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李鴻章圖書
人氣:31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李鴻章

布蘭德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前期著名的中國通,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之久。他曾經采訪過李鴻章,接觸過晚清時期許多重臣,從而掌握了大量難能可貴的一手歷史素材。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布蘭德講述了身處風雨飄搖時代的...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軍事人物>中國古代軍事人物  
  • 作者:[英][布蘭德] 著,[周傳和],[崔金英]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 國際刊號:9787506077125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
  • 印刷時間:2014-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布蘭德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前期著名的中國通,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之久。他曾經采訪過李鴻章,接觸過晚清時期許多重臣,從而掌握了大量難能可貴的一手歷史素材。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布蘭德講述了身處風雨飄搖時代的李鴻章坎坷的一生:艱苦創業建立淮軍;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竭盡全力攻打太平軍;英明卓識推進洋務運動;目光遠大集中有限力量組建北洋水師;堅韌不拔處理一系列棘手的外交關系;周游海外宣傳中國文化和理念;飽受屈辱簽訂《辛丑條約》……作者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客觀公正地對李鴻章進行了評價。

編輯推薦

全新視角,采訪過李鴻章的《泰晤士報》著名記者,從外國人的角度描寫中國晚清政壇和李鴻章的生平。層層剖析晚清政壇二把手的心路歷程,重新認識晚清名臣李鴻章

作者對晚清政局十分熟悉,在中國政壇交游廣泛,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披露了很多政壇內幕。

為什么評論李鴻章為"水淺而舟大"?

為什么慈禧嘆"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作者簡介

布蘭德(1863-1945),英文名是J.O.P.Bland,英國人。1883年來華,考入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錄事司。1896年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書長,兼任《泰晤士報》駐上海記者。1898年8月,奉英國總領事之命,設法將逃到上海的康有為送上英國郵船前往香港。布蘭德與晚清時代的許多政治要人接觸密切,對清朝宮廷生活非常熟悉,是清王朝由衰而亡的名副其實的見證者。主要作品有《李鴻章》、《慈禧》等。

目錄

總編前言

及時章 導言:李鴻章所處時代的中國形勢

第二章 早年生活及家族

第三章 中國官員李鴻章

第四章 外交家李鴻章(一):與法、日兩國的關系

第五章 外交官李鴻章(二):中俄關系海外之行1900年和談

第六章 海軍和陸軍管理者李鴻章

第七章 經世家與政治家李鴻章

第八章 人物方程式

參考書目

大事年表

后記

聲明

在線預覽

第六章海軍和陸軍管理者李鴻章

在那些旅居中國的歐洲人眼中,李鴻章是外交上功勛卓著的政治家;而在中國人眼中,李鴻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戰場上運籌帷幄,保衛了大清國的尊嚴與榮譽。

誠然,國人與外國人的考慮問題的方向不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精于管理的人才往往會成為聲名顯赫的公眾人物,而李鴻章為人們所忽略的一點,是他在哲學著作中簡明文雅而又造詣頗深的文學功底。因為李鴻章于1894年的力挽狂瀾,歐洲人對李鴻章在與日本和談前后的沉著與機智贊嘆不已。隨后,李鴻章的世界環游是值得銘記的,增強了其作為政治家的聲望。

不過,國人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他費盡心血的海陸部隊,他因此而樹立起的威望,以及他在中方慘敗后的聲名掃地。在李鴻章領導的北洋水師潰不成軍后,眾多官僚也對李鴻章進行了批判。他們認為,李鴻章不僅難以勝任高官,而且應引咎退出官場。我們知道,要不是慈禧的全力庇護,李鴻章恐怕早已因玩忽職守而死于非命了。巨大的國恥下,李鴻章在外交與治國方面的顯赫功績,早已被憤懣的國民們所忽略。

不可否認的是,在考驗來臨之際,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可謂不堪一擊。那些對于中國官員制造假象的能力不甚了解的外國人,難免會在內心發問:上至太后慈禧,下至文武百官,都對北洋艦隊內部的運作以及直隸陸軍的隱患知根知底。

那么,參與朝政議論時,李鴻章的同僚及反對者們,為何會對他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并報以熱情的贊美呢?不過,東方與西方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在事態敗露之前,只要表面上的和睦還能夠維持,就不會有人出面予以拆穿。也正因如此,作為表面上強大無比的海陸兩軍之父,李鴻章享有了數不盡的榮譽與財富。

與此同時,另一件事也讓歐洲人十分不解:作為部級(而非省級)的防御組織,海軍與陸軍的大權多年來竟掌握在李鴻章一人手中,而身兼直隸總督及外交大使的他,理應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料理軍務。

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他的總督能力太弱,并且無以西方科學為基礎去開發新兵法的動力,更談不上以歐洲模式去組建海軍。但面對此任務時,李鴻章卻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做好了開創一番宏圖偉業的準備。

除此之外,由于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出色表現,李鴻章也獲得了朝廷的一致認可,這也讓他在隨后的事業中,得到了其他總督難以申請到的資金支持。獨寵之下,李鴻章的權勢可謂一手遮天,同僚們(或許張之洞除外)對此只能望洋興嘆。在這種情況下,御史們的反對聲自然也是不痛不癢。

不過,當我們縱觀李鴻章的雄心壯志與最終成就時,我們難免要問:李鴻章對于陸海兩軍的判斷,有多大程度的自我欺騙?是什么樣的誤導,才讓他以為購買了軍艦與槍炮之后,即使無需太嚴格的訓練,就能讓士兵們與西方列強與日本相抗衡?難道說,敏銳而充滿智慧的李鴻章真的認為,在腐敗與低效率的領導下,北洋水師就擁有了對抗外國軍隊的一戰之力?

曾經侍奉李鴻章的宓吉先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為李鴻章做了客觀而充滿同情的辯解(注1)。在他看來,對于洋人強大的原因,李鴻章并未知根知底。作為"瞎子中的獨眼龍",他只能憑借著自我的判斷,而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中國一方面從歐洲及美國請來導師,一方面將國人送往國外學習,企圖學習到新思想的核心。可惜,此舉并沒能振興中華。憑著以上兩種途徑學到的知識,也不過是些皮毛。李鴻章的努力最終付之東流,中國仍難逃"列強鐵騎下的泱泱大國"的悲慘地位。

以上的評價,可謂客觀而。不過,如果李鴻章曾致力于"新教義精神"的傳播,那么我們將更有理由相信,他確實傾盡了全力。對于他最終的悲慘境遇,我們也將報以更多的同情。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在清正廉潔方面,李鴻章悲哀地充當了反面典型。繼未言傳也未身教,自然也就談不上播撒廉潔的種子。而貪污與腐敗,讓李鴻章的工作不名一文。與此同時,由于貪污受賄及其他裙帶關系,李鴻章的管理甚至還不及許多同僚,這對他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誠然,如我們所知,李鴻章從一開始,就為那些慕名而來的朋友與親信提供了油水頗豐的肥差。

客觀地講,在李鴻章聲名最盛的年頭(1886-1894),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淪為了其家族及黨羽搜刮財富的機器。也正因如此,軍費的短缺導致了軍隊的半癱瘓狀態。由于黨羽們的玩忽職守,導致買賣官至的風氣在李鴻章的衙門內屢禁不止,與慶親王在北京的衙門并無差別。這些濫用職權的官員中,最臭名昭著的莫過于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后文會提到)。他的兄長李瀚章,也是舉國聞名的"無底錢袋"。

與此同時,李家的幾位公子,也免不了在大環境下隨波逐流。由于與大名鼎鼎的腐敗典型李蓮英的親密來往,以及對金錢無盡的貪欲及富可敵國的財富,李鴻章的貪婪可謂無人不曉。

不過,我們也可由此推測:初任總督之時,李鴻章確實因愛國之心而準備大展宏圖。不過在腐敗問題的逐級滲透下,海陸兩軍的各個機構都難以良好運轉,最終的名存實亡也在情理之中。

1890年,由于李鴻章的縱容,屬下們將瑯威里艦長驅逐出了中國海軍,一支紀律嚴明而戰斗力出眾的軍隊也分崩離析。在李鴻章的默許下,艦隊和兵工廠開始了商業運作。這種官辦管理(受到日本密切關注),為中國在之后的甲午海戰之敗埋下了禍根。

無論戰前還是戰后,李鴻章的支持者們都試圖證明,他之所以沒能建立起堅持有力的國防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權力太過分散,中央集權的行動遭到了各省的阻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于中央并未強制各省采取相同體制,李鴻章的改革仍局限于地方。也正因如此,廣州、福州、南京及其他兵工廠的負責人們各行其是,將產業托付給了那些缺乏專業知識,而且職責不明的親友。

李鴻章本人,則始終擁護著地方的傳統。在組建李泰國-阿思本艦隊的計劃(1861年)浮出水面后,身為江蘇巡撫的李鴻章表示了極力反對。他認為中央不應建立起這樣一支獨立于各省政權的海軍,并最終迫使朝廷放棄了此計劃。

后來,在官至直隸總督后,即使野心勃勃的李鴻章對高高在上的中央集權趨之若鶩,他那舉國集權化的意圖也未被人們發覺。雖然李鴻章聲明,要以身作則,進行大力改革。但是他手下的陸軍、要塞、艦隊、兵工廠和軍事學校,無一不是地方性的。

中日戰爭,實際上李鴻章一個人與日本的戰斗。與南部軍隊和南洋水師相比,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并不缺士氣,他們缺少的是軍費支持。舉個簡單的例子,李鴻章之所以在旅順及威海衛建立軍事基地,主要是為了借此享有特殊的待遇,及戶部發放的財政支持。

如果說李鴻章的海軍是地方性的,那么他的陸軍便是區域性的。與其他總督一樣,李鴻章在進行部隊編制時沿用了國家的老傳統。讓人惋惜的是,從他的平生記載中,我們看不到他曾做出任何行動,去打破保守體制一一即面對西方列強時,能組織起一支像樣軍隊的體制。我們難免產生疑問:高瞻遠矚且明光敏銳如李鴻章,為何會淪為一成不變的體制下的奴隸?

憑借著他的智慧,應該可以意識到,這種體制在天翻地覆的時代是不合時宜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財政一一決定一切的基礎因素。封建的家庭體制,是地方行政體統的來源。

因此,在核心處,這種體制就存在著弊端。在這種地方體制下,李鴻章有能力(且做到了)為親友、黨羽及同鄉們提供職位。即使是仿照西式訓練法的部隊,士兵們也大都來自安徽,且由李氏家族的幾位成員擔任軍官。例如,北洋水師的司令官,便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幾位有著海外教育背景的軍官,卻來自福建(不得已下退而求其次)。1890年,在瑯威里離職后,混亂的軍紀導致了部隊的紛亂,這也讓日本抓住了機會,一舉鎖定勝局。

對于這一體制的認可,意味著李鴻章對合理軍事原則的拋棄。體制的弊端,讓親屬及黨羽們謀取了大量的利益。與此同時,他們難免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給軍隊制造實力強勁且目標明確的假象。

至于徒有表面的強大被戳穿時的慘狀,歷史給出了明證。在那些效忠于李鴻章的歐洲人看來,官場的腐敗是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在不可一世的軍隊于戰爭中不堪一擊后,作為腐敗事業的知情人與領導人,李鴻章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之所以會失敗,與他領導的體制有關,也與他本人脫不開干系。

從李鴻章以軍事首領的身份贏得榮譽的時期,一直回顧到他與戈登并肩作戰的日子,我們會發現:他展現出的才華,符合人們對官僚學者的期待一一他充滿智慧,戰略才華過人,善于避開風險,文學造詣出眾,忠于職守,善于在會計總監的職位上運籌帷幄。

李鴻章坦言,他始終與戈登處于敵對狀態。原因就在于,戈登每每提出發放糧餉的要求時,李鴻章都在極力逃避。而作為另一名杰出的軍事人才,白齊文也與李鴻章因此發生了爭執,并最終歸順了敵軍。

在對幾名叛軍首領實施暗殺時,李鴻章表現出的東方式戰爭觀與緝拿白齊文時無異(死活不論),這一點并未因與英國軍官的來往而有所改變。雖然有著獨到的政治策略與遠見,但是在軍事眼光上,李鴻章與同僚張之洞(注2)一樣原始而粗淺。他的認識,符合明朝的軍隊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身背弓箭,帶著駭人的面具對敵人進行恐嚇。

攻打捻軍時(1866一1867年),命運之神又一次站在了李鴻章這邊。1865年,捻軍已將僧格林沁打敗,挫敗了曾國藩于山西及湖北將他們擊潰的計劃。事實上,他們是太平軍的分支。在長江流域被清廷平定后,他們便分散開來,以小股游擊隊的形式繼續戰斗。

即使面對這些戰斗力羸弱的游擊隊時,李鴻章也會盡量避免與對手直接交火。他采取的方針,是將捻軍圍困于地勢不利之地,切斷其給養路線。在將捻軍驅趕進毗鄰的幾個省份后,李鴻章通常會責成地方政府鎮壓捻軍,否則需進行賠款。

不過,在上奏的公文中,李鴻章大肆渲染了征戰之辛勞與敵軍之強大,并著重提到了財政的短缺。也正因如此,李鴻章被中國學者們奉為楷模,他不堪的軍事指揮能力也由此可見一斑。

遠超同時代人的政治素養與戰略遠見,讓李鴻章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人的領導下,軍隊絕非列強的對手。因此,他大膽地在軍校啟用了外國教官,在要塞、兵工廠和造船廠啟用了外國專家,公然與保守觀念為敵。

誠然,作為海陸軍的管理者,李鴻章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便在這里。雖然同僚們仍是昏庸而盲目的,但李鴻章已做出了表率。依托于外國人的幫助,李鴻章開始英勇無畏地展開計劃。

1870年,在以直隸總督的身份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戰斗力較強的漢族部隊時,李鴻章本可以吃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老本而無所作為。不過與華爾、白齊文和戈登的交往,讓歐洲的兵法在他腦海生根。南京兵工廠的建立,也讓他收獲了許多經驗。

從那以后,李鴻章便開始依照西方模式,開始重組總督標兵,并開始了北洋水師的建立。每每提及自己的政策,他會向朝廷解釋,之所以雇傭外國顧問并引進西方設備,是為了讓中國在外強侵略時組織起有效防御。既然日本已經借此加強了國防力量,那中國為什么不可以?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的目標切實可行,其理由也有據可依。彈指之間,二十五年的時光悄然逝去,他付諸心血的事業不僅沒能取得成效,反而趨于非法化。原因就在于,貪污腐敗給海陸兩軍的宏圖偉業蒙上了陰影,李鴻章最終落個聲名狼藉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

對于李鴻章于1870年至1894年間的諸多重組及改革措施,我們無需再次論述。從表面來看,這些措施都成效頗豐。在瑯威理上校的領導下,北洋水師(包括兩艘鐵甲艦、六艘巡洋艦及不少輔助戰艦)已經初具規模,開始向強大水師的目標邁進。

在馮漢納根先生(李鴻章可信賴的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旅順口、大連灣及威海衛的海軍要塞完成了建立與裝配,看上去仿佛固若金湯。人們當時的普遍看法時,李鴻章以西洋方法訓練的軍隊,與任何一支列強軍隊相比都不落下風。

但事實是,雖然北洋水師表面上無比強大,只有那些窺探到其內在的人才明白,在權宜之計與故弄玄虛之下,這支艦隊實則不堪一擊。以羅伯特赫德爵士與德璀琳先生為例,由于對軍事一無所知,那些平易近人而又樂觀向上的顧問被李鴻章的表面工程蒙住了雙眼。不過,掌握著核心技術的專家們,特別是李鴻章手下的那批人,都清楚地知道:這項關乎李鴻章的名譽與中國的安危的浩大工程,已爛到了骨頭里。

我們不妨先將目光投向海軍:北洋水師的建立,標志著20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在1886年,軍艦的數量刷新歷史,部隊的運轉效率也于1890年達到巔峰。1891年,北洋水師在丁提督的率領下造訪日本,并給島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之后,日本也開始為海軍建造大量艦船。中國海員(以山東人和浙江人為主)的干練與遵紀,早已在民眾中有口皆碑。李鴻章對沿海海防三年一次的視察中,最讓人們稱道的魔鬼魚一次(1893年)。

當時,李鴻章的豐功偉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贊譽。四處龍旗招展,槍炮鳴禮,歡迎著總督的檢閱。無論是在要塞與軍校,或是在鐵路與碼頭,他的戰船與槍炮都被擦得油光锃亮。這一切,都給以賓客身份前來參觀的同僚奉天巡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此歡喜不已的,還有太后慈禧。不久之后,李鴻章就被賜予了三眼花翎,這也是漢族官員所能得到的較高榮譽。李鴻章對于水師的"強大"絲毫不加掩飾,而且動用了不少"自己人",致使媒體上下對此表達了一致的認同。

就在李總督如日中天之時,陰云已于地平線上悄悄聚攏,給他光明的前途留下了陰影。在離開成功的手工藝展覽會后,李鴻章陷入了無邊的贊譽與感激,這讓人們不得不感嘆,這位老官僚有多么自欺欺人。

對于偽造出的輝煌,李鴻章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認同呢?李鴻章的爪牙,遍布甲板、辦公室之類。而這些人,無一不是奸詐貪婪之徒,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出賣著國家的前程,來為自己謀求利益。

在三名福建艦長的陰謀下,瑯威理少校及其下屬英國教官被迫辭職。諸如此類導致軍隊腐化的陰謀,有多少是李鴻章親身參與的?而這些被默許的陰謀,有多少是因為他精力衰退所致?

在對事實進行樂觀了解后,我們的結論是:這一毀滅性的災難,應由李鴻章負主要責任。哪怕外國顧問的能力過人,李鴻章也不愿將權力交由他們掌管。也正因如此,在得知瑯威理堅持要與丁提督共同掌管艦隊后,李鴻章便在協議的簽訂中略施小計。

直到丁提督臨時缺席,瑯威理才意識到,自己的職位(與戈登一樣)不過是個空銜。作為陰謀的三個策劃者之一,劉總兵意圖將瑯威理拉下馬。于是,在他提出了接管整個艦隊后,立即得到了李鴻章的支持。

擺脫了洋人的束縛后,三位艦長(林泰曾、劉步蟾與方伯謙一一均為福建人)開始將海軍作為取之不盡的聚寶盆。其結果,自然是毀滅性的。在各供給部門脫離了嚴格的監管后,便迅速地走向了腐敗。參加戰爭的最終目標,被領導者們拋在了腦后。

有趣的是,他們一方面憑借著李鴻章的和解外交來維持時局的穩定,一方面又從"虛構"的強大水師背后瓜分著利益。四年的時間,足以讓北洋水師徹底腐朽。對于這一點,日本人早有預判。

作為改良派領袖康有為的朋友,廣東人林文慶曾于1900年所著文章(注3)中指出,瑯威理的辭職,也從另一方面解釋了中方所有計劃最終宣告失敗的原因。在他看來,外國專家與本國昏庸軍官間的摩擦,學生與軍官們過低的薪水,腐敗的裙帶關系及錯誤的策略,都導致了中國采取的西方海陸軍體制的最終失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對國人的包庇與隱瞞,林文慶并沒有將官員的虛偽列入失敗的原因之類。

……

媒體評論

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清史稿·李鴻章傳》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

——梁啟超

大清帝國中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

2014-11-18 13:42: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比較滿意的一次購書,速度比較快,包裝也結實,沒有損毀現象

2015-09-09 22:28:34
來自沐沐媛**的評論:

當當的書籍從來都是很好地,雖然暫無時間看,但只要擺在家中就會感到“知識就是力量”,愛書人支持買書,不僅是對文化事業發展的貢獻,而且自己也獲得了收益。發貨的速度還是很快,當天買的當天都可以收到。沒有破損包裝精致。

2015-10-22 16:53: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1

2015-12-31 11:40: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лл

2016-06-20 01:03: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是正版,一直很支持。

2016-09-01 15:25: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印刷很好,性價比很高!整體感覺很不錯!

2016-10-24 16:57:53
來自師大書**的評論:

很好

2016-11-12 23:31:42
來自走***9(**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3-26 10:58:4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研究中國史的好資料

2017-05-31 16:54:01
來自d***g(**的評論:

看到了真是的李鴻章,非常好。

2017-06-21 12:14:3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配送也挺快的

2017-07-12 22:53: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剛才閱讀了,從外國人的視角來評價中國的歷史名人,確實獨辟蹊徑,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十分不錯!

2014-11-19 21:59:2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