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約翰列儂
一所古舊的百年農(nóng)居,讓英國貴族出身的維尼夏在京都的山間停下了腳步,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親手開辟一座庭院,栽種一百五十多種香草。夏日天靜晝長,聽得到薄荷、羅勒、迷迭香、薰衣草……勃勃生長的聲音;秋之七草隨風搖曳的時節(jié),用古法調(diào)制花草茶,制作手工皂,釀造梅子酒。閑時在薄霧籠罩的清晨漫步田園深處,于暮色四合的河畔觀賞流螢點點。
播種、澆水、勞作、收獲。
就這樣,度過一生。
好書推薦:京都里山四季:“香草婆婆”維尼夏繼《京都山居生活》之后又一暢銷力作
從英國貴族到民謠歌手,從修習冥想到研究香草,維尼夏用跌宕起伏的傳奇經(jīng)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zhí)著尋求,喚醒你我深藏的夢想。
日本NHK電視臺多次專題報道 引發(fā)收視熱潮 累計銷售超過85萬冊
大量作者手繪插圖、精美照片 多方位實景呈現(xiàn)優(yōu)雅山居生活
維尼夏斯坦利-史密斯
1950年出生于一個英國貴族家庭。19歲時,對貴族生活心生質(zhì)疑,為尋求心靈歸屬,遠赴印度修習冥想。1971年來到日本,做過英語教師。后來認識了現(xiàn)在的丈夫——攝影師梶山正。同樣的游歷印度的經(jīng)歷和對生活的共同追求讓他們走到了一起。1996年,維尼夏與丈夫梶山正、兒子悠仁一家三口搬到京都鄉(xiāng)下一棟百年農(nóng)居,開始了種植和研究香草的田園生活。2001年開始在《京都新聞》的“維尼夏的大原日記”專欄連載隨筆,記下她與香草為伴的詩意點滴,那些徜徉于自然中的美好瞬間,以及生活中的哲思體悟。本書即是這些隨筆的結(jié)集。
梶山正
1959年生于日本長崎。攝影師,擅長拍攝山川自然風光。作為登山愛好者,曾在多家地理雜志連載登山隨筆,與他人合著過多本登山手冊。1984年登上喜馬拉雅山之后,曾為尋求自我遠赴印度。回國后在京都開了一家正宗印度料理店DiDi,在店里與維尼夏結(jié)識,后來結(jié)為夫婦。本書中的照片即是他用鏡頭記錄下的美好生活瞬間。
及時章 我的小小農(nóng)居和庭院
尋覓安居之
肥土,園藝的秘
復活節(jié)和煎餅日的回憶
從窗戶來訪的小客人
第二章 從香草中獲得能量
凝結(jié)先人智慧的香草酒
蓍草防病
指甲花與薄荷帶來的優(yōu)雅時光
自制香草茶調(diào)理身心
洗護必需的薰衣草
第三章 走進香草的世界
探尋日本本土的香草
嶄新的“藍莓人生”
跟池田婆婆學做紫蘇汁
夢里的迷迭香
香草帶來好眠
第四章 把精靈棲息的大原留給下一代
天然環(huán)保的榻榻米
我們力所能及的事
塑料容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自制手工皂
想想長旅漫漫的河流
第五章 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阿什拉姆的冥想時光
何為“愛”
家,心靈的歸宿
給我勇氣的鯉魚旗
開拓農(nóng)業(yè)未來的新生力量
沖破桎梏,成為真正的地球人
職業(yè)的選擇
地球公民
多種一棵樹
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六章 吃著放心的食物
有形有味—蔬菜的生命力
活力滿滿的魚販
做豆腐
吸納天地精華的鮮雞蛋
養(yǎng)蜂人維尼
寫在的話
尋覓安居之
太陽從比睿山后探出頭來,柔和的陽光在庭院的郁金香和水仙花上嬉戲,朝露晶瑩剔透。此刻家人都還在安睡,我侍弄侍弄庭院里的香草,寫寫東西,盡情享受著一個人的時光。沐浴在晨光中的花草菜蔬生機勃勃,白粉蝶翩翩起舞,鳥兒聲聲啼囀。能在這兒盡情享受這美妙的清晨,我不禁對上帝充滿感激。
一九九六年六月,我和丈夫阿正、兒子悠仁一家三口搬來了京都大原。那時我們不得不搬離在京都市內(nèi)租的房子,提前一年就開始物色新居,可看了百余處也沒有遇到理想中舒適又便宜的住宅。后來有24小時,我們接到不動產(chǎn)公司打來的電話:“終于找到二位可能滿意的房子了!”
當時我和阿正并沒抱多大希望,拿著地圖就開車上了路。而到了大原,我立刻被迷住了,阿正也一樣。這棟老屋房齡已有百年,但結(jié)構(gòu)完好,處處情致動人,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最重要的是,它讓人感覺“會有某種新的開始”。
我的童年是在英國中北部德比郡郊區(qū)的凱德爾斯頓莊園度過的。這座建于十八世紀中期的石造建筑,是曾任印度總督的曾外祖父的宅邸,對孩子們來說,那兒的生活孤獨無比。
我們姐弟六人,生活全由法國保姆婷婷照料。每天下午五點半左右,用過她準備的茶點(下午茶和晚餐合二為一),洗完澡換好睡衣,我們才會被帶到客廳去見母親—其余時間是不得擅自過去的。母親總是身著宴會晚禮服,手握一杯金湯力,端坐在天鵝絨沙發(fā)上。
“嗨,親愛的,晚安,好夢。”
得到母親的晚安吻后,我們就必須各自回房,每天只有短短幾分鐘能與她共處。而由于父母離婚了,與父親見面的機會更寥寥可數(shù)。
作為長女,我有單獨的臥室,弟妹則只能兩人一間。德比郡的冬天常有西風呼嘯,夜闌時分,幽靈嗚咽般的狂風會將臥室的窗玻璃搖得嘩啦作響,坐在古董木床上看書的我時常被驚得一個激靈。盡管有厚重的粉色印花棉窗簾抵擋寒風,我還是會整個人縮進羽絨被里。
約六千英畝的領地上散布著很多用人們的小小農(nóng)舍。農(nóng)舍院子里種滿蔬菜香草,小巧的拱門上攀爬著薔薇,花壇里有洋地黃、翠雀花爭相怒放。大人們勞作時,孩子們就在一旁玩耍。我很想和他們一起玩兒,但得不到允許,因為我們身份有別。盡管如此,我還是很羨慕他們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總是滿懷憧憬地望著他們的農(nóng)舍和院子。
大原那座古舊的農(nóng)居,滿足了我自幼對農(nóng)舍和庭院的向往。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棟“小小的農(nóng)居”,而且是“與家人共同生活的溫暖所在”。
搬去大原的第二天早上,我忐忑不安地打開了雨窗。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不免有些擔心自己能否融入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長久無人居住的老屋彌漫著霉味,灰塵積了厚厚一層,蜘蛛網(wǎng)綴滿各個角落。兩歲的悠仁認定這兒住著《龍貓》里的黑小鬼,害怕地瞅著昏暗的土間①和走廊角落。或許后山什么地方真住著龍貓吧,我不禁也冒出這樣的念頭。清理完地板、頂棚和窗戶,往屋里搬家具時和鄰居們打了招呼,逐漸熟識起來。老婆婆們結(jié)伴來訪,往后再來時,還帶來從田里采摘的新鮮蔬菜。隔壁的岸下小姐看我們初來乍到,熱心介紹了當?shù)赜卸嗌偃思倚枰獑柡颍撊拥绞裁吹胤降鹊取>瓦B“莊稼地里的小路能不能隨便走”這樣傻乎乎的問題也為我耐心作答。這里豐饒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悠然的生活,都很像愛爾蘭的村莊。說來有趣,愛爾蘭確實有個名叫“O’Hara”的村子呢。
三個月后,行李安置妥當,房屋大修也告一段落,我終于開始整修院子了。原本的日式庭院長年無人照管,早已雜草叢生。動手之前,我已照著自幼向往的農(nóng)居庭院在心里畫好了藍圖:“開滿經(jīng)典的英國花卉,遍植烹調(diào)用的香草和做沙拉的蔬菜……”但也不能把英國的院子原樣搬來,那樣很不協(xié)調(diào),我便又琢磨著,盡量保持院子的大原風格。
我們起初是打算租住的,但后來干脆把房子買了下來。因為及時眼看到這座大原的古舊農(nóng)居,一個強烈的念頭就縈繞心頭——“我想在這里度過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