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哲親歷了中蘇關系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諸多重大事件,如:國共及時次合作、大革命失敗、反對托洛斯基、江浙同鄉會、蘇聯肅反、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戰、皖南事變、蘇聯衛國戰爭、整風運動、重慶談判、轉戰陜北、、戰略決戰、建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選集》出版、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助一百五十六項、日內瓦會議、蘇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隨、、劉少奇、、鄧小平、五次訪蘇。這本回憶錄重點刻畫了和、、任弼時、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勝,并系統地介紹了師哲本人所經歷的中蘇往來關系的發展變化,其內容都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所以生動、具體、可信;加之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同志幫助查閱了大量 檔案資料,使其內容更加翔實、、。
二十余年長銷不衰,從身邊的心腹紅人,到秦城監獄“6601”號囚犯,他的命運臧否,是一個崢嶸歲月的真實注腳。
首次增補更多未披露歷史內情,新增“主席的婚事”章節以及大量歷史照片、中外人名對照表、大事記和索引,更加方便讀者查找、研究。
在身邊工作十八年,他是、國共談判、中蘇關系、朝鮮戰爭等諸多重大史實的親歷見證者;與中共領袖人物密切交往,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講,成為不可替代的珍貴史料。
著名學者沈志華、楊奎松大力推薦的黨史研究必讀經典。
師哲(1905—1998)陜西韓城人。1924年參加革命,1925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赴蘇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秋集體加入蘇共(布)。1929年到西伯利亞邊疆區內務部工作,1938年到莫斯科任中國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任弼時的秘書。1940年以共產國際代表身份隨、任弼時回到延安,參與中蘇兩黨中央交往,任翻譯。1943年兼任陜甘寧邊區保安處一局局長,1944年夏任中央社會部一室主任。1945年七大后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1948年任政治秘書室主任。1949年后兼任馬列主義編譯局、俄語專科學校校長、外文出版社社長。1957年任山東省書記處書記,1959年任陜西扶風農場場長。1962年被軟禁。1966年被關入秦城監獄。1975年再次到扶風農場。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蘇東研究所顧問。
李海文,中共黨史研究室研究員。1968年底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1978年先后到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歷任年譜生平小組副組長、組長,研究組副組長,研究員。1998年到中央黨史研究室,任《中共黨史研究》副主編,《中共黨史資料》主編。長年研究、、、彭真及中共黨史。任《年譜》(1898—1949)一書副主編,主編《家世》、《之路》、《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等。發表文章百余篇,其中四十余篇收入《中共黨史拐點中的人物與事件》。
序
師哲自序
整理者序
在蘇聯留學
投筆從戎
到蘇聯去
難以忘懷的基輔
莫斯科軍事工程兵學校(初級)
在西伯利亞格貝烏工作的九年
初進西伯利亞格貝烏工作
及時次回國未成
接待過境的我國抗日武裝人員
安置抗日將軍馬占山
關于楊明齋的點滴情況
我所知道的蘇聯1930年代的肅反
被迫離開西伯利亞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
初見團長任弼時
莫尼諾——國際第二兒童院
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
中共代表團團長任弼時
在共產國際
隨、任弼時一道回國
初到延安
及時次會見
“駱駝”與“毛驢”
任弼時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中央書記
敬愛的總司令
延安時期中共與共產國際、蘇共之間的往來
和的一次談話
同共產國際(即遠方)的關系
和斯大林的電報往來給孫平講課
的神韻
主席和他的戰友們
主席深入群眾,調查研究
主席炯炯的目光
主席的婚事
整風運動和七大
整風運動的順利進行
康生任總學委會副組長
康生與“審干”、“搶救運動”
處理綏德、關中“特務案”
主持甄別工作
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召
記三位元帥
八路軍副總司令、軍委副主席彭德
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
二三事
重慶談判的前前后后
抗日戰爭勝利收復失地
飛赴重慶
蘇軍代表飛抵延安
重慶談判之后
生病斯大林派醫生和赴延安
在臥室接見阿洛夫
劉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時期
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
關于黨的建設
領導
為擊退國民黨的進攻做好準備
轉戰陜北
主動撤離延安
山西三交鎮
從棗林溝到朱官寨
在神泉堡給斯大林寫信
能不能勝利敢不敢勝利
以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瓦解敵軍
發動
從陜北經西柏坡到北平
從容東進
戰略決戰
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揚來訪
中央進入北平 接見柯瓦廖夫
建國前夕劉少奇訪蘇
漫長的飛行
劉少奇和斯大林會談
敬酒,劉少奇謙讓,斯大林做自我批評
斯大林與劉少奇依依惜別
劉少奇在莫斯科參觀、座談
劉少奇與蘇聯專家
接見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
首次訪蘇
行程萬里
兩個偉人的首次會面
斯大林讓步了
游覽列寧格勒
關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談判
又一次誤會
簽約斯大林舉行招待會
斯大林破例出席告別宴會招待會
登上歸程
尤金受邀來華
尤金首次來華 《實踐論》的發表
尤金第二次來華
尤金擔任駐華大使
朝鮮戰爭期間的中蘇關系
朝鮮戰爭的開始與逆轉
和斯大林會談
中國決定出兵援助朝鮮
斯大林對蘇聯顧問與我方爭論的態度
朝中蘇決定停戰,進行和平談判
、和斯大林會談
1952年、劉少奇莫斯科之行
組織安排制訂及時個五年計劃
同斯大林及蘇聯政府代表團分別會談
參觀斯大林格勒及列寧運河
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出席蘇共會見斯大林
貝利亞被處決
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對蘇聯的工作訪問
代表團飛抵日內瓦
的機敏與智慧
的才略與印度支那三國問題的解決
和莫洛托夫互相合作
對日內瓦會議的總結
赫魯曉夫率團來華祝賀我國國慶五周年
赫魯曉夫上臺
和赫魯曉夫的會談
蘇聯代表團和我黨領導人的交
蘇聯代表團在外地參觀游覽
出訪東歐六國、參加蘇共二十大
參加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祝賀皮克總統八十壽辰
訪問匈牙利、捷克、波蘭
蘇共二十大和我黨《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的發表
翻譯的技巧和靈活性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
米高揚向大會致賀詞的談話
一吐積郁
波匈事件與劉少奇訪蘇
蘇聯緊急通知
赫魯曉夫只身一人迎接
劉少奇向蘇共主席團慷慨進
宣言的產生
提出對匈牙利事件的處理方案
離開身邊
索引
部分中外人名、地名對照表
大事記(1900—1957)
在共產國際
1939 年9 月的24小時午后,弼時給我打來電話說:“你今天不要走遠了,好不要出門。”下午7 時許,他又打來電話,要我立刻到他家去。我一走進他的房門,很驚奇地看見在座。弼時向我作了介紹,其實我早就見過恩來。在交談中,周副主席回憶說:過去我每次來蘇聯,都要處理有關你們留學生的一些問題。他還談到曾在孔策沃給軍事學校的留學生作傳達六大報告的情景。這次,是到蘇聯來治療骨折的右臂。同他一起來的有鄧穎超、孫維世、李德等。我們安排恩來、鄧大姐、孫維世住在柳克斯公寓。
恩來的右臂是在延安騎馬時摔傷的。他同一起外出,在路上,猛地打馬,她的馬突然猛沖過來,使恩來的坐騎受驚,因毫無防備被摔了下來。恩來急中生智,用右手護住頭,胳膊肘先著地,造成肘部粉碎性骨折。當時延安醫療條件差,沒有把骨頭對好,就打上了石膏。等取下石膏時,肘部已不能活動,右臂肌肉逐漸萎縮。于是,中央建議他赴蘇聯治療。為此派出自己的專機到延安,把恩來接送到迪化(今稱烏魯木齊)。然后,周轉乘蘇聯的飛機到達莫斯科。共產國際安排到皇宮醫院(即克里姆林宮醫院)治療,鄧穎超、孫維世常常到醫院來照料周。由于他們都不會講俄語,我差不多每天到醫院去,給他們當翻譯。
蘇聯請了一批高級專家給治病,先后進行了三次大會診,討論治療方案。這三次大會診恩來都參加了。醫生們提出兩個方案,供恩來選擇。及時個方案是把肘骨拆開,另行接骨。其好處是胳膊可以運動自如,缺點是痛苦大,所需時間也較長,而且要冒手術不成功的風險。第二個方案是不開刀,采用按摩等治療方法。好處是治療時間短,缺點是胳膊只能活動到一定的角度,不能運用自如。恩來說:“國內工作很忙,不允許我長期在國外治病,就選擇后一種方案吧。”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是異常痛苦的。注射麻藥后,就硬把胳膊搬到一定的角度,固定起來。麻藥效力消失后,疼得恩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滾,不由得喊叫,急得我們團團轉。然后進行按摩,使萎縮的肌肉恢復生機。這也使他疼痛難忍。按摩的醫生是個老太太,她不懂中文,不斷對我說:不受這個苦就會前功盡棄,所以,一定要受這個痛苦,將來才有希望使手臂活動得幅度大些,可以梳頭、吃飯。
在住院期間,恩來仍堅持工作,著手起草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國問題備忘錄》。我勸他說:“你是來醫病的,還是先把病治好為宜。”但是他說:“我這是外傷,不影響我的思考和工作。”
拜會
我回到延安,回到闊別十五年的祖國,腳踏在家鄉的土地上,每天都聽到久違的鄉音,處處感到那么親切、熟悉,又那么新鮮,令人激動不已。祖國啊,我離開你的時間太長了!現在是應該為你作出點貢獻的時候了!
我盼望著能早24小時見到。在蘇聯,當人們提到中國紅軍時,必然要提到的名字。我在任弼時的辦公室里,及時次見到的巨幅照片:頭戴八角帽,身穿軍裝,魁梧、年輕、英俊,目光深邃,充滿自信。我雖然不好意思開口詢問,但心想這一定就是人們所仰望的。這時,我頓覺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們黨終于有了自己值得信賴的領袖,中國革命勝利在望。后來我聽說了這張照片的來歷,它是斯諾在陜北拍攝的,共產國際托蘇聯駐外使館花四千美元購得。我到共產國際工作后,同中國同志交往甚多,在處理各種事務和進行各項工作時,人們總是會說:“為了。”可見,的名字成了革命、奮斗、勝利的象征。對任弼時,人們稱之為信得過的人;對,人們稱他是的使者、全權代表。
這24小時終于來到了!
1940 年3 月底的一個下午,周副主席帶我一道去楊家嶺拜會。楊家嶺是中央軍委的所在地,是中央軍委主席。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正在窯洞前的土坪上安詳地散步,見到我們來了,立即微笑著健步迎了過來,和周副主席緊緊地握手。接著,周副主席將我介紹給他,我握著他那寬大、敦厚的手,心情激動萬分。明朗慈祥的臉上布滿了笑容,親切、和藹而又詼諧。他見我有些緊張,便風趣地說,你的面容像某某,風度像某某。但我因為對國內干部情況一無所知,不知所云,傻呆呆地看著他。恩來見我拘謹,急忙解釋:“這些人他(指我)都不認識,自然不能理解。”
主席話鋒一轉,問道:“你是哪里人?”
“韓城人。”
“噢,你和司馬遷是同鄉。”這句話像一只靈巧的金手,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們交談的話題,激起了我萬千思緒。
接著,談到龍門在韓城縣境內,“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的出處;講了黃龍山山脈自西向東,綿延到韓城縣境內;解釋了黃龍山命名的起因,它的山勢、土壤、物產,并指出延安以南的嶗山也屬黃龍山山脈。我說:“小的時候聽年長的人說過,‘黃龍山是土匪窩子’。”主席笑了笑,詼諧地說:“楊虎城將軍也是黃龍山上畢業的。”他又詢問了我的出身、家庭、經歷等等。雖是初次相識,但他將我的情況已全部摸清、掌握了。
初次和我談的這一席話,使我感到他明達開朗,學識淵博,思路開闊,博古通今。此外,我還感到主席的這一番話似乎有著更豐富更深刻的意義,需要我去體會和理解,但當時卻說不出它究竟是什么。后來,同接觸多了,才逐漸地認識到,這意義就是,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了革命事業上,為了革命斗爭的需要,對一切事情總是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勤學好問,調查研究,遇事尋根究源、弄個徹底明白,決不淺嘗輒止。他善于理論聯系實際,這也是他知識淵博,經驗豐富,對事物了如指掌,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奧秘所在。主席的風度和我見過的領導人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皮克等都不一樣。他是一位曠達、開明的人,有一種超然的氣概和強烈的自信心。
主席的婚事
1940 年我從蘇聯剛回到延安不久,就聽到一些同志們對主席和的婚事有些議論。因為當初決定我還要回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情況,康生、鉆空子主動向我介紹一些情況,澄清事實,表現自己,希望我在國際方面為他們講好話。
是1937 年秋冬到延安的,進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和主席認識是康生安排的。
1937 年11 月29 日康生夫婦隨王明從蘇聯回來。康生在上海大學讀書時和曹軼歐是同學,相熟而結婚。曹軼歐給魯迅寫過信,收入魯迅書信集中。回到延安后,康生在組建中央社會部的同時兼任中央黨校校長,曹軼歐擔任中央黨校干部處處長。中央社會部在離延安城西北八公里外的棗園村,原是陜北軍閥高雙成的莊園。
與康生同是山東諸城人。本姓李,家住在縣城東門外,家境中下,生活不富裕。父母將大女兒留在家中,纏足裹腳,待機出嫁。二女兒即,自幼聰慧,身材修長,面容姣好,是個窈窕淑女。父母把她送到城內東街南區的聊城小學讀書。她每天上學都要經過東街的張家。張家是從膠東遷來的富戶,在東街買了一座四合院,坐西朝東,大門向東開,南房是客房,東西廂房是兒孫們住。張家的第三代是康生。康生親口對我講過:每天上學從他家門前過,他是目迎目送。1957 年我到山東擔任省委書記,專程到諸城考察,果然康生沒有騙我。陪我的縣委書記并不知我的用意,但他主動介紹了江、康兩家的情況。從縣委書記介紹的情況來看,上學是要經過康宅的門前。
……
師哲已于1998年8月去世,他幾乎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雨。生活在20世紀的人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曾同眾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曾如此直接、如此頻繁地接觸、、劉少奇、鄧小平、斯大林、赫魯曉夫等中蘇領導人。他的回憶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所不能代述的。他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人。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對諸多領袖人物的看法、評價,為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思路,因而他本人成為值得關注、值得研究的一個歷史人物。
——李海文
師哲的這本書貌似他關于的經典之作。
所購書籍都收到了包裝整潔沒有損壞,并能在這么繁忙的雙11按時送達贊一個
增強個人歷史史料有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