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輿論史》集中體現了一代大師林語堂的新聞傳播思想。作為我國現代早期為數不多的新聞學、輿論學、宣傳學的英文著作之一,該書精辟地闡釋了在中國古代媒介缺失的社會環境下,輿論是如何生成和表達的。書中還介紹了我國古代幾次輿論高潮的特點,剖析了輿論自由的權利是構筑民主社會基礎這一觀點。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祖籍福建漳州,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報刊活動家,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而享譽海內外,除了《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和《風聲鶴唳》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外,林語堂曾先后創辦或主編《論語》
及時章 引
及時部分 古代時期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報紙
第三章 古代歌謠
第四章 漢朝的公眾批判和"黨锏"事件
第五章 魏晉時期的輿論限制
第六章 宋朝的學潮
第七章 明朝的宦官、新聞審查和東林黨
第二部分 現代時期
第八章 現代報紙的開端(1815-1895)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的報紙改革(1895-1911)
第十章 民主共和時期的新聞事業(1912年之后)
第十一章 當代新聞事業
第十二章 當代期刊
第十三章 新聞審查制度
附錄 林語堂年表
譯后記
及時章 引
像古代其他國家一樣,古代中國飽受報紙缺失之苦。那時中國的民眾無報可讀。直到19世紀中期,中國才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報紙,而且只是在最近幾十年中國報業才成為重要的獨立商業組織。現代中國報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在技術層面上,從新聞收集、和編輯藝術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報業還遠遠落后于西方。報刊被視為輿論工具的同時正在走向腐化,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而某些獨裁政權的西方國家的現代報紙在這方面可能引領著潮流。
這似乎是過于嚴肅的判斷,但一般情況下,報刊新聞對我們而言是無意義的或者關系不大,除非我們遵循新聞自由的理念,并按照這個標準來評估報紙的業績,進而通過以下路徑把新聞自由構筑為民主的真實基礎。首先,我們用科學而公正的方法來取舍、編輯和新聞,從而為公眾提供的信息;其次,為輿論表達提供自由而無約束的環境。報刊的印刷和發行技能則成為次要的問題,因為我們自身關注更加宏觀的問題——新聞在多大程度上承擔著公共信息和輿論的角色,結果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社會和政治事件的進程。何種因素促使報業來販賣、兜售數以千萬計的官方的扭曲信息和宣傳資料,使成千上萬的國民每天在閱讀和接受這些信息的過程中客觀上得到大眾化的教育,而其中沒有表達受傷害群體的感受的聲音?盡管報刊的發行量很大,但這對新聞自由卻是一種嘲諷,文明進步所帶來的裨益只有動物王國可以享用,而人類還遠未觸及,除非人們受到傷害的時候有申訴和抗議的自南。
……
書很不錯,很贊,只是快遞人員態度惡劣,說話口氣沖,讓人惱火!
老師推薦的,從另一個角度看新聞史,不錯
好書
不錯,,,,,,
好
這本書不錯擴大視野,尋找研究思路
還沒看,別人推薦的
好
經典著作,質量很好!很滿意!
下次還來買
時代印記很重。
之前瀏覽過,不錯的書籍。
很好!活動力度很大!
好書!
很好
推薦閱讀 這本書hin好
新聞必讀
好書正版 學習加油!
包裝的挺好 不錯
好評!!!!!
特別好啊啊啊啊
不錯的書啊
志于傳播,學習一下
林語堂的這本書學術性不是很濃,探討性比較強,有種看文學作品的感覺,不會有干澀之感,很好。
為了集齊先生的著作,所以買了此書,沒想到卻是出乎意料的好看(本以為因是學術研究所以會略失意味),而且最終明白了,這真不只是一本研究歷史的書。
挺好的,這本書是新聞史老師推薦的,又是林語堂先生這樣的大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