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幸福比作一座庭院,它不在外面,而在你的內心。
在遠離塵囂的京都山間,維尼夏邂逅香草,也找回了遺失在時光中的美麗四季——
春日惠風和暢,去拜訪日本的老鋪“唐長”,用花紙修復江戶時代的隔扇和屏風;夏木陰陰,信步蒼苔細竹的禪院,與寺僧對飲一盞清茶;秋蟲鳴唱,深入林木環繞的神社參加古老的八朔祭;白雪皚皚的冬日,穿上登山的雪鞋漫步童話中的銀色世界。
這樣的生活,緩慢,寧謐,悠遠,
每一秒都仿佛置身天堂。
好書推薦:京都山居生活:一座長滿香草的午后庭院 一段遠離塵囂的詩意時光
“香草婆婆”維尼夏繼《京都山居生活》之后又一暢銷力作,帶你我走進里山四季,聆聽自己的心聲,尋找真正的幸福。
日本NHK電視臺多次專題報道 引發收視熱潮 累計銷售超過85萬冊
大量作者手繪插圖、精美照片 帶你我找回那遺失在時光中的美麗四季
維尼夏 斯坦利-史密斯
1950年出生于一個英國貴族家庭。19歲時,對貴族生活心生質疑,為尋求心靈歸屬,遠赴印度修習冥想。1971年來到日本,做過英語教師。后來認識了現在的丈夫——攝影師梶山正,同樣的游歷印度的經歷和對生活的共同追求讓他們走到了一起。1996年,維尼夏與丈夫梶山正、兒子悠仁一家三口搬到京都鄉下一棟百年農居,開始了種植和研究香草的田園生活。2001年開始在《京都新聞》的“維尼夏的大原日記”專欄連載隨筆,記下她在京都山間生活的詩意點滴和哲思體悟,集結成《京都山居生活》和《京都里山四季》。在本書中,維尼夏用清新舒緩的文字將京都山間的四季風景細細講來,看花草結種,聽蟲吟鳥唱,帶你在時節更替中領悟生命的秩序。
梶山正
1959年生于日本長崎。攝影師,擅長拍攝山川自然風光。作為登山愛好者,曾在多家地理雜志連載登山隨筆,與他人合著過多本登山手冊。1984年登上喜馬拉雅山之后,曾為尋求自我遠赴印度。回國后在京都開了一家正宗印度料理店DiDi,在店里與維尼夏結識,后來結為夫婦。本書中的照片即是他用鏡頭記錄下的他們生活的美好瞬間。
及時章熱愛古物的日本心、英國心
寇松侯爵筆下的日本
改建百年農居
用柴爐慢慢取暖
居民區的修理鋪
取自大自然的顏色
馬賽克砌成的井垣
“家庭”不能少了“庭”
裱糊匠的“垃圾”寶山
隔扇的四百年文化
作為藝術品重生的餐具、家具
第二章邂逅之所,相聚之
大原的早市和鄉村集市
祭典是通往成年的儀式
土豆教育
在尼泊爾發現自己的寶物
禪僧留下的木屋
鋼琴聚會
京都的紐約芝士蛋糕
我的日本母親
八十多年的面包夢
第三章給孩子們夢和力量
夢與希望的源泉
在家庭中學習
心意才是世界通用語
做太陽,不要做北風
有魔力的語
走出黑暗的洞穴
家人與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笑容
第四章在近山漫步的喜悅
我家的“登山日”
琴平阿婆
穿著雪鞋漫步銀色的世界
第五章大原的寒假
準備圣誕節
超越宗教的人類盛典
圣誕水果蛋糕物語
年終日記
寫在的話
寇松侯爵筆下的日本
孩提時代,每當學校放假,我就會去德比郡的凱德爾斯頓莊園看望外祖父母。那座豪華莊園簡直就像童話里的城堡,宏偉得讓人生畏。還記得,我總害怕會在入夜后遇見祖先的幽靈。
在整座莊園里,我最喜歡“東方美術館”。那里琳瑯滿目的東洋藝術品,大多是我的曾外祖父寇松侯爵兩次環游世界時帶回的。每當看到陳列在這里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洋藝術品,我就會想象自己置身于東方的國度。現在想來,我對東方文化、哲學的興趣,恐怕正源于此。
喬治 納撒尼爾 寇松侯爵一八五九年出生于凱德爾斯頓,一九二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從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后,他開始了亞洲之旅,其間兩次到過日本。及時次是在一八八七年,當時他二十八歲,只是環游世界中的順路造訪。五年以后再次赴日,則是為了研究和著書。三十九歲那年,他就任印度總督(一八九八至一九○五年),之后任牛津大學校監(一九○七至一九二五年)。他還在英國下院、上院占有議席,于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間擔任外務大臣,作為政治家活躍于政壇。
寇松侯爵還是位享有盛名的探險家、游記作家。一八九五年,他以波斯、阿富汗為主要內容寫成的亞洲探險游記被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授予金質獎章,后來還因此成為該學會的會長(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年)。他的著作《絲綢之路的山與谷》(“世界山岳名著全集”及時卷)被翻譯成日文,至今深受日本戶外登山愛好者喜愛。此外,他還大力支持保護歷史建筑的團體“國家名勝古跡信托”,在英國和印度親自參與過多處城堡宮殿的修復工作。后來他在倫敦過世,葬禮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
英國貴族的繼承人必須是男性(皇室或平民則不拘性別),而寇松侯爵只有三個女兒,沒有兒子。他去世后,理應由弟弟阿爾弗雷德 寇松繼承家業,可阿爾弗雷德比他去世還早,便最終由阿爾弗雷德的長子查理 寇松(我的外祖父)繼承斯卡斯代爾子爵爵位,接管了凱德爾斯頓的地產。我的母親朱莉安娜 寇松就出生在這座莊園里。
其實我是在定居京都之后才了解喬治 納撒尼爾 寇松侯爵這些事跡的,這得感謝一位從英國來玩的朋友,送給我一本寇松侯爵的書當禮物。讓我驚喜無比的是,書里收入了侯爵兩次來日本時拍的照片。他到過橫濱、京都、神戶,還打算爬一爬富士山;京都鴨川岸邊空地上的相撲比賽,隆冬時節銀裝素裹的金閣寺都被他用針孔相機一一定格。他一定是帶著滿腔熱情和好奇在觀察這個國度:京都鱗次櫛比的寺院民居讓他心醉不已,由衷覺得日本真像書中說的神之國“高天原”;日本人禮數之周全也讓他連連稱贊。
“一進店里,店主立刻深深鞠躬相迎,幾乎以額點地。這并非表面客套,而是整個民族骨子里的文化氣質。”
他這樣形容對京都的及時印象:
“這座城市被蔥蘢的綠意包裹著,優雅地臥于山間,韻味悠遠。拂曉,街道被白霧籠罩,寺院厚重漆黑的屋頂仿佛傾覆的巨輪從海上漂來。繼而,暮靄彼端傳來寺院極富音律的晨鐘之聲,略帶哀愁的空氣徐徐彌散開來。日暮時分,連綿不斷的民宅格子窗中溢出暖暖燈火,搖曳在街巷,這微光,就像黑暗森林中涌出的團團螢火。屋里熱情的人聲、響動,與街頭的喧鬧歡笑交織在一起,響徹夜空。”
三十八年前的一九七一年,我初到京都那天的所見所感真是和這段描述一模一樣。他還寫道,大禮帽、燕尾服這類西式服裝并不適合日本人的體型,他們還是穿和服更得體。這與我登上鹿兒島之初的想法不謀而合。明明和服如此華美、優雅而考究,可我見到的日本人幾乎都身著西裝,真讓人惋惜。
一八九二年,寇松侯爵再次訪日。不過這回不是觀光游覽,而是為寫《遠東課題》來考察日本、中國、朝鮮的政治問題及遠東諸國和英屬印度同英國的關系。他在及時章“近代日本的發展”中特別提到,在首次赴日至今的五年間,日本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
“日本正在快速推進歐洲化進程。一八八七年訪日時,僅東京附近和關西周邊鋪設有短途鐵路。五年后的一八九二年,本州鐵路總長已達一千九百八十英里。”
他還寫道:“新式有軌電車在市間穿梭往來,隨處可見煤氣燈和電燈,頭頂是高聳的電線桿。”同時他的筆端不無遺憾:“遺憾的是,華美宏偉的大名官邸和武士住宅幾近絕跡。精致的日式木結構建筑都被花哨的歐式建筑取代,讓人嘆惋不已。”
此外,為了讓日本人改信基督,大量傳教士從美國涌來。這又讓他產生了疑問:日本已有神道這樣體系完善的宗教,何必改宗換教?
寇松侯爵似乎與伊藤博文公爵相交至深,不過書中并未提及兩人初識是在英國還是日本。他在書里說到,伊藤公爵曾憂心日本新政府的建立會舉步維艱,自己則以“英格蘭尚耗時數百年”相激勵。
“我有幸同伊藤公爵、井上馨侯爵以及陸奧宗光伯爵有過數次交談。對這般政治家輩出之國,我雖是一介外人,也不由稱贊。”
他還旁聽過國會審議,并對日本政治家作了描述。
“他們演說時滔滔不絕,遣詞造句之儒雅,邏輯思維之敏捷,皆叫人嘆服。”
他想借助自己的書盡可能地向英文世界講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當時的政治狀況。
至今一百二十年過去了,多數外國人依然對日本知之甚少,僅有一些陳舊的印象。而我大半生都在這片土地上度過,收獲了太多愛和幸福,那么就讓我以行動聊表感激吧。
……
想買這本書很久了,這次活動比較劃算,中午買到了喜歡的書,看了看內容寫的蠻好
沒有看完,感覺挺矯情的,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吃,不知道該怎么生活了。
書還不錯,但是好小一本,還好搞活動,不然真的覺得不值。
簡單的文字搭生活化的圖片,帶你進入京都的田園生活
京都的山居生活非常愜意,非常值得體驗一下啊,好評
憑借對京都的多年執念以及小森系的喜愛果斷入
文字敘述居多圖片很少。是閑暇閱讀的好書放鬆心情想像鄉居生活慢生活
和第一本的風格不太一樣,但是寫出了她對自然和當地人的熱愛。能感到她在認真生活!
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的喜愛,真希望自己年老時也能像作者一般,尋一片凈土,侍弄自己的小院
好久就想買了,還沒打開看,外觀看起來不錯喲⊙▽⊙
在農村長大的!憧憬著未來會有一個機會!回歸自然!
沒有詳細閱讀,但是偶爾讀來覺得生活樂趣需要發現
喜歡這樣的田園生活,而且里面的插圖也很精美,非常適合在春日里就著暖陽陽的下午窩在沙發里看的書!
被封面吸引,收到還沒仔細讀,大致翻看感覺不錯,插圖雖是黑白但也好看
京都的四季生活,讓人羨慕呢,讓自己的生活變美好起來
外國人描述的日本鄉居生活,流水賬式寫法,無聊的時候可以看一看。
早就想買此書放在購書車里、昨天對折,還有積分抵扣,果斷參加限時購、
書角被窩了,不開心,希望當當注意對書的保護措施。配圖有照片和手繪插圖,排版也很漂亮,很棒,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生活。
紙質不錯 看著很舒服 作者文筆看著也很舒服 休閑讀物
京都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城市,她以獨特的文化讓人們流連忘返,而且作為動漫發燒友來說,眾多動漫都取景于此,更讓吾輩神向往之。
快遞快包裝很好字跡都很清晰,寫的是日本的文化,自己在日本熱的生活,很美好和溫暖
“香草婆婆”維尼夏繼《京都山居生活》之后又一暢銷力作,帶你我走進里山四季,聆聽自己的心聲,尋找真正的幸福。
封面真的好有愛,最近看了小森林夏秋篇,喜歡日本的鄉村,希望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香草婆婆”維尼夏繼《京都山居生活》之后又一暢銷力作 大量作者手繪插圖、精美照片 帶你我找回那遺失在時光中的美麗四季
質樸的山間農居生活,簡單卻十分愜意,每一個時節都有它自身的秩序,維尼夏似乎過著最“四季分明”的日子,春日曬花,夏日采擷,秋日播種,冬日聽雪,實在是很讓人羨慕的生活。封面很清新,排版讓人看著也很舒服,喜歡~
關于京都匠人、民俗,親子,登山,宗教。喜歡作者的山居生活和態度,里面森林的圖片。排版比較松。每篇文末的短句非常精彩,如:不浪費,就無所缺。與其尋找新的風景,不如去開拓眼界。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村莊。笑是讓心起舞的音樂。如果將幸福比作一座庭院,它不在外面,而在你的內心。
簡約、舒適的生活理念不斷進入視野,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春日惠風和暢,去拜訪日本的老鋪“唐長”,用花紙修復江戶時代的隔扇和屏風;夏木陰陰,信步蒼苔細竹的禪院,與寺僧對飲一盞清茶;秋蟲鳴唱,深入林木環繞的神社參加古老的八朔祭;白雪皚皚的冬日,穿上登山的雪鞋漫步童話中的銀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