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推出的第二輯《溫故》, "影像"專欄刊出秦風老照片館提供的圖片共30幅,反映的時代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即從臺灣光復前后到兩岸嚴重對峙的大約三十年的光景,系首次發表,具有價值。
本輯"特稿"《其人》展示了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對從1915年到1972年共57年間的日記的解讀和深度思考,透過這些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了解許多在檔案、報紙中不曾記載的政治秘密。逃亡之路》記述了作者曾慶斯在""期間,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經歷;《姑蘇女杰陸蘭秀》追憶了即使遭遇迫害、面臨生死抉擇但仍然堅持獨立思想、深刻批評""錯誤的革命烈士陸蘭秀;《逃亡之路》記述了作者曾慶斯在""期間,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經歷。
"人物"專欄,冰云《陳獨秀寥落到晚年交游》描寫了陳獨秀晚年被開除出黨、避居江津后,與章士釗、沈尹默、臺靜農、鄭學稼、何之瑜等人的通信、交往,他晚年的境況,為我們認識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先驅的坎坷命運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注腳;許述《你不一定知道的馮玉祥》一文里不僅可以看到中共內部對馮有另一種看法,還可以看到蘇共、美國人以及國民黨對他的觀感與評價;還有淮茗《吳梅、黃侃兩次交惡史實述考》、李寶《作為"文物大盜"的康生》。"風物"專欄,《狄思威路108弄4號》是陶希圣的外孫沈詝2012年回國后來到自己闊別六十余年的故居后的所思所感;"口述"專欄,《及時次執教武漢大學》首次刊出了歷史學家劉緒貽先生的自傳《簫聲劍影》(下卷)的及時部分。
"記憶"專欄,《無牽無掛地走吧:憶黃苗子、郁風伉儷》,舞蹈家回憶了與黃苗子、郁風的相識、相知的動人往事;鄒寧遠、倪慧如《中國志愿軍張紀》追憶考察了參加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的中國老志愿軍張紀的生平故事;還有楚澤涵《對幾位老師的回憶》、陳履生《照相館往事》等文。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1. 《溫故》珍貴文本,日記中的"其人" + 早徹底否定""的陸蘭秀—— 特稿《其人》,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對57年日記的解讀,可看到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了解不曾記載的政治秘密。《姑蘇女杰陸蘭秀》摘錄""工糾隊對陸蘭秀的多次審訊記錄,追憶這位深刻批評""錯誤的烈士。
2. 《溫故》故人故事,晚年陳獨秀 + 你不一定知道的馮玉祥 + 吳梅與黃侃的交惡——"人物"專欄《陳獨秀寥落的晚年交游》,陳獨秀晚年被開除出黨后,與章士釗、沈尹默、臺靜農等人通信、交往;《你不一定知道的馮玉祥》,中共內部、蘇共、美國以及國民黨對他各不相同的評價。《吳梅、黃侃兩次交惡史實述考》根據兩人的日記,新解學術史公案。
3. 《溫故》公民記憶,憶"逃亡之路"+ 念陶希圣故居 + 劉緒貽口述自傳—— 特稿《逃亡之路》,作者曾慶斯回憶""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經歷;"風物"專欄《狄思威路108弄4號》,陶希圣外孫沈詝2012年回國后來到自己闊別六十余年的故居;"口述"專欄《次執教武漢大學》,首次刊出歷史學家劉緒貽先生自傳《簫聲劍影》(下卷)的部分。
4. 《溫故》中國影像,民間臺灣生活影像 + 送別蒸汽機——"影像"專欄《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展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送別蒸汽機車》,以富有沖擊力的一組照片紀念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后一批蒸汽機車,讓我們從中看到了逝去的一個時代。
[特稿]專欄
曾慶斯《逃亡之路》
……我最擔心的是被遣送回家鄉不能蒙混過關,躺在木板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明天會被送到哪里去?會遇到什么情況?他們相信我的假報嗎?會不會先發函查詢?就算開頭能蒙混,送回興寧還能蒙混么?我離開家鄉十多年,一旦問及當地近況,我一句都答不上來。
楊天石《其人》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里面,毛、劉、周、朱都沒有日記。所以說像這樣的人,他能夠留下五十三年的日記,這在世界的政治領袖,在中國的政治領袖里都是的。有日記有什么好處呢?及時有助于了解他的內心世界。第二,有助于了解政壇秘密。
高懷珠《姑蘇女杰陸蘭秀》
……管教人員罵道:"你這個反革命!"不料這婦女的態度卻十分強硬,她昂頭挺胸高聲喊道:"我沒有犯任何罪!就是反對``!是真理,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也堅持下去!"
[人物] 專欄
冰 云《陳獨秀寥落的晚年交游》
……此后,他身上的激進色彩和黨派意識漸漸褪去,他與許多曾因政見分歧而爭論不斷的朋友間的友情也恢復常態。許多新老朋友,并不因他政治上的沒落和生活上的困頓而避開他或厭惡他,恰恰相反,他們對他的關懷與往日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許 述《你不一定知道的馮玉祥》
……在絕大多數公開出版物中,馮玉祥被塑造成"中共的朋友"和"革命的功臣",這其實是被政治過濾后的片面形象。在這篇文章里,您不僅可以看到彼時對馮有另一種看法,還可以看到蘇共、美國人以及國民黨對他的觀感與評價。
淮 茗《吳梅、黃侃兩次交惡史實述考》
……兩人曾先后兩次成為同事,私交甚好,往來密切,后來卻兩次發生交惡,嚴重到甚至要動手的程度。不少人將兩人的交惡當做學壇佳話津津樂道,也有不少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之辭。由于牽涉到兩人性情乃至人格問題,有必要予以認真辨析。
李 寶《作為"文物大盜"的康生》
……周作人與結識于北大,在北大多年共事中結成了始終不渝的友誼,成為同一條戰線的戰友。雖然以后他們各自走上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這種友誼卻持續了整整一生。
[風物] 專欄
沈 詝《狄思威路1084弄4號》
……我想象著,留聲機里放出輕柔的斯特勞斯圓舞曲,父親和母親伴隨音樂,翩翩起舞,從大客廳跳到小客廳,相親相愛。這里曾經是我們的故居,這里曾經銘刻著許多歷史的痕跡,這里也曾經感受過我家三輩人生活的許多苦辣酸甜。
[影像] 專欄
秦 風《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
……這些照片的影像,與我自己成長的軌跡大抵上是重疊的。在普通百姓的極其簡單的追求中,輝映著生命的熱情與渴望,這些照片足可構成民間生活史的不朽片斷。
日越/ 穆弓《送別蒸汽機車》
[記憶] 專欄
江 青《無牽無掛地走吧:憶黃苗子、郁風伉儷》
……在報上看到黃苗子2012年1月8日在北京百歲辭世的消息,整夜思緒萬千。自從他的老伴郁風大姐2007年隨春風消逝后,我一直沒有機會再拜望他,只偶爾有機會時會在熟人那里打聽他的近況。一次的接觸,竟然是幾個月前我整理箱中書畫時,看到他在1992年送我的一幅字"回風舞雪"。
楚澤涵《對幾位老師的回憶》
……文中記述的幾位老師,都曾經是被列為另類或打入另冊者(本人亦是),現在流行的幾年出一個版本和對事物評價隨風而變的所謂歷史中,他們往往是被簡略或忽略的人物,但此類人學養深厚,識見高遠,師表群倫,都不應遺忘。僅將所知簡記如上,算異類者對同類的回憶,并以為篇名,不求為史,僅求記實。
[口述] 專欄
劉緒貽《及時次執教武漢大學》
[往事] 專欄
陳履生《照相館往事》
……攝影的神奇在當時常常為人所不解。當我的父親將一面是黑色一面是紅色的布蓋住自己的頭、鉆進相機里的時候,感覺是在變戲法,然后,就是捏一個橡膠氣球,咔嚓一聲就完成了拍攝的過程。
鄒寧遠/倪慧如《中國志愿軍 張紀》
……人生的際遇真是難料。一年前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會來到西班牙,他心里惦記的是中國的局勢。
榻榻米上的孩子
1950年代的臺灣,一名幼兒在"榻榻米"上爬行。這是一所典型的日本住宅,內部的裝飾與隔間也是日式的,連孩子穿的也是日式睡袍。臺灣"光復"后,日本生活文化的痕跡大約又持續了二十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城市建筑大量更新后,才逐漸消失。(參閱本輯秦風《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
封底圖片:、甘地、尼赫魯
1942年2月,夫婦訪問印度,會見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右二)、尼赫魯(左一)等人。(參閱本輯楊天石《其人》,秦風老照片館供圖)
日據時代,一個臺灣家庭的結婚合影
照片中的長輩均穿漢服,新郎新娘則著西式禮服,而孫女穿的是日式和服。從三代人的穿著,可明顯看出歷史變化的痕跡。(參閱本輯秦風《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參閱本輯李佳達《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劇》,秦風老照片館供圖)
1992年,黃苗子給舞蹈家的題字"回風舞雪"(參閱本輯《無牽無掛地走吧:憶黃苗子、郁風伉儷》)
其人》
楊天石
二、蔣日記是他自我斗爭,克己斗私的記錄
第二點我想講日記的狀況。很多讀者都知道有記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從1915年開始,一直記到1972年,一共是五十七年。五十七年日記里面丟掉四年,現在還保存下來是五十三年的日記。從保存下來的日記看,是用毛筆寫的,而且每天寫。住院了他要寫一句話"因病不能記事",不能寫日記。晚年得了手肌萎縮癥,手發抖,在這個情況下他要寫上"手抖不能記事"。這個人,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他有個優點我稱之為堅毅有恒。很多人都記日記,但是像這樣連續寫日記,五十七年每天不斷,這是他堅毅有恒的表現。為什么記日記呢?
一個是學習曾國藩,曾國藩每天都記日記,所以也每天都記。寫日記的及時個目的是為了個人的道德修養,自我反省,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要做古往今來的及時圣賢豪杰,要做中華民國的模范。第二個目的是記錄工作,指導工作,總結經驗。
我們在座年齡大的朋友可能都記得,""期間曾經提出來要斗私批修,要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我覺得的日記,是他想通過日記來斗私,跟他自己進行斗爭。所以日記,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日記,每周要寫本周反省日記,每月要寫本月反省日記,到了一年終結了,還要寫上幾千字甚至于幾萬字的本年反省日記。所以他記日記的目的是自我反省,總結經驗。
為什么這樣做?是革命需要,蔣介當年參加革命的引路人是陳其美。陳其美介紹參加同盟會,介紹會見孫中山,所以我說陳其美這個人是參加革命的一個引路人。1916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很悲傷,自此下定決心,改邪向善,立志修身,按儒學要求自己,每天靜坐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人品,來繼續英士的革命事業。英士就是陳其美。
年輕的時候由于家教不好,交了不少狐群狗黨,生活比較放蕩。但是從1916年開始,他為了繼承陳其美的革命事業,下決心要把那些壞毛病改掉,他記日記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壞毛病,立志做一個革命者。
日記現在人們都可以看到,從2006年開始,美國的胡佛檔案館分四批向全世界公布了蔣的日記,每一個外國人憑護照都可以閱覽,每一個中國人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也都可以閱覽。本來這個日記兩年以前就準備出版,但是后來蔣家的后人發生矛盾,所以這個出版計劃停滯了。但是我相信過幾年這個日記還是會出版,大家都有機會看到。
有讀者可能會問,日記的真實性到底怎樣?如果在日記里面講假話,說謊,我們豈不是受騙上當了?我的看法:及時,日記記自己的私人生活,例如1919年5月8號,到香港,他就說:"見色起意,記過一次",就是說,我看到一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很漂亮,起意了,動心了。怎么樣呢?記過一次。有個女朋友叫介眉,這個介眉想嫁給,說"不忘介眉",如果我不把介眉這個女孩子忘掉的話,我憑什么來立志,憑什么來立業。他說:"欲立品,先戒色。"意思是說,今天我邪心勃發,但是還好,我沒墮落。說"見姝心動","姝"就是漂亮的女孩子,這心理可丑,"遇艷心不正",艷也是漂亮的女孩子,碰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有不正的念頭,記過一次。這些都是自我斗爭、克己斗私的記錄。
第二,記罵人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喜歡罵人,例如他罵胡漢民是胡賊,不知道廉恥,壞蛋里的壞蛋,厚顏無恥之極,說他利令智昏,禽獸之肉,不足食也。不足,是不配讓我吃他的肉。再比如,孫科是孫中山的少爺,在日記里罵他不肖,"總理之一生為其所賣,不僅賣黨,而且賣國"。說他庸暗、愚蠢、糊涂、狂妄,是非不明,是阿斗人物。宋子文是的小舅子,罵他狡猾、驕橫跋扈,絕不可用,說他是罪魁禍首。孔祥熙是的親戚,罵他可恥之至。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罵他們兩個無恥。還有個空軍總司令叫周至柔,罵他,說槍斃十次都不夠。
日記里面,幾乎所有人,他的同事、朋友、親戚他都罵,只有一個人吳稚暉,國民黨元老,不罵。那么宋美齡他罵不罵?也罵,只不過罵得比較巧妙,比較隱蔽。例如1972年5月27號蔣的日記,說到中興賓館視察,中興賓館在陽明山,原來跟宋美齡住在臺北士林官邸,這24小時搬到陽明山上去了,說:最近我的精神苦痛,為什么呢?因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孔夫子的話,把它抄在這個地方,說"獨居自修",我一個人待著吧,自己修養自己。6月12號又講"切勿近之",一個是女子,一個是小人不能靠近。這里的小人指的是誰呢?小人指的是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女子指的誰呢?女子指的就是宋美齡。所以說在日記里面連宋美齡都罵。
大家想,他既然寫了自己的私人生活,那些見不得人的私心雜念,而且罵了這么多人,這樣的日記自然是不能公開的。我的看法,他的日記有相當大的真實性,比較。我這樣講,不等于說他的日記沒有缺漏,沒有扭曲的地方。例如1938年,從重慶偷偷跑到越南的河內,準備從河內到香港,到上海,干嗎?跟日本人談判。對抗戰失去信心,要到香港去跟日本人談判,當漢奸。這時候戴笠的一批特務追到河內,在深夜里翻墻入院,向住的房間掃射。但是很狡猾,在前24小時的晚上,和他的秘書換了房間。國民黨的特務掃射的是秘書的房間,搬了臥室,安然無恙。大家想,是國民黨的元老,是國民黨的副總裁,第二號人物。要暗殺這樣一個人物,沒有的命令,我想戴笠吃了豹子膽也不敢。暗殺肯定是的主意。暗殺,把殺掉,我想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覺得是應該的,因為他要投降日本。但是蔣的日記怎么寫的呢?這么八個字,"刺汪未中",即是說刺殺沒有刺中,"不幸之幸"。我看這段日記的時候就很奇怪,刺殺是好事情,去刺他而沒有打中,這是遺憾的事情啊,但是卻說"不幸之幸",居然認為沒有刺中是幸運的事情。為什么這么寫?我想是要塑造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不贊成投降日本,所以此前曾給出主意,讓他到歐洲去修養,還把護照準備好,把美金準備好,勸:你別投降日本人,你別跟日本人接觸,你到歐洲去吧。
他怎么會突然派特務去暗殺呢?所以他要把自己塑造成道德上的完人,他是有意這么寫的。
我研究,日記得出這么兩個結論,如果研究近代史不看蔣的日記是很大的損失,但是看了什么都相信,也會上當。
……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被遺忘。
速度的卻很快
值得擁有的好書
溫故,實屬好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好像被叫停了,書里多是實話實人實事實議,樸實自然,看了可以靜心可以感悟。
很不錯的書
這套書盡量集齊
書質量還可以,但是拍下的書有缺貨當當也不主動聯系說明一下。用戶體驗感太差!
很好的,寫的很好。
當當的老客戶了,每次來都是幾十本幾十本的扛回家,真的要剁手啦!!這次活動也沒停下搬書的節奏,囤了好幾箱。書挺好的,是自己書單上想要讀的書,價錢合理,物流迅速,配送人員也很熱情,書挺多,但是包裝也挺好的,沒有破損污漬,內容還沒有看,等看完后再來追評!建議當當的評價傳圖系統優化一下,每次來評價傳圖片都是一個考驗耐力與時間的差事,必須得一張一張慢慢傳,常常五張圖只能成功一張,費解!!!像我這種一個訂單幾十本書的買家,評價傳圖完真是累死人,有辦法改進么???
帶我們了解臺灣人民過去的日子
內容很好,很滿意。
這套叢書印刷和內容都不錯,期待閱讀。
還沒看,內容應該不錯
這個系列的書一直在買,不錯,從個人的角度還原歷史。
看第一篇文章就很吸引人,寫得很真實,歷史的真實寫照。
《溫故》一直在買,每期不落。內容一直很好,讀讀過去的事情,很好。
雖然學中國古代史,可是對這套書是非常喜歡的,有很濃的近現代的味道。
不一樣的內容,不一樣的視角,讓你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歷史。
理想國的書,真心的不錯,非常喜歡,可以增長很多的知識。
相比秦風系列,照片顯得一般。但是文字作者寫作水平非常高。非常不錯,篇篇精彩。
溫故系列都很好。不過我沒有買整個系列我只買了基本,的確好。
看完的照片,和介紹的文字,感覺到老蔣和宋美齡氣質和智慧非凡。
喜歡這本書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每期都有精彩,故事裡的人,故事裡的事,故事裡的物,一點點展現出來,就象看一部經典老電影,不是故事片,而是故事紀錄片,有意思.
認識你不一定了解的,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圖書質量歷來不錯,這本溫故也不錯,拂去蒙塵的歷史,感知歷史背后的真相。
這一期的溫故感覺一般。溫故就得一本一本的買。一本一本的看。前十六冊太坑爹了。
真實的歷史是很吸引人的,溫故系列使人了解了一些歷史的真相,很受啟發,溫故而知新。
好好好,非常好,性價比超高,支持當當,活動力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