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著,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以主人公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聞的遭遇和見聞,反映了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前后到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現實,暴露了封建社會總崩潰時期統治階級的腐敗和墮落;除官場外,還寫到了商場和洋場,客觀上揭示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及其必然滅亡的命運。
官場現形記》本書是我國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鉆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丑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 《老殘游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郎中老殘的種種經歷為情節主線,從老殘這個特殊人物的視角,透視腐敗衰朽的晚清時代奇特的社會圖景,通過對官僚群像的塑造,抨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富于譴責的力度與深度,同時歌頌了普通民眾的善良、正直與熱情,從而使上層社會的丑惡與下層社會的清新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次出版,由陳翔鶴校訂,戴鴻森注釋,并配備了精美的插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著,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以主人公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聞的遭遇和見聞,反映了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前后到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現實,暴露了封建社會總崩潰時期統治階級的腐敗和墮落;除官場外,還寫到了商場和洋場,客觀上揭示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及其必然滅亡的命運。
官場現形記》本書是我國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鉆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丑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 《老殘游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郎中老殘的種種經歷為情節主線,從老殘這個特殊人物的視角,透視腐敗衰朽的晚清時代奇特的社會圖景,通過對官僚群像的塑造,抨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富于譴責的力度與深度,同時歌頌了普通民眾的善良、正直與熱情,從而使上層社會的丑惡與下層社會的清新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次出版,由陳翔鶴校訂,戴鴻森注釋,并配備了精美的插圖。
孽海花》是與《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幾乎同時出現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魯迅曾稱贊《孽海花》“結構工巧,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孽海花》原由金松岑創意,并寫出了六回,、二兩回發表在1903年10月出版的留學生雜志《江蘇》上;同年夏秋之交,金氏將原稿移交曾樸續作。《孽海花》以狀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鈞)與名妓傅彩云(影射趙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為情節主線,將三十年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側影及其相關的趣聞軼事,加以剪裁提煉,熔鑄成篇,反映了晚清同治中期至光緒后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政治和文化的變遷。
吳趼人 (1867-1910 ),清代譴責小說家,字小允,又字繭人,后改趼人。 廣東南海(廣州)人,號沃堯因居佛山鎮,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活躍在清代文學時期,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九命奇冤》等。 李伯元(1867-1906),名緒成,字寶嘉。江蘇常州武進縣人。著有《庚子國變彈詞》四十回、《官場現形記》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國現在記》十二回、《活地獄》四十三回(伯元寫了三十九回就去世,吳研人續四十至四十二回,歐陽巨源續四十三回)、《海天鴻雪記》二十回,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詩話、詞話、聯話、曲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官場現形記》
老殘游記》
孽海花》
第二回
陸孝廉訪艷宴金閶金殿撰歸裝留滬瀆
話說大清朝應天承運,奄有萬方,一直照著中國向來的舊制,因勢利導,果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列圣相承,繩繩繼繼,正是說不盡的歌功頌德,望日瞻云。直到了咸豐皇帝(1)手里,就是金田起義(2),擾亂一回,卻依然靠了那班舉人進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拼著數十年汗血,斫著十幾萬頭顱,把那些革命軍掃蕩得干干凈凈。斯時正是大清朝同治五年(3),大亂敉平,普天同慶,共道大清國萬年有道之長。這中興圣主同治皇帝(4),準了臣工的奏章,諭令各省府縣,有鄉兵團練剿賊出力的地方,增廣了幾個生員(5);被賊匪蹂躪及大兵所過的地方,酌免了幾成錢糧。蘇松常鎮太(6)幾州,因為賦稅最重,恩準減漕(7),所以蘇州的人民,尤為涕零感激。
卻好戊辰會試(8)的年成又到了,本來一般讀書人,雖在亂離兵燹,八股(9)八韻(10),朝考卷白折子(II)的功夫,是不肯丟掉,況當歌舞河山拜揚神圣的時候呢!果然,公車士子(12),云集輦轂,會試已畢,出了金榜。不第的自然垂頭喪氣,被出都,過了蘆溝橋,渡了桑乾河(13),少不得灑下幾點窮愁之淚;那中試的進士,卻是欣欣向榮,拜老師(14),會同年(15),團拜請酒,應酬得發昏。又過了殿試(16),到了三月過后,臚唱(17)出來,那一甲第三名探花黃文載(18),是山西稷山人;第二名榜眼王慈源(19),是湖南善化人;及時名狀元是誰呢?卻是姓金名汮(20),是江蘇吳縣人。我想列位國民,沒有看過登科記(21),不曉得狀元的出色價值。這是地球各國,只有之中國方始有的;而且積三年出一個,要累代陰功積德,一生見色不亂(22),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頌揚得體,方才合配。這叫做群仙領袖,天子門生,一種富貴聰明,那蘇東坡(23)李太白(24),還要退避三舍(25),何況英國的倍根(26)法國的盧騷(27)呢?話且不表。
單說蘇州城內元妙觀,是一城的中心點,有個雅聚園茶坊。24小時,有三個人在那里同坐在一個桌子喝茶,一個有須的老者,姓潘名曾奇(28)號勝芝,是蘇州城內的老鄉紳(29);一個中年長龍臉(30)的姓錢名端敏(31)號唐卿,是個墨裁(32)高手;下首坐著的是小圓臉,姓陸名叫仁祥(33)號菶如,殿卷白折,極有工夫。這三個都是蘇州有名的人物。唐卿已登館選(34),菶如還是孝廉(35)。那時三人正講得入港。潘勝芝開口道:“我們蘇州人,真正難得!本朝開科以來,總共九十七個狀元,江蘇倒是五十五個!那五十五個里頭,我蘇州城內,就占了去十五個。如今那圓嶠巷的金雯青(36),也中了狀元了,好不顯煥!”
錢唐卿接口道:“老伯說的東吳文學之邦,狀元自然是蘇州出產,而且據小侄看來,蘇州狀元的盛衰,與國運很有關系。”勝芝愕然道:“倒要請教。”唐卿道:“本朝國運盛到乾隆年間,那時蘇州狀元,亦稱極盛:張書勛(37)同陳初哲(38),石琢堂(39)同潘芝軒(40),都是兩科蟬聯;中間錢湘舲(41),遂三元及第。自嘉慶手里,只出了吳廷琛(42)吳信中(43)兩個,幸虧得十六年辛未這一科,狀元雖不是,那榜眼探花傳臚都在蘇州城里,也算一段佳話。自后道光年代,就只吳鐘駿(44)崧甫年伯(45),算為前輩爭一口氣,下一粒讀書種子。然而國運是一代不如一代底。至于咸豐手里,我親記得是開過五次,一發荒唐了,索性脫科了。”那時候唐卿說到這一句,就伸著一只大拇指搖了搖頭,接著說道:“那時候世叔(46)潘八瀛(47)先生,中了一個探花,從此以后,狀元鼎甲,《廣陵散》(48)絕響于蘇州。如今這位圣天子中興有道,國運是要萬萬年,所以這一科的狀元,我早決定是我蘇州人。”
菶如也附和著道:“吾兄說的話真關著陰陽消息,參伍天地。其實我那雯青同年兄(49)的學問,實在數一數二!文章書法是不消說,史論一門《綱鑒》(50)熟爛又不消說。我去年看他在書房里,校部《元史》(51),怎么(52)奇渥溫(53)木華黎(54)禿禿(55)等名目,我懂也不懂,聽他說得聯聯翩翩,好像洋鬼子話一般。”勝芝正色道:“你不要瞎說,這不是洋鬼子話,這大元朝仿佛聽得說就是大清國,你不聽得,當今親王大臣,不是叫做僧格林沁(56)阿拉喜崇阿(57)嗎?”
勝芝正欲說去,唐卿忽望著外邊叫道:“肇廷(58)兄!”大家一齊看去,就見一個相貌很清瘦,體段很伶俐的人,迷縫著眼,一腳已跨進園來;后頭還跟著個面如冠玉,眉長目秀的書生。菶如也就半抽身,摳著腰,招呼那書生道:“怎么玨齋(59)兄也來了!”肇廷就笑瞇瞇的低聲接說道:“我們是途遇的,曉得你們都在這里,所以一直找來。今兒晚上,謝山芝(60)在倉橋浜梁聘珠家替你餞行,你知道嗎?”菶如點點頭道:“還早哩。”說著就拉肇廷朝里坐下。唐卿也與玨齋并肩坐了,不知講些什么,忽聽“餞行”兩字,就回過頭來對菶如道:“你要上那里去?怎么我一點也不知道!”
菶如道:“不過上海罷了!前日得信,雯青兄請假省親,已回上海,寓名利棧,約兄弟去游玩幾天。從前兄弟進京會試,雖經過幾次,聞得近來一發(61)繁華,即如蘇州開去大章大雅之昆曲戲園,生意不惡;而丹桂茶園金桂軒之京戲亦好。京菜有同興同新,徽菜也有新新樓復新園;若英法大餐,則杏花樓同香樓一品香一家春,尚不曾請教過。”玨齋插口道:“上海雖繁華世界,究竟五方雜處,所住的無非江湖名士,即如寫字的莫友芝(62),畫畫的湯壎伯(63),非不洛陽紙貴(64),名震一時,總嫌帶著江湖氣,比到我們蘇府里姚鳳生(65)的楷書,楊詠春(66)的篆字,任阜長(67)的畫,就有雅俗之分了。”唐卿道:“上海印書叫做什么石印,前天見過一本直省闈墨(68),真印得紙墨鮮明,文章就分外覺得好看,所以書本總要講究版本。印工好,紙張好,款式好,便是書里面差一點,看著總覺豁目爽心。”
那勝芝聽著這班少年談得高興,不覺也忍不住,一頭拿著只瓜楞茶碗,連茶盤托起,往口邊送,一面說道:“上海繁華總匯,聽說寶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國文貞(69)之墓地。文貞為西法開山之祖,而開埔以來,不能保其佳城石室(70),曾有人做一首《竹枝詞》(71)吊他道:‘結伴來游寶善街,香塵輕軟印弓鞋(72)。舊時相國墳何在?半屬民廛(73)半館娃(74)!’豈不可嘆呢!”
肇廷道:“此刻雯青從京里下來,走的旱道呢,還是坐火輪船呢?”菶如道:“是坐的美國旗昌洋行輪船。”勝芝道:“說起輪船,前天見張新聞紙(75),載著各處輪船進出口,那輪船的名字,多借用中國地名人名,如漢陽重慶南京上海基隆臺灣等名目;乃(76)后頭竟有極詫異的,走長江的船叫做‘孔夫子’。”大家聽了愕然,既而大笑。
言次,太陽冉冉西沉,暮色蒼然了。勝芝立起身來道:“不早了,我先失陪了。”道罷,拱手別去。肇廷道:“菶如,聘珠那里,你到底去不去?要去,是時候了。”菶如道:“可惜唐卿玨齋,從來沒開過戒,不然豈不更熱鬧嗎?”肇廷道:“他們是道學(77)先生,不教訓你兩聲就夠了,你還想引誘良家子弟,該當何罪!”原來這玨齋姓何名太真(78),素來歡喜講程朱之學(79),與唐卿至親,意氣也很相投,都不會尋花問柳,所以肇廷如此說著。當下唐卿玨齋都笑了一笑,也起身出館,向著菶如道:“見了雯青同年,催他早點回來,我們都等著哩。”說罷揚長而去。
肇廷菶如兩人步行,望觀西直走,由關帝廟前,過黃鸝坊橋。忽然后面來了一肩轎子,兩人站在一面,讓他過去。誰知轎子里面,坐著一個麗人,一見肇廷菶如,就打著蘇白招呼道:“顧老爺,陸老爺,從啥地方來?謝老爺早已到倪搭(80),請唔篤(81)就去吧!”說話間轎子如飛去了。兩人都認得就是梁聘珠,因就灣灣曲曲,出專諸巷,穿閶門大街,走下塘(82),直訪梁聘珠書寓(83)。果然,山芝已在,看見顧陸兩人,連忙立起招呼。肇廷笑道:“大善士發了慈悲心,今天來救大善女的急了。”說時,恰聘珠上來敬瓜子(84),菶如就低聲湊近聘珠道:“耐阿(85)急弗急?”聘珠一扭身放了盆子,一屁股就坐下道:“瞎三話四(86),倪(87)弗懂個(88)。”你道肇廷為什么叫山芝大善士?原來山芝名介福,家道尚好,喜行善舉,蘇州城里有謝善士之目。當時大家大笑。
菶如回過頭來,見尚有一客,坐在那里,體雄偉而不高,面團而發亮,十分和氣,一片志誠,年紀約三十許,看見顧陸兩人,連忙滿臉堆笑的招呼。山芝就道:“這位是常州成木生(89)兄,昨日方由上海到此。”彼此都見了。正欲坐定,相幫(90)的喊道:“貝大人來了!”菶如抬頭一看,原來是認得的常州貝效亭名佑曾(91)的,曾經署過一任直隸臬司(92),就是火燒圓明園(93)一役,議和里頭得法,如今卻不知為什么棄了官回來了,卻寓居在蘇州。于是大家見了,就擺起臺面(94)來,聘珠請各人叫局(95)。菶如叫了武美仙,肇廷叫了諸桂卿,木生叫了姚韻初。山芝道:“效亭先生叫誰?”效亭道:“聞得有一位杭州來的姓褚的,叫什么愛林,就叫了她吧。”山芝就寫了。
菶如道:“說起褚愛林(96),有些古怪,前日有人打茶圍(97),說她房內備著多少(98)箏琵簫笛,夾著多少碑帖書畫,上有名人珍藏的印,還有一樣奇怪東西,說是一個玉印,好像是漢朝一個妃子傳下來的。看來不是舊家落薄(99),便是個逃妾哩!”肇廷道:“莫
誰知轎子里面坐著一個麗人非是趙飛燕(100)的玉印嗎?那是龔定庵(101)先生的收藏。定公集里,還有四首詩,記載此事。”木生道:“先兩天定公的兒子龔孝珙(102),兄弟還在上海遇見。”效亭道:“快別提這人,他是已經投降了外國人了。”山芝道:“他為什么好端端的要投降呢?總是外國人許了他重利,所以肯替他做向導(103)。”效亭道:“倒也不是,他是脾氣古怪,議論更荒唐。他說這個天下,與其給本朝,寧可贈給西洋人(104),你想這是什么話?”肇廷道:“這也是定公立論太奇,所謂其父報仇,其子殺人。古人的話到底不差的。”木生道:“這種人不除,終究是本朝的大害!”效亭道:“可不是么!庚申(105)之變,虧得有賢王(106)留守,主張大局。那時兄弟也奔走其間,朝夕與英國威妥瑪(107)磋磨,總算靠著列祖列宗的洪福,威酋答應了賠款通商,立時退兵。否則,你想京都已失守了,外省又鬧著長毛(108),糟得不成樣子,真正不堪設想!所以那時兄弟,就算受點子辛苦,看著如今大家享太平日子,想來還算值得。”山芝道:“如此說來,效翁倒是本朝的大功臣了!”效亭道:“豈敢!豈敢!”木生道:“據兄弟看來,現在的天下,雖然太平,還靠不住。外國勢力,日大一日,機器日多一日;輪船鐵路,電線槍炮,我國一樣都沒有辦,那里能夠對付他!”
正說間,諸妓陸續而來。五人開懷暢飲,但覺笙清簧暖,玉笑珠香,不消備述。眾人看著褚愛林面目,煞是風韻(109),舉止亦甚大方,年紀二十余歲。問她來歷,只是笑而不答,但曉得她同居姊妹,尚有一個姓汪的,皆從杭州來蘇。遂相約席散,至其寓所。不一會,各妓散去,鐘敲十二下,山芝效亭肇廷等自去訪褚愛林。菶如以將赴上海,少不得部署行李,先喚轎班(110),點燈伺候,別著眾人回家。話且不提。
卻說金殿撰(111)請假省親,乘著飛似海馬的輪船,到上海,住名利棧內,少不得拜會上海道(112)縣及各處顯官,自然有一番應酬,請酒看戲,更有一班同鄉都來探望。一日,家丁投進帖子,說馮大人來答拜。雯青看著,是“馮桂芬(113)”三字,即忙立起身,說“有請”。家丁揚著帖子,走至門口,站在一旁,將門簾擎起。但見進來一個老者,約六十余歲光景,白須垂頷,兩目奕奕有神,背脊微傴,見著雯青,即呵呵作笑聲。雯青趕著,搶上一步,叫聲“景亭老伯”,作下揖去,見禮畢,就坐,茶房送上茶來。兩人先說些京中風景。景亭道:“雯青,我恭喜你飛黃騰達。現在是五洲萬國交通時代,從前多少詞章考據的學問,是不盡可以用世的。昔孔子翻百二十國之寶書,我看現在讀書,好能通外國語言文學,曉得他所以富強的緣故,一切聲光化電的學問,輪船槍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學會他,那才算得個經濟(114)!我卻曉得去年三月,京里開了同文館(115),考取聰俊子弟,學習推步(116)及各國語言。論起‘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道理,這是正當辦法,而廷臣交章諫阻。倭良峰(117)為一學名臣,而亦上一疏,有個京官鈔寄我看,我實在不以為然。聞得近來同文館學生,人人叫他洋翰林洋舉人呢。”雯青點頭。景亭又道:“你現在清華高貴,算得流人物,若能周知四國,通達時務,豈不更上一層呢!我現在認得一位徐雪岑(118)先生,是學貫天人,中西合撰的大儒;一個令郎,字忠華(119),年紀與你不相上下,并不考究應試學問,天天是講著西學哩!”
雯青方欲有言,家丁復進來道:“蘇州有位姓陸的來會。”景亭問是何人,雯青道:“大約是菶如。”果然走進來一位少年,甚是英發(120),見二人,即忙見禮坐定,茶房端上茶來。彼此說了些契闊(121)的話,無非幾時動身,幾時到埠,曉得菶如住在長發棧內。景亭道:“二位在此甚好,聞得英領事署后園,有賽花會,照例每年四月舉行,西洋各國,琪花瑤草,擺列不少,很可看看。我后日來請同去吧。”端了茶,喝著二口,起身告辭。
二人送景亭出房,進來重敘寒暄,談及游玩。雯青道:“靜安寺徐家匯花園,已經游過,并不見佳,不如游公家花園。你可在此用膳,膳后叫部馬車同去。”菶如應允,雯青遂吩咐開膳。一面關照賬房,代叫皮篷馬車一部。二人用膳已畢,洗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伺候。雯青在身邊取出鑰匙,開了箱子,換出一身新衣服穿上,握了團扇,讓菶如先出,鎖了房門,囑咐了家丁及茶房幾句,將鑰匙交代賬房,出門上了馬車。那馬夫抖勒韁繩,但見那匹阿剌伯黃色駿馬,四蹄翻盞,如飛的望黃浦灘(122)而去。沿著黃浦灘北直行,真個六轡在手,一塵不驚,但見黃浦內波平如鏡,帆檣林立。猛然抬頭,見著戈登(123)銅像,矗立江表;再行過去,迎面一個石塔,曉得是紀念碑。二人正談論,那車忽然停住。二人下車,入園門,果然亭臺清曠,花木珍奇。二人坐在一個亭子上,看著出入的短衣硬領細腰長裙團扇輕衫靚妝炫服的中西士女。
正在出神,忽見對面走進一個外國人來,后頭跟著一個中國人,年紀四十余歲,兩眼如瑪瑙一般,頷上微須,亦作黃色,也坐在亭子內。兩人咭唎呱啰,說著外國話。雯青菶如,茫然不知所謂。俄(124)見夕陽西頹,林木掩映。二人徐步出門,招呼馬車,仍沿黃浦灘,進大馬路(125),向四馬路(126),兜個圈子,但見兩旁房屋,尚在建造。正欲走麥家圈,過寶善街,忽見雯青的家丁,拿著一張請客票頭,招呼道:“薛大人請老爺,即在一品香(127)第八號大餐(128)。”雯青曉得是無錫薛淑云(129)請客,遂也點頭。菶如自欲回棧,在棋盤街(130)下車。
雯青一人出棋盤街,望東轉灣,到一品香門前停住上樓。樓下按著電鈴,侍者上來問過,領到八號。淑云已在,起身相迎。座間尚有五位,各各問訊(131)。一位呂順齋(132),甘肅遵義廩貢生(133),上萬言書,應詔陳言,以知縣發往江蘇候補;那三個是崇明李臺霞名葆豐(134),丹徒馬美菽名中堅(135),嘉應王子度名恭憲(136),皆是學貫中西;還有一位無錫徐忠華,就是日間馮景亭先生所說的人。各道久仰坐定,侍者送上菜單,眾人點訖。淑云更命開著大瓶香賓酒,且飲且談。
忽然門外一陣皮靴聲音,雯青抬頭一看,卻是在公園內見著的一個中國人,一個外國人,望里面走去。淑云指著那中國人道:“諸君認得此人嗎?”皆道不知。淑云道:“此人即龔孝珙。”順齋道:“莫非是定庵先生的兒子嗎?”淑云道:“正是。他本來不識英語,因為那威妥瑪要讀中國《漢書》(137),請一人去講,無人敢去,孝珙遂挺身自薦,威酋甚為信用。聽得火燒圓明園,還是他的主張哩!”美菽道:“那外國人我雖不曉得名字,但認得是領事館里人。”淑云道:“那孝珙有兩個妾,在上海討的,寵奪專房。孝珙有所著作,一個磨墨,一個畫紅絲格,總算得清才艷福。誰知正月里那二妾忽然逃去一雙,至今四處訪查,杳無蹤跡,豈不可笑呢。”眾人正談得高興,忽然門外又走過一人,向著八號一張(138)。順齋立起來,與那人說話。這人一來,有分教:
裙屐招邀,江上相逢名士;
江湖落拓,世間自有奇人。
不知此人姓甚名誰?且聽下回分解。
注釋
按,此回回目原標為:“陸孝廉訪艷宴金閶;金殿撰歸裝留滬瀆。”金閶,目錄作“閶門”。
1)咸豐皇帝:清文宗愛新覺羅 奕(1831—1861)。1850—1861年在位。在位期間除了和太平軍對抗,又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屈辱的《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他逃往熱河(今承德),命恭親王奕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8月病死于熱河行宮。(2)金田起義:金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1850年7月(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領導各地的拜上帝會會員在金田村舉行武裝起義,后建號太平天國。(3)同治五年:1866年。(4)同治皇帝:清穆宗載淳(1856—1874)。咸豐皇帝之子。1862—1874年在位,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5)生員:通稱秀才。指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學習的學生,是科舉功名的及時級別。生員也還分廩生、增生、附生等等名目,有細微差別。(6)蘇松常鎮太: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蘇南最富庶的地區,漕糧主要供應地;太平天國軍主要根據地。(7)減漕:減少漕運米糧。明清時代例由江南漕運大米供應北京國家糧庫,每年數百萬石,供軍隊和官員薪資之需。(8)戊辰會試:戊辰,同治七年(1868)。會試,從全國應考舉人中選取進士的考試,一般三年舉行一次;特殊加試的叫做恩科。(9)八股:也稱制義、時文、時藝、四書文等,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題目從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命題,如龔自珍會試時題目之一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無成”。八股文寫法有嚴格規定,格式為破題、承題、起講;起講分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就題目涵義發揮議論。這四股每一股都要有兩股相比偶的文字,就合成了八股,也叫八比。(10)八韻:即試帖詩。再以襲自珍為例,會試詩題為“賦得春色先從草際歸得歸字五言八韻”。此詩題規定用“歸”字韻,即平水韻106部上平聲微部韻;全詩十六句押八個韻腳,所以說八韻。也稱賦得詩,題目開頭都是“賦得”二字。(11)朝考卷白折子:朝考,新科進士引見前再舉行的考試,前列者授庶吉士,入翰林院教習,以下分別授予京官(主事、中書)、縣官或教官。朝考卷白折子指書法練習。文學優長書法好是選中庶吉士的必要條件。康有為說:“一曰白折,應朝考者也。試差、大考,御史、軍機、中書教習,皆用白折。”(見《廣藝舟雙楫》)后文說陸仁祥“殿卷白折極有工夫”,就是指影射人物陸潤庠寫得一手珠圓玉潤館閣體的好字。(12)公車士子:指會試舉人。漢代故事,用公家馬車接送入京應試的士人,后世遂用公車作為入京應試舉人(也可單稱舉人)的代稱。(13)桑乾河:即永定河。又名蘆溝、無定河。康熙皇帝定名永定河。(14)老師:指主考官員。考官與進士形成師生關系。(15)同年:同榜(同科)的進士、舉人互為同年。(16)殿試:也稱廷試。科舉考試的較高一級。名義上皇帝親臨殿廷策試,會試中式的經考試決定甲第等級。明清分為三等,一甲例取三名,稱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入翰林院;二甲若干名,稱進士出身,其及時名則稱傳臚;三甲人數較多,稱同進士出身。(17)臚唱:殿試后按甲第唱名傳呼,皇帝召見。也稱傳臚。(18)黃文載:影射王文在。山西稷山人。(19)王慈源:影射黃自元。湖南安化人。(20)金汮:影射洪鈞(1839—1893),字文卿。江蘇吳縣人。同治戊辰科狀元。洪鈞由修撰累官至兵部左侍郎。他對元朝史有較深研究,著有《元史譯文證補》。(21)登科記:科舉中式士人的名錄。(22)見色不亂:這里是反話。作者筆下的金狀元好色。(23)蘇東坡: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24)李太白:唐代大詩人李白,字太白。(25)退避三舍:語出《左傳》。舍,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后世表示退讓,不敢與爭。這里表示自愧不如之意。(26)倍根: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其主要哲學著作《新工具》有中譯本。(27)盧騷:盧梭。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文學家。其著作有多種中文譯本,如《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28)潘曾奇:號勝芝。影射潘遵祁,字順之。江蘇吳江人。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29)鄉紳:退休居家的官員稱鄉紳。(30)長龍臉:也作容長臉。長臉,但秀氣。(31)錢端敏:號唐卿。影射汪鳴鑾,字柳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同治翰林,官至工部左侍郎。他是曾樸的及時個岳父,也是作者寫《孽海花》小說素材的提供人之一。(32)墨裁:八股文范本,供應試人學習揣摩之用。(33)陸仁祥:號菶如。影射陸潤庠,字鳳石。江蘇元和(民國并入吳縣)人。同治甲戌(1874)科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的師傅。(34)館選:入了翰林院。(35)孝廉:舉人。(36)金雯青:金汮,號雯青。(37)張書勛:吳縣人。乾隆丙戌(1766)科狀元。(38)陳初哲:元和人。乾隆己丑(1769)科狀元。(39)石琢堂:石韞玉,號琢堂。吳縣人。乾隆庚戌(1790)恩科狀元。(40)潘芝軒:潘世恩,號芝軒。吳縣人。乾隆癸丑(1793)科狀元。(41)錢湘舲:錢棨,字湘舲。長洲(民國并入吳縣)人。乾隆辛丑(1781)科狀元。錢棨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是及時名,所以文中說他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舉人及時名稱解元,會試及時名稱會元,殿試及時名稱狀元或殿元)。(42)吳廷琛:元和人。嘉慶壬戌(1802)科狀元。(43)吳信中:吳縣人。嘉慶戊辰(1808)科狀元。(44)吳鐘駿:字崧甫。道光壬辰恩科狀元。(45)年伯:科舉時代是對與父親同年登科的稱年伯。后泛稱父輩為年伯;此處是后一義。(46)世叔:對父輩朋友中年紀小于父親者的敬稱。(47)潘八瀛:潘宗蔭,號八瀛。影射潘祖蔭,字伯寅。咸豐二年壬子恩科探花。吳縣人。好學,涉獵百家,也喜收藏。官至工部尚書。書中對他有較多描寫。后文中八瀛、伯寅互見。(48)《廣陵散》:古琴曲。三國魏末嵇康善操此曲,別人向他學習,他不肯傳授。司馬氏殺他時,他說《廣陵散》從此絕響了。(49)同年兄:科舉中同榜登科者互稱年兄。(50)《綱鑒》:按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寫的中國通史。舊時私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好書
好書,留著給孩子看。
很好,發貨速度很快,包裝也非常好
人文的經典之作。值得收藏。
經典的著作。
經典。但是印刷質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