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軍史名家章騫生前編訂遺作。國內海權思想前沿,充滿新奇、深度的世界海軍歷史。全書分為海權與戰略、戰史隨筆、日本海上自衛隊研究三部分。
已故軍史名家章騫生前編訂遺作。國內海權思想前沿,充滿新奇、深度的世界海軍歷史。
章騫,字德淳,生于上海。曾就職上海圖書館、上海美國問題研究所。最初以“”寶劍橡葉騎士“之名涉足網絡。出版《無畏之海——及時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世界海軍史探奇》《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等著作。
各國海權興衰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幕,海洋這個曾經讓人視為天塹的屏障,轉而成了具效率的通衢大道。于是,英國思想家培根在評價伊麗莎白時期的戰爭之際,就曾留下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可以根據意愿,自由控制介入戰爭的程度。”的話語。
那么,是否是要想成為強國,就必須取得海權呢?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上海上力量的興衰。曾經有過不少顯赫一時的海上力量。這其中,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則相對而言保持了較為持久的生命力,甚至于形成了一個在其治理下的和平時期。
海上力量的先驅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中率先揚帆遠航、在海外建設殖民地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國還曾在1494年6月7日簽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規定兩國以位于佛得角群島以西,大約是西經46度37分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其西歸西班牙,其東歸葡萄牙。
西班牙和葡萄牙可謂是歐洲海上力量的先驅,但是這兩支力量存在著各自的弱點。首先西班牙雖然在當時實力最為雄厚,但是他開拓殖民地不過是為了攫取金銀、獲取農莊、傳播天主教,其國家形態也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這一切都阻礙了西班牙社會的發展。
而葡萄牙的海上力量雖然重視貿易,但維系葡萄牙經濟命脈、促成葡萄牙海上帝國繁榮的東方商貿從1514年以后,都是由葡萄牙王室壟斷的。其進出口商品的集結和銷售,以及負責保護這些商貿的軍隊招募,都是通過國王任命的殖民地督察官來執行。私人如果想要從事東方貿易,則需要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和手續才能頒發執照,并課以三成的重稅。也正是因為如此,走私的問題也屢禁不止。同時葡萄牙的經濟發展沒有能夠形成與其海外力量相匹配的海軍,因此,葡萄牙的貿易據點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手,就無法得以維持。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大海,分別從殖民地攫取金銀、開展貿易的同時,荷蘭、英國和法國開始嶄露頭角。而這些國家從事的海上貿易,是通過成立諸如東印度公司等具有特權的壟斷性公司所操縱。雖然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具有貿易上的壟斷權,但是比起西班牙以及葡萄牙被王室以及宮廷權貴所掌控,情況已經有所不同。這些壟斷公司的經營已經委托給商人,同時為了降低個人資本的負擔以及風險,而后還成立了類似與股份公司的機構。
在這些新興力量面前,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漸喪失了海上主宰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入侵英國的行動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而葡萄牙的海上貿易據點則逐漸被荷蘭驅逐。雖然這兩個國家的海權并未陷入崩潰,但是已經幾乎為新興力量所取代。這些力量中,發展得最為突出的首先是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
“海上馬車夫”的興衰
荷蘭作為獨立的國家并在世界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是從十六世紀開始的,在此之前,荷蘭一直處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在這一期間,荷蘭以商人、漁民為中心組成一種號稱“海上乞丐”的組織,開始對西班牙統治進行反抗,這也成了而后荷蘭海軍的母體。
荷蘭在1609年贏得獨立之后,其商貿和漁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十七世紀上半葉,依托于龐大的海上貿易,荷蘭迎來了其黃金時代,該國擁有的船舶數量居然可以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船舶總數相匹敵。
但是,當時的荷蘭是由七個省構成的聯邦共和國,各省都擁有自己的行政權限,各省之間的利害關系復雜,這事實上對于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是非常不利的。然而,盡管在政治體制上具有這樣的弱點,但是荷蘭的商人們還是非常積極地推進對外貿易,力圖在全世界取得商貿的壟斷地位。
然而,荷蘭不斷上升的商業優勢遇到了強大的阻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商品和航運,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對英國的貿易必須由英國或者是商品制造國的貨船來運輸。此舉是對荷蘭立國基礎的根本性否定,于是英國和荷蘭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
在特龍普、德 勒伊特等名將的指揮下,荷蘭海軍的輝煌勝利偶爾會扭轉政治上的頹勢,但是,這樣的勝利畢竟無法長久。荷蘭的政權缺乏統一的領導,而且不但是英國,其他歐洲國家更是奉行貿易保護的重商主義政策,因此荷蘭基本上是四面為敵。更為麻煩的是,荷蘭與強大的對手法國還在陸上接壤。這樣,更是決定了荷蘭無法一直保持其貿易上的優勢。到了十八世紀以后,荷蘭的經濟開始停滯,無論其工業還是商業,都難以抵御歐洲各國的競爭。到了法國革命以后,荷蘭在法國革命的洪流下更是遭到了滅頂之災,荷蘭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海權可謂是成為了歷史。
疲于兼顧海陸的法國
在荷蘭崛起的同時,法國海上力量也開始興起。而法國的做法和荷蘭相反,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財政大臣科爾貝爾采取的是一種徹底的重商主義政策,嚴格防止金銀外流,并且提高關稅來予以保護工商業,由政府直接掌控經濟產業。這種政策雖然使得法國的國力迅速提高,但卻與英國、荷蘭在經濟處于敵對狀態。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對外戰爭不絕。
科爾貝爾自身也在1669年兼任海軍大臣,通過他的不懈努力,法國的商船隊開始增強,并相應地開始建設強大的海軍。到他1683年去世為止,法國海軍不但實力上幾乎可以和英荷兩國艦隊的總數相匹敵,而且技術上具有優勢,法國海軍一度傲居世界首位。
然而,法國海軍如馬漢所言:“所有這些驚人的發展業績,是由政府行為促成的,這種發展像朝生夕死的植物一樣,一旦失去政府支持,也就必然消衰。這段時間太短,無法使這種發展在整個民族生活中扎根。”由于法國本身還是當時歐洲較大的陸軍國家,隨著科爾貝爾的去世,法國海軍失去了爭取預算的強大政治力量,其財源便無法確保,艦隊開始迅速老化。到了十八世紀初,法國已經幾乎淪為一支二流的力量。
而隨著法國革命的興起,主要以貴族為主的海軍中堅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由于培養海軍人才是一種百年大計,因此,法國海上力量已經再也無法形成一種全球性的海權。雖然此后法國的造船技術迸發過非常耀人的火花,在蒸汽戰艦、鐵甲艦方面也經常一馬當先,但是一方面由于海軍發展戰略的不安定,一方面來自陸上的威脅始終無法根除,所以法國海上力量最終還是無法與英國問鼎天下。
日不落帝國的海上主宰
英國海上力量興起之后,在擊退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入侵、三次對荷戰爭之后,基本上已經擁有了海上的主宰權。在這一期間,英國經濟中的重商主義思潮還是非常強烈的,對于殖民地的統治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問題。而美國的獨立可以說給了英國一個巨大的教訓,這對于英國日后調整殖民地政策和海上政策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拿破侖戰爭后,英國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地位,無論是國際政治也好,國際經濟也好,都明顯地以英國壓倒性的優勢為前提進行運轉的,這一時期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時代。這個世紀中,首先是在皇家海軍有效而穩固的監管下,世界上處于長期的和平穩定;同時,其他諸國都不同程度地依賴這個無比強大的國家。世界展現出了全球化的端倪。
為了順應這種嶄新的世界格局,英國的海權可以說是博采眾家之長。其殖民地政策秉承了葡萄牙的貿易據點式,同時其經濟模式則一改曾經奉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廢除了《航海條例》等保護法令,將荷蘭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更加發揚光大。英國不但繼承了荷蘭曾經宣布的航海自由理念,還在全球范圍勘探航路、打擊海盜、肅清奴隸貿易、建立海上秩序。
自由貿易政策不僅僅使得英國的經濟發生了飛速的發展,其信奉者還宣稱,該政策還具有化解國際矛盾,確保國際善意,防止發生戰爭的功效。在這種浪潮面前,包括重商主義最為極端的信奉者法國也開始轉變,世界貿易僅1850年就增長了80%,不但英國成為較大的贏家,而其他國家、公司以及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成了這種自由貿易秩序下的獲益者。
同時,英國還是當時工業革命完成得最為完善的國家,強大的工業技術實力使得英國擁有最為豐盛的商品可供推銷,這也是英國得以以英倫三島之地卻形成傲居全球之勢的原因。
不過,由于這種自由貿易政策同時也使得一些后進國家也得以迅速趕超,諸如到了十九世紀后半葉,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工業已經趕超英國,但是英國仍依仗其強有力的金融,體面地維持這自己的經濟力量。
此時英國海軍奉行“兩強標準”,也就是英國海軍實力要超過世界第二、三位海軍實力的總和,確保不出現一支能夠威脅英國本土的力量出現。而英國的海權又是以貿易目的而不是軍事目的為主導的,維護這個基于自由貿易的秩序才是能夠帶來國益的關鍵。正是由于自由貿易帶來的利益盡管份額有多寡,但是具有共贏的特性,因此出現的對手只要不根本顛覆這個秩序,英國可能根據當時形勢與損益而進行妥協甚至退讓。然而,一旦這種秩序本身受到了挑戰,那么英國將會以熾烈的造艦競賽來加以對應,以守住這個海上貿易的礎石。
來自德意志的挑戰
1871年德國統一以后,帝國宰相俾斯麥具有一個縝密的外交目標,其核心便是將過去的武力外交轉為和平外交,確保新生德意志帝國在外交上的安泰。在這一國策下,德意志帝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最生機勃勃的國家。但是由于德國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麥辭職,德國的外交頓時陷入了僵局,使得德國兩側的陸軍大國法俄結盟。
威廉二世還對當時盛行的馬漢《海權論》癡迷不已,他所任命的海軍行政長官提爾皮茨是一位非常的、現代官僚機構的經營者和操縱者,及時流的政論家和宣傳家。他不但在民意操縱和經費獲取方面成績卓著,而且他對于艦隊建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
提爾皮茨認為如果能夠保持英國海軍實力的三分之二左右,那么一旦英德發生海上沖突,英國就會感到,即便有能力打敗德國,但是在戰勝德國過程中遭受的損失,便將承擔喪失足夠的力量來維護其海權的風險,由此來抑制英國對于與德國爭雄海上的決心,人稱“風險理論”。為了建設這支艦隊,提爾皮茨認為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因此他多次制定了《艦隊法》,在短期內急遽地擴展德國海軍的實力。
德國海軍的急速增長引起了英國的警覺,于是英國和德國兩國展開了熾烈的造艦競賽。使得英德兩國的傳統友誼頓失,英國反而與其傳統敵手法國簽署協議,英國將其生命線地中海的防務交付法國,而自己將艦隊全力集中在北海,英德兩國在這樣的敵意中墮入了及時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
“風險理論”本身的用意便是迫使英國無法下決心針對德國的海上戰略進行攤牌,而兩國宣戰之日,便是“風險理論”的破產之時。因為不管英國在承擔這個風險的結果將會如何,處于劣勢狀態的德國海軍最終敗北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戰爭爆發后,兩國在海上各自用封鎖和破交來打擊對方的戰爭經濟,酷愛海軍的威廉二世被自己的水兵趕下了皇位。
在戰爭過程中,另一個和德國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大國也由于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被卷入了戰爭,這個國家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戰后的巴黎和會上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這個原則中包含的條款事實上是對英國企圖通過海上封鎖打擊敵國經濟手段的一種否定。美國前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有名言稱“溫言在口,大棒在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美國使用“軟實力”取得了德國的“鐵腕”也無法獲取的、與英國擁有同等海軍實力的資格。
曇花一現的日本海軍
在近代的海上角逐之場上,基本上都是白人的舞臺,但是還有一匹來自亞洲的“黃馬”,那就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便從體制入手實施改革,直接看準當時世界最強有力的體系,走上了文明開化之路。由于日本和周邊國家相比較為弱小,加上帝國主義列強對當時清政府的宰割,使得日本始終具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他們力圖“富國強兵”以“脫亞入歐”,參與對殖民地的瓜分。
日本海軍在創始之時,其主導思想就帶有非常明顯的進攻性,對于海軍的建設也具有非常顯著的針對性,目標就是打敗假想敵的艦隊。可以說,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無所謂海權戰略思想的。
由于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日本缺乏海上貿易傳統,故此,對于保護海上航線的重要意義非常缺乏深刻理解。日本海軍軍人中對于海上交通線的重要性缺乏遠見,對日本這個缺乏資源的島國一旦喪失海權,整個國家經濟就會陷入癱瘓的重大危機缺乏警惕。馬漢的戰略思想給予日本較大的刺激就是尋求海上決戰奪取制海權,而日俄戰爭中對馬海戰近乎的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更是加深了日本海軍固步自封的惡習,更使得日軍迷信海上決戰的理念,進一步曲解了馬漢的海權思想,進而從某種意義上看,給它的失敗埋下了伏線。
及時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在表面上和英國簽署有同盟條約,然而日本所希望的體系,是一個更為排他的、與英國倡導的自由貿易格格不入的封閉式實體。由于日本經濟擴張過程中具有的排他性,日本外交戰略上呈現的擴張性,加上日本著力于建設一直具有強烈攻擊色彩的海軍,因此隨著戰爭的結束,英日在經濟上的矛盾也只能會愈發突出,加上美國在太平洋和日本矛盾的加深,在美國的外交努力下,英國和日本的同盟條約被廢棄。
隨著日本在世界上的日益孤立,其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日益抬頭,最終使得日本在邁向戰爭的道路上不能自已,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核時代的俄羅斯國家海上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英國國力的枯竭,英國海軍已經退縮為一支地區性力量,而海上除了占有壓倒性優勢的美國以外,蘇聯海軍異軍突起,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二大海軍。
俄國海上力量的創生可以追溯到彼得一世時代,在他強有力的領導和異乎尋常的開放思維下,俄國開始戰勝瑞典和土耳其,攫取了波羅的海沿岸,而后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又奪得了黑海的出海口。由于俄國獨特的地理制約,尋求溫水不凍港成了俄國統治者的夢想。待其不斷東侵,從清政府手中掠來通向太平洋的港口之后,俄國的海上力量分成了三大部分。盡管俄國國內動蕩不定,還歷經日俄戰爭時期的敗北,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形成了北方、波羅的海、黑海以及太平洋的四大艦隊。
此時,隨著核武器的問世,核打擊力量成為了當時國家武裝力量中最為重要的部分。這對于海上力量的發展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由于核動力技術的成熟,核潛艇運載的彈道導彈便成為了核時代海軍具有戰略威懾作用的武器。由于核潛艇行蹤不定,因此在陸基彈道導彈被摧毀之后,核潛艇便成了具有核報復能力的殺手锏,美國和蘇聯對此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因此,在核時代之下,蘇聯海軍發展海上力量的重要環節便是這種耗資巨大的海上核報復能力,世界上較大的核潛艇“臺風”級可以說是蘇聯海上力量的象征。
在常規海上力量方面,蘇聯的最重要課題便是如何打擊美國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因此,蘇聯發展了空中、海上、海中構成的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在海洋偵察衛星的配合下,如何實施“飽和攻擊”成了蘇聯海軍常規任務中的核心。
但是,蘇聯海軍的建設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海上對抗,蘇聯并沒有多大的海外利益以及海上航運,海上交通在俄國的國民經濟中并沒有占據多大的比重,因此,耗資巨大的海上力量建設基本沒有什么經濟回報。這種格局注定不會維持很久,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終結,俄羅斯的海上力量迅速回縮,暫時退出了海上力量的角逐場。
新世紀下的美國海權
自從英國海軍開始退縮為一支地區性的力量之時,事實上取代英國的,便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海上力量。而美國取代英國的過程雖然也曾有過激烈的沖突甚至幾乎兵戎相見,但仍然可謂是出奇的平和。這其中固然有天時地利的原因,很重要的因素則是,英美雙方都是屬于海洋型貿易國家,這兩個國家的思考方式以及戰略取向也是以經濟為主導的。兩國維護海權的終極目標便是維護給本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國際貿易的秩序。兩國的海外勢力范圍的總體上是一種開放體系,而不是排他性的封閉體系。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在維護海上秩序之時,存在有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將本國成熟的制度推而廣之,運用在自己海上。美國便是以“門羅主義”與“門戶開放”為支柱,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戰略。
在美國的國力逐漸增強,開始和英國建立了某種“新型大國關系”之后,美國針對英國的海上主宰權,采用了打“道義牌”的方法。美國并不是用封閉保守去對抗英國的貿易自由,而是攀上更進一步的道德制高點,提出航海自由、公開外交、民族自決以及建立國際聯盟等等政策,來瓦解不列顛這個海上帝國的根基。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世界經濟又一次來到了全球化世界的門檻之前,二十一世紀的海上格局和國際關系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與當年英國主宰下的海權相比,現階段的海權已經更多地由排他式的爭奪,向著帶有競爭和合作共存的嶄新形態進行著轉化。不過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主要的威脅也從傳統的國與國之間,轉化為跨國的力量,諸如世界規模的恐怖主義,便是這種全球化土壤中的某種惡果。
然而,隨著美國經濟力量的衰退,單靠美國一國是否還能有效地維護海上秩序,這已經成了非常現實的問題。一旦意識到自身無法維持這樣的秩序,正如英國當年呼吁美國介入其傳統勢力范圍東地中海的防務一樣,美國也開始尋找或者組建一支維護秩序的新力量。正如在2005年到2007年擔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的邁克爾 穆倫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SC-21)”以及“千艦海軍”構想等,都可以看作是這樣的一種呼聲。
縱觀世界海上力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通常建立在海上貿易基礎上的海上力量可以得到比較正常和持久的發展,葡萄牙、荷蘭、英國到美國的海權發展之路便具有這樣的特征。而且這些國家的海權發展之路也可以看出,世界海上力量的更替的基本走向是朝著更為開放、更為兼容邁進。因此,若回答最初要想成為強國,是否就必須取得海權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是海權并不是靠奪取的,而應該立足于當時的海上貿易總量,建立相對應的海上力量,在獲取海上貿易帶來的利益之同時,承擔起維護正常海上貿易秩序的責任。符合這樣方向的海上力量才會發展壯大,才會持續長久。
章騫老師寫的很值得一讀。
不錯的書,非常值得購買的。
物流快,書的包裝完整
章騫老師遺稿,值得一讀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