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老兵口述抗戰③:遠征緬甸圖書
人氣:49

老兵口述抗戰③:遠征緬甸

(暢銷書《暗訪十年》作者、非虛構作家領軍人物李幺傻,歷時15年,采訪上百位抗戰老兵,打撈活著的歷史!抗戰勝利70周年巨獻!以老兵視角代入,全景還原遠征軍異域蕩寇、力保中國**血脈交通線的真相和細節)

內容簡介

老兵口述抗戰③:遠征緬甸》這本書,通過很多親臨印緬戰場的老兵的講述和回憶,串起這場戰爭的進程。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然后用兩個月時間占據了東南亞大片土地,切斷滇緬公路,中國與外界連接的一條通道被卡斷。1942年3月,中國十萬遠征軍出國作戰,然而由于指揮脫節、情報不暢等原因,遠征軍失利,不得不撤出緬甸。

幾個月后,大部分遠征軍回到國內,少部分撤往印度。

一年后,中國重組遠征軍,兵分兩路,在印緬戰場展開反攻,在緬北戰場的新一軍連戰連捷,在滇西反攻的遠征軍也相繼取得騰沖、松山、龍陵戰役的勝利。最終,兩支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

編輯推薦

讓我們一起來補習抗戰歷史課

1.戴安瀾、孫立人、衛立煌、史迪威……這些人名的背后,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抗日故事?

2.同古、野人山、仁安羌、密支那、藍姆伽……這些頗給人神秘感的地獄里,有著怎樣的血淚與成???

3.騰沖、龍陵、怒江、松山、高黎貢山……這些地名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慘烈與不屈?

4.在14年的抗戰中,在抗戰后方,為什么說修筑滇緬路,是中國悲壯的事件,壯烈的犧牲,偉大的貢獻!

5.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劉桂英,時隔數十年后,痛心回首那段"人間地獄"的經歷。

6.次遠征:是什么葬送了國軍后的"精銳"?

7.第二次遠征:是為中國浴血奮戰,還是充當美軍炮灰,為史迪威將軍服務?

8.遠征軍老兵口述歷史,再現一幕幕"戰地風來草木腥"的戰爭畫面。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南方報業集團博學記者,15年來,一人自費尋找、采訪、資助上百位抗戰老兵,展示戰爭親歷者真實的記憶!

戰史寫作中的模范之作!

講故事要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才有代入感,李幺傻在該書中展現地非常好,是當今戰史寫作中的模范之作!字里行間能讓人穿越歷史的滄桑,看見炮火慘烈的戰場,看見勇士們持槍躍進的雄姿,聽到先輩們奮勇殺敵的呼喊聲,甚至還能嗅到風中吹送的硝煙氣味……

致敬老兵,致敬歷史!

抗戰老兵皆屬民族英雄,但很多抗戰老兵晚景很凄涼。

老兵昔日血浸戰袍,余生飽經風霜。他們需要體膚和精神的倚靠。

關愛抗戰老兵,關注抗戰歷史,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讓我們一起來補習抗戰歷史課

1.戴安瀾、孫立人、衛立煌、史迪威……這些人名的背后,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抗日故事?

2.同古、野人山、仁安羌、密支那、藍姆伽……這些頗給人神秘感的地獄里,有著怎樣的血淚與成敗?

3.騰沖、龍陵、怒江、松山、高黎貢山……這些地名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慘烈與不屈?

4.在14年的抗戰中,在抗戰后方,為什么說修筑滇緬路,是中國悲壯的事件,壯烈的犧牲,偉大的貢獻!

5.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劉桂英,時隔數十年后,痛心回首那段"人間地獄"的經歷。

6.次遠征:是什么葬送了國軍后的"精銳"?

7.第二次遠征:是為中國浴血奮戰,還是充當美軍炮灰,為史迪威將軍服務?

8.遠征軍老兵口述歷史,再現一幕幕"戰地風來草木腥"的戰爭畫面。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南方報業集團博學記者,15年來,一人自費尋找、采訪、資助上百位抗戰老兵,展示戰爭親歷者真實的記憶!

戰史寫作中的模范之作!

講故事要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才有代入感,李幺傻在該書中展現地非常好,是當今戰史寫作中的模范之作!字里行間能讓人穿越歷史的滄桑,看見炮火慘烈的戰場,看見勇士們持槍躍進的雄姿,聽到先輩們奮勇殺敵的呼喊聲,甚至還能嗅到風中吹送的硝煙氣味……

致敬老兵,致敬歷史!

抗戰老兵皆屬民族英雄,但很多抗戰老兵晚景很凄涼。

老兵昔日血浸戰袍,余生飽經風霜。他們需要體膚和精神的倚靠。

關愛抗戰老兵,關注抗戰歷史,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作者簡介

李幺傻,抗戰老兵后代,出生于陜西關中,著名暗訪記者,著名暢銷書作家,先后獲得"中國最勇敢作家"、"中國十大記者式作家"等稱號,十余年來自費尋找抗戰老兵數百人,積累了大量的及時手資料,所著《暗訪十年》榮獲"年度暢銷書",另著有《邊緣罪惡》、《十萬男兒血》等書籍十余部。

目錄

引子 敬禮,老兵!

及時章 風雨滇緬路

老兵口述

最悲壯的滇緬鐵路

輸血管滇緬公路

仁安羌大捷

血染同古

第二章 苦難野人山

老兵口述

惠通橋之戰

老校長和老縣長

死亡之山

絕境求生

突圍,突圍 引子 敬禮,老兵!

及時章 風雨滇緬路

老兵口述

最悲壯的滇緬鐵路

輸血管滇緬公路

仁安羌大捷

血染同古

第二章 苦難野人山

老兵口述

惠通橋之戰

老校長和老縣長

死亡之山

絕境求生

突圍,突圍

新38師到印度

第三章 緬北戰場

老兵口述

陳納德與駝峰航線

史迪威與中國駐印軍

大反攻開始了

神來之筆

餓死日軍2000名

"二戰"較大膽的奔襲

第四章 滇西戰場

老兵口述

高黎貢山的泉水都被血染紅

騰沖之戰

松山之戰

龍陵之戰

在線預覽

引子 敬禮!老兵]

20年前,在我還沒有做暗訪記者的時候,我來到云南高黎貢山旅游。我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背包客,買上一張硬座車票,背著一個洗白了的包,睡在兩元錢的小旅社里,就這樣開始了天涯孤旅的生活。

高黎貢山有一個地方叫灰坡,當地人說,在抗戰后期,這里曾經打過一仗,日軍在守,中國軍隊在打,打得非常慘烈,前面的尸體摞成了堆,后面的人踩著前面的尸體向前沖。因為死的人太多了,好些年,這條路都沒有人敢通過。還有人說,在沒有月亮的晚上,這里就傳來了喊殺聲和部隊的操練聲。

抗戰時期,云南是大后方,怎么會在高黎貢山上有戰事發生呢?我不理解。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抗日戰場分為三部分,其中有一部分的戰場就包括高黎貢山。

后來,我旅游到了貴州都勻,在這里聽說了一些關于一支中國軍隊訓練的故事。當地百姓說,這支中國軍隊后來出國打仗了,再也沒有回到都勻。

那是我及時次聽說還有中國軍隊出國去打仗。中國軍隊為什么要出國去打仗?

后來,我開始自費尋找抗戰老兵,足跡從長城腳下走到西南山區。期間,我聽到很多老兵向我講述那些浸泡在血水中的往事,才了解到這段歷史。

這支軍隊叫中國遠征軍。

在中國遠征軍老兵的講述中,那些逼真得就像發生在眼前的細節,那些讓人悲喜交加的情節,將我帶回到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中。在睡夢中,我常常看到炮火連天的場面,看到斷臂殘肢在空中飛舞……我常常突然就被嚇醒,摸到自己一身汗水。

因為采訪這段歷史,我開始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都是做田野調查的極為嚴謹的史學家,他們對歷史的接近和了解,遠遠超過那些坐在書齋中尋章摘句的研究者。戈叔亞,他是中國最早從事田野調查的民間學者,遠征軍每場戰役的地點,他都去查看,而且自己翻譯日軍的資料;晏歡,新一軍第二任軍長潘裕昆的外孫,建筑學博士,為了了解新一軍的歷史,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一名史學家……

我先后走訪的中國遠征軍老兵,將近100名。從他們的講述中,我了解到了這支軍隊在抗戰中后期很多悲壯而感人的經歷。他們的故事非常精彩,遠遠超過電視連續劇《中國遠征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

他們及時次出國作戰是在1942年夏天。他們興沖沖地來到緬甸,卻遭遇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上層指揮不力,卻要讓他們來付出犧牲。因為敵情不明,武器落后,眾寡懸殊,指揮混亂,他們被日軍追趕、屠戮。有一名老兵說,中國軍隊沒有接受過叢林戰的訓練,而這些日軍卻是在叢林中訓練有素的軍隊,日軍的機槍架在樹上,狙擊手埋伏在樹上,埋伏在中國軍隊的必經之路上。當中國軍人從樹下走過,日軍展開射擊,中國軍人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傷亡極為慘重。

1942年2月25日,十萬人組成的中國遠征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赴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統帥是史迪威和杜聿明。同古激戰后,杜聿明繞過史迪威,選擇服從的命令,率領數萬大軍向野人山撤退。雨季的緬北野人山,就是一座魔鬼山。結果,走進野人山的遠征軍傷亡異常慘重。很多人不是病死、餓死,就是被山洪沖走,或者被野獸咬噬。有的人還被螞蟥吸血,加之大雨傾盆,數小時內就會化為白骨,有的人因負傷在身,奄奄一息,甚至選擇了自焚。

孫立人違抗杜聿明的命令,直接聽從史迪威的命令,率兵在進入胡康河谷前的一個路口向西到達印度,修整兩年,全部美式裝備,改編為新一軍,后在第二次遠征軍入緬作戰時,從緬甸一路打到國內,成功與衛立煌領導的二次遠征軍會合。

我先后找到過幾位從緬北野人山走出來的老兵,聽他們的講述,我的心在一陣陣地揪疼。時隔幾十年,九死一生的老兵們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淚流滿面,痛哭失聲。

經過了將近兩年的厲兵秣馬后,中國軍隊展開了反攻。這次反攻兵分兩路,一支渡過怒江,從滇西反攻;一支躍入野人山,從緬北反攻。

滇西遠征軍打得極為慘烈。他們渡過怒江后,就要翻越高黎貢山,進而攻占松山、騰沖、龍陵,打通滇緬公路。無論是在高黎貢山和松山,還是在騰沖城和龍陵城,日軍經過兩年的苦心經營,構筑了極為堅固的工事。遠征軍在這里付出了巨大犧牲。

一名老兵說,因為上層對氣候估計不足,他們攻占了高黎貢山后,很多人還穿著單衣。而山上的氣溫低至-20℃,很多士兵被活活凍死。在高黎貢山的戰斗中,死于寒冷中的中國士兵遠遠多于死于戰火中的。

還有,滇西遠征軍展開反攻的時候,剛好又處于雨季。雨季是最不適宜進攻的季節,但是上層卻不管士兵的死活,限令必須在哪24小時拿下哪一塊陣地,指揮者不懂現代攻堅戰,只讓士兵們進行人海戰術,結果,中國軍隊損失極為慘重。

中國遠征軍的指揮系統,就是對"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好詮釋。

攻下了高黎貢山后,一名美軍聯絡官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中國軍隊才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作戰。中國駐印軍指揮官史迪威也說:中國軍人吃苦耐勞,是世界上好的軍人。

那場戰爭距離今天已經70多年了,然而它卻從來沒有走出我們的記憶。面對那些日漸凋零的抗戰老兵,我只想說一句:"敬禮!老兵。"

大反攻開始了]

1943年春天,中國駐印軍從藍姆伽開往利多。

反攻開始了。

中國駐印軍既要打敗盤踞在緬北的日軍精銳師團,還要掩護工兵修筑公路,任務極為艱巨。一位英國軍官對新一軍的將士們說:"你們的部隊想從野人山打出去,還要掩護中國和美國的工兵修筑一條公路,實在比登天還難。你們就算從野人山打出去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從利多向南50里,就是野人山,吞噬了中國數萬將士的野人山,印度人叫作鬼門關。幾千年來,除了中國遠征軍從野人山穿越過,再沒有人從這里走過。

而現在,還是野人山,還是日軍18師團,還是新38師和新22師組成的新一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后來,新一軍的勢如破竹和玩命打法不但把英國人驚呆了,也把日本人驚呆了。

新38師是新一軍的先頭部隊,偵察連是新38師的先頭部隊,諜報隊是偵察連的先頭部隊。

新一軍諜報隊員吳作勇至今還記得自己及時次執行任務的時間是1943年,地點在印緬邊境一個叫作臨岡薩卡的地方。

那次,吳作勇和三名老諜報隊員執行任務,他走在隊伍中的第二位,這是三位老兵為了保護他。每個人之間相距十幾米。走著走著,最前面的戰友突然發出臥倒的手勢,吳作勇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就匍匐到了戰友身邊,詢問究竟怎么了,戰友悄聲說:"前面發現了日軍的小股部隊。"吳作勇左看右看,仔細傾聽,既看不到什么,也聽不到什么,他將信將疑地問:"我怎么沒有看到?"戰友悄聲說:"等你看到了,你就沒命了。"

緬北叢林遮天蔽日,日軍早在新一軍反攻前,就占據了山中的重要山頭和關口,而且,為了防備新一軍偷襲,日軍還經常派出小分隊,在密林中搜索。除此之外,日軍的狙擊手還埋伏在新一軍必經之路的大樹上,構成交叉火力。他們拎一袋大米,持一桿步槍,就能在大樹上堅守一個星期。

日軍18師團號稱"叢林戰之王",它的戰斗力在日軍所有師團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吳作勇所在的諜報隊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會分成幾股,冒著巨大的危險搜索,然后在指定的地點會合,交流情報,哪些地方有緬北土著的村莊,哪些地方有河流,哪些地方有道路,哪些地方有敵人的火力點,這些情報匯總后,就會交給師部。

吳作勇是一名獵人,諜報隊的每個人都是獵人,叢林偵察生活鍛煉出了他們極強的感覺,他們能夠從風中嗅出前方是否有人,叢林潮濕,敵我雙方的衣服都是很多天沒有洗,干了又濕,濕了又干,吳作勇他們能夠從風中飄來的汗腥味判斷前方有多少人;他們還能從地上的腳印判斷是否有敵人走過,日軍在國內經常穿木屐,大拇腳趾經常用力,所以即使穿著皮鞋和膠鞋走在叢林里,因為著力點不同,留下的腳印也不同;他們還能用槍聲來偵察,槍聲是"嘎——勾",那就說明是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人,如果槍聲是"突突突",那就說明是手持沖鋒槍的自己人;他們還能從荒草的倒伏狀況判斷對方的兵力和火力,從鳥的叫聲判斷是否有敵人的埋伏……

做偵察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新38師反攻的時候,都會以吳作勇他們提供的情報作為參考。

新一軍剛開始的戰爭斗行得異常順利,李鴻率領的新38師114團24小時之內攻下了日軍控制的四座山頭,不僅解救了被日軍追趕的英軍,而且打開了通往野人山的大門。李鴻,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蒙哥馬利"。

114團后面緊跟著中美工兵,他們將道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山口。這條路后來被人們稱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率領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的史迪威將軍。

在野人山山口,中國士兵們在道路邊豎立了一塊路牌,刷著紅色油漆,上面用白色油漆寫著:"此路通往東京。"

這群中國士兵,決定從印度的利多出發,一路向東,光復本土,直搗東京。

新38師114團的將士們,和隨后來到的112團,相繼開進了野人山,他們看到兩年前遠征軍倒下的軀體,此刻已經變成累累白骨,白骨層層累積,最下層的埋進了沃土,最上層的覆著枯葉,他們跪倒在地,收殮骨骸,然后掘土安葬。在安葬遠征軍遺骸的旁邊,豎立了一塊巨大的山石,他們勒石為記:"此恨不雪,枉為炎黃后裔。"

所有的將士們肅立在墓碑前,脫帽致哀,然后,舉起如林的槍支,打完了槍中的子彈。

新一軍的戰斗力讓"老喬"史迪威震驚,讓英軍震撼,讓日軍震恐。

幾十年來,英國人和日本人都會提起新一軍的李克己營。

李克己營,其實當時不足一個營,只有一個加強連,不足200人,他們是由營長李克己率領的。這個加強連在野人山的大龍河岸邊,與日軍一個大隊對峙36天,日軍這個大隊也是加強大隊,人數多達1200人。

1200名日軍圍攻200名中國軍隊,時間長達36天,比例高達6∶1,不但沒有消滅中國軍隊,自己反被增援的中國軍隊全部剿滅,一個不留。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引為"此生最痛之恥辱"。

新一軍要穿越野人山,先要進入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有四大河流:大龍、大奈、大宛、大比。大龍河是新一軍需要渡過的及時條河流。

112團在進攻大龍河的時候,盟軍的情報機構說,大龍河沒有日軍的主力部隊,僅有200名緬甸人組成的"偽軍"和幾名日本軍官防守,偽軍是沒有戰斗力的,在中國是這樣,在緬甸還是這樣,在世界各地也幾乎都是這樣。然而,實際上防守大龍河的不是200名偽軍,而是55師團和56師團的兩個聯隊。

112團1營營長李克己向大龍河畔的日軍陣地發起進攻,他們迅速占據了一個叫作于邦的村鎮。于邦地處水路交通要道,三面是茂密的森林,一面是大龍河,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兵家必爭之地。

李克己營在于邦剛剛布防完畢,準備迎接后續部隊渡河,日軍55師團的一個大隊就將他們團團包圍。現在,李克己營退無可退,甚至連回旋的余地也沒有,的選擇就是堅守,等待援軍。

援軍在哪里?援軍在野人山的另一面,而且還被其他日軍死死糾纏。盟軍錯誤的情報讓李克己營走入了險地,甚至是死地。

營長李克己將全連人分成了八組,每組把守一個據點,每個據點都可以用火力互相支援,第九組是預備隊,哪里有險情,就去哪里。一連有九班,剛好一班一組。組和組之間的空隙都埋有手榴彈和手雷,手榴彈和手雷用細細的線連接著,在枯藤遍地的叢林里,即使仔細觀看也看不出來。另外,他們還砍伐樹木,堆積在路口,建立了六處路障,即使坦克也無法開過來。

現在,他們嚴陣以待,就等著仇家上門報到了。

于邦的北面有一棵巨大的榕樹,主干直徑一丈有余,支干多達幾十條。生長在南方的榕樹與所有的樹木都不同,榕樹長大后,枝條上就會長出很多氣根,氣根垂直向下,觸及地面,又會長出一棵小榕樹,小榕樹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又長出了氣根……就這樣,一棵榕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實際上,它還是緊緊團結在主干周圍的一棵大榕樹。

于邦的這棵大榕樹后來成為了傳奇。

爬上這棵大榕樹防守的那一班戰士也成為了傳奇。

這棵大榕樹成為了戰士們的瞭望哨,他們藏在密密的樹枝樹葉背后,日軍的所有動向一目了然,而日軍卻看不到他們。戰士們還在樹上建立了一個輕機槍陣地,輕機槍可以旋轉360度進行阻擊,而日軍的槍彈無法打進粗壯堅韌且潮濕多汁的樹身,炮彈也對密密層層比牛皮更為柔韌的枝葉無可奈何。

這棵大榕樹,就是好的防御陣地,就是一面碩大無朋的盾牌,可以抵擋任何常規武器的盾牌。

整整36天,日軍始終沒有放棄對這棵大榕樹的進攻,卻始終沒有攻下大榕樹。白天,榕樹下的日軍尸體堆積了一層又一層,血水恣意流淌,澆灌草木;夜晚,日軍把這些尸體拉回去焚燒,舉行沉痛的哀悼儀式,惡臭彌漫在叢林之上,星空之下,久久不散。

大榕樹成為了日軍的噩夢。

李克己營以200人之力之所以能夠抵擋日軍一個大隊1200人的進攻,還在于飛虎隊的支援。

當時,飛虎隊不但要協助駝峰航線運送外援物資,還要保護西南上空的安全,配合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痛擊日軍,僅有的數百架飛機讓飛虎隊捉襟見肘,但是,飛虎隊沒有忘記李克己營這一連人,每隔幾天,就有一架小型運輸機飛臨于邦上空,把給養和槍彈投往大榕樹上。大榕樹,就是空投的好標志。

但是,空投的物資還是太少,戰士們只能吃個半飽,而槍彈更要節省著使用。曾經有24小時,那架小運輸機被日軍打傷了翅膀,搖搖晃晃地落在了野人山的那一邊,此后的幾天,戰士們只能挖掘芭蕉,取根果腹;砍開葛藤,取水止渴。那幾天,日軍的進攻前所未有的猛烈,可還是無法突破戰士們的封鎖線。

李克己營被圍的第36天,孫立人親率114團從野人山的另一邊趕來,擊退了圍攻的日軍,解救了這些在包圍圈中苦苦支撐的戰士。大榕樹外,殺聲震天,李克己營看到援軍,群情振奮,一齊沖出。激戰一個時辰,日軍一個大隊無一逃脫,就連聯隊長藤井小五郎也被擊斃,剩下的13名傷兵全部做了俘虜。

打掃戰場時,戰士們從很多日本新兵的衣服口袋里看到有"千人針"和"鬼符"之類的玩意兒。從日本本土補充而來的新兵,早就聽說過新一軍的威名,他們害怕成為異鄉的孤魂野鬼,就寄托神靈保佑他們能夠活著回去。

吳作勇說,新一軍渡過大龍河后,沿途看到路邊貼著很多歪歪斜斜的字條,上面寫著:"中國兄弟不要追吧。""我們不在這里和你們打了。"新一軍戰士看著這些日本人書寫的字條,全都笑了。

日本鬼子死尸的身上,除了"千人針"和"鬼符",有的人口袋里還有一張素描畫像,畫像上的人物身材高大,足蹬馬靴,頭戴布帽。新一軍的將士們都不明白,日本鬼子的身上為什么要帶著這樣一張素描畫像。

13名日本傷兵中,有一個名叫今田寬敏的戰俘,偵察連通過審訊今田寬敏后才知道,畫像上的人物是孫立人。田中新一要求18師團的每個狙擊手和機的身上都揣著這張"孫立人"的畫像,以便在戰場上對孫立人施放冷槍??墒?,田中新一不知道此時孫立人的外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膚色黧黑,滿臉胡須,打著綁腿,頭戴鋼盔,和士兵們一起沖鋒。遠征軍開始反攻的時候,孫立人就發誓說,打不通胡康河谷,決不剃須。

在正面戰場的將軍中,孫立人是一個另類。

很多新一軍的老兵都能講起老軍長孫立人的一些往事。

及時次入緬作戰的時候,新一軍在卡薩掩護英軍撤退,撤退時經過了一座大橋,驚慌失措的英軍堅決要炸橋,以阻斷日軍的追路。孫立人堅決不讓炸橋,因為新一軍斷后的一個連還沒有追上來。英軍裝好了炸藥,孫立人叉開雙腿站在橋頭,英軍始終不敢點燃炸藥。半小時后,斷后的那一連戰士趕上來了,一點名,缺少三名戰士,孫立人讓繼續等候。過了十幾分鐘,三名落伍的戰士相互攙扶著走過橋頭,孫立人才同意炸橋。此時,日軍已經追到了橋的另一邊。

新一軍軍紀很嚴明。有一次,孫立人正在講話,突然雷鳴電閃,飛沙走石。孫立人直立不動,所有戰士也都直立不動。風雨中傳來了孫立人的講話聲,也傳來了戰士們的喝彩聲。風雨過后,孫立人講話完畢,戰士們才解散。

孫立人對八路軍極為敬佩。有一次孫立人在講話中說:"八路軍之所以總能打勝仗,是因為長官沖鋒在前,以身作則。"孫立人在這次講話中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年冬天,天氣寒冷,八路軍戰士沒有御寒的棉衣,長官就把衣服脫了,站在寒風中,他大聲喊道:"寒冷專門欺負膽小人,我現在光著上身,但是我感覺不到寒冷。"然后率先奔跑。戰士們看到長官這樣,也大聲唱著軍歌,跟在后面奔跑,"這樣,大家自然就感覺不到寒冷了。"

老兵們還告訴了我這樣一件事情。

緬北戰事結束后,新一軍開回國內的某24小時,站在吉普車上視察新一軍,看到威武雄壯的軍人過后,站立在曠野上的是一排排兒童,他們挺著單薄的胸脯,神情帶著大人才有的肅穆,烈日當空,他們的臉上汗流如注,但是沒有一個人抬手擦汗。非常驚奇,就走下吉普車詢問,一個略大一點的兒童回答說,他們是新一軍的童子營,較大的12歲,最小的五歲。繼續詢問,那個兒童說,他們都是孤兒。隨同的記者看到這種情形,趨步上前采訪。于是,新一軍收留戰爭遺孤的事情才被人們知曉。

從淞滬會戰開始,新一軍的前身稅警總團第4團就收容戰爭中的孤兒。來到緬甸后,新一軍仍然收養華僑的孤兒??箲饡r期,新一軍居然收養了各地孤兒1400多名。為了培養這些孤兒學文化,新一軍還聘請先生教他們文化課。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孫克剛就曾經教過這些孤兒國語課程。

后來,這些孤兒去了臺灣。在臺灣,他們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孫立人被軟禁后,疑心重重,認為這些"童子軍"會是禍患,便將他們解散了。這些九死一生的孤兒,生活面臨極大的困難。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勉勵。幾十年后,他們中出了很多教授、律師、科學家。

渡過大龍河后,進入胡康河谷腹地。

兩年過去了,這里依舊瘴癘彌漫,蛇蝎蜿蜒,日光依舊無法穿越厚厚的樹層,風中送來的依舊是虎嘯猿啼,時光似乎在這里凝固了,四萬遠征軍的冤魂依舊在午夜的山林中游蕩。在密密的叢林中,他們無法找到回家的路。這么長的時間里,四萬遠征軍的遺骨曝露在異國的風中,無人問津。他們的冤魂依舊在異國的夜色中游蕩,尋找著回家的路。

兩年來,日軍在胡康河谷的每一處隘口都修建了堅固的碉堡,每一座山腳都修建了隱秘的工事,他們等待著中國遠征軍從這里經過,而遠征軍要回國,胡康河谷又是必經之路。日軍曾經信誓旦旦地說:中國遠征軍想要通過胡康河谷,至少要付出十萬人的生命。日軍像守株待兔的農夫一樣等待著中國遠征軍,等得花兒都謝了,等得花兒又開了,可還是沒有等到中國遠征軍。

吳作勇他們的諜報隊早就偵知了胡康河谷里敵軍堅固的防御陣地,并將這些防御陣地的布防圖提交給了師部。孫立人審時度勢,果斷采取了大迂回的戰術,一直插到了孟關的背后。孟關是胡康河谷腹地一座重要的關口。

孫子兵法》云:"以正合,以奇勝。"孫立人就是要以奇制勝。

日軍封鎖了所有路口,等待著中國遠征軍自投羅網。在日本人的作戰計劃中,只要封鎖了路口,中國人就插翅難逃。他們儲存彈藥,加固工事,準備和中國人大打一場。但他們沒有想到,在那個鮮花盛開的季節,他們得到的是后路被切斷的消息。

他們欲切斷中國人的后路,沒有想到中國人反而切斷了他們的后路。直到戰爭結束后,他們才知道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新38師中,將士們的配置除了槍彈外,還有與叢林有關的工具,每兩人一把鋸刀,每班一個指北針,除此之外,每人一頂蚊帳,一盒奎寧,而且,每個人都會游泳,都會爬樹,會借助鋼盔、背包、水壺等隨身可以借用的東西游泳,會背著幾十斤重的裝備爬樹。他們逢山開路,遇水鳧游,當日本人在隘口嚴陣以待的時候,他們已經迂回到了日軍的背后。

這些中國士兵先攻擊了日軍后方的炮兵陣地,這些缺乏短兵相接的作戰能力的炮兵很快就做了俘虜。后方失守的消息傳到堅守隘口的日軍耳中,立刻陣腳大亂。后方失守,意味著前方日軍的水源、給養、傷兵運輸渠道都被切斷,日軍被迫回頭尋找遠征軍作戰?,F在,攻守雙方的形勢徹底發生了變化,中國軍人以逸待勞,邊吃著牛肉罐頭,邊打著暴露在槍口前方的日軍;日軍勞師遠征,膽戰心驚、氣喘吁吁地尋找著中國軍人,直到死亡前還餓著肚子。

就這樣,曾經被日軍認為遠征軍必須付出十萬生命的胡康河谷,被輕易攻破。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親歷戰爭的老兵回憶,極其寶貴。

2015-07-27 13:02: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第一次在當當購買圖書大全集注音帶拼音兒童故事書睡前小學生一二三四

2015-08-02 01:23:13
來自夏河翁**的評論:

好。

2015-09-05 09:59:20
來自愛心無**的評論:

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2015-09-28 19:12: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版本不錯哦。印刷質量相當不錯。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文字流暢優美。買本書送給朋友。

2015-10-25 09:25: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賣家送貨及時,包裝嚴實,是正版,贊一個

2015-11-14 11:46:40
來自1356011**的評論:

都需要看看呢

2016-02-23 16:29:43
來自diebest**的評論:

抗戰老兵口述紀實,值得一讀。

2016-03-19 23:09: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文筆一般,史實資料很翔實

2016-03-24 14:04:00
來自靚貓**的評論:

包裝很好

2016-04-15 18:57: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李幺傻的書,支持

2016-04-22 15:30: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

2016-05-05 10:21: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xide feichanghao !~~~~~

2016-06-10 13:10:24
來自Smile^_**的評論:

幫同事買的,很喜歡

2016-12-12 22:07:16
來自a***2(**的評論:

非常滿意,很喜歡

2017-04-24 18:13:48
來自***(匿**的評論:

還沒看到呢!

2017-05-13 10:36:05
來自樂者敦**的評論:

很好,這么多書,只有一本周易煮熟有磕碰,不錯了。

2017-09-10 12:22: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老師推薦購買的,《老兵口述抗戰遠征緬甸》這本書情節故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讓孩子了解咱中國軍人的不怕困難的精神,一直在在當當網買書,經濟實惠,這本書買來孩子沒用幾天個就讀完了,還讓我把這一套書湊齊,感謝當當網給孩子讀書的平臺

2017-10-31 15:06: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評,超贊,老師推薦購買的,這本書情節故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讓孩子了解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一直在在當當網買書,經濟實惠,這本書買來孩子沒用幾天個就讀完了,還讓我把這一套書湊齊,感謝當當網給孩子讀書的平臺

2017-10-31 15:24:32
來自封國特**的評論:

書的背面可以看到美國著名軍事家麥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漸漸隱去”,其實當時麥克阿瑟以此為題對西點的青年學弟們訓話,是希望他們能夠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雖然老兵們隱退了,但他們的精神將傳承在年輕人身上。而本書更是期望通過重現先輩們的事跡,使那些昔日的關榮傳統能被年輕人所繼承,并代代相傳。本書作者李幺傻,曾從事過公務員、記者等職,在全國多家媒體工作過,發表文學和新聞作品數百萬字,出版有《暗訪十年》等文學作品八部,現供職于南方某著名報業集團。通過十幾年內先后采訪了40多名抗戰老兵和親歷者,以老兵的講述和回憶,串起當…

2015-01-25 23:44: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版本不錯哦,超級喜歡這本書。性價比非常高。故事情節很吸引人。我家孩子非常喜歡。

2015-10-19 16:45:1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勿忘國恥,勿忘歷史,這是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為民族的奉獻犧牲

2017-05-01 23:17:36
來自ashley8**的評論:

一本老兵口述的關于抗戰的故事。一直以來,我都喜歡看這類的書籍,因為通過閱讀這些圖書,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抗戰年代那些為了世界和平、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偉大戰士們。了解那些年代的歷史,而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這些安穩和平的日子。在這本書里,都是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正因為這樣,而更加打動我們。當人長大了,都希望看到真實、客觀的歷史記錄,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去了解,去參透。不想談政治,但是那些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政治,還是需要知道的,如果不知道歷史背景,就無法理解那些戰爭,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起因是日本侵…

2015-01-28 19:15: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敘述抗戰史,遠征軍的紀實作品,很真實,搞活動,價格很美,性價比高。

2017-05-03 14:22:03
來自空山云**的評論:

一本李幺傻著的《遠征緬甸》揭開了一段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讓我們了解到抗日時期老兵們是如何在異域和日寇周旋,是如何保護中國唯一血脈交通線的真相和細節。作者更是通過十來年的暗訪,采訪了上百位抗戰老兵,把中國軍隊遠征緬甸的歷史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初讀《遠征緬甸》,我的心是吊在嗓子口的。緬甸的雨季,環境的惡劣,使中國遠征軍吃盡了苦。他們被毒蟲咬,被螞蟥叮,被野人襲擊,許多人沒有死與日軍的交戰中,卻死在恐怖的野人山。許多年后,有人去野人部落尋找遠征軍的遺物,看到野人用遠征軍的頭蓋骨做成器皿,水瓢,淚流滿面。我讀著這些文字,也…

2015-02-01 21:23:00
來自你們這**的評論:

中國遠征軍真的讓中國軍隊揚眉吐氣,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對日軍的比例8比1都不一定能贏得一場戰役,可是這些在遠征軍手下就不是了,殲滅日軍18師團,重創日軍15軍,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中國軍人有西方軍人少有的堅韌,讓遠征軍戰斗力更加無比可怕

2015-03-26 19:20:20
來自為生歌**的評論:

我很喜歡蘭曉龍的作品,也不止一次在我的文章中引用過他的作品,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就是根據蘭曉龍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關于中國遠征軍的戰爭題材電視連續劇。劇情是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一群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見的潰兵和百姓,因為種種命運際遇的原因而相會于此。戰爭的苦難和身體的傷病讓他們過著絕望的日子,他們互相厭憎又相依為命,不餓死不病死成為他們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標。為了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別無選擇的他們不得不摒棄前仇、恩怨、偏見、狹隘而團結一致組成一支小分隊,在現實的困境中他們認識到…

2015-01-24 08:25:0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