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圖書
人氣:61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

(敬一丹、白巖松、和晶、李倫、莊永志齊聚人大讀書會 傾情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從紀錄片出發的哲學書,他紀錄著小人物們構成的歷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達的啟示錄,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認識世界從民生出發,以影像抵達在最官方的平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

陳虻,一個被崔永元、白巖松、柴靜等一眾思想銳力的名嘴稱為精神領袖的人。

本書匯集了陳虻生前在央視評論部的審片經典言論、講座精華、報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紀錄片從觀念到方法、從欄目化管理到新節目研發的思想精華。本書由十八篇文章構成,從十八個角度解構他的思想,展示出一個思想深刻而詩意表達的紀錄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于2013年1月推出及時版,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已經連續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際,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給了我修訂的機會與時間,使我能夠對本書的內容進行勘誤、校正以及補充與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質,回饋讀者的厚愛。

本次再版,主要進行了四處較大的修訂: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結構,根據時間維度和邏輯關系做了適當的調整。將原來一些疏漏的內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對一些素材新的認識,一一補充、修正到書中,因而各個章節內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

二、2013年為紀念央視《東方時空》開播20周年,拍攝了8集電視專題片《點燃理想的日子——我與“東方時空”二十年》,三聯書店同時推出了同名書籍。在這部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攝制組曾先后采訪了在《生活空間》工作過的15位編導、攝像。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參考了這15位被訪者講述的原始記錄,從中摘取了一些內容,對有關章節做了充實。

三、附錄部分置換了全新的內容:1.上海《東方早報》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專題”版推出《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的書評專題報道,該報記者對王韌、呂新雨、李倫的三篇訪談。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辦的大型讀書會2個半小時的現場全文實錄。

四、重新設計了本書的版式、裝幀,其中陳虻的藝術照,出自著名攝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職于《中國青年》雜志,照片于2002年拍攝。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間》欄目組劉鴻彥和陳虻的家人提供。

編輯推薦

陳虻留給我們的東西很多,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共重新認識陳虻的角度——央視主持人 敬一丹

我從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文字里,才再一次認識他;從那些我沒來得及聽見的話,聽見了沒聽進去的話,聽進去沒聽明白的話。——央視主持人 柴靜

不僅是紀錄片從業者,我覺得所有讀到這本書的人都可能會受益,因為陳虻談的是一種對人的理解,擁有這種理解力,將是一次精神上的整容。——央視制片人 李倫

陳虻的書能夠在這個時候出來,也是喝這個時代的一個對話。——復旦大學教授 呂新雨

作者簡介

徐泓: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98年前,作為高級記者,曾任中國新聞社新聞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長,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從事以對外報道為主的新聞工作20多年來,發表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約200萬字,多次獲得全國性新聞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新聞學、新聞實務、對外報道等。科研方向始終與新聞傳播實踐緊密聯系。擔任多家媒體新聞獎評委和業務顧問,承擔多項社會工作,如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家食品安全科學委員會委員、財新傳媒集團公信力委員會委員等。

出版人物采訪專著《大人物 小人物》、與劉明華、張征合著《新聞寫作教程》。主編的專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廣播解析》、《影響未來:中國傳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傳媒30人》。

目錄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來

生命需要保持一種激情。一個人內心不可屈服的氣質是會感動人的,并能夠改變生活。

一個不同的結果,一定有一個不同的過程。你不改變這個過程就改變不了結果。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重要的是觀念。而改變觀念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

你們遇到的問題,我都遇到過,思考過,總結了應該怎么做,還分析了這樣做的道理。

“現在”就是小時候想過無數次要為之奮斗的未來。

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做人和做飯,我以為做人更緊要,這個節目能不能服務于提高人文教養水平呢?

在前擠后壓的情況下,我們尋找到了一個新的表現領域,新的題材領域。

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

安身立命的是一種態度:“目擊者”的態度,人文關懷的態度,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選擇了一種工作,實際上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要兩種具有反差的品格——靈異奔放和老老實實。

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是需要一級保護的產品

國際紀錄片有各種流派,你說我們這種拍法算哪一派的?

電視紀錄片要利用觀眾的感性到場,達到觀眾的理性到場。

回到日常生活中來,關注現實的此刻當下,這是中國紀錄片的生命和基礎。

紀錄片最終的結果是和社會發生關聯。中國紀錄片面臨的挑戰,還包括創作者對社會關注能力的挑戰。

紀錄片有剝削性,就是把本來屬于個人的問題公眾化了。

影像紀錄比文字敘述更有文獻價值。

大道無術 萬法歸心

作為及時代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制片人,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塑其行易,塑其心難,所以“萬法歸心”;心正則權正,出于我心,歸于公心。

尊重,始終貫穿在我與人的相處關系中,也是我管理中一脈相承的東西。

我更在意你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永遠把你的思想、經驗和精力貢獻給新來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最重要的是修煉自己,首先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學什么與人斗的方法。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

既然文如其人,為何不從做人開始?

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怎么更好;不是告訴你怎么改,而是激發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審片的四層次:主題、結構、細節、節奏。

別用排斥的方式來接受我的信息。

自我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勝于他人枯燥乏味的說教。

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淚。

找到屬于電視本體的表現手法

我們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傳達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們發展的重要原因。

紀實影像有三個功能,或者說三種境界——敘事、抒情、思想。

視覺詞匯更多的是一種創造,不是繼承。是用新的詞匯、構圖、運動來體現你的表達。

在全局戰略上是編導說了算,在局部戰場上就是攝像說了算。

影像風格是由景別和長度決定的。

視覺解讀能力是要訓練的,你必須經歷精讀和泛讀兩個過程。

真實永遠取決于認知的主體

在線預覽

陳虻,我們聽你講》系列博文之三

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是需要一級保護的產品 一部深夜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意外躥紅,收視率完勝同期所有的電視劇。

本片的總導演陳曉卿,比陳虻小四歲,他說,我和陳虻首先是哥們兒,然后才是同行。

此處的同行,不僅指他們共同供職于中央電視臺,更因為他們都屬于紀錄片圈兒里的人。

2008年12月,陳虻去世。陳曉卿在一篇紀念文章里稱他為“央視新聞中心紀錄片的帶頭大哥”。文中提及20世紀90年代陳虻當制片人的《生活空間》,陳曉卿更形容那個時候的陳虻是“紀錄片教父級的人物”。

想當年,《生活空間》每天講述一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陳虻嘗試將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引入電視欄目,把先鋒的、實驗的、拍攝周期長、表述精英化的紀錄片,做成了一個日播的電視節目,并獲得了欄目化生存。

于是,處于“江湖之遠”的獨立紀錄片創作者,處于“廟堂之高”的央視新聞人,聚合在這個平臺之上,電視新聞節目改變了語態,接上了“地氣兒”,而中國紀錄片在這里獲得了技術、政策的支持,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

陳虻始終認為:紀錄片在電視臺,在中央電視臺,在全國電視臺乃至世界各國電視臺,都是一個需要一級保護的、需要特別呵護的一個產品。

他多次語氣誠懇地表態:如果我個人的能力能夠對紀錄片有所幫助,我是義不容辭的。

本篇博文的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影像紀實、理性到場

陳虻:國際紀錄片有各種流派,你說我們這種拍法算哪一派的?

中國的“新紀錄片運動”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

1993年10月,央視《生活空間》從服務性欄目向紀錄片欄目轉身,很快成為這個運動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帶動了電視紀錄片這一節目形態風行全國。1995年,全國共有36家電視臺設立了紀錄片欄目,1997年這一數目增至46個。

而且這種節目類型在國際紀錄片的眾多流派中已經自成一派。

1997年8月17日至26日,陳虻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首屆北京國際紀錄片學術會議”。包括懷斯曼在內的10位國際紀錄片大師以及全國近500名紀錄片創作者、實踐者參加了會議。會議規模之大、學術水平之高,贏得了國內外紀錄片業同行的贊譽。

會徽,是陳虻設計的,左邊是電影膠片的齒孔圖案,右邊是漢字的一“點”,這個“點”取自王羲之的墨跡。簡樸、雅致,體現著陳虻的審美觀。

會上,陳虻與臺灣紀錄片界的一位學者李道明,私下里有一個交談。

陳虻問:你們都是大師,知道國際紀錄片的各種流派,你說我們這種拍法算哪一派的?

李道明不解地說:陳虻,你太不自信了。你們這種節目類型已經獨樹一幟、自成一派了。而且,全世界很少有人可以把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欄目化播出,你們做到了,很厲害。

陳虻還不自信。到北京國際電影周,他又聽到了一位專家的評價,鮑波說:在看過許多紀錄片以后,有一部片子勝過了所有的片子,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鮑波推崇的這部片子叫《姐姐》,正是《生活空間》的作品。

陳虻說:拍《姐姐》的編導李玉,大專畢業,她從濟南電視臺辭職,到央視《生活空間》應聘。我記得李玉當時提交給我的應聘作品是一條電視新聞,類似《焦點時刻》的現場報道。后來她拍出了《姐姐》這樣的紀錄片,并且自己開始寫劇本,自己導演故事片,用社會集資到的45萬塊錢拍了一部故事片,獲得了亞洲影片獎。她的成長讓我感到非常欣慰。不是每一株小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但是如果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人才,我們會為之感到非常欣慰和驕傲。

李玉曾經說:她加入《生活空間》團隊的這段時光是“吸取營養最多的幾年”。她當時拍攝的紀錄片《守望》、《光榮與夢想》在央視內部評獎中頻頻獲獎。

而《生活空間》的紀錄片在央視內部各種節目形態中也自成流派。有一年央視臺內選送金鷹獎節目,內容包括文藝晚會、電視劇,還有廣告、動畫片等,《生活空間》報送的節目是《大鳳小鳳》。審看節目的時候,來的都是各部門相應的領導,一個部門一個代表坐在那兒看。所有的節目一般看個開頭,大家就說:明白了。只有放《大鳳小鳳》時,大家都說這個別停,30分鐘的節目,從頭到尾破例看完。文藝中心主任高健民說:中央電視臺還有這樣的節目?沒看過。

在《東方時空》內部評獎時,《生活空間》所運用的紀錄片拍攝手法也受到推崇。及時次評獎,這個欄目送上《久遠的音符》。據說在場的制片人都被此片的鏡頭與視覺表現力折服,紛紛表示自己組的片子放棄金獎。評選揭曉,不僅這部片子獲得了金獎,攝影也獲得了金獎。此片的編導李曉旻回憶當年:“我和孫華拉忽然就變成公認的腕兒了,好多人都打聽,拍這片子的是誰呀。”

陳虻:電視紀錄片要利用觀眾的感性到場,達到理性到場。

在首屆北京國際紀錄片學術會議期間,陳虻和一位年輕的中國女學者、上海復旦大學呂新雨老師有一場對話,其中談到的一個話題是看紀錄片的心理和看虛構故事片心理的區別。

呂新雨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問題。紀錄片最重要的是喚起我們的理性到場。它不是讓你僅僅進入一種本能的感官享受,就像有人開玩笑說要論好看好看的是黃片。而紀錄片不是訴諸人的非理性,靠感官來席卷觀眾。相反,它讓你的理性到場,讓你去思考這個問題,進入這個問題的核心。因為它就發生在你所居住的社區,所生活的城市,你的國家,和你作為人類擁有的地球,所以你無法逃避,你必須面對。實際上是一種對話,你的心靈和創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喚起你的理性介入,這是紀錄片的觀眾和故事片的觀眾觀看心理上的本質區別。

聽到這番話,陳虻的感覺就像捅破了一層窗戶紙。他又進一步考慮到電影紀錄片觀看和電視紀錄片收視狀態的不同,日后他以“感性愉悅”和“理性交流”為起點,開始了對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思考。他說:

電視紀錄片和電影紀錄片,最需要考慮的差異在哪兒呢?我覺得最本質的區別是觀賞狀態,也就是觀賞環境、觀賞方式不同。電影紀錄片是把人關進黑屋子里,買票進去出不來了,怎么都得看完。你舍得花幾十塊錢買票到電影院,肯定有理性到場的心理準備。而電視紀錄片的播放環節脫離了電影院,坐在家中電視機前,屏幕小了,但是看的時候更隨機了,選擇性更多了,因此電視紀錄片的觀眾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觀賞環境一變,給電視紀錄片,同樣用影像方式表述社會的這樣一種樣態的品種,提出了新的問題。

電視紀錄片觀眾是沒有做到理性到場,沒有做好這種接受深刻的心理準備。所以,電視紀錄片需要戲劇性的東西,它就需要更刺激的、更直觀的、更有懸念的這樣的東西,來通過感性愉悅,達到理性交流,電視的觀賞狀態決定了節目的構成。電視首先是在家里擺放的,人們生活娛樂的工具,它是不花錢的,隨便看的,想看什么看什么的,這樣決定了它是高端技術、低端產品、大眾消費的。

綜上所述,陳虻說:我的觀點是什么?電視紀錄片要利用觀眾的感性到場,達到觀眾的理性到場,或者說通過“感性愉悅”達到“理性交流”。如果達不到理性到場、理性交流,就達不到利用電視播放紀錄片的目的。它就是娛樂。

陳虻看重紀錄片以及記錄影像的思想價值可見一斑,這也是他對現實問題的基本態度:嚴肅與理性。沿襲這個思路,他繼續思考同屬于非虛構作品的電視紀錄片和電視新聞報道有什么區別?

陳虻說:紀錄片介入的方式和新聞介入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先不說輿論環境的問題,咱就說抽象的,在真空模式里討論。新聞的介入可能更希望的是把事件是怎么發生的,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怎么回事說清楚。而紀錄片的介入,可能需要創作者本身對這個事件有個人的思想或者理念,或者是媒體的思想或者理念。總之,他對待這個事件,不再是簡單的傳播,而應該有對事件的認識,有一種思考。這樣的東西就可以稱之為非新聞化的,而是記錄化的。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拍一個新聞紀錄片,但是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肯定。其實拍新聞,確實也可以用記錄的方式表現。但是不一定表現在追求新聞的及時落點,即新聞的時效。可以追蹤新聞的第二落點、第三落點。比如說現在的足球黑哨事件,不是今天采訪,明天就播出,那是《新聞聯播》的任務。可以沉淀很長時間,在一個適當時候,在中國足協或者中國司法介入以后的時段,推出新聞性的紀錄片節目,如果誰能夠拍得好,也會有很高的收視率。《生活空間》給中國紀錄片帶來了誤區,都去拍老百姓,都拍非主流事件。其實有些主流事件,主流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可以被我們記錄的,紀錄片工作者應該介入。

2001年1月陳虻就任新聞評論部副主任以后,對紀錄片與新聞的關系有了更明確的認知和思考,他多次提出“新聞”才是紀錄片的主要題材。他一直鼓勵從《生活空間》分支出的兩個欄目《社會記錄》和《紀事》,尤其《社會記錄》在選題上要介入新聞主戰場。他指導《紀事》,欄目定位也是“行進中的影像中國”。陳虻對現實題材、對轉型期中國的關注可見一斑。這也是有原因的,從轉行到跳槽,他就是奔著做電視新聞來的。

媒體評論

記者問:不想一直連勝下去嗎?為什么不派出最強陣容和巴西拼一下試試?

郎平答: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我最近買了一本書,書名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我覺得用來回答關于連勝的問題挺合適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物流不給送貨

2017-07-20 09:47: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喲,快遞也給力,很快就收到了,很實用的書,是我想要的書,挺滿意的,好喜歡

2017-08-18 18:18: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2017-09-07 14:02: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的

2017-09-13 19:42: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唯一沒想到的是不是硬書皮

2017-09-18 17:28:54
來自迷影分**的評論:

不錯的東西~

2017-10-20 17:29: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 可讀性強,印刷清晰,紙質不錯。

2017-10-22 11:19: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比老書好多了,好書,柴靜恩師,水平很高.買了好幾本送人.

2015-04-14 18:53:54
來自水木風y**的評論:

書是真的好書,我很喜歡。但是包裝我實在是不知道說什么好了,能不能多用一個袋子裝下。

2015-01-30 15:42: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徐老師做了一件讓電視人為之驚嘆而又暖心的事。

2015-05-04 00:28:51
來自燕子wj**的評論:

這個收藏版排版很好,印刷紙張都很不錯,內容很有深度

2015-05-04 09:31: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在看,事實比結論更重要。無解才是一切命題最終結局。

2015-09-11 16:49:56
來自僅有一**的評論:

好書,這次買的是新版的,排版比以前的老版要舒服,紙張也比以前的老版好。內容有更新和替換的部分。

2015-03-10 10:15: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現在有思想的作家,好像只剩央視那幫老家伙們了,有點小悲哀。。

2015-05-14 11:05:04
來自靈魂看**的評論:

這本書買過好幾次了,給別人也送過好幾次了,很不錯,致敬陳虻。

2015-11-22 11:33: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朋友推薦的,新聞界值得購買的,本來想買簽名本,做活動秒無啊!

2016-11-04 23:46: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這一類的書啊 這本還沒來得及看 包裝很好

2016-12-11 12:23: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不錯,看了之后很受啟發,一位新聞人的負責,善于思考

2016-12-22 12:22: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東方時空》充滿美好回憶,看了這書才知道為什么那個節目好看。有陳虻的人文關懷精神浸入其中!

2015-03-24 14:19: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陳虻,是我在柴靜的《看見》里面知道的,很難得的電視工作者!

2016-04-23 15:05: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很有深度,可惜我不是做電視行業的,有些有點兒看不懂,但不妨礙從他的話中體會他的理念

2016-11-11 11:19: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已經買了好幾本了,收藏版是第一次,內容更加豐富翔實,網上也有在人大開讀書會的視頻,已經看過兩遍,陳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不斷向前。

2015-06-27 07:56: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陳虻就是為了中國電視而生的大師,看的時候哭了,少有的感動。收藏版很精美,看起來也舒服,定價也和原來的老書一樣,但是排版、用紙、裝幀,都是質的飛躍!

2015-03-12 18:21:53
來自漁在我**的評論:

挺有啟發的,勝在精煉。諸位一定要保護好身體…另,這里面提到了當頭棒喝的問題。有些當頭棒喝是非常有價值的,有些則不是,那只是某些人找存在感的方式,我們偶爾還是要阿Q一些,自我麻醉說他們不過是沒成行業精英先成行業逼。

2016-06-01 21:09:13
來自籃聯花**的評論:

改革開放的初期,長期熱衷于理論思辨的人們開始逐漸變得務實,所以,陳虻在主編《生活空間》時,注重的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家長里短、人情來往,通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人情社會傳統的國度,來喚起觀眾心底最柔弱的情懷。值得珍藏的好書。

2015-03-13 11:28:3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