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神的社會里,正義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性質——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每一個人或絕大多 數人是否感覺幸福。我這部講義,不僅是"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而且是關于中國人怎樣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講義。也因此,這部講義是我關于"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長期探討的最近一次總結。——汪丁丁
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學開設"新政治經濟學"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匯集多年來從經濟學視角出發求解中國社會基本問題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書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經濟學及其基本問題,進而深入探討其核心議題——正義,具體包括正義理論中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的糾纏、正義觀念的發展史與社會實踐,以及社會正義與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關系等主題,并重點關注艾智仁、奈特與布坎南等經濟學家的作品和貢獻。同時,作者以跨學科的視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義"的實踐智慧,最終將全部的理論探討應用于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剖析與未來變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經濟觀察報》2013年度十大好書,陳嘉映、王焱、景躍進、張靜、周濂聯袂推薦
著名經濟學家汪丁丁多年思考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一次總結
一部關于中國人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課程講義
附贈作者親繪課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圖集"
相關推薦:
※《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著名經濟學家汪丁丁前沿北大課程講義,力促學術共同體對該學科基本概念及核心議題達成共識)
※《經濟學思想史講義(第2版)》(著名經濟學家汪丁丁經典課程講義,全新修訂)
汪丁丁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1953年生于沈陽,成長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范學院數學系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制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并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及"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制度分析基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市場經濟與道德基礎》《串聯的敘事》《盤旋的思想》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序
及時講 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一、政治社會學三維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三、核心議題:正義
附錄逝者:艾智仁
第二講 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思想與艾智仁和休謨的產權學說
一、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思想
二、新政治經濟學的界定方式:前五種
三、艾智仁:UCLA視角下的經濟學定義
四、休謨的產權學說
附錄一論政治家的品格
附錄二民主的條件
第三講 正義理論"兩條路線"的糾纏
一、兩條道路:訴諸情感與訴諸理性
二、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的糾纏
三、功利主義的核心困境
附錄涌現秩序的表達困境
第四講 正義:觀念與社會實踐
一、"社會正義"觀念史
二、正義觀念的社會實踐
三、中國的正義實踐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闡釋者
五、奈特:"科學、哲學與社會過程"(一)
第五講 從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學、哲學與社會過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錄一關于"常識"的思想史考察
附錄二逝者:赫希曼
第六講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會正義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與社會正義
附錄一中國家庭收入基尼系數研究報告及相關評論
附錄二關于政治民主的實證研究
第七講 實踐智慧
一、政治經濟學的三種語言風格
二、哈貝馬斯:恢復實踐智慧
三、余英時:絕地天通與天人合
四、梁漱溟:靜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與努斯分離
附錄語言、符號、族群與文化
第八講 中國社會基本問題
一、文化與道統
二、制度:探求"合理穩態"的轉型期中國
三、中國人的幸福三維空間
附錄論中國社會基本問題
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心智地圖集
第八講中國社會基本問題
三、中國人的幸福三維空間
……著名的經濟史家麥迪森(AngusMaddison,1926—2010),他的《世界經濟千年史》和《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在中國經濟學界影響非常大。他去世之前曾訪問中國,也被媒體廣泛報道過。我從上列他的及時部作品的"中文版前言"截取了一頁,在頁邊補寫了一些人類幾千年演化的經濟史數據。這一頁紙,足夠我們討論幾小時甚至幾十小時,它的上半頁和下半頁分別是圖8.3和圖8.4。
從右上角開始讀圖,央視在2012年10月假期時沿街詢問這樣一個十足愚蠢的問題:"你幸福嗎?"說它愚蠢,是因為它不符合最膚淺的社會調查常識。當然,這是從西方類似的愚蠢問題抄襲到中國來的。圖8.3左側幾乎都是這一問題的可能解答的展開,借助了我們熟悉的三維理解框架,留給你們自己研讀。不過,在探討中國社會基本問題時,我要回到這里。
在圖8.3的標題欄,我畫了一條橫線表示時間,從大約1億年前開始,那時哺乳動物腦開始形成胼胝體,大腦于是分為左右兩半球,它們之間開始有分工、專業化和協調。這一時間線段的右端大約結束在5萬年以內(參閱第七講附錄),接著這一線段的是右側頁邊的時間線段,從50萬年前到5萬年前"洞穴時代"開始,截止在大約200年前,那時形成了工業都市。從標題欄到右側的全部時間線段,我稱為"群性的擴展"維度,留給你們自己去研讀。當然,在討論中國社會基本問題時,我們需要多次返回這里。
麥迪森在"中文版前言"的開篇,也就是圖8.3的正文中,概述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情況。他從都市的繁榮程度和人均收入資料推測,宋代中國是全世界物質生活最豐裕的社會;又從人口、農業產量和技術進步等方面的資料推測,經歷了1300—1820年這一漫長時期的基本停滯之后,也就是我的一位朋友概括的"元、明、清三代的野蠻化時期"之后,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落后于歐洲。注意,這里的"落后"有十分具體的涵義,特別是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這兩大維度上考察所得之大致的共識。
在圖8.4中,麥迪森提供了經濟數據。我們看到,人均GDP這一指標(根據歷史資料估測),在1700年間中國略高于美國,而在1820年間美國約為中國之兩倍。至于精神生活維度,哪怕是經歷了500年的"野蠻化時期"之后,至少在錢穆、梁漱溟和羅素這樣的作者的論述里,中國未必落后于歐洲。羅素在及時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撰文探討"中國問題"時宣稱:倘若世界上還有因驕傲而不愿與他國交戰之國家,惟中國為是。在稍后發表的《中國問題》一書里,他更指出,中國人實在是因為驕傲而不與他人斗爭。
在圖8.4左側頁邊,我畫了一條時間線段,從上向下,是人類的"技術進步"維度。技術史視角下,任何技術進步最初都是身體的延伸。此處,人類最初的技術進步是身體的,從四足猿到兩足猿的身體進化。請你們檢索八卷本《技術史》,自己填補細節。技術進步的時間線段止于農業時代之前,即大約1萬年前。在這一頁的底部頁邊,我畫出人腦三結構,并示意它們分別是人類生活三維度的腦基礎。
,在圖8.4的右側頁邊,我寫出了每一個中國人其實都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的最膚淺形式,即基本問題在物質生活維度的表現形式。麥迪森的預測很,或者被認為最。因為他在2000年(該書發表于2001年)已經指出,中國的GDP將于2015年達到或超過美國。那么,"娜拉出走之后又怎樣?"這是魯迅提出的一個問題,幾十年來,它對我而言是揮之不去的一個問題,這就意味著它是一個基本問題,或基本問題的一種表達。我們知道,每一個現代人,包括每一個中國人,活著,并不是以國民經濟總產值超過美國為人生目標的,因為這樣一個目標實在缺乏情感價值。美國人不在乎,中國人也不在乎,英語口語就是"sowhat",意思是"然后呢?"真正讓我們的情感為之波動的,通常不是經濟的總量。
為什么我的闡述聽起來不同于其他老師?因為我很注意讓我的闡述最終或原則上有科學根據,例如腦科學的根據。人生而為何?自從有了"人文",就有了這一問題。數千年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解答,當然,由于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故每一解答都不能令人滿意。但大約2000年前人類的體會是,如果不解答這一問題,就更不能令人滿意。人類也提出過這樣一種見解:活著,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我的闡述首先不試圖求解人生問題,而是要將人生問題置于新發表的腦科學文獻基礎上,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闡述。
當我們討論"意義"的時候,請注意,根據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凡有意義的,一定伴隨情緒的波動。我們回想康德美學,所謂"壯美",所謂"高尚",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樣的名句,無一例外激發我們情感波動。作為對比,我們很少因為看到"1+1=2"這樣的真理而有情緒波動。這樣,人類的經驗,按照是否激發情緒波動,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對個人有顯著意義的經驗,由于與個人密切相關而激發情緒波動;其二是對個人沒有顯著意義的經驗,不激發情緒波動。與個人密切相關的經驗,又可按照人性之"個體性"和"群體性"分為兩類:其一,因為與個人的個體性密切相關而激發情緒波動;其二,因為與個人的群體性密切相關而激發情緒波動。我請你們每一個人在內心做這樣的實驗:反復閱讀"2015年中國國民經濟總產值大于等于美國",是否激發情緒波動?只要你們不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并且對美國恨之入骨,你們不會有顯著的情緒波動。一項事實陳述為真,但不激發我們的任何情感。在這一意義上,它與我們的人生意義問題沒有顯著的關系。
那么,我們每一個人活著,為了什么?或許你的回答是: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好的,就讓我們首先考察"活著"之為一生命過程:首先有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需要;其次有家庭、友誼和社會交往這類社會生活的需要;,還有思想和心靈這類精神生活的需要。這三類需要若不能及時得到滿足,通常激發我們的情緒波動——情緒、情感、人格,依照穩定性并且依照從物質上升到精神的順序構成一系列心智狀態。所以,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19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
在馬斯洛創建"人文主義心理學"時期,他的兩位精神導師之一是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他的靈感據說主要來自觀察和記錄本尼迪克特的人生和思想。根據馬斯洛的研究——他后來修正了自己的研究結論——一個人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之后,有更高層次的需要,直到較高層次"自我實現"之需要。問題是,一個人怎樣判定自己在某一層次的需要大致已經滿足?馬斯洛后來的修正旨在解答這一難題。例如,他指出,較低層次的需要尚未甚至沒有滿足時,人類也可以有欲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之滿足。經濟學家假設每一個人都是"不饜足的",這當然意味著永不滿足,不論在哪一層次上的需要。基于常識,我們明白,任一給定的需要,例如某甲晚餐時需要吃龍蝦或對龍蝦的需要,有沒有足夠的時候?當然有,邊際效用隨消費量的增加而遞減,直到為零。
……
好書好書好書
很厚的一本大部頭,得慢慢看,好好研究才行,的確是本不錯的書。在本書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經濟學及其基本問題,進而深入探討其核心議題——正義,具體包括正義理論中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的糾纏、正義觀念的發展史與社會實踐,以及社會正義與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關系等主題,并重點關注艾智仁、奈特與布坎南等經濟學家的作品和貢獻。同時,作者以跨學科的視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義”的實踐智慧,最終將全部的理論探討應用于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剖析與未來變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原本在塑膠包裝內還附送的一張知識點架構圖,沒了!
收到書挺意外的,比想像的要厚很多,有附送心理地圖,挺喜歡的。
紙質非常差,包裝業很差,枉費了汪丁丁老師一片心血
惶惶大作,值得慢慢細讀,對于中國的現實很有啟發意義
丁丁老師的書,有深度,有廣度,讀一讀肯定有不少收獲
書很大很氣派,不可能全部都看,只看第四講、第七、八講。很有學術價值。
頂層設計制度設計,就是我們小企業看了在實用上有點高深了。
汪老師的書,寫的還是很有啟發性的。不愧為大牛啊。
此書是汪老師的經典集合之作,匯集了汪老師一生重要的思想,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哇,念茲在茲的書六折入手啦,雖然原本期待五折拿下的,不過還是有賺到的感覺~
其實是和有一定基礎的人讀,全書側重思考,所以描述和介紹就相對簡略,對于只是想了解的還是略有難度
認真的思考當下社會,而不是在社會上到處販賣經濟學狗皮膏藥,丁丁是有正義感的人。
為汪丁丁老師所讀書多而折服,觀點各執己見,但他讀書的精華總結、引用給大家,值得反復閱讀,并因此買了其他的著作
這是一本真正的政治經濟學,其他的什么經濟學都是美國的水貨,經濟學的理念必須建在文化的基礎之上,
汪丁丁的講義,口語色彩很濃,好看。佩服他的閱讀量。
很厚的一大本,好好學習下。具體內容看了再評價
本書是好書,影響很大。本書的內容跨度很大,可以當做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甚至是法哲學來閱讀。本書書名雖然有“政治經濟學”的字樣,但是跟我們過去所學的《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差別。本書探討的問題很大,但是有中國要走向現代化,人民生活的要幸福,就不能不認真思考本書作者提出并已經思考的問題。希望有更大的人來思考上述問題,并期待能有改善。
這是一本經典,作者付出很大的心血,極具思想性的好書。
太宏大了 還講到唐文明 一些絕版的書都在列其中
汪丁丁的這本書很好,通俗易懂,文稿讀起來稍稍長了一些,但瑕不掩玉,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我這是第二次買這本書,準備買來送給我的一位好友。
丁丁教授的書感覺就是高大上,而且都是以訪談和現場記錄的形式來反映的,心智地圖感覺比較新穎,但是這種課程還是要現場聽比較好。不然太多名字術語,學者名稱很難記住
很不錯的一本書,快遞員服務也很好,正品。很不錯的一本書,快遞員服很不錯的一本書,快遞員服務也很好,正品。務也很好,正品。很不錯的一本書,快遞員服務也很好,正品。
汪丁丁老師的代表作,講義的形式更容易讓初學者上手,非常有啟發!
好厚一本,就是課堂錄音講義板書的紙本化,集結成冊,不免感嘆當年沒有選這門課聽聽。現在只有用無聲交流的方式來學習知識了。
新政治經濟學是比較新的領域,從政治的角度運用經濟學觀點分析看待問題,挺有趣的。而且從汪老師的課程講義中,你會了解到許多大家,許多有名的著作,足以說明汪老學問淵博,熟讀中外大作,對想做學問的同志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