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科學研究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學研究論文:科學研究所青年科研管理論文
1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現狀
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一般都是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碩士、黨員,他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較高的知識結構,因此有能力擔負起學科團隊、課題組、科研一線人員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無論是院級科技處還是所級領導必須給予其較大的信任,要敢于并善于把重任交給他們。在工作中不怕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問題也不用急于去批評否定,而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每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積累一點點經驗。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會善于在工作中總結,在總結中工作,經過時間的考驗,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終會發生量的改變和質的飛躍。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和其他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滿懷熱情這種熱情,終將綻放在工作中各個方面,體現在科研項目的日常運作、科研項目的申報、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申報、監督科研任務書的落實、編寫科研工作總結匯報等過程中,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會積極協調,使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盡量保持一致。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下,信息化時代帶來的不僅是日新月異科技研發,還有與時俱進的科技平臺的創建、科研項目數據庫的建設、新科技軟件的實施等等新產物,相對一些年長的科技管理工作者,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更具優勢。
2對提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業務能力的對策
2.1提高寫作水平,多讀多寫多練
科研管理工作者不能忽視寫作能力。寫作體現在科研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很難開展工作。而寫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要把寫作當做一種習慣,當習慣變成自然的時候,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寫材料任務就不是一項任務了,而會變成一種樂趣,處理起來就能游刃有余。
2.2要善于總結
總結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環節。總結對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尤為重要,它是對以往工作實踐的一種理性認識。是對過去前人工作的一個概括歸納,通過總結能發現新的觀點,掌握新的方法,塑造新的想法,得到新的啟迪??梢愿诱_認清工作中的優點和缺點不足,能進一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犯錯誤和提高工作效益。對于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分析、反省和思考,才能逐步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業務水平。
2.3科研項目管理采取全程監督項目管理是關鍵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在科研項目管理上采取全程監督管理通過開展項目申報答辯質疑,組織所學術委員會專家進行論證,從科研項目的立項—簽訂合同—項目中期管理包括經費管理和中期執行檢查—項目后期管理包括提交驗收申請、核對任務指標、組織鑒定驗收和科研成果的申報與轉化。對已實
施的課題要強化管理,統一上報年度科研計劃,根據生產發展及時修正補充,確??蒲腥蝿盏捻樌瓿?。
2.4增強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綜合能力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提高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包括很多,比如院級領導分配任務后的執行力、遇事處理事情的決斷力、在十字路口的選擇力、組織協調力等平時善于儲備這些能力,有意識地培養這些能力,對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科研管理工作是有驅動力的。
2.5不斷學習,提高知識層面的深度和廣度
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始終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的人,才能解決知識恐慌和不斷創新。要始終堅持多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這樣一個原則。只有具備了廣博的多學科交叉知識結構的管理人員,才能把握當今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才能在研究方向廣、研究領域深的農業科研課題中,正確將科研一線人員的意圖和科研思路導向高水平研究。也只有學習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政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管理的檔次和研究水平。
2.6加強分析整合復雜信息以及利用各類信息的能力
科學研究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科研管理人員應有較強的綜合業務水平、整合復雜信息的能力。科技管理辦公室作為信息的集散地,每天都面對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大量信息,整合利用好這些信息資源,是青年科技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加強整合能力能夠將科學研究任務、項目、經費、成果、等多重科技管理任務統籌兼顧,有利于處理由于多重任務或新增任務帶來的矛盾。
2.7管理方式藝術探究
只有科學的方法才能推動工作順利開展,要做到忙而不亂,緊而不急。青年科研管理者應該勤于思考,要分清輕重緩急,要統籌兼顧。對于年輕、資歷較淺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如果不講究方法,不講究管理藝術,會滋生一些不滿情緒,有些事情會弄巧成拙。把握一種科學的技巧和方法非常必要,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帶動科研工作的發展。
2.8加強制度化管理,使科研工作能夠順利保質保量完成
青年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有掌握并遵循制度下管理行為的科學規律并依章照程行事,才不會造成管理行為的個人主觀隨意性。要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對工作中長期行之有效的辦法要加以理論升華,固化形成新的制度。要善于總結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制度建設加以解決。改進工作,制度建設是基礎,落實制度是關鍵,只有制度的落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趨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
2.9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定期組織省內外同行專家舉辦講座交流會,召集科研工作一線人員開展青年座談會,交流新想法,新思路。每年定期舉辦青年論文交流報告會,課題中期舉辦中期課題進展報告等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報告,營造出學術氛圍,活躍學術思維,令青年人的研究思維的火花在特定的平臺迸發。這樣可以更好地帶動所青年科技工作人員的學術研討熱情,并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與交叉。
3結語
總之青年科研管理人員只有在具體的科研管理實踐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和提升,提高整體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強化科技管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作者:崔麗賢 劉金利 周錫明 李杰 宋海舟 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科學研究論文:科學研究性學習論文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及時,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學生可以研究天文也可以研究地理,只要研究的對象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研究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第二,教學空間是開放的。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踐,因此,學習的地點不一定在教室,學生可以根據研究的對象選擇合適的研究地點,可以是操場也可以是圖書室,甚至學生可以走出校門,去收集信息、調查、研究。第三,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通過對課題的設計和研究以及調查,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第四,信息的收集是開放的。學生不單單可以從教學課本和教學參考書上獲得信息,而是也可以從知識講座、互聯網、多種媒體、交流互動等多種渠道獲得信息。第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開放的。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是教學的主要因素,而教師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主導身份,變成了教學的指導者和學生的服務者。研究性學習將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關系平等看待,鼓勵學生和教師合作交流,互動學習。2.探究性在數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探究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其主要指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教師指定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確定數學課題。學生學習的方式也一改傳統的被動識記教師教的內容,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進而去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探究自主學習的目的。所以,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不會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只是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去歸納問題,并適當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3.實踐性數學課程不單純是簡單的數字課程,而是和其他學科有著緊密聯系的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非常重視數學課程和其他學科及生活實際的關系,不僅關注數學的專業問題,還關注數學課程和科技、文化、自然等學科的密切聯系。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平時就應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積極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的實施去深入領會數學課程的內涵,反過來,研究性學習也會指導社會實踐的開展。
二、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
(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往往是通過一個課題的實際展開來引導和幫助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的。學生在自己研究課題的過程中,通過各種調查研究、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等方法得出結論,既樹立了研究問題的信心,又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通過收集、提煉信息培養學生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過程,學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數學主題去主動收集、分析加工、重點提煉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通過種種渠道去獲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礎上去歸納和整理,提煉出問題的有效價值,進而培養能力。
(三)通過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研究問題
數學課程是一門非常精密的課程,來不得半點兒馬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非常嚴謹而科學的。學生要從一開始就樹立一種科學嚴謹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在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基礎上,大膽積極地創新,要有一種學無止境、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只要有了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學生在任何研究學習上都會有所突破和進展。當前,研究性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仍處開展的初始階段,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在以后的研究教學中不斷改進。我們要讓研究性學習成為廣大學生學習的助推劑,引導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作者:白建萍單位:江西省宜豐縣職業高中
科學研究論文:腦科學研究的醫學教學論文
一、社會情緒能力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Salovey,P.提出,“情商(EQ)”與“智商(IQ)”一樣,對人生事業的成功發揮著重要作用。情商是腦對自身及環境的感情性思考,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際關系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智商則是理性的,結合倫理、道德、創造性等腦功能對事物的思考。情商與智商都是腦功能的體現,具有不同的意義或價值。換句話說,人生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智商,還有情商與之并駕齊驅。
情緒反應能阻止或促進學習,是學習行為的基礎,影響所有的認知和決策過程,對腦的功能及思維有著重要影響。從我們個人的經驗也可以看出,任何由具體情境或生活經驗所產生的深刻的情緒體驗,在事件過后,長時間持續地在腦中回蕩并留下深刻的印記。情感在學習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理念,是予教于樂的教育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因而,醫學教育需要對學校功能重新定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使情感與生活實踐本身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學校和社會團體活動也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大同大學在這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參與機會和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社會情緒能力是情商與智商的結合,它包括動機,自我情緒管理,對別人情緒的了解,處理人際關系和合作關系的決策能力。所以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情商和智商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我們指導學生在學習工作中,做決策時要注意兩種情形:靠直覺決策和靠邏輯推理決策,此時社會情緒能力發揮重要作用。往往更有效的決策方式是激情驅動下的直覺思維。當然,這種直覺思維需要扎實的醫學知識作為基礎,厚積而薄發。
二、腦的可塑性及關鍵期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腦具有在生活實踐作用下不斷塑造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即使腦發育成熟之后,腦的結構和功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仍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學習過程可以促進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系,就是腦的可塑性的一種重要表現。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神經突觸密度的變化呈∩型,即剛出生時低,童年期達到高峰,而成年后又下降。神經突觸密度與智力水平是直接關聯的,突觸生長高峰期的童年是學習收獲最多和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這項發現為開展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大學階段醫學生的課程安排提供了科學依據。
某種腦功能在大腦發展的某一關鍵期最容易獲得,此時對應的特殊功能神經系統可塑性大,發展速度特別快,過了關鍵期,則可塑性與發展速度有所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例如,將出生不久的小動物用外科手術縫上眼皮,數月后打開,這些動物將無法獲得視覺信息,雖然眼的生理機能是正常的,但這些動物腦部視皮層的結構異于正常動物。人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青春期。因此,大多數大學注重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我校結合以上三方面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組織教師不斷進行以下教學改革,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并鼓勵學生發揮其智力特長,努力使教學符合其大腦優勢。(1)積極嘗試直觀的視圖課件教學,將復雜的功能機制用圖形直觀展示,利于學生思考與掌握。(2)動畫、視聽材料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對視覺及聽覺材料的敏感度不同,發揮其不同的大腦優勢,促進知識的記憶及鞏固。(3)以問題為核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尋求答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所學知識進行聯系與歸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圍繞一個典型案例,組織學生查資料、做判斷,討論會上要求其踴躍發言,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理由與證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共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點的掌握與記憶,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及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我校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團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術活動,注重學生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過程中與他人互動,良好的情緒體驗有利于興趣與愛好的形成,而不良的情緒體驗阻礙其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失去好奇心,不利于興趣與愛好的養成。這些實踐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開發并發展其多方面的智能。總之,在大學階段這個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我校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參與機會,使其在大學階段能夠愉快地生活和學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在各方面挖掘并發展自身的潛能,不斷走向生命與人格的完善。
總之,在腦科學的發展中,不斷會有新的發現,腦科學的新成果也必須由教學實踐加以驗證。這將引發醫學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而建立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教學體系。給予每個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和發展前景。教學實踐也將越來越強調按個人大腦活動規律進行,在不斷發展的腦科學指導下促進教學創新和實踐改進,以適應新世紀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作者:李晨旭李艷花王林森馬存根單位:山西大同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科學研究論文:分子科學論文:腫瘤的分子科學研究趨向
作者:李宏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
DNA和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
DNA甲基化同眾多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特別是癌癥,其發生過程中癌細胞基因組整體的欠甲基化和局部區域的超甲基化是其典型特征。超甲基化體現在抑癌基因的啟動子區被異常甲基化,整體的欠甲基化同重復序列(如轉座子)以及癌基因的啟動子區的甲基化程度減小、基因組遺傳不穩定性的增加密切相關。研究特定癌癥中超甲基化基因的工作較多,包括乳腺癌、結腸癌、髓細胞性白血病、肝癌和卵巢癌等。隨著高通量分析手段如ChIP-on-chip和ChIP-seq最近的發展,現在研究者真正能夠在基因組尺度分析基因組-表觀組相互作用及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一些用于表觀組分析的生物信息學軟件也已經開發出來,如EpiGRAPH和Galaxy,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證實富含SNP的啟動子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當然還有一些較大規模的DNA甲基化相關數據庫:如MethDB、MethyCancer、PubMeth和MethCancerDB。
MethDB和MethyCancer還提供了DNA甲基化的可視化工具。DNA甲基化是腫瘤的形成過程中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其過程是由DNA甲基化轉移酶(DNMT)來完成的。DNA甲基化轉移酶已成為目前DNA去甲基化恢復抑癌基因功能的熱點靶分子,通過DN-MT抑制劑,可以使腫瘤中許多超甲基化的基因被重新激活。如DNMT抑制劑5-氮胞苷(5-azacyti-dine),能夠參與DNA的合成,通過阻斷DNMT在甲基化反應中的中間步驟,導致細胞的DNMT被迅速清除同時造成基因組DNA的去甲基。5-氮胞苷的脫氧核糖類似物,如5-aza-2'-deoxycytidine(decitabine)、Fazarabine、zebularine等也具有DNMT抑制劑的作用。
Xu等分析了啟動子甲基化對BRCA1轉錄的影響,用5-aza-CdR和TSA瞬間處理UACC3199細胞系后,檢測到了BRCA1mRNA和BRCA1蛋白的重新表達。而用zebularine處理該細胞系,則不能誘導BRCA1的重新表達。CpG位點的甲基化可降低BRCA1啟動子對轉錄因子的易感性,這是嚴重甲基化的癌細胞中BRCA1下調機制之一。異染色質蛋白1(HP1)是一種強轉錄抑制因子,位于濃縮的沉默染色質區。HP1蛋白結合到染色質上一定程度是由特異性識別第9位賴氨酸(K9)被甲基化的H3組蛋白尾端的保守染色質結構域所介導的。這種結合是不穩定的,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可以被H3的第10位絲氨酸(S10)磷酸化伴隨第14位賴氨酸(K14)乙酰化所逆轉。這些組蛋白修飾也可根據幾種受MAP激酶和NFkappa-B通路調節的誘導型啟動子的活性觀察到。這些修飾也可通過核受體對轉錄活性起作用。
組蛋白的乙?;揎?
因核小體組蛋白乙?;腿ヒ阴;绊懭旧|的結構及形態變化并直接參與基因表達的調節,且該修飾是可逆的,這為研究腫瘤的藥物治療提供了平臺。目前與組蛋白異常去乙酰化修飾調節相關的抗腫瘤藥物研發集中在HDACs抑制劑上。這類調節組蛋白異常去乙?;腍DACs抑制劑在體外實驗中能選擇性的阻滯細胞周期、促進細胞分化、誘導細胞調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同時對正常的細胞表現出相對較小的毒副作用,但這種選擇性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已經確認的HDACs抑制劑分為兩類: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得到的藥物。
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包含有:TrichostatinA(TSA)、Depudecin、CHAP31、TrapoxinA、TrapoxinB、Apicidin、Butyrates、Valproicacids、Pyroxamide等,其中Butyrates,Valproicacids屬于短鏈脂肪酸類,Tri-chostatinA、Pyroxamide等屬于異羥肟酸類,Depude-cin、Apicidin、TrapoxinA、TrapoxinB等屬于環狀四肽類。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得到的藥物主要有SAHA及MS-275,SAHA屬于異羥肟酸類,MS-275屬于苯甲酰胺類。有研究報道,HDACs抑制劑TSA與DNMT抑制劑decitabine能協同逆轉某些高甲基化的腫瘤抑制基因,使其重新表達;DNMT抑制劑能增強HDACs抑制劑所誘導的對腫瘤細胞的促凋亡作用。
染色體重塑
染色質重塑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染色質重塑主要包括2種類型:一種是依賴ATP的物理修飾,另一種是依賴共價結合反應的化學修飾。依賴ATP的物理修飾主要是利用ATP水解釋放的能量,使DNA超螺旋旋矩和旋相發生變化,使轉錄因子更易接近并結合核小體DNA,從而調控基因的轉錄過程。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活性導致超螺旋扭轉,引起核小體重塑。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復合體都含有一個具有DNA激活的ATP酶活性部位,即ATP酶亞基,其核心功能是水解ATP并利用ATP水解釋放的能量去減弱核小體中DNA-組蛋白的結合力。
由于核小體發生了上述重塑,使得各種染色質重塑ATP酶聚集到特異DNA位點如啟動子上,與DNA結合蛋白如轉錄因子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激活基因轉錄過程。此外,在核心組蛋白氨基末端,組蛋白乙?;ǔ:突虮磉_活化有關,而組蛋白脫乙?;诨蛞种浦邪l揮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復合體和腫瘤的形成發展有關,因此,對染色質重塑復合體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對揭示基因轉錄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抑制、DNA重組、復制和損傷修復以及腫瘤等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生物芯片技術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
高通量、基因組尺度的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可使研究者對腫瘤基因組的全貌進行透視。特別是高密度微陣列和基于測序的策略已經廣泛用于確證腫瘤的遺傳(如基因劑量,等位狀態,和基因序列突變)和表觀遺傳(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microR-NA)異常。盡管這些一維表達譜技術的應用對于癌基因的發現有所幫助,但受低頻率事件影響的基因常被忽略。而多維平行分析的整合手段能夠證實通常受多種機制干擾,但在低頻率時受單一機制和組分影響的基因和通路。利用平行整合的多維手段研究腫瘤基因組,能夠對驅動腫瘤細胞的關鍵基因和通路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高通量分析工具,在各種組學,如轉錄組學、代謝組學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芯片的廣泛應用也促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如系統生物學的出現,為腫瘤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例如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生物芯片—DNA芯片,可用于基因診斷、基因表達分析、新基因發現及各種病原體的診斷等。由于生物芯片技術可以對DNA,RNA和蛋白質進行高通量分析,為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具。
1突變和多態性檢測
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和多態性是腫瘤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研究突變和多態性多采用PCR-SSCP,手工或自動測序、異源雙鏈分析等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無法進行大規模和自動化的分析,而DNA芯片技術可克服這些不足。
Hacia等(1996)用寡核苷酸芯片檢測乳腺癌基因BRCAI第11個外顯子(3.45kb)內所有可能的雜合性突變,包括堿基替換及小的插入、缺失等,并據此確定發病風險。在分析的15個病例中,14例為陽性,而20例對照均未出現假陽性,同時檢出8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盡管BRCAI基因可在22個編碼外顯子內發生突變,但是他們僅有5592個堿基組成,因此,有可能制造一個合適的芯片來檢測出所有可能發生的突變。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廣泛存在于各種生物基因組中,根據其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將SNPs分為外顯子SNPs(eSNPs),內含子SNPs(iSNPs),和啟動子SNPs(pSNPs)。在編碼區域(cSNPs)和調節區域(rSNPs)的SNPs對基因功能最可能有影響。根據但核苷酸替代對功能影響的表現,可分為未知功能SNPs,候選SNPs和蛋白質SNPs?,F在許多生物信息學資源和分析工具已經開發出來用于SNPs研究,例如:FlySNPWebsite,JSNPdatabase,SNPseek,SNPbrowserSoftware,SNPsFinder,GeneSNPsdatabase,SIMP,MouseSNPs,SeattleSNPs,ForensicSNPInformation,SNPselector和ssSNPer等。
DNA芯片技術用于基因組研究可創建第三代遺傳圖。Wang等用芯片技術鑒定出3241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并構建了2227個SNPs的遺傳連鎖圖譜。個體SNPs基因型可為評價疾病易感性和治療優化選擇的基礎。在人類基因組中大約1kbp出現一個SNPs,若能將所有SNPs信息裝入DNA芯片中,則可檢測腫瘤患者與正常人以及不同腫瘤患者遺傳背景的差異,為腫瘤的發病機理提供遺傳學依據。
2基因診斷與腫瘤基因表達模式
將正常人基因組DNA和腫瘤病人基因組DNA與DNA芯片上的微陣列進行雜交,可分別得到標準圖譜和腫瘤的病變圖譜。通過兩種圖譜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到腫瘤的DNA信息,突變、缺失等異常發生在何部位?屬于什么樣的異常?得出正確的判斷后就可針對病變的靶序列設計基因藥物或基因疫苗,改變靶序列的表達情況,達到治療的目的。表達譜芯片以其大規模、高通量和并行處理的優點,為研究腫瘤發展中的基因開關及表達程度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并可隨時獲得腫瘤細胞生長各期與腫瘤生長相關基因的表達模式,從而使腫瘤的分子分型成為可能。
利用基因芯片獲取基因表達數據,采用eQTL作圖方法篩選cis-或trans-轉錄調節因子,對于了解腫瘤生長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方式,構建基因調控網絡以及認識腫瘤發生機制都十分重要。
3基因組分析及發現新基因
Welford等應用代表性差異分析結合微陣列雜交檢測了兩例不同生物學活性的Ewing’s肉瘤組織,一例為進展和轉移較快,另一例局限且治療效果良好。兩類腫瘤組織的mRNA經反轉錄成cDNA后首先進行RDA,RDA后的產物用“鳥槍法”克隆入質粒載體擴增后高密度排列到玻片上制成芯片。RDA方法可提供差異表達基因的濃聚庫,與cDNA芯片聯合則可以同時、快速、可重復地篩查上萬種DNA分子,從而獲得差異表達基因庫。
Yang等應用抑制性消減雜交結合DNA芯片技術對ER陽性和ER陰性的乳腺癌細胞系基因差異表達進行了研究。經過序列分析發現4個克隆分別為細胞發育因子19(cytokeratin),GA-TA-3,CD24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u-3,另外4個克隆與兩個基因的EST序列一致,其余2個克隆為新基因序列。國內上海血液病研究所應用DDPCR和DNA芯片技術研究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株NB4作用前后基因表達譜的變化,發現169個基因上調或下調,其中8個是未知的新基因。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DNA芯片技術分析基因在不同時空表達及發現新基因方面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技術。
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蛋白質芯片的作用原理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蛋白質芯片不僅可以檢測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可以測定蛋白質與DNA,RNA,配體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腫瘤和其他疾病中可用于藥物靶向的研究與新藥的研制,同時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德國學者Leuking等用人胎腦cDNA文庫hExl中的92個表達克隆產物及4例對照標木制成的蛋白質芯片與單克隆抗體RCS-His孵育,檢測RCS-His6標記融合蛋白在每一克隆的表達。在92個hEXI表達克隆中有54個克隆的插入序列與GenBank登記的人類基因序列一致。Leuking等人仍用上述蛋白質芯片分別與人類三磷酸甘油醛脫氫酶(APDH)、熱休克蛋白90a的羧基端片段(HSP90a)和a-微管蛋白相應的單克隆抗體反應,以觀察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蛋白質芯片可用于檢測已知抗體的特異性;另一方面根據抗體的交叉反應可以發現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特別適用于配體—受體及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
MacBealh等根據DNA微陣列原理,設計出了蛋白質微陣列(Proteinmicroarray)。與微陣列上樣品共孵育的蛋白質、酶作用的底物或小分子物質分別標有不同顏色的熒光基團,反應結束后采用通用的激光共聚焦掃描分析系統進行檢測,這不但提高了檢測的信息量:而且整個操作過程簡單易行。
腫瘤生物信息學研究方法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物信息學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價值。在應用研究方面,生物信息學在尋找人類疾病基因、預測基因和蛋白質表達的結構及功能和合理設計藥物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幾十年,已經收集了大量有關癌癥分子和遺傳特征的信息。這些知識主要是基于還原論途徑,同時癌癥也被認為是“系統生物學疾病”。而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能通過簡單地了解各個部分的功能來認識。不能用現有的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將所有知識進行整合,還必須考慮生物網絡:復雜問題的了解不考慮基因組之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系統生物學將實驗的多變量數據與數學和計算機方法相結合,模擬生物系統進行假設檢驗,或從高通量數據來說明未知的東西。代謝組學可建立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連接,提供信息以對病理機制和代謝表型進行了解,為新的靶向藥物提供篩選工具。人們越來越清楚,所有復雜性狀都受控于多個基因,涉及分子相互作用網絡。IntNetDB正是基于類似的思想為研究基因相互作用而編制的數據挖掘工具。徐興興等通過IntNetDB找到基因PPP4R1的伙伴基因,應用CFinder工具找其社團基因,Chilibot在線工具分析社團基因與腫瘤的關系,繼而推測PPP4R1與胃癌的聯系。
1986年,華盛頓大學的Swanson教授提出了基于文獻的知識發現(Literature-basedDiscovery)的理論,指出非相關的生物文獻中可能隱含著大量的不為人知的科學知識(UndiscoveredPublicKnowl-edge,UPK)。目前,對生物醫學文獻的挖掘研究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通過文獻挖掘的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學的分析可以發現蘊藏在文獻中潛在的知識。
李鐵求等(2009)通過FACTA工具從PubMed找出前列腺癌的相關基因進行分類,利用GATHER、PANTHER、STRING和ToppGene等在線工具對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表達基因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篩選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基因128個,這些特異表達基因在細胞信號轉導、凋亡、腫瘤生成、細胞粘附、細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學過程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生物信息學對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表達基因的挖掘發現,MMP9、EGFR、MMP2、ADM、MIF、IGFBP3、IL2、MET、BAD、RHOA、SPP1、EP300、SMAD3、RAF1、PTK2、TGFB2等基因在雄激素依賴型轉變成非依賴型前列腺癌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建立獨立的腫瘤相關的生物信息數據庫可以更好地為腫瘤的研究提供支持。如美國癌癥研究院(NCI)的小鼠腫瘤生物學數據庫(MTB,//tumor.informatics.jax.org,強生研究院的小鼠數據庫和人類腫瘤聯盟的小鼠腫瘤模型數據庫,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院(IARC,//www.iarc.fr/)的人類腫瘤和細胞p53基因突變數據庫,斯坦福大學的SMD(//genome-www5.stanford.edu/)數據庫、耶魯大學的YMD數據庫和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院(EBI)的ArrayExpress數據庫等。利用EST數據庫對全基因組進行腫瘤差異表達基因的生物信息學篩選,是一種經濟快速有效的篩選方法。對腫瘤標志物的鑒定具有重要意義,為腫瘤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gPET配對末端策略,EdisonT.L等將作圖精度提高到100bp,MCF7乳腺癌細胞系基因組結構圖對癌基因組所有可能的遺傳重排提供了詳細綜合的注釋。為了進一步分析,EdisonT.L等將MCF-7全長680,000bp的cDNA克隆定位到同一細胞系的gPET重排圖譜上。重疊被認為是導致融合轉錄的部分有效重排。該研究組已經證實了近450個可產生可變轉錄的假想重排,約75個達到了多標簽水平。
在基因組水平對于腫瘤相關基因進行掃描和篩選,可以很快地找到腫瘤易感基因和發病基因,同時依據生物信息學手段,可以很快地設計出針對這些靶標的治療藥物。因此,隨著生物信息學在腫瘤研究方面的應用,人類將逐漸認識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為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和研究提供參考,使人類將會有更好的手段去預防和治療腫瘤。
展望
腫瘤表觀基因組學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領域,特別是對于腫瘤的治療,新的靶向藥物設計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發生在染色體上的表觀遺傳修飾與腫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因此,對DNA、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揎椧约叭旧|重塑復合體的作用機制的研究對揭示基因轉錄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抑制、DNA重組、復制和損傷修復以及腫瘤等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制定腫瘤的治療策略和開發新的抗腫瘤藥物提供的科學依據。
蛋白質在腫瘤的發生、浸潤和轉移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而后基因組時代對蛋白質生物功能的研究將對基因組中功能基因的認識提供很有價值的信息,因此蛋白質功能方面的研究必將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點。生物芯片技術已被證明可以進行基因診斷、基因表達研究、發現新基因、蛋白質與蛋白質以及蛋白質與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生物芯片是眾多學科許多技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結果,對生物芯片數據信息的處理還需要有功能完善的生物信息學軟件的輔助,在某些技術方面仍不甚完善,要成為實驗室或臨床可以普遍采用的技術仍有一些關鍵問題待解決。
科學研究論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哲學價值問題探討論文
社會科學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將事實與價值分開,或有意識地排除價值判斷?這似乎是個顯而易見的簡單問題。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人們暗含的價值觀總是或隱或現地影響研究本身。這一問題在東方國家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論述當代西方哲學對這一問題的若干代表性論點,然后再對我國當前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某些普遍傾向作針對性的評論。
科學價值中立說
關于科學的價值中立的觀點,在西方哲學思想中在較長時期內影響了占主導地位的科學觀和認識論。一般認為馬克斯?韋伯引入了現代的事實—價值兩分的觀點。他在《社會學與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這一經典論文論述了兩方面的觀點[1]。及時點他吸取了休謨的思想,認為在規范與描述之間、在斷言某物實際上是什么與理想上應當是什么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我們加于事物的價值不屬于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學關心的是描述實際發生了什么,并且解釋為什么。自然,科學能夠而且必須注意個人和團體在事實上怎樣做出評價,但他們卻不能從根本上真實地記錄這個或那個事物是內在地有價值的,因而是在范疇上應當被評價的。韋伯的第二個論點是有規定性的。他從不認為價值是無足輕重的,也從不宣稱每個人,特別是社會科學家應當總是避免價值判斷。與此相反,他堅持提出指認與評價的區別,二者不容混淆。一個人在表達價值判斷時,不應當自稱這種判斷是得到科學地確認的;因為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當社會科學家推崇某種行動時,他們應當盡力地說明自己所說內容中哪些是科學的發現,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議。這是知識分子的真誠品質與尊重真理的原則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學與價值、描述與規范、實然與應然判斷的嚴格區別,要求社會科學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亨普爾指出,有關科學的價值中立問題,可以說是圍繞著兩個不同的方面而展開,這就是:(1)科學家的實際研究行為,和(2)批判評價和論證科學斷言和程序的方法論標準。在科學家的實際行為層次上,價值評價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誘導因素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準則、審慎的思考和個性等等顯然會影響科學家對所研究領域、問題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選擇。社會和政治價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問題領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勵人們贊同某些并無根據的理論。當然,作為一種規律,科學研究中決定采取或放棄一個特定的假設或理論,將強烈地受到認知價值或準則的影響,這反映在他們堅持某種方法論程序的標準上。[2]
正是在構成研究行為的重要的誘導因素這個問題上,價值評價與科學研究相關聯。因此,必須在心理學、社會學和科學史解釋科學研究行為時考慮價值評價的作用。然而,這種科學解釋在談到科學家受價值影響的時候,并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它在解釋科學家接受或放棄一個理論時,并不論證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或表明這是個不合理的科學程序。而合理性問題要求的是在可以獲得的證據和其他系統的根據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批判的評價。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科學觀,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主張科學理論與證據關系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并認為這種標準可用證據與理論之間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邏輯關系來表示,由此而為科學的客觀性與價值中立說提供了依據。按此觀點,恰當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是獨立于研究者個人的成見、信念或態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違反了科學規范,并可以用對科學以外的價值觀的過度依賴來解釋研究者違背恰當的科學行為的動機。
與上述科學哲學觀點相類似,現代知識社會學(或科學社會學)的鼻祖卡爾?曼海姆也把自然的與文化的區別了開來,把數學、自然科學與宗教、道德、實踐領域等其他方面明確區分開來?!翱梢哉f,形式知識在本質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內容并不受個別的主體及其歷史社會條件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顯然存在著范圍廣泛的主體事務,它只能由某些主體、或在某些歷史時期被接受,而且從個人的社會目的來看,這也是顯而易見的。”[3]他認為,自然科學具有可重復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領域則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斷言,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非真理的。一般來說,意識形態的特征是對其范圍廣泛的對象進行高度明確的闡述,對其追隨者有的明確的命令性。與其他類型的信仰相比,意識形態更加系統化,圍繞一個或數個突出的價值觀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變革,它的接受或推行還往往伴隨著鼓動性的宣傳。誰接受它,誰就要服從它,誰的行為就必須滲透著意識形態。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與該文化的重要因素分開。意識形態故意掩蓋人們的動機與利益,這就迫使利益與對抗著的人們相互欺騙,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蓋狹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識形態不會把系統地追求真理當作自己的一項義務,因而采取取教條主義的認識態度,不愿接受新經驗和真理。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意識形態對社會科學的影響尤其明顯。
曼海姆堅持認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觀的一切知識,不可避免地都是有黨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論點是,像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均無法擺脫意識形態和黨性的束縛,所以他也承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這些觀點引起了美國實用主義者胡克的爭論。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開創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難在于,曼海姆承認,表現階級立場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導致在科學意義上被認為“真”的那些關于事物性質的理論和發現,因此,問題就轉移到這些“真理”是否取決于導致探索和發現這些真理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這一點上?!半A級立場和階級利益既然隨著歷史時期而改變,曼海姆認為這問題就成為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問題?!F在假定科學的處理方法和客觀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頭痛的問題是:任何一種的科學知識是怎樣成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書中,不同的一頁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讀者對于他真正相信什么感到茫然?!盵4]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獨特形態的科學主義思想,對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實際認為,即使存在階級或黨派觀點的相對性,科學(包括社會科學)仍然存在超越主觀價值的客觀性基礎,比如根據經驗基礎所作的證實或證偽的判定。這是我們過去在認識實用主義時所忽視了一個重要論點。
因此,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觀點,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學發展以后對其根本任務的一種認識論的反思。在科學知識系統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動排除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干擾,以相對純化的方式對待其研究,以便適應客觀性的要求。
對價值中立說的批評
韋伯和邏輯實證主義者關于科學價值中立說的觀點,在近數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學家主要是歷史主義者和科學實在論者的批評或挑戰。庫恩以來的歷史主義學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學的積累發展觀,論證了科學理論的根本轉變不簡單地只是對關于事實的增長了的知識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學不同學派之間的轉換更像是信仰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礎可言。勞丹則提出了一種關于科學家理性行為的適中的觀點,指出理性的行動者持有各種目的和關于世界的預設信念,為了合理地接受一個信念,他必須能夠限定與自己的目標和信念有關的推理范圍。勞丹試圖把科學合理性的一般要求與價值論、方法論和事實層次的共識統一起來。
科學實在論者普特南對事實與價值關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獨特的意義。他公然聲稱自己要為一種幾乎被推翻了的觀點恢復名譽,這種觀點認為事實與價值的區分無論如何也是模糊不清、無法實現的。因為事實陳述本身,以及人們據以決定什么是事實和什么不是事實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都預設了價值。普特南指出,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傳統觀點是建立在科學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基礎上的。懷疑價值判斷具有認識功能的一個理由是,它們不能用“科學方法證實”,而且在??滤懻摰膫惱韺W觀點中還強調調,在倫理問題上,人們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許多人相信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滿意的論證。但在事實上,對于任意選取的一個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人們不可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同。許多人對于科學和很多理論都是可悲地無知,至于科學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學的意義決非僅限于它的實際應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學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與多數主義來證明科學真理的合理性和價值真理的非合理性,這是站不住腳的。[5]
普特南強調,至少有些價值必定是客觀的??茖W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決于像“融貫性”和“實用的簡單性”之類認識上的優點,因此,至少有些價值詞項不僅僅代表使用這些詞項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們適用的那些事物的屬性。如果這些詞項不代表理論的性質,而僅僅代表有關人對理論所持有的“態度”,那么像“正當的”、“充分確證的”、“最有效的解釋”等等,必定也是主觀的。因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賴的參項更為客觀。因此,至少這些價值詞項具有某種客觀的用法,即某種客觀的正當性條件。同樣,對于倫理學判斷的主觀方面也不能強調過分了。如果說,在科學領域堅持科學是一項客觀的事業,并不等于認為每一個科學問題都有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學問題也許有一些客觀的、不確定的答案,那么,在倫理學領域,某些價值見解是確真的,某些是確假的?!翱偠灾?,某些價值見解(以及某些意識形態)肯定是錯誤的,某些見解肯定不如其他見解,在這個意義上堅持倫理學探究是客觀的,同堅持根本沒有任何不確定性的情況這種愚見,是兩碼事。”[6]
由此可見,普特南在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上,竭力從兩方面來闡述二者之間的融合、統一與制約。一方面,他不同意證實主義和舊實在論把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的觀點,而堅持科學對客觀真理的追求與融貫性、正當性、實用簡單性和性等價值要求的統一,科學的客觀性與多元性要求的統一。另一方面,從倫理價值的角度來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而認為至少有些倫理價值是有客觀標準或依據的。就認識而言,對于概念構架的任一選擇,都是以價值為先決條件的,在選擇一個描述日常人際關系和社會事實的構架時,在眾多的因素中首先會涉及到人們的道德價值。因此,真理理論以合理性理論為先決條件,而合理性理論又以我們關于善的理論為先決條件。
普特南試圖把事實與價值、真理與價值有機地、內在地統一起來,既不放棄實在論的客觀真理論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實一價值兩分的傳統觀點。其觀點屬于一種形式的價值真理論,是對那種離開人的能動的認識過程,而僅僅在本體論上強調真理是對實在或事實的純客觀描述的傳統實在論的批評。它告訴人們,追求直理的科學不是與人的價值無涉的中性活動。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對主義者所斷言的那樣,由此而徹底否定事實與價值、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區別呢?顯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斷言的,每一個事實都有價值負載,每個價值又都負載著某個事實。這后一命題說明,沒有客觀性依據的價值不能算作真正的價值。因此,這里的價值又與傳統的事實價值兩分觀點所說的價值已不是一回事,因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觀價值??梢妼r值的不同解釋預設了不同的結論。而從根本上說,價值具有主觀與客觀兩重屬性,純粹的主觀價值顯然無法與客觀性或科學性相統一。這里便存在不同層次的價值問題,客觀性與價值只能在科學發展的高層次上統一起來。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
前面論述了當代西方哲學有關事實與價值關系的一些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為我們合理解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提供了借鑒。
就本來意義而言,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為對象的系統的知識探究,因此它在實質上與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有所區別。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基本立場、態度和方法上。從基本立場來看,社會科學以追求關于社會的事實知識或確切知識為基本任務,因而一般不預設立場。真正的社會科學是真誠而無畏的,無須迎合某些特定的個人或社會集團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態度是合理的懷疑。研究無禁區,一切似乎已成定論或天經地義的東西或結論,都可能成為社會科學家的懷疑對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過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結論或成見,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會科學家是“無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是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方法論上,社會科學多用歸納法、統計法等科學方法,以便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盡管歸納法是不的方法,但為了探究事實,社會科學家仍然頻繁地使用,包括統計法等科學的歸納方法。公務員之家
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追隨者則與此不同。他們固執地追求信仰,從抽象的觀念、原則、口號出發,竭力為某些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因而他們采取的是教條主義的頑固態度,對既成的傳統和信念不敢懷疑或質疑。其方法大多為演繹法,即從抽象的大前提出發,推演出脫離現實的結論,所以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盡管也打著科學的旗號,但其論證方式卻十分繁瑣,追求華麗的詞句或動聽的口號,實質則空洞無物,思維也不講究邏輯,經常出爾反爾。歸納法和統計方法在意識形態那里只具有純粹工具的意義,事實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與自然科學更為接近的學科,可以采用經驗研究和統計學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學等更具有文化特點和包含更多價值判斷的學科,往往與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分不開。然而,當代的一個發展趨勢是日益要求人文學科也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學方法和論證方式。比如,倫理學曾被認為只是關于規范價值的學問,但是,20世紀的科學主義者提出了倫理學不能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任務,倫理價值前提應從實際生活的倫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學科如仍停留在傳統的相對價值的水平,永遠自說自話,無法像科學那樣可作廣泛而重復的比較和討論,那顯然是一種落伍的表現。
將人文和社會科學只當作特定社會集團的學問,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現,甚至提出所謂民族特色的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等,這實際上是將這些學科降至不具普遍意義的私學的水平,與占星術、風水術沒有多少區別了。一門學科只有在成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討論和驗證的學問時,才能成為公認的科學。社會科學也許因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價值因素的考慮,從而有可能影響研究者對具體社會問題的看法,但每門科學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則、范疇或概念,以及公認的研究和驗證方法,包括共同的邏輯工具。比如政治學中的國家、政體、民主制、權利等概念及相關學說,用于民意調查的統計方法和一般數學及邏輯方法,便屬于這種共同基礎性的東西。
當然,如前所述,純粹的的價值中立在科學研究中也只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類似于烏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說,從更高的境界來看,脫離客觀性的價值只是主觀價值,并不具有真正的價值意義。然而,這仍然不能說明科學研究絲毫不需要警惕主觀價值的束縛或影響,妨礙認識客觀性的實現。而且,人的認識與科學發展的高低階段之分,在時間上也有側重點先后的區別。可以說,只有在較低層次上解決了事實與價值相對區分的問題之后,才能實現較高層次上統一的任務。
由此來看我國當前的社會科學研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處于較低層次的主客不分、科學與意識形態混淆的狀況。舉例來說,倫理學幾乎還沒有脫離規范倫理的階段,對于當前人們實際上如何處理或對待人倫關系,較少作實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從抽象規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誠然,規范倫理是倫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作為科學的倫理學還要從事認定事實的工作,這就需要進行某種程度上價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倫理的“應當”誤作“是”。在傳統倫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實與規范不分的情況,例如有人把寫在經典中的規范倫理與中國社會實際處理人倫關系的事實混為一談,幾乎不指出兩者間的區別;更有人將戰后日本等東亞社會的成功歸結為孔孟之道,對于這些國家在長期傳統中形成的帶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作如此輕率的概括,更顯出概括者社會科學研究常識的欠缺。
至于像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也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事實與價值混淆、應然判斷與實然判斷不分的情況。一些人不懂政策宣傳與事實認定之間的區別,硬是把“應當”當作“是”,不懂得意識形態與科學并不是一回事。立場相對中立的問調查和事實報告,特別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問題上,做得還相當不夠。有時候則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斷。例如,某個新興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資和城市建設及環境衛生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風上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長期要求機關干部普遍加班加點,休息時間極少,在維護城市衛生時采取了一些明顯違反法律規定的嚴厲懲罰措施等。這些都是涉嫌違反現有法律、侵犯公民權利的問題。但有研究者寫文章把這些歸結為“善良違法”,試圖以其行為結果的某些成績來論證其違法行為的合理性。請注意這里的“善良違法”這一提法,這是用倫理價值判斷來限定事實判斷。如果有點現代科學的常識,便不會這樣來認識問題。因為事實首先是,這些規定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動者的動機是否善意,則是另外的問題。以對動機的價值判斷來為違法的行為作辯護,顯然是難以服人的。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上的中國社會在“百家爭嗚”時期多種學派并存競爭,源于民間的學問可以被某些統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現官方壟斷學術的局面。只是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一切學問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結果是歷史、文學、哲學都擺脫不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成為廣義的統治術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法學和政治學了。這種情況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為皇帝訂立歷法服務。當西學經過外國傳教士之手傳到中國時,官方思想已嚴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態度。直到20世紀初的政治和文化變革,才最終沖破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才得以在在中國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爭取相對獨立的奮斗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真正得到貫徹,經歷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項艱巨的任務。一些人習慣于唯上、唯書,偏偏不唯實,連面對現實的勇氣都沒有,制造了許多指鹿為馬、改事實、嚴重脫離實際的“研究成果”,以“遵命為術”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克服傳統的體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擺脫各種束縛,取得真知。
由此可見,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存在著較普遍的事實與價值不分的問題。當然,社會科學中的事實與價值,客觀性與價值判斷之間的區別不是的、一成不變的。二者在更高層次上可以統一起來。但在較低層次,在社會科學發展的初級階段,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則是更為重要的任務。只有解決了低層次的區分問題,才能解決更高層次的統一問題。另一方面,化地理解科學的價值中立,在兩者之間劃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樣也會陷入烏托邦主義,因為我們只能做到大致的區分。
因此,問題正在于掌握一個合適的度。如果把純粹的的客觀性與的主觀價值當作兩個極端,那么實際的研究者總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上。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在相當程度上還處在靠近主觀價值的一端,有必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觀性那一端,當然,誰也無法奢望達到徹底的客觀性這一理想狀態,只能盡力做到比較高的客觀性。反之,毫無客觀性的自覺要求,讓科學與主觀價值混淆不清,那就連起碼的科學性也無法保障。
科學研究論文:實驗探究世界科學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資源,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注重對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創新;注重驗證性實驗的探究性;精心設計探究性習題,提高學生探究思維能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對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設與猜想,并設計方案、在實驗中探索新知識、創新意識是使學生進行創新、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變演示實驗為學生設計性實驗、探究的目的是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探究性的主動求知、提出問題、燃燒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提出假設、制訂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解釋與結論、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成科學精神和良好品德、實驗方面的探究性學習會占據大量的時間等,具體請詳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生通過實驗,可以探究自己還未認知的世界,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究性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科領域或從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對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設與猜想,并設計方案,通過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證據,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初步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拓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是化學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一、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資源,發展學生創新意識
1、在實驗中探索新知識
創新意識是使學生進行創新、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作為智力正常的學生,一般都具有創新和創造的潛能。教師應具有保護學生創新心理和創新精神的意識。如在實驗教學中,因材施教,拓寬實驗思路,使化學實驗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綜合性,以滿足學生動手、動腦、求新的心理特點,支持學生在實驗中萌發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去探究事物的本質。例如:在學習了O2氣體的實驗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們在學習制取CO2的實驗中,可以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實驗進行如下的設問:(1)制取O2的裝置有什么特點?是否可以用來制取CO2?(2)制取一種氣體,我們需要了解哪些知識?(3)如果實驗室沒有稀鹽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沒有碳酸鈣該用什么藥品代替?經過動手、動腦,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培養了獨立思維能力。
2、變演示實驗為學生設計性實驗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在演示實驗中,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過程,使之變為探究型、設計型、科研型的實驗。例如:在關于溶液的導電性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給出所需的藥品和儀器,然后讓學生自擬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物質的導電性。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安排:(1)學生自擬實驗方案。(2)學生詳細設計實驗操作過程。(3)師生討論、評價實驗。學生在實驗中,獨立探索、研究,雖然時間可能長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們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解決實驗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提高了學生獨立實驗和學習的能力。
二、注重對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創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探究性的主動求知,這是學習過程的一種質的突破與飛躍。探究式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促使學生產生質疑、探索求解的創造性學習動機,并將化學學科的各部分知識、技能、技巧相互滲透、融會貫通。
以教材“燃燒的條件”為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出問題
燃燒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那么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燃燒呢?
2、提出假設
由于學生對燃燒這一現象非常熟悉,聯系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紛紛猜想問題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猜想1:要有可以燃燒的物質(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氣。
猜想3:要達到一定的溫度。
在學生提出各種猜想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如下合理的假設。
假設1:三個條件只需滿足其一就能燃燒。
假設2:三個條件要同時滿足才能燃燒。
假設3:滿足三個條件中的兩個就能燃燒。
3、制訂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讓學生制訂詳細的探究計劃,就上述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在實驗中給予一定的指導。
實驗一:在500ml的燒杯中注入400ml熱水,放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塊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觀察現象。
現象: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薄銅片上的紅磷與熱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
實驗二:用導管對準上述熱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氣,觀察現象。
現象: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
4、解釋與結論
要求學生對所做的實驗進行總結,從實驗所得到的事實可以證明,燃燒的條件是:①氧氣(或空氣)。②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③可燃物。這三個條件應同時滿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驗證性實驗的探究性
通過實驗探究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成科學精神和良好品德,發展學習的興趣。這樣在實驗教學中,盡量發揮實驗的探究本性,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趣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精心設計探究性習題,提高學生探究思維能力
選擇好的探究性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可以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實驗方面的探究性學習會占據大量的時間,而且會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習題只需要利用大腦的思維,避開實驗條件,利用已有的知識,在大腦里形成探究步驟,在大腦里比較分析各種可能情況的利與弊,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
例如:某課外活動小組在一次探究實驗中,將一種金屬投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發現反應劇烈并有大量氣體生成。請根據上述實驗現象探討下列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推測該氣體可能是什么氣體,并簡述推測理由。
(2)對你所推測的氣體,試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現象、結論)。
在中學化學中有許多體現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實驗,作為教師應深刻領會“課標”精神,挖掘實驗教學的內涵,將實驗知識、實驗方法與實驗操作有機地統一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始終處于不斷探索的情景中,主動實驗、仔細觀察、積極思維。長此下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然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對待科學的創新意識和態度也將會逐漸地形成。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將是未來具有開拓精神的建設人才。
科學研究論文:把握公共管理學發展拓寬政策科學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公共政策學的緣起;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政策分析”一詞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要認識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新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70年代后政策科學的發展及其特征、新公共管理學、“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策科學必須充分考慮公共部門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視野中加以考慮,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學發展的未來取向,拓寬政策科學的研究主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學的知識創新。
一、公共政策學的緣起
政策科學又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學)和政策研究,是二戰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思想庫和大學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被視為“當代公共行政學的最重要的發展”、當代政治學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當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政策科學的迅速成長以及它對各國政府政策制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它成為各國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學科?,F在政策科學已構成當代公共管理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認為,“政策科學”概念是美國政治科學家拉斯韋爾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個備忘錄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則是他與卡普蘭在1950年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研究的框架》一書。1951年,拉斯韋爾在與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特別是拉斯韋爾本人所寫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對社會科學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方向作出規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發展的基礎,成了政策科學誕生的標志,拉斯韋爾因此成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則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檢討》(1968)、《政策科學構想》(1971)和《政策科學進展》(1971)的出版為代表,這些著作構成政策科學發展的第二里程碑?!罢叻治觥币辉~則是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發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漸進比較分析類型。在西方文獻中,“政策科學”與“政策分析”兩個概念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學者將兩者當作同義詞使用;有的學者將它們加以區別,用“政治科學”作為一個總的學科領域名稱,強調它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將“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學的一個分支,強調政策分析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應用性學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背景、特征及對政策學的影響
盡管拉斯韋爾和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是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問,是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元社會科學),但是政策科學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它主要是關于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學問。7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與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行政學等學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終導致公共部門管理領域新范式或新途徑的出現,即“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因此,要認識和把握政策科學,就不能離開公共部門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政府及公共部門管理研究領域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分支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在百余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該學科領域經歷了三次范式轉變,即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學可以說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1.傳統的公共行政學
形成于本世紀20、30年代,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斯·韋伯的官僚體制理論和威爾遜、古德諾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論。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有六大信條:(1)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將政治與行政分開的假定;(2)強調層級制和規章制度(即采用官僚體制模式);(3)公務員的終身受雇和政府組織的穩定性;(4)以文官制度作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對文官的控制(外部規制);(6)要求結果的公平。
早期公共行政學采取了一種形式主義或靜態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對官僚體制(正式政府組織機構)的分析,忽視了對行政行為及行政管理過程的研究;它將政治與行政(即政策的制定與政策的執行)絕然分開,忽視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與作用;它將豐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現象及過程僅僅抽象為若干原理或原則;效率的標準則被不恰當地過分推崇(價值因素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被忽視)。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學科本身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必然引起批評,并促使其轉變。
2.新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興起,標志著公共行政學范式主導地位的終結以及政府管理研究新范式的出現。但是沒有最終取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而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導范式。新公共行政學學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種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1971),它以公平為核心,因而拒絕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體制理論;它強調政治與行政的連續性以及行政管理與價值的關聯,并尋求具有靈活性的行政組織結構。因此,分權、權力下放、項目管理、組織發展、責任擴大、沖突和顧客至上成為新公共管理分析組織問題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學強調以“公平”為核心,實際上是一種民主的行政理論,與美國政治學的先驅漢米爾頓·麥迪遜等人在《聯邦黨人》以及托克維爾在《論美國民主》中所表達的民主行政理論具有明顯的師承關系。
與此同時,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領域出現了另一個影響更深刻、更廣泛的趨勢,這就是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途徑的興起。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學過分強調的組織結構(官僚體制)的研究,將政治(政策制定)與行政(政策執行)分離等弊端,政策科學的倡導者主張一門以政策制定系統和政策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并以端正社會發展方向,改善公共決策系統和提高政策質量為目標的新學科,從而形成了政策科學研究的新范式。
拉斯韋爾、德洛爾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學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發展中遇到了一些難題:一是將政策科學當作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即它既整合多種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又超越了它們之上),這造成了在科學共同體中建立共識的困難,包括在劃定研究范圍邊界、建立學科理論體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難;二是政策科學為自己確立的目標過于宏偉,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談改善全人類公共決策系統,端正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回避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和對立,因此被斥為“披著科學外衣的意識形態”;三是拉斯韋爾和德洛爾所確立的政策科學范式過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視了對政策過程的其他環節特別是政策執行和評估的研究。(德洛爾在《公共政策制定檢討》中將政策過程劃分為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這些困難一直困擾著政策科學后來的發展。在80年代中期,問題仍未得到解決。1986年,德洛爾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檢查了政策科學的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提出政策科學需要在14個方面加以突破,包括提供關于政策制定和政策科學的哲學和智力的理解;增加歷史和比較的觀點,真實地處理政策實際;尋求宏觀理論;政策范式批判;探討宏觀政策創新;研究元政策制定和統治設計;考慮政策制定途徑的改善;探索政策制定的輸入方法;加大學科基礎;開發各方面的方法論、方法和技術等。
3.70年代后政策科學的發展及其特征
政策科學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將政策科學領域理解為一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學科)迅速成長壯大。其實,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政策研究領域成長的較大推動力并非來自于社會科學家,而是來自于運籌學家、系統分析家和應用數學家。運籌學、管理科學和系統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構成政策科學以及政策分析方法論的基礎。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徑的成長引人注目,它的倡導者林德布洛姆、鄧恩、奎德等人不再將一般的選擇理論、人類社會的基本方向問題或一般的政策系統及過程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而主要關注現實具體的政策問題,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術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與政策科學相比,政策分析的應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議或備選方案為核心,有具體的當事人或委托者;其研究對象比較明確,研究范圍的邊界清晰,在學科共同體中較容易形成有關方法論和學科理論體系方向的共識,再加上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學來更容易取得突破,較快地建立起相對成熟的學科體系;再加上思想庫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實踐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獲得了眾多的支持者。
其次,70、80年代,政策科學加強了對政策過程的其他環節尤其是政策執行及評估的研究。這種由政策制定向政策執行的研究重心轉移,構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現的一個契機(公共管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政策執行的管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首先發表了一篇《公共政策執行問題的報告》,指出政策執行的政治與行政的方面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有些學者如哈格羅夫指出,在政策形成和政策成功之間存在著一個忽略或錯失了的環節-政策執行,必須加以補充,才能使政策生效;加州大學的普雷斯曼和韋達夫斯基等則對奧克蘭實驗案例進行詳細的跟蹤研究,寫成經典性的《執行》一書。該書令人信服地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沒有正確、有效的執行,仍將導致失敗。這一時期出現了種種的政策執行理論,如行動理論、組織理論、因果理論、交易理論、管理理論、系統理論、演化理論等。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學與公共行政學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終導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現。公共政策與行政管理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密切相關,難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須靠行政管理來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對公共政策的管理。林恩在《管理公共政策》一書中認為,必須熔管理與組織行為以及政治與政策形成理論于一爐,才能有效管理公共政策。美國政策研究領域的最的組織——政策分析與管理學會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希望溝通政策分析研究與公共管理研究,促進組織政治與公共政策的相互融合。
再次,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變化。如果說,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政治學的話,那么70年代以后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經濟學了。70年代以前政策研究的基本途徑如系統途徑、過程途徑、精英途徑和制度途徑都來自于政治學理論;70年代以后,經濟學途徑在政策研究上逐漸居于主導地位,其中公共選擇理論的興起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學派用經濟學的假設、理論和方法研究非市場決策,即公共決策問題,在政策科學上產生了相當大影響。這種理論基礎由政治學轉向經濟學也正是后來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個基本特征。
,政策科學的視野及主題進一步拓寬,如加強了政策價值觀或公共政策與倫理關系問題的研究;比較公共政策研究的發展;社會、政治理性取代經濟和技術的理性;政策管理以及政策網絡管理和戰略研究的加強等等。
4.新公共管理學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在當代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整體化趨勢以及公共部門管理實踐特別是政府改革實踐的推動下,在英美等國出現了一種“新公共管理”運動,這種運動的目標是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創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知識框架,以適應當代公共管理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新公共管理學者來自于公共行政學、經濟學、政策分析、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它突破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學科界限,把當代經濟學、政策科學、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傳統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的某些主題基礎上,在研究領域及主題上有重大的突破與創新,涉及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務供給、理性人、交換范式、制度選擇、公共選擇、政府失敗、多元組織等大量新主題;新公共管理學更多地從經濟學的途徑來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問題,它被人們稱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新政策管理理論”或“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學”;它提供了一種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在處理公共管理實踐尤其是政府與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系時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新思路?!靶鹿补芾怼边\動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大大地改變了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學科的研究范圍、主題、研究方法、學科結構以及實踐模式,是公共部門管理學科的又一次范式轉變。這種范式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科學的范式而成為當代西方公共管理研究的主流。盡管從公共行政學到政策科學再到公共管理學是西方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發展的三個階段,但更地說,在目前西方公共管理學界中,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和新公共管理學三種范式共存,它們是公共管理研究領域的三種學派、三種研究途徑。它們有著各自的支持者、學術團體、雜志、研究綱領和學術活動(甚至在美國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學院的名稱也體現這一點,有的仍然稱“公共行政學院”,有的叫“公共政策學院”,有的則命名為“公共管理學院”,而MPA(公共行政碩士)或MPP(公共政策碩士)則是該領域碩士的統稱)。
科學研究論文:科學研究神華煤特性管理港口倉儲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要搞好神華煤的倉儲管理,必須先了解其自燃機理理論;神華煤的倉儲管理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神華煤會發生復雜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大氣氧化煤的氧化可用朗格繆爾的異相反應理論解釋、水分水分使煤濕潤,會提高吸附氧的速度、硫化物煤中硫通常以2種形態存在、變質程度低,表面積大,內部豐富的小毛細管造成了神華煤的內水高、制定合理場存量了解了神華煤的自燃機理、倉儲管理要科學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神府東勝煤田,屬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已探明煤田含煤面積3112×104km2,地質儲量2236×108t;煤層埋藏淺,煤質好。
所產煤炭注冊為神華煤,以低灰、低硫、特低氯、特低磷、中高發熱量著稱,并以易燃率高、煤耗低、低污染等優良的燃燒性能享譽國內外。但是,由于神華煤特定的成煤時期和成煤環境,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主要是煤的著火點低,儲存時易自燃。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做好神華煤在港口的倉儲管理。
1要搞好神華煤的倉儲管理,必須先了解其自燃機理理論
研究和大量的實驗分析證明,神華煤的自燃主要是由硫造成的;變質程度低、內水大、含氧高、揮發分高、燃點低是神華煤自燃的次要原因。由于神華煤的含硫量非常低(一般小于015%),在研究神華煤的自燃機理時,往往忽略了硫的問題。
111神華煤自燃發火過程貯存過程中,神華煤會發生復雜的化學和物理變化,質量、氧含量、吸水性、著火點等升高,碳含量、氫含量、熱值、結焦能力、粒度等降低。這些變化通常是由于氧、硫、水分的存在而引起。研究表明,煤的自燃,一般要經過3個時期,即潛伏期(也稱準備期)、自熱期和燃燒期。在潛伏期,煤體溫度與周圍環境溫度基本沒有變化,但煤的著火溫度降低,化學活性增強。進入自燃期,煤的氧化速度增加,并分解出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氧化生成熱使煤體溫度開始升高。當煤體溫度超過自熱的臨界值(60~80℃)時,煤溫將急劇上升,氧化速度加快,并出現煤的“干餾”,生成碳氫化合物、氫及一氧化碳等可燃氣體。煤溫繼續上升就進入燃燒期。當煤中易氧化的成分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復雜反應,且熱量的產生速率超過煤堆熱量的散失速率時,煤堆內迅速聚集大量的熱量,煤堆內溫度逐步升高;其化學反應速度加快,同時產生更多的熱量,造成惡性循環,直至引發煤炭自燃。煤在氧化自燃過程中,不僅放出一定的熱量,而且還熱解放出CO、C2H4和C2H6等碳氫化合物,且分解的氣體成分及其濃度與煤溫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如果在井下,可直接檢測空氣成分,測量熱解氣體產物含量的變化,判斷煤的自燃發展程度,以便進行火災的早期預報。該方法稱為指標氣體法。
112大氣氧化煤的氧化可用朗格繆爾的異相反應理論解釋。氧分子滲入碳的晶格表面和碳??紫端鶚嫵傻膬缺砻?因物理吸附絡合在碳晶格的界面上。該吸附層僅為單分子層的碳氧絡合物。
因其它分子的碰撞或由于受熱分解作用而解吸時,形成的反應產物擴散到周圍空間,碳晶格表面因而獲得空位,再度吸附氧氣。這種現象不斷反復循環。上述只在吸附表面上進行的碳和氧的直接化學反應,稱為一次反應。C+O2=CO2+4019×104kJ(1)2C+O2=2CO+2015×104kJ(2)在某種溫度條件下,CO2與C發生還原反應,并吸收一定的熱量:C+CO2=2CO-1612×104kJ(3)同時,當溫度再升高,在靠近碳表面的氣體邊界層中的CO與O2相遇時,還會發生燃燒,生成CO2,并放出大量的熱量:2CO+O2=2CO2+5711×104kJ(4)式(3)和(4)表達了碳與氧的一次反應產物在碳表面或表面附近空間的再反應,稱為2次反應。常溫下,煤能與空氣中的氧反應。該氧化反應可長時間連續進行,且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神華煤的水分高,更容易氧化。
這是因為,水分蒸發后,留下了大的可吸附表面。神華煤的變質程度很低,氧化速度快,氧化主要在煤的表面進行。煤的粒度越小,其表面積越大,自燃趨勢也越大。特別是小粒級煤中夾雜一些其它粒級的原煤時,又增加了煤粒的空隙,使自燃的機會更大。碳和氧的反應為簡單反應。根據質量作用定律,簡單反應的速率,與各反應物的濃度以其化學計量系數為指數冪的乘積成正比。實驗發現,當神華煤溫度為15~30℃時,開始氧化;溫度每升高8~10℃,其氧化速度就會加快一倍;在煤堆溫度達到77℃時,氧化速度就相當快了;在溫度達到138℃時,便放出CO2、CO和水蒸氣,并放出大量的熱;當溫度達到200℃時釋放速度加快,此時煤的自燃很快就要發生;當溫度達到神華煤285℃著火點時,煤就會發生自燃。煤堆溫度從77℃升到285℃大概要用20d。
113水分水分使煤濕潤,會提高吸附氧的速度,同時,潤濕熱也顯著,水蒸氣的吸附更大。煤中水分的高低是決定煤堆溫度上升的重要因素,煤中水分的蒸發潛熱和煤的氧化熱的平衡決定了煤堆溫度升高;當溫度升高到80~90℃時趨于平衡。外水高時,該平衡能維持較長時間;外水低時維持的時間很短,同時在風筒效應的作用下,20~30d就能自燃。
114硫化物煤中硫通常以2種形態存在:一是以有機物形態存在的有機硫;另一類是以無機物形態存在的無機硫。有的煤中存在單質元素硫。有機硫的組成極為復雜,有硫醇類等5類官能團;無機硫可分為硫化物硫和硫酸鹽硫。硫化物中絕大多數是黃鐵礦,但也有少量的白鐵礦,成分都是FeS2,只是晶體結構不同;硫酸鹽主要是CaSO4、FeSO4?2H2O。有機硫、硫鐵礦硫和元素硫可在空氣中燃燒,稱為可燃硫;硫酸鹽硫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稱為不可燃硫(也稱為固定硫)。神華煤硫含量低,但相對集中。神華煤中的硫化物起到了點燃和加速煤堆自燃的關鍵作用。常溫常壓下反應如下:2FeS2+7O2+2H2O=2H2SO4+2FeSO4+2186MJ?mol這一反應放出大量的熱。通過計算可知,局部小單元含量達到2%的硫化鐵硫可將局部煤的溫度提高到260℃,接近神華煤的燃點。
115外因煤的堆高、粒度、雜物、外部溫度、天氣、通風情況、煙囪效應等都對神華煤的自燃有影響。
116自燃表示煤自燃趨勢的特性是:高氧化特征速度、高脆性、存在粉碎的硫化鐵、粒度特性、熱平衡特性和著火點特性等。變質程度低,表面積大,內部豐富的小毛細管造成了神華煤的內水高;煤的水分高又使煤粉末粘滿在大粒度的煤炭表面,形成一個個小單元。因為氧化發生在煤炭顆粒的表面。這種小單元非常容易吸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又不利于水蒸氣的蒸發和熱量的散發,容易造成熱量的驟集。神華煤中,硫多以硫鐵礦結核和裂隙沉積的方式存在,硫分相對集中。當煤炭破碎時,硫鐵礦多暴露在煤炭的表面,在水分作用下,這些表面又粘滿了大量煤粉;煤粉吸附大量氧氣,非常易于硫鐵礦的氧化,放出大量的熱,使周圍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著火點時,煤粉先開始自燃,同時,局部的氣化和冷凝過程導致水蒸氣通過煤堆運動。這種潤濕作用使煤堆內部溫度升高,自燃面積增大。
2神華煤的倉儲管理
211要制定合理場存量了解了神華煤的自燃機理,就可采取有效對策防止自燃。神華煤到港后,現場接車人員要對其進行的質量檢查,包括品種、粒度、煤溫和雜物等,認真填寫接車記錄,及時與港口聯系卸車、歸垛,完成神華煤在港口倉儲的及時階段工作。(1)不同種的煤盡可能單堆單放。對場存煤實行分場、分倉、分垛位管理,建立港存煤情況臺帳,煤炭入出庫要及時上帳和消帳。(2)建立經濟合理的場存數量。既要滿足港口的裝船需要,又要降低煤炭的存儲費用。堆存量一般不超過堆存能力的115倍,堆存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個月。(3)以“先進先出法”辦理出庫。出庫時要及時清倉、清底,不留垛底,運走一垛清一垛。
212倉儲管理要科學(1)夏季時,采取小煤堆儲存。地面儲煤,把底部和四周封嚴,煤堆鋪平、壓實,以消除煤堆的風筒效應,防止自燃。(2)經常測量煤堆溫度,發現高溫及早處理。如有的點發生部分自燃,要盡快將自燃部分從煤堆中分離出來,并對自燃部分直接注水滅火,防止發生大面積著火。(3)神華煤中硫,多以硫鐵礦結核和裂隙沉積形式存在,硫分相對集中。煤被破碎時,硫鐵礦大多暴露在煤的表面。
這些表面在水分作用下又粘滿了大量煤粉,煤粉吸附大量氧氣,非常易于硫鐵礦氧化,放出大量熱,使周圍溫度升高。因此,對高溫煤處理時,直接用水滅火會造成更大面積的自燃。(4)高溫或著火煤要單獨卸存,降溫處理后方可按煤種歸垛。煤溫超過50℃時不得裝船。
總之,了解神華煤的特性,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管理,是神華煤倉儲管理的關鍵所在。
科學研究論文:科學研究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狀況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象與方法;結果;討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對象:整群抽樣抽取銀川市10家大中型醫院醫護人員522人、方法:采用國際通用的Maslach職業倦怠指數量表〔1〕(MBI)進行職業倦怠程度測定、統計分析:采用SPSS115軟件統計進行分析、銀川市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現狀、醫生與護士職業倦怠得分比較、不同級別醫院醫生與護士職業倦怠得分情況比較、影響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倦怠現象可影響職業人群的工作效度、與目前醫院的管理和福利制度有關、省級和市級醫院醫生和護士的個人成就感程度要低于私立醫院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關鍵詞】醫護人員;職業倦怠
隨著21世紀社會快速變革,醫學模式也面臨重大改變,醫護人員為適應時代要求,提高自身競爭力,承受著更大的工作壓力。為了解其工作狀態及健康狀況,本研究采用職業倦怠指數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對銀川市10家醫院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為增進其身心健康、改善倦怠程度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銀川市10家大中型醫院醫護人員522人,年齡19~66歲,平均341歲;其中男性172人,年齡19~66歲,平均347歲,平均工齡為134年;女性350人,年齡19~66歲,平均338歲,平均工齡為134年。
12方法采用國際通用的Maslach職業倦怠指數量表〔1〕(MBI)進行職業倦怠程度測定。MBI量表包括3個子量表共22個項目:(1)情緒耗竭(EE)9個項目,主要評定工作壓力引起的情緒反應;(2)人格解體(DE)5個項目,主要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用冷漠、忽視的態度;(3)個人成就感(PA)8個項目,主要指對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評價。量表由受試者依據自己的感受對量表的描述進行自我評估,評估全部采用5點記分法,各分量表的得分為本維度所有項目的得分之和。其中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得分越高表示職業倦怠程度越重,個體成就感得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輕。根據得分又將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評分范圍分為輕、中及重度3個等級〔2〕,當醫務人員職業倦怠及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職業倦怠問題較輕(輕度);2~4分之間表示已存在職業倦怠的問題(中度),4分以上表明問題比較嚴重(重度)。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表600份,收回合格問卷522份,合格率為870%(排除不合格及填寫內容少于80%的問卷)。
13統計分析用Foxpro60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15軟件統計進行分析。采用成組t檢驗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因素的職業倦怠狀況;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因素。
2結果
21銀川市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現狀MBI評分結果顯示,銀川市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狀況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有近1/4(234%)的醫護人員屬于高度情緒耗竭,而低水平的人格解體所占比例不足1/10(61%),低水平的成就感所占比例近1/3(308%)。結果提示,銀川市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程度不容樂觀。
22醫生與護士職業倦怠得分比較人格解體得分醫生(1338±265)分,護士(1259±2310)分;成就感得分醫生(3063±412)分,護士(2978±447)分;成組t檢驗結果顯示,醫生與護士2組間在人格解體和成就感方面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醫生與護士間在情緒耗竭方面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在醫護人員中,醫生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主要表現在人格解體方面的程度較高;而護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主要表現在其職業成就感較低。
23不同級別醫院醫生與護士職業倦怠得分情況比較(表1)通過職業分層,經方差分析比較不同級別醫院醫務人員職業倦怠得分情況。結果提示,在情緒耗竭與人格解體方面,不同醫院的醫生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私立醫院醫生的成就感較高(P<005)。不同醫院護士職業倦怠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省級醫院護士情緒耗竭顯著高于市級和私立醫院的護士,但其成就感卻低于私立醫院的護士。而人格解體方面得分不同醫院的護士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省級和市級醫院醫生和護士與私立醫院相比,其職業倦怠程度較高。經成組t檢驗顯示,不同醫院中醫生和護士的職業倦怠程度表現在不同方面。省級醫院表現為成就感得分的差別(P<005);市級醫院表現為情感耗竭及人格解體得分的差別;而在私立醫院醫生和護士之間職業倦怠在3方面表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不同級別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職業倦怠得分比較(略)
注:醫生組成就感市級醫院與私立醫院比較,aP<001;護士組情緒耗竭省級醫院與市級醫院比較,bP<001;市級醫院與私立醫院比較,cP<005;護士組成就感省級醫院與私立醫院比較,dP<001
24影響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表2)以研究對象的個體特征及個人習慣和愛好因素為自變量,以職業倦怠的3個維度評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定期體檢、睡眠狀況及不同醫院因素進入情緒耗竭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成為影響情緒耗竭程度的主要因素(P<005)。以人格解體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職業種類、職業變動、定期檢查和睡眠狀況是影響人格解體程度的主要因素(P<005;以成就感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文化程度、愛好和飲食狀況、定期體檢、放松技巧、睡眠狀況及不同醫院為影響個人成就感的主要因素(P<005)。結果進一步提示,不同個體特征、個人習慣和愛好均會影響職業倦怠程度。
表2以情緒耗竭(EE)得分為因變量的逐步回歸分析(略)
3討論
職業倦怠(jobburnout)是指個體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之下逐漸形成的一種綜合征〔1〕。倦怠現象可影響職業人群的工作效度。銀川市醫護人員在職業倦怠程度處于中等偏高水平,說明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問題不容樂觀。研究發現,護士群體的成就感顯著低于醫生的成就感〔3〕,與本文結果一致,可能與目前醫院的管理和福利制度有關。護士在福利待遇、晉升及繼續教育方面與醫生相比均較低,但工作強度和輪班制度導致其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和精力,感覺自身工作價值和職業期望得不到實現,導致護士成就感低落。本次調查顯示,省級和市級醫院醫生和護士的職業倦怠程度顯著高于私立醫院,說明醫院的性質差別也是造成職業倦怠的一項重要的原因。而其中,省級和市級醫院醫生和護士的個人成就感程度要低于私立醫院,也提示省級和市級醫院的醫生在工作負荷方面較大,對自身工作的期望值較高。本研究表明,定期體檢、睡眠狀況、文化程度、愛好和飲食狀況、放松技巧等因素影響職業倦怠程度的個體因素。而不同醫院、職業種類、職業變動等因素為影響職業倦怠程度的環境因素。結果進一步提示,不同的個體特征及環境因素均會影響職業倦怠程度,與文獻結果一致〔4〕。因此,在不同醫院中,明確和穩定醫護人員的工作職責和角色,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調整個體特征因素,特別是注重個體身體健康和睡眠狀況,增進自信心和成就感,可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職業倦怠程度。
科學研究論文: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論文
1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學研究方法在對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學方法具有客觀性,是以事實為研究依據的,這使得我們的研究真實;其次,科學方法具有實證性,依靠可以由實踐檢驗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出一樣的結論;再次,科學方法具有規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驟都是有序、清晰和結構化的。,科學方法還具有概括性,因為科學方法研究的結果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在我們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還應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系統、嚴謹更具有說服力。
2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回顧
管理科學的發展按照時間的劃分可歸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核心內容就是科學管理思想,以及管理過程和職能分析、組織理論等;第二階段就是20世紀的30到50年代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關系學說,后來發展到行為科學理論;隨后,20世紀60年代管理科學進入現代管理科學階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這其中包括了決策理論、系統理論、管理科學及權變理論等。
管理科學發展的過程反映了管理科學研究重心的轉移,古典管理側重于對物、財及管理組織過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業工程研究方法及經濟學方法為研究基礎的;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則是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而現代管理階段則移植了數學、計算機技術學、統計學等諸多科學的方法論,形成了“管理叢林理論”,而在叢林理論中的各個學派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科學的方法。
綜上所述,管理科學研究發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論的發展是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緊密相聯??梢哉f是這些因素決定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變化。現代的管理科學是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發展,并闡釋實踐,引導實踐的。
3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征
談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征,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管理科學與其他科學的差異與聯系,這就需要我們為管理科學進行學科定位,通過課程學習我們了解到管理科學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所研究的是社會現象,但又同社會科學研究有所差異,其核心差異就是對人的研究方面。社會科學關心的是人類活動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類活動本身的意義。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系統。它是對管理活動規律的提煉和概括,是關于對有組織活動的管理的系統化、專門化的理論知識體系。
管理科學是在對多種不同性質學科的理論兼容并蓄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創新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不同學科理論及方法系統集成的結果。一般地說,管理科學的成長要綜合運用數學、系統科學、經濟學、心理學。這四個學科構成管理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近年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組織結構的變革、管理手段的創新以及經營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學的未來發展仍要依賴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綜合運用,依靠相關學科的支撐。
由于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其研究必須緊緊圍繞實際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由現象而本質,由具體而一般,抽象出科學問題并形成研究目標。憑空想象、閉門造車式的研究毫無科學價值。同時,在管理科學研究中還應注意規范研究方法,多運用實證的、實驗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學性不強的思辨的、歸納的、定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價值。
4《理解現代經濟學》對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中試圖說明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解釋現代經濟學中數學的工具性作用,并通過介紹現代經濟學近年來的一些新發展來澄清常見的對現代經濟學的一些誤解。該文從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人手,引入了被當今社會認可為主流的并代表一種研究經濟行為的方法框架——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這三方面的理論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論。首先是由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基于經濟學家的三項基本假設即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和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其次是運用多個理論作為“參照系”,使之能夠成為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利用各種圖像及數學模型作為“分析工具”幫助分析繁雜的經濟行為。
而在管理學中也能找到這樣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學的“視角”,管理學的視角應該就是觀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學理論問題的角度,錢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過經濟學家的基本假設,不論是消費者、經營者還是工人、農民,在做經濟決策時出發點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資源限度內和現有的技術和制度條件下,他們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現代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經濟學家探討個人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管理學不是沒有視角,但是,迄今為止,管理學確實還沒有象經濟學這樣的一種普遍為人接受的視角,所以當今的管理學還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
接下來是“參照系”,管理學的參照系更多地體現了經濟、社會、心理和工程學等相關學科在管理中應用之成果,故必須研究各準則之間的權衡問題。根據西蒙的觀點,科學可以分為兩類:實用科學與理論科學。實用科學采用的是“如果一則一”的科學命題;而理論科學采用的是純描述性的與驗證條件等價的倫理命題。科學命題關注能得到驗證的事實而理論命題強調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為一門科學,顯然應加強實證研究的建設。形成以問題為導向,也即由假設檢驗、建模分析、實驗模擬、對策建議等構成的體現科學命題的管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滿意的準則”這兩個基本命題為前提的“管理人”決策模式。他指出,在實際中不存在“的理性”,因而“的準則”是行不通的。實際上人們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滿意的準則”行事。西蒙還強調“刺激一反應”的行為模式和與此相關的決策程序化的重要意義。在運用經驗加以慎重處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條件下這種“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能夠顯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錢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國時的教授問過他受過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受過這種訓練的經濟學家的區別是什么?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就談到了。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他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時具有一致性不會零敲碎打,就事論事。同樣,受過管理學系統教育的人頭腦中也應當有幾個參照系,比如,在分析組織結構時我們就應當以韋伯的官僚行政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職能時就應當拿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決策問題時,就應當想到西蒙。只有這樣,分析管理問題時才會有一致性。
我們來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現代經濟學的文章中談到的是經濟學中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像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像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并被經濟學家證明是極其有用的。同樣,管理學也有許多研究工具,對于管理學來說管理學研究的是經濟組織的管理如何使組織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價值的體現問題,這就需要對經濟學的很多理論作為管理學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本身就是管理學的研究工具。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許多決策支持系統,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問題的有用工具。數學和統計學甚至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在研究管理學時確實有用,管理學前輩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場附加值與經濟附加值、平衡記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們也是研究管理學的有力工具。
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借助數學模型分析會使推理更加嚴密,理論研究中運用數學可以減少爭論,而實證研究中運用具有一般性系統性容易被學術界所認可。在管理中數學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泰勒管理學派的管理科學學派就認為所謂管理就是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解出的方案以實現企業的目標。管理者通過數學模型的應用使得本來難以辨別優劣的備選方案變得明晰“直觀”了,諸方案因被量化而變得可比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定性是認識的起點,定量是認識的深化。數學無疑會為管理科學的定量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一種抽象的工具,數學模型有助于人們對一個復雜過程的理解,可以幫助管理者合理的決策。但它畢竟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的簡化與抽象,任何一種抽象都不得不舍棄對象本身的豐富性。在建立數學模型時,必須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設,他們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模型的運用就是對某些假設的檢驗。檢驗的正面結果表明這些假設有道理;檢驗的負面結果卻表明必須加以修改。有這種感性認識的逐步積累,我們就可以取得理性認識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管理學要成長為一門科學離不開數學這一有益的工具,在對待管理學與數學的關系時,我們必須明白,數學僅僅是管理學不斷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白,單憑數學是不夠的,作為一門研究人們的管理行為的學科,它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人,它需要那些關于人的學科的支持。
5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是我們研究生階段深化系統的學習與研究必須掌握的方法。為了使研究更客觀更具體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就需要對我們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實證研究手法,使我們的研究結論更具客觀性及規范性。同時還應注重,理論分析框架——“視角”“參照系”“分析工具”在研究中的運用,使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管理學問題,解釋和理解管理學的行為和現象。
摘要:管理科學研究是以的投入產出關系組織經濟和社會活動,使系統良性運行,并使相關利益主體需求獲得相對滿足的一門獨立的應用性學科。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對于當代管理發展有一定的必要性,是科學方法和思辨方法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歷史發展;實證研究;視覺;參照系;分析工具
科學研究論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
1、先秦哲學研究
首先,通過出土文獻的研究,對先秦思想史上的許多觀念進行了新的詮釋探討。
“性與天道”的問題。此問題屬儒家的“形而上”思想,傳世的先秦儒家文獻雖有之,但為孔子所“罕言”,一般認為至宋明理學才把這一問題突出出來。但郭店楚簡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論述的就是“性與天道”。因此,學界對此問題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性與情”的關系。郭店楚簡中的“性與天道”思想重視“情”,《上博簡(一)》將《性自命出》改名為《性情論》。對“情”以及對“樂”之作用的重視,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與社會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關系,這與宋明理學的重“性”貶“情”有著不同的思想傾向。因此,“理性與情感”遂成為先秦儒學以及宋明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儒學與經學的關系。儒家的“六經”體系以前一般認為至漢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簡中的《六德》和《語叢一》已將《詩》、《書》、《禮》、《樂》、《易》、《春秋》并列。郭店簡文中頻繁地引《詩》、《書》,有的是引所謂“《古文尚書》”的內容,幾篇文獻與《禮記》(包括《大學》與《中庸》)有密切關系,《上博簡(一)》中有前所未見的《孔子詩論》,這些都使學界更為重視對先秦儒學與經學關系的重新認識。
儒學與治道的問題。郭店簡《唐虞之道》篇集中論述“禪而不傳”的思想,認為君位的繼承若不是“禪讓”而是“傳子”,則不能“化民”?!渡喜┖啠ǘ分械摹蹲痈帷泛汀度莩墒稀芬彩侵鲝垺岸U而不傳”,大意是說“至于禹而德衰”,這與孟子所說禪讓與傳子“其義一也”以及荀子否認“禪讓”說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對于儒學的民本主義與君主制“家天下”的關系問題,學界已有新的認識。另外,郭店儒家文獻強調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對臣應該“忠敬”,父子關系高于君臣關系,這對于重新認識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和君臣關系理論也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
其次,近年來一些出土文獻的發現有可能改寫先秦哲學的學術譜系。
在郭店楚簡中,道家文獻有竹簡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數只占傳世本《老子》的2/5,后者為前所未見。儒家文獻有《緇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見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窮達以時》、《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已出四冊,及時冊有前所未見的《孔子詩論》和見于郭店楚簡的《緇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冊有內容見于《禮記·孔子閑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見的《從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冊有迄今發現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見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冊有前所未見的《采風曲目》、《逸詩》、《昭王毀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陳》等。這些文獻的成書年代及其與傳世本的關系等問題,學術界的認識不一,而不同的認識便涉及先秦哲學的學術譜系。
如竹簡本《老子》與帛書本、傳世本《老子》的關系問題,學界形成幾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把一直有爭論的“孔老先后”問題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關于儒、道關系問題的新探討,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簡本《老子》的性質。這些問題目前還不可能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但近期已有多篇關于如何認識竹簡本《老子》的學術綜述,這反映了學界對此問題的關注,可望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能有所進展?!渡喜┖啠ǘ分械摹睹裰改浮酚小盁o聲之樂,
無體之禮,無服之喪”的表述,其內容見于《禮記》的《孔子閑居》,以前認為這是儒家受到道家“無”之本體論影響的結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現,使學者們重新考慮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簡的幾篇儒家文獻,學界一般認為其成書年代在“孔孟之間”,但也有不同觀點。因這些文獻與孔門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禮記》等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學術譜系也是學界需要解決而正在深入探討的問題。
2、秦漢思想史研究
秦漢時代的思想、制度、文化轉型奠定了此后兩千年中國歷史的格局,因此探討秦漢思想及其歷史地位頗具重要意義。近年來,由于現代新儒家的“三期發展說”略過了秦漢,遂使秦漢思想的研究處于相對比較沉寂的狀態。不過,即使在新儒家內部對于秦漢思想的歷史地位也有不同看法,如徐復觀的《兩漢思想史》便給予了兩漢思想以極高的歷史評價。此外,錢穆先生的西漢今古文經學的研究,特別是《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書,基本上澄清了清代以來關于漢代經學的誤解。近年來,在臺灣關于歷代經學文獻的研究逐漸盛行,林慶彰曾主持編集了經學的研究資料,同時組織了多次經學討論會。另外,近年來關于漢代思想整體的研究,臺灣的龔鵬程曾撰有《漢代思潮》一書。
在大陸,關于漢代經學的研究近年來也被一些學者所重視。如陳蘇鎮曾就漢代春秋學與漢代政治的關系,撰有《漢代春秋學與政治》一書,著重于探討漢代經學特別是春秋學與漢代政治格局的關系。在漢代經學系統的研究上,王葆玹成果突出,他曾出版了《西漢經學源流》一書,對西漢經學的系統和文獻源流進行細密的考證研究,在此基礎上又擴展為《今古文經學新論》一書,成為近年來經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漢代思想的顯著特色是對先秦時期諸家思想的整理和綜合,經學便是儒家采納道、法、墨、陰陽等家思想,而融貫成的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樣,在漢代同時還發生著從其他思想立場出發的綜合融會工作,《淮南子》一書便是這種工作的代表,即所謂雜家。對于雜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將其作為先秦思想的集成,而從中爬梳追溯先秦思想的材料及其在秦漢時期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則可以為我們理解漢代對先秦思想的總結和綜合的整體面貌及其氣度,提供經學之外的另一條路徑。陳靜的《淮南子》研究是漢代雜家研究的近期進展,她的新著《自由與秩序的困惑》一書填補了漢代雜家特別是《淮南子》研究的空白。
3、魏晉思想研究
魏晉玄學研究自湯用彤先生開辟以來,一直是中國哲學史學科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與佛學之傳入和中國化之關系,其與宋明道學之興起的內在思想史邏輯,都曾是前輩學者反復致思之所在。90年代以來,魏晉玄學研究曾經出現了一次不小的研究高峰。王葆玹在90年代出版了《玄學通論》一書,將此前他對正始玄學的研究擴充到整個玄學系統的研究。最近他又計劃在以前的玄學研究基礎上繼續擴展,完成《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與玄學》一書。2004年底,余敦康先生出版了總結其多年玄學研究成果的精心之作《魏晉玄學史》,該書兼重玄學的思想系統和歷史發展,是近年來玄學研究的代表作。
4、宋元明清思想研究
宋元明清時期,據日本學者的歷史分期,稱之為中國的近世,或中國的前近代。唐宋文化轉型后的中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基礎,因此,其在思想史和社會政治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往這一時期的思想史研究,習慣上宋、明連續,這主要是出于將宋明理學作為一個完整而連續的系統來對待,清代思想史則被視為對宋明理學的反動。
近年來,由于對宋明思想史的研究已經大致打破了僅以宋明理學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范式,因此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北宋思想史的地位日益重要,這意味著宋學而非僅宋明理學成為了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出發點。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理學或道學的重要性降低,而是更關注于道學興起的歷史動因及其政治文化功能。近年,余敦康著《內圣外王的貫通》、盧國龍著《宋儒微言》等,都是對宋學中幾種不同話語與北宋政治的關系加以研究,基本上將宋學作為不同政治論綱的思想來看待。李存山關于范仲淹與宋代儒學復興的研究,也是著眼于對宋學興起的動因及對宋學整體和道學之精神實質的理解。在余英時的《朱熹的歷史世界》一書在大陸出版以后,李存山發表《宋學與〈宋論〉》一文,除了對余英時把道學與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相聯系的主要觀點給予肯定之外,還對王夫之和余英時有關宋學的某些論說進行了商榷。
二是明清思想史的連續性得到了重視,錢穆和余英時的清代思想史研究著眼于清代思想與道學的內在關聯,把清代的考證學取向作為道學邏輯中對“道問學”的強調來看待,以有別于明代王學的“尊德性”。鑒于宋元明清時期思想史的重要性,大陸已有學者將這一時期的思想史稱之為近世思想史,如陳來即把其專論此一時期思想史的論著命名為《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在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復雜變換之中,堅持道學研究的傳統仍然是主流。陳來最近出版了研究王船山道學思想的大著《詮釋與重建———王船山哲學的精神》,重新將王船山放置在宋明道學思想的譜系中來加以定位,是王船山研究的重要新成果。彭國翔的《良知學的展開》勾畫了晚明心學的整體圖景,是近年來晚明心學研究的重要著作。馬曉英的顏鈞和泰州學派研究,也填補了晚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5、道家和道教研究
90年代以來的道家、道教研究,具有道家與道教合流的趨勢,出現了“道學”的提法。這方面的代表有胡孚琛、吳光、宮哲兵等學者。同時在道家哲學研究中出現了兩種趨向:一是西方學者對道家的生態哲學關注很多,試圖從道家思想中發展出一種一般的生態哲學;二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新道學”,將其作為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普世性的思想系統,胡孚琛在《道學通論》等著述中對此有多種論述。關于運用“道學”或“新道學”來描述在現代社會中展開道家思想的努力是否恰當,學界仍有爭論。董光璧、陳鼓應、馮達文等都主張運用“新道家”的提法。
在道教研究方面,養生學日漸受到重視。在美國的波士頓成立了養生學中心,德國慕尼黑正在籌辦養生學的國際研討會。與此相聯系,內丹學研究也漸成為國際道教研究的熱點,內丹學中的身心哲學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同時也出現了“身體哲學”的提法,“可思維的身體”觀取消了身心之間的二元對立,而將身體視作是物質與精神的中間層次。在這些方面,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胡孚琛的研究居于國內外經驗豐富水平。
近年來,道家道教研究的一個基礎工程是編修了《中華道藏》。該項目由中國道教協會、中國社科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華夏出版社共同發起,隨后又得到了國家宗教事務局的正式批復,得到了國家古籍整理小組的鼓勵,被列為“十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03年,煌煌49冊的《中華道藏》終于完成。
科學研究論文:非線性科學研究論文
摘要:在對線性科學和非線性科學關系的辯證分析基礎上,對非線性科學的發展有可能引起另一種科學——第二種科學的觀點提出質疑,但對非線性科學對人類思維方式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推動人類“右腦革命”,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關鍵詞:非線性科學;第二種科學;右腦革命
非線性科學是研究非線性問題的共性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它自20世紀70年代崛起,短短的30年時間為科學發展開辟出新的廣闊天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愈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怎樣正確認識非線性科學與線性科學的相互關系,它會不會引出另一種全新的科學——第二種科學,非線性科學的研究成果會引起哪些思維方式的變革,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有益于非線性科學的正確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哲學的進步。
一、非線性科學與線性科學
“線性”與“非線性”是一對數學名詞。“線性”是指兩個變量具有正比例的關系,它在笛卡兒坐標平面上表示為一條直線?!胺蔷€性”是指兩個變量之間沒有像正比例那樣的“直線”關系。經典科學并不是純粹的線性科學,它也含有非線性方程,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方程就是非線性的。但經典科學從其研究方法講則是線性科學,這是因為經典科學面對著非線性現象,總是要設法略去非線性因素或者把非線性問題簡化為線性問題來處理。線性化是經典科學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以經典科學也被叫做線性科學。應該承認線性科學的線性化方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將繼續在人類知識擴展和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當今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在宣講非線性科學時總要展示線性科學在某些領域的無能,卻很少提及線性科學及線性化方法的巨大成功方面,這不是的辯證認識。
不可否認,線性科學的線性化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最近幾十年興起的非線性科學研究發現,非線性系統往往存在間斷點、奇異點,在這些點附近的系統行為不允許作線性處理?!胺蔷€性因素是系統出現分叉、突變、自組織等非平庸行為的內在根據,用線性化處理所‘化’掉的恰好是這類奇異行為”[1]。非線性現象的研究價值就在于保留非線性特性,揭示非線性規律。所以,在生命運動、生態演化、氣象變化等復雜的非線性問題處理上,線性科學就顯得無能為力,不能代替非線性科學而一霸天下。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既有清晰事物、線性關系、周期運動、整形等簡單現象,也有模糊事物、非線性關系、混沌、分形等復雜現象。線性科學研究適用于簡單現象,非線性科學研究適用于復雜現象。線性科學在其適用范圍內簡便、有效,易于為人們所接受,已成為世界觀、方法論而深入人心。而非線性科學則因其“復雜性”,在短期內還只能局限于專家、學者的小圈子里研究,很難為大眾普遍理解、認同,成為全社會的普遍科學觀念與文化意識。所以,非線性科學不可能取代線性科學而一枝獨秀。
非線性科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而線性是非線性的特例。正像牛頓力學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在宏觀低速運動情況下的特例一樣,我們可以把線性科學看作是非線性科學向線性條件的逼近。也正如牛頓力學的這種近似處理方法足以適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被保留,線性科學同樣也不能簡單地被否定。“整形幾何與分形幾何,性科學與模糊性科學,線性科學與非線性科學,簡單性科學與復雜性科學,都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智力武器,既不能以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2]。
二、非線性科學與“第二種科學”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種新的科學方法論在不知不覺中萌生,這就是整體論或稱機體論,或稱“逾層凌域分析方法論”?!坝狻闭?,貫通;“凌”者,侵犯。逾層,求得層次溝通;凌域,鼓勵主動進入其它學科門類。劉華杰先生認為,“與新的科學方法論相對應的新科學,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科學”[2],“我們有理由期望幾百年后,非線性科學的發展引起另一種科學,即第二種科學”[2]。“第二種科學”按字面理解,無非是不同于“及時種科學”的科學。我們可以抽象地假定“第二種科學”的概念,但其具體內容卻頗費思量。我們面對著同一世界,竟還能構想出兩種不同的科學體系?若真有兩種不同的科學體系,我們大概也只能擇其一,因為我們需要一個統一、完整的世界知識。也就是說,我們只能認可一種科學體系,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一種科學圖景里。
非線性科學是從線性科學中自然引申出來的,沿襲了線性科學的幾乎所有規范,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新舊科學是“可通約的”,可還原的。劉華杰先生認為:“強調新舊科學之間的可通約性、連續性,并不等于否認科學的革命性”[2]。我們承認科學的革命性,但科學革命并不意味著第二種科學的成立。科學革命在科學史上并不鮮見,如哥白尼日心說對托勒密地心說的天文學革命,愛因斯坦相對論對牛頓力學的物理學革命,但歷史上的科學革命從未引發第二種科學,這也是歷史事實。我們也承認非線性科學的意義深遠,可以與相對論、量子力學相媲美,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都沒有引出第二種科學,若說非線性科學將引出第二種科學,則有過譽之嫌。即使是非線性科學對線性科學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變革,但會不會引出第二種科學仍難以斷言,因為科學史上沒有先例。
劉華杰先生雖然使用“第二種科學”一詞,但同時承認第二種科學與及時種科學在相當長時期內將并存,在并存階段具有相似的科學規范,第二種科學照樣大量使用還原論方法,只是不限于此。如此看來,“第二種科學”空有其名。我們不贊同“第二種科學”的概念,是因為它有與及時種科學相區別乃至對立的暗示,也有否定經典科學之嫌。非線性科學就是它自身,無須第二種科學來揚名。
三、非線性科學與思維方式變革
斷言非線性科學將引發“第二種科學”未必可信,但非線性科學的重大方法論意義卻不容置疑,它也必將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1)科學研究中的簡單性研究方法并不是普遍有效的,對復雜現象用復雜性科學方法來處理,往往能夠簡化問題。簡單性研究方法是經典科學的傳統方法,它由來已久。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原則,中世紀學者奧卡姆的剃刀,近代的還原分析及線性化方法其實都是簡單性研究方法的不同表現。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科學的研究對象也就必然從簡單性問題逐漸轉向復雜性問題。現代科學發現了大量復雜現象,而線性科學的簡單性研究方法不適用于復雜現象研究,若我們仍抱著簡單性研究方法不放,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思維,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皩τ谡嬲膹碗s性,用簡單性科學方法建立的模型往往顯得繁難而無效,用復雜性科學方法建立的模型反而簡單有效”[1]。
(2)深刻理解事物的內在隨機性,學會與偶然性相處。按照牛頓力學觀點,在一確定性系統,從兩個相鄰的初值引出的兩條軌道會從始至終相互接近,初值的細微差別只會引起軌道的細微偏離。而非線性系統的方程雖然是確定的,但由于其內在隨機性,系統就成為不可預測的,表現為系統對初值的敏感性,即“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正像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夸張地說,一只蝴蝶在巴西的熱帶雨林中扇動幾下翅膀,幾周后便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巨大的龍卷風。這說明某些復雜系統是不可預測的,人們要想控制一切的愿望并不能成為最終的現實。
(3)對事物不單可以有因果解釋,也可以有“目的”解釋。我們所說的“目的”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的“目的因”,而是非線性科學中各式各樣的“吸引子”。以洛侖茲動力學方程為例,這個系統的運動軌跡在圖上表示就像一只展開了雙翼的蝴蝶。在這個蝴蝶上,確定性和隨機性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系統運動的軌跡以A、B兩點為中心纏繞著,決不遠離它們而去,這是確定性的,表明系統未來的運動被限制在一個明確的范圍之內,系統運動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另一方面,系統運動軌跡纏繞的規則是隨機的,軌跡繞A若干圈后被甩到B附近,繞B若干圈后再回到A附近。如此反復無窮,關鍵在于每次繞A或繞B的圈數和圈的大小都是隨機的,無法判定在某一時刻系統究竟是運動到A或B附近。由此可見,不論系統的初值如何,吸引域中任一軌道總要纏繞在吸引子附近,表現出一定的目的性。對于非線性復雜事物,雖然我們不能給出細節的明確原因解釋、確定的因果分析,但事物自身的目的性就可以作為它自身行為的某種解釋。
(4)非線性相互作用才會造成混沌,才是創造的真正根源。邏輯思維囿于線性的推理規則,注重因果分析,它適用于科學常規時期的“解題”活動;而非邏輯思維則是信仰、審美、心理、文化、知識等各方面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常常會引發想象、直覺、靈感,成為科學創造的前提,引發科學革命。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認為,正因為這兩種思維各有所長,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就需要同時兼備這兩種思維與性格,并使之達到合適的平衡,這就是“必要的張力”。
(5)非線性科學的發展將推動人類“右腦革命”,影響人類文明進程。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生物學家羅杰?斯佩里教授揭開了人的左右腦功能之謎,指出人的左腦是處理言語,進行抽象、細節分析和邏輯思維活動的控制中樞,體現著連續性、有序性、分析性的特征;而人的右腦則是處理表象,進行非言語、形象和直覺思維的控制中樞,體現著不連續性、發散性、整體性的特征。伴隨人類語言的產生,人類抽象的、概括的、邏輯的思維方式便日趨發達和完善,左腦功能得到了極大地開發,人類文明因而也呈現出“線性科學”的特征。但是,如果過分依賴左腦,線性的思維方式被推向極端,就會使人類思維走上歧路,造成人類文明危機。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科學知識的愈益膨脹,而人類對于自然的理解卻越來越少,自身生活的意義也越來越暗淡了。當我們面對著一盆色彩艷麗的鮮花,它在怎樣的情形下更真實呢?是它在感性直觀的意義上被知覺,還是在它被取作一定的頻率和波長被認識的時候。人類的發展不僅需要數學的計算,也需要詩的沉思。我們只有放棄左腦思維的徹底統治,“不僅自然和世界得到了它們的自主和尊嚴,而且人也才得到他的人性”[3]。當今非線性科學的發展為推動右腦革命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非線性方法的日益普及、廣泛使用,無疑會促進右腦功能的開發;右腦功能的開發反過來又會更進一步地促進非線性科學的進步。“掙脫‘邏輯’的枷鎖,打破左腦思維的一霸天下,徹底改變教育以及現代生活‘重左輕右’的狀況,把右腦的創造性功能從被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4],確保人類文明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就是非線性科學對人類思維乃至人類文明的深層影響。
非線性科學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因為非線性科學本身真正體現出了經典科學向現代科學轉變所引發的思維方式變革,這就是:“從走向相對;從單義性走向多義性;從走向模糊;從因果性走向偶然性;從確定走向不確定;從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從分析方法走向系統方法;從定域論走向場論;從時空分離走向時空統一”[5]。
科學研究論文:物態變化科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關于初中物理中物態變化的科學探究的嘗試。
關鍵詞:物態變化、科學探究。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美國1996年初了及時個國家科學課程標準,其核心是科學探究。英國、日本、新西蘭等國,科學探究也都成為科學課程的核心。我國教育部制定的《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總目標”中,提出了“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分目標”中更是將“科學探究”列在首位??茖W探究作為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初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我認為,初中階段可以從學科內較為簡單的探究式學習入門,以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知道的探究式學習為主,為后續學科或高中高層次的探究式學習做好準備和銜接。教師應篩選出那些適宜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內容。
初中剛開始學習物理,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維能力還較淺薄時就接觸到“物態變化”這一章,他們概念多,過程復雜,特別是吸熱、放熱過程難以區分,用于解決生活實際時較困難。如果這一章學不好,也許學生就對物理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不能只應用常規方式教學,這樣學生多是課上明白,課下死記硬背,又回到“霧里”,不能達到從“霧里----悟理----物理”的學習真諦。因而我教學中,在常規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又應用了探究式教學,下面是探究的過程:
一、準備工作:
教師教學知識上的準備: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物態變化的吸熱、放熱過程,教師應把什么是物態、什么是物態變化、物體存在都有什么狀態等基本概念介紹給學生。
知識準備:學生預習什么是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六個基本概念。
實驗儀器準備:每兩個學生為一組自備材料和工具,準備演示其中的一種物態變化,必要時學生可向教師借實驗室的工具和儀器裝置。此項工作教師必須進行統籌規劃,以免實驗的內容雷同太多。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在活動中設立“近期奇、最能說明道理、協作獎”等獎項。因為此項工作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做好到位的指導。如做好安全教育,做好協作教育等。教育學生“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幺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大文豪肖伯納的這些話道出了協作的真諦.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協作學習都優于個別學習。協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學習業績等的提高,還有利于學生以樂觀態度對待學習內容,在與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
二、課上探究:
每兩組之間相互演示,并分析是什么物態變化過程及是吸熱、放熱。我深刻的體會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思考能力,可以較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感到疲倦、厭倦。正如牛頓善于繼承前人的成果,這是和他的奮發好學、勤于思考分不開的。有人問牛頓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說:“靠不停的思考”(3)(Bythinkingonitcontinually)。問題的解決,特別是有創意的問題要“靠不停地思考”不是單單靠課堂上45分鐘就能完成的,“素質教育”并不排除勤奮刻苦,刻苦學習也不等同于大量做題,關鍵是要樂于思考,肯鉆研、有創新。,評出較好、并可重復做的一組,給全班演示并講解。
從實踐的角度看,協作學習不僅指不同學生研究問題,還包括不同科目之間的互相支持和啟發,特別是“3+x”的高考模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那么在教學中除了夯實本學科的基礎,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能力。包括思考創新、動手操作、論述總結等。
三、評獎:
為了這一節課,有很多學生都動了腦筋。為了使學生的付出得以承認,老師的許諾得以實現,全班進行了嚴肅的評獎。
本次課上學生共準備了各種實驗二十個,其中有3組是重復的,有8個是書上的事例,如冰融化為水的溶解過程、把水加熱汽化為水蒸汽的過程、水蒸氣遇到較涼的玻璃片液化為水的過程、把水涂在身上水汽化為氣體的過程、燈泡內鎢絲的升華和凝華過程等,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分析出物態變化到底是吸熱還是放熱。
有個學生的實驗很有創意。他要探究凝固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看到書上水凝固成冰的實驗,他認為雖然把一杯水放到冰箱內就可以了,但在課堂上不好實施。于是他就點燃蠟燭,然后讓蠟油滴到放在手上的薄紙上,由于手感覺到有些熱,所以他得出結論:手吸熱所以覺得熱,即在此同時,油滴在放熱。結論就是:液體凝固成固體,需要放出熱量。
有個學生的設想非常的合理,推理非常正確。不但用實驗講解了液體汽化要吸熱,還想說明為什么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對人的傷害性更強。他在化學老師那里借來沸點很低只有20幾℃的化學藥品,用酒精燈對其加熱,我們能觀察出汽化需要吸熱。然后他讓同學去試是同溫度的液體和氣體那個對人的傷害更大。然后他還進行了推理,得出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對人的傷害性更強。(當然,在每個學生實驗之前,教師都要進行審查,以保障學生的安全。)
四、成果的展示:
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實驗進行了小小的改進,進而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動手動腦”大賽,并獲得了很好的成績。雖然只是校級的比賽,但學生獲了獎也非常高興。更令人興奮的是由于這次課的成功,很多學生從此喜歡上了物理,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感想:
物理學習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動手(實驗)動腦(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就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實施“探究式學習”時,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
以學科知識為主導、逐步推進的原則。探究式學習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探究式學習”教改實踐還剛剛開始,所以要先從學科內的課堂知識為突破口,逐步向課外知識延伸、拓寬。
以學生為主題、師生互動的原則。教師還缺乏“探究式學習”的案例積累,學生也缺乏“探究式學習”的經驗,教師必須以積極的姿態介入,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究途徑,引導學生思維,但不要代替學生的自主探究。
關注的原則。教師既要關心學生學會了哪些課本知識,也要關心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哪些課外知識和收獲,既注意學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注意其意志品質、社會責任、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既重視知識達成的顯形成果,也重視科學態度、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等隱性成果。
感受與問題: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中,還有一些其它問題和觀點現陳述如下:
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的想法即使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也應得到理解和尊重。沒有一個有利于教學創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環境,在那種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的壓力下,很難想象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會真正聚焦于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教室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質與量。
我們要提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學術觀念,讓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產生內動力,推動學生進步,體驗成功。所以,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就要隨時把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作為構建創新教學模式來探索、研究,并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并始終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提供寬松的多元化的自主發展機會,在課堂上不能有“你的回答不對”、“你的答案是錯誤的”之的語言。取而代之的是“你能不能再補充一下”、“你能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等等。因為表揚是人的高級需要,學生需要表揚,要根據他的分析找出那些是正確的,先給予肯定,以鼓勵他積極參與和敢于回答問題的精神,再請同學們幫助他補充和完善。這一點對于那些學習差的學生更為重要,使他們也能感受到“勝利的快樂”,從而樹立起了自信心。給學生創造出一個人人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新的優化環境。
科學研究論文:現代管理科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制度建設擇優機制
[論文摘要]社會轉型伴隨管理轉型。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加快,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本文從這一實踐出發,結合傳統文化、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和制度因素,提出符合市場經濟本性要求的企業內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上企業家擇優機制的形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的關鍵。
一、引言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提出了建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科學的迫切性。但是,學界仍然在延用20世紀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為理論基礎,提出的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學建構指導思想。其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并未深入探討以我為“主”的內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斷和選擇眾學之“長”,怎樣才能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筆者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建構需要從制度基礎和傳統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關系角度出發,建構各種管理文化因素有篩選取舍功能的制度結構。
二、西方管理理論在轉軌時期應用研究
進入市場經濟進程以后,但是,我國在現實管理活動中深受自身獨特的文化積淀的影響。而這種文化積淀,是缺乏社會化大生產和高度專業化分工基礎的中國農業社會管理思想的延續,浸透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實質。從現實來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就是由單一計劃型結構向市場契約型多元結構的轉變。經濟多元化的出現導致單一利益關系的分化,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濟利益多元化。市場經濟進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體制內經濟利益分化以外,中國社會還存在體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體或集團,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和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憑借手中政治地位、經濟勢力及支配資源的特殊權力,利用非市場化方式,通過不公平手段獲取額外財富,形成具有投機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團。究其實質,則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雙向尋租行為。盡管尋租行為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中同樣存在,但是我國轉軌狀態使這種行為差不多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非規范經營行為與尋租行為越重,則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員個人的收益與尋租成功的企業的收益卻越多。于是企業與政府之間就會出現相互報酬遞減的關系。這是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陷入長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國家在市場經濟發育成熟的經驗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來的管理科學,在現階段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大都缺少現實的基礎。
三、傳統管理思想在轉型時期應用分析
反觀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其價值取向與市場經濟社會的價值取向可謂格格不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本主義,把個體價值歸結于社會價值,倡導重義輕利。但是,以功利主義為原則的市場經濟卻認為唯利是圖是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強調”經濟人”假設的普遍適用。再者,以孔孟之道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張三綱五常倫理模式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宣揚專制式人治主義。而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契約型經濟,崇尚以法治國,重視共同的契約式約定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過程。而在具體管理模式上,中國古代管理方略經歷了春秋戰國的雛形期和秦漢以后定型期兩個階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嚴法律民、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以及兼愛非攻、兼愛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則逐步形成以”儒學為主”、”道法相輔”為學派結構的中國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雖多有變化,但終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國”作軀干,添加”援道入儒,無為而治”、”陽儒陰法,德主刑輔”為兩翼的內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顯,管理知識一直未能與治國思想分離而成為專門的科學知識,強調的是以平均和共存為特點的有序、統一、穩定的內部和諧狀態。因此,難以勝任市場經濟時期中國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競爭、創新和科學精神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以求和諧、中庸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議
本文贊同在探求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過程中,廣泛吸取多種管理創新資源,從中國現代獨特的價值、文化視角去發掘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和中國古代以“治國之道”表現出來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須強調這種文化的汲取必須由新的企業產權制度的安排來起主要作用。由于該制度的功能機制卻在于企業家作用?,F代產權制度的構建需要眾多的真正的企業家在實實在在的經營實踐中去探索、去博采眾家、融貫中西推陳出新。為此,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不僅要求符合市場經濟本性要求的企業內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設,而且與完善企業經營者擇優機制是不可分的。在這種擇優機制的作用下,企業家的涌現不是靠親情關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領導賞識,而是靠制度性的競爭,以優勝劣汰的規則產生。因此,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上企業家擇優機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學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相融合而達到建構中國自己的管理科學的充要條件。
另外,在具體操作模式中,既要極力營造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又必須強調允中諧協、知權通變。以平等、開放、寬容的態度對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識,從西方管理科學和中國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剝離出各種不同的觀點、思想,審時度勢,在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判斷標準基礎上,將他們應用到實際管理中去,最終建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科學。
科學研究論文:物態變化的科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關于初中物理中物態變化的科學探究的嘗試。
關鍵詞:物態變化、科學探究。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美國1996年初了及時個國家科學課程標準,其核心是科學探究。英國、日本、新西蘭等國,科學探究也都成為科學課程的核心。我國教育部制定的《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總目標”中,提出了“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分目標”中更是將“科學探究”列在首位。科學探究作為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初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我認為,初中階段可以從學科內較為簡單的探究式學習入門,以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知道的探究式學習為主,為后續學科或高中高層次的探究式學習做好準備和銜接。教師應篩選出那些適宜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內容。
初中剛開始學習物理,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維能力還較淺薄時就接觸到“物態變化”這一章,他們概念多,過程復雜,特別是吸熱、放熱過程難以區分,用于解決生活實際時較困難。如果這一章學不好,也許學生就對物理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不能只應用常規方式教學,這樣學生多是課上明白,課下死記硬背,又回到“霧里”,不能達到從“霧里----悟理----物理”的學習真諦。因而我教學中,在常規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又應用了探究式教學,下面是探究的過程:
一、準備工作:
教師教學知識上的準備: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物態變化的吸熱、放熱過程,教師應把什么是物態、什么是物態變化、物體存在都有什么狀態等基本概念介紹給學生。
知識準備:學生預習什么是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六個基本概念。
實驗儀器準備:每兩個學生為一組自備材料和工具,準備演示其中的一種物態變化,必要時學生可向教師借實驗室的工具和儀器裝置。此項工作教師必須進行統籌規劃,以免實驗的內容雷同太多。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在活動中設立“近期奇、最能說明道理、協作獎”等獎項。因為此項工作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做好到位的指導。如做好安全教育,做好協作教育等。教育學生“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幺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大文豪肖伯納的這些話道出了協作的真諦.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協作學習都優于個別學習。協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學習業績等的提高,還有利于學生以樂觀態度對待學習內容,在與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
二、課上探究:
每兩組之間相互演示,并分析是什么物態變化過程及是吸熱、放熱。我深刻的體會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思考能力,可以較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感到疲倦、厭倦。正如牛頓善于繼承前人的成果,這是和他的奮發好學、勤于思考分不開的。有人問牛頓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說:“靠不停的思考”(3)(Bythinkingonitcontinually)。問題的解決,特別是有創意的問題要“靠不停地思考”不是單單靠課堂上45分鐘就能完成的,“素質教育”并不排除勤奮刻苦,刻苦學習也不等同于大量做題,關鍵是要樂于思考,肯鉆研、有創新。,評出較好、并可重復做的一組,給全班演示并講解。
從實踐的角度看,協作學習不僅指不同學生研究問題,還包括不同科目之間的互相支持和啟發,特別是“3+x”的高考模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那么在教學中除了夯實本學科的基礎,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能力。包括思考創新、動手操作、論述總結等。
三、評獎:
為了這一節課,有很多學生都動了腦筋。為了使學生的付出得以承認,老師的許諾得以實現,全班進行了嚴肅的評獎。
本次課上學生共準備了各種實驗二十個,其中有3組是重復的,有8個是書上的事例,如冰融化為水的溶解過程、把水加熱汽化為水蒸汽的過程、水蒸氣遇到較涼的玻璃片液化為水的過程、把水涂在身上水汽化為氣體的過程、燈泡內鎢絲的升華和凝華過程等,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分析出物態變化到底是吸熱還是放熱。
有個學生的實驗很有創意。他要探究凝固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吹綍纤坛杀膶嶒灒J為雖然把一杯水放到冰箱內就可以了,但在課堂上不好實施。于是他就點燃蠟燭,然后讓蠟油滴到放在手上的薄紙上,由于手感覺到有些熱,所以他得出結論:手吸熱所以覺得熱,即在此同時,油滴在放熱。結論就是:液體凝固成固體,需要放出熱量。
有個學生的設想非常的合理,推理非常正確。不但用實驗講解了液體汽化要吸熱,還想說明為什么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對人的傷害性更強。他在化學老師那里借來沸點很低只有20幾℃的化學藥品,用酒精燈對其加熱,我們能觀察出汽化需要吸熱。然后他讓同學去試是同溫度的液體和氣體那個對人的傷害更大。然后他還進行了推理,得出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對人的傷害性更強。(當然,在每個學生實驗之前,教師都要進行審查,以保障學生的安全。)
四、成果的展示:
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實驗進行了小小的改進,進而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動手動腦”大賽,并獲得了很好的成績。雖然只是校級的比賽,但學生獲了獎也非常高興。更令人興奮的是由于這次課的成功,很多學生從此喜歡上了物理,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感想:
物理學習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動手(實驗)動腦(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就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實施“探究式學習”時,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
以學科知識為主導、逐步推進的原則。探究式學習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探究式學習”教改實踐還剛剛開始,所以要先從學科內的課堂知識為突破口,逐步向課外知識延伸、拓寬。
以學生為主題、師生互動的原則。教師還缺乏“探究式學習”的案例積累,學生也缺乏“探究式學習”的經驗,教師必須以積極的姿態介入,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究途徑,引導學生思維,但不要代替學生的自主探究。
關注的原則。教師既要關心學生學會了哪些課本知識,也要關心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哪些課外知識和收獲,既注意學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注意其意志品質、社會責任、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既重視知識達成的顯形成果,也重視科學態度、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等隱性成果。
感受與問題: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中,還有一些其它問題和觀點現陳述如下:
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的想法即使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也應得到理解和尊重。沒有一個有利于教學創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環境,在那種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的壓力下,很難想象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會真正聚焦于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教室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質與量。
我們要提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學術觀念,讓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產生內動力,推動學生進步,體驗成功。所以,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就要隨時把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作為構建創新教學模式來探索、研究,并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并始終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提供寬松的多元化的自主發展機會,在課堂上不能有“你的回答不對”、“你的答案是錯誤的”之的語言。取而代之的是“你能不能再補充一下”、“你能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等等。因為表揚是人的高級需要,學生需要表揚,要根據他的分析找出那些是正確的,先給予肯定,以鼓勵他積極參與和敢于回答問題的精神,再請同學們幫助他補充和完善。這一點對于那些學習差的學生更為重要,使他們也能感受到“勝利的快樂”,從而樹立起了自信心。給學生創造出一個人人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新的優化環境。
科學研究論文:概論科學研究論文
1、科學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嗎?
現實中有很多人對此給予肯定回答。他們的理由普遍是: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于人類,又可危害人類。
表面看來,這種觀點比較,而且好像也與現實情況相符。但是,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考慮,則存在很大的問題。
在中世紀晚期之前,科學可以說是處于萌芽狀態,正負效應都比較小,相對于當時的人類來說,它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在中世紀晚期,一種新的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的科學在與宗教的斗爭中向前發展,這種科學認識的很多方面,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維薩斯的人體結構、伽利略對天體的觀察以及對運動的探討等,與宗教教旨相違背,科學的有些方面被宗教徒視為洪水猛獸,科學對篤信宗教的人來說,成了魔鬼。[3]
從16世紀到18世紀,近代科學革命得以發生并完成。在這段時間,科學總的來說走在技術的后面,科學的社會應用,特別是在工業生產上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科學的物質價值以及在創造物質價值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正負效應都比較小,但是,科學對人們的啟蒙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很少的一些人對科學有所非議,但是,總的來說科學的負效應并不大甚至沒有出現,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天使的一面。
自19世紀至今,科學走在技術的前面,得到了廣泛的社會應用,科學的正面效應逐漸呈現并擴大,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福利,此時相當多的人已經把科學看作是拯救人類的天使了。另一方面,科學所產生的負效應也在逐漸呈現并擴大開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環境問題的出現等使人們意識到,如果不對科學以及科學所產生的負效應加以考察并限制,科學很可能會成為踐害人類的魔鬼。當然,從現在的角度考慮,一些科學悲觀論者,還有一些持有其他觀點的人,如西方某些極端環境主義者、后現代主義者、科學的某些研究者有將科學看作是魔鬼的傾向,但是,科學的巨大負效應可以說還沒有出現,更多的人是不把科學看作魔鬼而作為天使的。
從未來的角度看,科學肯定會帶來更大的正效應,這一般不會有疑問,至于是否會帶來更大的,甚至是巨大的負效應,則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果科學的應用不產生巨大的負效應,則科學肯定就是天使了;如果科學在產生巨大正效應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負效應,但是,人類能夠解決科學帶來的負效應,且解決這一負效應的代價較小,則科學對于人類來說呈現的更多的是天使的一面。否則,則科學更多地呈現出魔鬼的一面。由此可見,科學是否是天使還是魔鬼,不單純與科學應用是否產生了巨大的正負效應有關,還與人類能否解決這樣的負效應以及解決這種負效應的代價有關。
一句話,歷史的經驗、現實的表現以及未來的展望表明,科學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2、科學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嗎?
有些人對此持肯定態度。他們的理由是:科學認識本身無所謂善惡,只有真偽、對錯之分,不帶任何主觀感情色彩,只是人們使用的工具。如果運用科學的人是天使的話,那么他就將科學造福于人類,科學就成為天使;如果運用科學的人是魔鬼的話,那么他就將科學造禍于人類,科學就成為魔鬼。如此一來,科學本身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之所以以天使或魔鬼的面目出現,根源在于人類,是人類的異化導致科學應用的異化,真正的天使或魔鬼應該歸結為人。
上述觀點有一定道理。愛因斯坦就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1]居里夫人說過,科學無罪,罪在于濫用科學。馬克思也認為,科技異化的根源并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的資本主義應用??疾炜茖W的實際應用,如核能既可以用來造原子彈,也可以用來發電;原子彈既可以用來進行非正義的戰爭,也可以用來保家衛國……等就比較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將會發現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在很多時候,人們抱著善的目的去應用科學,也會產生惡的結果。如歷史上的許多環境問題在顯現之前,人們是不知道有這樣的環境問題的。這類環境問題是人們在理性利用科學發展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不是人們濫用科學或者想利用科學破壞環境的結果。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是有其內在原因的:本體論上,近現代科學是在對自然進行祛魅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此使得自然不僅失去了目的,而且也失去直接的趨勢、價值、意義和變化,沒有內在價值,只有使用價值和工具價值,沒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被看作客體世界,按照我們的目的加以利用改造,成了一個任人操縱、處理、統治的對象,作為人類達到目的的手段,這從實踐和價值兩方面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抗;認識論上,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后現代主義等的研究表明,科學不具有的真理性,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也就是說存在不正確的地方,將這種帶有不正確認識的科學應用于改造自然時,造成環境破壞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方法論上,近現代科學主要是以機械簡單的自然觀作為基礎的,但是,我們知道,自然是存在復雜性的方面的,如此,當將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的方法運用到具有上述復雜性的自然界中時,一是將復雜性簡約為簡單性;二是舍棄了對非規律性現象的探求;三是沒有對非決定性現象進行探求;四是沒有對自然的經驗性方面進行探求;五是將不可分離和還原的研究對象系統人為地加以了分離還原……這從某種程度上是對自然的簡單性方面的認識或是對自然的復雜性方面的某種簡化,是對自然的不完整的認識。自然只是一個可以由實驗方法加以解剖的,由數學加以計算和由技術加以操縱的,沒有任何深刻的東西。由觀察實驗測量和數學方法等所獲得的,是對自然外在關系的局部的、簡單化了的認識,是對已被破碎了的自然的破碎的認識,獲得的是分門別類的知識體系,如物理學、化學等……掌握的是自然界分散的、斷裂的、點狀的、線性的規律,因此,按照這種分門別類的規律去改造有機整體性的自然時,很可能會與自然界系統的、的、立體的規律相違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DDT的認識使用以及造成環境破壞的過程說明了這一點。不僅如此,通過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科學在很多時候是對實驗室中的所構建出來的人工世界規律的認識,而不是對外在自然規律的認識,將這樣的認識應用于改造外在自然時,很可能會造成環境破壞。這應該是科學應用造成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和根本的原因。[2]
這就是說,科學應用之所以造成環境問題,并不單純是由人類不恰當地利用科學或帶著惡的目的應用科學引起的,而與科學自身的欠缺緊密相關。如果人們沒有意識到上述科學自身的欠缺,即使抱著善的目的去應用科學,也很可能會產生負效應,使科學成為魔鬼。這啟發我們,科學要想成為天使應該有兩個條件:一是運用科學的人是天使,他要將科學運用于造福人類;二是科學具有造福人類成為天使的本質特征。否則,即使運用科學的人是天使,也不能保障科學應用能夠造福人類成為天使。
相應地,如果人們抱著惡的目的或理念,如種族主義、國家沙文主義、恐怖主義和個人主義等,去進行科學認識和應用,是否就一定帶來惡的結果,使科學呈現魔鬼的一面呢?一般來說是這樣。不過,應該清楚的是,這種惡的結果也并非只與人類有關而與科學無關。試想,如果沒有核物理學的發展,沒有質能方程式的建立,人類能夠造出原子彈來嗎?原子彈能夠被某些壞人利用來踐害人類嗎?是不能夠的,是有關核物理學的知識使人類能夠打開“原子彈”這個“潘多拉魔箱”。如此,有關核物理學的理論以及質能方程式雖然是一個正確的理論,但不是一個好的、安全的、完備的理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維護人類的安全和生態環境。從這一角度考慮,有些人就把核物理學看作一個像魔鬼一樣的東西。這也啟發我們,即使某一個科學認識是正確的,也不能保障它的應用就不產生負效應,要想使其應用不產生負效應,還必須是完備的,符合安全性標準、倫理道德標準、環境標準以及可持續發展標準等。這樣考慮之后,像解釋溫室效應的理論,應該既是一個正確的理論,也是一個好的、安全的、比較完備的理論,因為該理論能夠給社會預警,給人類帶來安全感和道德感,很少產生或不產生負效應,促進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
如此考慮之后,我們就應該明白,科學有其自身成為魔鬼或天使的特征。這一點體現在其認識特征上。那種將科學認識與應用、科學事實與科學價值分離開來,從而認為科學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的觀點是錯誤的。
3、科學是天使不是魔鬼嗎?
有許多人對此持肯定態度。最常見的理由有:
(1)科學本身沒有過錯,科學之所以會造成負效應,是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
(2)科學是造成負效應的,不過,它帶來的正效應遠遠大于負效應;
(3)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們能夠避免科學魔鬼的一面,所以科學最終還是天使。
根據前面的論述,理由(1)是站不住腳的。
理由(2)著眼于歷史,忽視了未來,沒有看到未來的科學應用有可能產生巨大的負效應,且這樣的負效應解決起來的艱難。
理由(3)只是對科技抱著樂觀的看法,沒有多少事實和理論根據,不足為憑。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持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科學與技術是有區別的,科學求知,技術求利;科學是對自然的認識,技術是對自然的改造;科學不能直接物化,不會對人類生存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技術應用才會引起直接的不良后果。一句話,科學不是技術,負效應是技術產生的,不能將技術應用的負面影響后果歸結到作為認識體系的科學頭上,如此,科學就是天使不是魔鬼。
不可否認,科學是與技術不同的,這種不同表現在多個方面:對象上的,目的上的,取向上的,過程上的,問題上的,方法上的,結果上的,評價上的,價值上的,規范上的。[4]如果我們仔細尋找,還會找出更多的不同點來。不清楚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這種種區別,將會混淆科學與技術,把本是科學的(技術的)或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當成是技術(科學)或與技術(科學)相關的,從而造成對科學與技術的錯誤認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科學與技術一點關系也沒有,更不意味著技術應用所產生的負效應只由技術造成,與科學一點關系也沒有。
16世紀以前,技術常常來源于一些偶然的經驗發現。16、17世紀,除航海業外,科學的研究成果幾乎沒有或很少轉化為技術,真正的轉化是從18世紀蒸汽機的應用開始的。但是,“直到18世紀末,科學獲益于工業的,遠多于它當時所能給還工業的,在化學和生物學兩方面,至少要再過一百年,然后科學家才能給出任何可以取代或改進傳統的方法,而在醫學方面甚至還要更久些?!盵5]轉然而,到了19世紀中葉,情況發生了變化,科學開始走在技術的前面,科學引導技術發展或導致新的技術產生,重大的科學突破引起新的技術革命,成為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發生的最重要驅動力,成為技術和生產的源泉基礎。這使人們認識到,按照“為了認識而認識”的科學能夠應用于改造自然,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從電磁理論到電力革命,從粒子物理學、質能方程到核能的應用等,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推動科學向技術的轉化,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科學又是怎樣成為技術和生產的源泉基礎的呢?原來,現代技術為著實踐的目的,利用科學中所包含的原理去創造產品?,F代科學所獲得的認識體系以及嵌入其中的過程在理論上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預示著新技術領域的產生。鏈式反應的核能利用、半導體(晶體管)的發明、激光器的研制、基因重組生物技術的產生,都是來自科學理論的引導,而不是來自經驗探索或者來自已有技術的延伸。
一般而言,科學向技術、生產轉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1)科學原理(自然規律性)+目的性技術原理(含目的的自然規律性);(2)技術原理+功效性技術發明(技術可能性實現);(3)技術發明+經濟、社會性生產技術(社會經濟可行性實現)。[6]從這一角度考慮,技術不僅是人類借以改造與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質裝置、技藝與知識在內的操作系統,是一種人類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體系,而且還是人類把科學所獲得的認識能動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預期中,將科學認識原理現實化的系統體系;科學就不單純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而且還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知識基礎。沒有技術,科學的應用不可能實現,技術使得科學認識應用于生產物質產品,使科學物化,使得科學認識從實驗室中走向生產車間;沒有科學,很多技術創新就失去了創新的可能性空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技術在很多時候就不知道要生產什么樣的產品,也不知道生產這種產品干什么,甚至有時還不知道應該主要通過什么途徑生產這種產品。在科學應用的過程中,并不是科學轉化為技術了,而是變革技術以使科學認識所揭示的原理以及可能的現實應用物質化。那種廣為流傳和被人們接受的“科學應用就是科學轉化為技術”的說法是錯誤的。
正因為如此,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么說,科學是技術所以可能的內在根據,技術是科學受到社會重視,從而持續發展的外在條件。就此而言,科學類似于受精卵,技術就是孕育受精卵的子宮,我們的社會則類似于母體環境。沒有科學認識,很多技術創新也就不再可能,很多物質新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也不可能,進一步地,由生產過程和生產出來的新產品的使用過程所帶來的正負效應也就不再可能。鑒此,負效應并不單純由技術產生,它與科學緊密相關。試想,如果沒有核物理學的發展,怎么會有原子彈的誕生,又怎么會有人類面臨“核冬天”的威脅?如果沒有化學的發展,怎么會有化學工業的誕生,又怎么會有化學污染的出現?如果沒有納米科學的發展,怎么會有納米材料的應用,又怎么會有納米應用的潛在風險?如果沒有生物科學的發展,又怎么會有轉基因生物的出現,又怎么會有轉基因生物的環境風險和健康風險……一句話,如果沒有科學的發展,又怎么會有科學的應用——技術,又怎么會有科學應用所產生的負效應。科學使得這種正負效應成為可能,而技術則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兩者缺一不可。那種認為“科學沒有過錯,負效應是技術產生的”的觀點肯定是錯誤的。好的歸科學,壞的歸技術,從現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來看,對技術是不公平的,對科學也是不負責任的。
這樣一來,科學是天使不是魔鬼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
4、科學是魔鬼不是天使嗎?
如果科學是魔鬼不是天使,則應該達到什么條件呢?一是科學所產生的正效應小,負效應大,這時即使所產生的負效應可以解決,則科學仍有可能被看作是魔鬼。不過,從科學發展以及應用的歷史和未來看,這種情況并不存在。二是科學產生的正效應大,負效應也大,而且這樣的負效應不能解決或者解決起來非常困難,代價很大,此時我們可能更多地把科學看成是魔鬼了。科技悲觀論者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20世紀下半葉,在西方學術界出現的一股時髦的反科學思潮,也具有把科學看作是魔鬼的傾向。其具體內涵表現在激進的后現代主義、“強綱領”科學知識社會學、后殖民地科學觀、多元文化論、地域性科學、種族科學、極端的環境主義者以及某些女性主義科學觀等的有關論述中。綜合他們的觀點,中心含義是:科學知識是社會建構的,與自然無關,是科學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相互談判和妥協的結果;科學與真理沒有關系,所有知識體系在認識論上與現代科學同樣有效,非正統的“認知形式”應當給予與科學同樣的地位;科學是一個與其他文化形態一樣的、沒有特殊優先地位的東西;西方科學的出現與西方男性統治、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有著緊密的聯系,西方科學發展了西方霸權的工具,并導致了非西方的衰落……
如果科學確實如他們所說的那樣,那還真成了魔鬼。試想,如果科學真的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獲得的不是對自然的正確認識,那么科學應用將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只能是:科學越發展,對自然的錯誤認識越多,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越大,對自然的錯誤改造的機會越大,從而對自然的破壞作用就越大,人類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人類就越沒有前途。如果科學對自然的認識確實這樣,對人類來說,真是一個悲劇,科學就是一個魔鬼。
也許正因為如此,否定科學真理性的人們一般會走向科技悲觀論、生態悲觀論,認為科技是造成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科技的進步非但不能解決些許的環境問題,而且還會帶來新的更嚴重的環境問題。要解決環境問題,的出路就是徹底否定和拋棄科技,科學技術必須停止乃至后退,甚至主張人類應該回到前工業社會中去。
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它會導致相對主義和科學虛無主義,會導致反科學,不利于科技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是應該拋棄的。實際上,我們還真不能否認科學的相對真理性。
對于反科學思潮的其他觀點,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分析、反思和批判,吸取其積極的因素,拋棄其錯誤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是:“科學之所以變成第二種含義的‘惡魔’,這來源于后現代‘科學文化與社會學研究’對科學本質的歪曲,這不是科學的本來面貌。”[7]如此,由反科學思潮所持有的觀點來否定科學,把科學當成魔鬼是沒有根據的。
5、簡短的結論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科學認識及其應用之所以會造成正負效應,不僅與人們應用科學達到什么目的有關,而且還與科學認識自身的特征——正確性與錯誤性、自然性與人工性、性與局限性、安全性與危險性等有關。如果科學認識是正確的、完備的,抱著善的目的去應用科學,一般會得到善的結果,抱著惡的目的去應用科學,一般會得到惡的結果;如果科學認識是不正確的、不完備的,即使抱著善的目的去應用科學,也將會達至惡的結果。就此而言,那種認為“科學只是人們使用的工具,其所產生的正負效應取決于人們使用它的目的”的觀點是錯誤的,科學有其自身成為天使和魔鬼的內質。這也啟發我們,如果人類不改變自身,優化我們的社會,校正科學發展的方向,謹慎地應用科學,科學最終有可能成為魔鬼。
不僅如此,評價科學是天使還是魔鬼,應該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方面進行。從歷史的角度看,科學更多地扮演著天使的角色;從目前看,科學天使的一面表現得比較充分,魔鬼的一面還沒有充分表現出來;從未來看,科學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關鍵是看它所產生的負效應能否解決或在什么程度上解決。那種從科學既產生正效應也產生負效應,就得出科學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結論;那種從科學的進步,得出科學是天使,從科學的應用現實,得出科學又是魔鬼的結論;那種認為科學在應用之前是天使,在應用之后會產生負效應是魔鬼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不可否認,科學所帶來的正效應有可能遠遠大于其所帶來的負效應,科學之所以帶來負效應有時甚至很多時候是人們濫用科學的結果,科學是有可能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的,科學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其所帶來的負效應,沒有技術科學應用的負效應就不可能實現,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能使我們得出“科學是天使不是魔鬼”的結論,科學在未來還是有可能成為魔鬼的。不過,必須清楚,從目前的研究看,科學成為魔鬼不是由于20世紀下半葉西方反科學思潮給科學所下的結論,而是由于科學相對的真理性以及不完備性所導致的科學應用的負效應的日益巨大,以及解決這樣的負效應的艱難。
一句話,對于“科學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這一問題的回答,不應該望文生義,籠而統之地進行,而應該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具體地、有針對性地展開。否則,只會給出不恰當的答案。
當然,從邏輯的角度考慮,把科學歸結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天使不是魔鬼”、“是魔鬼不是天使”的人,實際上是用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either-orthinking),從二元對立的價值觀的角度來評判科學,很多時候獲得的是一種排斥了中間層次的極端想法(thinkingwiththeexcludedmiddle),存在不恰當性。如何避免這種欠缺,規避“科學是天使還是魔鬼”的二元對立判斷,給出恰當而的科學評價,是人類面臨的挑戰。
從科學發展及其應用的歷史、科學與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解決之間的關聯以及科學的社會研究等角度進行分析,“科學是天使還是魔鬼呢?兩者都是或都不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要具體分析,給出深入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正效應;負效應;天使;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