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 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系統、創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論"著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 性。既然十九世紀的西方民俗學是從研究古老風情的 學問中脫穎而出、日益分化,從而發展成為一門獨立 的學科,時至今日,這門學科則變現為與社會科學的 許多學科交融匯合。要拓展民俗學的廣闊空間,再也 不能僅僅局限在民間文學的狹小天地里,盡快使這門 學問社會科學化。
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系統、創新的力作。為了寫好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田野調查到遍讀當代和前人的民俗學著作,作者站在學科前沿和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以較開闊的視野,率先提出了構架"民俗文化論"的理淪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傳播淪"、"民俗資源淪"的理論觀點,有別于前人和傳統的民俗學理論體系。對于中國民俗學學科建沒是一個寶貴的貢獻,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不論是民俗學者還是民俗文化愛好者,都會從中受益。本卷是"民俗文化論"。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
緒論 建構中國民俗學的理論支點
一、寫在前面的話
二、中國民俗學建構的艱難歷程
三、從"文學"到"文化"的跨越
四、民俗文化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五、融合與交叉:走向新的綜合
及時章 民俗的本質與對象
及時節 民俗與民俗的本原
一、何謂"民俗"?
二、主體文化選擇的結果
三、選擇導致民俗的多樣性
四、透視社會生活的廣角鏡
第二節 對民俗特質的表述
一、"民俗"語源與中國人的譯述
二、眾說歧出的"民俗"定義
三、民俗的基本問題
四、文化屬性及其定義表述
第三節 學科存在的兩個理論前提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特性
二、物態與非物態的中介聯系
三、民俗學研究的品格
第四節 多維視野中的民俗研究
一、趨吉避害的民俗基因
二、與時俱進的民俗心態
三、推陳出新的民俗變遷
四、物我交融的民俗生活
第二章 民俗學研究與整體民俗觀
及時節 民俗層級與文化視角
一、"民俗文化學"的提出
二、民俗學本體的三個層級
三、民俗學本體的"研究視角"
第二節 關子整體的民俗觀
一、人類生活的文化結晶
二、"現實的人"與社會的統
三、民俗分析的四大要素
四、諸要素的衍化與整合
第三節 歷久彌新的學科特色
一、邊緣·橫斷·綜合的現在之"學"
二、個性·世俗·互滲的發展流向
三、單向·雙向·多向的交叉層面
第三章 民俗的結構與功能
及時節 點面結合的民俗結構
一、民俗——富有個性的文化事象
二、從"個體"到"模式"
三、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結構
四、"場"理論與民俗的組合系統
第二節 隱顯互動的復合形態
一、內核與外殼的互顯互動
二、意象與言象的意義交集
三、心知與禁忌的外化呈現
四、思維與表征的領悟暗示
第三節 民俗的功能分析
一、表象與功能的狀態轉換
二、趨利避害的人心調節
三、維系穩定的世道規范
第四章 中國民俗的性質與特征
及時節 民俗"土壤"和生態分析
一、"山川凝浩氣,物華啟人文"
二、"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三、"天下為家,家國一體"
四、"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第二節 中國民俗的性質分析
一、符號遷移的滯緩效應
二、物化象征的傳情達意
三、復合隱喻的約定俗成
四、人情冷暖的角色心理
第三節 中國民俗的傳承特征
一、縱橫交錯的社會普同
二、約定俗成的模式整合
三、鄉緣風土的人際協調
四、揚棄流變的今古貫通
第五章 知識共同體與民俗分類
及時節 民俗文化類型評估
一、推己及物的原始混融
二、人類進化的雙向回流
三、廟堂江湖的交互滲透
四、民俗非遺的異同辨析
第二節 民俗學的分類探索
一、問題為中心與整體性思維
二、域外學者對分類的探索
三、神州前賢對分類的嘗試
第三節 知識共同體與民俗學分類
一、非遺五部類與民俗學分類
二、肇建民俗知識共同體
三、民俗學分類之我見
第六章 超越沖突與復蘇融合
及時節 超越主體心理的"復蘇"
一、人的主體性與超越性
二、民俗意識的"超越"
三、超越還是變味?
四、民俗與心理躁動
第二節 民俗沖突與多元共生
一、個體行為與群體的調適
二、華夷同風與一體多元
三、"胡化"與"漢風"的相得益彰
第三節 民俗交流與民俗變異
一、隔離機制與交流形式
二、積累蔓延與民俗回歸
三、生活觀念與層次推進
四、觀念萌動與向往未來
第七章 民俗的物態與非物態
及時節 物態象征的豐富世界
一、物質勞動與禮俗空間
二、農耕器具的民俗意義
三、節氣文化與民眾生計
四、物態與非物態的相輔相成
第二節 物態背后的豐富內涵
一、物質生產的伴隨物
二、消費習俗的程式化展現
三、看不見的手和無聲的調節
第三節 凝聚在物態上的"非物態"崇拜
一、復活再生的"法寶"
二、崇拜:雙重的無意識
三、精神偶像:天、神、人
四、現代迷信的根源
第八章 民俗中的個體與群體
及時節 個體在民俗中的位置
一、彷徨中的個體生命認知
二、"合群的愛國的自大"
三、個體與群體澆鑄的特殊性
第二節 和諧共存與和而不同
一、"狠斗私心一閃念"與"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和而不同"的獨立人格觀
三、饋贈禮俗在交往中的流變
四、人際交往的顛覆效應
第三節 鄉緣地理與交感網絡
一、"五緣"與民俗傳承
二、"認老鄉"的文化意義
三、姓名文化與譜牒之學
四、家族·家教·家風·家義
第九章 民俗行為與核心價值
及時節 民俗行為與人格塑造
一、外圓內方的處世信條
二、整體統合與個性內斂
三、和諧對稱的造物象征
四、道法自然的色彩喜好
五、崇尚和順的辟邪圖騰
第二節 民俗行為的心理基
一、群體感染與群體暗示
二、從眾效應與時尚流行
三、東施效顰與盲目模仿
四、美學理想的自然流露
第三節 中國民俗與核心價值評說
一、經典價值觀對民俗的影響
二、中國民俗的核心價值內涵
三、易經術數中的價值學說
四、中和方圓的價值解析
及時章
民俗的本質與對象
及時節 民俗與民俗的本原
——、何謂``民俗``?
"民俗``這個被我們一再引用的詞匯,究竟包含著什么意思?人們面對社會生活中復雜紛繁的民俗事象,對它既熟悉親切,又詫異莫名。是啊,究竟什么是民俗?
在闡述抽象概念之前,我想先舉個例子,在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有個放生橋,橋體石縫中長著幾棵古老的石榴樹,據當地老人告訴我,為什么有石榴樹,名頭好啊,放生橋是石頭橋,"石榴"倒著念就是"留石",對保護放生橋吉利著呢!說得好,這就是對"民俗"概念的好解讀。你看,放生橋與石榴,都是有形的物質存在,但當兩者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石榴意味著"留石",橋載石榴,石榴留石,又護著橋,它們一種物質的存在,同時又寄托著人們精神上趨吉避害的信念。我們所能見到的不過是一座放生橋和幾棵石榴樹而已,而對于當地民眾來說,除了外在形象和過橋的便利之外,更有一種深遠的意味和豐富的內涵,它們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由普通的石橋和石榴樹,一躍而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個是"物``(放生橋和石榴樹);另一個是"意"(吉利與祝福),"意"要通過"物"來顯現,"物``是"意``的載體。"物"具有實在、切近、顯露的優點;"意"則具有虛曠、深遠、幽隱的長處。藝術家盡可以從這種"物意交融"的狀態中去觸發靈感,我們則從"物意交融"之中感受到民俗的存在和人間的溫暖。民俗是"物"與"意"的結合,也是物質與精神的中介。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民俗學家都在探尋民俗的本原。例如,人類學派的民俗學家們大多相信民俗是一些祖先在某個特定的時代一勞永逸地創造出來的。按照這個邏輯,在后世,民俗事象不是日益發展,而是日漸銷損,以至終于成了不可多得的"遺留物"。請讀者諸君不要忽略了這個結論對后世,特別是對于中國民俗學的深遠影響。上世紀20年代,由我國學者翻譯介紹的英國學者班尼女士在1914年出版的《民俗學概論》,這本書所提出的民俗是"流行于文化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無學問階級里的東西"的觀點,就其實質而言,就是建筑在這個理論觀點上的。對于處于空白時期的中國民俗學,班尼女士的觀點對中國早期民俗學家開拓學科建設起了重要的參考作用,無論對民俗本質的認識,還是對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類,都不無借鑒和啟示。當然,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先人為主"的作用。直到今天,某些人一提起民俗,馬上聯想到這是落后民族或是鄉下人的"專利品",或者一提起民俗,馬上想到民間文學或民間文藝,把對民俗的認識,較多地停滯在淺表層次的描述上。
其實,民俗的起源并不神秘,它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必然產生的伴生物,也是人類社會生活永恒的伴侶。民俗隨人類社會產生,也隨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異。具象的民俗可能強化、淡化、損益、變遷乃至消亡,但作為總體的民俗則始終與人類共存亡。正如美國學者威廉·格拉漢·薩姆納在他的著作《民俗》中所寫下的:"民俗時時都在產生。在驛站馬車的時代有適應那種旅行的方式。現在的市區公共汽車產生了適應城市運輸的民俗。"①薩姆納不僅認為民俗是人類的"伴生物",而且對于民俗的起源,他認為民俗不是一次性同時出現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堆積。我以為薩姆納的意見值得重視。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民俗起源,與其說人類社會誕生了民俗,還不如說人類社會建構了民俗。民俗建構的起點是人從他們的動物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一些身心素質、本能和技藝。推動民俗起源最基本的動力是生活的需求,人類要生存,不僅要抵抗自然災害的侵害,而且還要抵抗野獸的侵害,就需要聯合起來抵御共同的敵人,這就是社會的形成,由生活到社會這一系列的社會需求和利益原則,推動著一定的生活方式,包括習慣和習俗的形成。
……
掌柜的服務態度真好,發貨很快。商品質量也相當不錯。太喜歡了,謝謝!
沒有發票,郁悶
沒有發票,郁悶
某人每天抱著的一本書,應該很好,這種理論書能夠豐富人的思維深度。
整體感覺還不錯!要加油學習了!
很好的書!
此書相當好,值得認真讀!
這個書替朋友買的,值得一看,朋友很喜歡
非常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