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中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編著者丁 潔琳。
《近現代中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內容提要 :近現代中國法學家是隨著清末法律改革而產生的。
梁啟超、 沈家本、伍廷芳是中國清末法學家的杰出代表。梁啟 超最初主 張君主立憲制,最終轉變為民主共和制度的捍衛者。
梁啟超畢 其一生堅定地追求憲政理想,是近代中國憲政文化卓 越的開拓 者和傳播者。沈家本是清末法律改革的總設計師,在 清末法律 改革中不懼風險,與清廷守舊勢力進行斗爭。沈家本 的法律改 革主張體現了近代西方人權思想和法治觀念。伍廷芳 在參與主 持清末法律改革兩年多的時間里,開展了范圍廣泛的 法律近代 化改革。伍廷芳倡導借鑒西方法律文明,改革中國傳 統的法律 制度。沈家本和伍廷芳是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的開拓 者。
創建后,新一代的中國法學家群體應運 而生。以 王寵惠、吳經熊為代表的法學家成為民國法律建設和 法學研究 的中流砥柱。王寵惠是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思想的忠 實信奉者, 他參與了民國時期主要法典的制定工作,為 法律體系 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吳經熊是1933~1936年中國 憲政運動 的規劃者,是1936年《五五憲草》的主要起草人和 1946年民 國制憲的重要參與者。至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基本 建立起近 代法律體系,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取得顯著的發展。
在新中國的前30年,接連的政治運動致使新中國 的法制發 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大多數法學家遭到了批判和政治 整肅,片 面強調法律的階級性和專政工具的職能,嚴重背離了 法律學科 發展的規律,造成了中國法律和法學嚴重的萎縮和倒 退。1979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法律和法學逐步得到恢復 和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法學界進一步解放思 想,大膽 借鑒和吸收世界先進法律文明的成果。法學家和法律 工作者對 法治、人權等重大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推動 了中國法 學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先進法律文化的廣泛傳播。
我國《憲 法》經過修訂規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國家尊重 和保護人 權的內容,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律建設取得的重 大進展, 對中國法律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說是要實現中國法律 文化的現 代化。法治文化是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法治的 核心價值是制約國家權力,保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 障人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學家是法律的信仰者, 以追求法 治為崇高目標。中國法學家應為中國法律的改革和發 展提供思 想動力,成為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中 國清末法 律改革以來的法律發展表明,法學家群體的興替與法 律文化的 盛衰具有正相關性,在法律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期, 法學家在 法律文化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近現代中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編著者丁潔琳。 《近現代中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這本著作以法學家和法律文化的關系為關注點,開創性地就清末、民初的法學家做了詳細考察和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此書行文流暢,用詞穩妥嚴謹,材料充實豐富,頗有治學筆鋒。從結構上看,此書結構清晰,分析,綱舉目張,分配合理。從內容上看,論證嚴謹,論據充實豐富,角度多元,立意高遠。
內容提要
及時章 法學家與法律文化概述
及時節 法學家及其社會功能
一、法學家
二、法學家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歐陸法學家歷史演進概述
一、羅馬法學家
二、中世紀羅馬法三大法學流派
三、近代歐陸法學巨臂:孟德斯鳩與薩維尼
第三節 清末以來中國法學家群體概述
一、清末以來中國法學家的代際劃分
二、清末以來中國法學家的主要特點
第四節 法律文化概念述評
一、文化的含義
二、法律文化的含義
第五節 中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
二、西方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清末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開端
及時節 梁啟超與清末憲政文化
一、倡導興民權、開議院、立憲政
二、論戰保皇派和革命派
三、順應時勢捍衛民主共和
第二節 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
一、精于刑名 集傳統律學之大成
二、主持變法修律 融合中西法律文化
三、辯駁守舊勢力 堅守法治精神:禮法之爭與部院之爭
第三節 伍廷芳與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
一、精研西學 矢志報國
二、主持變法修律 推進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
三、捍衛共和政體 力倡司法獨立
第四節 清末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
第三章 民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近代化
及時節 王寵惠與民國法制的創建
一、王寵惠與民國憲政文化
二、王寵惠與民國刑法文化
三、王寵惠與民國民法及國際法
第二節 吳經熊與民國憲政
一、精研西方法學 融合中西文化
二、吳經熊與《五五憲草》
三、吳經熊與1946年民國制憲
第三節 中國近代法學家與中國私法文化生成
第四章 新中國法學家與中國法律文化的生長
及時節 法學家與新中國前三十年法制建設的挫折
一、廢除"六法全書"對新中國法制的影響
二、司法改革運動
三、1957年反右運動與法學家的命運
四、與法律虛無主義
第二節 法學家與改革開放后法律文化的恢復重建
一、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的爭論
二、法治與人治的爭論
三、人權禁區的突破與人權入憲
四、改革開放后的民事立法與私法文化的生長
五、我國《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與反革命罪的廢除
六、無罪推定原則
第五章 中國法學家與中國現代法律文化建設
及時節 中國法學家在中國現代法律文化建設中的使命
一、為中國法律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二、將法學研究與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相結合
三、倡導和傳播法治文化
第二節 法學家與法治中國化思考
第三節 法學家與中國現代法律文化建設
結 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