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推出的第四輯《溫故》, "影像"專欄刊出了19041905年日俄戰爭(歷史上的第零次世界大戰)法蘭西畫刊對戰爭的及時手報導圖像近40幅,為秦風老照片館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本輯"特稿"專欄,唐逸《落花飄逝的年華》回憶了1940年代自己在北師附小讀書時的童年時光;汪朝光《剪不斷,理還亂:抗戰時期的蔣、宋、孔關系》以藏在美國胡佛檔案館的三人日記等材料為依據,回溯了這個階段三人間糾結、復雜的關系。
"人物"專欄,諸葛計《白天將軍在歷史研究所》回憶了1963-1974年自己與白天將軍共同經歷的"四清"、""等運動、長達十年的相處;林建剛《董時進的人生片段》通過零碎的史料勾勒出了這位民國史學家的一生;此外還有楊萍《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記憶"專欄,唐龍潛《父親這一生》回憶了50-60年代期間自己因為"投機倒把"、偷賣煙槍被抓的經過和父親兩次被關押的痛苦經歷;張檣《舊光陰的主人公》寫了改革開放初期一些難忘的人和事,其中有自己暗戀的初中同學"女特務"張蘇莉,有性格乖張、才華出眾的侯老師,還有文工團的年輕人,等等。
"口述"專欄,《幾次運動中的經歷》首次刊出了歷史學家劉緒貽先生的自傳《簫聲劍影》(下卷)的第三部分,口述自己1950年代在參與歷次運動的經歷。
"往事"專欄,亮軒《崔小萍與曹禺:記一段千古不滅的師生之緣》記錄了臺灣戲劇界的名導演、現在已是九旬老人的崔小萍女士回憶1940年代在曹禺門下當學生時的生動掌故和1989年她專程回到大陸探望老師的感人場面; 此外還有賴煒福口述、朱新地整理成文的《尋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3月因患急病離世的青年學者張暉,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辭世,年僅36歲。 他遽然離世的消息,讓眾多同輩學人唏噓垂淚。《溫故》的"文本"專欄,特邀約張暉多年的摯交好友維舟將已經整理的、兩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學畢業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溫故》雜志上分兩期首次全文發表,本輯刊出了第二部分。此外,這一輯《溫故》還獨家發表了由張暉遺孀張霖女士整理的,張暉在南京大學從本科畢業前夕到碩士一年級求學期間(1999年5月2000年12月)的日記,可以視為中國當代青年學人求學過程的寫照。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溫故》 公民記憶學者唐逸追憶70年前自己在北平的"小時候"+ 唐龍潛書寫"父親這一生",回憶50、60年代家中"投機倒把"的經歷和困難時期的"醬油炒飯"+ 改革開放初期留在張檣腦海中那些"舊光陰的主人公" + 尋常人家賴煒福祖孫三代60多口 的"百年故事"
《溫故》 珍貴文本青年學者張暉1999年5月2000年12月間日記獨家首次發表 + 劉緒貽口述50年代參與、反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和反右運動中的經歷 + 諸葛計回憶曾任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的將軍白天19631974的后10年
《溫故》 故人故事抗戰時期、宋子文與孔祥熙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 "人生就一好玩"的金岳霖 + 民國農學家"董時進的人生片段" + 記崔小萍與曹禺之間"一段千古不滅的師生之緣"
《溫故》 中國影像日俄戰爭:成敗的歷史與歷史的成敗
[特稿]專欄
唐逸《落花飄逝的年華》
……我印象中, 小學的課本頗潔凈,沒有意識形態的宣傳,從未見過什么"大東亞共榮圈"之類的字樣,甚至沒有提及日本的地方。
汪朝光《剪不斷,理還亂:抗戰時期的蔣、宋、孔關系》
……從蔣的角度出發,他對宋子文和孔祥熙有什么樣的長處、有什么樣的短處,其實是一清二楚、了解的,但是這又要說到政治的復雜性,盡管蔣了解,但既然他是獨裁領袖, 他未必能得心應手地去發揮他們的長處、抑制他們的短處。
[人物]專欄
諸葛計《白天將軍在歷史研究所》
……白天同志十年的時間里,組織上是我的領導,業務上是我的導師。但我們之間的實際關系,又遠比這要特殊得多、親近得多。如何特殊、親近法,這就得從1963年的最初相識講起了。
林建剛《董時進的人生片斷》
……董時進一直堅持私有產權是自由之母, 沒有私有制就沒有自由,而沒有自由就沒有創造力,最終的道路必然是通往奴役之路。與董時進不同,作為民盟領袖的梁漱溟青睞土地公有制,而之所以堅持土地公有制,來源于梁漱溟骨子里知識分子的道德負罪感。
金岳霖: 人生就一"好玩"
……他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影像] 專欄
李佳達 秦 風《日俄戰爭:成敗的歷史與歷史的成敗》
……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光環背后, 是太平洋戰爭戰敗幾乎亡國的陰影; 俄國失敗的恥辱背后,是沙皇政府倒臺、邁向革命的新契機。勝利與失敗的歷史辯證,以自己的腳步,串起時間長河中有意或無意的每一個瞬間,它像是一部電影,在人們眼前活生生地不斷上演;它也是一則精準無比的預言,不可能重來,卻似乎永遠會再來。
[記憶] 專欄
唐龍潛《父親這一生》
……我現在已經過了六十歲了,在十二歲時突然變成一只雞鴨,可憐無助地任人提來提去,在以后的歲月艱難中盡管還遇到過無數的困迫和不公,有愁有憤有怒有恨,但自己從未喪失過做人的尊嚴, 于是這突變雞鴨的經歷就成了我人生的及時次、也是迄今的一次"屈辱"的人生體驗。
張檣《舊光陰里的主人公》
……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這個跟我不曾說過一句話的女孩,我始終記著她實在是毫無道理,我在那個乳臭未干的年紀也不知相思為何物。說來說去,也許就是她身上散發出來的那個時代稀缺的屬于女性的妖嬈之氣吧。
[口述] 專欄
劉緒貽《幾次運動中的經歷》
……由于我在思想上同情右派,當然反右不會積極。所幸的是,當時我已不是宣傳部長,又未確定新職,可以逍遙一些。但是,也不能不裝成積極的樣子,因此還是免不了做了違背良心的錯事。
[往事] 專欄
亮軒《崔小萍與曹禺:記一段千古不滅的師生之緣》
……盡管從《雷雨》初演至今已經八十多年,盡管曹禺去世已經十幾年了,而當年他跟前的那個"小姑娘"崔小萍也九十多歲了,這段故事,我們如今聽來,卻恍然如昨。一點真心不滅,照澈萬古蒼茫,無數的離亂悲歡,便是從這一對師生由神交到相遇到分散又重逢再到天人之隔,余音裊裊延綿無限,所有的痛苦恩怨都不重要了,有了如此人情與詩情交織的故事,真誠而多情的人,就又有了無論怎么樣都要好好地活下去的理由。
[往事] 專欄
賴煒福 朱新地《尋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春節,我侄子賴維安的兒子海鵬結婚,賴家有六十多人回到老家(江蘇省武進縣禮嘉鎮)出席海鵬的婚禮。這是幾十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家族團聚,看著這濟濟一堂的歡樂喜慶場面,一幕幕往事涌上心頭,回首這個家族走過的路,不禁感慨萬千,遂萌生出把這些普通百姓故事寫出來的想法。
[文本] 專欄
維舟整理《 張暉早年信札選》(下)
……下星期,弟將任本科生輔導員,每月可掙薪金200,加之補貼200,生活費大略可以解決,將來又有些獎學金(研究生獎學金,弟定能取得),生活可保無慮。又不須家里供給,所謂經濟初步獨立耳。惟將來博士須收費,亦是一大負擔。
張霖整理《 張暉問學日記選》(1999年5月2000年12月)
……事實上, 他在學術上的每一點進步都源于他持之以恒的勤奮與熱忱。而他的經濟困境和對前途的迷惘與擔憂,也是每一個有志于學術的青年都可能面對的共同問題。
剪不斷,理還亂:抗戰時期的蔣、宋、孔關系
汪朝光
四、蔣孔關系:孔對蔣百依百順,二人私交好
我們再談一下和孔祥熙之間的關系。孔祥熙也是很早就投身革命事業了,跟著孫中山革命,因此也是非常迅速地在國民黨內崛起,到國民黨登臺之后,他也擔任了國民黨高官,也是跟宋子文一樣當過中央銀行的總裁、財政部長、行政院的副院長和院長。但是蔣孔關系有一個較大的特點,孔這個人確實是對蔣百依百順,你說什么我就是什么,你說怎么辦我就怎么辦,你說開條領五十萬,我恨不得要給你六十萬,這個就很有意思。其實說起來孔也是在美國留學,也受過美式教育,但是孔出生在山西的票號之家,我覺得,基本上孔身上所受的中國傳統的影響遠遠大于西方的影響。孔祥熙在國民黨內被公認為做事不如宋,不但沒有宋那么精明強干,有點庸碌無為,而且孔確實是愛財,確實是貪污,這個是有若干事實根據的。所以說起蔣、宋、孔、陳,說宋怎么貪污,貪污了多少,這個確實還需要去研究,當然我相信他確實也撈取了一些個人利益,但是肯定不如孔這么愛財、這么貪。
回過頭來我們說孔祥熙。很多國民黨高官日記都說孔祥熙庸碌無為,沒有宋子文那么能干,愛財、貪污腐敗。但是妙就妙在,盡管如此,國民黨的高官還是普遍跟孔維持了相對不錯的個人關系,相比之下,對于宋子文來說,他就是沒有這種親近的個人關系。從另外一個方面可以看出孔這個人會做人,確實會拉各種關系,因此他跟蔣其實還真是不像宋跟蔣,他們之間沒有那么多的個人矛盾。所以,在蔣的日記里對宋永遠是一個罵字,你讀了甚至會覺得蔣宋不是一家,他在日記里罵宋十分"刻薄",假如說我們再打個引號就是"惡毒",你都很難想象,如果用蔣日記來評價宋子文,就會覺得宋子文這個人很不堪。這種人怎么當高官,自私、心眼狹窄、不顧大局等等,總而言之很少有好詞。可是對孔,蔣就很少有壞詞在日記里,你就會看出他們倆之間的關系,蔣在日記里對孔用的詞基本上都比較正面,偶爾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用的詞也是屬于恨鐵不成鋼這一類,就有點可惜他,但是很少用非常重的話去責備孔祥熙。可見蔣孔之間,從個人關系來說其實是非常之好。
我覺得這里面有幾個因素。及時,孔確實聽話,孔不會像宋那樣的桀驁不馴,老是背離領袖的意思,基本上是蔣說什么孔就是什么,尤其那些不合規則的事情,你批個條我就給你多少錢,很多是拿不上臺面的事情,孔都做得得心應手。
再有一個因為孔祥熙的妻子是宋靄齡,宋靄齡是老大,我們說長兄如父,長姐如母,宋靄齡在宋氏家族確實有她性的一面。蔣這一邊對宋靄齡也不能不有所敬畏、有所關照,再加上宋靄齡講話顧及自己所處的位置,恰如其分,蔣也愛聽,所以蔣對宋靄齡一向比較尊重,宋靄齡說什么蔣一般來說都是會考慮的。你看的日記,我就沒有印象宋子文的夫人在蔣的日記里出現過,但是宋靄齡,"大姐"一詞經常出現,我覺得這是蔣孔關系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一種潤滑劑。而且蔣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后來母親也沒有了,人還是需要一些家庭的溫暖的,尤其是這種領袖人物,高處不勝寒。
第三點,我覺得蔣孔關系好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祥熙的孩子經常在蔣家活動。要知道跟宋美齡是沒有小孩的,有愛孩子的一面,孔家的孩子經常出入蔣家,互相之間很親近。不過,我也沒有看到文書記載說宋家的小孩到蔣家,似乎沒有這樣的記載。但可以在蔣的日記里看見,他們跟孔家的小孩在一起,作為長輩過年過節的有交往。所以好些因素使得蔣孔的個人關系非常好,蔣對孔非常信任,孔對蔣是唯唯諾諾。蔣不是不知道孔的問題,因為這點在國民黨內部其實大家都看得到,所以蔣的日記里還會發一點牢騷,意思是孔這個人不注意擔當大事,有點庸碌,有點無為,但是基本上還是表示原諒。
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后方出現一次非常公開的反孔風潮,比如說孔家小姐從香港回來,只帶狗不帶人,等等,其實現在證明那是個誤傳,狗不是孔家小姐的。但是不管怎樣,那個飛機確實載著孔家小姐從香港飛回來了,飛回來的時候飛機里又確實出來了兩只狗,這種情況下哪有多少人會認真地去追究這狗到底是飛行員的還是孔二小姐的,一般人總是傾向認為這狗一定是孔家的,你看看這孔家真是太不像話了……所以后方就出現了非常公開的、大規模的反孔風潮,再加上陳立夫對孔一向不滿,所以陳立夫系統的人也參加倒孔,這牽扯國民黨內部復雜的矛盾,我們不在這多說。但是至少陳立夫控制了國民黨宣傳系統,就是倒孔的一個急先鋒,還輪不到共產黨說話,國民黨內首先就開始倒孔,《中央日報》都在批孔,說得很有意思。蔣這個人就覺得孔祥熙不僅不是他的正面財產,反而成了一個負擔了,因為就算孔祥熙再忠心耿耿,可是蔣畢竟要考慮到國民黨的大局,考慮到國民黨的穩定,孔老是被人批評,老是有人發動公開的倒孔風潮,這對國民黨的穩定不利,所以蔣也開始考慮是不是要撤換孔。但蔣同時又是一個威權領袖,他也有非常倔強的一面,就覺得越是有壓力我越是不換,換孔是我的決定,我覺得什么時候換孔就可以換,但是如果在壓力之下換孔,那就成了我屈服于這個壓力了,那輕易不能做,于是他就頂著這個壓力,就是不換。直到風潮過去之后,蔣才開始逐步實現他的意圖,逐步撤掉孔的職務。因為孔的兼職很多,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央行總裁,蔣一個一個把他的職務慢慢換掉了。在這個過程中間,對蔣來說,既然你孔祥熙實在影響到了國民黨的形象,那我慢慢把你換掉也就罷了,但是在這中間又出現了貪污案,使蔣確實非常惱火。我們知道,在抗戰期間美國對中國有好幾次巨額的援助,其中有一次給了五億美元,這五億美元在交付的過程中間,被孔祥熙和他的手下,上下攜手貪污了一千六百萬美元。要知道一千六百萬是什么概念,不要說在當時的中國,即便我們現在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筆錢拿到現在來說,一千六百萬美元超過一億人民幣,仍然是一筆巨款,可是那個時候他就敢上下攜手將這一千六百萬美元貪污了。這是個集體貪污案,孔祥熙確實負最重要的責任。這件事就被人揭露出來了,不斷地上告。蔣有他的情報系統,蔣就找孔祥熙談話,說你看外界都說你貪污,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孔祥熙就矢口否認,說我不貪污,外界都是無稽之談。在蔣的日記里,在1945年抗戰結束前的7月,一個星期里,蔣天天找孔談話,耳提面命,意思你得擔責任,你得把這事處理好。但是孔就堅決不領這個情,無論你怎么跟他談,威逼利誘,他都說我不貪污,這錢跟我確實沒有關系。蔣實在忍無可忍,把一份報告拍給他,那意思就說這件事你看著辦。按蔣日記寫的,說孔祥熙面紅耳赤,也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事實上有點默認了。但是也許回家孔祥熙一想這事還是不行,不能那么承認,第二天又跟蔣說,我沒有貪污,那錢也不知怎么被美國人扣下了,蔣說胡說八道,五億美元是美國人給我們的,他怎么扣下來,而且扣是一定要有手續的。孔又派他的女兒去找宋美齡,意思是我老爸不貪污,外面都是無稽之談,所以蔣實在是無可奈何,在日記里恨恨地寫下:"庸之無可救藥。" (孔祥熙字庸之)確實無可救藥。嚴格說起來,孔祥熙缺錢嗎?孔祥熙自小成長在山西票號之家,其實不缺錢花,但是也不知道他為什么就這么貪,所以蔣實在是無可奈何,只好在日記里寫下,"庸之無可救藥"。但是你會發現即便在這樣的時候,蔣對孔仍然是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情感,他在這個日記里對孔用的詞仍然不像對宋用的那么刻薄,仍然給我的感覺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而不是像對宋那樣決絕地去指責。但是事情到了這一步,畢竟很難交代,對外也很難交代,而且非常影響國民黨的形象,所以蔣把孔一個職務"央行總裁"免去了。可是即便如此,以我看來,不說判刑,對孔祥熙給個黨內處分也應該,"開除黨籍,留黨察看",但實際上并沒有,孔祥熙犯了這么大的事也就是被撤職,而且這個免職還是正常被免職,并不是因為貪污腐敗被撤職。
說起來挺感慨的,我們不能說國民黨盡官皆貪,但是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貪污腐敗的情況在當時國民黨內確實是一個需要嚴重警惕的問題。其實中共對他的批判還在其次,首先是社會輿論和國民黨內部對他的貪污腐敗就有非常嚴厲的批判。在整個國民政府時期,尤其是抗戰后,被認為是國民黨貪腐最嚴重的一個時期,但是抗戰后的四年里,國民黨沒有處理一個省部級高官,戰后判刑的最多也不過是司局級干部,判了幾個死刑的就是中校,軍統北京站的站長等,也不過就是一個處級干部,偶爾有一兩個撤了職,也不過是個司局級干部,就是說省部級高官沒有一個受到牽連。你說那時的省部級高官都這么干凈嗎?未必。至今我也有個疑問,至少是1949年以后相當一批國民黨的高官流落海外,似乎沒有工資領了,他們怎么還過著相對不錯的生活,這錢是哪來的?值得思考。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被遺忘。
當當的書,質量響當當,價格也是當當的,竟然全是正版,超贊。
不錯,有啟發!
挺好的,以前從來不用去評價,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積分可以抵現金了,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既健康快樂又么么噠,哈哈哈
這個商品不錯
趁這次對折買了溫故這書實在太好了,就這本用了彩色封面破壞了原溫故系列的協調,敗筆。
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很經典的期刊,非常好!
整體感覺不錯
一直在買此系列書
很好!兒子很喜歡!
書不錯,很滿意。
快遞很快,書非常好,很好
好,非常喜歡
整體感覺不錯
書質量還可以,但是拍下的書有缺貨當當也不主動聯系說明一下。用戶體驗感太差!
溫故而知新,此是出版旨。
很好的書寫的很好。
當當的老客戶了,每次來都是幾十本幾十本的扛回家,真的要剁手啦!!這次活動也沒停下搬書的節奏,囤了好幾箱。書挺好的,是自己書單上想要讀的書,價錢合理,物流迅速,配送人員也很熱情,書挺多,但是包裝也挺好的,沒有破損污漬,內容還沒有看,等看完后再來追評!建議當當的評價傳圖系統優化一下,每次來評價傳圖片都是一個考驗耐力與時間的差事,必須得一張一張慢慢傳,常常五張圖只能成功一張,費解!!!像我這種一個訂單幾十本書的買家,評價傳圖完真是累死人,有辦法改進么???
紙張印刷正規,視角獨特,內容有新意,可以買
溫故而知新
內容很好,很滿意。:
這套叢書印刷和內容都不錯,期待閱讀。
一直很喜歡,除開始出的幾期未買到外,全買齊了,一直期盼新的一期!
很好的歷史讀物。感謝廣西師大。 很受歡迎。大家輪流在讀!
溫故,一直買,很好的書,了解塵封的歷史,回顧難忘的歲月!
溫故(二十七)(抗戰時期的、宋子文與孔祥熙
溫故雜志書每期內容都很好,這次半價優惠,補購各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