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數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五谷為養”的健康飲食理念。五谷是種子的代表,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來源,其中蘊含著完整的生命能量。但是種子的外皮束縛了人體對種子營養的充分利用,只有搗而食之,才能程度地發揮種子中的能量,所以五谷百籽的食法就是“逢籽必搗”。
胡維勤教授在數十年擔任保健醫生的經歷中,總結出了“逢籽必搗”的飲食方法,用現代思維解讀了傳承千年的“五谷為養”“藥食同源”飲食理念,并呈現在本書之中。
本書共分為七章。及時章,而系統地總結了胡維勤教授“逢籽必搗”的飲食理念;第二章,針對十余種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胡維勤教授用生動的生活實例詳細介紹了五谷食療的醫理與方法;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介紹了兒童、男性、女性、老年人的常見病癥的食療方法,用五谷百籽幫助機體提高自愈力、補充正能量;第七章,詳細介紹了使身材勻稱、容貌恒美的五谷磨食方。通過五谷百籽的磨食食療法,可讓家庭中各成員常保健康、幸福安康。
※人人都知道吃五谷雜糧好,但是你真的會吃嗎?
※做飯時,簡單地把各種雜糧、豆類等種子食物配在一起,你也是這樣做的嗎?
※雜糧飯和雜糧米糊,哪個更營養、更好吸收,你知道嗎?
※老祖宗認為“五谷為養”,不同的人應該吃不同的五谷百籽,你知道該怎么吃嗎?
※現代人缺少的不是營養,而是能量。中南海保健醫師胡維勤教授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積累,認為正確食用五谷雜糧的方法莫過“逢籽必搗”。種子是生命之源,只有打破將內蘊的生命能量完全釋放出來,我們才能真正從五谷百籽中受益。而且,五谷百籽是適合男女老少的天然靈藥,果腹之余,還能調理我們的體質、糾正身體的偏性,使我們的機體氣血充足、中正安舒。
※胡維勤教授曾擔任多位的保健醫生,他觀察到很多高壽的領導都有“逢籽必搗”的飲食習慣,這是健康長壽者共同的秘訣。配好五谷大藥,搗出自然精華,釋放生命能量,掌握了磨食的秘密,我們在家就能為自己和家人制作養生美食,讓我們的健康長長久久。
胡維勤
原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后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警衛局保健處)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曾先后為、、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領導同志做過保健醫生,并在黨和國家的多次重大會議和活動中擔任保健工作,也多次承擔外國元首、重要領導人來訪時的醫療保健任務,積累了豐富的保健經驗,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科學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曾出版《胖補氣,瘦補血》《男人養精,女人養血》等科普暢銷書,因書中凝聚了胡教授幾十年行醫心得和臨床經驗,一經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迅速流傳,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生活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紛紛報道,并受邀做客全國多家電視臺健康節目。
及時章 飲德食和,千載食療中的養生智慧
1.藥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飲
2.五谷為養,《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3.四氣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4.綜辨施養,選擇適合你自己的食療處方
5.得谷者昌,揭秘五谷百籽中的天年玄機
6.逢籽必搗,五谷百籽的健康吃法
第二章 藥祛食隨,五谷磨方防治常見病
1.心神不寧常失眠,酸棗仁粥安神入夢
2.腎虧體虛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3.南瓜山藥粥,控制血糖的“穩定器”
4.不讓血壓高上去,試試芝麻核桃糊
5.“沉默殺手”高脂血,玉米粉粥助消脂
6.降脂茯苓薏米粥,為脂肪肝“減肥”
7.火熱偏盛鼻出血,清熱止衄藕米糕
8.脾胃虛寒易嘔吐,溫中補脾肉豆蔻蓮子粥
9.肺燥腎虛會咳嗽,杏仁煎膏為您止咳
10.肝腎虧虛致目眩,枸杞子粥調“花眼”
11.腸燥便秘苦不堪言,潤腸通便試試杏湯
12.胃寒胃痛別疏忽,散寒止痛桂花粥
13.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蓮肉糕來開胃健脾
14.虛弱貧血讓人愁,養血安神杞圓膏
15.積濕生熱長腳氣,赤小豆粥除足癬
16.心腎虛弱生自汗,棗仁人參粉可固表
第三章 家有一“寶”,兒童要靠五谷“健”
1.增力壯體西塘八珍糕,讓孩子健壯成長
2.想要寶貝聰明,桂圓蓮子粥來健腦益智
3.開胃消食蜜餞山楂,讓寶貝不再厭食
4.兒童營養不良,陽春白雪糕補營養
5.兒童補鈣用食療,胡桃仁粥強筋骨
6.寶貝要有好成績,龍眼肉粥提高記憶力
7.兒童多動、心神不寧,桂圓肉粥寧心安神
第四章 陽剛脊梁,男人常靠五谷“壯”
1.男性腎虛早防備,黑豆汁補腎健體
2.頻發遺精找病源,芡實粉粥固澀精氣
3.腎虛神悸致早泄,芡實茯苓粥安神固腎
4.受驚傷腎致陽痿,蓮子龍眼飲凝神補腎
5.精少陽虛男性不育,五子延宗茶補腎助育
6.濕熱毒致慢性前列腺炎,試試茯苓車前粥
第五章 如花美眷,女人需靠五谷“潤”
1.脾虛血妄成崩漏,木耳紅棗湯安中益氣
2.思慮太過氣血滯,雙仁煎活血化淤通閉經
3.腎氣不足月經不調,滋陰補腎黑豆蘇木飲
4.痛經多是“寒潮”擾,核桃仁炒韭菜溫養有方
5.女子帶下多為濕擾,蕎麥健脾止帶濟生
6.妊娠嘔吐脾胃虛,大棗粥打響保“胃”戰
7.水濕困脾妊娠腫脹,蠶豆糕當仁不讓
8.胎動不安莫害怕,安胎止痛鯉魚粥
9.氣血虛弱產后缺乳,通乳食用豬蹄粥
10.寧心益氣甘麥大棗粥,安撫更年期綜合征
第六章 “磨”養天年,老年人要靠五谷“養”
1.補氣養血抗衰老,延年益壽何首烏粥
2.防治老慢支,四仁雞子羹止咳平喘
3.食療核桃酪,讓您遠離尿頻尿急的尷尬
4.冠心病重養護,活血通經三仁粥
5.年老易患前列腺肥大,松子粥輔助調治
6.補益肝腎桑葚粥,調理好慢性腎炎
7.利水消腫赤豆牛肉粥,肝硬化的食療佳品
第七章 身體發膚,容顏當需五谷“美”
1.薏米瓜瓣桃仁湯,清熱利濕去痤瘡
2.清熱利濕三豆飲,遠離愁人的黃褐斑
3.補肝益腎枸杞粥,讓雙眼“炯炯有神”
4.潤澤肌膚美姿容,飲用蓮子龍眼湯
5.健齒需補肝益腎,常吃淮藥芝麻糊
6.想要豐滿美胸,平時常食荔枝粥
7.血虛腎虧生白發,烏發美顏芝麻棗膏
8.痰濕多食易肥胖,茯苓餅來瘦腰身
及時章 飲德食和,千載食療中的養生智慧
1. 藥食同源,健康的根本在于一食一飲
黃帝內經》中記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藥食同源”從《黃帝內經》中得到印證。
祖國醫學傳承數千年,它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也融合了東方文化的思維和智慧,而“藥食同源”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理論。
相傳在神農氏時期,古代先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遭受了許多疾患、病痛之苦。神農氏體恤黎民,憐憫百姓,不畏艱險開始“嘗百草”,終于發現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神農氏同時還發現,有一些動植物,不僅可以充饑,還具有治療疾病、減輕病痛的作用。比如誤食某種食物后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但在食用一些其他的食物后,這些癥狀會緩解,甚至消除。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神農氏終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效的“百草”,作為果腹充饑的食物;另一些,則歸屬于藥,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此可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們是沒有把食物和藥物區別開來的。
其實,“藥食同源”還可以從《黃帝內經》中得到印證,其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要小一些,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要大一些,谷肉果蔬,只要不過量食用,都可以養人。認為可以將“食”當作沒有很大副作用的藥,也可以說“藥”是有較大副作用的食物,兩者只是作用程度不同,本質上并沒有區別。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這樣的食物種類繁多,俯拾即是。比如:烏龜、牛肉、羊肉、麻雀、鵪鶉、蔥白、生姜、山藥、薏米、蓮子、蘇子、蘇葉等,它們既是富有營養的食物,又是作用溫和、療效很好的藥品。
尤其是蔥白和生姜,在生活中,它們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而作為藥物,它們在治療傷風感冒、風寒感冒、流行性感冒等方面,其療效甚至比現代一些所謂好的感冒藥還略勝一籌。在人們對感冒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很好的治療方法之前,它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許,它們將會永遠成為對付感冒的一種溫和、有效而又廉價的藥物。
唐朝時的《黃帝內經 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說明了食物與藥物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正是由于食物可當作藥物,藥物也可是食物,所以,古代醫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與藥物等同起來,甚至把某一味食物當作一個名方來看待。如清代名醫王孟英曾說:“甘蔗,榨漿名為天生復脈湯。”這是將一味甘蔗汁的功用比作益氣滋陰的名方“復脈湯”。《本經逢原》里對西瓜的記載為:“西瓜能解太陽、陽明中渴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這又是將一味西瓜比作清熱名方“白虎湯”。梨子甘寒生津,潤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則言:“絞汁服,名天生甘露飲。”于是“甘露飲”則成了梨汁的代名詞。
明白了“藥食同源”的道理,就可以使人們對食性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中國傳統食療觀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上古時代的人們“饑不擇食”,在誤食某些食物后會引發疾病。現在的人們“溫飽”已不再是問題,便開始胡吃海塞,獵奇嘗鮮,這樣吃也導致了很多疾病的發生。但倘若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利用食物不同的屬性,明確人在生活和病理情況下如何擇食以養,科學合理地配膳,調節陰陽平衡,卻可以有效地防治很多疾病,達到食療的良好效果。
中醫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食養”和“食療”的作用。《養老壽親書》中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人們很早就認識到臨床上除了運用藥物來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蔬等食物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它們可以營養身體、補益精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確保人體健康。
藥物雖然作用大,但偏性也大,稍有不慎還會引起別的不適,一般不能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性質平和,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對身體營養平衡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食物并不亞于藥物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并堅持下去,就會便食物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縱觀藥食發展過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后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出現分化。“物極必反”,也許再過若干年,返璞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的療法未嘗不可能實現。
2. 五谷為養,《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中有此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它給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的飲食指南:既要吃得雜而,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黃帝內經 素問 藏氣法時論》篇中有此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它給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的飲示指南:既要吃得雜而,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在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膳食配比中,及時個強調的也是要多吃五谷雜糧。然而,《黃帝內經》里的飲食之道遠不止于此,它蘊含著的更多的飲食要義、飲食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和學習。
飲食要合理均衡
黃帝內經》倡導“谷肉果蔬,食養盡之”,這是指人們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頗。谷肉果菜都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障營養,培補人體的精氣。可是現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來的精細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壓、心臟病不敢吃葷;也有不少人為了保持好的體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結果得不償失,出現了各種病癥……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來越弱,“不敢吃葷”的人氣血漸漸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24小時天向“菜色”靠近。吃得雜一點,谷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糧食,也要細糧、粗糧相結合,谷物豆類相宜。古人說得好:烹龍炮鳳何足貴,勸君雜食頤天年。
中國傳統飲食的特點是既提倡雜食,又強調主次,以素食為主而又均衡合理地搭配其他飲食,是一種多方位吸取“營養”的飲食模式。與西方國家以動物性食物為主而很少食谷物的膳食結構相比,它大大減少了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癥及結腸癌等眾多疾病患發的概率,對于提高我們民族的整體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飲食要節制適時
黃帝內經 素問 上古天真論》里說“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黃帝內經》把“飲食有節”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主張“謹和五味”、“飲食有節”的飲食方式,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的不良生活習慣。過節或聚會時,人們常常會失去節制,暴飲暴食,結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壓,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無論何時都應該做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已饑方食”,指的是吃起來味香爽口的食物,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卻勝于美味佳肴;“未飽先止”,指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飽,“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七分飽”最養生。
但“飲食有節”不僅僅是不暴飲暴食,還有按照節令、按照大自然的節律來安排飲食的意思。如春季陰消陽長,就要適當多吃一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夏季天氣炎熱,流汗較多,就應該多吃一些清涼養心的食物;秋季干燥傷肺,去燥止咳、滋陰潤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選;冬季天寒地凍,萬物潛藏,高熱量的溫陽食物是好的選擇。但是,大自然的節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年份,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這時候,飲食就該有所變化了。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靈活變化也是“飲食有節”的要求。
飲食要寒溫適中
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說:“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食物本身有寒、涼、平、溫、熱之性,寒性食物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通便、清熱燥濕的作用;熱性食物具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益氣補中、補腎壯陽的作用。食用時需注意保持寒熱平衡,不要偏寒或偏熱。
只有平衡組合,寒溫適中,真氣才能內守,邪氣才無法進入人體內致病。我國百姓夏天喜喝涼性的綠豆湯、菊花茶,以西瓜為餐后水果;冬天則喜食溫熱的涮羊肉或羊肉火鍋等。這種食物的選擇及菜肴的搭配,正是基于對食性平衡的了解。
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輕者咳嗽氣喘,重者腹瀉便溏。體虛胃寒的人尤其要少吃生冷食物,特別是在陽氣升發的夏天更應注意要少吃。反過來,飲食也不可以太熱,否則容易燙傷胃脘、咽喉。現在流行的麻辣燙,人們越吃越辣,越吃越燙,覺得這樣才過癮,然而過癮背后隱藏的卻是病患。
因此,《靈樞經 師傳》告誡人們:“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臟腑經不起折騰,不少人老毛病經常復發,或者突然就感覺胃不舒服,不適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冷熱無度的飲食。
飲食要五味不過
好的東西吃得太多,吃的味太重都會引發人體生病。在《素問 奇病論》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里所說的“消渴”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糖尿病,致病的原因就在于過多地進食了肥美甘甜的食物,所以現代人又叫它“富貴病”。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還會并發骨折、腎衰竭等癥狀,原因也在于過食甘味,“甘傷腎”。至于過食五味中的哪一味會引發哪些病癥,《黃帝內經》在《素問 五藏生成》中有更為精細的說明:吃得太咸,會抑制血脈的生發,因為血脈凝聚使人看上去面無血色;吃得太苦,會因為肺氣得不到宣發而皮膚枯槁,毛發脫落;吃得太辛,手爪會因為筋肉失去彈性而顯得干枯;吃得太酸,會因為肝氣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質變厚而嘴唇外翻;吃得太甜,會因為腎的收斂之功能受到影響,造成頭發的脫落。
3. 四氣五味,用古老智慧“解析”你的食物
四氣五味是中醫對中藥性質和味道的概括,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比較系統的介紹,用以指導人們治療疾病。常言道:藥食不分家。除了生病之時服用的藥物之外,人們平時所攝入的食物同樣具有四氣五味。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數千年來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膳食;在飲食內容上做到多樣化的同時,并做到食而不偏,量不可過,冷熱適中,五味相宜。現代醫學和營養學也一再提倡要均衡飲食,只有均衡地攝入各種營養物質,身體達到陰陽平衡,才能保障健康不生病。
如果能夠了解所服食物的四性五味,就能根據自己的身體體質及天氣季節的變化等各種因素,作出適宜精當的選擇。這樣的話,如果身有疾患,則可以起到調治疾病的作用;如果身體正常,也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功效。
明四種性質,保一身健康
古人認為“氣生于天,味成于地”,于是總結出了藥材食物的四氣,它指的就是寒、涼、溫、熱四種性質。宋代一姓寇的醫生為了避免四氣的“氣”與香臭之“氣”的混淆,就把四氣改稱為四性,今天一般都稱為四性。比如綠豆的性質是寒的,大麥的性質是涼的,核桃的性質是溫的,辣椒的性質是熱的。總的來說,寒涼屬于一類性質,溫熱屬于一類性質,這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相互克制。而在“寒”與“涼”之間、“溫”與“熱”之間,它們只是程度有些不同,按照古人的說法,那就是“涼為寒之初,而寒為涼之極”,“溫為熱之初,熱為溫之極”。在中醫看來,要治療熱癥,就得使用寒涼的藥材;要治療寒癥,就得使用溫熱的藥材。
到了后來,在四性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平性,意思就是既不寒也不熱,既不涼也不溫,居于寒熱、溫涼之間。一般來說,無論是寒涼的東西,還是溫熱的食物,都不宜長期地吃、經常地喝,如果同類型攝入過多的話,不是產生小疾,就會生出大病。只有平性的食物才能供給人們長期食用,而不會使身體產生毛病,還能對人的脾胃進行滋養補益。比如我們經常所吃的大米就是平性之物,能夠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正所謂“熱則寒之,寒則熱之”,一般來說,也只有熱疾和寒癥,而沒有所謂“平病”。在治病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個指導來取藥,寒涼的藥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可以用來主治各種熱證。而溫熱的藥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可以用來主治各種寒證。那么日常的飲食也是一樣的,故如果身體偏寒,就可以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進行調理;如果身體偏熱,就可以吃一些寒涼的東西來中和。如果是身體患有寒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以食用溫熱的食物來輔助治療;如果身體患有熱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以攝入寒涼的食物來輔助治療。如果天氣寒冷,就應該多吃溫熱的食物;若是天氣炎熱,就可以多吃寒涼的食物。
每味藥不只是考慮它的性還要考慮它的“味”,性和味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藥物的作用,而具體的作用也是千差萬別,平時在飲食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故在選擇食物之時,要論食物的味道,更要明了食物的性,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身體的健康。
懂五味玄妙,知四季飲食
“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里面所說的味道,跟我們平常人所了解的味道有些不同。平常人所知道的味道都是口里面所感覺出來的一種味覺。而中醫上的“味”,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味覺,更傾向于一種特性,它是對藥物各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中醫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平時覺得味道并不甜的東西,中醫里面也認為是甘的,就如我們日常所見的大米。
黃帝內經》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是因為中醫的五臟、五味跟五行一一對應,彼此之間存在著相克的關系。五行之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為金克木,金對應肺,木對應肝,辛味屬于金,酸味屬于木,如果得了肝病的話,也就是木患了病的話,再讓人吃辛辣食物,也就是給人體攝入金,而剛好金克木,那么就會使得肝病的病情加重。既然五味、五行、臟腑之間存在對應關系,那么五味之間除了具有相克關系之外,自然還存在相生關系。五行之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果患了肝病的話,不能讓患者吃辣,而應該讓患者吃咸,因為咸味食物對應水,水可以生木,對于肝病的恢復自然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以此類推,患了肝病要吃咸的,患了心病要吃酸的,患了脾病要吃苦的,患了肺病要吃甘的,患了腎病要吃辣的。
中醫還認為,五味跟季節一一對應,酸對應的季節是春季,苦味對應的季節是夏季,甘味對應的季節是長夏,辛味對應的季節是秋季,咸味對應的季節是冬季。可是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它的意思就是這個季節的這個味道很重,在飲食上要盡量少吃這種味道的食物,而應該選擇能夠中和或者克制這種味道的食物,從而不至于使得某種味道太盛而傷及臟腑。
第二章 藥祛食隨,五谷磨食方防治常見病
1. 心神不寧常失眠,酸棗仁粥安神入夢
現代社會失眠的人越來越多。雖然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比如環境原因、個體因素、軀體原因、精神因素、情緒因素等,但是大部分人的失眠可以說是心神不安所致。針對這種情況就得補心安神。
失眠從古至今都是困擾人們的大問題,南朝時期劉義慶所編《世說新語 賞譽》記載:“王丞相招祖約夜語,至曉不眠。明旦有客,公頭鬢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睡眠不足的表現來,如果患者的睡眠時間或質量不能滿足身體需要,就會影響白天的社會活動,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精神不振、想睡覺、打哈欠、反應遲鈍、記憶力差、體倦乏力、面容憔悴等,這些感受會嚴重影響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嚴重一點還會導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癥、焦慮癥的出現,有時候甚至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人體就像一臺機器,睡眠是好的休息方式,一旦不能正常休息,使身體超負荷地運轉,必然會產生機器故障。
失眠有暫時性和長期性之分,暫時性的多因環境的改變使人產生生理上的反應,如乘車、乘船、坐飛機、臥室內強光或噪聲、天氣的過冷或過熱都可能使人失眠。不過只要回到熟悉的環境,馬上就可以讓睡眠恢復正常。可怕的是長期性的失眠,有時候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就需要及時調理、醫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的人患上長期失眠之后,就開始服用安眠藥,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常用安眠藥來催眠,這是不可取的。服用安眠藥后的睡眠不同于平常人的正常睡眠,它雖然能使人較快地入睡,但醒來依然會感覺疲乏、迷糊,且注意力通常在短時間內集中不起來。相反,正常入睡的人醒過來之后不僅會感到精神飽滿,且對周圍環境的反應程度也會有很大的提高。長期服用安眠藥很容易導致人上癮,導致人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而且對身體的危害很大。安眠藥在體內大多是經過肝腎代謝的,長期服用會增加肝腎的負擔,有的還會引起肝臟腫大、肝部疼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癥狀。
要想治好失眠,就要找到失眠的原因。如今很多青年人失眠,大多是精神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之中,精神不能放松,以至于造成大腦皮質的內抑制下降,神經易興奮,睡眠的時候不易引起廣泛的抑制擴散,簡單地說就是長期的緊張無法很快地放松下來,導致這些人難以入睡或睡得不夠深沉,容易驚醒或睡眠時間太短,或醒后又難以再睡。白天就會頭昏腦漲,精神萎靡,學習、工作效率低下,讓人深感痛苦,而到了晚上又擔心失眠。因焦慮而失眠,由失眠而焦慮,互為因果,反復影響,最終患上心神不安的失眠癥。所以,我們需要使用一些能夠補心安神的食物來緩解失眠,比如蓮子、大棗、酸棗仁、燕麥、萵筍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隨意選用。在此,我特別推薦一個治療這種失眠的古方——酸棗仁粥。
酸棗仁粥
方源 《太平圣惠方》
用料 酸棗仁50克,熟地黃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
先將酸棗仁微炒之后搗碎成末,再將酸棗仁與熟地黃一起煎煮取汁(首次煮開后,加水再次煎煮,共加水煎煮3次),然后在藥汁中加入粳米同煮,煮熟成粥即可。
用法 每天3次,空腹食用。
功效 養陰益肝,補心安神。可治失眠多夢。
這道粥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就有比較明確的記載:“治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水兩盞,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酸棗仁又稱棗仁,我們出去郊游,常會看到野外的酸棗,平常光知道吃棗肉,而吐掉棗核,卻不知道我們吐掉的這一部分果仁,正是酸棗的精華所在。它味道甘、酸,入心、脾、肝、膽四經,能夠養肝,寧心,安神,斂汗,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生棗仁與炒棗仁的鎮靜作用并無區別,但生棗仁作用較弱,而炒過之后藥力比較強,不過久炒油枯后則容易導致人藥性失效,所以其發揮鎮靜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與油有關,這就需要在炒酸棗仁的時候十分注意。熟地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味甘性溫,歸肝、腎兩經,能夠補血滋潤,益精填髓,常同茯苓、酸棗仁、黨參一起用于心悸失眠的治療。
這道粥對于心神不寧所致失眠多夢的癥狀比較有效,是失眠患者的得力藥方。如果老年人長期服用該方,亦可收獲養心安神之功。
由于失眠多由心志因素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盡量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減輕自己的身心壓力。比如可以練一練動作舒緩的太極拳,學一學讓人安心定志的健身氣功,此外也可以看一看古典書籍,這些活動都能讓人的心情放松下來。
健康小貼士
紅色食物最養心安神
多吃紅色食物,對補血、生血、補陽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紅色屬五行中的“火”,和人體相對應的也是同屬紅色的血液,以及推動血液流動的心臟,多食紅色食物可以增強心臟之氣,同時加強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尤其對形體瘦弱、臉色無華、貧血、心悸、四肢冰冷等癥狀也有非常好的療效。常見紅色食物有,番茄、山楂、櫻桃、牛肉、赤小豆等。
2. 腎虧體虛多健忘,杞子五味茶益精提神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遭遇——找鑰匙把家里翻了個底朝天,結果發現它卻在自己手里。中醫看來,很多人的健忘是由于久病腎虧或是年老腎虧所導致,治療上就要補腎提神,增強記憶力。
健忘讓很多人感到畏懼。這里我要糾正一個對于記憶力衰退的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會逐漸衰退。從總體的發展趨勢來看,在20多歲之后,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里,的確存在年齡增加而記憶力有所衰退的現象。但從整體上講,衰退現象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嚴重。社會上對于老年記憶衰退的錯誤認識與老年人對自己記憶力的信心的喪失,是加速記憶衰退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年齡增長對記憶力衰退的影響更大。實際上,現代科學表明每個人的記憶潛力都非常之大,科學觀點認為人腦的記憶潛力猶如浩瀚的海洋,真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消除對記憶的錯誤認識,從對記憶衰退的煩惱情緒中解放出來,對于防止記憶衰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醫講“腎藏志”,指人的記憶力或意志,與腎關系密切。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腎精氣充盛則腦髓充而精力旺盛,記憶力強;腎精氣不足,則精神不振而健忘。像現在很多人健忘,都是因為平時太忙,長期勞累導致腎精虧虛,或者是由于長期生病,還有老人易出現的自然虧虛,而導致腎精不足,從而引起記憶的衰退。這種腎虧所致健忘之人,常常表現得精神萎靡,干什么事情都顯得無精打采,渾身感覺酸酸的、軟軟的沒有力氣,有時候還常常失眠,甚至出現頭暈心悸、耳鳴眼花的現象;有的則在晚上常常有尿頻或遺尿的現象;更為嚴重的男性還會發生滑精早泄。
杞子五味茶
方源 《攝生眾妙方》
用料 枸杞子20克,五味子9克。
制法
將洗好的枸杞子和五味子放到保溫杯或者保溫瓶中(如果沒有用普通帶蓋杯子也可),倒入適量沸水沖泡,蓋上蓋子,約泡制15分鐘即可。
用法 代茶飲用,可以經常服用,每天1劑。
功效
補益肝腎,斂津生精。適用于病后體虛導致的記憶力減退、睡眠不安等。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有提高記憶力作用的食物進行調養,無論是腎虧導致的健忘還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記憶力衰退,我們都可以吃些核桃來進行改善。核桃在國內被稱為“萬壽果”,
39健康網 推薦讀物
把五谷養生提出來,并去宣傳和推廣是極有好處的。隨著人們逐漸嘗試和接受,這種綠色、平衡的食療養生法將會成為新的飲食潮流,從而促使國人的飲食更健康、更合理,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著名食療保健專家 王鳳岐
內容不錯,值得一看
非常滿意,很喜歡
專家匯編的養生學,值得購買。
印刷不好,紙質一般,性價比不高。
朋友推薦的很不錯
喜歡這類書籍,很關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買來屯著,得空學習學習,謝謝當當
非常滿意,很喜歡
圖書質量很好,服務也很好,活動買的,屯著慢慢看。
東西很好,物流方面也不粗暴,這次的東西很好沒有任何損壞。唯一遺憾的就是想再買的時候居然漲價了,雖然漲的不明顯,不過東西真的不錯。很滿意
最近囤了不少書,暫時沒讀,容后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