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朱特以其標志性的銳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主題之間建立起發(fā)人深省的聯(lián)系——從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到美國外交政策,從全球化的經(jīng)濟到對大屠殺的記憶。他向我們揭示了在"制造神話"戰(zhàn)勝"理解"、"否認"戰(zhàn)勝"記憶"的過程中,真正的歷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遺棄了,而那些被遺忘的問題是多么重要——對于我們的今天,對于我們的未來。
重要著作,譯本:本書被《福布斯》評價為"思考20世紀政治、外交、社會與文化歷史的偉大的著作"。作者托尼?朱特是當代著名的歐洲問題和歐洲思想研究專家,譯者林驤華為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審、外語學科總監(jiān),曾翻譯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托尼?朱特《戰(zhàn)后歐洲史》等著作。
對20世紀世界的廣闊、深刻的思考:托尼?朱特以其標志性的銳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主題之間建立起發(fā)人深省的聯(lián)系——從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到美國外交政策,從全球化的經(jīng)濟到對大屠殺的記憶。
面向未來的備忘錄:重新評述一個動蕩世紀不該被遺忘的知識分子、思想與歷史事件。向我們揭示在"制造神話"戰(zhàn)勝"理解"、"否認"戰(zhàn)勝"記憶"的過程中,真正的歷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遺棄了,而那些被遺忘的問題是多么重要——對于我們的今天,對于我們的未來。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當代最著名的歐洲問題和歐洲思想研究專家。1948年出生于英國倫敦,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后執(zhí)教于劍橋、牛津、伯克利和紐約大學。1995年創(chuàng)辦雷馬克研究所,專事研究歐洲問題。經(jīng)常為《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等撰稿。著有《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戰(zhàn)后歐洲史》《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沉疴遍地》《記憶小屋》《思慮二十世紀》等作品。其中《戰(zhàn)后歐洲史》被認為是無法被超越的史學著作。2007年獲漢娜?阿倫特獎,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獲奧威爾終身成就獎。2010年8月因病去世。
鳴謝
引論 我們失去的世界
及時部分:黑暗的心
第1章 阿瑟?凱斯特勒,典型的知識分子
第2章 普利莫?萊維的基本事實
第3章 馬內?斯帕勃的猶太人歐洲
第4章 漢娜?阿倫特與"惡"
第二部分:知識分子約言的政治
第5章 阿爾伯特?加繆:"法國好的人"
第6章 精心表述:路易?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
第7章 埃立克?霍布斯鮑姆與共產(chǎn)主義浪漫史
第8章 告別那一切?萊澤克?科瓦考夫斯基與馬克思主義的遺產(chǎn)
第9章 一個"思想的教皇"?——評約翰?保羅二世與現(xiàn)代世界
第10章 愛德華?賽義德:無根的世界性
第三部分:迷失在轉型中:各個地方與各種記憶
第11章 慘敗:1940年法國陷落
第12章 追憶似水年華:法國和它的過去
第13章 花園的守護神:托尼?布萊爾與英國的"傳承"
第14章 最不像國家的國家:比利時為何重要
第15章 歷史與歐洲之間的羅馬尼亞
第16章 黑暗的勝利:以色列的"六日戰(zhàn)爭"
第17章 長不大的國家
第四部分:美國的(半個)世紀
第18章 美國的悲劇?——維特克?錢伯斯案件
第19章 危機:肯尼迪、赫魯曉夫與古巴
第20章 幻想家:亨利?基辛格與美國外交政策
第21章 這是誰的故事?回顧冷戰(zhàn)
第22章 羔羊的沉默:論自由美國的奇特死亡
第23章 良好社會:歐洲與美國的對比
跋 重現(xiàn)的社會問題
索引
在過去30年里的一切轉型中,"知識分子"的消失或許是最有象征性的。20世紀是知識分子的世紀:這個術語的最初(負面)使用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從一開始起,它描述的是知識界、文學界、藝術界的男人和女人,他們爭論問題,影響公共輿論和政策。根據(jù)定義,知識分子要承擔義務——"介入":通常是一種理想,一種信條,一種計劃。最初的"知識分子們"是作家們,他們?yōu)榘瑺柛ダ椎隆さ吕赘凰股衔巨q護,駁斥對他的叛國罪指控,代表他提出了首要的普世概念:"真理","正義","權利"。他們的對手"反德雷富斯派"(也是知識分子,但是他們憎惡這個名稱)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盡管在普世性質上略遜一籌:"榮譽","民族","祖國","法蘭西"。
只要關于公共政策的辯論都以這類總括性的通則為框架,無論是倫理的還是政治的,知識分子們就會塑造——在有些國家里則是主宰——公共話語。某些國家壓制公開的反對和批評,那里的知識分子就應該在事實上扮演公眾利益和人民的代言人角色,反對當局和國家。在開放的社會里,20世紀的知識分子獲得了一定的公共地位,他們不僅從言論自由的權利中獲益,而且從人們普遍都有文化的發(fā)達社會中獲益,因為知識分子在那里有聽眾。
回憶往事,要拋棄20世紀里"介入"的知識分子是很容易的。知識分子很容易沉溺于自我吹捧,心滿意足地對著由思想相同的聽眾構成的鏡子而梳妝打扮。當政治介入使人走極端的時候,由于知識分子們在那么多的例子中都是政治上"介入"的,由于他們的介入典型地采用書寫文字的形式,13所以許多知識分子留下了觀點和隸屬關系的記錄,尚未磨滅。有些人充當權力的代言人,或者充當全體選民的代言人,他們根據(jù)具體情況和利益來調整自己的信念和觀點:愛德華·薩義德曾經(jīng)說的"人們自身善于阿諛奉承的靈活性"確實"使知識分子的歷史大大減色"。
再者,正如雷蒙·阿隆曾經(jīng)恰當?shù)卦u論他的法國同時代人時說的,知識分子們似乎過于頻繁地表明"不"知道他們在談論什么,尤其是在經(jīng)濟學或軍事等技術領域。而關于他們所說的"責任",一批面目迥異的著名知識分子,無論左派還是右派,都極其不負責任地、漠然地傾向于鼓勵在同自己相隔遙遠的安全距離之外的地方動用暴力。加繆寫道:"錯誤的觀念最終造成流血,但在每一種情況下,流的都是別人的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某些思想家會對一切事情都隨心所欲地說三道四。"
一位的歐洲歷史學家、的寫作者和敏銳的思想家。
——《洛杉磯時報》
一本直率的知性自傳,和穿過朱特記憶小屋的瑞士空氣一樣令人心曠神怡。你可能會認為這種境況下寫出的回憶錄會有傷感的氛圍,但是書中卻沒有任何臨終的低落。好奇心、無畏的智識、對有趣細節(jié)的品味和水晶一般的文筆,都顯示出主宰這個男人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每日電訊報》
閱讀這本書時,人們很容易忘記,朱特是動彈不得地在病床上重建他的記憶。每一個片段都在晃動:那些章節(jié)閃閃發(fā)亮,叮當作響,充滿豐富的氣味、光色和聲音。……這一切足以使讀者重拾對作家的信心:他有能力找到通向"不朽"的路徑。
——《洛杉磯時報》 一位的歐洲歷史學家、的寫作者和敏銳的思想家。
——《洛杉磯時報》
一本直率的知性自傳,和穿過朱特記憶小屋的瑞士空氣一樣令人心曠神怡。你可能會認為這種境況下寫出的回憶錄會有傷感的氛圍,但是書中卻沒有任何臨終的低落。好奇心、無畏的智識、對有趣細節(jié)的品味和水晶一般的文筆,都顯示出主宰這個男人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每日電訊報》
閱讀這本書時,人們很容易忘記,朱特是動彈不得地在病床上重建他的記憶。每一個片段都在晃動:那些章節(jié)閃閃發(fā)亮,叮當作響,充滿豐富的氣味、光色和聲音。……這一切足以使讀者重拾對作家的信心:他有能力找到通向"不朽"的路徑。
——《洛杉磯時報》
這些文章并非為了出版而寫作……在生命的,他嘗試尋找和定義自我,給他親近和親愛的人們留下一些可以回憶和信以為真的事實。這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他的文字在才情、憤怒和愛之間來回震顫。他既有歷史學家明察秋毫的眼光,也有作為一個平常人的感情。
——《衛(wèi)報·觀察家》
文字優(yōu)美細膩,靜心下來看很有味道,讀完后準備買他的另外一本書。我很喜歡這種故事講的很好的書,娓娓敘來。
當代重要的歷史家和思想家,以安詳?shù)男膽B(tài)、知性的思考和有趣的文字回首往事,獲益匪淺。
好書,可讀性強
非常好的商品,好評。
非常喜歡的書
過程中,真正的歷史在多大Z程度上被遺棄了,而那6些被遺忘的4問題是多么重要——T對于我們的今
由于網(wǎng)頁內《記憶小屋》和《重估價值》的作者同為一人,并且宣傳內容一樣,所以《重估價值》錯買成了《記憶小屋》。
就是有點太貴,內容全是托尼朱特的回憶,可以大致了解他的成長和生平
非常感觸。簡單概括為,朱特的精英主義是如何形成的。
《沉疴遍地》《戰(zhàn)后歐洲史》《重估價值》任何思想都是人類進步的金石
包裝一如既往的精致,印刷也很好。相比電子書,還是喜歡印刷版的,書香沁人心脾,這才有讀書的氛圍
身患重病的朱特以驚人的毅力、無比的豁達,回顧自己的人生旅途,文字質樸凝練,極為感人。
發(fā)貨比想象的快。《記憶小屋》感覺薄了點,可能思想性比較好。
朱特的最后一本書,記述了他的一些關懷和感悟
本來只是便宜加湊熱鬧買的,到手后看了一遍,真是出乎意料的好。
商務印書館的書一直非常信任,值得信任,值得被愛!…………………………………………………………………………………………………………………………………………………………………………………………
還可以,有點地方很難懂,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我容易走神
很好的一本書…爸爸推薦的…很喜歡…一直在等降價
商務印書館的年度好書,對歷史的記憶喚起對未來的渴望。
書不是很厚,拿在手上感覺和書名一樣,是記憶中的那種小書,不錯。
身患漸凍人癥的英國歷史學家的回憶錄,譯寫俱佳。
本書無論裝幀還是內容,都是很不錯的,的確不負作者的大名
好書,買來慢慢讀,讓家人都讀一讀,作者是當代最重要的知識分子。
托尼·朱特的書里我最喜歡的一本,非常非常好看,幽默與智慧,感性與理性。
《記憶小屋》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這本小書介于回憶錄與自傳之間,但是更傾向于散文般精致的敘事。如果從精神質地上考量這本小書的話,也唯有納博科夫式的回憶可堪相比,這是一本二十世紀著名歷史學家的《說吧,記憶》。 朱特與納博科夫最大的不同,不是他們的作家與歷史學家的身份差異,而是他們對記憶所抱持的態(tài)度。
記憶小屋這本書拿到手里我都沒放下過,太享受了,作者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躺在床上連翻身都難以做到,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人生的種種經(jīng)歷和感受會讓你無比感動和敬仰。
作者罹患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也可以說是緩慢死亡的絕癥,尚有如此安詳?shù)娜松鷳B(tài)度,用知性的思考和有趣的文字回首往事。他把這些文章稱為小品文,讀來令人感動。這不純是作家之筆,而有著思想者的睿智在其中。要知道,他是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家和思想家啊!
對我來說,愛是這樣一種境況,它能令被愛的人滿足于獨處。 “停駐”總令人緊張——無論停駐在哪里,總有做不完的事、取悅不完的人,不是要完成這個義務,就是要勉強扮演那個角色:感覺上怎么都不妥。然而反過來,“前往”則令人輕松。我從來沒有像要獨自前往某處時那樣愉快過,且路程越長越好。
作者從身邊平凡小事領悟出道理來,所謂道無處不存在,存在于瑣碎中,而不是只在朝堂之上。作者的學養(yǎng)很深厚,很有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