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宣編著的《江南風俗》大體依循民俗學大家鐘敬文先生的民俗分類法,分為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嫁生育、壽誕慶賀、喪事祭祀、心靈信仰、禁忌民俗以及其他民俗。以文配圖,以圖襯文,具有可讀性與觀賞性。
江南風俗》為民俗文化類讀物,收錄了作者吳金宣家鄉浙江金華武義縣宣平地方的民俗,包括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嫁生育、壽誕慶賀、喪事祭祀、心靈信仰、禁忌民俗以及其他民俗。作者或追根溯源,或客觀記錄,配以上百幅插圖,使得原本抽象的民俗栩栩如生。 作者筆下的江南風俗,是原生態的、鄉野的,有著未經雕飾的樸拙之美。
歲時節令 衣食住行 婚嫁生育 壽誕慶賀 喪事祭祀 心靈信仰 禁忌民俗 其他民俗
辭歲 辭歲,又稱"謝年"、"辭年",是江南人家大年三十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
辭歲一般在午飯后著手準備,大門外的八仙桌上通常擺放豬頭、肉(上面插一雙筷子)、雞、飯粿、糕、米飯、煎豆腐、糖果和青菜等眾多祭品,再擺上酒壺一把、酒杯五只、筷子五雙、菜刀一把,蠟燭臺上點燃紅燭,燭臺之間擺放香爐一只。
辭歲儀式:主祭人斟酒,焚香,朝天地三拜,同時口中默念祝禱詞,如"天地神佛,我家開始辭年了,請你們前來領受,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全家平平安安、人財兩旺!"然后將香插在大門兩邊和香爐中。一些態度虔誠的人家,全家老小雙手合攏朝拜天地,祈求天地神佛保佑。祭拜完畢后,燒黃草紙、元寶,放鞭炮。
拜太公 拜太公,是江南地區祭拜祖先的習俗。
太公,又叫"太公婆"、"家先圖",是一種上畫有祖宗圖像,下畫有"金童"、"玉女",并記載有祖宗生辰、忌日的卷軸。整幅卷軸大約2米長、1米寬。
拜太公的儀式與辭年相同,不同的是要先在中堂板壁上掛匕家先圖。
除夕 民間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在人間四處橫行。"夕"狠毒殘忍,而且還喜歡吃漂亮的女孩。"夕" 一到晚上就竄出來,養育女孩的人家防不勝防。老百姓對"夕" 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
有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又勇敢強悍的獵人,名叫七郎。
七郎是個好獵手,他飼養的獵狗也非常聰明,毫不畏懼任何猛獸,七郎每次出去狩獵總帶著它。
有24小時,七郎與"夕"狹路相逢,展開了殊死搏斗。"夕" 見形勢不妙,正準備逃跑時,機靈的獵狗看出了"夕 "的企圖,死死地咬住"夕"的后腿不放。正當獵狗與"夕"相互撕咬時,七郎趁機一箭射死了"夕"。
老百姓見長期危害人間的妖怪"夕"被除掉了,歡呼雀躍,無比高興,紛紛慶祝了起來。
從此,人們就把十二月三十日這24小時叫做"除夕 "。除夕的習俗大同小異,有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火炮、守歲等,以求祓除不祥,企盼來年幸福平安。
壓歲錢 壓歲錢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那時又叫"壓勝錢",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供小孩佩戴玩賞的辟邪物。
壓歲錢正面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以示吉祥平安的字樣,背面鑄有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圖案。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壓歲錢有兩種形式: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分發壓歲錢也是除夕的習俗之一,寄寓著長輩對晚輩濃濃的關愛之情。
燒火亮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三十日……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曰燒松盆,□歲也。" 江南地區流行燒火亮的習俗。
大年三十前夕,每家每戶都要到山上砍一根小松樹回來,去掉小松樹的頂部,留下四個樹杈,將根部削尖后豎在天井,沒有天井的人家可以豎在大門口。
天趨暗時,在四根樹杈上放一片土瓦,瓦片上疊一些松明,引火點燃。及時批松明燃燒過半,又接著加第二批松明,如此不間斷。人們圍著火亮,取暖聊天。
燒火亮要一直持續到深夜,有的甚至持續到天亮。
民間認為燒火亮的習俗可以驅除邪氣,喜迎新春。
守歲 守歲,又稱"守夜"、"醒夜",是除夕夜一項重大而有意義的習俗。
守歲時要焚香燃燭,全家人團聚在一起閑話家常,氣氛溫馨。故有"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的民諺。
守歲時長輩會告誡晚輩,大年初一一定要說吉利話。
如江南地區的人家,大人會叮囑小孩,大年初一早上看見糕、豆腐和飯粿時要說:"糕糕年年高,豆腐豆腐年年富,飯粿老長長……"有的則說:"飯糅老長長,年年有好長(意即年年有盈余)。"一旦發現燃著的蠟燭"開花"了,長輩們就會自言自語:"蠟燭開花,銅鈿銀歸家。" 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傳統習俗。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一項重要的民俗,往往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如必須是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可以互相拜年,女兒、女婿要先到女方父母家拜年。
江南地區,拜年時主人家一見客到即會說:"拜年客來了!" 轉身就泡上一杯糖茶遞給客人,并且客氣地端上點心讓客人享用。江南各地的點心豐富多樣,較常見的是索面燒雞蛋。
拜年時,客人會隨身提帶一些拜年禮物。拜年禮一般視各家經濟條件而定,過去以橘餅、白糖、荔枝干和桂圓干等土特產為主。
拜完年后,客人通常會得到主人紅包、糖果、糕等回禮,寓意吉祥高升。
請新郎 江南地區有正月請新郎的習俗,即結婚及時年的正月,新郎去女方親戚家做客。
此習俗在江南地區的地方志中有記載,并沿襲至今。
新婚夫婦需根據親戚數量準備相應的禮品,禮品一般為橘餅、白糖、桂圓干、荔枝干等。親戚回禮一般為紅包、糖果、糕等。
請新郎以女方父母為主,由女方父母統一安排。
此俗男女雙方叫法有所區別:男方叫作"做新郎 ",女方叫作"請新郎"。
開年 開年,表示年已過完,時間一般在大年初五。
大年初五下午,江南地區每家每戶都要為開年做準備。
下午四點左右祭拜太公,然后取下家先圖,卷起放回原處,表示五日年已過,亡靈可返回。
天黑后,主祭人洗臉凈手,焚香燃蠟,斟酒祭拜四方神佛,以示開年。
開年選在大年初五,是因為此日又是財神日,開年的同時迎接財神,寓意一年財源滾滾。也有選在大年初六開年的。
發利市 開年后及時天出門經商、勞作、做手藝,江南地區稱為"發利市"。
商人一般選在大年初五財神日發利市,寓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討個好彩頭。
發利市頗有講究,大部分家庭都要準備豐盛的中飯與晚飯,高高興興聚集一堂,祈望一年事事順心。一些地方的婦女還要為丈夫準備一碗特色的索面雞蛋,以示慰勞。
接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日的到來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經過了漫長的隆冬,人們對春天滿懷期待,故而在立春日這24小時用實際行動迎接春天,就有了接春的習俗。
接春時通常會備一香案,其上擺放祭品,燃燭焚香,燃放鞭炮,門柱上張貼寫有"迎春接福"、"春臨福至 "、"春色滿園"等吉祥字樣的春聯。接春以后的晚上,大門口要懸掛大紅燈籠,以示慶賀新春。
據說從周朝開始,我國就有設東堂迎春祭句芒神的習俗。
句芒神是中國古代的春神,也是草木生命之神,主管農事。
據說此神鳥身人面,出人常腳踏兩條龍。
上八日 江南地區在正月初八這24小時一早,各家各戶的男人會挑上"三牲"(即雞、肉、一只墨魚干)等祭品前往當地神廟祭拜神佛,祈求平安。民間把這一節日稱為"上八日" 。
上八日被看成莊嚴隆重的日子,因此有很多禁忌:不能用剪刀,以防鼠害。小孩不能出門,以防疾病與不祥。不能吵架,不能詛咒別人,以免給別人帶來噩運。舊時還不能挑馬桶出門,以防神佛降罪。
挺好的!
好
知識性強,內容也很豐富
很好,下次還會再來!
民風民俗,江南人應讀,不是江南人也應讀~
還可以吧,里面的照片印刷得不好,漫漶
一般吧。寫的比較簡單。。。
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看覺得很有意思…
《江南風俗》介紹風俗很詳細,對于豐富文化知識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