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農業知識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農業知識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農業知識論文

農業知識論文:農業知識產權與新農村建設論文

摘要:農業知識產權是指在農業科研、生產等農業科學技術領域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的統稱。文章通過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知識產權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特殊性進行研究分析,指出了新農村建設中涉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領域,明確提出了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制定知識產權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等七個方面的對策建議,對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知識產權;新農村建設;農業

一、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一)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競爭力

加強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加入WTO之后,我國農業企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綜合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必須重視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所產生的知識產權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才能使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二)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更好地發展農業高新技術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隨著基因重組技術、酶的固定化技術以及動植物細胞組織培養技術等的迅猛發展,標志著農業生產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事實證明,無論是國際還是在國內市場,依靠拼資源、拼勞力換取高額利潤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成為過去。近年來,歐、美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加強了對本國農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正是通過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以及合理有效配置技術創新資源的特殊作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高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農業也因此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三)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實踐證明:產品在市場上的暢銷程度不僅取決于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也取決于產品的品牌等綜合因素。知識產權制度正是通過賦予發明創造者各種形式的專有權利,權利人通過將知識產權與農業生產進行緊密結合后在市場上交易,從中取得相應的高額投資回報。廣大農民群眾通過商標(品牌)、專利、植物新品種以及地理標志等途徑對農產品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包裝后,農產品將會“身價倍增”,其價格也將得較大幅度的增加。

二、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知識產權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知識產權保護知識普遍匱乏

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有關資料表明,全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13%。陜西作為西部地區一個農業省份,其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基本上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由于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知識產權知識普遍缺乏,觀念和認識不到位、對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保護、商標以及著作權的條件、程序等都知之甚少,對新技術、新成果進行專利保護的敏感性較差,因此,主觀認識上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和動力。

(二)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由于長期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對知識產權工作特別是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知識產權綜合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等相關部門對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缺乏長期有效的政策和服務等支持,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當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開展。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資源極為豐富,在地理標志、農副產品商標、植物新品種以及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保護等方面有著不可限量的巨大潛力,由于當前缺乏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做支撐,造成很多重要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三)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致使打擊侵權行為較為困難,保護不力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科研具有研制周期長、可控性差、保密難等特點。由于農業生產對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賴性較強,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生產所產生的成果及專利數量也相對較少,因此研究和保護起來相對比較困難。此外,專利制度的核心是專利保護,專利權如果得不到切實有效的保護,會從根本上阻礙專利工作的開展。由于農業專利保護的特殊性,打擊侵權行為較為困難,專利保護不力,致使非法盜種、育種猖獗,假冒行為嚴重,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發明創造的積極性。

(四)專利實施資金缺乏,政府等相關部門對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扶持不到位,產業化推進乏力

知識產權制度從本質上講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很多情況下,智力勞動成果轉化成市場產品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有創造者的積極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社會其他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扶持和推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企業普遍資金匱乏。客觀地講,一是多數企業本身自有資金缺乏;二是政府對企業投入相對較少。大部分政府是“吃飯財政”,“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第三是由于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偏小、負債率高、技術落后、效益低下、財務管理混亂、企業資信度差,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懼貸”,使得企業取得資金慢,融資速度慢。由于依靠市場行為進行農業方面的專利轉化本身就很困難,再加上資金短缺,專利技術實施轉化就更是困難重重。

(五)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數量相對較少,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嚴峻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多以跟蹤或模仿國外技術為主,企業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同國外企業相比較,我國企業較大的差距還在于技術研發力量薄弱。近年我國專利申請的統計數據明確顯示,在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領域的專利申請80%為外國企業所占據,這預示著未來10年到20年的相關市場份額將被他們壟斷。[1]隨著競爭的規范化和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企業的競爭越來越依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實力。因此,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增強原始性技術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是當前我國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

三、新農村建設中涉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領域

(一)植物新品種(種質資源)

植物新品種制度是推動農業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和戰略性保障。植物新品種在農業增產、增效和品質改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不僅可以維護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還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陜西作為農業大省,自然資源和科教資源得天獨厚,具有產生和形成植物品種權的基礎條件,因而要在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戰略研究的基礎上,提高植物新品種保護意識,將資源優勢變為知識產權優勢,才能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過程中贏得主動權。

(二)農產品商標(品牌)

商標作為產品在市場流通過程中的一種標志,是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的特殊標記。加強對農產品商標(品牌)的保護,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部強力引擎。結合陜西實際,今后應重點在食品加工(主要是在糧油精深加工、畜禽水產品加工、茶葉加工、果蔬加工、乳品加工、林產品加工、中藥材加工以及營養保健品加工)、農林良種繁育、生物技術等領域通過商標(品牌)這種形式進行有效的保護,大力實施和推進名牌戰略,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振興陜西“老字號”,切實推進“品牌興農”。

(三)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是一特殊種類的商業標志,和商標的區別在于并不是由其所屬的某個經營者獨家享有專用權,而是由某一地區內經營者的代表機構進行注冊和管理,凡是該地域內的經營者都可以使用。地理標志指示了產品具有特定的品質、質量特性,提高了產品的信譽度,形成了商品的附加值。今后對于類似的產業和產品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對能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要積極組織申報,努力爭取。目前在我國對地理標記的保護可以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也可以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四、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作好頂層設計,加快制定知識產權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

認真開展調查研究,作好頂層設計,加快研究和制定知識產權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當前知識產權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具體思路和服務重點。公務員之家

要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實施名牌產品、名牌企業戰略,加大對優勢企業技術改造、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形成本區域的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包括政府的產業政策、基礎研發設施、產業環境、人力資源等要素,確保這些要素能夠得到有效地合作和互動。

(二)加大宣傳培訓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當前,要利用報告會、培訓班以及專題講座等形式,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宣傳和教育活動,讓知識產權保護早日轉變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業企業的自覺行動。要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商標意識和品牌意識;開展實施知識產權“進村入戶”工程,不斷增強知識產權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更要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三)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增強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

根據熊彼特的觀點,技術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重新組合并引入生產體系,實現商業目標。技術創新實質上是一個起始于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交互作用中的創新構思,通過新產品的設計、試制、生產而止于市場銷售的系列活動過程,是一個技術的創造、轉換、應用和實現的復雜過程。當前,必須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擴大企業專利、商標等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努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國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大企業集團。

(四)加強和完善基層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為知識產權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社會化、網絡化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體系。把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向縣(區)延伸,努力形成多層次、協調運作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專利管理工作評價體系,穩定專利管理工作隊伍,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注重從政策措施、工作機制、管理模式、服務手段等方面開拓創新,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事務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疏通投融資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為農業專利技術實施轉化提供良好的經費保障

各級政府應加大力度,疏通融資渠道,盡快建立、健全貸款擔保機構和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從根本上解決縣域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確保中小企業在日常生產活動的資金需求。各級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政府財政部門也應了解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扶植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而“以點帶面”起到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六)加強對“一村一品”農業發展模式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一村一品”是根據一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特點,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使其逐步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發展“一村一品”,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陜西為例:經過多年努力,陜西省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強筋小麥、特色蔬菜、獼猴桃為主的關中農業產業帶;以蘋果、奶山羊、設施蔬菜為主的渭北農業產業帶;以名優雜糧、白絨山羊、大紅棗為主的陜北農業產業帶;以中藥材、瘦肉型豬、蠶桑、茶葉、食用菌、“雙低”油菜為主的陜南特色產業帶。據各地調查統計,全省已有1000多個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產格局,其中種植業類670多個,畜牧業類300多個,加工、手工藝、旅游觀光等非農產業類50多個。這些村從事主導產業(產品)生產的農戶已占70%以上、來自主導產業(產品)的收入已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發展為壯大我省縣域經濟奠定了基礎。[2]今后要圍繞這些產業加快知識產權保護步伐,努力做大做強。

(七)重視對民間文化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將民間文化資源做大做強

民間文化藝術是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生存繁衍、最終形成自己社會的一系列規范和要求,這種規范和要求對民族的社會團結、穩定、發展以及對民族群眾完成自身社會化過程和民族認同、民族心理、民族自豪感等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3]日前陜西省政府公布的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西安鼓樂等145個項目被列入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24個已列入首批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陜西歷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資源極為豐富,具有成為文化藝術資源大省的巨大潛力,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當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市場這個巨大的產業空間,把民間文化的展示和生產、銷售結合起來,使民間文化藝術實現產業化,力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農業知識論文:農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理論與實踐淺析論文

一、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內容

農業知識產權目前主要包括植物品種權、農業專利權和農業科學成果及公共技術產權等方面:

1、農業專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農業領域可以申請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成果包括農、牧、漁、機具的發明與改進,肥料和飼料配方、農藥和獸藥組合物,食品、飲料和調味品的釀造技術,新的生物菌種及產品,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的方法等。

2、植物新品種。

指由植物新品種保護審批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賦予品種權人對其新品種所享有的生產、銷售、轉讓、標記等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一般認為,農業專利系統不適于品種保護。除美國外,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未將植物品種納入專利保護范疇。但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7年3月)的頒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0年7月)的出臺,我國對植物新品種權已經開始實施的保護。

3、農業商標。

除指注冊商標所有人對其所注冊商標享有的專用權外,對名、優、特、稀農產品的地理標志權或原產地域名稱權的保護一般也屬于農業商標權保護的范疇。

4、農業商業秘密。

指農業科研單位對其繁殖材料、數據、栽培方法等技術信息,以及農產品經營對其決策、價格、客戶名單等信息等所享有的經濟利益權利。

5、農業著作權。

即農業科技人員對其科技活動中所產生的著作、論文、工程設計圖紙及說明、農業科技、影音資料及軟件等,享有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二、農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特征

受產業特征的影響,農業知識產權除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知識產權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易擴散性、權利主體的難以控制性、產權價值標準的不確定性等特征:

1、易擴散性。

指由于農業科學研究新成果、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大多在田間進行,所以較易被他人非法竊取或流失;

2、權利主體的難以控制性。

受生產分散性特點的影響,在農業的一些權利領域范圍內,權利主體往往難以控制,如地理標志權、商業秘密權、發明權、植物新品種權等;

3、產權價值標準的不確定性。

農業生產過程是一個自然和經濟的交互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形成的農業知識產權難以用一定的標準去衡量。

4、侵權數額難以計算。

以小麥新品種為例,除非收割并根據市場價收購,難以估算其產量、價格。

三、農業知識產權侵權鑒定問題

1、鑒定單位的鑒定資質問題

目前對植物新品種的鑒定,尚無國家規定的標準方法和授權的鑒定資質單位。法院還是應當從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的審判宗旨出發,不能僅僅因為資質問題而不去委托鑒定。只要鑒定單位具備相應的技術檢測水平和專業技術人員,采用了科學先進的鑒定方法,其作出的鑒定結論就可以采信.

2、鑒定方式和標準問題。

DNA指紋技術、醋酸同工酶電聚焦電泳和蛋白質電泳的方法,是目前我國通用的三種種子鑒定方法。但這三種方法除個別國家認可外,尚不是國際上公認的方法。相對于國際公認的種植方法(DUS方法),這三種方式有其快捷、方便,成本低的優勢。鑒定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公正,又要考慮訴訟效率,兼顧訴訟成本。采用上述三種方法進行鑒定是的鑒定方法,種植的方法可以作為最終的手段。若一方當事人對采用上述三種方法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且提出了充分的證據反駁,才可以采用種植的方法。即使采用種植的方法,也要對如何進行種植設定相應的標準,以保障從種到收這一長段時間內不出現差錯。

四、關于證據保全的問題

在以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作為損害賠償額的依據時,能否查證侵權人侵權銷售的數量直接關系到權利人賠償請求的實現。

在采取保全措施時:

1、從倉庫入手,直接到倉庫清點庫存被控侵權產品;

2、控制被告的財務帳冊、入庫單、銷售發票,由于目前種業公司管理相對規范,財務帳冊、入庫單、銷售發票等資料比較齊全,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其銷售量;

3、通過鐵路部門調取貨運單據和附隨的植物檢疫證等證據,證實其調入的種子量。

目前,許多侵權者為了逃避責任,采用散裝種子銷售,銷售憑證、賬目、貨運單據均不體現侵權品種名稱,或者干脆變換名稱出售,既使掌握了這些證據也無法確定是否為被控侵權品種時,可以考慮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即由被告舉證證明其購進的或銷售的品種名稱。否則,法院可以調取的銷售量作為全部侵權產品的銷售量來計算損害賠償額。、利害關系人訴權的確定

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39條規定是品種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權對侵犯植物新品種的行為,提起民事訴訟的具體法律依據,但是,利害關系人在什么條件下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以什么形式參與訴訟,法律沒有具體規定,實踐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一般來講,法院應當允許利害關系人和品種權人共同提起侵權之訴。如果利害關系人符合相應的條件,也可以單獨提起侵權之訴。因生產、銷售同一新品種,侵權人不需支付任何費用,而被許可人必須支付使用費,那么被許可人的產品成本必然高于侵權者,侵權者的產品在市場上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因此侵權案件中經營者往往是更大更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必須賦予利害關系人以相應的訴權。

利害關系人應當是指品種權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根據實施許可合同的性質不同,利害關系人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獨占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獨占被許可人是當然的利害關系人,有權獨立地對侵害品種權的行為提起訴訟。二是非獨占被許可人。非獨占被許可人未經品種權人的許可不得單獨提起訴訟。但非獨占許可人可以在許可合同中與許可人約定對侵權訴訟享有訴權。如果有合同約定,非獨占許可人也可以享有單獨提起訴訟的權利。

六、植物新品種權侵權的判定

(一)、品種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行為是指在品種權的有效期內,行為人未經品種權人的許可,生產、銷售、使用其授權品種的行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品種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應當是:

1、有被侵犯的有效品種權的存在。

一項品種只有在其被授予品種權的有效期間內,才受法律保護,在授予品種權前、品種權期限屆滿后、品種權被宣告無效后或者已經終止后,第三人的使用行為不構成侵權。在品種權有效地域范圍內的行為才可能構成侵權。

2、有利用品種權的行為。

生產、銷售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將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重復使用于生產另一品種的繁殖材料。

3、未經品種權人的許可。

許可應包括書面許可、口頭許可以及默示許可等形式。

4、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經營。

即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一定的行為,才可能構成侵權;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構成侵權。

(二)、不構成侵權的抗辯理由

根據《條例》的規定,法律規定的例外情形,即不構成侵權的抗辯理由應當包括以下四種情形:

1、品種權人的權利限制,即合理使用和強制許可使用。合理使用包括科研特權和農民特權。2、品種權終止。

3、品種權被宣告無效。法院審理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被告可在答辯期間內向行政主管機關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植物新品種權無效,因植物新品種權的授予是經過實質審查,法院一般不應中止訴訟。

4、訴訟時效。應適用《民法通則》關于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和最長時效期間的規定。對于連續實施的侵權行為可以依照較高法院法[1998]65號《關于全國部分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的規定執行,即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發生之日起至權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之日止已超過2年的,在該項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期間,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額應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計算,超過2年的侵權損害不予保護。

實踐中當事人常以持有種子管理站頒發的種子生產許可證作為抗辯理由,對于此種抗辯,一般不予采納。各級種子管理站如果沒有審查申請人是否征得品種權人的書面同意,而頒發了種子生產許可證,這種頒發證書的行為并不必然認可其生產授權品種行為的合法性。因為生產品種包括授權品種和非授權品種,根據《種子法》的規定,在申報生產許可證之前,申請人必須確認自己所申報的品種是否授權品種,這種確認行為是一種法定義務,違背了法定義務,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銷售方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在植物新品種侵權糾紛中,銷售方對產品的來源的合法性有嚴格審查的義務,銷售方應當承擔嚴格責任。這是由種子生產、經營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國《種子法》對此有專門的規定,因此應當適用特別法。生產方必須嚴格按照許可證許可生產的品種進行生產,經營方從生產方處購買種子首先要審查生產方的生產許可證,看其生產的種子是否具備生產許可的條件,也就是說經營方必須對種子的來源進行嚴格的審查。因侵權品種的生產方未經權利人許可,無法取得權利品種的生產許可,其對外銷售侵權產品具有明顯的違法性,經營方若再購買銷售,就具有明顯的主觀過錯,兩者的行為已經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七、被告拒不提供有關侵權獲利的證據,賠償數額的計算

對于那些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又拒不提供其記載因侵權所獲利潤情況的會計賬冊或者提供虛假會計賬冊的人民法院除了可以查封其賬冊等資料。依法組織審計外,也可以綜合全案的證據情況,推定原告的合理主張成立,不能使侵權行為人逃避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這符合《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75條的規定。在被告拒不提供有關侵權獲利證據的情況下,可以推定原告主張的合理賠償數額成立。如果被告的生產規模大,并以侵權產品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可以支持原告主張的全部賠償數額。

故此,關于推定侵權證據有對方當事人掌握的問題,對當事人有證據可提供而不提供的,可以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75條的規定,推定其持有侵權證據。這樣即可以加強對權利人的保護,減少保全的風險,有可以有效的遏止抗法行為,便于保全措施的順利完成。八、植物新品種損害賠償的原則、計算方法

l、品種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和賠償范圍

在品種權侵權損害賠償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同時確定賠償原則為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但不適用“懲罰性賠償”原則。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對侵權直接造成的品種權使用費等收益減少或喪失的損失,因調查、制止和消除不法侵權行為而支出的合理費用。間接損失是指品種權處于生產、銷售、轉讓等增值狀態過程中的預期可得利益的減少或喪失的損失。

2、損害賠償額的具體計算方法

基于品種權與專利權的相似性,參照專利法的有關計算方法,確定品種權損害賠償的具體計算方法:

(1)、以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作為損害賠償額的依據。根據品種權人的授權品種因侵權所造成銷售量減少的總數乘以授權品種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權利人銷售量減少的總數難以確定的,以權利人生產的平均利潤與行為人已銷售的產品數量乘積作為損害事實。

(2)、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作為損害賠償額的依據,根據該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總數乘以每單元侵權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于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

(3)、參照許可使用費,根據品種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許可使用費的數額、該許可的性質、范圍、時間等因素,參照該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賠償數額。

(4)、確定法定賠償額。品種權的保護規定沒有確定法定賠償額,但是根據2001年6月12日在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其他侵犯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酌定賠償額問題,可以參照專利、著作權等有關司法解釋的精神,由人民法院根據侵犯的知識產權的性質和侵權人的侵權情節公平合理地予以確定。專利權是與品種權最相近似的知識產權,在酌定賠償額上參照專利權賠償數額的規定。

九、侵權產品的處理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農民的利益。種子生產企業一般委托農民制種,并按照合同進行回收。若侵權產品仍在田間,按照品種權不延及收獲物的原則,應允許種植農民收獲。但不能按照種子進行收購,應作糧食收購并加工,以防止其作為種子再流入市場。由此給種田農民造成的差價損失應當由侵權人承擔。為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品質權人同意,也可以由此根據制種的質量按照種子回購。若侵權人已經回收種子入庫,應當依法收繳,并加工為成品糧出售,糧款收歸國庫。

對于被訴侵權人對侵權品種無異議,且處于生長期、鏟除后尚來得及補種其他作物不至于造成更大損失的,可判決侵權行為人鏟除侵權品種;對于侵權品種尚難以從外觀性狀判斷或已作出判斷,但如判決鏟除再行補種已誤農時難以補種其他作物的,可對被訴侵權品種的種植區域確定地址,在當地村民委員會、原被告雙方共同參加的情況下,以現場勘驗筆錄、攝像、錄像等方式固定證據,待收獲后再行收集證據或處理侵權產品;對于已收獲的侵權產品可借鑒種子行政管理部門的一些處理方法促成調解。由權利人以商品糧或略高于商品糧的價格回收。如調解不能促成權利人回收侵權產品的,可判決將侵權產品交由糧食收購部門收購,由侵權人賠償損失。在糧食部門收購前,對侵權產品一定要采取保全措施.收購后要監督侵權產品混入商品糧,防上其流入種子市場。

十、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

1、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立法工作。

建立統一完善的農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能夠使公眾更、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權利的范圍及救濟手段,避免法律規范之間的交叉沖突,是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基礎和依據。在完善的農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應包括動、植物進出境檢疫法及其配套法規,農產品、食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進口技術標準,與地理標志和民間工藝等相關的規定,對動、植物新品種及新組合的保護,以及根據我國實際的承受能力,逐步放開的對農業生物技術中轉基因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保護等。此外,在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業知識產權有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學習、教育工作,以努力提高國民的法律意識和遵守知識產權法的自覺性。

2、完善司法保護中的各項制度。

司法保護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心和關鍵環節,是最重要的知識產權法律實施活動。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隨著一些領域的過渡寬限已經逐漸到期,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農業將受到嚴峻挑戰,因而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外,還要建立高水平的司法體系。具體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農業知識產權案件審判組織。由于審理農業知識產權案件要求的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要根據需要設立農業知識產權審判庭或在有關審判庭里設立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合議庭,以保障執法的統一性,并積累經驗、提高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水平;二是要完善各項責任制度。即對于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不服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處理的知識產權糾紛決定提起的行政訴訟,人民法院有責任依據行政訴訟法進行審理,并依法做出維持、撤銷或變更行政決定的判決。

3、強化權利人自我救濟意識。

自我救濟包括知識產權集體管理組織保護與知識產權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的自我保護兩種。集體管理組織是對知識產權創造者或其他權利人自身權利予以保護的社會組織。發達國家的公司、企業等都十分重視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設有專門從事知識產權法律事物的部門,我國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科研教學單位、企業、農民要自覺學習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法律知識,深入了解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保護、商標以及著作權的條件、程序等,樹立知識產權觀念,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積極依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提高農業知識產權申請的數量和質量。

4、加強政府監管、增強執法力度。

切實有效地保護農業知識產權是實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因而加強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至關重要。除了人民法院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是查處違法和保護產權的重要力量,要求有關部門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嚴格執法,同時強化農工商、公檢法、技術監督等部門聯合執法,與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共同營造有利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確保農業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

農業知識論文: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平臺開發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以其智能性、方便性、可操作性等特點逐漸滲透教育領域,也為教育培訓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應用于農業知識培訓的優勢,并針對于農業知識培訓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模式,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教育培訓領域的一次嘗試。

[關鍵詞]人工智能;農業知識培訓;模型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科學滲透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為計算機科學中迅猛發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走進人們的視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顧名思義,即通過應用計算機來模擬人腦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斷以及決策等思維行為過程,進而擴展人腦的思維和行動,幫助人們高效智能化地解決特定問題。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1],其與眾不同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教育培訓中的地位,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農業知識培訓中的可行性也成為教育界熱議的新話題。

1我國農業發展背景和農業培訓必要性分析

11我國農業發展背景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進出口貿易主要依靠農產品,農業發展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國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后,尤其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相比,依舊有較大差距。

12開展農業知識培訓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發達國家在r業發展上實施過的舉措,包括重視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注意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廣現代農業機械和高技術,重視農場管理;經營集約化、產業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市場機制與政府扶持相結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可以看出,我國在農業知識培訓、素質教育、技術推廣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為發展我國農業,培養一批高素質、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以及一批愿意為農業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高學歷人才成為關鍵。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發展和進步,也離不開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開展農業知識培訓,則是為他們的發展奠定了一條夯實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與發展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和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例如,智能化的作業批改可以大大減輕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負擔,在線學習等網絡教學模式可以讓人們更靈活地接受教育。從人工智能誕生伊始,其就與教育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延續發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網絡課程

計算機網絡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對網絡教育的滲透,又將其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度。[2]學生可以自主地登錄網絡平臺進行在線學習,根據智能導學系統制訂學習計劃,進行在線測試。例如近年來大為流行的MOOC課程,學生可以便捷地通過網絡獲取全球較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學習計劃。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師輔助系統

近十年來,智能傳感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深度學習、大數據等方面的蓬勃發展令信息的采集及處理越來越高效,這無疑使得人工智能與輔助教學系統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深入。借助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學生可以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上傳至系統,借助于數據庫系統對信息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實時地為學生提供答案或相關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類應用軟件的應用廣泛,例如小猿搜題、百度作業幫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數據庫系統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何高效地搜集、分類和檢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學資源,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數據庫系統勢在必行。現如今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的研究成果不斷深入,依托知識庫系統對教育信息的整合與構建,學生可以將已習得的零星的知識點進行擴充,由點至面的不斷學習新知識;依托教育資源管理系統中來,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學資源,讓人們從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來,真正做到物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與農業知識培訓的結合

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國家農業產業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轉型,這為新時代的農業知識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來勞動力轉型的趨勢日益顯著。隨著農業勞動人口數量的減少,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需要有素質、懂知識的農民投入農業生產中來。因而,對于農業知識培訓的革新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領域融合的不斷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農業教育培訓領域嶄露頭角。

31人工智能應用于農業知識培訓的優勢

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較之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從業者的基數巨大但是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專業領域的知識匱乏,農業知識教育的推廣不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隨著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新型教育模式對傳統教模式的強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展示了其強大的威力和優勢,具體可以總結為如下兩個方面。

311個性化教育針對性強

相比于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網上在線教育模式能夠為學生個性化地制訂學習計劃,靈活安排學習時間。這有力地解決了學生參加農業知識培訓的時間成本問題,農業從業者可利用閑暇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另外,針對于培訓者的當前知識水平和培訓需求,培訓平臺可以個性化地安排教學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資源利用率高

我國當前的農業知識培訓,教育教師需求數量和實際在崗教師資源極不匹配,具備豐富農業專業知識和農業生產經驗的教師數量缺乏,這是導致農業知識培訓推廣速度緩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學進程得以讓教師從繁重的教學負擔中解放。同時,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共享可以讓先進的農業技術走進千家萬戶,讓學生與農業知識的距離不再遙遠。

4平臺開發的系統架構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一個合理的農業知識培訓平臺能夠像一個的教師那樣具備完備的農業專業知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知識,并且能夠模擬及擴充教師的教學過程。除此之外,該培訓平臺還能夠實時地與學生進行信息交互,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學,并可以自適應地完成教學效力評估和反饋,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該開發平臺的系統架構分為學生模型、教師模型、綜合數據庫模型和人機交互接口四個組成部分,結合下圖對每一部分分別進行詳細闡述。

41學生模型

學生模型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地評估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對學生的學習背景、知識水平、知識架構進行診斷和評定,以便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進而實施個性化教育。

另外,學生模型需要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入庫,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定,從而診斷出當前教學計劃是否合適,以便下述教師模型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靈活調整。

42教師模型

教師是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主體,一個合理的教師模型應該包括如下三個部分。

教師模型首先完成教學內容的選擇,這要根據學生模型中對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的評定,并且針對學生既定的學習目標,并從下述知識庫中調取對應的內容,為教學的開展做好準備。

在確定了教什么的問題之后,教室模型要確定如何教的問題,即選取合理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教學方式的選擇依附于學生模型,而又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記錄進行反饋動態,不斷完善和調整教學策略。

另外,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傳授知識,并能為學生答疑解惑。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和疑惑時,教師模型應該實時地提供信息支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因而教師模型要實現與人機交互接口的實時連接,在問題到來時控制模塊驅動應答部分為學生答疑解惑。

43綜合數據庫模型

綜合數據庫模塊為農業知識培訓系統提供數據庫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模塊。

知識庫模塊中分類別地存放著農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包括文本、圖像、自然語言、多媒體等多個類型的學習知識。一旦教師模型中完成了教學內容的選擇,便由此模塊中調取相對應的文件開展教學。

專家評估模塊用于處理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果評價和經驗總結,為教師模型中的各個環節的反饋和更新迭代提供數據支持。在一個完善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和反饋,以此指導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和策略的更新。

為了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效果進行評估,還需要引入測試考核模塊對學生的成績進行量化考核。測試考核模塊中包含學生答題庫和成績測評庫,檢測出開展農業知識培的作用與效果。

44人機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的過程是學生和系統進行交流的過程,所以一個友好的人機接口是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模塊中,友好的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流暢地接收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對語音和圖像信號的先進識別技術,人機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學生的自然語言信息和動作信息,進而為系統提供寶貴的輸入信息。

5總結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知識培訓模式,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教育領域的一次嘗試。依托于人工智能應用于農業知識培訓的優勢,并針對于農業知識培訓的特點,提出了農業知識培訓平臺的具體系統架構,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模擬和擴展。這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訓平臺,能夠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并且具備良好的人機信息交互和教學反饋能力,自適應地開展農業知識教學,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擴充與革新。

[作者簡介]王香蒙(1996―),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華師范大學;陳琳,電子科技大學;通訊作者:曹蕾,西華師范大學,副教授。

農業知識論文:加強農業知識產權運用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摘 要]農業是關乎國家穩定、民心安定的戰略性產業,我國農業資源有限,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單純地追求產量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才能實現農業更快的發展,本文從專利角度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一些途徑。

[關鍵詞]農業 創新 專利 供給側

前言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印發,《意見》突出強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明確要求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而在加速農業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將創新成果轉化為能被依法保護的知識產權,才能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同時,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業部下發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自動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及工業;支持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

1.行業發展受制于人,專利申請后來居上

農業關乎國家穩定、民心安定的戰略性產業,我國農業資源有限,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單純地追求產量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農業發展必須向增加市場有效供給轉變,只有通過推動農業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才讓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實現更高的市場價值,由于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尚不夠強,農機具方面,凱斯紐荷蘭、克拉斯、約翰迪爾等公司均在我國建廠并進行專利布局,我國農機具行業的主要技術很多依賴進口,經筆者檢索:下圖1為農機行業國內國外及全球專利申請走勢圖,其中申請量較大的是關于種植和移栽機械相關專利,在2005年以前國外相關專利申請量一直經驗豐富中國,2005年之后由于國家提出了知識產權戰略,國內外專利申請量差距開始明顯縮小,在2008年由于國家正式頒布知識產權戰略,國內申請量超越國外,并且不斷拉大和國外差距,可見國家政策對農業知識產權發展影響重大,本文將從創新農業運用模式為基礎,分析當前加強農業知識產權運用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中的模式。

2.依靠創新農業專利運用模式,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是關鍵,專利不僅僅代表著農業生產者、經營者的科技實力和水平,也是提升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專利申請要重視數量和質量,更要重視專利的運用,目前我國農業發明專利轉化利用率只有10%左右,只有專利運用到市場中,才能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注入動力,為此《意見》提出了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職業院校、科技特派員隊伍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等具體措施,這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管理機制,充分釋放制度紅利。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領域的科研院所的代表,經筆者檢索,截止2017年2月,其共申請專利9649件,其中發明專利7253件,占比超^75%,在2016年共申請1459件,其中以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黃曲霉毒素檢側技術和產品”為例,其共申請了37項發明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并且對專利申請號為cn20121011761.2、發明名稱為“雜交瘤細胞株10G4及其產生的抗黃曲霉毒素B1、B2、G1、G2總量單克隆抗體”的發明專利在美國進行了布局,其創新了農業發明專利的運用模式,選擇了自主實施和與企業聯合實施并舉的途徑,通過與美國Agri-Analysis公司等8家企業成功簽署了合作協議,成功融資7400萬元,許可2700萬元,知識產權出資9696萬元,近三年技術應用獲得新增利潤434億元,新增稅收48億元,節支超過1億元,在技術得到廣泛許可和應用后,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了對黃曲霉素的高靈敏現場檢側,增加了糧食安全性的保障,促進了糧食安全的供給側改革。

3.搭建專利運用平臺,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重視專利運用的另外一個方面是要搭建專利運用平臺,以專利為引擎,用好專利來驅動農業的再升級,讓農業發明專利和技術發揮出較大效益,并讓所有參加發明和創新的企業和個人等都得利,各地現在都在依據地方特色組件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吳江盛澤鎮吳江家和蠶業專業合作社為例,經筆者檢索發現以吳江市家和蠶業專業合作社為申請人檢索發現截止2017年2月,其共申請專利564件,其中不僅有關于花布的外觀專利554件,而且擁有關于草莓繁殖、脫毒、蟲草培養繁殖等10件發明專利,該專利合作社重視產學研相結合,科工貿一體化,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和發明公共服務平臺,增加其有效性和對接性,促進各個創新要素和團體的深度融合,讓農業發明專利和技術發揮出較大效益,促進了蠶業養殖的供給側改革。可見加強產學研結合,創新農業專利技術運用模式有助于供給側結構改革。

4.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創新農業專利運用模式,搭建專利運用平臺能夠有效助力供給側結構改革,筆者試圖從專利的角度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一些途徑。

農業知識論文:基于本體的農業知識建模研究

摘 要:針對農業領域存在的知識表示、共享、重用等問題,將本體理念與技術引入農業領域。介紹了本體論的有關概念和理論,在關于本體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農業領域本體的基本原則、流程和方法。,以枸杞病蟲害知識為例構建了領域本體,可為促進枸杞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知識共享及重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本體; 知識建模; 知識管理;農業信息化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量不斷增加,如何合理描述、表達、組織和管理海量無序的知識資源,并有效進行知識共享和服務是知識管理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體(Ontology)作為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為知識和概念提供了一個科學的組織方法。由于本體的支持,知識服務如搜索、積累和組織等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同時知識的發現、重用和共享變成現實。作為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農業領域知識是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力和生產效率的生產要素。因此,研究農業領域的本體知識建模,構建面向本體的農業知識庫,完善農業知識服務體系,是推動農業信息化合理發展的必要措施。

為加強農民和農技人員對農作物病蟲害認識,有效指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農作物病蟲害知識和信息的表示與共享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已有的農作物病蟲害知識表示方法有: 基于模糊推理的知識表示方法[1]、基于產生式規則表示知識[2]和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識提取方法[3]等。這些傳統方法構建的知識庫不僅具有很強的領域特性,而且在知識獲得、表達、共享和重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隨著本體論研究在農業信息管理領域的滲透,農業病蟲害本體的研究不斷深入,如水稻病蟲草害本體[4]、蔬菜病蟲害知識庫[5]、柑橘病蟲害本體[6]、玉米病蟲害[7]等,但大多數相關研究都存在領域的局限性。本文借助本體理論的思想,運用本體方法組織知識,選擇枸杞病害和蟲害作為研究對象,構建結構良好的枸杞病蟲害領域本體庫,為枸杞病蟲害知識服務提供支持。

1 本體與農業本體

本體論原是哲學領域中為研究存在而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現在被用于信息科學中,其概念和內涵也隨之改變和不斷完善。在信息科學領域中本體論是一種利用計算機語言和模型來進行領域知識表示和組織,結合信息技術進行知識管理、共享和服務的科學方法論。本體是通過領域專家的積極參與和通力協作而構建的領域概念、關系和公理體系的集合,以計算機能理解的語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組織知識,促進知識重用、知識共享和知識服務[8]。農業本體是農業學科領域內概念、概念與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以機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語言表示和組織農業知識和模型。農業本體給農業領域提供了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使得農業知識高效地獲取、共享和服務成為可能。隨著本體論研究在農業領域的滲透,本體在農業知識庫構建、知識共享服務及智能檢索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 本體構建

2.1 本體模型

本體在結構上包含5個基本建模原語:概念、關系、函數、公理和實例。概念通常也被稱為類,指任何事物,表示領域中具有相同屬性的對象的名詞集合,是知識領域內的標準與規范,為知識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基礎,概念以層次關系加以組織;關系描述概念相互之間的交互關系,如繼承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等;函數是一種特殊的關系;公理采取特定邏輯形式的斷言(包括規則在內),表示任何情況下都正確的描述;實例代表元素,也就是概念中的具體例子,是整個本體的基礎對象。本體是知識概念化的顯式規范說明,它將知識以一種明確的、形式化的方式表示出來。本體可以表示為一個五元組O=(V,C,R,A,X),其中,V表示論域中的術語集,C表示概念集,R表示概念間的層次關系,具有自反性、無環性、有向性和傳遞性,A表示概念和關系的屬性值集合,X表示公理集,是對概念和關系屬性值的約束。

2.2 本體構建原則

本體是一種先進的信息資源知識組織方法,本體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沒有統一的本體構建方法和規則,Gruber提出本體構建的5個原則,即本體的定義具備清晰性、完整性、一致性、較大單向可擴展性和最小編碼相關性[9]。對于領域本體的構建,還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標準化建設原則、本體復用原則、協作原則和評建結合的原則。其中,標準化可以提高本體的共享性、防止和避免信息應用相互脫節;本體復用采用多層次繼承方法,減少和避免本體的重復定義;協作原則要求眾多領域專家、知識工程師和IT人員協作參本體構建;評建結合原則要求在本體構建過程中檢驗本體是否完整,是否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需要不斷接受評估和提高。

2.3 本體構建方法和流程

隨著本體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多種本體構建方法,國內外比較有影響的本體構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XHEMICALS方法、SENSUS方法及七步法等[6,10]。本文借鑒本體構建相關方法,依據農業領域知識的特點,確定了農業領域本體構建的方法,其流程如圖1所示,具體思路如下:①構建本體之前,進行需求分析,確定領域本體框架,明確領域本體的應用目標和范疇;②通過專業相關書籍、文獻資料、網站信息等途徑獲取領域知識,結合農業領域專家建議,對領域知識進行分析、整理和歸納,得到所需領域的概念和關系;③對領域知識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需求分析,將領域中的主要概念和關系列舉出來,在農業領域專家指導下,確定領域的核心概念和關系;④基于前面劃分的概念層次結構,使用本體構建工具對類、屬性和實例等本體元素進行編碼及形式化定義,實施本體構建;⑤本體建立后,領域內概念的定義是否清楚,關系是否明確,需要運用推理工具自動判斷和檢驗,并對有邏輯錯誤的地方進行修改,以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⑥本體創建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適應實際使用。

3 枸杞病蟲害本體構建實現

3.1 應用背景分析

枸杞病蟲害本體是利用計算機語言規范枸杞病蟲害的相關概念、概念間的關系,形成對枸杞病蟲害知識組織結構的共同理解,為進一步建立枸杞病蟲害語義Web,開展枸杞病蟲害知識服務奠定基礎。在枸杞病蟲害本體的支持下,對枸杞病蟲害知識的獲取、搜索和使用等相關服務的效率大為改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重用和共享。

3.2 知識及獲取

在學習了很多相關枸杞病蟲害書籍和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枸杞病蟲害領域專家建議,以寧夏地區常見的枸杞蚜蟲、枸杞紅癭蚊、枸杞癭螨等51種枸杞害蟲和根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15種枸杞病害為研究對象,對枸杞病蟲害領域知識進行分析、整理和歸納得出核心概念集合。

3.3 本體知識建模

由于枸杞病蟲害領域復雜的領域間關系,在本體構建過程中以枸杞為核心,綜合考慮與其相關的枸杞病害類型、枸杞蟲害、蟲害體征、癥狀、危害部位、發生發展規律、病原、防治方法等要素,通過描述其領域中的類(概念)、屬性關系和實例(個體),構建完整的枸杞病蟲害本體。

3.3.1 本體類結構及層次模型建立

構建本體類層次結構模型是構建領域本體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務。首先將枸杞病蟲害本體分為5個一級類,分別是枸杞病害(Disease)、枸杞蟲害(Pets)、危害部位(Part)、危害癥狀(Symptom)和防治方法(Prevention)。然后依據枸杞病蟲害的知識體系結構內容,對概念作進一步細分。在Protégé環境中,將下位概念逐一添加到一級子類中,形成如圖2所示的本體類層次結構。

3.3.2 本體屬性關系定義

定義本體屬性是確定一個類內部以及類之間關系的過程,通過定義本體屬性來建立概念間的關系是實現知識推理的基礎。屬性描述的是一個二元關系,Protégé中提供了3種類型的屬性關系,即對象屬性(Object properties)描述的是兩個概念的實例間的關系,數據屬性(Data properties) 指某個類屬于某一個數據類型,注釋性屬性(Annotation Properties) 是對概念屬性的注釋。在Protégé中定義屬性時除了包括屬性名稱、描述信息、數據類型的定義外,還要確定定義域、值域、頂級屬性、子屬性、逆屬性等約束信息。

通過分析整理,枸杞病蟲害領域本體中所定義的主要對象屬性如表1所示。比如,對象屬性cause,定義域為枸杞病害,值域為病因,表示枸杞葉片病害由某病因引起,而病因是枸杞疾病的根源,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是caused-by,這就是逆屬性關系。類似的方法可以定義數據屬性和注釋性屬性。使用Addsubproperty即可構建子屬性,形成樹狀層次結構。

3.3.3 本體實例添加

本體屬性關系確定之后,就要進一步為類添加實例。類是實例的抽象歸類和表示,實例是類的具體表現,一個類可以賦予多個實例,形成實例集。每個實例繼承類中的特性,用屬性值描述實例的特征。如“枸杞蟲害”類中包含了很多害蟲的實例,對于其中的“蝽類”就包含了7種蟲害。在Protégé中選擇individuals選項可以在相應的類中添加實例,同時為實例添加相關的屬性及屬性值。例如在類“蛾類”中添加枸杞蛀果蛾、枸杞卷梢蛾、枸杞鞘蛾、枸杞絹蛾和枸杞黑絹蛾5個具體實例,在每個具體的實例中可以添加它的屬性內容。

3.3.4 枸杞病蟲害本體知識庫

根據上述構建步驟,將枸杞病蟲害作為研究對象,以診斷和防治為研究目標,抽取領域中的重要概念、屬性及實例,構建了一個體系完善的枸杞病蟲害本體庫。構建好的枸杞病蟲害本體的類結構如圖3所示,共計37個本體

類,基本涵蓋了實際生產中主要的枸杞病蟲害種類。本體中有7個數據屬性和12個一級對象屬性用于描述枸杞病蟲害的基本信息,還包括51個害蟲實例,15個病害的實例和其它本體類的實例。

4 結語

本體以科學知識組織的方式實現了知識間邏輯關系的形式化定義。本文在農業本體模型形式化定義、構建原則、構建流程和方法分析的基礎上,以枸杞病蟲害領域的相關知識為例,運用本體開發工具建立了枸杞病蟲害知識本體,構建了枸杞病蟲害知識庫,為促進枸杞病蟲害防治知識應用和共享奠定了基礎,為下一步利用知識庫進行本體檢索和推理等提供了參考,同時為其它領域本體構建提供了借鑒。

農業知識論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迫在眉睫

提起知識產權,很多人大概都知道,但是農業知識產權就未必那么多人了解了。簡單說來,農業知識產權包括農業植物新品種權、農業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農業植物新品種權是最主要的保護對象,而這恰恰也是最難做到、最易被忽略的方面。

根據2011年上半年農業部的《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顯示,在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背景下,農業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知識創造能力顯著增強,成為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這一變化在我國首個農業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陜西楊凌示范區得到了充分印證。200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陜西省人民政府以“省部共建”的方式,在楊凌建立了我國及時個以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為主要內容的試點園區。10年來,楊凌示范區累計申請三種類型專利2669件,專利申請量由10年前的37件/年增加到2011年的500多件/年,專利申請量10年增長了14倍,年增長率達到45.1%,億元GDP專利密度近10件。

這一過程對很多楊凌人來說是漫長而難忘的。楊凌一直被稱為我國小麥育種專家的沃土,在全國推廣面積較大的6個小麥品種中的四個出自這里。然而,多年前在楊凌,很多小麥育種專家寧愿自己掏錢忙自己所熱愛的育種,卻不愿將研究成果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小麥的自身特點。小麥是常規育種,這意味著推廣后根本不可能控制種源。公司、農民、產糧大戶都可以直接留種,自給自供,可以和育種者沒有往來,所以要談保護是很困難的。“小麥常規育種不像水稻、玉米的雜交育種,可以把種源始終控制在育種者手里。即使申請了保護,又怎么可能挨家挨戶向農民開口說他們直接留種的做法是侵權呢?”西北農業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知名的小麥育種專家高翔覺得他根本開不了這個口,也不想這樣干,“所以不保護。”

其次,當時楊凌當地的小麥品種評優是根據推廣面積的大小來決定的。推廣的面積越大,評優的幾率就越高。這種農科評價體系實際上起著一種重推廣的引導作用,然而如果強調保護,推廣起來就不會特別快。高翔表示,新品種推廣前要經過行政審定,審定就要求布點試驗,區域試點實際上就是新品種推廣擴散的過程。小麥新品種只要進入試點,就如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因此對于小麥育種者來說,申不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意義不大。而且,“在當時實際上也根本申請不起。”高翔說,每年國家給他三四萬元的育種經費,科研組五六個人緊巴巴地用著,根本也沒有再多的錢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我的情況還算好的。有的老師連育種都是自己貼錢請人收麥子,哪還有經費申請保護呢?”有過申請經驗的人告訴記者,“至少要8000元。另外,還要準備很多的資料,什么基因圖譜啊等等。而且在當地還申請不了,還要跑北京,一趟肯定不行。這些費用加在一起,不是小數字。”

這幾年,楊凌的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尤其是建成在全國范圍內都頗具影響力的推動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平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下稱楊凌農高會)以后。作為全國“5A”級農業展會和四大科技展會之一,楊凌農高會為農業知識產權的宣傳推廣提供了絕好機會。

據統計,10年間,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專利、版權、商標、計算機軟件保護、植物新品種的擁有量均取得了突破。截至2011年8月,楊凌示范區共提交專利申請2406件,試點10年間的申請總量2185件,占申請總量的90.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363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464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358件。其中1件專利獲中國專利金獎。然而,不論對楊凌人來說,還是對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來說,這些成績還是遠遠不夠的。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加4.89%和29.16%,分別是“十五”期間的1.72倍和4.29倍,農業專利和農業植物新品權申請量和授權量快速增加,標志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育種創新能力快速增強。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科教單位主導了農業知識產權創造,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有待提高。科教單位在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和授權中,分別占全國申請總量的56.10%和授權總量的61.76%,企業只占全國品種權申請總量的32.03%和授權總量的32.31%。在國內農業發明專利授權和有效專利中,科教單位分別占40.21%和43.36%,企業占15.25%和18.45%。

國內企業具有品種權優勢,但在專利上處于劣勢。企業品種權排名顯示,前20名主要為國內企業,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96件植物新品種權而榮居榜首。企業農業專利權排名顯示,前20名主要為國外企業,如拜爾集團(德國)、巴斯福公司(德國)、島野株式會社(日本)、雀巢集團(瑞士)等,國內企業鮮有上榜。

從總體上看,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仍有待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權屬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轉化能力不強,中介服務體系發展緩慢,專業人才短缺,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知識產權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政策法規基本完善,管理體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知識產權意識深入人心,中介服務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農業領域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這表明,知識產權對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各級政府、科教單位和企業還需努力。

農業知識論文:在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基礎上略談解決方法

[摘 要]目前,我國多數的人民群眾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由于對農業知識產權的關注度不夠導致了人們自身在農業貿易中受到了利益的損害。文章重點對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制度在國際貿易中的意義進行了講解,并將我國農業知識產權與其他國家的保護制度相比較,繼而對我國農業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造成問題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從而制定出強化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問題;對策

一、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實意義

農業知識產權,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知識產權所屬人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有效的智力成果、商標、版權和農業商業機密、經營管理活動以及信譽等所持有的權限。而這一內容具體表現了以下兩點涵義:其一,農業知識產權只應用在農業生產范圍內,法律對在農業生產中的智力成果給予確認。第二,農業知識產權不僅僅對農業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智力成果進行確認與保護,并且還對其信譽、商標等予以確認。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各國經濟往來不斷加強,國際貿易不斷增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到國際貿易當中,分享國際貿易這一塊“大蛋糕”在國際貿易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各國所獲取利益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所獲懸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核心競爭力―――知識產權。因此在國際農業貿易當中我們更應該注意保護農業知識產權,調動農業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來增強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二)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調動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人員通過不斷地刻苦鉆研,最終研制出自己的農業科研成果,這種通過科研人員辛勤工作換來的成果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通過加強法律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又能夠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研發積極性,創造更多的農業科研成果。

(三)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

運用法律手段對農業知識產權進行強有力的保護可以更好的保障農業科技工作人員的科研成果,同時還可以將農業科技工作人員的工作激情有效的激發,使其為農業科技研發做出更多貢獻。多數農業科研成果的涌現勢必能有效調整當前小規模、粗放型的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二、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近階段,雖然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斷強化,可是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有很對問題亟需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中還存在著保護體系的標準以及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之間不均衡的現象,這就造成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一定下降,對中國農業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到位。因此,我們仍然要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研究,更大限度地保護我國農業科研人員及農民的農業知識產權。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存的問題及原因如下。

(一)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不足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加深,中國對外貿易越來越多,中國越來越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農業科研人員及農民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比較薄弱,人們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概念還知之不多。在中國科研領域中對農業科技科研的重視不夠,很多人認為農業科研成果就應當無償提供給社會,人們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知識產權這一概念,因此雖然在農業科研領域成果很多,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正是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輕視,導致近年來我國許多農業科研成果被國外輕易竊取,致使我國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二)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調動不夠

由于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人們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的界限劃分不是特別清晰,并且當前我國在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當中不太重視農業科技人員應當依法通過發明創造獲取正當的物質利益,與科研投入成本相比,農業科研人員通過專利制度等方面獲得的物質收益并不算高,知識產權保護并沒調動起農業科技人員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的積極性。因而農業科研人員即使有新的發明創造,也不愿意去主動申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甚至有些農業科研工作者根本就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把自己的農業科技發明直接無償讓別人使用。在大多數市場經濟中經濟交易中,這樣的現象司空見慣。

(三)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不夠

打擊農業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需要許多相關部門的配合,這就增大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難度,因此,有時農業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判定難以定論,也無法得到及時的處理。這就導致農業知識侵權成本不大。低成本的侵權高收益的牟利使農業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時有發生,這與中國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不夠有關。打擊力度不力削弱了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對農業知識產權侵權者難以起到震懾作用。

三、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應對之策

(一)增強人們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意識

如果人們對農業知識產權這一概念了解不夠,那么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就根本無從談起,因此提高人們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是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條件。在當今這個新傳媒時代,我們應當運用多種媒體工具,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地宣傳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和重要性。

(二)完善獎懲機制,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由于當前中國農業知識產權的創新獎勵機制并不完善,在農業知識產權的創新與保護當中農業科研人員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構建并完善中國農業知識產權評價體系成為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明確農業知識產權的歸屬,明確農業知識產權的主體成為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規范的重點。依法規范農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職權,切實保障農業科研人員的正當權益。

(三)加大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

不斷強化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有效保障農業科研者的合法權利,保障中國農業知識產權的安全性。這就需要將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不斷的提高,按標準嚴格執行,同時還要和每個部門之間有效的鏈接,增強執法力度,創造出良好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還需要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宣傳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優勢,提高人們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認知程度,幫助人們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四)完善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

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在近幾年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可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點需要增強改善。目前,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還沒有制定明確的針對農業知識產權的范圍和要點,而且還有部分法律和現在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不符,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在法律的制定當中更應該注意農業知識產權為農業科研工作人員帶來的經濟利益,保障農業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農業知識論文:朱權《神隱》中的農業知識探析

摘要:古今學者對朱權《神隱》一書的性質還存在爭議,農史學界對該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首次對《神隱》中的農業知識進行詳細的分析,認為《神隱》是農家日用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月令體裁農書的重要代表作。《神隱》卷上記錄了農家房屋的建造、農事活動所用農具、農村日常生活的常識和經驗等內容;卷下以月令的方式記載農事活動。《神隱》在繼承《農桑衣食撮要》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完善,《神隱》所述內容更為豐富、條理更加清晰、語言表達上更為完整。《神隱》農業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農作物栽培、畜牧獸醫以養蠶技術及三個方面。

關鍵詞:朱權;《神隱》;《農桑衣食撮要》;農業知識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一生著述頗豐,平生撰述纂輯見于著錄者約70余種,至今存世約28種,涉及史學、文學、農學、醫學、道家等多個領域。[1]朱權撰寫的《神隱》一書,《百川書志》將此書載錄在“隱家類”,[2]《明史?藝文志》載于“子部?農家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此書劃入“道家類”。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以及袁名澤《朱權農學思想考論》都認為該書是農書,并曾對其做過簡要的介紹。[3]董愷忱雖然承認《神隱》是月令體裁的農書,但是認為該書“缺乏新的內容,而且又多是寄情寓性漫不經心之作”。[4]華蓓苓卻認為《神隱》是一部“古今罕見的衛生學專著”;[5]葉明花也將此書劃入醫學類,并詳細探討了書中的養生思想。[6]學界對《神隱》一書的性質還存在分歧,對書中所描寫的農家生活、農事活動的研究也較為薄弱,存在一些誤讀。本文圍繞《神隱》中的農業知識展開論述,認為從本質上講《神隱》是中國古代月令類農書的重要代表作。

1 農家山居生活的全景記錄:《神隱》卷上主要內容

《神隱》上卷主要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農家生活、養生之道以及農村日常生活的常識和經驗,但該卷著墨最多的還是關于農家生活的描述。在朱權看來古往今來農事活動最為牢固,“恐有不甘于貧而怨饑寒者,乃取古今興亡成敗英雄事業得失之由,編之為書,知夫功業有如此之不堅,而農事何其固乎?千萬載而下未有官守言責之到山家也。”[7]《神隱》上卷介紹了農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朱權認為農家生活必須要首先治其家道,“家道齊而農事具,所事必謀諸婦,婦賢則家道可成”,婦賢是家道可成的重要條件。而選擇妻子不要選城市之家及鄉村大戶的女兒,“惟貧難之家”,因為她們“能辛苦,一也;不嫌貧,二也;善織紡,三也;會養牲,四也;腳大可為活,五也。”[8]朱權所言雖然不免,不過倒也符合農村生活對婦女品行、體力方面的實際要求。

“卜筑之計”二十三條講述了如何建造農家院落,正屋、廚房等房屋的建筑規格、建造方法及注意事項,其中蘊含了合理的選址布局經驗。如首先應選擇在向陽、背山、臨流的地方建造房屋;廚房不應靠近正屋,“恐煙氣及人,……火燭尤宜防慎。”文中對于與農事活動有關的建筑,如菜園、打谷麥場、倉囤、地窖等的記載頗為詳細。菜園中可鑿井“用大柳斗殼簍,系于秤竿之上以取水,最是省力。”[9]打谷麥場應選在靠近田邊的“好黃土純實之地”,于春夏間以轆軸碾平;秋收的時候,可堆積谷堆于麥場北面遮風,“其場四圍約二三十步切不可留草,先令斬去,方可堆谷,不然恐沿野火。”[10]體現出很高的防范意識。朱權認為南方之地卑濕以致地窖不可用,而北方之地土無濕氣,土氣又善收養五谷,北方農家不可不知道地窖的造法。地窖應建在“高阜向陽處,撅地深七八尺,上覆以草不留窗隙,但留一門可供人出入。”[11]以此來收藏瓜果花木,可免去冬天的 “凍損之患”。

“山家農具”十五條介紹農事活動中常用農具,如牛車、蓑笠、犁鈀、鋤、斧、鋸、鐮、網、連鍇、禾杈、石碾、磨等。例如在介紹鐮刀時稱:“鐮有兩樣:有割草用鋸齒者佳;腰鐮所斫砍木皆可當斧使之,其家每人當用一把。”[12]文中認為北方、南方之人鋤田所用之鋤樣式不同的原因在于土壤硬度不同,“南人薅田用高頭鋤;北人用鵝項鋤,種菜多用鷹嘴鋤,因地凍堅硬故也。”[13]“山居飲食”九十九條詳細講述了一年中“不拘時月”都可制作的食物,從春夏做白酒法,到如何制作臘肉,再到如何造豆芽菜,如何做漿衣粉法,列舉了幾十種農家日常生活中食物的做法,猶如一本簡單的烹飪全書。“收藏果物”二十七條介紹了一些如何長久儲藏果物的技巧,如“棗子以粟草置裹中相間,令勻收之,不蛀。”[14]

《神隱》上卷中還記載了許多農村日常生活常識和經驗。“草堂雜用”中介紹了煉炭法,以及造香煤、香炭、香餅子、獸炭等燃料的方法。朱權介紹稱在炭中加入鐵屑等物,可以使炭三日不滅,“炭十斤,鐵屎十斤合搗成末,生芙蓉葉三斤,再搗入糯米膠和,捻作獸物形狀,曬干,要用燒紅三日不滅。”[15]蠟燭是古代農村夜間照明不可少之物,書中介紹了一種一晝夜僅用一寸蠟燭的制作方法,“黃蠟松脂槐花各一斤,浮石四兩同一處溶,有燈心布澆一晝夜僅點一寸。”[16]“禁辟蟲物”七十三條中記載了如何治鼠耗法、治蚊蟲法、辟蛇法等防蟲患、鼠患知識。

2 以月令記農事:《神隱》卷下內容

《神隱》卷下題為“歸田之計”,以月令的方式記敘了農家生活以及每個月所應從事的農事活動。由春(正月至三月)151條、夏(四月至六月)123條、秋(七月至九月)105條、冬(十月至十二月)86條,再加上牧養之法16條、治六畜諸病法64條組成。[17]朱權在每月農事活動之前,撰文總結概述一月內重要的農事活動、農村社會生活場景,是下卷中比較有價值的內容。在具體內容上,《神隱》卷下則多繼承元代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的成果。

文中稱農歷正月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和同,草木萌動,一年的農事活動剛剛開始。百姓立春之日要“迎春于東郊”,此后舉行慶祝春節的種種活動,包括迎祀灶神、釘桃符、貼門神以及祭祀祈福等。“一歲之務”中介紹了筑墻垣、編籬落、開溝渠等九事,強調了和睦、勤勞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務農”中說牛是農家生活的根本,應該“愛惜飽養”,調教小牛耕田時,可以與慣耕老牛共同負犁耙,則小牛自然知曉“耕道”。“種木”介紹了移栽樹木、騸諸色果樹、種柳樹以及桑樹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蒔種”介紹了種植麻、菜瓜、芋秧、栽蔥和韭薤、萵苣、生菜、四月芥以及作種大葫蘆坑的方法。“蒔藥”介紹了種地黃法、種天門冬的方法。“修饌”介紹了小豆醬的做法。

二月里“農事大作”,百姓不應讓其它事情妨礙農事活動的進行。該月也同樣舉行一些祈求五谷豐登的活動,“社日農家當祭五谷之神,王者祭社稷,以祈求一年的豐熟。”[18]“務農”活動包括壓桑條、種黍、種麻子、種大豆、種碗烏豆。“種木”介紹了栽松、栽梨、栽桃、種栗、種銀杏、種棗、栽葡萄、種茶等的方法,嫁接技術介紹了接諸般果木、腰接、根接等嫁接的方法。“蒔種”包括種黃瓜、種菜瓜、種大葫蘆法、種茄子、種蘿卜菘菜、種西瓜等的方法。“蒔藥”介紹種牛蒡子、商陸、野菊、百合等的技術。“種花”介紹種盆內花、種菖蒲、栽茉莉花等的方法。

三月間“生氣方盛,陽氣發泄,時雨將降”,農家應該修堤防、通溝壑,為水利灌溉做好準備工作。此月里百姓開始為農事活動忙碌,“蠶始生,農事方作,男力畎畝,婦工桑林”。[19]朱權認為“一年之富在于春,一春之富在于此月”,此月家中的男丁應在田地里辛勤耕作,而婦女則應好好養蠶。文中還介紹了踏青、寒食、清明祭祖等活動。農事活動主要包括犁秧田、浸稻種、種芝麻、種大豆、種粟谷、種棉花等,文中強調了做這些事時應注意的事情,如種棉花要“時常掏去苗尖,不要長高,若高則不結”。“蒔藥”介紹了種山藥、種枸杞等的方法。此月中重點介紹了養蠶的方法。

四月里“蠶事畢,麥乃登”,應驅趕禽獸,勿使其傷害五谷。文中介紹了防止沙霧傷麥的方法,有沙霧時,當“用苘麻散拴長繩上”,清晨讓兩個人持其繩在麥子上牽拖過去,這樣就傷不到麥子了。“種木”記述種植槐、杏等的方法。“收藏”介紹了收杏子、收諸色菜子以及收皮貨蟲不蛀、收氈毛物品蟲不蛀的方法。五月里“芒種至,布谷催耕,可盡力于隴畝”,此為一年之計。文中記載了人們慶祝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務農”介紹了插稻秧、收豌豆、刈苧麻、收小麥的方法,指出稻秧應在芒種前后插之,小麥半黃時應趁天晴盡快收割,過熟則容易造成浪費。“種木”記述了種杏、種桃、種桑葚、嫁棗、治竹子枯萎法等。“收藏”里記載用麥面煮粥加入鹽,等冷卻后倒入甕中,將桃放入粥內,密封甕口,當冬天取食時如新桃一樣。

六月里“土潤溽暑,可以糞田疇肥隴畝。”六月六日凡經書、圖書、衣服、器用之類物品都應暴曬;農家則曬蓑笠、鞋襪等,以應一年之候。六月里的主要農事活動包括耕麥地、種綠豆、刈麻、耘稻、曬小麥、種蘿卜、種胡蘿卜等。六月初旬便可耕麥地,耕過后田地內可種少許綠豆,到七月時用犁翻豆秧入地,勝過用糞,而且麥苗還容易長的茂盛;開墾荒地時先燒去野草,犁過后漫撒芝麻,種芝麻一年,然后再種五谷就沒有荒草之害。“修饌”中介紹了六月里可以制造的食物,如豆醬、小麥醋、米醋等。

七月里農家要供奉谷物給上帝、后土之神,然后“方炊獻于長者”稱作嘗新,婦女“當急織”,縫制衣物。七月七日要用瓜果祭祀牛郎織女星,婦女有“穿針弄影”的習俗。蕎麥應該在立秋前后種植,宜稠密撒種,這樣結果實多,若稀則結子少。“蒔種”介紹了種菠菜、割藍、種蔓菁、種苜蓿的方法,譬如菠菜應等生芽時在肥地松土內種植,經常用水澆灌就會生長的茂盛。八月里“飾倉廩,用收斂,多積聚,乃用事于麥。”社日農家要祭五谷土神,文中還介紹了中秋節的習俗。種小麥時土地要耕犁的熟,種麥時間的選擇上以“雨經社日”為佳。“蒔種”包括種蔥子、種常食白菜、種蒜、分韭菜等,種蒜需在薹出時拔去,這樣則蒜瓣肥大、韭菜根多年交結后就不茂盛,需作畦分栽,將大老根摘去,留嫩根栽種,用豬、雞糞壅之則茂。

九月“農事備舉,五谷之要以供租稅于官,無致租吏之害。”[20]該月里應該伐薪燒炭以供一冬之用,九月九日“日當重九,陽極之辰”,父老鄉親縛茱萸于臂,登高山,以祛除不祥。“務農”介紹了收五谷、收芝麻稈、收諸色豆稈等法;將芝麻稈收于米倉內,則米不會蛀,將豆稈曬干后收貯,冬天可以飼養牛馬。油菜適宜在肥沃土地中種,須用水經常澆灌。“收雞種”介紹選取形小、毛淺、腳細短者為佳,小雞才出生時宜喂干飯。十月里“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農乃休息,可造酒以供一年之用。”[21]十月里應該用稻草包裹畏寒的樹木,“蒔種”介紹了南方、北方如何種植過冬白菜。“修饌”中介紹了割蜜的方法。此月中可用蓑草為牛編織蓑衣,當遇到寒冷天時,可將蓑衣搭在牛背上用麻繩拴緊,以防牛被凍傷。

十一月“天開于陽氣發生之辰,君子道長之時也。其眷屬當行拜賀之禮,食餛飩譬天開混沌之意。”[22]此月應該伐竹木、收蔬菜、獵取野獸“淹臘”以供一年之用。農事活動可以收牛糞、修池塘。“收藏”中介紹了收藏雪水的方法,用大甕盛雪埋于水窖內,如果沒有水窖可以埋于背陰高阜地下,用稻草蓋住,不要讓雨水流入。十二月里可“作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此月八日可“用五味煮粥而食之,取其逼寒邪去陰氣也”,文中重點介紹了除夕日守歲、放爆竹等風俗活動。“種木”中介紹了裁桑的具體做法。“收羊種”介紹稱臘月出生的小羊好,正月亦佳,春夏間宜早放早收,秋冬間宜晚放。

3 繼承與發展:《神隱》卷下與《農桑衣食撮要》的比較

元代魯明善撰寫的《農桑衣食撮要》被稱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是我國傳統月令體裁農書中完整地保存至今的佳作。該書分二卷,按十二月份分別列舉每月內農家所應從事的農事活動,分項用簡練的文字寫明技術要求、操作方法或應用效果等。將朱權撰寫的《神隱》下卷與《農桑衣食撮要》進行比較,便可發現《農桑衣食撮要》中的大部分項目,一字不易或稍加修改后被輯入《神隱》下卷中。但《神隱》下卷并不僅僅只是繼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與完善。

《神隱》卷下與《農桑衣食撮要》相比,[23]內容更為豐富。《神隱》中每月增加了介紹一月內物候、重要農事活動以及民間習俗的文字。《神隱》在介紹每月所應從事的農事活動時,增加了有關種藥、種花、治藥等方面的內容,并對種樹、蒔種、修饌等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在修饌內容上的擴充最為明顯。如正月在“種柳”方面,采取了較《撮要》更加復雜的方法;[24]二月增加了蒔藥、種花、治藥的內容;六月中介紹醬、麥醋的做法較《撮要》更為細致。在具體條目介紹上,《神隱》有時也增加內容,擴充相關知識。如二月“種藕蓮”條,前面文字與《撮要》“種藕蓮”相同,多加“荷極怕桐油”一句;三月“養蠶法”《撮要》只用一百余字進行介紹,而《神隱》則對養蠶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神隱》八月“種蒜”條中,增加了“薹出拔去則肥大不然則瘦小”一句。《神隱》還在“牧養之法”、“醫六畜諸病法”中,增加了有關飼養牲畜以及治療六畜疾病方面的內容。

《神隱》卷下與《撮要》相比,條理更加清晰。《撮要》中每月所列舉的條目條理性不強,基本上屬于隨機排序。而《神隱》下卷在列舉每月農事活動的條目時,將農事活動分為務農、種木、蒔種等幾個類別,然后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把比較重要的條目如有關務農、蒔種的內容排列在前,突出重點。《神隱》下卷每月記載內容的順序,首先是概括敘述此月所應重視的農事活動以及月內重要的民俗節日,然后按務農、種木、蒔種、蒔藥、種花、治藥、修饌、收藏、牧養的順序來進行敘述。在具體一個類別的敘述中,也常常把較為重要的條目放在靠前的位置。

《神隱》卷下與《撮要》相比,在語言表達上更為完整。《神隱》在收錄《撮要》相關條目時,對其中意思表達不清楚、不的條目,通過增加文字、調整順序等方式使文字表達的更為完整、、通順。如《神隱》二月“壓桑條”,《神隱》將《撮要》“壓桑條”的前后順序調換,把“濕土壓則條爛不生根,燥土壓之則易生根”改為“用燥土壓之則根易生,若濕土壓則條爛不生”;[25]“種茶”條中,將“茶性惡水”一句放在前面,后面續以《撮要》相同的文字,這樣就與《撮要》中“水浸根必死”一句相照應。三月“種粟谷”條,《神隱》把《撮要》中“浸谷用臘雪水浸過耐寒辟蟲傷”改為“粟谷用臘雪水浸過耐寒辟蟲傷”,語句更為通順。八月“放芋根”條,《神隱》把《撮要》中“鋤開根邊,上別泥”改為“鋤開根邊土,卻上肥泥壅根”。

4 耕、畜、蠶并舉:《神隱》中的農業科技成就

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養蠶等是中國古代農事活動的主要內容。《農桑衣食撮要》中對畜牧養殖、養蠶等的介紹比較簡略,《神隱》則在這些方面予以加強充實。《神隱》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農作物栽培、畜牧獸醫以及養蠶技術三個方面。

《神隱》中的關于農作物栽培技術的記載主要集于每月的農事活動中,這些內容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發展。如種植小麥,《神隱》在八月中強調種植小麥的土地應“耕犁的熟”,不同時間種植的播種量不同;十月應注意及時將麥地內的雜草鋤去,“若不耘鋤者其麥少收”;四月要采取措施防止沙霧傷害麥子;五月收割小麥時,應在小麥半黃時趁天晴盡快收割,小麥過熟就很容易被浪費掉;六月初旬四五更時,可乘“露水未干、陽氣在下”時耕麥地,此時“牛得其涼”,耕過的土地內稀種綠豆,到七月時用犁翻豆秧入地,比使用糞料的效果還好,麥苗更易茂盛;三伏日適宜曬麥,曬干后方可收藏,用倉耳、辣蓼與小麥一起收藏,效果甚好。《神隱》中對其它農作物如水稻、黍、大豆、桑樹等的栽培技術也有詳細論述。

《神隱》“牧養之法”中詳細闡釋了飼養家畜的技巧、方法以及如何治療家畜病患。“六畜房圈”中強調農家要重視畜牧業,細心照看牲畜,六畜“雖是畜生,其性與人亦同也,有饑寒之苦不可不留心。”[26]文中根據馬、牛、養等牲畜、家禽的不同特性,記載了不同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養馬條載:“馬者火畜也,其性惡濕,利居高燥”;養馬須“中春放淫順起性也,季春必恐其退也,盛夏必浸恐傷于暑,季冬必溫恐傷于寒”[27]養豬時,母豬應選取“短喙無柔毛者良”;“牝者子母不同圈”,若子母同圈,則喜相聚而不食,肥壯者同圈則無害。養羊時需注意“羊者火畜也,其性惡濕,利居高燥,作棚棧宜高,常除糞穢。……若母羊有十只,羝羊只用二只,少則不孕多則亂群。”[28]選取鵝鴨的良法是“鵝鴨母其頭欲小;口上有小珠,滿五者生蛋多,滿三者為次”。[29]“醫六畜諸病法”介紹了馬、牛、羊、貓、雞、狗、豬、魚、鴿子等動物病癥的治療方法,這些記載簡單、易操作,對于處理一些常見的牲畜病患非常有用。

《神隱》中對養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有細致入微的闡述,這些記載主要保存在《神隱》下卷“三月”的農事活動當中。書中介紹蠶出生一月之前應將蠶屋泥補干凈,如果墻壁潮濕會影響蠶的生長,蠶蟻出生之前的三五日應先用火將蠶屋熏暖。下蟻后先均勻鋪一層細軟蓐草,把切細的桑葉摻于蓐草之上,然后將蠶連翻搭葉上,蟻自下連。應根據桑葉的多少放蟻,千萬不要貪多否則會勞而無功。“涼暖總論”曰:“自蟻初生相火兩眠,蠶屋正要溫暖,蠶母須著單衣可知涼暖”,若養蠶者自身感覺寒,則蠶必寒,應添熱火;若自身感覺熱,可酌量去火。[30]蠶必須晝夜飼養,若飼養頓數過多則早老,少則遲老。“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絲二十五兩;二十八日老,得絲二十兩,若月余或四十日老,止得絲十余兩。”[31]飼養蠶的桑葉要均勻,若陰雨天寒時可“先用干桑或去葉稈草一把,點火繞箔照過,逼出寒濕之氣”,然后喂養蠶則蠶不生病。飼養用的桑葉欲薄,“厚則多傷”,須勤飼,最忌“露水濕葉并雨濕葉飼之”,不然蠶則多生病。《神隱》中記載的農業栽培技術、牲畜家禽的養殖與病癥治療、養蠶技術,既是當時農事活動經驗的總結,又蘊含著許多合理的科學因素,對指導、促進當時的農業生產生活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神隱》一書內容涵蓋了農村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下卷集中敘述了農家農事活動,包含了很多農業技術知識。《神隱》一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內容都與農業、農村生活有關,因而從本質上講《神隱》是一部農書,是農家日用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月令體裁農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神隱》并不是“漫不經心”之作,該書在繼承《農桑衣食撮要》基礎上進行了許多創新。朱權在敘述每月農事活動之前概述該月的“天氣”、“地氣”的變化,體現了很高的“尊崇自然、師法自然和順應自然的深層生態倫理”[32]意識。書中大量增加了農村日常生活知識的介紹,對農業生產、農家生活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農業知識論文:恩施州茶葉地理標志特征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

摘要:恩施州為我國茶葉重要產區,茶產業已成為其優勢支柱產業。該州享有“世界硒都” 美譽,是天然富硒茶的產地.。介紹了該自治州茶葉的地理標志特征與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分析其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對策,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恩施州;天然富硒茶;地理標志;農業知識產權

為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年6月10日,中國農業部了《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此將有助于提升農業知識產權-技術支撐。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并對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出了部署[1]。因此,需要運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農業科技創新[2-4]。

農業知識產權,特指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包括涉農專利、商標、版權以及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農業生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農業商業秘密等[5-7]。其中,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8-10]。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武陵山片區,轄恩施、利川兩個縣級市和巴東、來鳳、咸豐、建始、鶴峰、宣恩6個縣,為我國茶葉重要產區。其中,鶴峰縣、恩施市、宣恩縣、利川市、咸豐縣,均入選2013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100名),并分別排名17、23、34、37、59,并且鶴峰縣、宣恩縣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分別授予“2012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2013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臺貢茶、鶴峰茶、馬坡茶等實施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湖北十大茶葉名鄉名鎮中,該州有3個,即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宣恩縣萬寨鄉、利川市毛壩鄉。

恩施州具有發展茶產業(尤其是天然富硒茶產業)的資源優勢,茶產業已成為其優勢支柱產業。2013年,該自治州啟動茶葉等六大產業鏈建設,推進了特色產業發展。因此,本文對世界硒都恩施州茶葉地理標志特征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對策進行了研究。

1 恩施州茶葉的地理標志因素與知識產權

1.1 地理標志自然因素

恩施州茶葉的地理標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濕類植物茶葉適合生長地帶;②綠色生態環境;③天然富硒農業地質環境;④品質茶樹品種;⑤富硒等茶葉品質特點。

1.1.1 喜濕類植物茶葉適合生長地帶 恩施州地理坐標東經109°4′48″-109°58′42″,北緯29°50′24″- 30°40′00″,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

該州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武陵山脈,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 000 m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著海拔2 000~1 700 m,1 500~1 300 m,1 200~1 000 m,900~800 m,700~500 m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

因地形錯綜復雜,地勢高低懸殊,又呈現出極其明顯的氣候垂直地域差異。熱量、溫度隨地勢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氣溫,低山16.3 ℃,中山13.4 ℃,高山7.8 ℃;年降水量,東南部1 100~1 300 mm,西北部1 000~1 900 mm,中部1 400~1600 mm;年平均日照,低山1 300 h,中山1 200~1 350 h,高山1 000~1 350 h;無霜期,低山238~348 d,中山237~264 d,高山170~233 d;相對濕度,低山82%,中山85%,高山82%。

恩施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峰高霧繚,甘泉潺潺山地較多,土地肥沃,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適宜喜濕類植物茶葉生長。

1.1.2 綠色生態環境 恩施是個人口較少且以農業為主的自治州,基本上沒有工業污染與農業過度開墾問題,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等美譽,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區、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高濃度負氧離子區域。

州域森林資源尤為豐富,共有樹種171科,645屬,1 264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水彬、珙桐、禿彬、巴東木蓮、鐘萼木,光葉珙桐、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等40余種,約占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90%。生態恩施,萬物殊佳:古銀杏、古杜鵑、古珙桐,嘉木異株,曠世珍稀;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天下奇絕;北緯三十度,物種起源地;青山生靈草,沃土育家珍。

1.1.3 天然富硒農業地質環境 該州硒資源極為豐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認為“世界硒都”[11],是天然富硒茶的產地。其中,恩施市雙河漁塘壩硒礦床,是世界惟一的沉積型獨立硒礦床,該市于2011年9月19日,被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大會(TEMA14)組委會授予“世界硒都”稱號。

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分布較廣,其成因類型有兩種:(1)石煤型;(2)燃煤型。其中,石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疊系下統孤峰組(P1g)、奧陶系上統-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O3S1l)、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1n)等黑色巖系中的石煤風化作用與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燃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二疊系下統梁山組(P1l)、三疊系上統九里崗組(T3 j)、侏羅系下統桐竹園組(J1t)等煤系地層風化作用與成壤作用而形成的。該州龍潭煤系煤含硒2.4-20.0 mg/kg[12]。

恩施州黑色巖系與煤系地層出露較廣,富硒巖石、富硒土壤、富硒礦泉水、富硒動植物資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質環境與富硒生物圈。

1.1.4 品質茶樹品種 恩施州種植的茶樹品種,主要有引進的部級品質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龍井43、鄂茶1號,以及優良的地方茶樹品種恩施玉露1號、鄂茶10號、恩苔1號、恩苔2號、恩苔早、宣恩27、恩茶紅、毛壩早等。其中,恩苔早群體種等地方茶樹品種,是當地農業物種類遺產品種。

1.1.5 富硒等茶葉品質特點 硒(Se)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的第三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13],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40多種疾病都與人體缺硒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提醒,中國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線。富硒茶中的硒呈有機態,是補硒養生福音。恩施州茶葉富硒,有的高達7.53 mg/kg[14]。除了富硒外,綠林翠峰、伍家臺綠針、恩施花枝茶、恩施玉露、霧洞綠峰等著名綠茶品質特點還以味鮮、香高、色綠、形美等著稱于世,著名紅茶利川紅具有“冷后渾”現象。

1.2 地理標志人文因素

恩施州茶葉的地理標志人文因素主要有:(1)茶樹栽培歷史悠久;(2)制茶工藝古老;(3)貢茶文化;(4)名茶品牌;(5)茶文化遺產豐富;(6)標準化生產與綠色生態化發展。

1.2.1 茶樹栽培歷史悠久 恩施州茶樹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西晉人所著的《荊州土地記》中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好”。東晉人千寶所著《述異記》中云:“巴東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薔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說明早在距今1 700多年之前,恩施州的茶葉已進入宮庭。

1.2.2 制茶工藝古老 蒸青綠茶,是指利用蒸汽來殺青的制茶工藝而獲得的成品綠茶,為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一種茶類,比炒青的歷史更悠久,恩施玉露、當陽的仙人掌茶、宜興的陽羨茶等是僅存不多的蒸青綠茶品種。

蒸青綠茶的工藝,保留了較多的葉綠素,蛋白質,氨基酸,芳香物質等內含物,形成了“三綠一爽”的品質特征,即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甘醇,帶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板栗香。

恩施玉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一種蒸青綠茶,其制作工藝及所用工具相當古老,與陸羽《茶經》所載十分相似[15]。其香鮮爽口,外形條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

1.2.3 貢茶文化 伍家臺貢茶的創始人伍昌臣,在宣恩縣伍家臺忠堡屋脊苦心栽培茶葉,生產出來的“白茶”,獨具許多優點:味甘、湯色清綠明亮、似熟板栗香。頭年的春茶密封在壇子里,第二年飲用,其色、香、味、形不變,保持新茶的一切特點。由于有這些優點,逐漸遠近馳名,官吏豪紳爭相索購,并且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悅,下旨御賜《皇恩寵賜》匾,以資嘉獎[16]。

1.2.4 名茶品牌 早在清朝,乾隆御筆《皇恩寵錫》的伍家臺貢茶就久負盛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恩施玉露196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09年3月28日被授予“湖北省及時歷史名茶”牌匾。

宜紅茶,歷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國十大工夫紅茶品種之一。宜紅茶區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縣,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著名茶區。

1.2.5 茶文化遺產豐富 恩施州有豐富的茶文化遺產。其中,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宜紅茶等的傳統制茶工藝,是重要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7];而“恩施玉露侗鄉茶文化系統”,是重要的農業系統及其相關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文化和知識體系,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屬物質文化遺產[18]。

1.2.6 標準化生產與綠色生態化發展 2005年,恩施州農業局出臺了《無公害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鶴峰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項目,2010年9月28日通過專家組驗收。恩施市茶葉栽培部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2013年10月15日已進行考核驗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臺貢茶、鶴峰茶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均有相應的質量標準。

為落實“重品質、重安全、重環保、重民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中國茶葉行業綠色生態化發展,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開展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評選。其中,鶴峰縣、宣恩縣分別被授予“2012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2013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1.3 知識產權保護

涉及茶葉的知識產權主要有:地理標志、商標、專利、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植物新品種等。

1.3.1 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規定的七種獨立的知識產權之一,為多哈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的三大議題之一[5]。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目前存在三個主要系統,其中,恩施州茶葉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有: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鶴峰茶;注冊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的有: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農業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有:鶴峰茶、伍家臺貢茶、馬坡茶。

1.3.2 商標 商標是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制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務上采用的,用于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聲音、顏色組合,或上述要素的組合,具有顯著特征的標志,是現代經濟的產物。恩施州茶葉共注冊了好幾十件商標,其中,核準使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伍家臺貢茶專用標志的企業,就共有14件商標(表1)。

地理標志商標是一種特殊的商標,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目前國際上保護特色產品的一種通行做法。地理標志商標,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并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恩施州茶葉有國家地理標志商標4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

著名商標,是指具有較高市場聲譽和商業價值,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并依法被認定的注冊商標。恩施州茶葉商標中,有湖北省著名商標18件(表2)。

2013年3月,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湖北三峽酒業“三峽牌及圖”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湖北恩施州實現了馳名商標零的突破,但是,目前該州茶葉還沒有中國馳名商標。

1.3.3 專利 專利制度,旨在保護技術能夠享受到獨占性、排他性的權利,權利人之外的任何主體使用專利,都必須通過專利權人的授權許可才能獲得使用權。恩施州茶葉生產、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國家專利30項(表3)。

1.3.4 農業生物遺傳資源 遺傳資源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資源。遺傳資源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往往不僅僅是現在持有者的培養和保護,而是經過數代人,數十代人,數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的過程。恩施苔子茶群體種,是地方群體品種,為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恩苔1號、恩苔2號分別是從巴東縣溪丘灣鄉苔子茶群體中、鶴峰苔子茶群體中采用單株育種法育成,鄂茶10號是從恩施苔子茶群體種中經系統選育而成。品質茶樹品種(尤其是外來品種)大規模推廣,直接威脅到恩施苔子茶群體種。

1.3.5 傳統知識 傳統知識,可解釋為知識系統、創造、創新和文化表達一般地從一代傳向下一代,通常被認為與特別的民族和地域有關,并隨著環境變化而保持著原有內涵和形式。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等的傳統制作技藝,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包含許多傳統知識。然而,恩施州茶葉傳統制作技藝尚未登錄《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相關的也僅有兩項: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宣恩伍家臺貢茶制作技藝。

1.3.6 植物新品種 植物新品種,是指經過人工培育的或者對發現的野生植物加以開發,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有適當命名的植物品種。1999年我國加入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第七批)中,包含有茶組[melliaL. Section Thea (L.) Dyer]。雖然恩施州茶葉科究人員近幾年育成一些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有適當命名的茶葉品種,但尚未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

2 恩施州茶葉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對策

2.1 開展主要茶區大比例尺生態農業地質調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標志自然因素

因種種原因,恩施州的農業地質工作起步很晚。2012年該隊完成了湖北省國土資源科技計劃項目“宣恩縣品質貢茶產地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研究”(編號ETZ2010A08),發現伍家臺貢茶富硒富鋅,2013年才負責恩施州財政公益性項目“恩施州硒資源與生態農業地質調查”(編號2150199)。

依目前的資料粗略統計,恩施州富硒土壤(>0.4 mg/kg)共有60.9%。與江漢流域等平原不同,恩施農業地質環境復雜,受基巖類型、地形地貌等控制明顯,環境橫向變化大,土壤種類多。

因此,需要開展主要茶區,尤其是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宣恩縣萬寨鄉、利川市毛壩鄉等湖北十大茶葉名鄉名鎮,以及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臺貢茶、鶴峰茶、馬坡茶等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大比例尺(1∶5萬或1∶1萬)生態農業地質調查,評價區域農業生態地質條件,揭示各種名優茶葉的生態地質環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標志自然因素。

2.2 研究傳統名茶的地理標志人文因素,保護茶文化遺產

傳統名茶的地理標志人文因素中包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農業系統)等。

因此,需要研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等傳統名茶原產地特有的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等,揭示其地域性與獨特性的人文因素,并申請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等制作技藝的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作為我國及時蒸青綠茶,恩施玉露理應領街申報綠茶制作技藝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恩施玉露侗鄉茶文化系統”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而保護恩施州悠久的茶文化遺產,并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傳承茶葉制作的傳統知識。

2.3 對恩施宜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傳承百余年歷史的品牌類文化遺產

《湖北茶業貿易志》記:鴉片戰爭前夕,由于廣東茶商到鶴峰、五峰一帶改制紅茶,也促進了鄂西茶葉生產的發展,五峰、鶴峰、長陽生產的宜紅茶,很受英商歡迎,成為國內著名出口紅茶產品。由此可見,宜紅茶是具百余年歷史的品牌紅茶,為品牌類文化遺產;和宜昌市一樣,恩施州是宜紅茶的主要產區。

宜昌市的宜都市宜紅茶協會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宜紅工夫茶”,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葉專業經濟協會、宜都市宜紅茶協會分別登記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五峰宜紅茶”、“宜都宜紅茶”。然而,恩施州尚無紅茶的國家地理標志,也沒叫得響的紅茶品牌,稍有點名的紅茶是“利川紅”、“利川宜紅茶”等,盡管該州目前仍然是我國紅茶的重要產區。

因此,需要對恩施宜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①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恩施宜紅茶”保護;②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恩施宜紅茶”;③向農業部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恩施宜紅茶”。并且,以“恩施宜紅茶”統一全州紅茶品牌,傳承百余年歷史的品牌類文化遺產――宜紅茶(即宜紅、宜紅工夫茶)。

2.4 認定四個中華老字號,傳承茶葉制作的傳統知識

中華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恩施州伍家臺富硒貢茶有限責任公司、利川市飛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省鶴峰縣翠泉茶業有限公司,分別擁有世代傳承的茶葉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鶴峰綠茶、恩施宜紅茶,是老字號。

因此,上述四個企業的認定中華老字號應傳承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鶴峰綠茶、恩施宜紅茶制作的傳統知識。

2.5 鼓勵國家專利、植物新品種的申報,保護茶葉科技創新

恩施州茶葉生產、制茶、深加工等方面有30項國家專利(表3),但其中創新性與實用性均強的少見。該州尚未申請茶組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因此,應該激勵茶葉生產、制茶、深加工等方面研發,支持茶葉育種,鼓勵國家專利、植物新品種的申報,保護茶葉科技創新。

2.6 選地理標志為戰略品牌,整合茶葉的區域公用品牌

地理標志產品的某些特定品質、聲譽或其他特點在本質上可歸因于該地理來源。顯然,地理標志本身就是品牌。地理標志可由商品來源地所有的企業、個人共同使用,只要其生產的商品達到了地理標志所代表的產品的品質,這樣在同一地區使用同一地理標志的人就不止一個,使得地理標志的所有者具有集團性。

因此,除了完善恩施州綠茶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外,還應該加強紅茶(恩施宜紅茶)、烏龍茶(咸豐烏龍茶)、黑茶(恩施黑茶)等的地理標志保護,并選茶葉地理標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為戰略品牌,并在品牌、包裝、質量、標準、宣傳五統一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茶葉的區域公用品牌。

2.7 重點培育品牌,創建中國馳名商標

恩施州茶葉沒有中國馳名商標,只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標(表2),目前有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顯然,現有的18件湖北省著名商標,其使用者相當分散,商品生產規模不大,難以升格為中國馳名商標。

因此,應加快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恩施宜紅茶”,重點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的品牌,申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的湖北省著名商標,并以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爭取認證5件中國馳名商標。

2.8 建立茶葉種質園,保護當地茶葉遺傳資源

恩施苔子茶群體種等為恩施州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是經過許多代人長期種植茶葉所遺留下的,是茶葉新品種育種的種質。

因此,為了防止引進的福鼎大白茶、龍井43、鄂茶1號等對當地種質資源的威脅,應建立恩施州茶葉種質園,保護當地茶葉遺傳資源,同時還應開發茶葉種質園的旅游資源,發揮茶葉種質園多功能。

2.9 宣傳農業知識產權,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顯示出發展生機與潛力。

因此,需要向恩施州社會大眾,重點向茶葉專業大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葉家庭農場、茶葉龍頭企業(湖北真香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湖北省鶴峰縣翠泉茶業有限公司、利川市飛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咸豐縣人頭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恩施州伍家臺富硒貢茶有限責任公司等)宣傳農業知識產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3 小結與建議

恩施州具有發展茶產業(尤其是天然富硒茶產業)的資源優勢,茶產業已成為其優勢支柱產業,為我國茶葉重要產區。該州茶葉的地理標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濕類植物茶葉適合生長地帶;②綠色生態環境;③天然富硒農業地質環境;④品質茶樹品種;⑤富硒等茶葉品質特點。其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樹栽培歷史悠久;②制茶工藝古老;③貢茶文化;④名茶品牌;⑤茶文化遺產豐富;⑥標準化生產與綠色生態化發展。

恩施州茶葉有3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3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州茶葉共注冊了好幾十件商標,其中,核準使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伍家臺貢茶專用標志的企業就共有14件商標。除4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外,恩施州茶葉商標中,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標,但沒有中國馳名商標。該州茶葉生產、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30項國家專利。恩施苔子茶群體種,為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等的傳統制作技藝,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包含許多傳統知識。其中有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宣恩伍家臺貢茶制作技藝。尚未申請茶組的植物新品種保護。

我們分析了恩施州茶葉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對策,并建議:①開展主要茶區大比例尺生態農業地質調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標志自然因素;②研究傳統名茶的地理標志人文因素,保護茶文化遺產;③對恩施宜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傳承百余年歷史的品牌類文化遺產;④認定中華老字號,傳承茶葉制作的傳統知識;⑤鼓勵國家專利、植物新品種的申報,保護茶葉科技創新;⑥選地理標志為戰略品牌,整合茶葉的區域公用品牌;⑦重點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鶴峰綠茶、伍家臺貢茶、恩施宜紅茶等品牌,爭取認證5件中國馳名商標;⑧建立茶葉種質園,保護當地茶葉遺傳資源;⑨宣傳農業知識產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農業知識論文:農業知識庫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通過對數據庫技術及農業信息分類技術的研究,設計農業知識數據庫結構,并開發農業知識采集系統,為農業知識采集提供錄入接口。農業知識庫的設計為農業知識檢索系統開發奠定基礎。實際應用證明,該知識庫為農業信息檢索系統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關鍵詞:知識庫;農業信息分類;

新疆地域遼闊,農業、牧業生產較分散,特別是牧民生產生活地點不固定,農業科技人員很難進行定點科技服務。通過農業知識庫建設,建立農業信息話務咨詢中心,農牧民在田間地頭通過為農服務熱線即可咨詢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將大大提高我區為農服務水平,及時幫助農戶快速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為農服務質量,促進我區農、林、牧、副、漁業快速發展。因此農業知識庫的構建與實現是建立農業信息話務中心的迫切需求。

1 農業信息分類

農業知識庫需要儲存大量的農業數據,為了合理的構建農業知識庫,需要研究農業信息科學的分類方法。經過調查研究、咨詢相關專家以及查閱相關書籍,依據“農業信息分類標準草案”,我們將農業信息分為種植業及制品、漁業、畜牧業、農業生產資料、園林、農機械、植物病理、動物病理八大類,每個大類下面又分二級類別、三級類別、四級類別。以種植業及其制品為例,其二級類別又可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類、油類。二級類別下又設三級類別,以糧食作物為例其三級類別又可分為谷物,三級類別下又設四級類別,以谷物為例,其四級類別包括大麥、燕麥、蕎麥、青稞等具體植物;經濟作物的三級級類別又可分為油料、豆類、棉麻、糖類作物。油料的四級類別又分為花生、油菜、芥菜等植物;豆類的四級類別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等植物;棉、麻的四級類別包括棉花、細絨棉、木棉、野麻、劍麻等植物;糖類作物的四級類別包括甘蔗、甜菜。蔬菜的三級類別又可分為根菜類、莖菜類、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種子類。根菜的四級類別分為蘿卜、大頭菜、牛蒡等植物;莖菜類的四級類別又分為馬鈴薯、菊芋、藕等植物;葉菜類的四級類別包括小白菜、菠菜、芹菜等植物;花菜類下面有花椰菜、青花菜、金針菜等植物;果菜類四級類別包括黃瓜、南瓜、苦瓜等植物;種菜類四級類別包括籽用西瓜、蓮子、芡實;瓜果類三級類別包括瓜類、果類、堅果、干果。瓜類四級類別包括西瓜、甜瓜、哈密瓜等植物;果類下面有蘋果、桃、石榴等植物;堅果、干果下面有按巴旦木、核桃、葡萄干等植物。油類又可分為食用油。食用油下面有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按照這樣的方法將其余七類由大至小細分。

3 知識錄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知識庫數據的獲取主要包括三種途徑,及時種途徑是通過網絡爬蟲從相關農業網站抓取信息,然后分類導入知識庫,第二種途徑為人工錄入已掌握的大量農業科技信息,第三種途徑為用戶檢索過程中查詢不到的關鍵詞經客服人員搜索再次錄入知識庫,通過這三種途徑不斷豐富農業知識庫,為方便人工錄入,開發了農業知識庫錄入接口,開發技術采用jsp+servlet+strus,服務器使用fedora14.農業知識錄入界面如圖2。

在知識錄入過程中,首先要選擇所錄農業科技知識所屬一級類別、二級類別、三級類別和四級類別,然后在標題欄中輸入農業知識標題,在內容欄中輸入農業知識內容,點擊提交即可。農業信息的分類不但利于數據的存儲,而且為后期開發農業科技知識檢索系統及用戶個性信息定制提供了基礎。

農業知識論文:基于專利引文的農業知識轉移研究現狀

〔摘要〕發明專利的數量與質量是衡量一個企業甚至國家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專利引證活動可以反映知識轉移情況。針對2011年申請的中國“收獲和割草”領域的發明專利,從申請人、發明人、分類號、關鍵詞等多個方面展開分析,并且考察了其中的專利引證活動,包括對專利文獻的引證和對非專利文獻的引證,對我國基于專利引文的農業知識轉移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總結了基于專利引文的農業知識轉移的特點。

〔關鍵詞〕專利;引文分析;知識轉移;農業

專利是受法律規范保護的發明創造,它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審批機關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后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的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這種權利具有獨占的排他性。非專利權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依法征得專利權人的同意或許可[1]。

被授予專利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不明顯性或潛在性,即使一個熟練的實踐者也可能不知如何實施;(2)必須有用,這就意味著其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3)必須是法律界定的創新[2]。專利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專利的數量和質量被用于衡量一個企業或國家的創新活動。科技是及時生產力,而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創新被越來越關注,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趕超發達國家就必須重視創新活動。

本研究課題重點關注的是基于專利引文所開展的農業領域知識轉移活動。為此,展開了相關文獻調研與分析。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選擇研究數據庫時,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庫的性和性將為數據的性和性提供有力保障;(2)描述的數據項必須是完整、和的,以便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分析和評估;(3)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是中國專利的官方機構,是專利信息披露的官方平臺。因此,本研究的相關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3]。

在國際專利分類(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體系中有8個部,其中“A”部代表“人類生活必需”,“A01”類代表“農業;林業;畜牧業;打獵;誘捕;捕魚”,其子類“A01D”代表“收獲,割草”。由于農業領域應用廣闊,其發明專利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在此,重點關注了非常有農業特色的“收獲和割草(Harvesting and Mowing)”類目下的發明專利,以其國際專利分類號“A01D”作為搜索關鍵字對分類號進行檢索。針對我國2011年有關“收獲和割草”的發明專利的引文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反映農業領域的知識轉移與創新活動。于2012年4月19日收集了中國該領域發明專利了共計246項。運用文獻計量、數據挖掘、計算機技術、可視化方法等分析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書,從申請人、發明人、分類號、關鍵詞等多個角度展開研究[4-5]。在此基礎上,將運用詞頻分析、共詞分析、社會網絡分析、數據可視化以及其他先進的科學計量學方法,研究農業領域的知識轉移活動[6-8]。

2研究結果

2.1總體情況

2011年以“A01D”為分類號的來自于中國大陸地區的226項發明專利,主要分布于27個省份或地區(如圖1)。寧夏、海南、西藏、青海等四個省份和地區未檢索出相關發明專利。另外有20項發明專利申請來自于國外公司,如日本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等。并且,有147個企業或組織均只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

2.2申請人分析

2.2.1機構申請人

共計180項發明專利是由機構申請的,包括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其中,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有12項發明專利,泉峰(中國)貿易有限公司有9項,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有8項,寧波大葉園林設備有限公司有7項。浙江三佳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大學均有6項發明專利。迪爾公司、華南農業大學、江蘇大學、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分別有5項發明專利。山東理工大學有4項,浙江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均有3項發明專利。另外,有20個機構分別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機構申請人的總體情況如表1。

2.2.2個人申請人

共有66項發明專利是由個人申請的。其中有5項專利涉及到14個申請人。來自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學田村的孫明芹是申請相關發明專利最多的人,達到了3項。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泰山路2號博濟科技園的曹安柏、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人民路南首禹城亞泰機械制造公司的程廣森、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洪瀨鎮譙琉村尾厝11號的戴文育、安徽省淮北市黎苑新村34棟1單元202室的馮政、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大托村333號長沙市南田收割機公司的賀炳松均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

2.3發明人分析

2.3.1發明人分布

共有657名個人發明人,其分布情況如表2。其中,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的陳勇、泉峰(中國)貿易有限公司的基思帕克和寧波大葉園林設備有限公司的蘇克等3人,分別發明了7項專利。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的廣瀨信之和浙江三佳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的盧志樂分別發明了6項專利。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的曹明珠、顧峰瑋、王冰、于向濤、張延化、鐘挺、江蘇大學的李耀明均參與了4項發明專利。

2.3.2發明人的合作網絡

基于所采集的數據,我們針對出現2次以上(包括2次)的發明人共計138人展開分析,試圖構建他們之間的合作矩陣。發明人之間的合作網絡(如圖2所示)可以揭示發明人之間的聯系、信息交流甚至創新激勵活動。

整個合作網絡是由幾個小型的合作小組構成,線條的粗細代表了發明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的頻率。其中一些發明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龐靖與超過13人進行了合作發明活動。而曹明珠與鐘挺、胡志超、王海鷗、尚書旗、于向濤等人合作頻繁。這表明:發明專利往往是合作的成果。此外,頻繁的合作將激勵創新活動的發生,從而促進新發明的產生。

2.4分類號分析

2.4.1主分類號

對于每一個發明專利申請書而言,都有一個主分類號。由于很多專利都是跨學科領域的發明成果,其主分類號存在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對主分類號進行分析將幫助我們揭示跨學科的創新活動。通過對采集數據進行統計發現:有11個主分類號分別指向5個以上專利(如表3所示)。

有17項專利的主分類號為“A01D46/00”,代表“水果、蔬菜、啤酒花或類似作物的采摘;振搖樹木或灌木的裝置”。主分類號為“A01D45/02”的15項專利涉及“玉米的收獲”。與甘蔗收獲相關的專利(主分類號為A01D45/10)有14項。主分類號為“A01D34/68”的11項專利是有機動切割器或輪的割草裝置。有9項專利(主分類號為A01D69/06)涉及收割的傳動裝置。專用于聯合收割機的控制和測量裝置(主分類號為A01D41/127)、生長作物的收獲(主分類號為A01D45/00)、棉花的采摘(主分類號為A01D46/08)、作物處理機(即破碎或研碎禾稈的機械)(主分類號為A01D82/00)、園藝或蔬菜的栽培(主分類號為A01G1/00)等專利數量分別達到了7項。花生收獲機(主分類號為A01D29/00)的相關專利達到了6項。

調節切割高度(主分類號“A01D34/74”)、聯合收割機的零件(主分類號“A01D41/12”)用于分別采摘作物的自動裝置(主分類號“A01D46/30”)的相關專利分別達到了5項。挖掘機如馬鈴薯挖掘犁(主分類號“A01D13/00”)、自走式聯合收割機(主分類號“A01D41/02”)、水下植物的收獲如海菜的收獲(主分類號“A01D44/00”)、用摘棉花機的(主分類號“A01D46/14”)、手動操作的水果采摘工具(主分類號“A01D46/247”)相關專利分別達到了4項。

柔性線切割器(主分類號:A01D34/416)、聯合收割機即與脫粒裝置聯合的收割機或割草機(主分類號:A01D41/00)、割草機所攜帶的箱體(主分類號:A01D43/063)、帶收割作物的切碎裝置(主分類號:A01D43/08)、振搖樹木或灌木的裝置以及同時所使用的水果捕獲裝置(主分類號:A01D46/26)、收割臺(主分類號:A01D47/00)、制動器(主分類號:A01D69/10)、生長在土壤上的產品收獲(主分類號:A01D91/04)相關專利分別達到3項。大部分的主分類號分別指向1項專利。

另外,有14項發明專利的主分類號不在“A01D”的下位類,如表5所示。這些專利涉及運輸、化工、冶金、機械、物理、電力的相關方法和理論在農業領域中的運用。

2.4.2分類號

對每一個發明專利而言,有不止一個的可以反映專利歸屬學科的分類號。有9個分類號出現不少于10次,如表6所示。有20項發明專利是有關收割的傳動裝置。其他分類號的分布情況如表7所示。分類號為“A01D46/08”的專利有9項,均與棉花的采摘有關。有82個分類號僅出現了1次。

2.4.3分類號的共現

每個發明專利申請書中都包含有主分類號和分類號。為了揭示專利的學科分布情況,有必要對分類號的共現進行分析。我們重點關注出現不少于5次的分類號,共計29個。分類號的共現情況如圖3所示。圖中線條的粗細代表共現的頻率,線條上的數字代表共現的次數。圖中左側部分出現了一個小型的網絡,由“A01D34/74”、“A01D34/68”、“A01D34/82”、“A01D34/73”以及“A01D101/00”等5個分類號作為節點構成。這些分類號均與切割設備相關。而圖的右側部分存在一個大型網絡。其中,“A01D45/10”和“A01D43/00”聯系最為緊密,共現了7次之多,均與甘蔗的收獲中的割草機有關。“A01D69/06”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與其他節點聯系最為頻繁,與其他9個節點共現的頻率達到了15次。其自身的共現達到了20次。有35項專利與傳動裝置有關。“A01D45/00”與其他8個分類號聯系緊密,有21項專利有關生長作物的收獲。“A01D91/04”僅僅與“A01G1/00”發生共現,且共現次數達到6次。這意味著有6項專利與蔬菜的種植與收獲有關。1111圖3出現不少于5次的分類號的共現情況1111

2.5關鍵詞分析

2.5.1關鍵詞的分布

在采集的原始數據中,并沒有關鍵詞這一項信息。為了揭示發明專利之間的潛在聯系,我們根據專利說明書的摘要內容來手動標引關鍵詞。共有2 849個關鍵詞,其出現次數的綜合達到了4 450次。關鍵詞的分布情況如表8所示。絕大多數關鍵詞僅出現了一次,有6個關鍵詞分別出現了25次以上。關鍵詞“機架”出現了37次;關鍵詞“收割機”出現了34次;關鍵詞“收獲機”33次;關鍵詞“方法”出現29次;關鍵詞“收割”出現27次;關鍵詞“聯合收割機”出現了26次。可見,收獲的機械與方法是發明專利的主要內容。

2.5.2關鍵詞的共現

我們針對出現5次以上的關鍵詞展開共現分析,如圖4所示。圖中將未與其他關鍵詞發生共現活動的孤立詞刪除掉了。圖的左側部分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維護設備”、“拖拉機”、“機械化”、“機器人”、“切割機構”和“末端執行器”等節點都是網絡的重要節點。同時,圖的右側出現了一個僅由“安全”、“馬鈴薯”、“采摘機”、“挖掘鏟”4個節點構成的小型網絡。另外,“小麥”與“傳動機構”共現2次,卻均不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

2.6引文分析

2.6.1對專利文獻的引證

在246項發明專利中,僅僅有75項發明專利引證了其他專利,其分布情況如表9所示。被這75項發明專利引證的專利數量達到113項,其中,80項為中國專利,超過70%;22項為日本專利,不足20%;11項為美國專利,不足10%;僅1項為歐洲專利。

被引證的專利文獻的分布情況如表10所示。黃斯產申請的“多功能甘蔗聯合收割機”(申請號:CN200420064926)、柳州市漢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請的“甘蔗聯合收割機”(申請號:CN200520200252)和“甘蔗聯合收割機”(申請號:CN200520200253)等3項專利分別被引證了6次。美國專利“LAWN MOWER HAVING IMPROVED DECK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公開(公告)號:US5526633A)被引證了5次。日本專利“WALKING-TYPE LAWN MOWER”(公開(公告)號:JP2599658B2)被引證了3次。中國農業大學申請的“一種高架草莓中低層自動采摘裝置”(申請號:CN200810116978)、程廣森申請的“一種高桿作物收割機”(申請號:CN200910013936)以及韋政康申請的“甘蔗聯合收割機”(申請號:CN99209789)分別被引證了2次。另外有103項專利文獻僅分別被引證了1次。有1項專利的發明人引證了其發明的其他專利,即覃志明發明的“一種聯合收割機的后輪液壓驅動系統”(申請號:CN201110242095)引證了其發明的“一種后輪設有液壓驅動裝置的鉸接式拖拉機”(申請號:CN200510031547)。有1項專利的申請人引證了其申請的其他專利,即榮成市海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請的“玉米收獲機果穗升運器的排雜裝置”(申請號:CN201110175841)引證了該公司申請的另一項專利“玉米收獲機的果穗升運裝置”(申請號:CN200820174761)。

2.6.2對非專利文獻的引證

在246項發明專利中,僅有10項發明專利引證了非專利文獻,不足5%,其分布情況如表11所示。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請的“一種高效低耗機械化收獲冬油菜的方法”(申請號:CN201110034784)引證的非專利文獻最多,達到9篇。其次是寧波大葉園林設備有限公司申請的“串激電機電動割草機”(申請號:CN201110230393)引證了4篇非專利文獻。云南省農業機械研究所、云南云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西南林業大學聯合申請的“一種三面齒切割器刀片”(申請號:CN201110164216)引證了3篇非專利文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申請的“一種荒漠肉蓯蓉制種的方法”(申請號:CN201110194066)、寧波大葉園林設備有限公司申請的“改進的刀片自離合割草機”(申請號:CN201110198503)、寧波大葉園林設備有限公司申請的“有降噪措施及液壓無級變速的騎乘割草機”(申請號:CN201110175601)、四川農業大學申請的“一種層架式立體袋料栽培靈芝收集孢子粉的方法”(申請號:CN201110224973)均分別引證了2篇非專利文獻。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申請的“高架栽培果實智能采收設備及采收方法”(申請號:CN201110108181)、南京工程學院申請的“球狀果實采摘機器人末端執行器”(申請號:CN201110106057)、浙江農林大學申請的“一種鐵皮石斛品質高效的精準采收方法”(申請號:CN201110044520)均只引證了1篇非專利文獻。

被引證的非專利文獻類型主要包括期刊論文、標準文獻、會議論文和著作4種類型。共有8篇期刊論文被引證,如表12所示。

3結論

通過運用文獻計量、數據挖掘、可視化、計算機技術、信息計量學等多種方法和技術對2011年中國關于“收獲、割草”類的發明專利,從申請人、發明人、分類號、關鍵詞、引文等多個角度展開了研究,描繪了發明人的合作網絡、分類號的共現網絡、分類號的共現網絡,從而初步揭示了該領域發明活動中的知識轉移、共享與合作活動,有利于對其中的創新活動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過對采集數據的引證情況展開分析,發現:在246項發明專利中,僅僅有75項發明專利引證了其他專利,僅有10項發明專利引證了非專利文獻。引證活動并不頻繁,而且引證的專利多為本國的專利,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專利的引證較少,這意味著我國專利發明過程中還需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多參考國外的先進方法和技術。對于非專利文獻的引證活動還需進一步加強,因為非專利文獻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系統的、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這些對于發明活動而言無疑是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基于專利引文的農業知識轉移存在以下特點:

3.1類型多樣

農業領域的發明專利引證的文獻不僅包括專利文獻,還包括非專利文獻。專利文獻往往是農業領域中的一些前期發明、實用新型等類型的成果。而非專利文獻的類型多樣,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著作、標準等多種形式。

3.2學科的交叉性

基于專利引文的農業知識轉移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農業領域,還與多個學科領域發生了聯系,例如生物工程、機械工程、自然資源學等。可見,該領域的發明專利是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技術交叉、融合、創新作用的結果。

3.3國際化趨勢

農業領域的發明專利在發生引證活動時,不僅引證了本國的專利文獻和非專利文獻,還涉及了國際上的相關標準文獻、國外專利、國際會議、外國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等。這意味著,我國農業領域中以專利引文為載體的知識轉移活動存在國際化趨勢。盡管對國外文獻的引證偏少,但這種良好的趨勢不容忽視,應該進一步鼓勵。

總而言之,中國在“收獲、割草”這一農業領域的發明專利借助引文為載體進行的知識轉移和創新活動還有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