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王陽明傳》:
史上寫透王陽明傳奇人生與心學智慧的標桿作品,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陽明研究人周月亮數十載學術成果。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王陽明傳》無論是從王陽明生平史料的廣泛性與真實性、對心學研究的精深程度,還是寫作的嚴謹程度上都比其他版本更勝一籌。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王陽明傳》凝聚了作者批閱數十載、增刪數次的心血。在汲取中外王學研究的基礎上,用通俗而不失品味、嚴謹且不失趣味的語言,將王陽明從凡人到圣人并創立心學的傳奇人生娓娓道來,并從王陽明的詩文中探尋其真實內心,解開了王陽明諸多不為人所知的生平細節和思想謎題。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幫助。把這種思想文化,變成一種內在的動力源泉,變成我們的自身的營養,以古代圣賢為榜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正心誠意,抵達良知。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李鴻章傳》:
梁啟超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從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對近代社會的影響。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李鴻章傳》記述李鴻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鎮壓太平天國,創辦洋務運動使其聲望達到頂點,但甲午戰爭撞碎其強國夢,后只能周旋于列強的外交舞臺直至死去。梁啟超多方位地對李鴻章的一生進行了描寫和評價,解讀了李鴻章在晚清內外交困的大變局下,對軍事、洋務、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進行的改革,指出他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而不是造就時勢的英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一部傳記。
梁啟超還把李鴻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指出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但是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為后世立百年大計,僅滿足于修修補補。不懂得現代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國民的地位、國民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因此在現代國際競爭中處處落于下風,處處受制。
梁啟超在書中強烈感受到“以一人而敵一國”的無望與悲慟,由此發出“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的感嘆。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成吉思汗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成吉思汗傳》為國際著名歷史專家勒內 格魯塞的經典作品,史料真實,內容詳盡,感情真摯,以史詩般的筆觸重現了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一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記佳作。
書中真實而生動地敘述了成吉思汗,這位自幼喪父、坎坷成長的草莽少年,如何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抗擊險惡的命運,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統一蒙古各部,繼而攻克金都、舉兵西征,指揮著空前的戰爭力量,創建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游牧帝國,雄霸天下。他身經百戰的生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他充滿傳奇的一生更使子孫后世獲益匪淺。
在勒內 格魯塞筆下,成吉思汗不僅僅是帝王,更是外交家、政治家、軍事家,在近50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施展雄才大略,用兵有勇、結盟有智、治國有謀。雖草莽出身,但充滿智慧。其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在世界軍事史上獨有重要地位,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讀懂成吉思汗,便讀懂了勇氣與智慧。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張居正大傳》:
張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六大改革家之一。他以雷厲風行的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居正,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少時聰穎過人、青年時躊躇滿志,其政治生涯從失意困頓到忍耐蟄伏再到春風得意,終位極人臣。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扭轉了明朝后期持續頹靡的局勢,以一己之力將大明帝國的傾覆后延了七十多年。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張居正大傳》是朱東潤由傳記理論研究轉入傳記文學創作的開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朱東潤憑借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研究功底,力主傳記創作“有來歷、有證據、不忌煩瑣、不事頌揚”,寫就了這部波瀾壯闊、氣魄宏大、議論縱恣的作品。
文學史家朱東潤以豐富的筆力著墨于明朝這位首輔大臣,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張居正大傳》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朱元璋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朱元璋傳》是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經典歷史人物傳記,也是二十世紀中國四大傳記之一。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朱元璋傳》寫定于1948年,當時作者正當盛年,思想自由,文思活潑,語言生動暢達,在審慎地梳理、考訂、辨析各類翔實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作者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將明太祖朱元璋這個復雜多面的帝王細致入微地展現了出來——青年時期歷經艱辛磨難、乞討度日的小流氓,中年時期英勇睿智、氣度恢宏的統帥,勤政愛民、夙興夜寐的開國之君,晚年時期猜忌心極重、殺戮成性的孤獨老人,多重人格和形象矛盾而統一。在真實呈現歷史場景的同時,也還原了一個幾百年來被歷史迷霧所遮蔽的活生生的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變動不居的歷史洪流中,找到恒定不變的規律,運用到現實當中,幫助今天的人們,這既是作者的史識追求,也是《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朱元璋傳》的現實意義所在。
周月亮,當代“心學”名家,國內王陽明研究領域學者。1958年出生于河北淶源,1975年插隊當知青,1977年返城當工人,1978年考入河北師范中文系,1985年研究生畢業,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現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出版《大儒王陽明》《王陽明內圣外王的九九方略》《歷代大儒傳》《孔學儒術》等一系列著作。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王陽明傳》:
導讀 修心煉膽吐光芒
小引 綴著駝鈴的鞋
及時回 姚江夜航船
夜之光
夜中正是用功時
超拔的家風
古越姚江
啟蒙大師
第二回 內圣外王起腳處
親佛近道學養生
俠客夢
圣人必可學而至
紙上談兵
第三回 英雄心性奴才命
八股文中的心學端倪
跨界發聲
不做空頭文學家
刑部里的名士
筑室陽明洞
宰相經
師友之道
第四回 北風送南雁 有情覺悟難
流氓
大墻國子監:習忍達無所傷
追殺造神話
情牽返塵寰
第五回 臨崖一跳悟心宗
若轉不得雖活猶死
撒手懸崖自肯承當
陽明學誕生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生活藝術化
太極功夫
第六回 以行求知身心好
坐起詠歌俱實學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易知則有親 易從則有功
以《易》終吾身
為學著力處在出感覺
建立新感性的意術
第七回 圣學即心學
毫厘須遣認教真
靜生明
政事皆學問
破蔽解纏 實處用功
打通朱陸 合和而三
或語或默 無我方能自得
心外無善
第八回 正意功夫《傳習錄》
傳習錄》的及時篇導讀
心即理
意識形態純潔法
主一提住心
立志如種樹
心體虛靈不昧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
未發之中
悔悟是去病的藥
不動于氣 不著意思
動靜一機 體用一源
第九回 文人用兵的意術
踏上征途
連續出其不意
百戰自知非舊學
制度養育心中賊
像情書的檄文
上善若水
真誠的權術
學用一體
大學中的小
教典問世
第十回 智的直覺
寧王起事
行間用詐
不動心才能神機運變
心法氣機
這邊講學 那邊寧王被擒
圣賢功夫 俗世智慧
江山如戲院
忠而被謗最窩囊
心血凝冰六月寒
我仍愛山亦戀官
兩個真學做圣人的學生
第十一回 功夫不能斷 良知成良能
致良知工夫的訣竅
本體要虛 功夫要實
良知應世:兩難而兩可
念頭功夫 心地法門
詩意地棲居 圣學藝術化
文火煉現量
夜航燈塔
幾則“語案”
第十二回 煮沙為鹽 此心光明
曲成萬物
天泉證道
權道合一
重建倫理合理的社會
兵聲寒帶暮江雄
鏡里覓頭
書院傳心燈
良知化成息壤
畫外音
王陽明:那邊會了,卻來這邊行履
心學關鍵詞
附錄
傳主年表
簡述陽明學在東亞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李鴻章傳》:
李鴻章傳(原著)
序例
及時章 緒論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鴻章未發達以前及當時中國的形勢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第十一章 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結論 鴻章與古今東西人物比較
李鴻章傳》(白話文)
序例
及時章 緒論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鴻章未發達以前及當時中國的形勢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第十一章 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結論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成吉思汗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張居正大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朱元璋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系列:王陽明傳》:
王陽明為人作序記,落款常是“古越陽明子”“陽明山人”“余姚王陽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王陽明出生于余姚。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狀元及第后思戀山陰山水佳麗,又搬回山陰。余姚遂成為王陽明的“老家”,現在兩地都留有遺跡,兩地在明代都屬于紹興府。紹興是大禹時代的“大越”,越地越人的特色要從大禹說起。魯迅視大禹為“中國脊梁”的原型樣板,既是平實之論,亦包含著同鄉的自豪之情。大禹治水,功鑄九鼎;王陽明治心,魯迅改造國民性,也都功不在禹下。
大禹治水告成于這三苗古地?!对浇^書》載:這片泥濘積水的沼澤地,本是荒服之國,人民水行而山居、刀耕火種,還流行著斷發文身的習俗,巫風頗甚。有越語(隸屬吳方言系統)、越歌、“鳥蟲書”(文字),古老的越文化則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对絺鳌份d,“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日會稽’’。現會稽山麓的大禹陵,即為禹之葬地。夏少康封庶子無余于會稽,奉守禹祠,國號為“于越”。秦始皇時期改名為“山陰”。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報仇復國的精神最見越人的脾氣和心性。紹興的越城區是范蠡幫助勾踐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規劃設計的。紹興城也因此又稱作“蠡城”。勾踐滅吳的次年將國都從蠡城遷到瑯琊(今山東膠南縣附近)。王陽明的遠祖即瑯琊人,王氏族譜上的“始祖”是晉光祿大夫王覽。有人說王陽明是王導一系的,有人說是王羲之一系的。
山陰習稱為越,還因為隋朝時在此建越州。改稱為紹興,則是南宋趙構避金兵跑到這里,兩次把越州當成臨時都城,越州官紳上表乞賜府額,趙構題“紹祚中興”,意為繼承帝業,中興社稷。公元1131年,改年號為紹興,并將越州改為紹興府。于是,于越、會稽、山陰等名稱一統為紹興。
王陽明出生的余姚是個山嶺叢集的古樸閉塞的城鎮,多虧了一條姚江溝通了與域外的聯系,更多虧王陽明創立了姚江之學,從而使之成為浙東文化重鎮。
姚江,又叫舜水,全稱為余姚江。余姚江源出四明山支脈太平山,蜿蜒東流經余姚于寧波匯奉化江后成為甬江。關心郡國利病的大儒黃宗羲寫有一篇《余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歷任地方官想改革舟渡辦法都是治此彼起,改變不了舟子跡同殺人的擺渡狀況,改變不了候渡甚難的情況。“是故吾邑風氣樸略,較之三吳,截然不同。無他,地使之然也。”王陽明在《送紹興佟太守序》中說,“吾郡繁麗不及蘇,而敦樸或過;財賦不若嘉(興),而淳善則逾。是亦論之通于吳、越之間者。”
余姚縣境中較大的山是龍泉山,為四明山的支脈,又名龍山,在余姚西邊。南坡山腰有泉,雖微不竭,名龍泉,以泉名山。其北麓半腰處有棟小閣子樓,本屬于莫家,王華還沒中狀元時租用為書房,并家居于此。但因生了王陽明而成了文物。王陽明高弟錢德洪撰有《瑞云樓記》詳細記述了“神人送子”的神話:王陽明的奶奶岑氏夢見五彩云中,神人在鼓樂聲中抱一嬰兒交付岑氏。岑氏說,我已有子,我媳婦對我極孝敬,愿得個好孫子。神人答應,然后,懷孕14個月的鄭氏生下王陽明。等王陽明大貴之后,鄉人便把那個小樓叫作“瑞云樓”。有趣的是,24年后王陽明的高足錢德洪也生于這個樓中。
明史》寫得清靈精練,相當講究,但依然信服神秘靈異的話頭,好像大人物就是天縱之圣似的,說王陽明是神人自云中送來,因而初名“云”,也因此而5歲尚不能說話,經異人撫摸后,更名“守仁”,才會說話。因為“云”在古漢語中是說話的意思,道破了天機。守仁,用的是《論語》語典:‘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
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于是者。
——梁啟超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不錯的的一套書,喜歡
最有魅力的男人傳記
內容是好內容 只是紙質太差 捧在手里生怕哪一下翻得用力過猛 比15年前在地攤買的錯字連篇的盜版書的紙質都不如 深深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