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介紹的這些人物在國家遭受外國侵略之際,致力于維護中國社會,堅忍地回應時代挑戰。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所服務的機構,為重建中國社會以促進戰后中國復興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貢獻。本書介紹的這些人士不僅以他們自己的言語和行動,更以他們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們希望,他們的事跡能夠對今天的人們有所啟發和激勵。
探索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名人,影響近現代中國的信仰人生。
擁有真理的信仰可以活出光與鹽的人生;信仰人生帶來歷史的改革;美好的品格和真實的信仰激勵后人前行。
李可柔博士(CarolLeeHamrin)
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教授和世華研究中心的博學研究員,這兩個機構都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她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中文和比較世界史博士,之后任美國國務院研究專家二十五年。2003年,李博士因其杰出的公務活動獲得公共正義中心的"領導獎"。她在華盛頓地區的幾所學院教授研究生課程,并有若干書籍和文章面世。她的著作包括《光與鹽》(2009、2010和2011版),《上帝和凱撒在中國:政教張力的政策含義》(GodandCaesarinChina:PolicyImplicationsofChurch-StateTensions),《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inDeng`sChina)和《中國與未來的挑戰》(ChinaandtheChallengeoftheFuture)。
畢樂思(StaceyBieler)
"愛國者"還是"賣國者"?——中國留美學生史》(PatriotsorTraitors?AHistoryof American-EducatedChineseStudents)的作者。作為《光與鹽》(Salt&Light,2009、2010和2011版)的合編者,她撰寫了關于容閎、梅貽琦、晏陽初以及徐氏家族的數篇文章。畢女士1994年獲得密歇根州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作為獨立學者,她與人合著了《中國就在你門前》(ChinaatYourDoorstep)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和福音》(ChineseIntellectualsandtheGospel)兩本書。她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國際節目社區志愿者董事會擔任董事。
導論 1
及時章 東西方溝通的橋梁——顏永京、顏惠慶父子 1
李 可 柔Carol Lee Hamrin
顏永京是最早從美國高等院校畢業的中國人之一,曾協助創立上海圣約翰大學。他的兒子顏惠慶在動蕩的民國初期先后擔任過總理和外交部長。
第二章 教育改革先驅——馬相伯 31
魏 揚 波Jean-Paul Wiest
馬相伯出身于一個杰出且具影響力的天主教家庭,是復旦公學和輔仁大學的創始人,并參與中國科學院的創立。
第三章 胸懷愿景的革命家——黃乃裳 53
黃碧瑤
黃乃裳在辛亥革命前,一直是中華民國創立者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支持者,清末創辦在沙撈越(現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屬地,后來成為記者,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領袖,民國初期福建很有影響的政治家。
第四章 從苦力到教育家和慈善家——鄺富灼 77
張志偉
鄺富灼出身貧苦,憑個人奮斗在國外獲取高等教育學歷。作為商務印書館英文主編,他影響了幾代中國的英文讀者。他亦是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和扶輪社的奠基人之一。
第五章 黑暗中的光——尹任先 99
王文宗
尹任先協助開創了中國紡織業,作為民國時期的高級財經官員,其廉潔聞名遐邇。二戰后,他在蘇州創辦了圣光學校。
第六章 秉持基督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教育家——曾寶蓀 121
畢樂思Stacey Bieler
曾寶蓀留學英國,回國后建立了一所女子學校,該校是首批由中國人主辦的女子中學之一。她的遠見卓識與交際能力,連同她顯赫的家世,使其影響力遍及國內外。
第七章 牧者與學者——劉廷芳 149
包克強 John Barwick
劉廷芳是燕京大學頗具影響力的教授,也是中國基督教杰出的教會領袖,曾經主編一份重要的基督教刊物,力圖改革民國時期的教會和社會。
第八章 一生為大地耕耘者服務——張福良 175
畢樂思Stacey Bieler
張福良獲得林業學和農業學碩士學位后,帶領基督教會從事農村重建工作,二戰期間領導救助中心工作,幫助成千上萬難民逃往內地。后期在美國生活,面向世界各地推廣先進的扶貧方法。
第九章 法官、天路客和詩人——吳經熊 203
林仰嵩 John Lindblom
吳經熊成人后皈信天主教,是著名的國際法律學者和法官,曾協助起草民國憲法,亦曾作為中國代表出使梵蒂岡。他翻譯的《詩篇》和《新約》具有極高的文學水準,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第十章 電影教育的先驅——孫明經和呂錦璦 227
朱影
孫明經、呂錦璦夫婦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學,教授電影制作與攝影。孫明經制作出部彩色電影;呂錦璦制造出批感光膠片。金陵大學電影部即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
第十一章 促進愿景的中國當代女性——王立明 251
包克強John Barwick
王立明,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社會活動家之一,領導中華基督教婦女節制會長達三十年之久,并成功地為婦女爭得選舉權。她和身為大學校長的丈夫劉湛恩共養育三個孩子。
本書人物大事年表 275
作者簡介 280
注釋 83
封面及正文圖片資料來源 320
愿景實現:震旦學院 為了表示這所新型學院首先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馬相伯命名它為"震旦學院"。古文"震"字常用以指東方;而"旦"字則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在馬相伯看來,這個名字象征著中國光明前景的開始,猶如東方的晨光,預告著新一個黎明的到來。為了體現這所學院是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結合體,馬相伯依照中文"黎明"的意思,也給學院起了個貼切的西洋名字,法文是"奧羅爾"(L'Aurore),英文則是"奧羅拉"(Aurora)
該校章程刊登在上?!斗g世界》期刊1902年12月號上。章程開宗明義公告學院旨在培養翻譯人才。這似乎狹窄的目標實際上是馬相伯現代化中國之愿景的基石。因為中國的現代化是那么依賴于獲取西方知識,故此他相信最迫切的需要是培養能夠將西方重要的書籍地翻譯成中文的語言學家。自19世紀60年代新學之風興起以來,翻譯局非常時興,但馬相伯心目中的震旦學院決不僅僅是這樣的一個翻譯局而已。對他,以及對少數知識分子如梁啟超,蔡元培和嚴復等人來說,翻譯西方書籍比帶進新技術和現代科學更有意義。因它們將向中國展開不同的世界觀,新的理念,以及新的價值觀。不過,在這些知識分子中間,馬相伯最為執著地相信,要使中國現代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勢在必行。
馬相伯倡導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比許多同代人放膽想像的更為深刻,更具改革性。此等教育理念在上海那些年輕的洋務派和革命者中間贏得了許多聽眾。馬相伯常常論及他的教育理念,或許他早期的一位學生回憶他所說的一段話,最能體現其意:"欲革命救國,必自研究近代科學始;欲研究近代科學,必自通其語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國語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學而為革命救國準備者,請歸我。"
馬相伯起初希望按照西方大學模式開辦大學,但1903年后,他的觀念發生改變。他看到中國更需要的是另一種類型的學院,這種學院如果不能經驗豐富于其他大學,至少應當與大學的發展同步,并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作用。其進深教育將專注于翻譯西方書籍,以應實現中國現代化之所需,以及編訂中國大學所需要的理科與文科的教科書。
此教育方法的核心有兩個模式:一是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國觀念中的"書院";一是法國觀念中莊嚴的"學院"(académies)。馬相伯在1886-1887年訪問法國期間,就對這些學術團體特別感興趣。"學院"不像大學那樣被設定好的教程所束縛,它專注于更高的目標,鼓勵求知欲,激發獨立研究,并獎勵學術研究。這些學術中心使他想起中國傳統的學堂,中國學者在那里可以覓得奮發之境,從事研究和思想交流。這正是馬相伯理想中的震旦的模式:一個既適合中國學術傳統,又適合當前中國處境的西式院校。該校中文名字采用"學院",既避免了時下外國人辦學所樂于采用的"大學"一詞,也避免了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舊時代的"書院"一詞。
馬相伯傾向于招收那些已經投身于祖國現代化建設,并且在國學上已經得到認可的成熟的學生。選擇主要是基于這些學生當具有的三個重要品質:
1.掌握經典著作和精湛的語言技能,將有助于優雅、的翻譯;
2.博覽中文書籍,熟知天下大事,將有助于選擇中國最需要的西方著作,將它們翻譯成中文。
3.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應對密集課程和從事大量的獨立研究。
震旦學院于1903年3月1日春節過后不久,就開始上課了,注冊學生共有24名。開學典禮早在2月27日即已舉行。激進派報紙《江蘇日報》以"教育界的變革"為題,予以長篇報導。梁啟超也針對這一重要事件撰文,登載于他的《新民叢報》上。他既贊揚了奠基人的學識,也褒揚了的教育方案。馬相伯在震旦開學前只是選擇性地登過些廣告,萬沒想到這么受人歡迎,但這并不阻礙他原有的目標(保持較高的學術水平)。一年后,在106名學生的名冊上,有8名部級學者和20名省級學者。
學院提供兩年制課程,要求學生深入研習拉丁文,并且專修一門歐洲語言——法語、英語、德語或意大利語。所有的語言課都強調閱讀古典或現代西方文學名著。學生畢業的要求之一就是能將這些原著流利地翻譯成中文。通過在教授指導下獨立的學習,學生要在文學領域之外擴展他們的專長。他們有兩種選擇:選文科,要求學生專注翻譯所有哲學分支學科的著作,同時也要學習翻譯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法等領域的著作;選理科,學生則著重于學習翻譯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著作。
盡管馬相伯依賴耶穌會提供教學設備和師資,但從一開始他就明確規定,在震旦學院,有關宗教教義的探討不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雖然馬相伯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但直到晚年,他仍然樂于強調文科理科并重,連同其反對開設宗教課或傳教的政策,構成了奧羅拉——震旦學院三項基本辦學方針。
馬相伯反映在教學法上的一個學術觀念當歸功于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Descartes),即主張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他認為,那些已經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不應當屈從于類似多數大學和翻譯中心里的那種密集強化班。上課不外乎介紹基本原理和規則,也就是被他稱之為"理論"的每一學科的核心。一俟理論基礎建立起來,馬相伯就自視為導師,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在更為復雜的研究課題中,直到他們能夠繼續獨立完成。
在震旦學院,馬相伯總是展示出一種個人的、不拘禮節的教學風格。他的個人取向,和他的教學方法自然使師生關系親密。學生們也很珍惜這樣的關系。馬相伯就像傳統"書院"的師尊,學生是其年輕門生,聚其膝下向他求教。雖然課程不同,但均保留了那種傳統的,在十分融洽的小組里向老師學習的方式。這種濃厚的"家庭精神"被看作是震旦的特色。
馬相伯認為,震旦畢業生的特點應當具有概念性分析的技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激勵學生,學校每星期天都安排一個集會,會上由一名學生按事先指定的題目——通常是時事——發表演說。然后與會者對演講內容發表或贊同或反對的意見,要以雄辯提出各自論點。這種公開的辯論會很受學生歡迎。
如此看來,震旦遠非只是中、法兩種教育制度的結合。馬相伯在其中加進了其他的特色,使其更具獨創性。震旦與洋務派和革命派皆有深厚之關系,這也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由于激進媒體的義務宣傳,震旦收到了許多年輕的自由主義者的入學申請,他們都在尋求一所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課程上,比大多數其他現有院校,都不那么僵化的學校。對馬相伯來說,只要不妨礙學習進度,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傾向都無關緊要。所以,他不擔心招收那些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學者,而且他確信這些人日后在中國政治改革和現代化方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他學生中最有名也具爭議的當屬于右任。當時于右任因冒殺頭危險出版了一本詩集,尖銳抨擊政府而受到通緝。馬相伯明知此事,但仍以化名招收了他。
除了每周討論時事外,震旦學院的另外兩個特征也使其頗似一所革命學校:一是每周三次軍訓;另一是學生積極參與行政管理工作。然而,這些特征并非馬相伯刻意仿效其他院校,而是真實反映出他整個現代化救國的教育理念:
1.辯論時事有助于學生將書本所學的東西應用于解決中國當前的問題。
2.進行軍事訓練,可使在校學生作好準備,將來要為實現現代化中國的理想而戰斗、犧牲。
3.分擔行政之責可教導學生自治,預備他們在更大的社會中,將同樣的民主價值觀應用在更重要的任務上。
如此,馬相伯沒有將學院的日常行政工作交給耶穌會的教師,而是委派給學生。每個學期,學生自己決定要做什么事以及由誰來負責。到1905年3月,最初的24位學生將所有的職務都輪做了一遍,只除了行政主管和會計二職仍由項微塵和鄭子漁分別連任。這兩位可說是震旦的共同創始人,因為他們協助馬相伯一起創辦學校,并一直是他最親密的合作伙伴。
在這種非同尋常、充滿活力的氛圍中,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引起某些耶穌會士的關注。這些耶穌會士是早期震旦的見證人,誠如他們回憶中所述:
(我們)記得這班學子彬彬有禮,勤奮好學,意氣風發。他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年長的負責執行紀律。他們那時已經采用一些議會制方式,現在(1928年)這在中國學校中很流行。他們討論、投票、貼出學校各項規定,但常常不遵守。
名家推薦:這本書說的是歷史,卻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講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卻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夠識字讀書的年輕"讀者",不但要讀讀這本書,更要深長思之,并且起而行之!(何光滬)
豆瓣評論
我們應該感動欣慰和自豪,因為我們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中國曾經也是"有信仰"的國家,有過一些人,在戰亂頻繁的20世紀初,仍然熱心公益,投身到實踐當中,為社會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從這些人的故事中,我能夠感覺到近代中國的轟轟烈烈,有了一種更的視野。
作者做了大量的檔案搜集工作,要整理運用這些資料也是相當不容易。這是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自然不可避免的會有主觀和偏見的內容??傊?,以普通人的視角來看,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氣勢恢弘,讀了之后還會有一些反思的書。
如果你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對基督教感興趣,或對社會公益感興趣,這本書就是你必買的。
質量嗷嗷的好
經典第二季!
非常不錯!必須支持!
非常不錯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