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范式的中國民俗學》是對21世紀以來部分民俗學成果的學術評論集。我們力求將歷史評述與學術批評結合起來,用歷史建構未來,用批評推動進步。尤其值得推薦的是,我們將部分討論會的論爭場景、面對面的尖銳批評和學術論辯也原封不動地整理出來,呈現給讀者進行再批評。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使中國民俗學面臨更多的挑戰,我們期望通過正常的學術評論,直面過去,朝向未來,對內自強學科實力,對外加強國際合作,確定學科本位,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學科特點的發展道路。
朝戈金,1958年生,北京師范大學法學(民俗學)博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后?,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長、研究員,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ICPHS)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口頭傳統與口頭詩學,史詩學與民間敘事傳統。已出版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等,譯著《口頭詩學:帕里一洛德理論》;代表性論文有《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范式轉換》、《口頭詩學五題:四大傳統的比較研究》(合寫)、《西方史詩學術史谫論》、《關于口頭傳唱詩歌的研究——口頭詩學問題》等。
新中國民俗學的歷程(代序)
約翰 弗里與晚近國際口頭傳統研究的走勢
我們的學術觀念是如何轉變的?
——劉錫誠:從一位民間文學一民俗學學者看學科的
范式轉換
“中國民俗學史回顧與前瞻”專題討論
民間文學的存在論》:批評與反思
陳泳超新書稿《背過身去的大娘娘》座談會紀要
民俗學的對象、功能和方法
——評施愛東《倡立一門新學科》
學術史的外部環境與內在理路
——評施愛東《倡立一門新學科》
評吳喬博士《宇宙觀與生活世界》
從體裁學到體裁研究:中國民間文藝學理論范式的轉向
——評西村真志葉《日常敘事的體裁研究》
滿族說部的創新之作
——評高荷紅《滿族說部傳承研究》
回答當下口頭傳承核心問題的一部力作
——評高荷紅《滿族說部傳承研究》
道士羽化后,神性建構時
——評吳真《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
造成史》
田仲一成《古典南戲研究》的中國學特點
田仲一成對于《琵琶記》版本研究的貢獻
版本研究與演出形態的結合
——評田仲一成《古典南戲研究》
一部節日文化研究的力作
——評張勃《唐代節日研究》
斷代節日研究的佳作
——評張勃《唐代節日研究》
評吳曉東《(山海經)語境重建與神話解讀》
鄭土有《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研究》評介
在“生活之流”中安妥民間?
——評岳永逸《靈驗 磕頭 傳說》
民俗學視域中喪葬文化研究的范式轉換
——評陳華文《浙江民間喪俗信仰研究》
室井康成《柳田國男民俗學構想》簡介
國際史詩學若干熱點問題評析
文藝民俗學:近三十年交叉研究走向
2013年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年度報告
——以神話、故事和傳說研究為主
共敘百年情誼,期待全球合作
——日本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菅豐談中日民俗學
之交流動向
hao
還行吧,反正沒有想象的好。
好書!
好看
還好
有點類似論文集,可以看看,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