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光與鹽(及時卷)圖書
人氣:25

光與鹽(及時卷)

不可忘記的歷史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中國史>近代史(1840-1919)   圖書 >傳記>人物合集  
  • 作者:【美】[李可柔]博士([Dr.Carol] lee [Hamrin])[畢樂思]([Stacey] [Bieler])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光與鹽(全集)
  • 國際刊號:9787512632097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2
  • 印刷時間:2014-12-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59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中介紹的這些人物在國家遭受外國侵略之際,致力于維護中國社會,堅忍地回應時代挑戰。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所服務的機構,為重建中國社會以促進戰后中國復興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貢獻。本書介紹的這些人士不僅以他們自己的言語和行動,更以他們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們希望,他們的事跡能夠對今天的人們有所啟發和激勵。

編輯推薦

探索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名人,影響近現代中國的信仰人生。

擁有真理的信仰可以活出光與鹽的人生;信仰人生帶來歷史的改革;美好的品格和真實的信仰激勵后人前行。

作者簡介

李可柔博士(CarolLeeHamrin)

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教授和世華研究中心的博學研究員,這兩個機構都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她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中文和比較世界史博士,之后任美國國務院研究專家二十五年。2003年,李博士因其杰出的公務活動獲得公共正義中心的"領導獎"。她在華盛頓地區的幾所學院教授研究生課程,并有若干書籍和文章面世。她的著作包括《光與鹽》(2009、2010和2011版),《上帝和凱撒在中國:政教張力的政策含義》(GodandCaesarinChina:PolicyImplicationsofChurch-StateTensions),《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inDeng`sChina)和《中國與未來的挑戰》(ChinaandtheChallengeoftheFuture)。

畢樂思(StaceyBieler)

"愛國者"還是"賣國者"?——中國留美學生史》(PatriotsorTraitors?AHistoryof American-EducatedChineseStudents)的作者。作為《光與鹽》(Salt&Light,2009、2010和2011版)的合編者,她撰寫了關于容閎、梅貽琦、晏陽初以及徐氏家族的數篇文章。畢女士1994年獲得密歇根州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作為獨立學者,她與人合著了《中國就在你門前》(ChinaatYourDoorstep)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和福音》(ChineseIntellectualsandtheGospel)兩本書。她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國際節目社區志愿者董事會擔任董事。

目錄

序/1

緒論/4

及時章 容閎:心系中華/1

畢樂思 Stacey Bieler

容閎是位"留美歸國學生"。他創造了選派百名

"幼童留美"的奇跡,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作為外

交官,他協助終止了華工"苦力貿易"。

第二章 唐國安:"清華"及時任校長/23

李可柔 Carol Lee Hamrin

在教育領域,唐國安在中美交換留學生計劃停滯30 年

之后,再次促成了兩國官方的教育交流;在外交領域,

他同其他中國外交官員一起努力,終止了鴉片貿易。

第三章 石美玉:中國醫學界最早留學美國的女醫生/47

施康妮 Connie Shemo

石美玉是在美國醫學院畢業的及時批中國女性。回國后,

她創辦了自己的醫院和護校,培訓中國的專業護士。

第四章 范子美:傳統與現代之間/63

邢福增 Fuk-Tsang Ying

范子美是1902 年《萬國公報》雜志社最早的中國編輯。

隨后,他為基督教青年會創辦的期刊《進步》寫作并擔

任主編。

第五章 丁淑靜:中國"新女性"的開路者/79

李莉思 Elizabeth Littell-Lamb

丁淑靜是基督教中華女青年會的及時位中國領袖。在第

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她積極參與了推動世界和

平和國際正義的工作。

第六章 梅貽琦:戰爭年代的大學校長/103

畢樂思 Stacey Bieler

梅貽琦在1931 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艱

苦歲月里,他一直擔任位于云南昆明市的西南聯合大學

(由中國當時三所名校聯合組建)的校長。

第七章 林巧稚:用雙手托起千萬人的希望/123

壽國薇 Guowei Wright

林巧稚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最早的畢業生之一,協和醫院婦

產科的主治醫生,中國現代婦產科醫學奠基人之一。

第八章 韋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橋梁/145

吳梓明 Peter Tze Ming Ng

韋卓民在1929 年至1952 年間一直擔任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的校長。作為一位深諳中國文化的哲學家,他是"普世

基督教"早期的提倡者之一。

第九章 吳貽芳:位女大學校長/169

喬可怡 Mary Jo Waelchli

作為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吳貽芳注重培養女性知

識分子,教導她們在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同時造福于民。

聯合國創建時,她是中國代表團中的女性。

第十章 晏陽初:立志鄉村建設的改革家/191

畢樂思 Stacey Bieler

晏陽初,耶魯大學畢業生,先是在中國城市組織平民教

育運動,開展大規模掃盲。隨后他又推行鄉村建設示范

項目,并創建了鄉村建設學院。

本書人物大事年表/215

注釋/219

作者簡介/257

封面及正文圖片資料來源/259

在線預覽

1941年,日軍占領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門診被關閉,病人被迫出院,學院停課。林大夫選擇留在北平,和需要她的親人們在一起。她在東堂子胡同10號掛上了婦產門診的牌子,這是她及時次有機會接觸到北京城區的下層婦女,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有時候,她甚至要騎著驢到偏遠的農村出診。

作為婦產科醫生,林大夫對婦女的身體和生理有深入的研究。她懂得生兒育女是女人固有的生理機能,而不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可是,她在每天的工作中看到這么多婦女患婦科疾病,因此感到震驚:反復發作的婦科炎癥,久治不愈的性病,各種病變……這些病痛一點一點地蠶食著婦女的健康,摧毀了她們的尊嚴和幸福。

她們很多人患上這樣的疾病是因為貧窮、過于頻繁的生育和缺乏起碼的衛生常識。當時的女性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權利,就連生孩子這樣直接與她們相關的事也由男人和家里的老人決定,她們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患病后她們常常拖上很長時間才去就醫,而且從來沒有去過大醫院,更不用說像協和這樣有名的醫院。

但是現在,協和的林大夫成了她們的街坊,她不僅說話和氣,醫術高明,而且掛號費還比別的地方便宜。林大夫總是想著辦法為她們省錢,可以用藥就決不打針。她常常一邊檢查,一邊耐心和藹地教她們如何自我預防、自我護理。這些婦女從來沒有得到過這樣的關心和體貼,就連自己的母親也從沒這樣關照過她們。

和婦科一樣,產科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又多了一份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每個產婦的分娩過程都不一樣,產科的工作也因此難以預測。有的產婦還沒進產房,孩子已經生了;有的產婦則要經歷長時間的分娩,吃盡苦頭。每當用雙手托住新生的嬰兒,聽到那及時聲啼哭,她的內心就會充滿敬畏和感恩。

雖是單身,林大夫卻能夠以母親般的心腸對待向她求助的女人。她在診斷治療、開處方和下醫囑中,不僅使用自己全部的經驗和智慧,而且滿懷憐憫和同情。日久天長,林大夫對病人的撫慰和照料縮短了她們之間的距離。出于感激,病人們紛紛向自己的親朋好友講述林大夫的事跡,"活菩薩"的美名就這樣傳揚

來,林大夫成了京城家喻戶曉的人物。

24小時黃昏,林大夫正準備關診所的門,突然聽到大門外急促的敲門聲。門外站著個渾身濕透的漢子,他說他從永定門外趕來,"家里的"快不行了。原來他的妻子生孩子難產,兩天一夜還生不下來,請的接生婆沒有辦法,悄悄走了。后來聽人說起林大夫,就找到了這里。

林大夫詳細地詢問了產婦的情況,喝了一杯咖啡,拎起出診包出了門。由于分娩過程通常要持續一整夜,咖啡可以讓她有足夠的體力堅持下來。趕到永定門外的時候已經是深夜,產婦躺在光禿禿的炕上,汗濕的頭發沾在臉上,不時發出長長的呻吟。林大夫迅速為產婦做了檢查:胎兒橫位,宮口已經全開,胎心音有

些微弱。經過長時間的掙扎,產婦已筋疲力盡。

現在,林大夫眼中只有這個陷入痛苦中的難產的女人。她讓產婦的家人燒了熱水,自己為產婦洗臉,擦洗干凈下身,在炕上鋪了一條干凈的舊被單。然后,她一條腿抵住炕沿,一條腿跪在炕上,輕緩而有力地正著胎位,嘴里不停地安慰著產婦。她一次次細致地引導,一次次地聽胎心音的跳動。陣痛間隙,她喂產婦

喝了大半碗棒子面粥,幫助產婦恢復一些力氣。漸漸地,胎兒的頭進入了產道。林大夫用產鉗接出了嬰兒。她倒提著臉色發紫的嬰兒輕輕地拍打,嬰兒哭出了聲,林大夫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氣:"是個兒子,祝賀你們。"一聲雄雞啼鳴,天亮了。

林大夫環顧了一下這個一貧如洗的家,打開自己的出診包,從里面拿出幾張鈔票放在炕頭,對漢子說:"她太辛苦了。等她緩過來,你給她做點吃的補一補。"嬰兒大聲啼哭著,哭聲嘹亮而急促。"一個健康的嬰兒。"林大夫告別這戶人家時欣慰地想。這時候,她才感到上衣已經被汗浸透了,涼涼地貼在后背,兩腿也酸軟得邁不開腳步。

林大夫不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也嚴格地要求學生。有一次,她讓學生寫一份產程觀察報告。林大夫一份份看過后,只在一個學生的報告上批了"好",其余的全部退回重寫。學生們更認真地觀察,更仔細地記錄,結果林大夫還是不滿意。于是,他們找來那份上面寫著"好"的報告,對照之下才發現這份報告只

比他們的多寫了一句話:"產婦的前額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不要以為這句話無關緊要。"林大夫嚴肅地說,"只有注意到這些細節,才會懂得怎樣去觀察產婦,才能看到在正常的產程中,常常會發生種種預料不到的變化。"她這樣嚴格地要求學生,是想讓他們記住:守護生命先要敬畏生命,這是一件容不得半點粗疏的事情。

在60年的醫務生涯中,林大夫除了做研究,帶學生,還親自為成千上萬的孩子接生。很多父母以"林"字給孩子命名,例如"念林"、"愛林"、"敬林"、"仰林",他們以這種淳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等候產婦分娩時或者工作之余,她喜歡做點兒針線活兒。她買來好多細白棉布,裁剪成小小的開襟衣衫,然后一針一線縫成圓領嬰兒內衣,繡上彩色花朵。她把這些嬰兒服送給三等病房的新媽媽們。在孩子的出生證上有林大夫的英文簽名: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這充滿人性溫暖的簽名深深地打動了女作家冰心的心,冰心的三個孩子都是林大夫接生的,她們每次見面總要談談"我們的孩子"。冰心寫到:"她用敏捷的雙手接下了成千上萬的孩童。她不僅把孩子帶到世界上,還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養孩子。她為中華民族養育了無數的戰士。"

媒體評論

名家推薦:這本書說的是歷史,卻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講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卻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夠識字讀書的年輕"讀者",不但要讀讀這本書,更要深長思之,并且起而行之!(何光滬)

豆瓣評論

我們應該感動欣慰和自豪,因為我們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中國曾經也是"有信仰"的國家,有過一些人,在戰亂頻繁的20世紀初,仍然熱心公益,投身到實踐當中,為社會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從這些人的故事中,我能夠感覺到近代中國的轟轟烈烈,有了一種更的視野。

作者做了大量的檔案搜集工作,要整理運用這些資料也是相當不容易。這是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自然不可避免的會有主觀和偏見的內容。總之,以普通人的視角來看,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氣勢恢弘,讀了之后還會有一些反思的書。

如果你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對基督教感興趣,或對社會公益感興趣,這本書就是你必買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可以,人總要信仰

2016-06-14 21:24: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不錯的書

2017-11-10 08:33:4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