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一場冒險》為作者關(guān)于瑜伽究竟是什么、怎樣練習(xí)瑜伽、瑜伽將會把人們帶往何處等問題所做的探究文集,從哲學(xué)高度解讀了瑜伽的意義和價值,從養(yǎng)生的角度解釋了瑜伽練習(xí)的原則及其注意事項,帶領(lǐng)讀者一起通過持續(xù)地自我探究來達成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的升揚——整理你的瑜伽,過一種主動的生活,在你那有限的人生里美好。體驗一場靈魂的冒險和升華。
瑜伽是一場冒險》為王志成教授探究瑜伽哲學(xué)以及練習(xí)瑜伽的文集。作為西方哲學(xué)的研究者、學(xué)歷的瑜伽練習(xí)者,他從哲學(xué)高度解讀了瑜伽的精神意義和價值,從養(yǎng)生的角度解釋了瑜伽練習(xí)的正確“姿勢”。愿真誠熱愛瑜伽的每一位讀者能從中受益。
王志成,浙江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著名的宗教哲學(xué)和瑜伽哲學(xué)學(xué)者。倡導(dǎo)大瑜伽的哲學(xué)觀念,倡導(dǎo)瑜伽的中國化,倡導(dǎo)瑜伽哲學(xué)和瑜伽實踐的融合,教導(dǎo)和實踐智慧瑜伽、喜樂瑜伽和阿育吠陀瑜伽。從事瑜伽典籍翻譯、注釋和論述。著述頗豐。
瑜伽文庫”總序
序
瑜伽的路沒有等待
003 /瑜伽的路沒有等待
005 /預(yù)備性認識
007 /瑜伽樹上兩只“鳥”
010 /燈和燈光
010 /有效的冥想要與至高者對接
012 /享用瑜伽才是及時原則
年齡密碼 /015
烹小鮮不折騰 /018
你就是第十人 /021
加減之法和生活的面紗 /023
性商、情商、智商和靈商 /026
你那扯不完的心思
“我”找“我” /031
超越執(zhí)著和不執(zhí)著的機制 /033
走向自由的四重障礙 /037
為什么你的三摩地會掉下來 /039
七輪與喜樂 /041
告訴你,你不是心意 /045
從“被健康”到“自主健康” /048
你那扯不完的心思 /050
整理你的生活
055 /講故事,而非簡單地研究故事
056 /溝通和瑜伽正念
058 /告訴你一個瑜伽的海
061 /信仰的佛陀和歷史的佛
062 /放下就是自由
064 /你就是蘇磨
066 /委身的層次及修行問題
068 /十字架瑜伽
070 /及時斷然地整理你的生活
074 /生活就是薩古魯
自我知識才是瑜伽真正的利劍
079 /真知識是“有限的”
082 /真我和至上自我
?瑜伽能量修持九經(jīng) /084
?曼陀羅與瓦塔、皮塔和卡法三種體質(zhì) /087
三德和阿育吠陀瑜伽治療 /089
三德四大運行律 /093
瑜伽三原則 /095
真我、靈魂和普魯沙 /097
哈達瑜伽的八大保障和益處 /098
帕坦伽利八支瑜伽的永恒魅力 /100
自我知識才是瑜伽真正的利劍 /103
在有限的時間里美好
覺悟是什么 /111
通過知識能覺悟嗎? /114
終結(jié)私我就是涅槃 /116
覺悟究竟能不能說? /117
120 /圣人的心意波動嗎?
123 /?對于定業(yè)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
124 /悟道和誤導(dǎo)
126 /瑜伽中的三種人:瑜吉、薄吉和羅吉
127 /在有限的時間里美好
在瑜伽道上精進
131 /一個簡單直白的指導(dǎo)
131 /有效的瑜伽和瑜伽的有效
134 /制感和瑜伽的哲學(xué)信念
136 /慈悲養(yǎng)生
138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治療藝術(shù)和瑜伽
140 /調(diào)息法的核心和木樁瑜伽
?145 ?/?你真的能打開昆達里尼能量嗎?
147 ?/?瑜伽機器人
上善若水:水的吠檀多之冥想 /149
?你的冥想會不會是浪費了時間? /152
阿育吠陀瑜伽冥想要點 /154
阿育吠陀瑜伽和喜樂瑜伽 /156
阿育吠陀瑜伽和人的壽命 /158
睡眠的秘密 /160
尊重但請平衡你的三德 /162
時間,時間,請慢一些 /165
讓稀釋的蘇磨再次富濃 /168
兔子的耳朵
研讀經(jīng)典是為瑜伽 /173
經(jīng)典是瑜伽的根基 /175
離開瑜伽經(jīng)典,就不再有瑜伽 /182
作為哈達瑜伽文本的《易筋經(jīng)》 /185
關(guān)系、實在和北方之道 /186
?188 /唯有知識通向自由
?191 /我的底盤
194 /兔子的耳朵 ?
瑜伽是一場身心冒險
197 /瑜伽是一場身心冒險
201 /如大魚一般逍遙自在
202 /養(yǎng)身、養(yǎng)生、養(yǎng)神、揚升
204 /覺醒的大時代
206 /瑜伽的純真小孩
208 /過一種主動的人生
210 /森林的呼喚
212 /上行和下行的瑜伽之道
214 /奧秘蘇磨
216 /忘記了名字
217 /平靜之光
218 /其實是你自己修自己
我的瑜伽探索
?走在真理的路上不停息 /223
覺悟是什么?——對學(xué)生提問的一個綜合性回復(fù) /232
瑜伽是什么?——給譚同學(xué)的回信 /236
健康與覺醒的融合——阿育吠陀瑜伽理論和
實踐簡介 /239
答網(wǎng)友老粗六問 /251
正念和堅持是瑜伽必備的美德 /264
中國瑜伽未來5—10年的發(fā)展 /267
講述你所不知道的“瑜伽之海” /270
附錄:阿育吠陀瑜伽常用詞匯 /275
后記 /295
瑜伽的路沒有等待
我們行走在瑜伽的路上。有人說,我還不明白瑜伽,你等等我。也有人說,你還不明白瑜伽,我等你,到時我們會彼此明白。也有人說,等你自己明白了,等你自己開悟了,我再來跟你學(xué)習(xí)吧。然而,情況遠非如此。
瑜伽的道路上,等待是很少見的。等待只是一個托詞,甚至是一種無知,或是愚癡者的說法。事實是,當某人在說等你明白的時候,他卻在飛速前進,根本停不下來,因為他對有關(guān)他的那種安身立命的“真理”“自由”“家園”的真正渴望是如此強烈、如此真誠,他哪里還能等待呢?——除非他的這一渴望不是真的,或者并不真實或真誠。
如果某個人走得并不遠,但卻自認為不錯、自認為已經(jīng)走得很遠了,他對他人說,我等等你吧——這樣的所謂“等待”,其實也是很難的。因為這樣,他們彼此只能到達某一個“場地”,根本沒有辦法走向更加深遠的自由之地。他還沒有達到天花板的高度,卻談?wù)撛跇巧系饶悖@如何可能?最多只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糾纏”而已。這樣的時候,更多的只是一種期待,期待對方的順從、跟從、妥協(xié)或合作。
對于把這三界視為火宅的瑜伽人來說,他不會等待——無論是等待他人或等待自身,他一定馬不停蹄向前奔跑,直到火宅三界的幻影消失,直到看見光明,直到一切都在光明中。
預(yù)備性認識
不要用一種眼光看世界。如果只用一種眼光觀察這世界,恐怕不僅看不清楚這世界,還會看錯了這世界,因為三種德性同時對這世界生發(fā)著復(fù)雜的作用。在我們?nèi)藖碚f是這樣,對一個社會來講也是如此,作為個人和社會所在的地球,亦然。
按照雅斯貝斯(K.Jaspers)的觀點,經(jīng)歷了漫長的進化歷史,人類從原始的前軸心意識轉(zhuǎn)到了軸心意識。前軸心時期所經(jīng)歷的時間相對很漫長,而軸心時期以及軸心后時期所經(jīng)歷的時間也已經(jīng)過了2000多年,而當下的人類正在轉(zhuǎn)向第二軸心時代的路上奔跑。在這一路奔跑的過程中,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失敗了,就仍然停留在軸心時期的意識中——人類就可能面臨自我毀滅和自然毀滅的混合狀態(tài)。存在還是毀滅,是需要我們誠實面對的實在問題。這樣的問題,如潘尼卡(R.Panikkar)等諸多的思想家都已經(jīng)明確地分析過。潘尼卡呼吁我們要走向超歷史意識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軸心時代。思想家卡曾斯(E.H.Cousins)也曾公開呼吁人類需要走向第二軸心時代,共同面對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和危機。斯威德勒(C.Swidler)則呼吁我們進入全球?qū)υ挄r代,而神秘主義者、思想家蒂斯代爾(W.Teasdale)呼吁我們進入靈性間時代。或許我們需要不斷呼吁,直到這個世界有了真正的回應(yīng):強化全球一體的生命意識,強化全球生命體的生態(tài)意識。我們?nèi)说膬r值觀需要發(fā)生徹底的變革。這種變革就是重新實現(xiàn)人—宇宙—神圣之間和諧的存在節(jié)律。
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有一股第二軸心時代的力量在成長。然而,地球和人類曾經(jīng)的歷史告訴我們,當今時代相比以往是更加不確定的時代。用當下時髦的一個詞來說,這一時代是所謂的“黑天鵝”時代。用印度傳統(tǒng)的術(shù)語來說,這是卡利時代。在這不確定的時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參與這個宇宙的游戲,我們無須給予任何軸心時代式的期待和判斷,我們勇敢面對我們的人生、文化、信仰及我們的共同體。正如剛剛生下的嬰兒需要把臍帶切斷,才能讓生命得以真正新生一樣,我們要往上,由著我們?nèi)松囊螅蛏贤蒲莺吞骄浚恢钡诌_宇宙的根源之處,找到我們?nèi)说陌差D之地,決定我們?nèi)松膽B(tài)度,作為真的人穩(wěn)穩(wěn)地站立,活出我們?nèi)松谋疽狻?/p>
瑜伽樹上兩只“鳥”
瑜伽的樹上有兩只“鳥”,也就是我們的兩個“我”。其中一個是純粹的“我”,這個“我”就是純意識,是阿特曼,是至上之“我”。另外一個“我”是折射的“我”,是折射的意識,這個“我”似乎是做者(doer)。從根本上說,這折射的“我”并不是真的“我”,但我們卻主要依靠這個不真的“我”猛刷著我們的“存在”感——在宇宙的舞臺上,我哭,我笑,我叫,我鬧,我戀愛,我追求,我創(chuàng)造,我破壞,我憤怒,我嫉妒……我“展示著”種種,因為我“存在著”,因為這些就是我的“存在”。
一只鳥安安靜靜,不說不言,默默看著另一只鼓噪著的“鳥”。另外一只鳥不明真理,在二元的對立中,他滿是煩惱——他本是梵,但卻忘記了他的家園和身份,于是他由梵成了煩。
及時個“我”會睡著,會醒來,會處在醒態(tài)、夢態(tài)或深眠態(tài)。第二個“我”不睡不休,沒有醒態(tài)、夢態(tài)和深眠態(tài)。
要明白,本質(zhì)上你不是及時個“我”,你是第二個“我”。但及時個“我”和第二個“我”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受限的是及時個“我”,不受限的是第二個“我”。及時個“我”的狀態(tài)是暫時的、不連續(xù)的、時間性的、二元性的。第二個“我”才是真的、自由的、超越的、永恒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兩個“我”中。這兩個“我”如何整合呢?
最簡單地說,瑜伽的路或瑜伽修行就是要把這兩個分離的“我”做一種聯(lián)結(jié)和整合。瑜伽修行是生命提升的工作,所以這一瑜伽的修行就是立足第二個“我”來處理和協(xié)調(diào)及時個“我”。第二個“我”就如大海、水壩。大海,無池塘之邊界;大壩決堤,無溪流之局限。也就是說,要讓第二個“我”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在第二個“我”滿溢之后,及時個“我”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這就是同質(zhì)化的修行之道。瑜伽修行,特別是智慧瑜伽修行,是讓我們認識到及時個“我”就是第二個“我”,并安心生活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
蒙查羯奧義書》說,美羽親心侶,同樹棲一枝,一啄果實甘,一只唯視之。當你覺悟了這個“我”,你就不是刷存在感,而是安住于存在本身中;就不是獲得小聰明,而是獲得真智慧;就不是收獲那一點點果實的快樂,而是獲得恒定持久不離的喜樂。瑜伽的路就是這樣簡單,但為學(xué)實難。難就難在你看見了瑜伽樹上的這兩只鳥,但你的這兩只鳥難以做到生命性情的“相應(yīng)”。瑜伽的聯(lián)結(jié),說說容易,但只有真正實行起來,才能成為真的瑜伽士,成為默視宇宙的那只鳥。
燈和燈光
走路,你提燈。
但愿你不被這燈光籠罩。
你要成為燈,走過,再走過。
有效的冥想要與至高者對接
我們修習(xí)瑜伽的都知道吠檀多。吠檀多的一部根本經(jīng)典《梵經(jīng)》告訴我們,冥想時必須把你的冥想對象想成是那至高者,而不是相反。這一冥想思想非常重要。在冥想的初期,我們選擇的冥想對象似乎還不夠“高大上”,這沒有問題,關(guān)鍵的是你要知道或者要有意識,無論是什么對象,它們都是那至上者的顯現(xiàn)、都是那至上者。唯如此,我們的冥想才會進步并得以受益、收益。
這讓我想到跨文化對話先驅(qū)、佛學(xué)家、印度學(xué)家、神學(xué)家、智慧瑜伽士潘尼卡說過的,我們可以把耶穌理解為基督,但不可以把基督理解為耶穌。這是他給神學(xué)界提出的“挑戰(zhàn)”。類似地,我們可以把歷史上的克里希那視為至上的神(毗濕奴),但不能把至上的神等同于歷史上的克里希那。我們可以把歷史上的釋迦牟尼理解為佛,但不可以把佛等同于釋迦牟尼。有人覺得很難理解這樣的話,說耶穌就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穌,克里希那就是至上的神、至上的神就是克里希那,釋迦牟尼就是佛、佛就是釋迦牟尼。但是,這樣的理解并不符合基本的邏輯,這等于是說,蘇格拉底是人,人就是蘇格拉底。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但是我們不能倒過來說,人就是蘇格拉底。
類似地,可以說陶罐是黏土,但不能說黏土是陶罐;我們可以說吉瓦(jiva,即個體靈魂)是梵,但不能說梵是吉瓦。當然,這還只是邏輯上的,而且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
冥想的深刻道理,《梵經(jīng)》說得很清楚:冥想就是與那至高者對接,并最終融入其中、合而為一。冥想時,我們的冥想對象可能并不是那至高者,可能是一片飄飛的云,一朵芳香的花,一片潺潺流動的水,一座栩栩如生的神像(印度人稱為擇神),或者是我們尊敬的過世或在世的一位導(dǎo)師、一位古魯,等等。但我們的腦子要清楚,這些對象都只不過是那至高者顯現(xiàn)的征物,這些對象是我們與至高者的接頭標記,我們透過這些對象、觀察這些接頭標記、搭借這些征物來和那至上者接頭匯合、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也就是,和梵結(jié)合,和道合一,并成為梵,成為道。
享用瑜伽才是及時原則
有人似乎只想做個成功的瑜伽創(chuàng)業(yè)者,當然這很不錯。他們成功地打造瑜伽館,做著教練或“導(dǎo)師”,為眾多的瑜伽修習(xí)者提供便利、為他人享用瑜伽提供種種方便,但他們無暇或沒有想過首先要快樂地享用自己瑜伽的成果或他人教導(dǎo)的瑜伽成果——即便他們可能在無意識地踐行著行動瑜伽。很多修習(xí)瑜伽的,他們或多或少地享受著瑜伽帶來的快樂,但也有不少人“折騰”瑜伽,或“被”瑜伽折騰著而難以享用瑜伽。
及時類,他們吃穿不愁,學(xué)習(xí)瑜伽是為了一種享受。他們可以坦然地接受瑜伽的好處,還可以不斷地去吸收瑜伽中的美好。只是他們的享受多是初級的,并且主要限于身體或心理的層面。
第二類,他們愁吃愁穿,他們期待瑜伽可以是他們的謀生之道。他們勤奮用功,也享受著瑜伽中的諸多美好。但因為物質(zhì)生存壓力巨大,他們忙于奔波,心意難以真的安靜下來,他們思考的是如何掙錢以滿足物質(zhì)生存的需要。也因此,他們從瑜伽處獲得的享受也有限。
第三類,他們有一技之長,具有或體位,或呼吸,或冥想,或其他心理技能,可能在瑜伽界享受著不小的名聲和利益,他們可能也已經(jīng)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但他們獲得的瑜伽本身帶來的益處很難確定。
第四類,他們有很多瑜伽的信息或知識或?qū)W問,但還停留在大腦“知道”的層面,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陷阱。他們瑜伽的智商較高,然而瑜伽的情商不夠。他們享受的瑜伽成果其實也非常有限。
第五類,他們瑜伽技能一般,但性格不錯。他們充分認同瑜伽本身,也能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受益不少。這樣的人瑜伽情商較高,但瑜伽智商可能一般。
第六類,他們關(guān)注瑜伽之道,從根源處出發(fā)理解和處理瑜伽。他們可能明白了瑜伽的真義而努力助人。但因為某種原因,他們并不太在意自身享受瑜伽而是勞苦奔波。他們可能會早早地獻身于瑜伽,他們的身體可能會遇到不少問題。
第七類,他們通過一個時期明白了瑜伽、享受瑜伽,也服務(wù)瑜伽。或許這樣最理想,但卻不容易達成。這樣的人也可以分四類:一是明白瑜伽并享用瑜伽,但不會創(chuàng)造和傳播瑜伽;二是明白并享用
如果你從事瑜伽,如果你關(guān)注你的脈輪之健康,你就可以注意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瑜伽討論人的成長,涉及完整健康的方方面面。瑜伽關(guān)注溝通,注重我們的真實喜樂。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何以獲得瑜伽的喜樂?瑜伽的可能,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基于自我的內(nèi)與外的溝通—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展示開來,擴展到內(nèi)外,使得瑜伽人自己、相關(guān)者和最終的喜樂(ananda)連接在一起。
告訴你一個瑜伽的海
瑜伽是一片海。智慧瑜伽,自我探索之道,特別適合皮塔(火)類型的人。行動瑜伽,無私服務(wù)之道,特別適合卡法(水)類型的人。勝王瑜伽,整合各種瑜伽之道,是瑜伽之王,適合各種體質(zhì)。虔信瑜伽(奉愛瑜伽),愛之道,特別適合卡法(水)類型的人。
克里亞瑜伽,特別適合瓦塔(風(fēng))類型的人,但其內(nèi)容豐富,可以滿足各種體質(zhì)類型的人。一是曼陀羅瑜伽。曼陀羅有各種類型的,修法也是豐富多彩的。祈禱、唱誦、贊美是最基本的路子。它可以進入其他各種瑜伽中,但展示形式有變化。坦特羅瑜伽(Trantra,密教瑜伽),分低級和高級兩種,也包含央陀羅(Yantra)和昆達里尼(Kundalini)瑜伽。人們對這種瑜伽多有誤會,但它本身是嚴肅而神圣的修行體系。哈達瑜伽包括古典哈達瑜伽和當代哈達瑜伽,傳統(tǒng)的古典的哈達瑜伽把身體當通道,不拘泥于或執(zhí)著于身體。當代的哈達瑜伽則主要集中在體位上以及有限度的呼吸法上。阿育吠陀瑜伽(生命理療瑜伽),作為生命中心的瑜伽體系,超越了各種形式的瑜伽流派。
不同形式的瑜伽,對不同體質(zhì)的人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和功效。我們難以學(xué)會所有這些形式的瑜伽,但我們需要明白它們的存在以及彼此的關(guān)系。尤其是,在學(xué)習(xí)哈達瑜伽時,我們需要區(qū)分古典哈達瑜伽和當代西方意義上的哈達瑜伽。
信仰的佛陀和歷史的佛
沒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佛陀讀過奧義書,絕大部分的奧義書是佛陀之后的,甚至更晚才出現(xiàn)的。不過,至少有兩個大的奧義出現(xiàn)在佛陀之前。佛教里的很多思想來自奧義書則是事實。我們要區(qū)分信仰的佛教和歷史的佛教、信仰的佛陀和歷史的佛陀,不要用信仰的佛陀去干擾歷史的佛陀。印度傳統(tǒng)里很多人尊重佛陀,佛陀被大眾接受,甚至被接受為印度智慧傳統(tǒng)的一個部分。當然,也有印度宗派如毗濕奴宗矮化佛教,把佛陀視為他們宗派中一個神的化身,并努力去完成他的歷史使命,這與佛教矮化印度教的很多神靈是類似的。神話的佛教和神話的印度教,它們彼此有很多交集,彼此挪用系統(tǒng)或概念。不過,那些修行還是在各自的系統(tǒng)中。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全球時代,很多情況正在發(fā)生變化——靈性也一樣隨著時代變遷在快速發(fā)展,我們需要面臨信仰間靈性、宗教間靈性——這些是歷史上很少涉及的。
放下就是自由
不斷有人抱怨叫苦。看看他的生活本身,我們發(fā)現(xiàn):不能少了他要吃的,不能少了他要喝的,不能少了他要評定的,不能少了他的位置,不能少了他的名聲,不能少了他的愛情,不能少了他的財產(chǎn),不能少了他的……對他說,少了或者放下其中一項如何?他說,不能少了,也放不下來。來到世界上,就是要得到這個得到那個才算活過,才有意義。
是啊,你來過,你活過,但你不是在叫苦嗎?你不是在抱怨嗎?你抱怨什么,你大概就是什么。如果你的生活那么糟糕,你這樣執(zhí)著得失,你還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必要?
你沒有一種所謂的個人競爭力是永恒的,你沒有一種資產(chǎn)財產(chǎn)是穩(wěn)固的,你也沒有一種情愛是不變的。你渴望自由、豐富和圓滿,但因為你執(zhí)著太多,而難以滿足。通過消費,通過更大的名色泡沫來遮蔽生活的真性,就如通過各種調(diào)味品來遮蔽食物本身味道一樣,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自我制造的名色中,你是否思考過你自己確立的是非好惡正邪黑白的二元標準是否有什么問題?你的虛無感,你的不快樂,你做事的極端二元,你是否思考過你這樣是不是符合你真正的本性?你執(zhí)著,這使得你繼續(xù)活在他人的圖像中,你在你自己制造的名色中不斷折騰,你只好抱怨這個抱怨那個而叫苦連連。
抱怨本身、叫苦本身這樣的行為,就已經(jīng)提醒我們需要安靜下來,需要反思。不快,煩惱,憂慮,折騰,埋怨,虛無,極端,抱怨,糾結(jié),痛苦,基本上都是因為我們的放不下。哪怕只要稍稍放下一些,我們就可以得到不少自在——不放下,不自在;小放下,小自在;大放下,大自在。
能不能放下,主要還是看他有沒有內(nèi)在的基礎(chǔ),即有沒有根。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本性的圓滿,就難以放下。多點反思,盡可能超越自己的私我,看看問題,看看周遭。或許開始你會立足一些對象,
非常不錯的書,賣家發(fā)貨速度很快。
王老師這一系列瑜伽書系,通俗易懂,開卷有益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喜歡這書,書店里沒買到,正好這里有,就入了
正版,性價比高,一直在當當購買,先暫評再追評。。。。。。。。。。。。。。。。。。。。。。。。。。。。。。。。。。。。。。
好書 推薦 送貨快 瑜伽人的必備
一直在期待這部書的出版現(xiàn)在終于到手了非常高興,作為作者的粉絲凡是王老師的書基本都擁有!
王志成老師的書極力推薦,瑜伽理論不錯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