》中,凱瑟琳躺在草坪上看哥特體小說l在《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與艾麗諾坐在河邊的草坪上談心。奧斯汀電影的主人公們,在享受著生活。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僅僅從上輩人那兒繼承遺產。在《傲慢與偏見》中,賓利先生從父親那兒繼承了大約10萬英鎊的財產,達西先生比賓利先生繼承的錢更多。班納特先生從父親那兒繼承了4000英鎊,達西的妹妹從父親那兒繼承三萬英鎊。在其他的幾部電影中,財產也是繼承來的,所以人們的生活就是舉辦舞會、晚會、坐馬車去郊游、去野餐。所有的人都穿著華麗的服裝,彼此之間彬彬有禮。主要的日常事務就是談戀愛,結婚以后就永遠相愛,離婚是很罕見的事。
每部電影也有固定的模式。首先是漂亮的女主人公出場,然后再舉行舞會。在舞會上,男主角現身。男女主人公認識后,戀愛就開始了,但戀愛的過程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要經過曲折與磨難。在《傲慢與偏見》中,賓麗先生認識了簡,卻在達西的慫恿下,長期與簡分離。麗茲認為達西太傲慢,后來又聽信了威克漢姆的謊言,使她對達西的偏見更大。在《愛瑪》中,奈特利先生總是在指責愛瑪,語言尖刻到了使愛瑪落淚的程度。在《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表面上與威勒比先生戀愛,最終卻與勃朗登上校結婚。在《諾桑覺寺》中,凱瑟琳被蒂爾尼將軍趕出了家門。在《勸導》中,貴族小姐安妮同青年軍官溫特沃思傾心相愛,訂下了婚約,十年后,當安妮27歲時才結成良緣。在所有的電影中,主人公都是經歷磨難后,最終才有美好的結局。正如《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中奧斯汀所言:“他們都嫁給了自己鐘愛的有錢人。”在電影的結尾,導演們都讓兩位主角在鳥語花香的地方一吻定情,或坐上結婚的花車。
正如很多的童話一樣,在奧斯汀的電影中,好人總是有好報,“壞人”總是有惡報。威克漢姆與莉狄亞的私奔,在一定程度促成了麗茲與達西的婚姻,因為麗茲在達西的慷慨幫助之中,消除了偏見,萌發了愛情。威勒比雖然得到了金錢,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為他只能從馬與狗這些動物身上得到家庭的幸福感。
三、奧斯汀電影襯托出了小說的根基作用
觀眾通過電影,只能了解故事的梗概,無法看透細節,因為奧斯汀的小說充滿了情節描寫、心理描寫,電影無法把所有的細節都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小說閱讀,才能體味到真正的奧斯汀。然而,電影提供的視覺印象,會使我們的小說閱讀更加五彩繽紛。
在現代社會緊張激烈的競爭中,重讀奧斯汀小說,重看奧斯汀電影,已經成了現代人放松心情,重歸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正如《奧斯汀書會》這部電影所描述的那樣,奧斯汀小說的道德力量使現代家庭彌合了創傷,保持了家庭的完整。通過閱讀奧斯汀的小說,現代人也在生活的喧囂中,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奧斯汀的小說和電影雖然也突出了當時的人們在戀愛婚姻中對金錢的追求和向往,但這些追求和向往卻無法掩蓋整部小說與電影的鄉村美景和童話色彩,因為奧斯汀本人和奧斯汀電影的導演們把很多的筆墨和畫面都定格在美好的愛情和悠閑的生活上。
電影欣賞論文:英文電影欣賞與英語聽說教學
摘要 英文電影欣賞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電影中精彩的對白、真實可見的英語環境都會給學生提供練習聽力和口語的極好機會。本文重點探討了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聽說教學的環節安排,從影片選擇、課前環節準備、課堂環節指導、課后環節強化等方面闡述了英語聽說教學的思路,以期通過英文電影欣賞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關鍵詞 英文電影;欣賞;英語聽說教學
一、英文電影欣賞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
1、英文電影作為英語教學手段的潛在優勢
英文電影是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它從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語民族的文化。英文電影欣賞不僅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電影中精彩的對白、真實可見的英語環境都會給我們提供一個練習聽力和口語的極好機會。在欣賞的英文電影的同時,既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又能通過練習電影中的經典對白積累更為地道的語言素材,因此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對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
2、英文電影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上引入英文電影情景教學,可以真實而立體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讓學生接觸到大量形象生動、標準地道的生活和社會交際語言,聽到英美人士地道的語言和純正的語音語調,有助于學生英語聽力、口語的鍛煉和提高。
(1)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語言學家Krashen強調使課堂盡量接近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英文原版電影作為一種聲、色、形、情相結合的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聲像并茂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生動有趣、動態逼真的情境之中聽外語。英文電影中的語言含量、貼近現實的生活內容以及地道清晰的發音,幾乎涵蓋了語言學習中語音、語調、節奏、用詞、思維、感情等幾大因素,電影中說的英語大多數帶著角色專有的氣質、情感、口音等特征,加上精彩的對白、原汁原味的英語環境,給學生們創造了練習聽力的極好機會。在接近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接受聽力信息的輸入,有助于學生獲得與現實世界較為接近的生活體驗,從而有效提高聽力水平。
(2)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英文電影既給我們提供了接近現實的英語,又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每個詞、每句話在上下文中的使用。通過影視材料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多方位的、接近于母語學習過程的經歷,深刻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英文電影是學習發音的極好材料,我們平時練習發音都是對著枯燥的口腔圖,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練,發音的練習似乎如此漫長而單調。看英文電影、聽經典對白則有助于學生模仿糾正語音、語調,與此同時加速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使所學的孤立的單詞、句子和語法變成地道純正的英語口語。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了解東西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存在的環境,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交際工具。然而,由于各民族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人們在認知方式上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現代社會是一個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經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因此現階段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而英文電影在提供學習目的語的語詞知識、語用知識的同時,也、客觀地展示了目的語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通過英文電影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政治、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有益于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加強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英文電影欣賞的教學考慮
以英文電影作為英語教學的輔助手段,不但能極大豐富教學資源,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發掘其內在的學習潛能,尤其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英文電影提高聽、說能力,提升語言應用水平和技巧。為達到上述目標,英語教學應從影片選擇、課前環節準備、課堂環節指導、課后環節強化等方面加以詳盡考慮,以期英文電影作為一種英語教學手段對學生聽說能力的提升帶來較大推動作用。
1、影片選擇
英語課堂引進英語電影欣賞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而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如何從豐富的英語電影資源中選取那些對英語聽說有幫助的英文電影,教師需要認真考慮并盡量遵從以下影片選擇原則:(1)思想內容健康。英語電影欣賞的較大受益者是學生,學生正處于人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認知和形成時期,那些倡導積極向上、內容健康、風趣幽默的影片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益處。(2)影片語言難度不要太大。英文電影題材廣泛,風格各異,片種繁多,如何根據學生不同的語言水平選擇適當的電影題材對于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十分重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有限,語言能力及中西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英文電影的選材要語言難度適中、人物對話發音純正、標準規范、簡單易懂。(3)影片情節不要太復雜。對情節復雜的英文電影,學生單純從語言方面看懂、聽懂就有一定難度,就更不用說從中體會其文化背景和意義。因此為避免教學中出現因情節復雜難懂而導致電影欣賞前學生興趣濃、熱情高觀后感到心灰意冷、枯燥無味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盡量避免選擇紀錄片和科普片。這類電影題材雖然內容新穎,重點突出,但片中語言難度較高,語速較快,缺乏情節性,學生容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情緒。而那些情節性強的故事片,語言比較生活化,學生欣賞的興趣會比較高。(4)影片播放時間不要太長。大學英語的聽說課時有限,針對不同的英文電影類型和學生語言水平,選擇英文電影時要注意影片的長度。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習者難以在長時間內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筆者認為播放時間應保持在6()分鐘以內。這樣學生會感到意猶未盡,欣賞興趣就會更高。
2、課前環節準備
課前環節準備應含三個要點:(1)影片背景知識收集。每部電影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同時都是一個時期或一個國家的某段特定歷史的反映。要想深刻感受不同背景的文化差異,教師要盡可能做好影片背景知識收集,包括與電影有關的文字和圖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內容。(2)欣賞方法指導。欣賞電影之前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欣賞英文電影不是將電影中的點點滴滴一字一詞牢記,只要理解故事發展情節,對影片反映的文化氛圍有所感悟,與教師配合順利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就已經實現教學目標了。至于聽說能力的提高則來源于對此種教學方法的長期堅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聽、多看、多練,日積月累,語言聽說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3)對影視資料的編輯和組織。課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教學課程的要求將影視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對影視片斷進行合理地編輯和組織,應對電影播放的每個片段的內容和時間合理分配,既要保障片段播放的連續性,又要讓學生進入到影視角色中,以保持的教學效果。
3、課堂環節指導
英文電影欣賞不只是教師放映、學生觀看這樣單向的學習過程,而是以電影欣賞為主線,教師、學生相互交流探討的教與學的提高、促進過程。在視聽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調控作用,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環節的有效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視聽課學習效率。(1)播放后問題的總結。觀看完影片之后,教師可將影片中的主題、語言要點、文化背景向學生做進一步的細節講述,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西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習慣等,拓寬學生的視野。(2)設計問題。針對影片播放情節設計相關問題學生回答,目的是給學生制造用語言進行交流、討論的機會,讓學生用主動地說來闡述對影片的認知程度,讓學生用認真地聽來感知別人對影片的評判,一聽一說,不經意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強化。(3)播放字幕選擇。教師可通過利用字幕功能,初次播放影片時盡量消除字幕,弱化學生對字幕的依賴性,讓學生從視覺上產生捕捉語言信息、渴望聽懂語言的欲望。再次播放時可向學生提供字幕參考,讓學生獲得的語言輸入信息,進一步鞏固聽力訓練。在提高訓練階段教師可通過選擇正常語速或偏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辨音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強化學生聽力能力語言輸入效果。
4、課后環節強化
行為主義理論把語言習慣看成是習慣形成的過程。而習慣形成需要不斷強化進行刺激一反應。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一吸收一輸出的過程。根據輸入輸出之間平衡的觀點,從輸入、儲存到產出之前的階段被稱作“孵化期”。教師應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去縮短孵化期。因此教師在影片觀賞后,不妨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背誦等強化語言學習的輸出輸入訓練。
在聽說模仿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重現影片中的英語情景,從而實現從情景到語言再從語言到情境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而且內化了語言學習效果。
背誦是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觀看影片后,可以讓學生將影片中的經典對白、黃金句型摘錄后反復聽、重復背。模仿、背誦片中的經典對白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發音和表達能力。如果學生能流暢地背誦一些英文電影中的經典對白,他們在英語交流中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三、結語
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創設了真實語言實踐情境,促進了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的有機結合,對學生聽說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帶來明顯效果。但是教師必須意識到,英文電影欣賞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語言能力強、文化積累豐富的特點,詳盡考慮英語聽說課堂教學影視欣賞各環節的安排和實踐,以期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英語聽說教學的實效,推動學生語言聽說技能的發展。
電影欣賞論文:跨文化語境下的英文電影欣賞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電影作為文化傳播載體之一,無處不體現出跨文化的元素。本文以《哈利?波特》《勇敢的心》等英文原版電影為例,強調在欣賞英文原版電影過程中,英語學習者除了要注重電影的情節。對白、英語口語這些顯性的文化元素之外,還應注意一些隱性的跨文化元素。
[關鍵詞]跨文化語境;顯性文化元素;隱性文化元素;英文電影欣賞方法
一、引言
美國著名作家Anais Nin(阿娜伊絲?寧)在談及跨文化時曾說過“We don’t see things as they are;we see them as we are,”這句話解釋了不少英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對待文化的態度。為學語言而單純地學語言,用母語的思維習慣學習英語,卻忽略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難怪有些學生在出國深造的過程中,慨嘆在國內課堂上學的英語沒有用,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碰到很多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的現象。不可否認,這些學生的分析有其片面性,但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彌補學生缺乏實際的英語交流場景以及對英語國家文化認識上的不足,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英文經典影片欣賞。調查表明學生對影片中的英語口語、情節、對白等顯性的文化因素都很感興趣,但是卻對影片中深層次的隱性文化現象知之甚少。例如在《大飯店》(Grand Hotel)中有這樣的一句臺詞:“It’s not your responsibility t0 execute the seventh commandment,”學生如果不了解《圣經》中的摩西十誡相關文化知識,即便是知道eommandment這個單詞的意思,也不會理解這句臺詞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如此類的問題繼而引發了筆者對如何從跨文化語境下欣賞英文電影的思考。
二、跨文化語境與英文電影欣賞
跨文化意識指的是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知。Han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及時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旅游、雜志、教科書等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認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個層次,通過發生文化沖突的某些場合,了解到與自己文化明顯不同的某些有意義的但卻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反應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通過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從認知的角度認為可以理解;第四個層次,通過深入體驗其文化,學會了設身處地從當地人的觀點看該問題,達到視其所視、感其所感的理解,也就是達到了“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產物。不管是國產、港臺電影,還是歐美大片,經典的影片往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文電影不僅體現了電影所處時代的特征,還濃縮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文化精髓。通過欣賞英文電影,讓我們對一個空間上遙遠的國度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讓我們的思想脫離了距離上的羈絆,馳騁在異域文化中。但是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英文電影欣賞除了可以增強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此外還需要透過語言表面理解深層次的跨文化現象。
三、跨文化語境下英文電影的欣賞方法
Gary Weaver(1986)利用“冰山”理論來解釋文化的多層性。像“冰山”一樣,文化是由“水上部分”與“水下部分”所構成。
“水上部分”是能看得見、容易識別的,是顯性文化,包括語言、民族服飾、建筑、節日風俗,而90%的冰山是位于水下的,是看不見的,即隱性文化。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課堂教學還是更多地側重于對語言的顯性文化的輸入,忽略了對隱性文化的詮釋。
1,顯性文化的欣賞
英文電影顯性文化的欣賞可以通過電影中的語言、服飾和建筑等方面體現。對于英語學糾者來說,主要還是側重在口語化表達和一些經典對白,只要稍加關注這些表達方式,并勤于模仿、經常操練,英語學習者一定會在u語提高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有長足的長進。
(1)口語化的表達。英文電影中時常會出現請客吃飯的場面,一般情況下,都會實行AA制,即Go Dutch。如果你要自己付費請對方的話,按照漢語的思維習慣,我們往往會想到Let me pay it for you。但是這卻不符合英文的習慣,在電影中往往采用這樣的說法:I am buying;This is on me;This is all my bill或者是This is my treat。而在表示命令、提醒等祈使句中,英文傾向于使用短小的短語,言簡意賅。又如:Give me(a)five這個短語出現在許多英文電影中,但是我們卻不能依據這個短語的字面意思來進行理解,其實根據影片的上下文場景,這里的Five其實指代的是手,就是“擊掌”的意思,常出現在英美電影中,是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
(2)經典臺詞。William Wallace: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ot take our freedom,《勇敢的心》(Brave Heart)
在欣賞英文電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對經典臺詞背后的跨文化語境進行分析解讀。英美國家向來宣揚人生來是平等的,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權利。威廉?華萊士所追求自由的精神感染了所有蘇格蘭人。他們前赴后繼,在艱苦的環境下,以少勝多,為自己取得了的勝利,同時也獲得了自由。
在《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膾炙人口。阿甘精神感染了很多美國人,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只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愿望總是會實現的。阿甘先天智商比較低,而且小的時候腿腳不便,腳上帶著足有幾公斤重的矯正器,但是母親卻不因此而棄之不顧,而是不斷地鼓勵兒子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并告訴他“人生來就是相同”的道理。其實整部電影中都洋溢著“傻人有傻福”(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和“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Life was like a box 0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的人生哲理。這也預示著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努力,奇跡每天都會發生的(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的道理。
2,隱性文化的欣賞
英文電影中除了顯性的文化元素外,更多的是隱藏在顯性文化之后的隱性文化,它往往是無法直接看到的、體會到的。英文電影通過電影的情節、對白等外顯手段展示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特征,但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還要透過這些顯性的文化洞悉更深層次的隱性文化,從而成為一個成功的跨文化英語學習者。以下主要借助英文電影中的一些臺詞和情節來說明語言背后還體現出深層次的隱性文化,如思維方式、文化典故等。
(1)思維方式。經典的英文影視中,某些臺詞、情節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的差異。美國非常有名的 Friends(《六人行》,又名《老友記》),這是一部情景喜劇,囊括了美國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雖然英語學習者不可能都有機會出國留學深造,但是如果能好好欣賞并研究掌握里面的經典對話,并洞悉文化的差異,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必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其實,在欣賞英文電影的過程,也是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跨文化思維方式的過程。
英語學習者往往會對一些電影臺詞所體現出的幽默津津樂道。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個例子,約好外教去打球,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們可能會說“It’s terrible”。按照漢語的思維,這樣說當然沒有錯,可是那位外教卻說了句That’s great。從中不難發現,中西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句話簡練精辟地體現了美式幽默,體現了美國人樂觀的性格,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快樂。如果英語學習者能在英文電影欣賞中在多注意這些方面的積累,就一定能培養起地道英語思維方式,使口語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跨文化意識更強。
(2)歷史典故。希臘古典元素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電影中,其往往與火、氣、水和地四大自然元素相聯系。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是電影主要情節所在。它可以分為四個學院:格蘭芬多(Gryffindor)、拉文克勞(Ravenclaw)、赫奇帕奇(Hufflepuff)和斯萊特林(slytherin)。每一個學院都基本是對應了古希臘文化元素。拉文克勞學院的高塔和“烏鴉”徽章象征著“氣”;赫奇帕奇學院的徽章為“獾”;對應了希臘古典元素中的“地”;斯萊特林學院中的蛇對應了“水”;格蘭芬多學院的象征是獅子,代表了勇敢、脾氣爽快和膽大,對應了希臘古典元素中的“火”。英語學習者在欣賞電影前對這些古希臘的歷史知識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解讀電影中的某些情節了。
據一項統計表明,英美人士對《圣經》情有獨鐘,不同年齡層次都有廣大的閱讀者。英文電影中利用《圣經》中的典故可以說比比皆是。有的英文電影甚至連名字都是和《圣經》緊密相關,如《通天塔》《贖罪》《第九道門》《康斯坦丁》《達芬奇密碼》等。在英文電影《贖罪》中,開篇鏡頭出現的小動物,讓人不禁想起“諾亞方舟”里登上大船逃難的飛禽走獸;而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面,還借用了和《圣經》中的“諾亞方舟”章節幾乎一模一樣的臺詞!試想如果英語學習者對《圣經》中的典故知之甚少,又怎能引起共鳴呢?
四、結語
英文電影是介紹英美文化的一道靚麗的窗口。欣賞英文電影有很多方法,出發點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會有差異。作為英語學習者,在欣賞英文電影過程中,不能僅限于看懂表面意思、顯性的文化,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挖掘語言背后深刻的隱性文化和內涵。在欣賞中,做到語言與文化的齊頭并進的原則,從而達到語言、跨文化雙豐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英語,成為成功的跨文化英語學習者。
電影欣賞論文:英文原版電影欣賞與た縹幕交際能力的培養
ぃ壅 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除了聽說等基本語言技能外,還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英文原版電影將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呈現給學習者,而且內容豐富,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運用英文原版電影從語言、文化等多個層面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ぃ酃丶詞] 英文原版電影;跨文化交際;語言;文化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2007: 5) 在對學生英語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在交談中使用基本的會話策略”。(2007: 2)可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除了聽說等基本語言技能外,還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運用目的語進行有效語言交互活動(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認為擁有交際能力的人不僅需要掌握語言規則本身,還需要掌握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從而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語言交流時既不產生誤讀,又能講出適合當時情境的話。
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深入,我國的外語教學已開始普遍使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利用視頻材料進行教學和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各種視頻材料已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常用形式。而英文電影因其語言材料的真實性、語言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圖文并茂、視、聽、說三位一體等呈現出的趣味性成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電影的特點及優勢
(一)語言和場景的真實性
英文原版電影源于現實生活,以使用母語的人們為對象,根據人們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制作,具有真實性的特點。一方面,電影材料在語言輸入上是真實的。電影展示給我們的不僅有真實的詞匯、語音、語調,還有根據人們不同身份、不同特點而設計的各種委婉語、詼諧語以及隱喻、雙關語等各種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資料為媒介的電影展示了真實的非言語行為。為了塑造某個人物,使其表現更符合情境,演員們力爭演繹出真實自然的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以及說話人的距離等。此外,英文原版電影作為一種載體,折射出西方的社會文化、交際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文化內容。學生通過欣賞英文原版電影,接觸到真實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
(二)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
英文原版電影題材廣泛,涉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而各種題材展現出會議、聚會、訪客等不同生活場景。學生通過欣賞不同題材的英文原版電影,調動大腦中對應的認知區域,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識地將西方思維和中式思維進行比較,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電影形式多樣,不僅有英文原版電影的教學軟件、電影VCD和DVD,還有互聯網上的各種在線影院,不僅打破了學生學習的地域限制,而且電影視頻上的中英文字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現出的趣味性
電影不僅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而且是藝術的體現。英文原版電影圖文并茂,視、聽、說三位一體的立體性,曲折或懸疑的故事情節以及呈現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種語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電影《理智與情感》為例,美麗的英國鄉村風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愛情故事,英國19世紀初的社會文化和生活場景以及美妙的鋼琴配樂,輕松地把學生帶入電影,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刺激學生較大限度地吸收電影里包含的社會、文化、思想等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各種知識。
二、運用英文原版電影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電影的選材
英文原版電影數量繁多,但由于教學對象是非英語專業學生,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選材關系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電影的思想性上,應選擇內容健康、思想積極、主題鮮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電影,如《加菲貓》《阿甘正傳》。在材料的難易度上, 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選擇視聽難度略高于學生總體英語水平的電影材料,且發音清晰,畫質優美。在題材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能充分反映西方國家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思維習慣、生活習俗和交際準則等方面的電影。以美國電影為例,《燃情歲月》《當幸福來敲門》《耶穌受難記》等反映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宗教的電影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英文原版電影的語言教學
語言層面是跨文化交際最明顯的表現。這里的語言指的是廣義的語言,既包括詞匯、短語、句子的語義層面,又包括非言語行為。
1.語義層面
在所有語言要素中,詞匯、短語、句子的語義層面與文化關系最直接,也最明顯。以詞匯為例,有的學者甚至把詞匯分為一般詞匯和文化詞匯,并明確指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張雪松,2006)因此,了解詞匯、短語、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內涵意義對跨文化交際非常重要。在詞匯層面,如“dog”和“狗”的內涵意義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顯差異。在西方,“dog”常帶有褒義,被認為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如“lucky dog”被用來形容幸運的家伙。而在漢語中,“狗”雖然也有忠誠的含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貶義,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層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結婚了嗎?)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甚至是一種禁忌,而在中國,打聽別人結婚與否很常見。在運用英文原版電影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著內涵差異的表達(詞匯、短語、句子),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
2.非言語行為
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人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語言使用的得體性上,而忽視了非言語行為。其實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非言語甚至比語言的使用還要重要。著名人類學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語交際占信息傳達的65%。非言語行為是自發的、無意識的,其形成既有個人因素,又有群體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國家的人們往往存在非言語行為上的差異。以“OK”為例,在美國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國文化里卻表示“無價值”。又以會話距離為例,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會話距離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國人的會話距離往往大于中國人。因此,在欣賞英文原版電影時,要指導學生對非言語行為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非言語行為的分析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同文化導致的非言語行為的差異;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導致的具有個人特質的非言語行為。由于教學目的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及時個方面,即不同文化導致的非言語行為差異。
3.英文原版電影的文化教學
除了通過書本和對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外,人們還可以通過影視對該民族的文化進行研習。如前所述,英文原版電影反映了西方國家真實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歷史地理等眾多文化內容,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具有優勢。利用英文原版電影進行文化教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差異的微觀分析;二是文化差異的宏觀透視。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體的社交禮儀和生活習俗,是易察覺的、表象的,如時間觀念、餐桌禮儀和問候語的差異等。后者是對文化現象源頭的探索,觸及文化的深層含義,涉及歷史、宗教、政治、經濟等領域,往往可用于解釋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以中西文化稱贊語為例,中國人一般會否定別人的稱贊,這與中國人含蓄內斂的群體性特征有關系,也是“中庸”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這從希臘神話里對神的描述就可見一斑。同時,受近代西方社會的民主政治風潮以及自由經濟影響,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過于謙虛則被看做是無能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欣賞的影片進行案例分析,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三、教學實踐
運用英文原版電影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學英語課程的讀寫譯課程和視聽說課程中適當加入運用英文原版電影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活動,也可以是系統性的,如在英文電影欣賞和跨文化交際等選修課程中的運用。筆者以選修課英文電影欣賞為例,運用之前所述的方法進行講解。在課程開設初,即正式進行電影欣賞活動前設定專門的跨文化交際板塊,向學生講解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內容、英文原版電影的特點以及非言語行為等基本概念。在欣賞某一具體電影前,要求學生在課外做足功課。一方面要求學生查閱與電影相關的歷史地理和政治經濟等背景,這需要教師根據不同電影所凸顯的信息對學生進行要求。以《阿甘正傳》為例,可要求學生查閱電影中出現的幾個重大事件以及當時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另一方面,將電影對白文本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異的表達并進行闡釋,之后教師對學生作業進行統計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兩個方面設計課堂活動,如在欣賞影片前,告知學生影片中出現非言語行為差異的次數,要求學生進行查找。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作業的統計分析情況,針對學生遺漏和存在誤區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欣賞結束后,教師針對電影中的具體內容設計文化方面的問題。對于重要的、典型的表達和非言語行為上的差異以及文化差異,教師還可以補充資料進行擴展,如針對餐桌禮儀,教師可收集多個關于餐桌禮儀的中英文影視片段,補充關于餐桌禮儀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四、結 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英語原版電影具有真實性、多樣性和趣味性的特點,與其他語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教學中,教師應從電影選材、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三個方面對英文原版電影進行分析,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高素質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