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花園》是根據波斯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由詩體與散文體綜合寫成。《真境花園》突出表現(xiàn)了穆斯林大眾的愿望和要求,同時,作品主持正義,揭示伊斯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書問世700多年來,以它的崇高精神境界,美學價值和所塑造的中世紀各個界層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宗教學,歷史學和文學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各國人民都喜愛的不朽之作。對各族穆斯林在道義上的闡揚精神上的陶冶、哲理上的辨析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
薩迪(1213—1291),薩迪誕生于波斯設拉子城,幼年受教育于巴格達,嗣后埋首研究蘇菲派哲學。自1225年起,開始各地旅行,曾朝覲天房15次,足跡所至,聲名揚播,經30年之長期旅行生活。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時被擄,至1255年,由阿拉伯某商贖歸設拉子,并以女妻之。薩迪擅長文學,筆調新穎,亦莊亦諧,實開近代幽默體裁之先河,故其作品極為世人所推崇,生平著述,約22種,以《果園》和《真境花園》兩書最為著名。短章悲歌,無能比擬,凡以花園為題者,內容多為寓言哲理,或系詼諧文字;凡以樹園為題者,多為詩體,旨在教育。薩迪的作品風格幾百年來一直是波斯文學的典范。其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薩迪在波斯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認的支撐波斯文學大廈的四根柱石之一。
²譯者簡介
王靜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天津人,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伊斯蘭經學家、著作家、翻譯家、學者,與達浦生、哈德成、馬松亭并稱中國伊斯蘭近代史上的“四大名阿訇”。王靜齋畢生潛心從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翻譯伊斯蘭經典,譯著極富,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伊斯蘭教經學大師”“學通古今中外、品學兼優(yōu)的伊瑪目”。其譯著《古蘭經譯解》,歷經20余年潛心譯著,四易其稿,先后以文言文、經堂語、白話文翻譯出版甲、乙、丙本3種不同文體的《古蘭經譯解》。其他譯著有《回耶辨真》《中亞字典》《中阿雙解新字典》《歐母代序文》《選譯詳解偉戛業(yè)》《真境花園》和回憶錄文章《五十年求學自述》《我之譯經小史》以及《中國近代回教文化史料》《發(fā)揚伊斯蘭文化之必要》《巡禮游記》等。
真愛不會中途有變
有一個人心神不定,不惜喪失自己的生命。他那對象是一個危險可怕的存在,并不是可能入口的食品,或是可能落網的飛禽。
在金子打不動愛人的眼的時候,
金子與土塊對你當無區(qū)別(金子像土塊似的失去價值)。
有一次大眾忠告他:“你不要想入非非!有些人也曾像你這樣想。結果,弄到被拘,兩腳被羈。”那人凄涼地說:
朋友們啊!
不要勸告我!
因為我的眼睛里只是一個她。
不肯為鐘愛的人犧牲一切,
那還能夠談得上真愛嗎?
不知克己的你,是個不忠誠的講求戀愛者。
如果你得不到達至愛友的途徑了,
因為追求,
全致死去,
那卻是戀愛的條件。
我的手若能抓住她的衣袖,
我就抓住。
不然的話,
我就情愿死在她的門檻上。
他的一些近親契友因為顧慮他的前途,惋惜他的光陰起見,全都勸阻他,他就是執(zhí)意不聽。
最可痛的是,
醫(yī)家告之用黃柏,
而嗜好的心情愿吃砂糖。
你未聽過某一被戀者對于醉心于他的人說嗎?
你始終是在顧及自己的地位,
我在你的眼中還有什么價值呢?
據說,有人把這情形告訴他所依靠的那位太子:“有個青年人每天徘徊在這個地方,那人性情溫和,語言甜蜜,他說出的些個妙語,人們都愛聽他深義的諧談。所以,大家都明白他是醉心的,急迫的。”太子了然自己是那位青年人心目中所信賴的人,是自己生活的原動力,他就向那位青年人走去。那青年人看見太子真的來到自己的面前時,他就笑著說:
那置我死地復又來我跟前的人!
恐怕他對自己所殺害的人感覺燒心了吧!
這位太子對他百般安慰,問他:“你怎樣?你來自何處?你會什么工藝?”而這位青年人沉溺在情海,竟至喘不上氣來,終不能答一句話。
如果你是能夠背讀全部《古蘭經》的,
當你心入醉鄉(xiāng)的時候,
你就不識其中的一字了。
太子說:“你為什么不和我說一句話呢?我也是渴望戀愛的,且也想侍奉愛人的。”終于,那位青年人以親近由情海的澎湃中抬起頭來,說:
有你而也有我。
有你發(fā)言而我也發(fā)言,
這未免太奇了。
他說完這話,大喊一聲,遂就一命嗚呼了。
被殺在愛友的帳篷門外,
不足為奇;
所奇的是,
生人怎么能安然付以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