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中外教育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外教育論文:關于中外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
摘要: 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是我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要條件。本文通過對于中外一些現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并進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過比較,尋找我國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進我國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中外;教育理念;比較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科學管理的前提和保障。我國教育的歷史悠久,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但其教育理念和管理體制與外國相比有諸多需改進之處,我們需要學習和分析他國教育理念,以便促進我國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使其適應新的形勢,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1]。
通過對于一系列中外教育現象以及教育體制的學習探討,不難發現中外教育的一項重大差別:我們以課本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為課本。學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應加強“課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從課本中解放出來,以便使學生的視野能從狹小的“課本世界”擴展至廣闊的“生活世界”。
一、個性化與社會化
有一項關于“中美學生道德認識比較”的調查,內含若干涉及道德認知的問題,當我們對中美兩國學生的不同答案進行比較之后,會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學生社會化之差異。從中美學生對調查問卷中問題的回答可發現兩個基本現象:
(一)美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總是有多種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盡相同。而中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類似,這表明美國人在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沒作統一要求,即沒有向學生灌輸統一的道德價值標準。
(二)從美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含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攻擊性。從中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含有一定的“體諒他人”的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忍讓性。
這項調查顯示出,中國學生的社會化程度比美國學生高,而美國學生的個性化程度比中國學生高。
總之,能對社會發展產生效益的社會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會化的目的絕不是把所有個體都訓練成一個模式。社會化也絕不是個體對社會的消極適應,單純的消極適應只能保障社會的簡單延續,而不能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真正意義的社會化應當包括個體對社會的積極適應與創造。在強調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2]。
西方人比較重視自我意識的個性發展,多鼓勵學生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中國人則比較強調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在某些場合掩飾和控制自己的真實情感或真實想法。
學校的學習內容是與社會相連的,了解社會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
在法國,除了日常的各種社會活動之外,一般從小學三年級起學校就組織學生每年到外地去,離開家長的照顧討一段集體生活。
學生都要按照教師的要求,自己準備行裝。時間為2—3周,或去鄉村、山區,或去海邊,而許多地方都有政府開設的類似夏令營的基地,長期供學生們使用。
也學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參與爬山、騎馬、游泳、采集標本、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等活動,充分接觸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學校之外的廣闊世界。這類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而且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發達國家的學校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學校里所學的內容是與自己周圍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并使學生主動而且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役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并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忘不了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書上,學校生活則與社會生活隔離[3]。
二、關于考試外國壓力也很重不僅考還要公開排名
楊福家教授談中外教育差別在哪里,提到及時個差別是:同學進學校的門是不一樣的,這個關是不一樣的。
中國總的來講,從古代開始到現在都非常重視考試?,F在一談到應試教育這么幾個字,就有種貶義,實際上認為不然??荚囈灰??要!考試本身其實并不壞,但有一點我們要檢討的,就是中國學生現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終身。
在復旦大學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同事來見楊福家教授,他當時心情非常不好,說他的女兒考了99分。楊福家教授不認為99和100有什么差別,誤差百分之一是國際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讓他無話可說,他說,差一分能進你們復旦大學嗎?教育電視臺每年暑假就要公布今年低錄取分數多少,而且教委宣布,所有進大學的人,都在這個錄取分數線以上,沒有一個人開后門的。這個分數實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國要進好的大學,一般要有五個方面的要求。
及時,有個sat考試,一年考7次,隨便你什么時候考,滿分1600分,進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沒關系,負擔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興什么時候去考就什么時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學220個學分,至于你三年學完也可以五年學完也可以,220個學分,每一門課5個學分,屬于學分制。
第三,他考試的平均成績要比,什么叫比,不是一張考卷是全部的分數,一張考卷給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對了,給你50分,平時如果你做一個航天的模型,玩一個能夠遙控的風箏,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時還有其他作業,甚至于對同學的幫助都算分,這樣子綜合起來看你是a還是b。
第四,考大學要有推薦信,推薦信不好隨便寫,要有個性的推薦信。中國很多學生總是要出國了,就找一些名人寫推薦信,甚至于把草稿已經寫好,我感到都是廢話。楊福家教授介紹一個同學到了斯坦福,老師一看就行,為什么?這里面寫了一句話,楊教授說,這個同學從小修電視機,什么壞的電視機到他手里都能修。斯坦福一看這里有他的個性,能修電視機的人他做實驗恐怕不會太差,要他。所以有個性的推薦信非常重要。
第五,個別來談,很多同學老師找你一談就很清楚了。
在不少人印象中感覺國外的孩子很輕松,而事實并非如此,有時候考試的壓力比我們的中學生還大。據南京外國語學校董正?校長介紹,以麻省為例,從2000年開始,初二到高二年級每年都會舉行數學、英語、科學三門課的全州統考,不僅統一試卷,統一閱卷,還在媒體上公布排名。如果學??疾缓?,不僅校長,教育局長的壓力都很大,如果整改之后仍不見起色,校長要么遭免職,要么學校因為聲譽差學生紛紛轉學。和我們情況差不多的是,美國也有“學區房”,好學校附近的房價會很貴,擇校的家長也很多。英國孩子就更不輕松了,夏副校長介紹,英國學生在7、11、14、16歲時要參加4次全國統考,成績的進入a水平預科階段。國家會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將所有中小學生在網上公開排名,由于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學校之間競爭壓力非常大。
三、關于選修課:即使一個學生想學也開
雖然美英的學校和學生都在背負巨大的應試壓力,但對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卻倍加重視。董校長說,他在美國“跟蹤”了夏倫中學的校長整整5天,發現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交往、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體育、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形式來實現。美國一些名牌高校對學生綜合能力非??粗?,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試(相當于我們的高考)滿分學生,原因就是因為綜合能力不過關。在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也是如此,學校有58個社團,選修課設置非常多,可以說只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爭取開設,沒有老師就請輔導員,比如讓警察來教防衛知識,讓醫生來教緊急救助等,即使是一個學生想學學校也會開,比如:演講、集郵、冰球、中文等。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和別人相比,對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強,伊頓公學已培養出了19位首相。
四、制造神童與保護天性
曾今有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三歲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兒園老師教的。這位母親一紙訴狀將幼兒園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此前,孩子能把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而自從識讀了26個字母,這種能力就喪失了。這位母親以幼兒園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為由,要求幼兒園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結果是,法庭判幼兒園敗訴。在這里,保護兒童天性的教育,并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高校中也是如此。而相比較之下,深圳一名五歲女童在其父母的訓練下,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現已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的3020位,創立了一項新的吉尼斯紀錄。
加快學習的速度和加大學習量是我國教育中最常見的現象,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快。目前我國的超常教育其實只是“使常態學生變成超常學生的教育”。以犧牲個人的長遠發展為代價,僅獲得曇花一現的輝煌。在過去中國人的教育理念中,有沒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學業知識[4]。
以繪畫交流舉例,中外學生的繪畫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外國學生的畫從題材、畫風、構圖、色等方面來看都顯得很自由,而中國學生的畫面則顯示出一種固定的模式,即教過的痕跡特別重,畫面中凸顯不出學生自己的風格。
原因在于什么呢?我國的教育方法是先畫出示范畫或者給所有的學生指定同一個參照標準,模仿著畫,由老師根據學生們的模仿程度來評價誰畫得好,畫越相似就越好。
把既有的審美標準先入為主地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斷地否定自己的看法,同時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感受以適應即定的標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刻意模仿中逐漸喪失了個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獨特的觀察視角,也喪失了天然的想象力與原創性。
而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是,不應過早地告訴學生某一種既定的標準,否則會使她們的思維缺乏彈性而定型化。我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藝術技能和熟練技巧,創造力與想象力受到忽略,他們只能模仿而難以走向創造。中外美術教育存在的差異主要在于,是美術技能重要還是自我表現重要。
放眼于世界,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國的風范,注重培養學生關注世界。譬如,在活動室里掛著巨型世界地圖。當學生們吃中國豆腐時,就在地圖上找中國;吃西班牙海鮮飯時,就以最快速度在地圖上找西班牙;吃麥當勞時則順便將美國介紹一番。日本的學生唱各國的民謠,唱到哪國的民謠,就同時介紹該國的相關知識。令人感慨的是,我們在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時,人家在教學生放眼全世界。
五、關于班級盡管沒有班主任但秩序井然
和我們不同的是,英國學校沒有班主任也沒有固定的班級,但學校秩序井然,學生習慣良好。讓夏副校長疑惑的是,難道他們的老師比我們能干?難道他們的孩子就那么聽話?曼徹斯特大學一位教授說他在中國發現一個有趣的事,老師要求學習好的學生主動幫助學習差的共同進步,認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而在英國非常強調個人的獨立性,每個人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英國的孩子同樣表現出樂于助人的品質。以課堂教學為例,中國學校強調學生要樂于助人,而課堂的學習過程是個人獨立的,而英國學校的課堂學習過程一直是合作的。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也往往采用苦口婆心的說教方式,但現在則尋求完整的教育,滲透的教育。雖然沒有固定的德育課程、德育老師、班主任,但實際上每一堂課,每個老師都承擔了這種教育的職責。
六、結語
通過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差異,種種差異造成的后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然而,教育理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年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沉淀和融合,雖然本文沒有提到,但對于國外的教育理念,也要抱有理性的態度,國外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國內的也不一定都是落后的。在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上,沒有什么的對與錯,一切應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前提,將學生的需要作為出發點,聽從學生們的心聲,在考慮教育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思維、“人本位”理念,取長補短,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完善我國的教育事業,從而促進我國教育進程的進一步發展。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史對比分析
一、設置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向的初衷
當我們研究教育問題時,我們無法將一個個教育問題封閉起來,孤立地就事論事,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追根溯源,去探尋那些導致今天教育現狀的種種因素;我們也無法將我們的教育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割裂開來,閉門造車。因為歷史的、別國的教育都對我們今天的教育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不容忽視的作用?!叭魏纬錾恼鎸嵱行У慕逃际敲褡迳钆c特點的寫照。它根植于民族的歷史中,適應于它的需要”[1](P65)。忽視我們自身的歷史傳統,我們的教育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喪失生存的土壤。同時,“以正確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研究國外教育制度的作用”,以便“促使我們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教育制度”[2],使本國人民意識到自己教育制度中的優勢、缺陷,尤其是“對照別國,發現本國的弱點,并予以改進”[1](P63),這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所以,當我們研究今天的教育時,不可能回避歷史的和別國的經驗?!肮沤褙炌?中西融匯”,將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融于一爐,對其進行比較鑒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既吸取我國教育歷史中的精華,又借鑒國外教育歷史中的成果,并結合當前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建立起一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有現代教育意識的教育史研究新體系,這是我們在碩士生階段教育史專業設置中外教育史比較方向的初衷。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再發現———促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
從事高等教育的人都清楚一個事實:碩士階段的教育不同于本科階段的教育。相對而言,碩士教育階段更側重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呢?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關于引導學生發現和再發現的主張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布魯納認為,人類的全部活動中的最獨特之點,在于人類能夠親自發現,人不是一個被動的有機體,人掌握概念、解決問題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發現是教育學生的主要手段,教師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引導學生搜集、鉆研有關資料,通過積極思考,自己體會,從而“發現”概念和原理。按布魯納的話來說,發現學習就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能力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發現”與“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這里特別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布魯納指出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于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找正確結構和意義”[3](P465-470)。具體在教育史研究領域,設置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向的目的首先就在于使學生從歷史上已有的教育現象出發,通過自己的探究性學習,深入體會造成此種教育現象的社會歷史原因,并通過對中外教育史的比較研究,發現中外教育歷史中被遺忘的或尚未發現的新的研究領域。但更為重要的是,設置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向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對已有的史料、史實、知識結構和教育問題進行再發現,使這些教育現象在學生的頭腦中重新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體悟,尋找出教育的真諦。這種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是一個相當艱辛的過程,甚至是一種痛苦的、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勞動過程,但也確實是使人意志受到磨練、思維得到升華的過程。因此,通過中外教育史的碰撞與比較,著實可以使學生走出僅從中國教育史著眼或僅從外國教育史入手研究教育問題的局限,促使學生從比較的視野重新審視以往對教育問題的看法,積極思考中外教育的異同,“發現教育問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辦法,以及發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則”[4](P436)。
(二)寬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史領域,以往學生看問題,僅僅從自身所主攻的研究方向的角度出發。研究中國教育史的學生,埋頭于鉆研中國教育史方面的知識和史料,雖能達到一定深度,但對外國的教育歷史知之甚少,思路難以拓寬;而研究外國教育史的學生,雖然對外國的教育研究得比較到位,但卻缺少對中國教育歷史和現狀的應有了解,因而難以很好地對外來教育制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事實上,中外教育在歷史上是互相借鑒、互相融合的?!拔覀兊淖嫦炔粌H曾以印刷術和指南針推動世界文化的歷史車輪前進,更曾以儒家思想和考選制度有功于各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建樹”[5](P4)。而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化,西方的近代學制直接影響了中國現代型學校誕生的進程,為中國近代學制的完善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鑒??梢哉f,“我國既是文化教育的輸出國,又是文化教育的輸入國”?!巴咨频匕褨|西方教育史溝通起來和妥善地把中外教育史掛起鉤來”[5](P4),有利于拓展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認識到人類教育歷史的整體性。因此,設置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向,意在彌補碩士研究生培養中以上兩種偏向的不足,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教會他們以比較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中外教育發展中的史實,使其知識體系既植根于中國教育的肥沃土壤中,又能充分吸收外來教育中有益的成分為我所用。
(三)相碰撞———為教育改革尋找切實的借鑒
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世界的文化教育都不是絕緣體”,“世界文化總是通過彼此接觸而向前發展的”,“當各國在戰火紛飛的時刻,他們的教育文化常常是和平相處或互相取長補短的”,“當今各國的學校都是混血兒”[5](P3)。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客觀上使得東西方文化教育及時次發生了大規模的碰撞,產生了聞名遐邇的文化教育之城———亞歷山大利亞城,將當時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教育集于一堂,哺育了歐洲文化教育幾千年,成為“人類文化教育前進的淵源”[5](P4);在我國宋代,富有歷史使命感的理學大師們將外來的佛教、本土的道教引入到儒學中來,使它們發生碰撞,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體,融合佛、道的新儒學———理學思想體系,并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統治思想的主干,影響中國文化教育事業達千年之久。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教事業的進步,世界各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到一起,任何國家的教育事業都無法脫離其他國家而單獨存在,也不能脫離歷史傳統來研究教育問題,而應從各國歷史的經驗教訓出發,使它們與當前的教育改革發生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發現真理的光芒,使其成為我們切實有力的借鑒。如: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就在相當程度上借鑒了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意在充分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參考了新傳統教育派的主張,以便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學會“人類積累的知識”,掌握某些人類歷史上“永恒不變的要素”[6](P236);而且,還主張發揮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對學生“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建構以“情”為根基的主體發展觀[7]。實踐證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確實可以促使中外教育在現實的基礎上發生碰撞,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提供切實的借鑒。
(四)融多元———當代教育發展的呼喚
當談及世界教育史時,人們關注更多的是以歐美為中心的強勢國家的教育,似乎世界教育的歷史只有西方的歷史,或僅僅是歐美幾個強勢國家的歷史。而事實上,“歷史從東方開始”[8](P160),人類教育的發達以東方為先。亞述、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教育是早于歐洲的希臘、羅馬而興起的,其在教育內容、方法以及管理上,在當時堪稱是相當完善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及其不同時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人類文化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就世界教育的肇端和進步來看,多元論恰是正確的。很多現在看似弱勢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教育,都在歷史上作出過貢獻。如,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曾經為人類文化教育,特別是西歐文化教育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紀興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相當落后的,但是由于推行開明的文教政策和尊師重教、鼓勵學術研究的有力措施,在繼承東、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迅速發展了自己的文化與教育,從而建立了“一種融合了猶太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傳統的混合文明”[9](P360)。阿拉伯偉大的數學家花剌子模創立了代數學,他編寫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于12世紀傳到西歐,一直到16世紀還是大學使用的教材。通過學習他的著作,西方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數字。阿拉伯的醫學家伊本?西那被譽為“醫中之王”。他的《醫學原理》一書討論了傳染病、寄生蟲病、皮膚病、精神病等廣泛的醫學問題,記載了七百六十多種藥物,因而有“醫中圣經”之稱,該書在12世紀至17世紀一直是西歐大學醫學科教育的主要教材。阿拉伯哲學家伊本?路西德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解、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傳了幾個世紀,對西歐重新認識古希臘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3](P153)。阿拉伯的赫克邁大學是中古和近代的及時所大學,當波倫亞、巴黎、薩勒諾、牛津、劍橋還沒有出現大學的時候,赫克邁大學已經將學術上的火炬高高地舉起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成果,傳入處于基督教統治之下幾近陷于愚昧的歐洲,使那些久已忘記希臘學術的士子耳目一新,從阿拉伯的譯著中重新發現古希臘文化教育的輝煌;使那些長期以來被基督教控制的學校從繁瑣的宗教論證和枯燥的教條記誦中解放出來,獲得新的學科內容和方法,這不僅給予歐洲學術文化以生機,更為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為文藝復興作了先導[5](P53)??梢哉f,“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在底格里斯河一帶預備的,不是在頓河、泰晤士河、萊茵河、第聶伯河一帶預備的。邁蒙、易斯哈格、薩頓姆、花剌子模和其他阿拉伯學者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而佩特拉克、但丁、伊拉斯謨等,便是沿著這條路徑走去的。文藝復興既蒙阿拉伯人的引導,則人類文化應當感謝阿拉伯人的盛意”[5](P81)。因此,應該將東方古國教育史放在和西方古國教育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們共同構成了多元化的世界教育,組成了世界教育史的框架。到了當代,世界的文明范圍進一步擴大,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更加緊密,各國都必須不同程度地面對多元化的世界。如何正確地認識處在多元化中的世界各國的文化教育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消除彼此之間的文化偏見,增進對自己文化的自尊和對他國文化的尊重與理解,是擺在當今世界各國面前的一個共同的議題。以歷史的眼光、比較的視野積極思考每個國家的文化教育存在的原因和價值,以及各種文化在一起互惠的益處,從而在世界各國不同文化教育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使它們互相融合、吸收,取長補短,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當代世界教育的呼喚。
(五)新領域———教育史研究的探新與拓展
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中外教育史,近些年來,在國內除了少數幾所學校為碩士研究生開設此研究方向外,其他學校少有涉及。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雖然也有不少學者在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采用過這種方法,發表了一定數量的論著,但較有影響的還是張瑞幡、王承緒二先生主編的《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其中對中外教育歷史的發展與演變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和比較,對后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發性。但可能由于篇幅所限,該書對很多教育問題僅作了一般性的論述和比較,尚缺乏更細微的、多方位的探討和更深入的學理性分析。除此之外,在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面,很難找到更為系統、的論著??梢哉f,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工作,既是對中國教育史研究的拓展,也是對外國教育史研究的拓展。我們從2002年開始招收及時屆該領域的研究生,至今已招收六屆,其中已畢業三屆,在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面進行了艱辛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近年來的探索實踐
(一)篳路藍縷———師生同下真功夫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這正是我們在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這條崎嶇的山路上艱辛探索的真實寫照。我們企盼摸索出一條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能提供有效借鑒的路徑。為此,我們刻苦鉆研、身體力行,師生同下真功夫。首先,導師以身作則,在招收及時屆研究生前已經在該領域探索了多年,數年如一日地埋頭于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并與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同行積極探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力求做到“經師”與“人師”的結合。與此同時,歷屆學生也以導師為榜樣,刻苦鉆研學問,廣泛涉獵書籍,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專業積淀和興趣愛好,初步確定自己的主攻課題,并細心鉆研有關資料,其中既包括古文獻資料,也包括外文資料,為自己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積累有益的素材。如:對教育家的思想感興趣的學生,平時就注意搜集并鉆研有關資料,不僅僅只是教育方面的史料,而且包括與之相關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科技等各方面的資料;對宗教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感興趣的學生,平時就注意鉆研宗教和教育方面的書籍和史料,包括宗教的產生、傳播以及對教育的影響和教育對宗教信仰的反作用等。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上,殫精竭慮,深入進行比較思考。此外,學生們還注重自發組織讀書報告會和舉辦專業范圍內的學術討論會,交流思想,提高思維,互相取長補短。與此同時,在導師的鼓勵下,積極地參加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學術會議以吸取學術營養;踴躍向專業學術期刊投稿,,將自己零星的想法通過這些學術交流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內化為自身的獨特體悟。就這樣,師生一心,伏下身去,埋頭于中外教育史的浩瀚海洋中,下真功夫開創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的新局面。
(二)深思熟慮———把握選題,剖析研究的可行性、創新性與價值
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可以說是碩士生階段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直接反映著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成果。而把握選題,又是整個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的重中之重。為此,在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我們緊緊圍繞中外教育史比較的有關問題,從嚴要求,認真剖析研究的可行性、創新性與研究的價值,務使每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下面僅以2004級(即2007屆)碩士研究生王亞輝同學的選題為例來說明我們是如何把握選題的。王亞輝同學的選題為《“信仰”與“理性”的交織和互動———宗教視域下的宋代書院與中世紀大學之比較》,它的可行性在于宋代書院和中世紀大學是中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而且在辦學時間上也大致相近,具有可比性;前人又曾從兩者的形成機制、辦學精神、教學管理、藏書功能等方面進行過比較,這可以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但是,從宗教的視域對兩者進行比較,國外還沒有此方面的論著;國內只有彭嵐同志2000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宗教對中國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影響之比較》的一篇文章。文中闡述了宗教對兩者的影響關系,但該論文是把儒學當作宗教———儒教來與基督教進行比較的,而把儒學作為宗教,在目前仍很有爭議。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真正從宗教的角度去研究宋代書院和中世紀大學之間關系的論著。而佛教、道教對宋代書院的影響和基督教對中世紀大學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歷史事實,對二者的比較研究既有現實意義,又有一定的深度。王亞輝同學利用自己幾年來對宗教和教育的研究積累,較深刻地探討了佛、道對宋代書院影響與基督教對中世紀大學影響之異同,這成為他的這個選題的創新之處。至于這一選題的價值,則在于它從客觀歷史的角度去進行宗教對兩者產生影響的共性及差異性的比較,透視中西方文化和教育,反思信仰和理性的關系,文章有個性、有深度,從而有助于加深思考,并有助于解決當前教育中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
(三)初顯成效———探索取得了理論與實踐成果
數年來的探索使我們積淀了較為豐厚的研究基礎,在中外教育史比較方面產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如:導師先后承擔并高質量完成了國家教育部《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與實踐比較研究》、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中外德育比較研究》、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中俄教育比較研究》等課題;出版了《人性:存在與超越的省視———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與實踐比較研究》、《大起大落的命運———杜威在俄羅斯》等著作;在專業雜志上發表了《文理學科的相互滲透與結合———當代中外高教改革面臨的共同問題》(《高等師范教育研究》)、《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與實踐之差異及其成因》(《教育理論與實踐》)、《中西方德育比較概論》(《河南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的中國特色:建構以“情”為根基的主體發展觀》(《河南大學學報》)等比較方面的論文,并在社會上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疤依畈谎?下自成蹊”,研究生們經過學術上的磨練,也在中外教育史比較的體悟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一篇篇研究成果脫穎而出,如:《倫理的政治化與倫理的哲學化———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踐行過程之比較》(王娟華)、《傳統的反叛:中西方現代教育的思與行———歐美現代教育運動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教育革新之比較研究》(于書娟)、《“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教育視野下張之洞與福澤諭吉西學思想之比較》(周娜)、《洪堡德與蔡元培大學改革思想與實踐之比較》(徐曉颯)、《“道法自然”與“以天性為師”———中西方自然教育觀之比較》(王文禮)、《返于自然與超越歷史———盧梭與梁啟超“賢妻良母”女子教育目的觀之比較》(李琳琳)、《“信仰”與“理性”的交織和互動———宗教視域下的宋代書院與中世紀大學之比較》(王亞輝)、《裴斯泰洛齊和晏陽初鄉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比較》(張愛梅)、《中美高師生教育實習發展之比較》(常艷麗)、《中英教育督導制度發展之比較》(王為民)、《中美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發展之比較》(楊婧)、《余家菊和森有禮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之比較》(王雅芳)等,這些論文從不同視角、不同歷史時期進行比較研究,雖在某些方面尚顯得有些稚嫩,但畢竟對教育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感到收獲頗多。
三、探索中的體認與感悟
(一)難度之大,不容否認
如前所述,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只能在借鑒有限資料的基礎上“摸著石頭過河”。而且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兩者任通一史已是頗有難度的。就中國教育史來說,“中國教育的發展源遠流長,涌現出了眾多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許多獨具的特點和優良的傳統”[10](P1)。如此豐富的教育內容,若要精通,必須深入鉆研,充分占有史料不可。而中國古代的史料可謂是浩如煙海,并且大都是不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較艱澀的文言文。而外國教育史的內容也是極為廣泛的,“從縱向而言,它涉及從原始社會直到如今的人類教育的產生和演變的全部過程”;“就橫向而言,它涉及除我國之外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的發展”[5](P1)。這么寬廣的范圍、浩繁的內容、龐大的體系,即使原始材料全是現代漢語,研究起來也是頗有難度的,何況原始材料大都是用各國自己的民族語言或被翻譯成國際通用的英語語言來書寫。要將中外教育史兩者結合起來,時兼古今、地兼東西,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它非要我們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潛心研究不可。然而,對中外教育史的比較研究無論難度有多大,卻是一件很有意義、值得做的事情。中外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寶藏,有些寶藏必須通過我們比較鑒別才能發現它的現實價值。“教育史學家說,研究物質變化的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等等,要在實驗室中進行;作為社會科學的教育科學則不盡然,雖則許多比較具體的課題可以通過實驗取得答案,但許多具有理論性、根本性和久遠性的重大課題是無法著手實驗研究的”[5](P1)。要論證或判斷這種課題,繼續借助歷史發展的往事并在比較中來反思和解決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史不啻是教育科學的實驗園地。那么我們可以說,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是其中的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幼苗。
(二)知難而進,融通中西,尋找教育的真諦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也;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清]彭端淑:為學)。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追求學貫中西,是每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的人生態度。例如,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把教育事業作為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武器,為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奮斗一生,為改造中國的舊教育、創造人民的新教育而奮斗一生。陶行知先后就讀于家鄉私學、南京匯文書院、金陵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曾以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祿為師,并取得博士學位。他先后擔任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教授、教育專修科主任、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授、教育科主任,《新教育》雜志主任干事。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他可以得到高官厚祿,但是他卻放棄優越體面的生活,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投身于廣大平民的新教育、廣闊農村的鄉村教育的開拓中去。他輕視那種只是爭權奪位的“政客式的教育家”,認為“及時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或者“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個邊疆教育的先鋒”[11](P119)。懷著對民族、對勞苦民眾、對兒童的深摯感情,他先后開辦了曉莊師范學校、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等教育實驗學校來實踐他的教育救國的理想;在此期間又撰寫了《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生活即教育》等文章,論述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觀點,將他所學的中西方教育理論貫穿起來,應用于當時中國的教育實際,最終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人民大眾的生活教育理論,他本人也成為我國現代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家[12](P1)。大師的境界也許不是我們這些平凡的學者所能達到的,但是他們為我們樹立的榜樣,卻是可以令我們追求的。面對困難迎難而上,追求學貫中西,以比較的眼光,分析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人類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進程,總結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體察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尋找到教育的真諦,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鑒,是筆者數十年來所孜孜以求的。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模式對比探究
一、幾種不同教育實習模式介紹
1.美國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實習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各州全部取消了師范院校的獨立設置,未來教師由各大學師范學院或師資培訓機構培養。到60年代末,人們發現,美國這一“開放式”的教師培養模式并沒能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培養出高質量的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美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專家們對如何培訓高質量教師進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專家將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引入教師培訓之中。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任何領域的專家知識都可以分解為兩大類:及時類為回答世界“是什么”問題的知識,被稱為陳述性知識。第二類為回答“怎么辦”問題的知識,被稱為程序性知識。后者又分為兩個亞類,及時類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熟練的技能,被用于經常出現的情況;第二類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認知策略”,被用于新穎的,需要創造性的情境。及時大類知識可以通過看書或教師的傳授獲得;第二類知識因涉及“怎么辦”的個人經驗,必須通過實踐和個人體驗才能獲得[lj。研究者按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專家和新手對比的方法,分析專家教師和新教師之間的差異,發現專家教師和新教師陳述性知識不僅內容有差異,其組織也有明顯的區別,這就導致二者的教學能力有顯著的差異。
師資培訓正是為了縮小新手與專家教師之間的差異,對新教師進行“量體裁衣”式的訓練。這種訓練模式應用于教育實習,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實習模式。由于教學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訓者所具有的兩類知識決定的,為了豐富學生的陳述性知識,美國教師教育機構采用增設教育理論課程的方法,使這部分內容占教師職前培訓內容的25%。同時,為豐富程序性知識,將教育實習時間加長,占職前培養內容的12%。具體操作是:將整個教育實習分成三種類型:模擬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模擬實習:基本上在教育學院內或實驗室內進行。采取微格教學的方法,利用聲、像手段對師范生應掌握的各種教學方法、技巧進行選擇性模擬,對學生的講授錄像后由指導教師做出客觀的評價與分析,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圖式,并最終熟練掌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各種技能。教育見習:主要讓學生了解中小學教學實際,協助中小學教學工作,并承擔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學院,這項活動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并貫穿于二、三學年。教育實習: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實習生到校方認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學開展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出每月和長遠的教學計劃,一開展教學和評定中小學生等,并從中驗證和再現己得出的結論,進而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大學則派視導人員進行不少于6次定期視察,評估教學進展情況。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四學年,時間長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規定了低下限,有的州總教育實踐時間為1年。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實習的內容被進一步拓展,表現在實習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強調在實踐基礎上提高師范生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
隨著英國人口的顯著下降,學生人數逐漸減少,教師人數相對過剩,教師質量問題漸漸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英國政府在1983年向眾議院提出“提高教師質量”的白皮書,對新教師的培養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對師資培養的要求,嚴格選拔學生,明確課程標準,重視實踐經驗[2j。經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人們發現師資培訓的關鍵在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勝任能力,突出中小學在培訓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學教師具備的知識和實際運用知識的方式與師范生在高等學校發展起來的一些知識和運用方式有所不同。兩類知識屬于不同類型,都是師范生應掌握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否己具備參與培訓師范生的資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綜合兩類知識,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訓師范生。
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制定有關教師的培訓條例,明確提出教育勝任能力應包括:組織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計劃能力,課堂教學和管理能力,會使用教學策略,具有教學評估能力:指出教育勝任能力是衡量培訓效果的“核心標準”;中小學方面要在教師教育勝任能力的培養上負“首要”責任。這一條例的實施,逐漸形成了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適用于不同的培養對象,其一是大學的教育學院培養本科學歷的新教師:其二是一種研究生學歷教育,學生完成培訓后可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及時種類似于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在實習方式上,大學與中小學校在雙方互惠基礎上建立一種伙伴關系,成立由實習學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學教育學院組成的“伙伴關系指導小組”。實習生指導教師有兩類四種:一類來自實習學校。其中一種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科指導教師,負責實習生的教學實習,并同大學的指導教師合作指導實習生:另外一種是專業指導教師,主要職責是協調各學科指導教師的工作,對實習學校工作的總體進行布置。另一類來自大學的教育學院,其中一種負責聯絡:另一種為教學指導教師,負責對實習生所授學科的評價和指導。在實習時間和要求上,由于實習的要求明確具體,實習過程中突出“重負荷教學訓練”的特點,實習生需承擔教師工作量的1/3,約每周10節課。實習時間相對較長,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見習和實習。第二類培訓模式是針對及時種教育實習時間相對較短,實習生無法透徹地領悟中小學教育工作的本質特點和規律,不能掌握教師職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和教育教學方法,而提出的教師培訓模式。如萊斯大學的師資培訓計劃[3j,它通過對本科生經過一年教育專業的培訓,使其獲得碩士學位。
3.德國兩段式教育實習模式
德國歷來重視師資培訓,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師培養的改革作為重要課題。教育實習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德國自從建立師范教育以來就很重視教育實習工作。1696年,弗蘭克創設了教師研習班,選擇的學生施以5年的課程,其中包括見習、試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學問題討論。1826年普魯士皇家“通諭”首次在法令上詔告設立實習教師見習研習班,并正式確立取得教師資格須經過兩次考試,在兩次考試中須經3年的實習。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實施實習教師體制及第二次國家考試立法。規定任教者必須通過修業和見習兩個階段。修業階段是學完規定的課程,包含作為“學校實踐教育實習3次共12周”,要通過及時次國家考試;通過及時次國家考試后再進入見習階段,見習包括教學見習和教育實習,時間在1年以上。實習期間每周上12課時及制定教學計劃,學習教授法等。實習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國家第二次考試,考試合格后可獲得教師資格。
4.我國的理論一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起步較晚,及時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高師教育實習的理論及實踐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革。在理論研究方面,近些年來一些研究者將認知心理學成果引入教師培訓,對教師行為及課堂監控能力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具體成效。[5:[63在實踐方面,教育實習的改革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未來教師的素質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實習時間有所增加,師專實習時間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實習時間一般為8至10周,并明確規定了新教師試用期為1年。實習方式多樣化,有校內的模擬實習及到中學教學見習、教育實習:實習地點由集中到分散,從單純由高校帶隊教師指導實習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實習中學指導實習。實習內容更加豐富,除了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見習、實習外,還增加了課外活動指導,參與中小學教學實驗、社會實踐、教育調查等內容,以培養師范生的綜合素質[7:。
二、幾種教育實習模式的比較
教育實習模式主要用教育實習的目的要求、教育實習形式、教育實習的方式、教育實習的時間來表征,現將4種教育實習的特征。由此表可看出,在教育實習的形式上幾種模式沒有多大差異,但在實際運作中,教育實習所經歷的時間,實習的方式及達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實習目的要求上,美國、英國的兩種模式對學生的各項技能要求比較具體,便于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德國則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試,通過部級的考試方能任教[8j。我國教育實習的目的要求則過于籠統,不利于對實習生的評價。另外,美國、英國、德國的教育實習都強調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并開始實施通過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實踐,培養教育碩士的計劃,這說明其師資培養逐漸向“研究型”方向轉變,使職前培養與在職進修界線日益模糊,體現出終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國盡管教育實習形式、方式趨于多樣化,但仍處在理論一應用層次,且在較短的教育實習期間不可能培養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在教育實習的時間安排上,美國、英國、德國的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時間長,對教育見習都有明確的任務,并給予充分的時間。而我國教育實習時間相對較短,特別是教育見習時間僅僅為幾課時,是結合教育學及學科教學論等課程的學習所開展的活動,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學生無法真正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校的教學實際。
從教育實習的方式上看,美國、英國、德國的教育實習基地較穩定,且師范生所選擇的實習學校往往是畢業后就業的場所,因此中小學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較高。而我國的師范院校雖然也建設了一些實習基地,但對眾多實習生來說,穩定的實習基地相對太少,且中小學由于受到升學壓力,擔心教育實習影響其教學質量,對教育實習并不熱心。因此每年教育實習時,高校組織者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聯系實習學校,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出現實習難的問題。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盡管近年來我國部分師范院校對教育實習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視模擬實習,延長實習時間,建設穩固的實習基地等,但總體上講我國的教育實習與美國等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我國的教育實習理論研究滯后,目前仍處在理論一簡單應用層次,實際上理論與實踐呈分離狀態,從而教育實習改革不教育實習的質量。因此,筆者認為,僅僅是實習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對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對實踐的不斷分析總結基礎上,從課程設量、實習目的要求等各方面進行總體改革,從而形成新的教育實習模式。三、改革我國教育實習模式的建議結合我國的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可采取兩段式螺旋上升的教育實習模式。即:將理論一單應用的模式按學生的認識順序擴展為感性經驗一理性認識一實踐應用一理論提高的模式,將教育實習分成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部分。
具體操作是:在第六學期結束時,布置教育見習的任務,讓學生明確目的要求。在第七學期開始就進行為期3周的分散式教育見習。這種見習主要參照英、美的見習方式,制定詳細的見習計劃及任務表,并延長見習時間,使實習生有章可循,可避免我國的盲目走過場的見習方式。讓實習生了解中學教學過程,觀摩專家教師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3一4課時的實際教學。見習結束后學生回校學習學科教學論,實現由感性經驗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同時學習美國的模擬實習,采取微格教學的方式分別對學生進行教學技能訓練:至第七學期結束時每位學生都必須參加教學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第八學期的教育實習。至于考核的內容、范圍及標準則主要利用我國有關教學技能訓練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借鑒德國部級考試的有關標準來制定,使之適應我國師范生的現有水平。教育實習排在第八學期開始,為期8一10周,吸取英國的教育勝任能力內核制定較詳細的實習目標,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這樣可避免我國實習目標模糊,不利于考核和評價的缺點。在實習同時實習生必須進行教學論文的設計。要求學生采用調查法、問卷法、談話法等各種方式收集相關信息。教育實習結束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使每位學生完成教學論文,并開展教學論文的評選活動,使學生的認識實現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再一次飛躍。有條件的學校,在此基礎上還可挑選一批師范生經過進一步的教育理論學習及實踐的鍛煉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思想差異研究
摘要:校訓是學校治校精神和宗旨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具有規范性、指導性、穩定性,體現一所大學所追求的教育和治學的價值觀。本文通過中西大學校訓的考察,以此來探求中外教育思想的差異。
關鍵詞:大學;校訓;差異
一、大學校訓的內涵
校訓,一般定義為:“學校制定的全體師生需遵守的行為準則與規范”。從解釋中可看出,校訓具有規范性、指導性,其主要目的是規范師生的行為與道德,使之符合學校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及價值取向。學校精神和文化的靈魂是校訓,因此,中外大學都十分重視校訓的制定與詮釋。不同學校的校訓各有不同,反映的不僅是一國的歷史、語言、文化特征的差異,更體現的是不同學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及精神的追求。
二、中西校訓思想內容的比較
(一)中國校訓的思想內容
中國大學的發展是近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向西方學習的產物,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也隨之傳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教育理念等思想和社會現實制約的影響,導入我國的西方教育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現代與傳統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不斷的調適與發展,從而形成了我國大學獨有的充滿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和宗旨,這在校訓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
1.引經注典,承續傳統
各類大學不約而合地引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著作和耳聞則誦的名言警句,有湖南大學、天津大學的“實事求是”源自于《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1];南京師范大學的“篤實敏行”出自《論語?子張》;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出自于《禮記?大學》……這些都反映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深刻影響著大學教育和治學精神的培養,表明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偉大生命力[2]。
2.順應時代,緊隨潮流
通過深入分析和考察各類大學校訓擬定的歷史發展及校領導對其內涵的解釋,可以發現,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在一方面堅持繼承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也將其發展,使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浙江大學將“求是”作為校訓,并將其在學校的發展中得以充分發揚與倡導。1897年創辦的求是學院為浙江大學的前身,1901年更名為浙江求是大學堂,1928年正式定名為浙江大學[3]。1938年11月,當時的校長竺可楨提出并決定將“求是”定為浙江大學校訓,并在此后的多次會議和演講中對“求是”進行深刻闡釋,并于1941年的《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演講中,就“求是”的內涵解釋為犧牲精神、科學精神、革命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對此,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竺可楨校長賦予“求是”的時代氣息,即要求大學教育要緊靠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追求科學真知,服務社會[4]。
3.中西合璧,相輔相成
在中國教會大學的校訓中尤為顯現了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與西方大學理念的融合。圣約翰大學的校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源自《論語》的一語,其英語校訓“光和真理”則是來自西方傳統格言,這兩則格言的結合反映出中西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璧,這是一種在結合古典儒家的精神氣質的基礎上,又符合基督教的教義的體現,表明了中國教會學校的特殊性質[5]。
(二)西方校訓的思想內容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宗教文化,尤其受基督教的影響深刻,大學彌漫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西方大學強烈倡導“獨立”、“自主”、“自由”等教育理念,這些都在西方大學校訓中得到生動的體現。如牛津大學校訓是“上帝乃知識之神”、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學以“愿學術自由之風勁吹”為校訓、哈佛大學的校訓為“讓真理與你為友”、普林斯頓大學以“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世界”定為校訓[6]。將校訓進行解讀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西方校訓多為簡練語言,寓意深刻,豐富蘊涵各類大學的價值觀,如求知、求真和捍衛學術自由與獨立等。同時,緊隨時代的步伐,將服務社會和國家的理念在校訓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三、比較
眾所周知,當代中國的大學,仍然受傳統思想“大學之道”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從大學校訓中可以一目了然,同時也反映在了當代大學教育凸顯出來的問題上。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續著以死記硬背為主、重分數和理論輕實際,教育方法和思想陳舊落后等現象十分常見。另外,受本文主義思想影響,校園里缺乏科學、嚴謹、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而在西方國家,如哈佛大學,在進現代100多年的發展中,尤其重視借鑒和學習高等教育強國的的先進的教育經驗,開拓創新,開創了世界大學教育的新時代。其成功之道在于掌握并發揚了學術“獨立”、學術“自由”、學術“自主”等教育精神。俗話說的好:“借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國大學要想擠進世界大學之列,必須要向西方高等教育強國的大學學習它們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大學的實際發展情況和自身特點,進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升我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四、結語
雖然中西大學的校訓在思想內容方面受各自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社會的影響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它們都真實的體現出各自大學的文化和精神,其校訓內容都蘊涵了各所大學教育的宗旨、理想、精神、責任、價值觀和質量觀等,也都體現出現代大學的目標:各類大學都應在“自由”和“自治”精神的引導下,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
中外教育論文:高職英語教育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探究
【摘要】筆者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系統研究在二語習得理論基礎上構建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研究表明,在高職英語教育中實行該模式,不僅可以實現中外教師的優勢互補,而且還可以促進中外教師自身的發展,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育 中外教師 合作教學
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的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和雙語教學工作”的建議。我校作為新興的高職院校,于2012年開始聘請外國專家承擔英語教學工作,積極探索高職英語教育中外教師合作教學之路。
一研究背景
1.理論背景
在有關二語習得的理論研究中,克拉申的語言習得理論具影響力,其理論體系的核心為“習得—學得區別假說”,這一理論為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傲暤谩獙W得區別假說”提出,習得是潛意識的過程,它是注意的是自然結果。而學得則是有意識的過程,即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講授,再加上有意識地進行聯系和記憶等輔助性活動,從而使學生掌握和了解語言的過程??死曛赋?,習得可以直接促進學習者發展其第二語言的能力,而學得則可以在其語言運用中發揮監控作用。習得和學得兩者若能協調好,就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高職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注重學生系統的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學生英語交流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學方法上,高職英語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習得”英語的自然環境,激發學生的英語交流欲望,讓學生在交流的語境中自然地習得英語。中外教師合作教學能將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習得”和“學得”有效整合,中外教師利用自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方面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立體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有效“學得”的同時,通過無意識的“習得”過程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合作教學是指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教師協同擔任統一群組學生的教學任務。合作教學通常有6中模式:
(1)一個教,另一個觀察;
(2)一個教,另一個巡視;
(3)站點教學;
(4)平行教學;
(5)交替教學;
(6)小組教學。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是在高等學院大量引入外籍教師參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背景下產生的,這種教學模式就是指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中方教師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共同合作,完成一定教學內容的形式。
2.實踐背景
我校作為新興的高職院校,自2012年9月引進及時名外籍教師至今共引進了14名外籍教師,現在共有6名外教同時任教,她們分別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外籍教師授課的班級集中在教育學院、旅游學院和工商學院,主要教授的對象為各學院大一新生,主要教授的課程為職業英語。在職業英語的教學中我校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為平行關系模式,即每周的職業英語課時由我校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各承擔一半,我校英語教師主要負責英語語法知識的講授以及英語等級考試的培訓,外籍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訓練。學生英語成績的評定采取兩位教師的評定結果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我校英語教師的評定結果占70%,外籍教師的評定結果占30%。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和外籍教師之間除了教學對象相同以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幾乎沒有交流和合作,各自為政。外籍教師由于對中國學生的性格、學習方式、習慣、需求不了解,對中國英語教學現狀不了解,對中國的語言文化不了解,因此很難在教學過程中把握重點、難點,只能一味地依照自己的習慣進行教學,隨意性比較強。我校是高職院校,職業英語課程應該是為學生將來在本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規定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實用性人才,英語教學應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外籍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我校教師的引導,很難把握這一尺度。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充分發揮外教資源優勢,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我校外教資源,提高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呢?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過程
1.實驗前提
在實驗中,筆者為了研究中外教師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先假設:我校教師比外籍教師更了解我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和具體學習情況,但外籍教師則要比我校教師在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英語文化的了解方面更勝一籌。因此,高職英語教育中外教師合作模式研究就在于尋找中方教師和外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結合點。傳統的職業英語課堂,大多是教師滔滔不絕,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按部就班,課堂氛圍單調。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下,外籍教師的參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英語教學的單一模式,中外教師同時深入英語課堂教學,能夠進一步加強師生間的語言交流與互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外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語語言教學方法的交融。
2.實驗對象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酒店管理專業、會展策劃專業、國際商務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2014級新生,共13個班,639人。3.實驗時間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4.實驗內容以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構建高職職業英語教學中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我校教師負責英語語言知識的系統輸入,外籍教師負責英語語言技能的操練輸出。中外教師就合作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形式進行協商,最終達成一致。采用中外教師交替授課的方式,即我校教師授課(每周四節)講授教材每個單元的語言知識點和語法,而外籍教師(每周兩節)以口語課的形式,介紹教材中每單元內容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及與專業相關使用的英語口語。同時建立中外教師共同評估的教學反饋機制,中外教師共同對合作教學的課堂進行觀察和巡視,測評課堂教學效果。實驗具體實施如下:
(1)中外教師合作備課。中外教師基于所教學生的特點及專業的需求,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每周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上的具體分工。
(2)中外教室合作上課。在職業英語課堂教學中,中外教師主要采取平行教學、一個教另外一個觀察、一個教另外一個巡視這三種合作方法進行教學。在合作教學中,我校教師與外籍教師主要采用的是平行教學的模式。通過合作備課,我校教師主要負責講授每個單元的語言知識點和語法要點,外籍教師則主要負責對每單元的文化背景進行講解,并對與課文內容和專業相關的主題進行口語訓練。同時在平行教學的過程中,我校教師與外籍教師還穿插采用一個教另外一個觀察、一個教另外一個巡視的教學合作模式,即當一位教師在講課時,另一位教師在教室后聽課,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教師的授課情況,并且在不影響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課的前提下,在教室中巡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
(3)中外教師合作答疑。我校教師與外籍教師定期同時為學生輔導答疑,為學生解決英語語言知識及英語文化方面的疑問。
(4)中外教師合作課后拓展。我校教師與外籍教師課后及時溝通,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討論課堂教學效果,建立即時教學反饋機制,共同主持與參與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營造豐富的英語實踐環境。
(5)中外教師合作評價。學生的職業英語課程評價最終由我校教師和外籍教師在學生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根據其課堂參與情況、作業匯報情況、口試成績以及筆試成績共同評定。
5.實驗結果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由于涉及到兩個不同國家的教師,受教育理念、認知及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中外教師合作教學質量評估難度加大。因此,本次實驗沒有采用量化的指標,即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來判斷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班級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否提高。而是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對學生在英語學習積極性和英語應用能力方面進行評定。筆者隨機選取了實驗對象中的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是否喜歡職業英語教學中現行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二是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是否有明顯提高,三是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否有明顯提高。調查問卷結果表明,有98%的學生表示喜歡現行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90%的學生表示在中外合作教學模式下,外籍教師的參與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語言環境輕松自然,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92%的學生反饋其一年來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方面。
三研究結論
在二語習得理論的基礎上構建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既能夠充分發揮外籍教師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又能夠發揮中方教師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優勢,使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角色和中外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這種高職英語教育中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提高高職專業英語教學效果,提高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1.合作教學可以實現中外教師的優勢互補
中外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在二語習得理論的基礎上構建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彌補中外教師之間的教學差異,實現中外教師的優勢互補。首先,中方教師長期在國內執教,非常熟悉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了解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和薄弱環節,因此,中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滿足國內學生的實際需求,深入淺出地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指導。在中方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系統有序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從而保障了語言輸入的質量。其次,外籍教師更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和歷史,熟悉各種環境下的英語日常用語,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強,因此能夠更好地進行英語口語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語言輸出的質量。
2.合作教學可以促進中外教師的自身發展
一方面,合作教學可以提高中外教師的教學水平。就中方教師而言,可以學習外籍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教育理念;就外籍教師而言,可以學習中方教師對細致處理教材和明確規劃教學進度的方法,使教學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合作教學可以提高中外教師的語言水平。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下,中外教師互動機會增多,在合作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中方教師可以學習到外籍教師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純正的英語語音,這有利于中方教師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水平。中方教師也可以幫助外籍教師提高其漢語水平。
3.合作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
根據語言習得理論,人們習得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信息的理解,即理解性的信息輸入和理解性的信息輸出。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下,中外教師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系統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同時也能增強其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在合作教學的課堂上,外籍教師可以很自然地把語言知識的教學與語言文化本身結合在一起,課堂氛圍輕松愉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比較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同時,外籍教師幽默而又具有鼓勵性的課堂語言,能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焦慮、缺少自信心等負性心理情緒,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學生以自信、愉悅的情緒參與到合作課堂中來,必定能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偟恼f來,在二語習得理論下構建的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可以為高職英語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理念和視野的國際化,最終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實習改革方向
一、中國教育實習改革的趨勢
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是高師教育實習改革向縱深發展的10年。1986年,國家教委《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對加強教育學科課程和教育實踐環節的改革提出了指導性意見。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新的《二年制師范???個專業教學計劃》,將教育實習時間由原來的4周增至6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進一步改變專業設置偏窄的狀況,拓寬專業業務范圍,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备邘熃逃龑嵙暤母母飶霓D變觀念,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對未來教師的素質、教育教學基本功的要求,有了新認識、新措施,高師教育實習也有了新的起點。主要表現在教育實習內容、時間、形式、管理和實習基地建設上。
(一)教育實習內容擴展
由主要是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見習、實習,擴展到課外活動指導、教學實驗、社會實踐、教育調查等方面,以培養實習生教育教學能力、社會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學科研能力。有的高師院校還結合教學計劃,安排平時的見習、觀摩,形成經常性的基本功訓練和分階段的教育實習相結合,并撰寫教育論文。
(二)教育實習時間略有增加
師專實習時間由4周增加到6周,師專一、二年級的見習、觀摩時間結合教學計劃另行安排學時,其它實踐環節的訓練機動安排,本科院校實習時間一般為8至10周。有的頂崗實習還延長為一學期。
(三)教育實習形式多樣
這一時期的實習形式體現了多樣化、多渠道的特點。從實習地點集中到分散,從單純由高師教師帶隊指導實習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實習中學指導實習,從部分分散委托地方教委及所管轄中學的實習到全部分散到生源所在地中學或回到中學母校實習。還有將教育實習與新教師試用期結合,在試用期一年滿后成績合格才發給畢業證書,這種形式也有和預分配結合的。
(四)教育實習管理走向聯合
由于實習形式的改革,管理方式也隨之改革。實習中學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與高師院校成立實習領導組,共同負責協調、督導、檢查、總結等工作,三方都把教育實習當作份內大事來辦,高師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從實習生及往屆畢業生的適應狀況表現出來,得到多方面的反饋信息。
(五)教育實習基地共建
教育實習改革的深化,促進高師適應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發展,促進高師與中學的聯系和協作。實習基地建設是教育實習有關三方的共同任務,三方有優勢互補性。建立并穩定實習基地,發揮實習基地的多種功能是教育實習改革研究的新課題。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實習改革為例,師專的教育實習改革方案、模式也各具特色。遼寧省撫順師專的《教育實習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方案①獲1990年部級教學成果獎,這項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果包括建立教育實習合同學校,聘任教育實習和教材教法兼職講師團,密切與中學教育改革的聯系;實行教育課程論文答辯制度,初步培養了學生教育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教育工作能力;對畢業生教育工作適應性跟蹤調查。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學生培養規格”和“學生中學基本教育能力訓練綱要”。該成果在加強教育實習過程控制,實行教育實習質量評價的分段離散式考核方法等方面作了可貴的探索,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有借鑒、應用價值。
筆者所探索的“從模擬實習到教育實習兩環節三步指導模式”②,該模式有具體簡明、易于操作的優點,又有概括相關、系統有序的長處,既是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理論的具體操作,又是教育實習經驗的系統總結,是聯系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紐帶。三步指導模式中共有的一項是反饋評價,評價最主要的功能是反饋、調控和改進。課堂教學評價六條主要指標體現教學諸要素的動態相關、層次有序、整體功能。運用這六條指標(或稱標準)指導教師示范評課,用圖表規范評課,有效地培養了實習生的評課能力。筆者從1985年開始參與初中語文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此項實驗由語文自學輔導教材編著者、語文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顏振遙先生主持。在實驗中,結合師專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改革和教育實習改革,提出了分年級、分層次、分階段的“兩改三分”職前培養模式③,探討了教學實驗教師的超前培養,具體方法和研究思路如下:從顏振遙編著的初中語文自學輔導教材入手觀摩自學輔導教學講授自學輔導教學理論初步掌握其教材特點與教學模式見習試教、模擬實習反饋評價、研究教法和學法的結合教育實習、規范教學運用教學理論、進行初步的教學研究。追求目標———使學科教學法課的教學過程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的性質,使學生得到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和應用訓練?!盀檠芯慷嘤枴睂ξ磥斫處熀驮诼毥處煻际歉哔|量的培訓,也是教師培訓應當追求的目標。
二、世界教育實習改革的趨勢
80年代以來,教育實習的改革呈現出綜合化、多樣化、一體化等特點。
(一)更新課程體系與實習內容綜合化英國在“教師職前培訓改革”中,突出了培訓教師職業技能,提出教師應具備的27種職業技能及建立教師技能檔案。課程門類相應增多,開設應用性較強的教學技能課,充實教學法課程內容,包括表達技巧、評估方法、備課、教學材料的選擇與準備等。美國師范教育的教育專業課程中2/3為教育理論課程。美國的學者主張師范教育課程改革一體化,強調師范教育各部分———教育理論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學科教學法及臨床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系。日本的實習內容豐富,包括學科教學、道德教育、特別活動、學生指導等,使實習生直接掌握學校各個領域的經驗。日本還安排“臨界”教育見習,以利于實習生把握從小學到中學學生身心發展變化過程特點。
(二)教育實習時間延長與實習模式多樣化英國教育學院學生要參加約15周教育實習,采用以中小學校為基地培訓教師模式,強調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重視師范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改革突出特點是“重負荷的教學訓練”,實習生承擔教師平均工作量的1/3,約每周上課10余節。德國實行兩階段教師培養模式:及時階段是大學負責的修業階段,包含作為“學校實踐的教育實習3次共12周”。第二階段是教育行政當局負責的實習階段,實習階段長短不一,一般是18~24個月。德國的兩階段教師培養模式雖然各有側重,但理論培養與實踐培養結合緊密,實習階段通過與及時階段學習的學科建立聯系,并將該階段學習的教學法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以此保持兩階段的連續性。美國的初等師資專業訓練中,教育實習占師院全部課時的8·7%,在普通學院教育系占7%,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占6.6%。美國實習教師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完成一年的實習。美國采用集中實習并分為臨床實踐與現場實踐兩種形式。臨床實踐基本上在學院內或實驗室內進行,主要是一種帶有實驗性的實踐活動?,F場實踐到學校現場實習,目的在于應用和驗證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中研討的問題。
有的高校采用實習生制,一半時間在校內,一半時間在實習學校。畢業教育實習,要求在完成文理科、專業學科與教育專業三方面的必修課和實習前的各項實踐活動,并經考核合格才能申請參加。前蘇聯采用連續性教育實習模式,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連續4個學期,每周學校實習課4小時,4個學期共256學時,新教學計劃使不同科系的教育實習比原來增加28%~47%;低年級的實習活動作為教學———教育過程的必要環節,作為培養教師職業準備的初步訓練。法國師范院校新教學計劃規定的實習連續性強,改變過去把實習放在的傳統做法,共486學時,占兩年培訓總時數的25·7%,此外,還加一周不占課時的“校外教育機構實習”。歐美發達國家師范教育對教育實習的重視單從所占總學時數的比例可以得到驗證,約占總學時數的7%~8%。與歐美發達國家教育實習時間相比,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實習時間太短,又要顧及教育實習內容,培養實習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時間太短而要求提高,兩者是不相適應的,這也是我國教育實習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三)教育實習合作管理與實習基地穩固化教育實習管理由大學、實習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合作管理已在許多國家實施。實踐證明:“要使師范教育改革取得真正成功的保障和有效途徑就是大學與中小學在進一步開展教育研究與教育發展活動中攜手合作?!雹薮髮W聘請出色的中小學教師進入大學參加未來教師的培養工作,大學中從事師范教育的教授則應該走出大學,與中小學教師一起總結、整理目前學校中好的經驗和措施,使教育科學研究植根于基礎教育實踐之中,使教育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英國教師職前培訓制度的改革要求實習生深入了解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要求大學與中小學密切聯系,這種合作管理形式是由實習學校、地方教育當局和大學教育學院的代表組成“伙伴關系指導小組”,作為領導機構,并為師資培訓制定指導培訓原則和目的。同時,還要求實習學校的教師和大學指導教師都能更多地參與對方的工作。中小學也由過去作為師范教育被動的實習場所轉變為主動和積極的參與者。以“中小學為基地”是師范教育重視師范生實際教育教學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培養師范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日本培養師資院校的教育實習機構比較完善,建有許多附屬學校作為教育實習和研究基地。有些大學還成立了實習指導中心,下設研究、指導、實踐、調查四個部門,推動教育實習研究,并對培養教師教育能力進行科學研究。
(四)職前培養、試用期和在職培訓一體化教育實習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實習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其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成為合格的教師。然而合格教師的目標不是一次性教育實習所能達到的,教育實習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這是無可爭議的,因此,以教育實習為橋梁,把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連接起來,實現職前培養———試用期培訓———在職培訓一體化是符合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的。從終身教育觀點來看,教育者所受的教育不是也不可能一次完成。當前世界各國培訓師資的趨向是既重視職前師資培養,又特別關注在職教師進修培訓。把教師的在職培訓作為職前教育的繼續,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使之朝著一體化發展。美國師資培養采用的一個新模式是“教學法中心”,把培養教師的三方面主要內容———普通人文學科教育、教育實踐研究以及教學的藝術、科學和技巧結合在一起,并協調、連貫地組織起來。主要目的是對教育科學在實踐運用中進行不斷研究和總結,使教育的職業活動避免呆滯、走向更新?!敖虒W法中心”一般需要20到30個合作或教學學校,以便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研究和(見)習場所。日本創辦的新教育大學的特點是:畢業生既應具有與綜合大學基本相符的學科水平,又要成為教育的“行家”,集“學術性”與“師范性”于一身。它是中小學教育實踐的實驗園地,又是教育理論的研究機構,它代表著師范教育發展的方向。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的培訓意味著未來的教師應與有經驗的教師以及在其各自學科中工作的研究人員進行接觸,在職教師也應經常有機會通過小組工作會議和在職培訓實習來提高自己。……鑒于教學和教學法質量改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教師培訓還應包括為研究而培訓這一強化成分,教師培訓機構和大學之間的聯系也應進一步加強?!雹唷皫煼督逃蛶熧Y繼續培訓應當有所發展并與一套適宜的‘課程’的所有新要求相適應。很有可能,這一問題在許多國家都會以教師的繼續培訓或教師培訓者的教學法培訓的方式提出來?!雹岚l達國家的教師教育已形成這一發展態勢,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教師教育的職前、在職及新教師實習試用期一體化,在培訓制度、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組織的方式方法等都有較大的改革和進展。我國師范教育改和師資培養培訓從制度上、理論上和實踐上為教師適應基礎教育的改革,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并有一些可貴的探索和研究。高師院校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如何提高未來教師的素質,如何面向中小學實際,加強和中小學聯系,參與中小學教育實驗等,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新課題。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模式對比
一、幾種不同教育實習模式介紹
1.美國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實習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各州全部取消了師范院校的獨立設置,未來教師由各大學師范學院或師資培訓機構培養。到60年代末,人們發現,美國這一“開放式”的教師培養模式并沒能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培養出高質量的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美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專家們對如何培訓高質量教師進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專家將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引入教師培訓之中?,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任何領域的專家知識都可以分解為兩大類:及時類為回答世界“是什么”問題的知識,被稱為陳述性知識。第二類為回答“怎么辦”問題的知識,被稱為程序性知識。后者又分為兩個亞類,及時類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熟練的技能,被用于經常出現的情況;第二類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認知策略”,被用于新穎的,需要創造性的情境。及時大類知識可以通過看書或教師的傳授獲得;第二類知識因涉及“怎么辦”的個人經驗,必須通過實踐和個人體驗才能獲得[lj。研究者按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專家和新手對比的方法,分析專家教師和新教師之間的差異,發現專家教師和新教師陳述性知識不僅內容有差異,其組織也有明顯的區別,這就導致二者的教學能力有顯著的差異。師資培訓正是為了縮小新手與專家教師之間的差異,對新教師進行“量體裁衣”式的訓練。這種訓練模式應用于教育實習,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實習模式。由于教學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訓者所具有的兩類知識決定的,為了豐富學生的陳述性知識,美國教師教育機構采用增設教育理論課程的方法,使這部分內容占教師職前培訓內容的25%。同時,為豐富程序性知識,將教育實習時間加長,占職前培養內容的12%。具體操作是:將整個教育實習分成三種類型:模擬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模擬實習:基本上在教育學院內或實驗室內進行。采取微格教學的方法,利用聲、像手段對師范生應掌握的各種教學方法、技巧進行選擇性模擬,對學生的講授錄像后由指導教師做出客觀的評價與分析,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圖式,并最終熟練掌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各種技能。教育見習:主要讓學生了解中小學教學實際,協助中小學教學工作,并承擔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學院,這項活動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并貫穿于二、三學年。教育實習: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實習生到校方認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學開展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出每月和長遠的教學計劃,一開展教學和評定中小學生等,并從中驗證和再現己得出的結論,進而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大學則派視導人員進行不少于6次定期視察,評估教學進展情況。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四學年,時間長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規定了低下限,有的州總教育實踐時間為1年。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實習的內容被進一步拓展,表現在實習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強調在實踐基礎上提高師范生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隨著英國人口的顯著下降,學生人數逐漸減少,教師人數相對過剩,教師質量問題漸漸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英國政府在1983年向眾議院提出“提高教師質量”的白皮書,對新教師的培養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對師資培養的要求,嚴格選拔學生,明確課程標準,重視實踐經驗[2j。經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人們發現師資培訓的關鍵在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勝任能力,突出中小學在培訓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學教師具備的知識和實際運用知識的方式與師范生在高等學校發展起來的一些知識和運用方式有所不同。兩類知識屬于不同類型,都是師范生應掌握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否己具備參與培訓師范生的資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綜合兩類知識,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訓師范生。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制定有關教師的培訓條例,明確提出教育勝任能力應包括:組織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計劃能力,課堂教學和管理能力,會使用教學策略,具有教學評估能力:指出教育勝任能力是衡量培訓效果的“核心標準”;中小學方面要在教師教育勝任能力的培養上負“首要”責任。這一條例的實施,逐漸形成了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英國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適用于不同的培養對象,其一是大學的教育學院培養本科學歷的新教師:其二是一種研究生學歷教育,學生完成培訓后可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及時種類似于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在實習方式上,大學與中小學校在雙方互惠基礎上建立一種伙伴關系,成立由實習學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學教育學院組成的“伙伴關系指導小組”。實習生指導教師有兩類四種:一類來自實習學校。其中一種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科指導教師,負責實習生的教學實習,并同大學的指導教師合作指導實習生:另外一種是專業指導教師,主要職責是協調各學科指導教師的工作,對實習學校工作的總體進行布置。另一類來自大學的教育學院,其中一種負責聯絡:另一種為教學指導教師,負責對實習生所授學科的評價和指導。在實習時間和要求上,由于實習的要求明確具體,實習過程中突出“重負荷教學訓練”的特點,實習生需承擔教師工作量的1/3,約每周10節課。實習時間相對較長,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見習和實習。第二類培訓模式是針對及時種教育實習時間相對較短,實習生無法透徹地領悟中小學教育工作的本質特點和規律,不能掌握教師職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和教育教學方法,而提出的教師培訓模式。如萊斯大學的師資培訓計劃[3j,它通過對本科生經過一年教育專業的培訓,使其獲得碩士學位。
3.德國兩段式教育實習模式德國歷來重視師資培訓,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師培養的改革作為重要課題。教育實習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德國自從建立師范教育以來就很重視教育實習工作。1696年,弗蘭克創設了教師研習班,選擇的學生施以5年的課程,其中包括見習、試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學問題討論。1826年普魯士皇家“通諭”首次在法令上詔告設立實習教師見習研習班,并正式確立取得教師資格須經過兩次考試,在兩次考試中須經3年的實習。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實施實習教師體制及第二次國家考試立法。規定任教者必須通過修業和見習兩個階段。修業階段是學完規定的課程,包含作為“學校實踐教育實習3次共12周”,要通過及時次國家考試;通過及時次國家考試后再進入見習階段,見習包括教學見習和教育實習,時間在1年以上。實習期間每周上12課時及制定教學計劃,學習教授法等。實習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國家第二次考試,考試合格后可獲得教師資格。
4.我國的理論一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起步較晚,及時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涎蠊珜W師院建于1879年。由國家正式辦理師范教育,則從根據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開始,隨之產生了近代師范教育實習。1916年頒布的《修正師范學校規程》規定,要增加教育實習時間,“教育實習,除各科教授外,凡關于管理等事項規章應隨時指導”??镞@種理論一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到80年代仍在使用。其教育實習目的在于鞏固師范生的專業思想,檢驗所學專業知識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熟悉和了解中小學教育、教學及管理情況,以盡快實現由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變。教育實習的時間???周,本科為6至8周。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高師教育實習的理論及實踐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革。在理論研究方面,近些年來一些研究者將認知心理學成果引入教師培訓,對教師行為及課堂監控能力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具體成效。[5:[63在實踐方面,教育實習的改革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未來教師的素質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實習時間有所增加,師專實習時間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實習時間一般為8至10周,并明確規定了新教師試用期為1年。實習方式多樣化,有校內的模擬實習及到中學教學見習、教育實習:實習地點由集中到分散,從單純由高校帶隊教師指導實習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實習中學指導實習。實習內容更加豐富,除了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見習、實習外,還增加了課外活動指導,參與中小學教學實驗、社會實踐、教育調查等內容,以培養師范生的綜合素質[7:。
二、幾種教育實習模式的比較
教育實習模式主要用教育實習的目的要求、教育實習形式、教育實習的方式、教育實習的時間來表征。在教育實習的形式上幾種模式沒有多大差異,但在實際運作中,教育實習所經歷的時間,實習的方式及達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實習目的要求上,美國、英國的兩種模式對學生的各項技能要求比較具體,便于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德國則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試,通過部級的考試方能任教[8j。我國教育實習的目的要求則過于籠統,不利于對實習生的評價。另外,美國、英國、德國的教育實習都強調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并開始實施通過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實踐,培養教育碩士的計劃,這說明其師資培養逐漸向“研究型”方向轉變,使職前培養與在職進修界線日益模糊,體現出終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國盡管教育實習形式、方式趨于多樣化,但仍處在理論一應用層次,且在較短的教育實習期間不可能培養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在教育實習的時間安排上,美國、英國、德國的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時間長,對教育見習都有明確的任務,并給予充分的時間。而我國教育實習時間相對較短,特別是教育見習時間僅僅為幾課時,是結合教育學及學科教學論等課程的學習所開展的活動,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學生無法真正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校的教學實際。從教育實習的方式上看,美國、英國、德國的教育實習基地較穩定,且師范生所選擇的實習學校往往是畢業后就業的場所,因此中小學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較高。而我國的師范院校雖然也建設了一些實習基地,但對眾多實習生來說,穩定的實習基地相對太少,且中小學由于受到升學壓力,擔心教育實習影響其教學質量,對教育實習并不熱心。因此每年教育實習時,高校組織者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聯系實習學校,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出現實習難的問題。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盡管近年來我國部分師范院校對教育實習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視模擬實習,延長實習時間,建設穩固的實習基地等,但總體上講我國的教育實習與美國等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我國的教育實習理論研究滯后,目前仍處在理論一簡單應用層次,實際上理論與實踐呈分離狀態,從而教育實習影瞥改革不教育實習的質量。因此,筆者認為,僅僅是實習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對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對實踐的不斷分析總結基礎上,從課程設t、實習目的要求等各方面進行總體改革,從而形成新的教育實習模式。
三、改革我國教育實習模式的建議
結合我國的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可采取兩段式螺旋上升的教育實習模式。即:將理論一單應用的模式按學生的認識順序擴展為感性經驗一理性認識一實踐應用一理論提高的模式,將教育實習分成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部分。具體操作是:在第六學期結束時,布置教育見習的任務,讓學生明確目的要求。在第七學期開始就進行為期3周的分散式教育見習。這種見習主要參照英、美的見習方式,制定詳細的見習計劃及任務表,并延長見習時間,使實習生有章可循,可避免我國的盲目走過場的見習方式。讓實習生了解中學教學過程,觀摩專家教師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3一4課時的實際教學。見習結束后學生回校學習學科教學論,實現由感性經驗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同時學習美國的模擬實習,采取微格教學的方式分別對學生進行教學技能訓練:至第七學期結束時每位學生都必須參加教學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第八學期的教育實習。至于考核的內容、范圍及標準則主要利用我國有關教學技能訓練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借鑒德國部級考試的有關標準來制定,使之適應我國師范生的現有水平。教育實習排在第八學期開始,為期8一10周,吸取英國的教育勝任能力內核制定較詳細的實習目標,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這樣可避免我國實習目標模糊,不利于考核和評價的缺點。在實習同時實習生必須進行教學論文的設計。要求學生采用調查法、問卷法、談話法等各種方式收集相關信息。教育實習結束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使每位學生完成教學論文,并開展教學論文的評選活動,使學生的認識實現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再一次飛躍。有條件的學校,在此基礎上還可挑選一批師范生經過進一步的教育理論學習及實踐的鍛煉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理念對比考究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科學管理的前提和保障。我國教育的歷史悠久,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但其教育理念和管理體制與外國相比有諸多需改進之處,我們需要學習和分析他國教育理念,以便促進我國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使其適應新的形勢,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
通過對于一系列中外教育現象以及教育體制的學習探討,不難發現中外教育的一項重大差別:我們以課本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為課本。學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應加強“課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從課本中解放出來,以便使學生的視野能從狹小的“課本世界”擴展至廣闊的“生活世界”。
一、個性化與社會化
有一項關于“中美學生道德認識比較”的調查,內含若干涉及道德認知的問題,當我們對中美兩國學生的不同答案進行比較之后,會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學生社會化之差異。從中美學生對調查問卷中問題的回答可發現兩個基本現象:
(一)美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總是有多種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盡相同。而中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類似,這表明美國人在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沒作統一要求,即沒有向學生灌輸統一的道德價值標準。
(二)從美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含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攻擊性。從中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里含有一定的“體諒他人”的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忍讓性。
這項調查顯示出,中國學生的社會化程度比美國學生高,而美國學生的個性化程度比中國學生高。
總之,能對社會發展產生效益的社會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會化的目的絕不是把所有個體都訓練成一個模式。社會化也絕不是個體對社會的消極適應,單純的消極適應只能保障社會的簡單延續,而不能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真正意義的社會化應當包括個體對社會的積極適應與創造。在強調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西方人比較重視自我意識的個性發展,多鼓勵學生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中國人則比較強調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在某些場合掩飾和控制自己的真實情感或真實想法。
學校的學習內容是與社會相連的,了解社會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
在法國,除了日常的各種社會活動之外,一般從小學三年級起學校就組織學生每年到外地去,離開家長的照顧討一段集體生活。
學生都要按照教師的要求,自己準備行裝。時間為2—3周,或去鄉村、山區,或去海邊,而許多地方都有政府開設的類似夏令營的基地,長期供學生們使用。
也學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參與爬山、騎馬、游泳、采集標本、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等活動,充分接觸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學校之外的廣闊世界。這類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而且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發達國家的學校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學校里所學的內容是與自己周圍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并使學生主動而且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役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并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忘不了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書上,學校生活則與社會生活隔離。
二、關于考試外國壓力也很重不僅考還要公開排名
楊福家教授談中外教育差別在哪里,提到及時個差別是:同學進學校的門是不一樣的,這個關是不一樣的。
中國總的來講,從古代開始到現在都非常重視考試?,F在一談到應試教育這么幾個字,就有種貶義,實際上認為不然??荚囈灰恳?!考試本身其實并不壞,但有一點我們要檢討的,就是中國學生現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終身。
在復旦大學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同事來見楊福家教授,他當時心情非常不好,說他的女兒考了99分。楊福家教授不認為99和100有什么差別,誤差百分之一是國際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讓他無話可說,他說,差一分能進你們復旦大學嗎?教育電視臺每年暑假就要公布今年低錄取分數多少,而且教委宣布,所有進大學的人,都在這個錄取分數線以上,沒有一個人開后門的。這個分數實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國要進好的大學,一般要有五個方面的要求。
及時,有個SAT考試,一年考7次,隨便你什么時候考,滿分1600分,進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沒關系,負擔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興什么時候去考就什么時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學220個學分,至于你三年學完也可以五年學完也可以,220個學分,每一門課5個學分,屬于學分制。
第三,他考試的平均成績要比,什么叫比,不是一張考卷是全部的分數,一張考卷給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對了,給你50分,平時如果你做一個航天的模型,玩一個能夠遙控的風箏,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時還有其他作業,甚至于對同學的幫助都算分,這樣子綜合起來看你是A還是B。
第四,考大學要有推薦信,推薦信不好隨便寫,要有個性的推薦信。中國很多學生總是要出國了,就找一些名人寫推薦信,甚至于把草稿已經寫好,我感到都是廢話。楊福家教授介紹一個同學到了斯坦福,老師一看就行,為什么?這里面寫了一句話,楊教授說,這個同學從小修電視機,什么壞的電視機到他手里都能修。斯坦福一看這里有他的個性,能修電視機的人他做實驗恐怕不會太差,要他。所以有個性的推薦信非常重要。
第五,個別來談,很多同學老師找你一談就很清楚了。
在不少人印象中感覺國外的孩子很輕松,而事實并非如此,有時候考試的壓力比我們的中學生還大。據南京外國語學校董正?Z校長介紹,以麻省為例,從2000年開始,初二到高二年級每年都會舉行數學、英語、科學三門課的全州統考,不僅統一試卷,統一閱卷,還在媒體上公布排名。如果學??疾缓?,不僅校長,教育局長的壓力都很大,如果整改之后仍不見起色,校長要么遭免職,要么學校因為聲譽差學生紛紛轉學。和我們情況差不多的是,美國也有“學區房”,好學校附近的房價會很貴,擇校的家長也很多。英國孩子就更不輕松了,夏副校長介紹,英國學生在7、11、14、16歲時要參加4次全國統考,成績的進入A水平預科階段。國家會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將所有中小學生在網上公開排名,由于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學校之間競爭壓力非常大。
三、關于選修課:即使一個學生想學也開
雖然美英的學校和學生都在背負巨大的應試壓力,但對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卻倍加重視。董校長說,他在美國“跟蹤”了夏倫中學的校長整整5天,發現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交往、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體育、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形式來實現。美國一些名牌高校對學生綜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試(相當于我們的高考)滿分學生,原因就是因為綜合能力不過關。在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也是如此,學校有58個社團,選修課設置非常多,可以說只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爭取開設,沒有老師就請輔導員,比如讓警察來教防衛知識,讓醫生來教緊急救助等,即使是一個學生想學學校也會開,比如:演講、集郵、冰球、中文等。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和別人相比,對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強,伊頓公學已培養出了19位首相。
四、制造神童與保護天性
曾今有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三歲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兒園老師教的。這位母親一紙訴狀將幼兒園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此前,孩子能把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而自從識讀了26個字母,這種能力就喪失了。這位母親以幼兒園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為由,要求幼兒園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結果是,法庭判幼兒園敗訴。在這里,保護兒童天性的教育,并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高校中也是如此。而相比較之下,深圳一名五歲女童在其父母的訓練下,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現已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的3020位,創立了一項新的吉尼斯紀錄。
加快學習的速度和加大學習量是我國教育中最常見的現象,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快。目前我國的超常教育其實只是“使常態學生變成超常學生的教育”。以犧牲個人的長遠發展為代價,僅獲得曇花一現的輝煌。在過去中國人的教育理念中,有沒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學業知識。
以繪畫交流舉例,中外學生的繪畫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外國學生的畫從題材、畫風、構圖、色等方面來看都顯得很自由,而中國學生的畫面則顯示出一種固定的模式,即教過的痕跡特別重,畫面中凸顯不出學生自己的風格。
原因在于什么呢?我國的教育方法是先畫出示范畫或者給所有的學生指定同一個參照標準,模仿著畫,由老師根據學生們的模仿程度來評價誰畫得好,畫越相似就越好。
把既有的審美標準先入為主地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斷地否定自己的看法,同時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感受以適應即定的標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刻意模仿中逐漸喪失了個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獨特的觀察視角,也喪失了天然的想象力與原創性。
而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是,不應過早地告訴學生某一種既定的標準,否則會使她們的思維缺乏彈性而定型化。我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藝術技能和熟練技巧,創造力與想象力受到忽略,他們只能模仿而難以走向創造。中外美術教育存在的差異主要在于,是美術技能重要還是自我表現重要。
放眼于世界,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國的風范,注重培養學生關注世界。譬如,在活動室里掛著巨型世界地圖。當學生們吃中國豆腐時,就在地圖上找中國;吃西班牙海鮮飯時,就以最快速度在地圖上找西班牙;吃麥當勞時則順便將美國介紹一番。日本的學生唱各國的民謠,唱到哪國的民謠,就同時介紹該國的相關知識。令人感慨的是,我們在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時,人家在教學生放眼全世界。
五、關于班級盡管沒有班主任但秩序井然
和我們不同的是,英國學校沒有班主任也沒有固定的班級,但學校秩序井然,學生習慣良好。讓夏副校長疑惑的是,難道他們的老師比我們能干?難道他們的孩子就那么聽話?曼徹斯特大學一位教授說他在中國發現一個有趣的事,老師要求學習好的學生主動幫助學習差的共同進步,認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而在英國非常強調個人的獨立性,每個人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英國的孩子同樣表現出樂于助人的品質。以課堂教學為例,中國學校強調學生要樂于助人,而課堂的學習過程是個人獨立的,而英國學校的課堂學習過程一直是合作的。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也往往采用苦口婆心的說教方式,但現在則尋求完整的教育,滲透的教育。雖然沒有固定的德育課程、德育老師、班主任,但實際上每一堂課,每個老師都承擔了這種教育的職責。
六、結語
通過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差異,種種差異造成的后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然而,教育理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年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沉淀和融合,雖然本文沒有提到,但對于國外的教育理念,也要抱有理性的態度,國外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國內的也不一定都是落后的。在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上,沒有什么的對與錯,一切應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前提,將學生的需要作為出發點,聽從學生們的心聲,在考慮教育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思維、“人本位”理念,取長補短,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完善我國的教育事業,從而促進我國教育進程的進一步發展。
中外教育論文:家庭教育中淺談中外教育模式的異同
摘 要:曾在火車上發生過這樣一幕:一個4歲的外國小女孩在火車的車廂內玩耍,突然火車發生意外,本來走路都搖搖晃晃的小女孩頭部撞到了車廂內的一個茶幾上。這時她的媽媽聞聲走了過來,于是她……如果你是那位媽媽,遇到此事你會怎樣做?你心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關鍵詞:愛的方式;中外教育;走進孩子
大部分家長遇到如此緊急的突發事件,會在及時時間把摔倒在地上的寶寶抱起來,連忙仔細查看一下有沒有受傷的地方,確認沒受傷后,部分家長還會一邊哄著孩子,一邊故意假模假樣打著桌子說:“都是它不好,都是它的錯,害我們寶寶摔跤?!比绱艘粊?,孩子的情緒是得到安撫了,可她失去了什么?
一、愛孩子好比放風箏,線短線長是風箏起飛的高度
當孩子想用小勺吃飯的時候,有的家長索性將飯菜喂到孩子嘴里,而不是示范給孩子怎樣拿小勺;當孩子想脫衣睡覺的時候,你是否比孩子快了一步?當孩子想看看毛毛蟲是怎樣變成蝴蝶的時候,你應該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當孩子為了一個玩具而和別的小孩吵架時,這時,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斥責……
孩子好比風箏,有風,線的長度適合才能飛得更遠,而愛孩子就像放風箏,剛起飛的時候線拉得很短,只是為了讓風箏適應風的強度與變化無常的天氣,而當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來臨的時候,你是否覺得手中的線越來越緊,那是風箏想起飛,而作為家長,你是否準備好了讓風箏起飛?
二、愛孩子就如在裝修房子,只有走進才知選擇怎樣的材料
當您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問孩子的及時句話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經做過調查,將中外父母的問話進行了對比。
在中國,父母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說的及時句話通常是: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2.你們今天學什么了?
3.有人欺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國外父母問孩子的那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你快樂嗎?
2.今天你向老師提了幾個問題?
3.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4.你有什么作品嗎?
5.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中國的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國外的父母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就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我們的父母太愛孩子了,但又太不懂如何愛孩子。您走進過孩子的內心嗎?現階段孩子需要什么?我給予的是孩子需要的嗎?父母認為孩子比同齡孩子學得多,認識得多,就是聰明,這是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原本快樂的童年被一些美術班、音樂班、樂器班、舞蹈班所代替,這些負荷是否是孩子現在所能承受的?所該承受的?
愛孩子是連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所以教育孩子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懂得如何去愛。
三、愛孩子就像在栽樹苗,保持合適的距離才是茁壯成長的前提
“一個好的教育家,應該是半個心理學家?!蔽覍@句話有很深的認識。有一位父親準備在自己屋后的地里栽種20棵桃樹。他的孩子看見父親在果樹與果樹之間挖下一個個土坑,準備把半年積攢下的豬糞、牛糞等肥料埋進去。這個孩子很好奇地問父親:“為什么在果樹之間弄上個土坑,那樣有什么用處?”“小樹正在長身體呢,不補充營養不行。”他的父親滿眼憐愛地看著樹苗說。這個孩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挖了兩三下,父親看見了說:“這樣不對,你挖的坑離樹太近了,你應該保持半個鋤把長的距離才可以。”他的孩子反駁說:“太遠了,小樹還能吸收到養分嗎?”父親卻說:“太近了,小樹一下子吸收不了這么多的養料,會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利于小樹一點一滴地進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須生長。因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樹根就只有拼命地往有肥料的地方鉆,這樣小樹才能長得又壯又高?!?
四、愛孩子就要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走進大自然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好方式。選擇一個適合孩子、能讓孩子感興趣的目的地,讓孩子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清涼與愜意。烈日炎炎,帶孩子走進清涼的樹林,看碧綠的田野,聽泉水叮咚,孩子一定會精神振奮、心曠神怡。給孩子帶上小桶、小鏟等,在山上可以挖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東西。
所以作為父母,平時一定要抽時間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孩子親身體驗、親身實踐,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孩子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不但鍛煉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在游玩中可以獲得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五、愛孩子,從點滴開始
愛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智慧的父母是不斷學習的,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給孩子正確的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一顆小樹苗,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單薄無力甚至枯萎,由此及彼之路其實并不漫長,我們需要的就是那么一點點方法,一點點耐心,一點點改變。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技術學研究熱點變遷與可視化對比
摘 要:《電化教育研究》和《計算機與教育》分別是國內與國際教育技術學領域的期刊,所刊發的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進展。本文利用CiteSpaceIII對兩刊在2006年-2015年所刊發文獻進行了統計、對比與分析,繪制出文獻共被引以及關鍵詞共現的知識圖譜。近10年國際與國內教育技術學研究熱點同步演進,同時在基礎理論、方法策略、環境資源、媒體技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研究熱點;中外對比;可視化分析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利用各種方法對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學術文獻進行分析研究,揭示其研究現狀、發展脈絡和前沿趨勢,對促進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Welch利用引文分析對《計算機輔助學習》雜志在2002至2011年間的文獻進行分析,發掘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獻[1];胡小勇等學者利用CiteSpace對2002至2012年間SSCI收錄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揭示了11年來國際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情況[2];同時對2002至2012年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期刊M行了可視化分析[3];蘭國帥利用Bibexcel和Histcite對2004至2013年間兩本國際期刊《計算機與教育》與《英國教育技術雜志》進行分析[4]。不難看出,目前學界特別重視文獻的定量研究,然而將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發展、研究熱點等同時進行可視化分析和橫向比較的研究相對少有。借鑒國際教育技術學研究經驗來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本文將利用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III對國際與國內兩種期刊近10年所刊載的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標示出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變遷以及前沿等,通過橫向對比發現國內外研究的異同,為我國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發展提供參考。
一、數據的來源與分析的方法
布拉德福(B.C.Bradford)早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文獻離散規律,又稱布氏定律”,即“大多數關鍵文獻往往集中發表于少數核心期刊”[5]。因此,本文選取《Computers & Education》和《電化教育研究》兩本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熱點、發展脈絡及前沿趨勢。《Computers & Education》是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的來源期刊,且為國際教育技術頂尖期刊,影響因子高達2.556,位居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期刊排名首位,題錄數據源自“美國科學技術信息情報所ISI”所提供的“Web of Science”(簡稱WOS),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選擇“全紀錄與引用的參考文獻”并以純文本的形式下載《計算機與教育》(Computers & Education)2006-2015年間的文獻題錄數據,選擇論文(Article),共收集到文獻題錄數據1920條?!峨娀逃芯俊肥侵形纳鐣茖W引文索引(CSSCI)的來源期刊,且為國內教育技術核心期刊,影響因子高達1.975,刊發在其上的論文基本上象征著目前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相關研究的較高水平[6],題錄數據源自“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以“電化教育研究”作為關鍵字,時間段設定為2006至2015年,選擇“論文”類型,共收集10年間《電化教育研究》文獻題錄數據2267條。文獻題錄數據包括各文獻的標題、作者、摘要、來源出版物與參考文獻等。
基于收集的文獻題錄數據利用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III的“文獻共被引分析”以及“關鍵詞共現分析”這兩項功能,對近10年中外教育技術領域的兩本代表期刊刊發的文獻進行分析,概括并比較中外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內容,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中外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異同,從而更好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為我國教育技術的研究發展提供參考。
二、文獻共被引分析
在CiteSpaceIII中,研究Time Slicing(時間跨度)設定為2006-2015年(10年),Year Per Slice(單片時間分區)設定為1年。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設定閾值Top=30,即每個時間分區選取30個高頻詞,這樣一來在保障高被引文獻突出顯示的前提下,提高了網絡的清晰性。Node Type(節點類型)選擇Cited Reference(共被引)。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獻共被引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獻共被引分析如圖1所示。文獻共被引分析得到284個節點,引文之間共有1424條連線,圖中圓圈大小代表了被引頻次的高低,帶有紫色外環的節點意味著該文獻擁有比較核心的影響力。根據知識計量學相關知識,一定時間內被引頻次高的文獻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不難看出,這些被引頻次高的節點往往集中在幾大領域,也就意味著這幾大領域的文獻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從圖1文獻共被引圖譜中還可以看出引文數量激增的一些術語(又稱突現術語,即圖中標示出的紅色圓環),Connolly, T.M、Ertme, P.A、Kirschner, P.A、Azuma, R.T、Ottenbreit - Leftwich, A.T、Kebritchi, M、Shute, V.J等作者的研究文獻被引頻次在很短時間內激增,即說明這些學者所研究的問題以及研究結果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圖2的文獻共被引時間序列圖可以看出,這幾大區域的主題分別為:“empirical study(實證研究)”、 “e-junior project(虛擬學習環境,例如MajaWrzesien所開展的E-junior項目,通過虛擬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學習自然科學課程[7])”、“web-based conferencing(網絡會議)”、“instrument(技術工具)”、“competence(競爭力)”、“review material(復習材料)”、“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scale construction(量表編制)”、“gender(教育中的性別差異研究)”等。經過進一步統計發現,被引頻次高于50次的文章有13篇,其中高于100次的論文有3篇,分別是Vygotsky(維果斯基)的論文“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1978,被引120次)”、Cohen(肯恩)的文章“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8,被引108次)”以及Davis(戴維斯)的文章“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1989,被引103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維果斯基、科恩、戴維斯等著名學者及其經典作品在當今仍有較高的影響力。
2.《電化教育研究》文獻共被引分析
《電化教育研究》文獻共被引分析如圖3所示。文獻共被引分析得到385個節點,引文之間共有663條連線。從圖中可見共被引頻次較高的節點,不難看出,核心文獻亦集中于幾大區域。從圖3文獻共被引圖譜中所標示出的突現熱點(圖中的紅色圓環)可見,何克抗、南國農、吳明隆、許良、余勝泉、李克東、喬納森、陳琦、盛群力等作者的研究文獻被引頻次在2006-2015年間激增,即說明這些學者所研究的問題以及研究成果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被引頻次激增的文獻主要為何克抗2002出版的書籍《教學系統設計》,南國農的《電化教育學》、《教育傳播學》以及《信息化教育概論》,吳明隆的《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許良的《技術哲學》、余勝泉的《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李克東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陳琦的《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盛群力的《現代教學設計論》,祝智庭的《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
根據被引頻次的數量從高到低排列,得到表1,從表中可以發現,被引次數在10次以上的有9篇,其中被引頻次在20次以上的有6篇,即6大節點所代表的6篇核心文獻,分別是南國農的著作《信息化教育概論》(2004),何克抗論文與著作“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2005)以及《教學系統設計》(2002),南國農的論文與著作“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2006)以及《電化教育學》(1985)。從中可以看出,國內教育技術的研究偏向教育技術理論以及整合技術與教育的研究。
三、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
利用CiteSpaceIII對文獻題錄數據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設定Top N% per sliced值為30%,選擇Pathfinder算法,得到高頻關鍵術語共現圖譜,即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如圖4所示。共得到109個節點,關鍵詞之間存在1373條連線。年輪大小代表頻次,紫色的年輪表示高中介中心度的關鍵節點。中介中心性數值的高低體現了其在整個網絡中的地位的重要性。[8]
將關鍵詞進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從頻次排序上來看,“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一詞頻次較高(353次),在圖中的年環較大;從中介中心度來看,“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燒咧行畝茸罡擼占據領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綜上所述,2006~2015年間國際教育技術領域中,“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相關研究最廣泛,但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是“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post-secondary education”等研究。
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圖4的結果,即2006-2015年間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包括:“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教與學策略)”、“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互動學習環境)”、“students(學生)”、 “pedagogical issues(教學法話題)”、“education(教育)”、“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課堂教學)”、“technology(技術)”、“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計算機媒介通訊)”、“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協作學習)”、“performance(成績)”、“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介)”、“design(設計)”、 “elementary education(初等教育)”、“knowledge(知識)”、“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
從圖5中可以看出,關鍵詞主要分為6個聚類,分別為:“young children use(青少年技術使用能力)”、“revisit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重審TPACK)”、“re-examination(復審)”、“designing(設計)”、“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協作知識建構環境)”、“student practice(學生實踐)”、“online self-correction(在線自查自糾)”、“review material(復習材料)”。
2.《電化教育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
《電化教育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共得到262個節點,關鍵詞之間存在514條連線。在圖6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間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包括:“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遠程教育”、“電化教育”、“教學模式”、“教育研究”、“網絡教學”、“網絡課程”、“高?!?、“網絡環境”、“教學改革”、“大學生”、“網絡教育”等。
將這些關鍵詞進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從頻次排序上來看,“教育技術”一詞頻次較高(237次),在圖6中的年環較大;從中介中心度來看,“教學模式”、“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技術”這三者中心度較高,占據領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綜上所述,2006~2015年間國內教育技術領域中,“教育技術”相關研究最廣泛,但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是“教學模式”、“教育信息化”、“電化教育”、“信息技術”、“遠程教育”等研究。
四、研究熱點與前沿變遷
利用CiteSpaceIII以關鍵詞作為節點,選擇節點類型為“burst term(突現術語)”,設定Top N% per sliced值為30%。同時選擇“citation burst(標注突現術語)”,進行研究前沿與熱點變遷分析。
1.《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及熱點變遷
《Computers & Education》的研究前沿與熱點變遷分析如圖7所示,圖中標注的熱點即當時的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網絡匯總表),對突現術語的頻次、突現率、突現強度與突現時間跨度進行整理,見表4。由此可以得知,在這10年中《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的關鍵術語有:“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教育技術系統架構)”、“country-specific developments(特定國家發展)”、“computer games(計算機游戲)”、“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分布式學習環境)”以及“comprehension(理解)”。
結合表4與圖7可以看出,國際教育技術領域的各類研究主題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現出靜態與穩定性。2006~2015年間除了對原先研究主題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新的研究熱點。 2006年國際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教學策略以及各類學習環境(例如交互式學習環境、分布式學習環境);2007年則集中在技術、設計、多媒體系統、模型等的開發;2008年主要由技術的開發轉向對課堂等環境中技術的應用;2009年側重于教師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的分析;2010年繼續深入分析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等的研究;2011年關注技術應用策略以及用戶技術經驗等;2012年開始側重教學設計、性別的差異、技術應用技巧等更深入的話題;2013年研究目標更多落在高等教育、技術接受模型的開發等。值得一提的是,“computer games(電腦游戲)”作為突變專業術語,即該關鍵詞在2013年的出現頻次激增,表明學者開始大量關注電腦游戲的教育應用。2014年研究社交工具(例如Facebook)的應用,還包括學生信念、參與度等方面。2015年聚焦移動學習、元分析、大學生、情景學習以及嚴肅游戲等方面,其中嚴肅游戲是指以計算機游戲和視頻游戲為主,能夠使參與者的某些知識或能力的提高的游戲,是一種不以娛樂為最終目的的游戲[9]。同時,2015年 “metaanalysis(元分析)”作為熱點術語,表明這一分析方法在不斷受到廣泛運用。元分析是用統計的概念與方法收集并分析前人的實證研究結果,找出問題與變量之間的明確關系模式,可彌補文獻綜述的不足[10]。綜上分析可以看到,2006-2015年間,國際上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研究熱菥歷著一系列的變化:研究重點從技術層面轉向用戶層面,更加注重情境因素對學習者技術應用的影響;研究主題逐漸偏向學習者或者用戶的技術體驗,利用各種新型技術手段以及新型學習理念來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
2.《電化教育研究》研究前沿與熱點變遷
《電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前沿與熱點變遷分析如圖8所示。圖中所標示出的熱點即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網絡匯總表),對突現術語的頻次、突現率、突現強度與突現時間跨度進行整理,見表5。
由此可以得知,在這10年內國內教育技術界的研究前沿的關鍵術語有:“教育研究”、“翻轉課堂”、“教學研究/改革”、“網絡教學”、“課程整合”、“云計算”、“教育信息化”、“TPACK”、“大數據”、“實驗研究”、“教育游戲”等。
結合表5與圖8可以看出,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各類研究主題同樣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現出靜態與穩定性。當然,2006~2015年間除了對原先研究主題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新的研究熱點。 2006年國際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學設計等話題,其中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學習環境等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7年研究對象更多定位在高校,關注網絡環境下師生生態,協作學習以及教師專業化發展等;2008年主要探討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學教育、教育技術能力等;2009年開始關注各類教學策略與模式、內容分析、技術應用等愈加受到關注;2010年移動學習作為突現熱點,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還包括技術使用的影響因素、網絡的應用等。2011年關注互聯網、網絡課程開發、知識建構以及教育游戲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2012年研究熱點聚焦個性化學習(學習者特征)、云計算(教育云)、虛擬現實等,各類社交平臺(微博、博客等)的教育應用,以及個人學習環境方面的研究。2013年國內重點聚焦翻轉課堂、電子書包、大數據領域的研究,也興起了對各類技術應用的比較研究與效果反思。同時,各類在線學習相關的話題(在線學習活動、學習設計、web2.0、協作學習)也不斷涌現。2014年研究關鍵詞為在線學習與大數據,這與國際上各類網絡教育學習平臺(Coursera、Udacity、Edx)的興起不無相關,研究關注學習模式、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方面,實驗研究成為新的主題詞,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新興技術不斷整合進入課堂。2015年更多落在開放教育資源的設計,關注知識共享、信息加工、問題解決,聚焦泛在學習、深度學習、自我效能感。同時,引文分析以及可視化分析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與趨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目前甚至未來研究熱點趨勢。
五、結論
綜合上述文獻共被引分析以及關鍵詞共現分析,中外代表期刊存在如下的鮮明特征:
(1)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對教育技術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方向的作用。國際教育技術學界聚焦“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教育技術系統的體系結構)”相關的研究,具體包括“distance education(遠程教育)”、“education(教育)”、“self-efficacy(自我效能理論)”、“e-learning(數字化學習)”、“gender(教育中的性別差異)”、“motivation(學習動機)”等相關研究;與之相比,我國教育技術學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則重點關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理論”,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電化教育”、“遠程教育”、“移動學習”等相關研究。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有何不同
為讓孩子接受不同于國內的教育,中國父母各顯神通,投資、買房,甚至移民國外。與中國學校相比,外國教育真的如此不同、值得推崇嗎?本期,小編就說說中外教育的那點事兒。
國內外教育體制對比
國內外教育的不同之處經常被談及,但總是以廣義的語言定義,讓人似懂非懂。要想了解國內外教育的不同之處,就必須了解教育體系中的區別。
教育體系由學生、家長、老師共同支撐,從三者的關系可以很容易看出國內外教育體制的不同之處。相同的角色,不同的定位,這便是國內外教育產生不同的根本。在此,小編共總結出五點不同:
國內的老師像家長,國外的老師是朋友
國內的老師就好比家長。他們會給你布置作業,像圣旨一樣,然后告訴你不做作業的后果。他們把這些行為稱作“為你好”。他們通常像家長一樣,以長輩的姿態來命令你做一件事情,就好比一切是理所當然,沒有轉圜的余地。那種居高臨下,那種所謂的緊迫感,往往會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學生和老師之間除了上課、學習就沒有交集。
而國外的老師則像朋友一樣。國外的老師不會死盯著你,這讓你有自生自滅的感覺。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這樣往往會使學生們有緊迫感,懂得優勝劣汰這個道理。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一定會征求大家的意見,然后達到共識,才來決定該怎么做。更重要的一點,國外的老師沒有老師的姿態,他們更注重的是你的個人發揮。他們會很關心你的生活、你各個方面,甚至和你交心。如此一來,學生不再害怕老師,對學習就更加有自信了。
國內的同學分幫派,國外的同學一家親
國內的同學分幫派說的是物以類聚。不是有句話說“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朋友”,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那些學習好的人在一起,相互學習,相互明爭暗斗。他們一起上進,一起進步。可是那些學習不好的呢,他們在一起相互攀比,相互墮落,并以此為榮。因此,形成所謂的好學生和壞學生,再互相嘲諷、看不起。久而久之,好學生和壞學生之間有了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閡,在關鍵時刻,還指望什么團結友愛,一致對外呢。
在國外一切就不一樣。雖然說國外的洋人傲慢,所以留學生自成一派,本地人又是一伙??墒遣还芰魧W生還是本地人,他們都不會在關鍵時刻吝嗇給予對方幫助。其實團結就是這么產生的。在最需要的時候,得到所有人的鼓勵和幫助,然后把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呈現出來。把握有了,勝利還會遠嗎?
國內的家長盼求成,國外的家長會生活
國內的家長大多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因此學生的休息時間少得可憐。平時有一堆的課業,周末還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雖然說家長總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得好,可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未來是要靠自己創造的,不是家長說能給就給得了的。
在國外,從小到大學生都沒有補習班。在外面的補習家教很多也都是亞洲人的市場。記得以前每個星期一回學校上課,老師總是愛問大家周末都做了什么。留學生都說在家學習,本地學生總說自己和爸爸媽媽去哪里哪里玩。這,就是區別。國外的家長給孩子的是開心的每24小時,并且深深明白其實大自然就是好的老師。國內的家長,或許給了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可是相對于遙不可期的未來,我還是覺得活在當下更實在。
國內的校長很片面,國外的校長很民主
國內的校長總是說什么校風校紀,記得以前我最怕的就是開會。因為每次學校一起開會我們要么就是坐在操場上聽校長致詞,什么表彰大會,什么檢討,一聽就是幾個鐘頭。赤日炎炎或者寒風凜凜都是如此。
國外的校長很民主。他們會經常游走在學校里,和你打個招呼,幫你撿垃圾,問問你的近況。他們會和你一起討論學校的發展,還有最近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還會問你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國外的校長講話基本不會超過五分鐘。這對學生來說簡直是一大快事。所以國外的校長,更得學生的心。因為他們是真正和學生站在一條線的人。
國內的教育太死板,國外的教育較開放
國內的教育是一個教育和給予的過程。老師傳授知識,學生一味接受。老師不會因為你跟不上步伐而停止,也不會浪費很多時間來給你做練習。
而國外,老師通常講課都不會太久。他們注重的是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他們會把學生帶到不同的地方讓他們明白為什么;他們會讓學生做練習,然后拿問題去找他們;他們還會鼓勵學生去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興趣有了,學習也就不難了。
各國教育的特點
美國: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幼兒一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英國: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從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參加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里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游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在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里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里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里,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讓小孩去吻《圣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韓國:倡導“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自然(nature)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白匀挥齼悍ā钡暮诵木褪菍⒑⒆拥纳睢⒔逃⒂螒虻榷急M可能回歸自然,較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
盤點中國和美國教育的十大不同
在各國教育中,美國教育格外受到推崇,那么相較于國內,美國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么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么,學多少,什么時候學,該怎么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于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于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S。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于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于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師生關系: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么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茍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系。
考試制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于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于今后的發展。
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平均人數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約束什么。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于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時間: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學習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于“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你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地公布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尚?,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地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復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課外生活: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并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中外教育論文:許昭暉:搭建中外教育交流的橋梁
《華人經濟》雜志入編稿:
許昭暉博士,首先是位睿智的人。其次是一位執著的人。
當別人在社會上拼搏,只為將來幸福生活忙碌的時候,他卻在一心為香港和祖國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作為展智國際教育中心董事長,他每天都在為港、中、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而緊張地忙碌著.……
許昭暉博士,這位中外文化橋梁的搭建者,長期以來以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的精神,默默地為中外文化交流做著不懈的努力,在中外文化教育事業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心系教育,駛向理想目標
1950年,許昭暉生于福建,后移民香港,在香港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后,又就讀于菲律賓東方大學。源于對文化教育的熱愛,畢業后的他在香港裘錦秋中學任教。走上講臺的他,以性格溫和而不失嚴厲、教學細膩而講究章法,得到學生們的喜愛和尊敬。憑著出色的教學業績和沉穩干練的處事作風,許昭暉先生成為裘錦秋中學甲級老師。
當時的香港,教育方面遠不如國外先進,為了讓青少年能受到更品質的教育,為了讓國外的先進教育體系引進中國,許昭暉在教學之余始終關注著教育事業的動態和發展,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點貢獻。
1990年,許昭暉先生創辦了汕頭市培基幼稚園,“教育要先從娃娃抓起”,許昭暉先生深知兒童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直到今日,許昭暉先生作為福州培基幼兒園的董事長,還在為祖國的“花朵”的成長而忙碌著……
許昭暉在幫助兒童成長的同時,也沒忘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利用閑暇時間為自己補充知識,這對于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他來說,沒有很大的毅力是很難完成的。經過自己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許昭暉先生獲得澳洲WET大學DBA博士學位,這更加堅定了他要把滿腔熱情傾注到加強中外文化教育工作中來的信心。
2003年,許昭暉博士創辦了展智國際教育中心,主要目的在于搜羅國際品質教育資源,以達至為本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學生在學校以外提供廣泛升學信息和更專業的升學輔導服務。與此同時,展智集團有限公司也隨即成立,更加強了國際化的管理技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不僅如此,許昭暉博士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外表斯文穩重、笑聲爽朗的他還曾經從事民族舞蹈,以前任教時經常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如今,許昭暉先生還擔任凌采舞蹈團團長、怡韶音樂中心董事總經理,為發揚、推廣藝術活動費心費力。
契而不舍,建造文化橋梁
作為展智國際教育中心的董事長,許昭暉博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可謂鞠躬盡瘁,為了讓外國的先進教育體系能順利引進,為本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學生在學校以外提供廣泛生活的信息和更專注的升學輔導服務。2004年,許昭暉先生創辦了中外學術交流協進會并任會長,系統地開展國際學術文化及教育交流,推動教育訊息的溝通,舉辦多元化的學術文化活動。
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殷切需要人才。成人和各類大專和持續教育也隨之欠缺,非常需要引進或借鑒外國的先進教育。展智國際教育中心從承擔國內多所大學駐港代辦處入手拓展事業空間。國內的南昌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紛紛在該中心設立報名處,國外的查爾斯?達爾文大學也通過該中心開辦了代辦處。展智國際教育中心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許昭暉博士以愛國情感為動力,向著“甘為人梯選良才,情牽教育強中華”這一理想方向,主動協助大學招收港、澳、臺學生,辦理學生的大學升學和報讀手續,并引進和促進外國著名學府與國內大學合辦課程,參與策劃和管理合辦的課程,以培育有潛質的學員拓展全球性戰略思維,加強國際化的管理技巧,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許昭暉博士的積極支持和熱心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內教育的發展,為中外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作為怡韶音樂中心的董事總經理,許昭暉博士積極發揚、推廣音樂藝術活動,為愛好音樂藝術人士提供教育服務。其凌采舞蹈團還曾被邀請參與亞洲藝術節演出、荃灣藝術節及葵青藝術節演出。他們的精彩節目深受觀眾喜愛,該舞蹈團除定期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策劃戶外演出節目外,更積極參與各大社團、機構的戶外演出及文娛交流活動,受到各界的贊揚。
現在,許昭暉博士還是香港荃灣工商業聯合會的會董兼秘書長。身兼數職的他早已習慣了這種忙碌的生活。
自從投身教育事業起,許昭暉博士就以“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在文化教育的土壤上默默耕耘。所謂以誠待人、以心奉獻,誠者,豁達謙遜,為人所尊敬,心者,奉獻之本,付出不言悔。許昭暉博士從事教育事業長達30多年,仍無怨無悔干勁十足。
心境平常自非凡,平淡溫和的許昭暉博士身上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最內在的精神特質,同時詮釋著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追求,為中外文化的交流默默地奉獻著。這就是他的人生境界――質樸而又崇高。雖已近六旬,但許昭暉博士依然樂此不疲地奮斗著,他那情系祖國、關愛青年的赤子之心,實在令人感動、令人敬佩!
許昭暉先生簡介:
1950年生于福建,展智國際教育中心董事長,中外學術交流協進會會長,展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福州培基雙語幼稚園董事長,凌采舞蹈團團長,怡韶音樂中心董事總經理,汕頭市培基幼稚園創始人,香港荃灣工商業聯合會會董、秘書長,香港舞蹈總會理事。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育差異淺析
摘要:通過對中外教育的比較,從課堂紀律,課堂教學形式,考試制度,教師角色定位四個方面分析,闡述中外教育的差異。
關鍵詞:中外教育;教育差異
在網上看到過這么一則新聞:北京農業展覽館,第三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青年科學節的開幕式。領導在主席臺上熱情洋溢地講話,下面卻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中國學生頭頂著驕陽,排著整齊的隊伍,認真傾聽;而來自APEC其他國家的學生,卻三五成群,一堆一堆地聊開了,有的人甚至已經坐到了地上。
一個中國學生說:“集會場合就應該遵守集會的紀律,這是我們從小就培養的習慣。”一名來自新西蘭的學生說:“青年科學節本來就是一次交流的活動,不能不讓人說話,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既然演講很長,就應該給我們坐的地方。在我們國家,很少有這么長的演講,除非是專題講座?!?
還有一個故事說得也很透徹:某學校出了這樣一道題: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時針與分針在哪一刻交會?在場的中國孩子馬上拿筆列式計算,同班的美國孩子卻輕松地撥動自己的手表,很快得出結論,這說明,中國孩子在動手能力方面與國外孩子存在相當差距。到底是什么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楊振寧教授曾說過:“主要是教育觀念,教育體制出了問題?!?
這兩則事例都反映了觀念和思維的碰撞,反映了中國教育和國外教育不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述:
一、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是課堂上必須遵守的規則,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的確,進行課堂教學沒有一定的紀律是不行的。試想,如果在課堂上誰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豈不亂了方寸。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怎樣看待課堂紀律?什么樣的課堂紀律是好的,什么樣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師曾經形象地比喻某班級課堂紀律好:“我上課時,掉一根針都能聽見”。此言雖然有些夸張,卻足以證明其課堂上相當安靜,如果教師不講課,就沒有別的聲音了。對比中國與美國、日本的教育,中國教育重視共性而忽視個性的培養。在中國,課堂紀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靜。上課坐要身直、雙手要平放在課桌上,兩眼要盯著老師,規規矩矩,學生的行為受到嚴格的控制,學生的任務是聽和記。中國的教師認為這是良好的課堂紀律。在教學中整齊劃一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回答問題要異口同聲,答案要標準,有的教師還要求學生在考試前應考作文,以達到思路統一。即使學生偶有獨特的見解,教師往往以教材作為評判標準,循循善誘,于是學生只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確,這種令人沉悶僵化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學生進行創造的內在動機。
相對中國而言,美國、日本的學生有著寬松的課堂紀律,充裕的課余時間。美國的課堂紀律甚至可以用“亂七八糟”來形容。他們的中小學生課余時間大部分是在一種比較寬松的、自由選擇的娛樂活動中度過的,在這種寬松自由的教育氛圍中,學生敢想、敢說、敢干,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個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創造力得到培養。日本近年來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日本的學校注重在輕松寬裕的教育環境下,開展輕松寬裕的教育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中國的中小學生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老師、家長的無限關懷而設計的種種作業中度過的,正是這種關愛,使孩子失去了個性、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間,阻隔了孩子的自由夢想,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
二、課堂教學形式
中國的課堂以班級為一個集體,以組為一個單元,固定不變。并且集中、統一授課,時間限定,整個形式過于單調、沉悶,對于中學或許可以,但對于小學就不大合適。孩子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個性四射的特點,多少會被這冷冰冰的課堂組織形式所壓抑,在課堂上,課堂紀律井然有序,安靜得如同公堂,上課坐要身直、手平放,兩眼直視,學生言行受到嚴格控制。一位美國教師曾評價中國幼兒園:“過分嚴密的管理,使得東方幼兒園看起來更像一座軍營……如此過分地強調紀律秩序和行為規范,以致不惜以摧毀孩子們的創造性為代價。”國外的課堂以班為集體,但每個組都不是固定的,可以隨著授課內容的不同而經常改變,并且不一定是集中統一授課,而是有序地輪流完成課堂任務。這種授課形式活潑有趣,趣味性、藝術性強,形式多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如此,國外課堂的實踐課程也是一個顯著的特點,譬如上廚藝課,課堂就設在廚房中;汽車修理課就在汽車旁進行,鮮有先講書本理論而不實踐的課程。這與國內的課堂組織剛好相反,先在課堂上理論課,而鮮有實踐課。國外課堂教育組織形式靈活、新穎,注重個性與人格培養,善于將課堂教育與實際創造相結合,挖掘孩子們的創造力,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
三、考試制度
我國是世界考試的故鄉,也是考試制度的發祥地。在古代中國,以科舉制為代表的考試制度在選賢用能、興教育才等方面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自明清以來,我國的考試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逐步僵化,成為禁錮教育、束縛人才的枷鎖??荚嚨脑u價標準其實是由教育觀決定的。即要強調哪些教學內容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決定了我們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去衡量。在國外,考試只是一個學習效果的檢驗工具。然而在中國,考試主要是作為篩選工具,分數不上錄取線,就意味著被現行教育體制所淘汰。中外學生都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但方法卻不一樣。國外的學??荚嚩嗖捎玫燃壷?,而中國學校的考試則習慣于用百分制,認為百分制的區分度高,一分之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學生考試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學就業。而在國外,考試的意圖是鼓勵創新思維,除數學外是不會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只要你給出合理的解釋,取得某個答案的合理理由,即便答案不正確或不完善,一樣可以拿高分,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創新水平是外國教育的目的。例如,國外的作文考題一般不定有關自己生活的題目,因為小孩子的閱歷本來就簡單,寫這種文章只會讓學生“捏造事實”。題目一般都是有知識性的,而且能激起學生對這方面學問的興趣,這些題目把作文的知識性、趣味性全部體現出來,還能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欲。而國內老師布置的作文題是有關自己生活的題目,還要訓練學生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學生一寫作文就覺得愁眉苦臉,毫無興趣。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它重視的是應付考試,是以考試得分為手段,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上大學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的教育。而國外的教育重視的則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以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為主,重視的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由于這種差別,使得各自培養教育出來的學生在能力上大不相同:國外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遠強于中國同齡學生,中國學生的考試分數和記憶能力遠遠高于外國學生。
四、教師的“角色定位”
中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貫扮演“嚴師”形象,“教不嚴,師之惰”,老師越嚴厲,越能管住學生,才有威望,才能使學生服從自己的命令,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甚至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看到老師跟老鼠看到貓,能躲多遠就多遠,這難道不是老師的悲哀嗎?在學生看來,教師是,極少有商量的余地,聽話才是好學生的標準,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被無情抹殺。我們國家一般采用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書本知識為內容,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師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講,學生聽,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這種傳統的授受式教育確實培養了孩子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范行為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國外教師在課堂上扮演三種角色。一是“引導者”,教師很少照本宣科傳授知識,而是向學生提出問題,提供主要資料,讓學生自行完成。二是“指導者”,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隨時進行點撥、提醒、指正,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至于偏離既定學習目標和任務,也能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德、智、體、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協調發展;三是“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地位始終平等,師生可以互相探討問題或爭執,保留自己的觀點,教師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很少出現體罰學生、斥罵學生的現象。國外師生極為融洽,甚至有點自由、散漫,對學生限制很少,相比之下,中國師生的關系顯得較為呆板、生硬、緊張?!?
縱觀中外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諸多不如意的地方?!叭绾伟阎型饨逃膬烖c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發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知識經濟依靠的是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特別要靠年輕的英才不斷涌現出來”。如何點燃隱藏在青年人頭腦中的智慧火種,讓它燎原中華大地,出現一批又一批富有“夢想、創造性思維、發明”能力的年輕人,如何結合實際創新我國的教育,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作者簡介:章佳玲(1987年-),女,漢族,浙江紹興人,紹興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2005級本科生,專業為科學教育。
中外教育論文:中外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保障比較及啟示
摘 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的和諧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21世紀,經濟、科技、文化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讓教師繼續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各國積極采取各種方式籌措經費,為教師接受繼續教育提供財力支撐,保障教師繼續教育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這為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發展在經費保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保
作者簡介:王玉良(1982―),男,漢族,湖北省十堰市人,廣西財經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比較教育研究。
2007年8月31日,總書記在全國教師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關鍵在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師培養和培訓,積極推進教師教育創新,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睂處熯M行培養和培訓,加強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保障是前提和基礎。我們應積極探究各國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籌措方式,完善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從而促進我國教師繼續教育不斷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發展。
一、中外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保障比較
1.美國――分層次籌措,經費充足
美國為教師在職進修制定的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中具體規定了教師參加進修的經費開支渠道,涉及到帶薪培訓、經費補助等。如1965年《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加強教師進修的重要性,并斥巨資資助各州和高校開展各種教師在職培訓活動。
美國教師繼續教育采用的是典型的分級經費資助形式。教師在職培訓主要由各州推行,主辦單位有州教育部、縣學務局、教師協會等,舉辦機構有教師進修學院或教育研究所,每年公布兩次教師進修計劃,有各種的講座的規定,包括時間、差旅費用支付情況等。每次進行教師培訓的費用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培訓學?;蚪處煴救怂姆焦餐袚缫悦繉W年進修一門課程學費以300美元計,聯邦政府資助65美元,州政府資助15美元,地方學區資助70美元,教師任職學校也會有一定的資助,而教師本人則承擔不到50%的費用。美國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籌措已實現了四方、甚至多方資助的分層次局面。
2.英國――??顚m椯Y金較多
英國自20世紀70年代政府逐漸加強對在職教師繼續教育以來,就不斷制定一些保障教師進修機會和費用的政策及文件,并撥出??钣糜诮處煹睦^續教育。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1979~1990年),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并發表了《教學質量》白皮書,其中就教師的在職教育問題,文件明確指出由國家撥出??睿逃蟪加H自負責此項專款用于教師進修。文件還重申了70年代以來政府有關教師在職學習進修的政策,特別強調應保障教師參加進修學習的時間和機會等。1986年英國教育科學部公布“地方當局培訓補助方案”,分別對國家指定的培訓項目和地方行政當局指定的項目進行資助,以此來調動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在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都有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管理和分配政府的高等教育經費,用以支付高等教育辦學機構的教學、科研以及教師的繼續教育的費用。同時還設立諸如“實踐研究獎金”(Best Practice Research Scholarships)和“專業獎金計劃”(Professional Bursaries Scheme)等專項獎學金,鼓勵教師進行研究和培訓。
3.法國――經費、經費政策雙重保障
法國的教育經費一直在國家財政預算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始終處于優先的地位,自1964年至1984年一直保持在15%以上,1997年仍占7.3%。但是由于國家和教師本人在內的各方面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重視不夠,法國的教師繼續教育經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十分有限。但自20世紀70年代,終身教育思想在法國流行后,教師的在職進修受到了普遍關注,國家不僅親自組織教師進行進修和培訓,而且教育部還向各級各類培訓組織和機構,如縣區、民間團體等提供經費支持?,F在,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科研與資料方面的經費就在10億法郎左右。同時,法國專門頒布了《法國職業繼續教育法》,該法規定:“國家、地方行政機構、公立公益機構、公立與私立教育機構、職業組織、工會組織、負責家庭福利的組織及各個企業共同為職業繼續教育提供保障?!狈▏處熇^續教育也納入了這一法律體系。
4.日本――政府財政資助力度大
日本的教育經費體制決定了其經費的來源。日本《學校教育法》第五條規定:“學校的設置者……除法令特別的規定以外,應負擔起學校的經費?!边@是對學校經費來源的基本規定。因此,國立院校的經費由國家負擔,列入國家預算;公立院校的經費由地方財政負擔,國家根據地方交付稅制度等采取措施使其保持必要的水平。但這二者都是政府,因此,經費來源政府占主導。日本是個重視教育的國家,國家的教育投資一直處于高水平,對教師的繼續教育也非常重視,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投資巨大。如截至1979年,日本的所有都道府縣全部都設置了教育中心,均由國庫資助,投入了大量的經費用于對教師的進修進行獎勵,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接受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俄羅斯――政府主導,多方募集
在俄羅斯,國家財政撥款也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自2004年以后,在高等教育領域,俄羅斯實行有條件的國家義務撥款。高校自身對撥款的處理擁有自主權,一部分可以用來對本校教師進行培訓和再教育。
俄羅斯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外的教育基金也是促進教師繼續教育發展的有力保障。教育基金是俄羅斯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外的一種補充形式,這種基金組織是由政府牽頭組成的一種專項教育資金募集、發放管理機構。目前,俄羅斯主要有“俄羅斯教育部教育支持與發展基金”、“俄羅斯教師支持基金”等形式,目的是吸納社會資金,廣開渠道為教育和教師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此外,企業自主投資也是重要途徑之一。如俄羅斯較大的尤科斯石油股份公司在契爾克斯克、薩列哈爾德、馬斯尼托爾斯克開設了三個新的網絡教育中心,數千萬俄羅斯教師在這里接受了培訓。
6、中國――四級保障體系雛形初現
在我國,國家一直是教育包括教師繼續教育的投資主體,但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卻很有限,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教師培訓發展的“瓶頸”問題。但是,教師年人均培訓經費也在不斷上漲。據教育部2004年組織的一次學校問卷調查統計,1999~2001年三年內,高校投入的年校均教師培訓經費中南地區達到55.1萬元。同時,教師本人也本著“受益支付”原則,開始承擔部分培訓費用,培訓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且我國在這方面也在不斷的努力,國家不僅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技術獎、科研基金以及教師發展基金等,還有很多計劃促進教師的繼續教育發展。目前,在我國,一個由國家、地方、學校和教師本人四方共同承擔的教師繼續教育資金保障體系正逐步形成。
二、積極借鑒經驗,多重措施保障教師繼續教育良性發展
眾所周知,經費是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是保障教師接受培訓的一種重要資源。教師繼續教育需要經費投入,從發達國家在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可以看出,盡管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籌措渠道卻是多方面的,只靠一條(例如我國長期以來是以國家的單獨投入為主)渠道是不足的,很難讓所有教師都受到較好的培訓和獲得繼續發展的機會,要擴大融資渠道,多方籌資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資金支持。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為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提供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方法受觀念的制約。要推動教師繼續教育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發展,意識要先行。只有從思想上、觀念上重視起來,才會積極采取措施,不斷探索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保障的新途徑、新渠道,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2.健全法律法規,為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提供政策法規保障
政策法規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和價值認同。縱觀各發達國家,政府都非常重視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法規政策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只是規定了各級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培訓以及教師享有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并沒有具體的、明確的經費方面的規定。我國應該積極完善相應的政策體系,在政策上對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進行明確規定,同時保障教師繼續教育經費??顚S?,避免擅自挪作他用,為教師繼續教育經費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規保障。
3.強化政府財政撥款的主渠道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多層次籌措教師繼續教育經費高等教育事業是“準公共事業”,決定政府必須在高等教育投入上占據重要地位。我國盡管歷來是政府撥款為主,但總體上經費不足,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能,發揮政府財政撥款的主渠道作用。同時,積極吸取諸如美國的多層次資金籌措渠道的經驗,拓寬融資渠道,由國家、地方、高校和教師本人“分級投資,共同承擔”,努力拓展籌資空間,爭取盡可能多的投資渠道,這也符合各方受益、各方均攤的做法。此外,要積極鼓動和爭取社會團體的參與或是個人捐贈方式為教師繼續教育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從而構建多方資金籌措體系,保障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投入。
總之,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問題,才能保障教師繼續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中外教育論文:淺析中外教育觀念
【摘要】本文從教育觀念的本質出發,先以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人物孔子為代表分析儒家教育思想。其次,把現代我國的育兒觀念和國外進行比較,發現我們的教育太現實,也太痛苦,而美國父母教給孩子的是開門的鑰匙,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由此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提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歷史責任。
【關鍵詞】教育觀念 教育模式 成功
一、中外教育觀念比較研究的背景
中外教育觀念具有很強的差異和互補性,其原因應該與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文化傳承有關。教育觀念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在教育實踐中卻能左右教育者的行為,制約教育活動的方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其中《學記》是世界上最早比較系統論述教育學的專著,而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中國教育應該站在統觀世界教育的制高點上。審視和反思我國教育的成敗與得失,不斷創新,畢竟,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二、我國古代教育思想
我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們最為寶貴的歷史遺產,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則是孔子??鬃又鲝垺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鬃訉W生有著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當學生向他“問仁”、“問政”、“問孝”時,他都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出恰當的回答??鬃訉W生有教無類,關懷備至。在《論語?衛靈公》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他的學生中什么人都有,有單食瓢飲身居陋巷的顏回,有身穿蓑衣為其父推車的閔子騫,有躬耕瓜圃的曾參,有貧困交加的原憲,也有父為“賤人”的仲弓,還有“衣敞繡袍”的仲由,等等。不僅如此,孔子對待自己的學生包括自己的兒子在內,皆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誰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鬃诱窃谶@種“有教無類”的原則指導下,平等熱情地愛護學生,關心和培養學生。所以,當時天下的有志之士,特別是有志青年。都紛紛投入孔門就讀,使其聚集了三千多弟子,七十二賢人。教學相長是孔門師生關系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歷史遺產。
三、家長育兒觀念的國際比較
兒童時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礎階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性格、思維、語言是學齡前和學齡初期形成的。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階段在很大程度上預先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對于兒童教育的目標,西方家長認為是“快樂”,以中國家長為代表的東方家長則認為是“成功”。由此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教育專家徐國靜在北京一所中學采訪時,曾做過一個調查:回家跟媽媽說一句“我愛你”,看她啥反應。
孩子甲:“她在看報紙,沒理我。我又說:媽媽,我真的愛你。媽媽才理我,說:你不愛我,你愛誰?我整天給你吃、給你喝,大魚大肉伺候你,鞍前馬后陪著你,我容易嗎?看看你這次考試……”
孩子乙:“我媽說:你從哪兒學得這么壞?”
孩子丙:“她正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我說及時次她沒反應,聽完第二遍,她把毛衣一放,道:說吧,你要多少錢?”
我們的教育太現實,也太痛苦,只看分數。徐國靜總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定位有:討債者、犧牲者、追趕者、鞭打者。父母總跟孩子做這樣的想像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里,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魚的沖撞越來越少,,它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么活活餓死了。
梭子魚原來并不笨,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是一條能夠獨立生活的正常的魚??墒?,無數次地碰壁后,梭子魚開始懷疑自己的捕魚能力,后來,它徹底絕望了,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生了類似梭子魚的現象,他稱之為“習得性愚蠢”。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并因此而喪失了信心。
在家庭育兒方面,美國家庭推崇如下三句話:
"Stand behind.Don''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國,父母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美國的父母不會替孩子選擇,而是給孩子的自由去選擇他們的道路,使孩子真正變成社會人是美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正是這個目標使孩子過早地擁有了家庭中的許多權利。
…To enter the room,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美國父母教給孩子的是開門的鑰匙。美國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種共識。那就是父母、教師不應給孩子灌輸某種既定的規范,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去選擇,教育的重要職能在于引導他們怎樣進行選擇,“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Have a try'’(“去做”、“去試試”)。
父母在給予選擇的自由的同時,對選擇的后果提供證據。他們特別重視提供擇友、訂婚、結婚這類選擇的后果,希望孩子不憑及時印象或直覺辦事:父母鼓勵孩子“付諸行動”,“去做”、“去試試”,堅信實踐能縮短認知與行為的距離。父母永遠靜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給予信心,強調對待孩子應“用你的眼睛去觀察”。無論何時,父母的雙眼總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愛你。
四、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歷史責任
1990年1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而后,這個教育方針寫進了1993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執行,其中第五條即為教育方針,比《綱要》中的敘述增加了十個字,具體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此,我國的教育方針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中國教育要發展,需要教育家,需要開墾適合教育家成長的土壤,而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中,基本上已經快把有個性、有思想的教師消磨沒了,教師正直、誠信的基本品質也快消失了!拯救教師,拯救廣大的學生,使教師的個性可以在自己的教學天地展現,讓教育回歸其塑造人、發展人、提升人的本真,是21世紀中國教育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