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圖書
人氣:63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物述說歷史,眼睛發現文明 發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解讀文物自身的價值 17件文物精品串聯起中原腹地的古老文明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博物館學  
  • 作者:[武瑋]主編,[向祎]、[張俊儒]、[劉丁輝]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華館藏鎮館之寶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15339207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1
  • 印刷時間:2016-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書中介紹了河南博物院17件國寶級文物精品,展示了河南古代歷史為輝煌的文化藝術及科技成就,再現了中原地區的文明進程與文化成果,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絢麗多彩的中原文化。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每件藏品都有自己的性格氣質,或豪邁奔放,或溫婉恬靜,或鋒芒畢露,或內斂守拙,這些特質每件藏品自身塵封的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記憶密切相關。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也正是通過一件件文物串聯在一起,并更加鮮活生動。

編輯推薦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傳承祖先成就和光榮

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作者簡介

武瑋: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戰國秦漢考古。

向祎: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張俊儒: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要從事夏商周青銅器的研究與鑒定。

目錄

1.九千年的絕響——賈湖骨笛

2 鎮國神器——杜嶺二號方鼎

3 戰神的酒器——婦好鸮尊

4 西周角——父乙角

5 西周邦交禮節的見證——"匍"雁銅盉

6.組佩儀制顯君威—— 七璜聯珠組玉佩

7 黃國美玉遠古風——青玉人首蛇(龍)身飾

8 命運曲折的靈動之作——蓮鶴方壺

9 承載千年謎團的春秋水器——夔鳳紋鑒

10 中國美的青銅重器——云紋銅禁

11 華貴神秘的楚銅器——青銅神獸

12 承載千年之謎的食具——鑄鑲紅銅龍紋方豆

13 的漢代諸侯王墓壁畫——四神云氣壁畫

14 漢代中原的高樓建筑——漢七層彩繪連閣陶樓

15 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漢袁安碑

16.一代女皇的投龍金簡——武則天金

17. 瓷器皇冠上的明珠——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在線預覽

命運曲折的靈動之作——蓮鶴方壺

制造年代: 春秋(前770?前476)

外形參數: 通高117厘米,口長30.5厘米,口寬24.9厘米

出土時間: 1923年河南省新鄭李家菜園鄭公大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別藏有一件蓮鶴方壺。這兩件蓮鶴方壺原本是一對,它們碩大的器形、優雅的曲線、純熟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尤其是盛開的蓮瓣之中挺立著的展翅欲飛的仙鶴,清新雋永,令世人嘆為觀止。

兩器造型紋飾相同,唯尺寸少有差別。皆分蓋、身兩部分。

蓮鶴方壺蓋整體似一方形花冠,子口,折邊周圍裝飾10 組雙層的鏤空蓮瓣,蓮瓣圍簇的中央是可獨立分開的蓋頂;蓋頂為長方形素面的銅板,正中央站立一只仙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翅高展,引頸欲鳴,頗有清新自由、輕松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蓮瓣下蓋寬邊四周裝飾8個粗壯的蟠夔紋圖案。

壺身整體呈橢方形,母口。口部素面寬帶 ;長束頸和垂腹滿飾交錯盤繞微微突起的蟠螭紋,蟠螭身體用陰線勾勒出代表各部位的紋飾 ;頸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大冠回首、聳肩彎腰、翹臀卷尾、前立后蹲的龍形耳。龍身滿布不規則的鏤孔,龍前腿內套接一可活動的扁圓環。頸部前后兩面的中間部位各裝飾酷似龍形的扉棱,垂腹四隅各立一小獸。小獸雙角彎曲外撇,角頂像盛開的四瓣小花。獸首側扭,聳肩彎腰,翹臀卷尾,四肢彎曲,雙翅與脊羽上揚,欲飄似飛,十分靈動。壺底,橢方形圈足,圈足四面各裝飾兩個對首的小獸,小獸的形象和垂腹四隅的小獸神態相似。圈足外撇并下折出寬邊,寬邊滿飾細密的蟠虺紋。圈足下接承載壺身的兩龍,龍首高昂,側頸仰視,龍角曲折外撇,雙耳后張,雙唇外卷,長舌上勾,龍體聳肩翹臀,彎腰卷尾,四肢蹲臥,似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

蓮鶴方壺被專家視為春秋時范鑄青銅技術中分鑄法的典型代表。龍形雙耳、四隅小獸和兩龍形扉棱皆是壺體鑄成后再利用榫卯原理套接而成,而蓋上蓮瓣和器下雙龍則是分別鑄成后通過焊接技術達到連為一體的目的。

蓮鶴方壺造型宏偉、形象生動、鑄造精湛,特別是以寫實的手法,將植物與動物裝飾于壺體,使立鶴走獸靜中有動,突破了商周時期青銅器以神秘、靜態的威嚴怪獸做裝飾的嚴肅、靜止的格調,給人以清新俊逸的印象。蓋上的蓮鶴裝飾更為以往所未見,充分反映了春秋時期金屬工藝的新風貌。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變革時期的革新精神。此壺被確定為春秋時期鄭國宗廟祭器。

蓮鶴方壺稱得上是當之無愧馳名中外的國之瑰寶。

然而,這對令人嘆為觀止的蓮鶴方壺,它們的發現、收藏和流傳,卻有著曲折傳奇的經歷……

石破天驚,國寶重現

早在 2300 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市南郊的新鄭還是鄭國的國都。公元前 375 年,韓國軍隊把新鄭團團包圍,新鄭城下,旌旗招展,號角齊鳴,在韓國大軍的強大攻勢下,鄭國很快就滅亡了。之后,過了 140 多年,到了公元前 230 年,韓國又被強大的秦國消滅,新鄭這個都城被廢棄了,昔日繁華的鄭韓故城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隨著時光的流逝,朝代的變遷,曾經發生在鄭國的往事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1923 年,石破天驚,世人的目光被偶然發生的事件吸引到了新鄭市李家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一年 8 月,鄉紳李銳家的菜園由于干旱,蔬菜已經打蔫,李銳決定在菜園里打一口井。

李銳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家菜園的下面就是當年鄭國的大墓,大墓里安睡的是鄭國國君。李銳挖井竟挖出了不少青銅器,大致一看有數十件之多。看著眼前琳瑯滿目的寶物,李悅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防止他人獲知消息的戒備之心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他隨便挑選了其中一件大型的銅鼎和兩件中型的銅鼎賣給了許昌富人張延麟,獲得八百余金。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李銳挖井獲寶,出售得了很多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到了新鄭縣知事姚延錦的耳中。姚延錦來到李家查看情況,并阻止李銳繼續挖井尋寶的行為,李銳不聽,反而挖得更起勁了。說來也巧,恰逢此時,北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云鶚來新鄭巡訪,聽說了李銳挖寶的消息,他馬上出面阻止,同時對挖出的國寶進行收繳,他還命令副官陳寶昌和參謀王燦章共同監督剩余的發掘工作。

9 月 5 日,井內又陸續出土銅鼎 6 件、銅洗 1 件、銅镈鐘 3 件、銅甬鐘 17 件、銅方壺 4 件(蓮鶴方壺和龍耳方壺各 2 件)、銅浴缶 1 件、銅罍 1 件、銅圓壺 2 件、銅簋 4 件、銅簠 4 件、銅舟 2 件、銅匜 1 件、銅方盤 1 件(王子嬰次爐)、銅圓盤 1 件、碎銅片 540 塊。

9 月 7 日,出土銅鬲 3 件。

9 月 9 日,挖出銅獸形尊 1 件、銅匜

2 件、銅舟 2 件、銅圓盤 1 件、小銅鼎 1 件、銅壺蓋 1 件、銅鎮墓獸 1 件、銅立鶴 2 件(蓮鶴方壺蓋頂)、碎銅片 44 塊。

挖掘工作繼續進行,但面積擴展至 10余丈,向下挖掘到 3 丈多后到達生土層,四周探尋,又得銅盤、獸首銅匜、夔耳銅舟、銅敦、銅甬鐘、銅殳首、銅鐓、銅車、扁銅鈴、銅飾件、銅矛各 1 件,銅戈 2 件,銅環 4 件,碎銅片 35 塊,陶壺 1 件,陶豆 4 件,貝貨317 枚,貝片 7 塊,蚌鋸 1 件,獸牙 23 顆,碎骨 3 塊,玉玦 5 件,環紋玉器 2 件,玉片 2 片。

對于如何處理這批珍貴文物,靳云鶚的態度十分明確 :

鐘鼎重器,尊彝寶物,應該歸于公家。

靳云鶚的義舉博得了一片贊揚聲,當時的河南省議會致函靳云鶚 :

公道主張,至深欽感,肅此鳴謝。

經再三確認已無文物遺留后,挖掘工作遂告結束。隨后又以李銳賣鼎時的收回了許昌張延麟手中的 3 件銅鼎。至此已獲得銅器 89 件,碎銅片 635 塊。靳云鶚派人把挖出的文物統統裝上車,武裝押運到省城開封,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由所長何日章妥善保管。

文物運抵開封時,城里城外張燈結彩,男女老少沿途歡迎,氣氛異常熱烈。河南古物保存所鄭重其事地接收了文物。河南古物保存所就是現在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鄭公大墓出土文物,也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收藏。

事后不久,靳云鶚在出土大量古器物的地點立"河南新鄭古器出土紀念之碑"一通,紀念此事。此碑現保存于河南省新鄭市博物館中。

然而,碑文中記述李家菜園出土器物全部歸公并不與事實相符合,李銳當初并沒有把所有古物全部交給靳云鶚,而是藏匿并出售了一部分。后來古物保存所所長何日章又探訪過園主李銳,并尋得下頜骨 1 塊、獸牙 1 顆和顱骨數塊。到了1925 年 2 月,河南督辦胡景翼在開封城隍廟后街的王氏宅院又搜查到李家菜園出土的銅鼎 4 件,王家另藏匿了 1 件甬鐘。直到 1927 年,王家因為此器訴諸公堂后,被河南省司法廳沒收。何日章獲知后,經過和司法廳極力交涉,終將王家藏匿的甬鐘收歸古物所保管。此后,再未有李家菜園出土的古物收歸。但我們并不能說這就是李家菜園出土器物的全部,因為從已知的春秋時期墓葬隨葬器物組合特點來看,新鄭李家菜園出土的古物仍存在失落民間的可能。

輾轉流離,雙壺分飛

鄭公大墓出土文物運到開封后,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推薦山東的兩位技師將破碎的大部分銅器進行了修復。以當時的河南博物館館長關百益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對這批文物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著錄,出版了4 部有關的專著和圖錄,一時名聲大振,時人稱之為"新鄭彝器"。

1937 年 7 月,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華戰爭開始。為了保護國寶,防止日后日寇劫掠,經過當時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館選取館藏珍貴文物 5678 件,拓片 1162 張、圖書 1472 冊裝載 68 箱,其中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新鄭、輝縣以及安陽出土的青銅器就達 34 箱。于 11 月24 日由河南省政府委員凌孝芬、河南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惜時和雷蔭堂帶領保安隊 10 余人從開封押運文物西行入鄭,然后南下輾轉 3 日抵達武漢,將文物暫存法租界內的福煦大將軍街 3 號(今武漢沿江大道的蔡鍔路)。

1937 年 11 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文物隨后運入四川。河南博物館和河南省政府幾經商議,認為保存在武漢的文物還是運送到重慶更為安全。1938 年 9 月,河南省政府委派胡石青、郭豫才、曲興云等趕赴重慶尋找文物儲存地點。在此國難關頭之際,承蒙多方援助與協調,終于在 11 月 7日,中央大學同意租借磁器口的校區作為儲存河南文物的場所。11 月 28 日,已經從漢口乘客輪出發 52 天的河南文物到達重慶。兩日后運至磁器口中央大學校區保存,河南博物館留張克明、裴明相留守看管。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后不久就爆發了內戰。保存在重慶的河南博物館文物一直沒有機會被運回河南。內戰結束之時,國民政府在倉促撤離臺灣之時仍不忘保存在重慶的中華國寶,包括部分新鄭銅器在內的河南存渝文物 38 箱,共計文物 5119 件、圖書 1450 冊被運抵臺灣。剩余文物則在 1949 年重慶解放后由重慶軍事管理委員會封存。

195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指令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員會派趙全嘏同中央文化部代表唐蘭、盧少忱前往重慶,接收保存在重慶的文物。其間文化部的代表挑選了河南存渝文物中的新鄭、輝縣兩地出土的青銅器 51 件調往北京,其中的一件蓮鶴方壺就包括在內。調往北京的文物分別收藏于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剩余包括另一件蓮鶴方壺在內的文物則順利運回河南省博物館。40 多年后,為了支持深圳的文化建設,河南省博物館將已經面世 80 載的兩件新鄭李家菜園出土的銅器調往深圳博物館。至此,1923 年出土的新鄭文物被分散保管于兩岸四地的 5 個博物館中。蓮鶴方壺運回河南省博物館后就被奉為鎮館之寶。

1977 年 1 月,河南省博物館鑒定組安金槐、郝本性等鑒定其為一級品。

1984 年,河南省博物館制作了蓮鶴方壺紀念章。

1987 年,為紀念河南省博物館建館 60 周年,發行用蓮鶴方壺圖案制作的紀念幣。

1992 年 10 月,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朱家溍、杜 松、郝本性、孫會元等 10 余名專家鑒定,將其定為國寶級文物(一級甲)。

1993 年 8 月至 11 月,作為《東方文明瑰寶展》展品,赴丹麥王國展出。此后,蓮鶴方壺再未走出河南博物院的大門,成為國家嚴禁外出展覽的國寶文物之一。

2006 年,在河南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的多次協商努力之下,"國之重寶——蓮鶴方壺特別展"得以實現。4 月 28 日,分離半個多世紀的這對姊妹終于并肩站在了家鄉河南博物院的專設展廳之中,接受世人的凝視。然而,幾個月后,這對姊妹不得不再次面對分散兩地的命運安排。

巧奪天工,時代絕唱

壺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也是重要的青銅禮器,自商代早期就已有之,一直沿用至漢代或更晚,主要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曾有"清酒百壺"的記載,所指的便是這類器物。其造型多種多樣,有方壺、扁壺、圓壺、瓠形壺等,蓮鶴方壺就是東周時期的代表器物。

蓮鶴方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樣式,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頸兩側用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飛龍,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似乎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構思新穎,設計巧妙。方壺通體滿飾蟠螭紋,這些蟠螭紋相互纏繞,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種總體上的動態平衡。

壺上物像眾多,雜而不亂。神龍怪虎,神態各具。當然,方壺裝飾為精彩的乃是蓋頂仰起盛開的雙層蓮瓣,以及佇立蓮瓣中央的一只立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翼舒展,引頸欲鳴,表現出清新自由、輕松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無數觀賞者為之傾倒。

蓮鶴方壺構圖極為復雜,造型設計非常奇妙,鑄作技藝精湛,堪稱春秋時期青銅藝術的典范之作。

蓮鶴方壺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銅器藝術在春秋時期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郭沫若指出 :蓮鶴方壺的藝術風格已迥然有別于殷商、西周,在蓋頂蓮瓣中心立一張翅之鶴,全然超出了西周以前神秘凝重的氛圍,顯露出清新的氣息。郭沫若以極富文采的語言,稱道:

此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躊滿志,睥視一切,踐踏傳統于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

可以看出,郭沫若所描述的,既是指蓮上之鶴,又是對春秋時代青銅禮器總的風格與趨向的歸納。當此之時,舊的禮制迅速崩潰,新的觀念正在形成。表現在青銅藝術上,則正在開創一代新風,所以郭沫若先生說蓮鶴方壺"乃時代精神之象征",標志著中國藝術風格的一個新開端。

撲朔迷離,墓主成謎

根據現有器物和前人著錄的記載,新鄭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有青銅容器、樂器、車馬器、兵器、雜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規模之大、等級之高,無疑應為某一代鄭公之墓。

那么這座大墓的年代是什么時間?墓主人又是哪一位鄭國國君呢?

雖然李家菜園的鄭公大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由于當時大墓的挖掘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古發掘,加上墓中出土器物上幾乎沒什么文字材料, 青銅禮器幾乎沒有刻鑄銘文,因此要確定大墓的年代和主人,有相當大的困難,因而墓中有銘的王子嬰次爐便成為考釋墓主與年代的為重要的參照。

青銅爐上鑄有 7 個字的銘文,據考證為"王子嬰次之燎爐"。這些銘文為考證大墓的年代提供了的文字資料。然而,這 7 個字的銘文卻引來持續幾十年的爭論,至今尚未停息。

爭論之一 :器物究竟為何用?

此爐為何用,關鍵在于銘文第六字的釋讀,目前多數專家認為此字為"燎",燎爐即今之火盆,是燎炭取暖的用具 ;但也有專家認為此字也很可能為"炒",炒爐是用以煎熬之爐,則為炊具。

爭論之二 :器主與墓主身份?

早在 1924 年,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就指出 :銘文中的"嬰次"應是文獻記載中的"嬰齊",也就是楚莊王之弟、楚國的令尹子重,《春秋》等文獻稱之"公子嬰齊",而楚人自稱為"王子嬰齊"。那么楚國令尹子重的器物何以會出在新鄭呢?王國維認為,這是由于晉楚鄢陵之戰時,楚軍戰敗逃遁,所以才會將此器遺留在鄭地。如果照此推測,那么新鄭大墓就應當是葬于魯成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75 年鄢陵戰役之后。當時鄭國的國君是鄭成公,所以新鄭大墓的墓主有可能是鄭成公或者是鄭成公以后的某一代鄭公。

針對王國維的觀點,郭沫若先生于 1932 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郭沫若主張"王子嬰齊"應是鄭公子嬰次,新鄭之墓當成于魯莊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 680 年后的三五年間。墓中殉葬器物至遲亦當做于公元前 675 年。

此外還有人提出新鄭大墓的年代應晚至戰國時期。1965 年郭寶鈞先生根據有關考古資料,提出李家樓大墓的年代不可能早到春秋早期,認為還是王國維的說法較為正確。后來其他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王子嬰次"應是楚令尹子重,新鄭大墓可能為卒于公元前 571 年的鄭成公或卒于公元前 566 年的鄭僖公,即在春秋中晚期之際。

不過,近又有研究者指出,鄭成公在位期間,鄭國之國勢能否與新鄭器群之宏大規模相稱。鄭成公在位的14年間,鄭國內憂外患頻繁。在這樣極度混亂、國力極為衰弱的背景下,鄭成公是否有實力以如此規模的青銅器入葬,實在可疑。而鄭成公之后,鄭僖公在位只有 5 年,而且是一個弱君,為子駟所殺,所以也不能與新鄭器群之規模相稱。

鄭僖公之后,鄭簡公(前 565 ? 前 530)即位,名相子產輔佐執政,鄭國對外兩親晉楚,對內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和財富,國力增強。從國勢的角度來看,只有鄭簡公在位之時的鄭國國力,才能與新鄭器群的規模相匹配。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則新鄭大墓的墓主當為鄭簡公,其年代下限當為公元前 530 年。

目前比較接近正確的結論應該是 :墓主有鄭成公和鄭簡公兩種可能,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公元前 571 年,下限不晚于公元前 530 年。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不驕不**的評論:

圖片如果用銅版紙印就更完美了!

2016-08-08 22:28: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2016-11-08 12:01:51
來自2012開**的評論:

和浙江館一并收的,了解河南中原腹地的歷史,正好趕上國博展出。

2016-04-15 09:00:5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