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 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系統、創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傳播論"認為文化人類學、民族語言學、文化 史學都或多或少地觸及民俗的問題、要"打通"民俗 學與傳播學的通道、民俗傳播——作為一個民俗文化 學與傳播學相交叉的邊緣課題、應當被提上科學研究 的日程。解決民俗傳播的任務,也理所當然地引起了 人們的重視。
中國民俗學通論》是作者仲富蘭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系統、創新的力作。為了寫好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田野調查到遍讀當代和前人的民俗學著作,作者站在學科前沿和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以較開闊的視野,率先提出了構架"民俗文化論"的理淪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傳播淪"、"民俗資源淪"的理論觀點,有別于前人和傳統的民俗學理論體系。對于中國民俗學學科建沒是一個寶貴的貢獻,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不論是民俗學者還是民俗文化愛好者,都會從中受益。本卷是"民俗傳播論"。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
緒論 文化視野下的民俗傳播研究
一、民俗傳播研究緣起
二、"民族志傳播學"的啟示
三、數字時代的碩大平臺
四、傳播的歷史和民俗尋繹
五、沒有傳播就沒有民俗
六、需要"大膽地朝前走"
及時章 民俗傳播要素與環境分析
及時節 民俗與傳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傳播中形成
二、傳播乃民俗研究之樞紐
三、民俗變革的彈性機制
第二節 民俗傳播的要素分析
一、構成民俗傳播的要素框架
二、民俗傳播的信源分析
三、民俗傳播的模式分析
四、民俗傳播的傳受者分析
五、民俗傳播的信息內容分析
第三節 民俗傳播研究的生態環境
一、跨界與融合:諸多學科的聯系
二、民俗傳播的信息環境
三、新媒體時代的民俗傳播環境
第二章 民俗傳播與符號理論
及時節 符號理論的學術史梳理
一、三個關鍵詞與三個研究方向
二、國內符號學研究簡述
三、當代符號學研究的文化指向
第二節 符號理論對民俗傳播的建構意義
一、人是符號和文化的動物
二、符號是民俗傳播的代碼
三、意義結構的解析與傳播
四、民俗體現為各種各樣的符號
第三節 符號——信息傳達的意義載體
一、民俗符號的意義表達
二、民俗符號的感知原則
三、民俗符號的內在結構
第四節 符號傳播與民俗傳承
一、符號環境與認知環境
二、編碼與解碼的互動
三、傳受共通的符號交流
四、傳者與受者的心理積
五、媒介與民俗傳承
第三章 民俗傳播:表征與意蘊
及時節 象征:民俗表征的獨特結構
一、民俗傳播符號的一般結構
二、象征符號的分類表述
三、象征符號的現實指向性
第二節 諧音:民俗傳播的會意表征
一、諧音民俗產生的社會文化基
二、非語言傳播中的諧音文化
三、互聯網流行詞匯與諧音
第三節 神話:民俗傳說的歷史意蘊
一、神話等語言類型的神秘符號
二、口頭傳承的原始文化結晶
三、神話傳說與民俗行為敘事
四、原型符號在傳播中的意蘊
第四章 傳播儀式與傳播形態
及時節 儀式:傳播中的時空節點
一、儀式作為民俗傳播符號
二、儀式傳播的文化內涵
三、儀式傳播的空間特征
四、儀式傳播與文化記憶詮釋
第二節 史前民俗符號的傳播形態
一、還有民俗的"原生態"嗎?
二、史前民俗傳播形態
三、古老信息的符號"刻畫"
第三節 傳播三態:本真態.再生態。新生態
一、從本真態到再生態
二、從再生態到新生態
三、上古社會媒介形態演化
第五章 民俗傳播的機制分析
及時節 傳播機制的三個要素
一、社會組織與主導意識形態
二、傳播運行的"媒介操縱者"
三、地方名人介人民俗傳播
第二節 民俗媒介的傳播機制
一、約定俗成的口耳傳播
二、公共空間與傳播機制
三、標志程式的共性傳播
四、民俗藝術的視聽傳播
第三節 民俗傳播的載體與組織
一、家族教育與家學傳播
二、幫會行規的精神依附
三、信仰聚會的傳播紐結
第六章 傳播語境與信息擴散
及時節 傳播的語境、情景與口碑
一、傳受雙方的會意語境
二、意義生成的傳播情境
三、人際傳播的褒揚口碑
第二節 色彩斑斕的傳播流向
一、跨文化傳播交流渠道
二、城鎮化進程中的傳播輻射
三、空間中的擴播流向
四、時間上的遞傳流向
第三節 力度受制的傳播流程
一、傳受雙方從興起到接受
二、信息的擴散與回饋
三、市井散播和文化濾篩
四、習慣制涉和地域抗衡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語言編碼
及時節 蕓蕓眾生的傳播"編碼"
一、副語言習俗:人類早期的"編碼"
二、以物代意到文字的出現
三、作為信息單元的文字符號
四、傳播編碼與信息儲備
第二節 信息編碼的意義表達
一、系統、形象與邏輯表達
二、編碼與解碼的集體性
三、"簡單一復雜一簡單":編碼與時代
第三節 編碼的語言載體
一、民間口語、俗語與熟語
二、方言與地方民俗傳承
三、民間行話與秘密語
第八章 民俗信息與非語言傳播
及時節 非語言傳播的特殊符號
一、非語言傳播的概念
二、值得探究的史前媒介生態
三、標志語與實物記事
四、招幌標志與商業生活
五、特殊音響的非語言傳播
第二節 非語言傳播的媒介形態
一、時間媒介和空間媒介
二、媒介形態的融合
三、非語言傳播媒介分析
第三節 地緣特征、人口流動與非語言傳播
一、傳統民俗地緣的一般特征
二、近代農民向城市流動及境遇
三、人口流動與民俗變革
第九章 社會記憶與心理結構
及時節 考察社會記憶的傳播特點
一、集體記憶與社會記憶
二、歷史瞬間的珍貴記憶
三、社會記憶的異同共生
第二節 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心理結構
一、主體心理結構認知
二、心理結構的傳播層次
三、心理"共通意識"及其改造
第三節 主體心理積淀與社會記憶
一、獨具特色的傳播結構
二、"主體心理積淀"及其形式
三、人與環境互動的認識空間
及時章 民俗傳播要素與環境分析
及時節 民俗與傳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傳播中形成
關于民俗,我將它英譯成F。lk—Cust。ms。我對它的定義是:"民俗文化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間社區的和集體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過人及各種媒介進行傳播的世代相沿和傳承擴布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這里有必要簡要地闡釋一下幾個要點,及時,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集體記憶和模式化的生活文化;第二,民俗是源自民眾,又在民眾中廣泛傳播,并起到某種規范作用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第三,民俗形成的過程,在本質上是民俗的傳播過程。第四,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傳播缺乏單一信息來源、固定傳播者、明顯傳播效果等一般信息傳播活動的必備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對固定的信源、程式化處理、集體認同、信息變異等傳播要素,最終形成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的重要符號,對內成為族群成員的`集體記憶`,對外則成為彰顯民族特征的重要標志"①。
我們肯定民俗學是一門文化學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論證它的傳播特性。民俗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積淀的,民俗是世世代代的民眾在生活過程中的生產消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歲時節令、娛樂游藝、禮儀信仰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是經社會約定俗成并流行、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民俗構成人類區別于其他族類和異類的根本標志,成為表現和鑒別民族或地域族群、社群自身特征,成為展示和衡量人類多樣性、復雜性的重要標尺。"民俗不僅僅是一種民間自我傳承的文化事項,還是一個民族自由表達情感、展現獨特精神風貌和世界觀的一種行為方式。任何一種民俗現象,都是經由相應的表現體構成的。這些表現體,正是各式各樣民俗元素的象征符號。"①民俗學所關心的,正是透過紛紜繁雜的民俗事象,來探求特定民俗事象生成與發展的源流與底蘊,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與傳播相伴而行,它是人類永恒的伴生物。一種民俗在傳播中形成,就會以一種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復出現的行為模式,在民俗圈內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長于斯的民眾,有意無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規范、集體記憶及特定的標志符號。
作為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民俗傳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世俗生活的深層和表征卷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民俗傳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人類生活的主要樣式。語言是人類民俗傳播最重要的工具,是民俗傳播與發展的主要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文字在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項習俗中傳播具有無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語言是民俗的重要顯現,它同時肩負著民俗傳播——包含轉變與延續——的重要責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民俗文化的各種形態系統,是這一時代人類語言活動的前提,形成了特定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人是文化的動物,也是符號的功物。人類的一切文化成就,都是文化符號活動的結果。符號活動遍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說,人類所具有的各種文化現象或精神活動,都是運用符號形式概括或者指代的人類的種種經驗。人與動物之間,自古以來就存在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這種依存關系,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動物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衣食和助力,不僅是人類的朋友和伴侶,同時也是人類豐富復雜的文化觀念的重要載體。人類社會的許多文化觀念都曾涂染在那些動物身上,使它們由自然動物變為人文動物,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文化表征符號。在信奉"天人合一"自然價值觀的中國古代,動物的人文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顯得尤為豐富和突出。中國文化里鮮明的符號也非常多,比如鶴、龜,比如中國結、粽子、月餅。
……
三部曲之一
雖然有點麻煩。。但是誠信拉!
沒有發票,郁悶
沒有發票,郁悶
整體感覺還不錯!要加油學習了!
此書相當好,值得認真讀!
這個書替朋友買的,值得一看,朋友很喜歡
某人每天抱著的一本書,應該很好,這種理論書能夠豐富人的思維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