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布拉格精神圖書
人氣:41

布拉格精神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思考威權與民主的作品。因為我創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銅還持久的紀念碑”。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外國隨筆  
  • 作者:(捷)[伊凡克里瑪] 著,[崔衛平]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9568970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1
  • 印刷時間:2015-11-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對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影響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許多恥辱的失敗和野蠻的軍事占領。世紀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記得這個時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猶太人被殺害,德國人被流放,許多偉大人物被驅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鋪和咖啡館關閉:這就是布拉格帶給新世紀的遺產。

如果布拉格還仍然存在,還沒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為它非常結實,像它的人民一樣,一直堅持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捷克作家伊凡 克里瑪著名評論集,收錄了他為《格蘭塔》寫作卻無法在捷克國內發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國際文學會議上的演講內容,首次出版即為英文版。作品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克里瑪在集中營度過的童年,對捷克歷史上幾個重要轉折點的評論,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會環境與思想上的變化。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瑪描述了這座由卡夫卡、哈謝克、哈維爾等人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它“悖謬”、文化豐富、屢經災難卻始終樂觀。在菲利普 羅斯和他的對話錄《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瑪談論了當代捷克知識界對瓦茨拉夫 哈維爾和米蘭 昆德拉這兩位享有國際盛譽的作家的看法。一個部分《刀劍在逼近》詳細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與書中人物,是克里瑪對卡夫卡的精彩評傳。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凡 克里瑪(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瑪的父母并沒有宗教信仰,卻因其祖輩的猶太血統,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營。克里瑪在集中營度過三年多時光,也初次嘗試寫作。1945年蘇軍解放集中營,克里瑪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瑪畢業于布拉格大學文學語言系,進入文學雜志社擔任編輯,同時創作小說和劇本。1968年蘇軍進入捷克,克里瑪應邀至密西根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后,他決定返回到捷克,隨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長達二十年,只能以“薩米茲達特”的形式流傳。他為謀生而從事救護員、清潔員等工作,同時更積極寫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國家受到歡迎,被翻譯成近三十種語言。

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國內再次獲得出版機會。克里瑪與赫拉巴爾、米蘭 昆德拉齊名,且因其“始終在場”,被捷克讀者視為20世紀90年代捷克文學的代表。

克里瑪著有二十多部小說、戲劇、評論集。主要作品有《我快樂的早晨》《我的初戀》《愛情與垃圾》《被審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職業》《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及《布拉格精神》等。

譯者簡介

崔衛平,江蘇鹽城人,人文學者、評論和隨筆寫作者。寫作領域有:電影批評和文學批評、社會批評與政治批評,并從事當代東歐思想的譯介。出版的著作有:《帶傷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評論集》(1999)、《我見過美麗的景象》《看不見的聲音》(2000)、《積極生活》(2003)、《正義之前》(2005)、《我們時代的敘事》(2008)、《思想與鄉愁》(2010)、《迷人的謊言》(2012)等。

目錄

一個如此不同尋常的童年

我如何開始

文學和記憶

布拉格精神

重返布拉格

—伊凡克里瑪與菲利普羅斯對話錄

語言的貧困

文明的終結

鹽—比金子更重要

希望

我們時代的英雄

幸福的處方

關于垃圾的簡短沉思

論和記者的談話

論誠實

有權者和無權者

文化與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始末

捷克斯洛伐克:一個早夭的訃告

論世俗信仰的文學

我們的傳統和發展的限制

刀劍在逼近:卡夫卡靈感的源泉

譯后記

在線預覽

◎ 序

伊凡 克里瑪

劉星燦 譯

我于1996年夏天寫完了我的長篇小說《深交的階段》(Poslední stupeň dvěrnosti)。這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位漢學家。為了寫好這個人物,我曾盡可能地找了一些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傳統,以及她的過去和現在的材料來讀。從而興許對這個偉大民族的人民之所思所想,對這一偉大而古老的文化,略微了解到些許皮毛。但我首先明白了一點:對于一個在歐洲傳統中成長起來的歐洲人來說,中國永遠是個很大的、難以揭曉的秘密。歐洲人較大的錯誤在于,他們未能明白這一點,甚至拒絕明白這一點。從另一方面來講,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成長起來的人,又不能理解歐洲人的思維。可是從我剛才所說的話中并不能得出結論說,我們只能無所事事,而不該去關心彼此的精神世界。

你們拿在手里的這本已經譯成中文的雜感短文集,就其文體方式而言,有著它特殊的產生原因。我首先是位小說家和劇作家。而這本書中的許多文章是根據某件事和某個場合而寫的,大部分為應約之作。但我并不想說,我把雜感短文看成是第二位的。我總是盡力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迫切的問題而發感,在我的小說里就是這樣。只不過小說并不是思考的最合適方式,所以我樂意采用雜感短文這種形式來表達。

這本書中的有些章節是1990年用捷克文出版的,只是后來又加上了近年來我應約為文學會議和國外報刊所寫的文章。當英國格蘭塔出版社(Granta Books)對我的雜感短文表示了興趣時,我刪掉了原來捷克文版本中的一些文章,增加了一些新作。還專門為英國的這個版本寫了篇前言,名曰“一個如此不同尋常的童年”(A Rather Unconventional Childhood)。《布拉格精神》這本書例外地沒有捷克文版本,只有英文本。它的中譯本是我的及時個中譯本。對我來說更榮幸的是:中文是我的書和劇本被譯成外文的第三十種語言。我深信,對任何一位作家來說,將他的作品譯成一種在世界上擁有最多讀者的語言,將是一個節日、一種榮譽和愉快。

在這篇前言里,我談到了我們文化的不同的傳統,然而現代文明賦予我們生活許多共同的特點,將許多共同的問題擺到了我們面前。這些問題有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以及文學的。興許這本書能使中國讀者略微地了解到,一個在遙遠的布拉格的作家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

◎ 譯后記

伊凡 克里瑪,對國內讀者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馮亦代先生在1995年第8期《讀書》上曾介紹過他的一本新作《等待光明,等待黑暗》。他生于1931年,父親和母親都來自猶太人家庭。母親的猶太人背景有些特殊。17世紀,波希米亞這個地區只允許兩種宗教—猶太教和羅馬天主教。許多新教教會不得不通知他們的教徒寧愿采用猶太人的信仰以利保存。當那個時代結束后,原來的新教教徒已經變成猶太教徒。實際上,克里瑪的母親一直自視為一名捷克人,為自己的福音派祖先感到驕傲。但這些并沒有使得這個猶太人色彩非常淡薄的家庭(克里瑪的父親是位電機工程師,相信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新的未來),能夠擺脫納粹集中營的厄運。1941年底,十歲的小克里瑪和三歲的弟弟隨同父母來到泰里茨集中營,在那里一直待到蘇軍到來。在這段對人來說是觀察和體驗世界最強烈的年齡于牢房中度過,給了克里瑪不同尋常的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后來反復強調這一點。那是一種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有的刻骨銘心的經驗。他的所有朋友—每一個男孩和女孩—全都進了毒氣室,剩下來的一位,集中營囚犯自我管理委員會主席的兒子阿里耶,十二歲時死在槍口之下。人們“成批地死掉,尸體的搬運貫穿了我的童年,靈車上面高高地堆著那些還未刨平整、未油漆的棺木,人們推著和拖著它們,許多人自己也很快在這樣的車子上面告終。每天在大門口,我讀著那些不能再活著看到早晨的人的長長的名單……從那些凹陷的、灰黃的臉上,一動不動的眼睛經常盯著我看,這些眼睛從來沒有人將它們合上。僵硬的胳臂和腿,裸露的頭皮突出地朝向天空。”于是,作為一名十四歲的孩子,剛出獄時,他被一種狂喜的經驗抓住,如此著迷于復仇的思想,緊張屏息地聆聽廣播中宣布的當時那些重大審判,欣喜地數著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死刑的人,這種情況沒什么奇怪的,他和周圍的大多數人的沒什么兩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日后漸漸增加的另外一些經驗,他的視角產生了變化:剝奪別人生命和自由的人是可惡的和不能容忍的,然而從被剝奪的人的經歷中也許并非必然生長出真理和正義:因為極端的經驗可能使人們的判斷力發生傾斜。以一種脫節的立場,一種邊緣的眼光,這個世界要比人們在正常情況下看到的有所不同,實際上要復雜、具體得多。而如果僅僅從“受苦經歷中得出結論,會被導向致命的錯誤,不是把我們引向我們想得到的自由和正義的境地,而是把我們引向相反的方向。對這些人來說,極端的經歷并不打開通向智慧的道路。”不考慮到這一點,人們很可能因為身處另一極端,重新犯下由極端和狂熱所導致的錯誤:這個世界上有的是打著“拯救”旗號的種種狂熱的學說,有的是需要犧牲人民的利益至少是部分人民利益的各種借口。這樣一種深遠的眼光, 對于有著種種相似經驗的中國人來說,是十分需要的。

在那種極端境遇中人們損失的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克里瑪以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來說明。在被關押的人們中間,除了有已經被稱贊的團結一致的精神以外,還存在經常發生的偷盜行為。在面條生產車間的人偷帶一小塊搟面團,在菜園勞動的婦女夾帶一些蔬菜,而這些都是從其他被關押的人們身上弄走的。克里瑪自己和一個伙伴有次則得以進入一間貯藏室,里面放著黨衛軍從別的囚犯那里偷來的行李,他拿走了整整一只箱子,乃至若干年后他還清楚地記得這次成功的經驗帶來的強烈感受。這當然可以被解釋為貧困和饑餓。也可以被解釋為對侵犯者的仇恨,但是,這樣一種事實也是不可回避的:當一種犯罪的制度是被允許的,當某些人可以高踞于其他人之上為所欲為,人們普遍的道德水平也勢必受到影響,另外一些大大小小的犯罪行為便被視作理所當然。在一種普遍的虛無的情境中,很難有人擺脫它的影響。實際上,為了生存,人們或多或少地以某種可怕的也是不自覺的方式與之共謀。這就更加深化了他們的危機,剝奪了他們的正當性。當占領軍于寂靜的黎明時分突然尖叫,點著火把、敲響他們的鍋蓋和頭盔時,許多人也在這一刻被恐懼所吞噬,從而喪失了他們的生命意志、他們的靈魂。此后即便他們有可能從占領軍手中重新奪回權力,從占領軍的擺布中解脫出來,但很難說他們必然從那種曾經落到自己頭上的恐懼經驗中解脫出來。舊的恐懼會產生新的恐懼,新的統治者“將生活在遭到報復、回到自己原先地位的恐懼之中。他們將為自身的行為感到戰栗。權力和恐懼相結合將產生狂暴。原先的無權者的權力經常比他們所推翻的前任更加殘暴。因為這些人盡管控制了政府,但他們自身仍然為恐懼所驅趕”。那么,那些從外到內都被剝奪的人們怎么辦?如何擺脫這個窒息人的怪圈?首先擺脫從根本上是來自內在而不是外在的恐懼。“任何始終捍衛他的靈魂、他的內心正直,隨時準備放棄任何東西,乃至瞬間的自由、他的生命的人,不可能被恐懼所壓垮,因而他能處于權力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外。他變成自由的,變成權力的一個對手,不是作為追逐控制國家、人民和事物的權力的競爭者,而是權力所維護的每個謊言和無常事物的一個活生生的警鐘。”克里瑪這么說,屢遭侵犯而又始終保持正直的布拉格人這么說。

◎ 精彩選摘

一個如此不同尋常的童年

我試圖歸置我的東西,在鄰居的幫助下,把它們裝進一只皮箱中去。其中最主要的是三本書:改編的荷馬史詩、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和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和他的兒女們》。這三本書在后來的三年半中成了我的精神食糧。

我在記憶中試圖回到戰爭以前那段時間。那時候我是什么樣子?我想自己繼承了母親喜歡寂寞的稟性。我們住在一幢小別墅中,它位于布拉格城外的一條道路上,屬于這座城市工業化地區的北部。我的父親在其中的一座工廠當工程師。沿著道路還有另外一幢房子和一間酒吧,那些不想付更多的錢去市中心的人就在這里解饞。那時我沒有兄弟姐妹,直到我七歲,我的弟弟才出世。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孩子住在我們的別墅中,還有一個略長于我的男孩住在路邊的另一幢房子里。我和他們的關系都不密切,盡管我也和其他孩子在公園里玩,但我沒有真正的朋友,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我的玩具上。那時候的孩子并不像現在這樣被玩具所包圍,所以我仍然記得我的主要玩具。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由床單做成的一道簾幕,我的母親在上面畫了沃爾特 迪士尼的三只小豬。在這道簾幕的背后,我們為某個難得出現的觀眾準備了好幾個動物布偶節目。從那時起,布偶劇演出便成了我的一種強烈愛好,在長大以前我舉辦了好幾次,其中一次是在泰里茨集中營(Terezín)。

像許多孩子一樣,我怕單獨待在黑暗中,在睡覺之前,我總是請求將通往有亮光的過道的門開著。有時候,我的父母夜間外出,我便發出一種可怕的抗議,盡管他們從來沒有將我單獨留在這座房子里;一般總是有一個女仆。

當我的母親首次送我上學時(差兩星期六周歲),這是我生活中最恐怖的經驗之一。那天他們允許父母待在教室門口,而我整個及時節課都死死地盯著母親,想要證實她不會把我丟給這樣多陌生的孩子和那個不熟悉的婦女,她老要我集中注意力看她。像大多數孩子那樣,我不喜歡上學(在這個意義上,戰爭使得我的童年之夢變為現實,因為我不被允許上學),但我學得很好;我很安靜,希望得到表揚,實際上卻幾乎不情愿回答任何問題。我非常害羞。我七歲,剛開始習慣我的同班同學時,我們搬家了,我不得不適應新的一套。納粹的法律不允許我上第四個學期。

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沒有朋友,還是因為隨之而來的事情如此徹底地使我的生活斷裂,我無論如何都不能回憶起那時同班同學的任何面孔或名字。

我的母親和父親都來自猶太家庭,我母親的家庭是通過選擇而采納了猶太人的信仰。在17世紀,波希米亞只允許兩種宗教:猶太教和羅馬天主教。許多新教教會通知他們的成員寧愿采納猶太教而不是天主教。也許是錯誤的推斷,這項禁令本來是作為臨時的,因為在猶太教的外衣之下他們可以繼續保持他們最初的信仰。這種臨時狀態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以上,而當那個時代結束時,原來的新教徒已經變成猶太教徒。我記得盡管我的外祖父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一名自由思想家,但他每禮拜五晚上用一種我不能聽懂的語言祈禱。如果說我的祖父輩是自由思想家,那么我的父母則不僅拒絕宗教,同樣也拒絕他們的猶太人身份。我父親相信技術無國界,相信他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如同在家里一樣。我的母親認為她自己是一名捷克人,并為她的福音派祖先而感到驕傲(她甚至讓我洗禮,戰爭剛結束時我在福音派青年運動中扮演了一個活躍的角色)。我提到這些是因為直到戰爭開始,我從來沒有聽過“猶太人”這個詞,更別說作為一種侮辱。我不知道猶太人的假日,那些點綴般出現在我生活中的儀式,與其他孩子看到的沒有什么不同。

處于七歲的年紀,人們通常不可能對政治感興趣,但是我卻記得希特勒的名字突然出現在家庭談話中,并感到它的下面潛藏著無形的怪獸。我的父親經常在廣播中聽他的演講(我的父母都深諳德語,而我不會),盡管我一個字也聽不懂,但也感到了這個咆哮聲音的可怕。接著,我知道了因為我不可能理解的原因,我們必須搬到英格蘭,我父親在那兒找到了一份工作。我為搬遷感到憂慮,但同時,我又渴望一次長途旅行。我得到了我的及時本帶插圖的英語書,我的母親也開始和我一起學習英語。我的父親想要他的母親和我們一起走,但她的簽證遲遲下不來,接著希特勒來了,很快邊境關閉,這在我生活中是及時次,“啪”的一聲像關上一只籠子的門,更地說,像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一個陷阱。

1939年夏天我們搬進布拉格,這是我們一次搬家。我們要住進的那幢建筑物仍然完好無損,由我父親的姑媽特雷莎為我們提供膳宿。特雷莎姑媽是我認識的富人,她的別墅是布拉格最漂亮的別墅之一(1948年革命之后,新的當局將其沒收,開始是總理家人住在那里,后來是總統本人)。在這個別墅后面是一座漂亮的公園,通往特洛加陡峭的山坡。特雷莎姑媽的女兒和她的家庭也住在這幢別墅里,因此我有了我的兩個遠房表親。年紀小的凱蒂和我同歲,我和她建立了我的及時次童年友誼。現在看來有點奇怪,因為蓋世太保已經支配著這個國家,并且幾乎每周都有一個新的反猶太人的條文頒布,而我們孩子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所知。我們在陽臺上度過了漫長的、幸福的時光,玩牌或麻將牌,采集果實或圍繞公園互相追跑。我不可能知道這是我許多年內度過的的假期,不知道三年以后凱蒂將邁進一間毒氣室。

父母將真實情況又對我隱瞞了幾個月,盡管這更像是他們在對自己隱瞞,或者毋寧說,他們不可能真正設想下一步即將發生的事情。

禁令一個接著一個。首先,我不能離開這個城市,接著我不能去上學、去劇場、看電影、進公園或坐電車去旅行。

差不多在那段時間,沃爾特 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來到布拉格。這個誘惑太強大了,以至難以抵抗;我去了,在被發現和遭受懲罰的恐懼中看完整部電影。為什么是這樣?我不知道。我當時還沒有坐牢的經驗,也想象不出那種情景。這種恐懼如此強烈,因為它觸及那未知的東西。

在我們最終搬入的那幢住宅里,住著三戶猶太人家庭。露西住在一樓,她比我稍長一點,托米住在二樓,比我小一歲。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并互相幫助。那時候,住在布拉格近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那些住在小鎮上和村莊里的人們差不多。夏日的夜晚,人們將椅子搬到人行道邊坐著聊天。盡管所有娛樂形式對我們都是禁止的,但這種消遣方式卻沒有被禁止—我們孩子在這些人中間隨意走動,隨時可能被趕走,但事實上卻沒有人這么做。如果有人覺得我們可憐,他們小心翼翼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接著1941年9月的24小時,露西滿含淚水跑來,說他們將被放逐到波蘭。什么叫放逐?波蘭在哪兒?

露西擦著淚水和我們每個人告別。我們中有一人緊緊地擁抱她。第二天我就看到他們全家拖著行李箱走在街上。后來再沒有人看見他們。托米不久也死在毒氣室里。

我差兩周八歲生日時,戰爭開始了。我很快明白了這場戰爭的結局直接關涉我的生活乃至我的生命。當空襲警報拉響之后,我就坐在我們這片住宅的地下室里聽著飛機嗡嗡作響。我不知道爆炸意味著什么,我僅僅希望英國炸彈落下來,而同時我又害怕炸彈落到我頭上,因此我希望根本沒有炸彈。我開始對政治和戰爭的進展感興趣,在我那個年紀這并不多見。一張巨大的歐洲和非洲北岸地圖掛在我房間的墻上。大人不允許我在地圖上插小旗子或大頭釘,但我每天跟蹤前線的變化。很多地名可能直到我死為止都會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像納爾維克、特隆赫姆、敦刻爾克、克雷特、托布魯克、班加西、阿拉曼、奧廖爾、羅斯托夫或沃羅涅日。戰后許多年,當我開始收集舊地圖時,我無意識地重又急切地查尋所有這些舊戰場—在希臘,在法國,在烏克蘭,或在利比亞沙漠。

我不被準許上學,逐漸地,大多數非猶太人的孩子開始回避我。漂亮的瑪塞拉,住在我們鄰近寓所里的女孩,她父親宣稱自己是一個德國人(將令人厭惡的卐字徽別在自己的胸前),開始在大街上對著我喊:“猶太人!”我不知道她這樣做意味著什么,但是我感到非常害臊。當我必須在前胸佩戴六角星并寫上“Jude”,我感到更加困窘,并且根本不愿意出門。

我整天待在家里干什么?我讀書。在所有我擁有的書中,我最熱衷于一本重述荷馬兩部史詩的散文。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們,直到把每一頁都牢記在心中。好多年以后我才意識到,盡管講故事的人偏向希臘人,而我卻更傾心于特洛伊人。我贊賞赫克托爾,我喜歡帕里斯為他的死亡而復仇。我也生活在一種被圍困的狀態中,因此支持那些被包圍的人。

1941年11月底,我父親接到傳喚被驅逐。他不是去波蘭,而是參加邊境小鎮泰里茨新的集中營的準備。幾天之后,1941年12月9日,地說是正午前一個半小時(我記得母親正在做午飯),母親和我接到了我們的傳票。上面并沒有提到我的弟弟,他才三歲。其他的人有三天的準備時間,而他們只給了我們兩個小時。

我母親在恐懼和絕望中哭泣。我的小弟弟怎么辦?她哭得死去活來,我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還是不錯的

2017-10-23 14:49:2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廣西師范大學這套書值得愛書之人收藏閱讀!

2017-11-15 15:45:31
來自納***7(**的評論:

。。。。。

2017-11-16 11:56:45
來自unfatho**的評論:

好好的一本書被譯成這樣,語病連篇,標點誤用,理想國第一次讓我如此失望

2016-08-12 21:22: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套書終于再版了!!!以前在圖書館看到就很喜歡!!!

2016-02-02 21:30:47
來自Trista_**的評論:

xiulianxiulianxiulianxiulian

2016-01-10 23:52:05
來自一瓣月**的評論:

第二版,精美。買不到第一版的,這一版本可以入手了。

2016-03-03 13:30:19
來自箬葉雪**的評論:

看了推薦買來讀,一本經典的書,書的質量也很不錯,推薦

2016-04-22 10:04: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理想國的書 沖著名字買的 很久了 忘記內容了 湊單可選

2016-04-22 11:13: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籍送來時完好無損,想必工作人員在包裝書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由衷的表示感謝!

2016-04-22 20:58:27
來自duomifl**的評論:

一個真實、有思想且不茍且的作者,才能寫出如此有力量、感動人的文字。

2016-04-22 14:58:08
來自布布102**的評論:

不得不說理想國出的書絕對很有水準!買了一堆第一個開始讀這一本,太棒了!感覺翻譯的也挺好!

2016-03-05 09:22: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曾經在別國發生過的,今天還在中國上演著。所以,要看看,知其因,明其果。

2016-05-26 15:22:24
來自零角小**的評論:

喜歡理想國出的書,感覺每一部都應該珍藏,這本是李健推薦過的,還沒看,感覺不錯?

2016-07-29 19:11: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絕對值得一讀的好書,經常是不經意讀到的幾句話直達你心,你在為作者感慨的同時,也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周邊充滿失望。

2016-05-24 09:05: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花了相當時間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與惡的力量在互相戰斗,而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惡的力量,它們在比賽誰能控制世界。”

2016-08-16 09:12: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可以,當當自營的比較放心,當當平臺其他店的不太滿意,發票竟然不把運費算進去,發貨也超慢的~就是有些書沒有,希望能進一步齊全一些好書,別搞捆綁銷售

2015-12-21 14:54:06
來自li6002p**的評論:

15年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讓我思考最多的一本書。捷克這個夾在東西方中間經歷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國家,讓我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2016-04-23 09:42:21
來自洪紹東**的評論:

1997年《布拉格精神》版一直放在收藏夾里,可沒貨;這次,果斷下單。

2015-11-26 08:50:16
來自隸三書**的評論:

伊凡克里瑪最早被引進的著作,絕版多年后再版。

2016-08-04 19:52: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棒的書,伊凡克里瑪的精神值得我們進行反思。

2016-04-22 16:50: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布拉格精神這本書是理想國出的,一直就很喜歡理想國的書,總覺得他們的書有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封面裝幀也非常精美,內容排版非常舒服!

2016-04-23 10:06:21
來自雨***(**的評論:

布拉格精神 書角偶有損。不礙閱讀。正在讀~布拉格行前的文化知識充值。

2017-07-31 07:36:22
來自于是道**的評論:

布拉格是個傷痕累累的城市,也是個充滿了思想的城市,讀城也是讀一城的思想

2017-10-17 21:06: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伊凡克里瑪,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這本布拉格精神心儀已久。終于出了大陸版,而且印刷和裝幀是如此精美。

2015-12-11 22:16: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思考威權與民主的作品。因為我創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銅還持久的紀念碑”。

2017-03-03 15:40:22
來自連簡單**的評論:

這次買的書都是由李健開始關注的,這本《布拉格精神》看了100多頁,覺得很多觀點能和自己零散的想法契合,翻譯者也仿佛有較深刻的思考,組織語言很連貫,不突兀,能吸引人沉浸在書中。很喜歡!

2017-09-08 16:21:01
來自逸龍空**的評論:

這次買的書都是由李健開始關注的,這本《布拉格精神》看了100多頁,覺得很多觀點能和自己零散的想法契合,翻譯者也仿佛有較深刻的思考,組織語言很連貫,不突兀,能吸引人沉浸在書中。很喜歡!

2015-12-16 16:07:1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