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編著的《梨園趣聞錄》分為德行、勵志、詼諧、機智、辛酸、名利、怪異、拾遺等八個篇章,一百多篇小文章,梅蘭芳、譚鑫培、程長庚……各路戲劇大家生平趣事,每篇幾百字,以趣事帶出知識,以段子文化普及梨園文化。言淺意深、詞簡情深、由淺入深地談論梨園掌故,且行文暢快,一瀉千里,操縱自如。
天長日久,集腋成裘,共得一百多篇小文章,編成《梨園趣聞錄》一書,這是作者王向陽作為一個戲曲界的義工,所盡的綿薄之力,獻上的一瓣心香。每篇小文章大多只有四五百字,短小簡潔,通過梨園行的趣事、軼事和發人深省的時事,說的大概就是近百年來梨園行的趣聞、軼聞、奇人、好人、壞人和不好不壞的尷尬人,配以劇照,以適應快讀時代讀者的審美趣味和閱讀習慣。
一九六八年生于江南的一個千年古鎮——浙江浦江鄭宅的一戶木匠人家。一九八六年游學杭州,一九九三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后一直供職于傳媒界。愛好古典詩詞、傳統戲曲和現代散文,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員。著有鄉土散文集《戲劇的鐘擺》、《六零后記憶》(郵箱:xwl.tt@163.com)。
德行
程長庚讓新娘
梅巧玲為偷鐘的下人掩飾
許德義自己打自己
梅蘭芳救助冒名賣假畫者
難道尚小云家經常有喪事
袁世海主動攬過
傅全香與戲迷的遺照合影
兩個省主席,不如一個常香玉
王芝泉家的飯店生意不錯吧
裴艷玲敢給工宣隊長貼小紙條
青龍刀嚇走上海"小癟三"
勵志
汪笑依:汪桂芬笑話我
李萬春臺上臺下齊"斬子"
袁世海"后臺狗不理"
徐玉蘭為了學戲躲進棺材
筱文艷練功入迷驚起—對鴛鴦
厲慧良將"勞改"藝術化
常香玉的鞋為什么早上大晚上小
徐天紅和公雞比高低
王文娟主動要求演死人
新鳳霞練功把褲子都跑掉了
關肅霜躲在墳堆里練功
胡芝風是大學生小徒弟
趙葆秀"罪有應得"練真功
雜拌的好處
不能面授,只得函授
歪頭的頭肩花旦
"十字街頭黃牯叫"是什么意思
機智
余三勝連唱幾十個"我好比"
假皇帝還有座,真皇帝哪有座
"金麻子"戲督軍
有人夜半偷聽余叔巖吊嗓
金少山《連環套》里串演《敬德裝瘋》
侯喜瑞在麻將桌上學戲
將錯就錯"麒麟童"
譚富英聽譙樓打九更
李玉茹急中生智補漏洞
你就是個王爺,也得給我滾出去
武松為何只穿一只衣袖
蕭恩腳底下穿的是什么鞋
綠珠墜樓裝死只為一睹佳人芳容
薛平貴體形瘦小,王寶釧高頭大馬
"婁阿鼠"救場
賣燒餅的"許褚"智斗吃戲飯的"曹操"
一個誆來的婺劇小生
一出《滾燈》救了場
半小時的《磨豆腐》磨了一個半小時
詼諧
你父不如我父,我子勝于你子
慈瑞泉受譚家祖孫三世"打罵"
裘盛戎誤場反賞一千五百個肉包
要是張君秋成氣候,我把閨女聘給他
您早點把我殺了吧
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
到底是你醉了,還是馬醉了
陰間的賭博比人間還厲害
"奚小人兒"跺門檻
給小偷"練"功
觀眾不讓李秀英"死"
"小孩爺爺"不會老
左手肉,右手屎
一個"小和尚"背了五十多個"小尼姑"
趙匡胤:你我就此"撒喲那拉"
上吊嘛,嚇得尿都出來了
名利
先演《借趙云》,還是先演《九龍山》
金少山俞振飛雙掛三牌
郝壽臣演戲明碼標價
小花臉掛頭牌勿來三格
將相和》中的"將相和"
躺著、坐著和站
辛酸
慈禧太后杖責宋朝奸相歐陽芳
寧愿挨打,不愿罰俸
曹錕先禁后演《捉放曹》
余叔巖的一只鼻煙壺換來一套刀法
唐韻笙戲好卻挨罵
趙燕俠的戲是父親"打"出來的
吳雙連與"吳雙蓮"
狗剩臨終當"皇帝"
喝了一碗粥,帶回—席酒
"豆腐花旦"的傳奇
餿氣豆腐爛冬瓜
睡在棺材里暖和多了
"王連舉"誤把圍巾作繃帶
怪異
汪桂芬臨陣脫逃
蓋叫天把水牛、駱駝牽上臺
言菊朋妝前洗鼻孔
孫權怎么爬著上場
"娃娃"何必要加"白"
男鐵頭不敵女鐵頭
御封的倒霉蛋
拾遺
余三勝"難""藍"不分
譚鑫培臺上唱寄子,臺下哭兄弟
楊小樓:問問后頭,我吃飽了沒有
楊寶忠醉拉胡琴如有神助
俞振飛出場前寸步難行,上場后健步瀟灑
葉少蘭:霍元甲打不過的戲曲演員
從想九宿到想九霄、響九霄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爛筆頭還靠好記性
希臘皇帝穿龍袍
昆劇、婺劇、甌劇"三會串"
程派青衣,老黑好聽莫常唱
里面的梨園故事,很簡潔,很生動,很有趣。
看著戲曲段子,笑得前仰后合。
這本小書對梨園界的許多著名角兒各方面的趣聞進行了匯集,作者從德行、勵志、詼諧、機智、心酸、名利、怪異、拾遺等八個方面收集了一百多篇短文,言簡意賅,是很好的段子文學。值得欣賞。
看完《最喜小兒無賴》后,就喜歡上王向陽的文風,平實不失幽默。對傳統戲劇越劇京劇黃梅戲有興趣,這書挺好的。
戲曲段子,令人捧腹,發人深省。推薦。
短小精悍,幽默風趣,100多個段子,令人解頤。
好書
這個封面很有氣勢。
有趣、深刻、簡約,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