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往往知道錢學森大科學家的聲望以及他對國防事業的巨大貢獻,卻對除此領域之外的錢學森不甚了然。僅僅將他看作科學進步的象征或者保家衛國的英雄,只是讀取了錢學森全部價值的一個側面。錢學森科學思想,尤其是他晚年的科學思想無疑是中國科學思想寶庫中具有高含金量的寶藏。如何挖掘這些寶藏,為實現中國夢服務,就是本書創作的著眼點。本書由錢學森長子錢永剛教授通盤策劃,采訪當年在錢學森身邊工作過的同志,集錢學森生平業績、科學思想、發展背景與其他學者對此研究的成果于一身,向普通大眾介紹錢學森科學思想,尤其適合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閱讀。本書精彩看點: 科學巨匠在兩彈一星之外意義更為重大的成就 心系祖國的錢學森的別樣經歷和事跡 錢學森何以被稱為“成體系的大科學家”與科學的“帥才” 錢學森對科學整體和“專業外”領域的關心 錢學森少有人知的前瞻目光與未來展望 一代科學偉人改寫歷史走向的嘗試
時值科學巨人錢學森百年誕辰,這本歷經數年采寫撰作而成的紀念專著,終于由本社推出。為人熟知的中國大科學家卻有相當陌生的一面,恰好就是書中力圖呈現和填補的內容,為的是將這位本世紀科學大師深邃思想的精華以及嘔心瀝血的情操傳達給更多的人,使科學的星火繼續閃耀。
撰寫:
陸力,原名石任之,藝術與紀實文學作者。師從天津南開大學葉嘉瑩教授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揚州大學。作品有歌劇《神女》、詩詞集《未涼灰集》等。
采訪對象:
談慶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
于景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710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鮑世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專家;
劉恕,中國沙漠化治理博學專家,中國科協原副主席、錢學森沙產業基金會理事長。
目 錄
重讀,正逢其時(錢永剛 作序)
序篇:家人記憶中的錢學森(錢永剛 撰寫)
父親牽著我的手
在蔣英教授追思會上的發
及時篇 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錢學森( 談慶明 口述
而今一掃紀新元
“錢學森學園”的牌子
火箭噴管“煮”鐵水
蠶絲
爆炸出的爆炸力學
站在山下吹哨子
身份轉化
破解“空氣墻”
博士論文
工程科學的務實原則
“最不可原宥的錯誤”
從科學家到工程師
戰略科學家的成長
系統論:萬物與我為
錢學森手稿
還需要更多的殺人武器嗎?
力學所后記
的錢學森
第二篇 錢學森與系統工程(陸力 周青崖撰寫)
“既是將才,又是帥才”
兩條指揮線
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
被廣泛應用的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從人才培養開始
社會系統工程:遠闊的夢
第三篇 系統科學:將知識錘煉為智慧(于景元 口述)
完備一個體系的“三維科學家”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中的系統科學
還原論的局限
復雜巨系統的提出與界定
綜合集成創新的新方法
從定性到定量:一次經濟系統的成功演練
幾點遺憾
第四篇 建筑科學:當科學與藝術相遇(鮑世行 口述)
踏上建筑哲學之橋
建立城市學
重塑中國園林
打造山水城市
老北京的遠去
建設攀枝花:中國城市學規劃案例
發現鮑家屯
重修水碾房
第五篇 沙產業:試步第六次產業革命(劉恕 口述)
緣起
何為第六次產業革命
治理蘊涵于開發之中
黑風暴與咸海幽靈
能源與知識密集:沙產業的兩大利器
以色列模式
西北的成績單
微藻、糧食危機與憂患意識
后 記
及時篇 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錢學森
(本篇由陸力根據對談慶明采訪撰寫而成。
談慶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1934年10月出生。1952—1956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年分配到中科院力學所,在化學流體力學、爆炸力學、流體力學等專業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1985年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在火鉆研制、爆炸加工、水下爆炸、大爆破、煤與瓦斯突出、混沌等機理方面均有研究成果。長期在中國科大研究生院等校授課,其《量綱分析》課程為重要基礎課程。)
身為社會大多數的我們,有時津津樂道于歷史人物的那些耳熟能詳的趣聞軼事,反而淡化了軼聞背后復雜乃至矛盾的生命體驗。大多數人看待科學家時同樣如此,并不因此務實嚴謹,卻難免多出一重誤讀——立足不同層面對科學發生的誤讀。如果不真正了解錢學森對科學的貢獻,眾口一詞或是產生截然對立的論斷皆不足為奇。基于同一事實的不同觀點,即使相互抵牾也可以稱之為爭論,否則只是盲人摸象自說自話罷了。
錢學森的戰略科學家地位,我們聽到過許多次。但什么是戰略科學家?他何以是戰略科學家?仍需要反復的理解和思索。無論信仰存在多么大的分野,或是道德何等程度上不可公度,科學畢竟有別于此,它有自身相對穩定的衡量尺度。讓科學家回歸科學,或許能更加明晰其在特定歷史中的位置。
而今一掃紀新元
1956年2月2日,回到中國不到半年的錢學森,給尚在美利堅的好友郭永懷1寫了一封信。照片上的錢學森大多保持著深沉內斂、泰然處之的表情,他的信件,談及科學事務總是理智審慎而情緒有所節制。而這封卻不太一樣,懇切喜悅之情貫穿始終:“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老兄回來,還是可以做空氣動力學工作,我們的需要絕不比您那面差,帶書來的時候可以估計在內。多帶書!這里俄文書多、好,而又價廉,只不過我看不懂,苦極!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這里的工作,不論在目標、內容和條件方面都是世界先進水平。這里才是真正科學工作者的樂園!”考慮到八個月之后,錢學森才得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的任命,如此熱情洋溢地要郭永懷快來力學所,并不是做給美國人瞧,而是由衷的情感表露。
這封信被收錄在《錢學森書信選》的及時頁及時篇。這本書的序言里提到,編輯組搜集到的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6月15日錢學森歸國前,在美國寫給陳叔通2的手札。之所以把這一封放在及時,是因為在錢學森寫這封信的半個月前,力學所于1956年1月18日剛剛建立。
中國人看待歷史的主流觀念,講究始終,對于改朝換代的時間節點有很強的敏感。關于新舊社會變化的描述不勝枚舉,在建國之后,也頻有“而今一掃紀新元”、“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的詞句。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再愚鈍的人也能感受到時代的感召。萬象更新,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和事,無不感覺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同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開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在會上所做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指出,建國后通過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知識分子精神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首次提出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衛生、文化藝術等五個方面的知識分子共384萬人中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說,“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兄弟聯盟”,“我們必須急起直追”,“認真而不是空談地向現代化科學進軍”,并在報告提出了制定1956年到1967年科學發展的遠景規劃的任務,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1月20日閉幕式上,做了講話:“現在叫技術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無知的命。單靠大老粗,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中國應該有大批知識分子,全黨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而奮斗。”
對于一向被認為脫離群眾的知識分子而言,主席和總理的這些講話是極大的鼓勵和肯定。能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意味著知識分子也可以有國家主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這樣一團火熱氣氛的感召下,許多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放下了原本的矜持冷靜,積極投入建設一個“科學的春天”3。而新中國培養出來的年輕知識分子,經過各種思想改造的洗禮,很多人舍棄了個人名利追求,投身到國家需要日益顯著的科學發展中去。
1956年,21歲的談慶明即將從北大數學力學系畢業,當年北大數學系的畢業生不過百余人。進入二十一世紀,經過十多年的擴招,大學生這一群體與“畢業即失業”“蟻族”“自主創業”等現象聯系密切,“大學生”這一稱謂早經過了時代的去魅。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不同,他們何去何從不僅關系個人命運,更關系到國家相關行業的發展。得以與錢學森共事,得以見識一位戰略科學家的科學高度,對不少加入力學所的研究員來說是個偶然。指導談慶明論文的導師林鴻蓀,很喜歡這個南方來的學生,爭取他跟自己到力學所去做研究。
林鴻蓀是我國老一代的化學流體力學專家,60年代在研究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總體方案、燃燒、傳熱、低溫技術和低空導彈技術等方面,取得過重大成就。4在我國具備培養自然科學領域高端人才的能力之前,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們對中國的科學建設具有難以估量的重要意義。近代中國的幾次劇變造成了重大的創痛和顯見的危機,成長于這種時代,埋首蕭齋、兩耳不聞窗外事是不可能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判斷時代環境的能力,物質匱乏時代的知識分子,往往有著純潔而理想的激情。林鴻蓀是那一代年輕“海歸”學者的典型。
林鴻蓀1949年獲得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碩士,繼而攻讀博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他思想進步活躍,接觸到不少革命書籍與進步學生,對國內變化保持關注。1950年夏天朝鮮戰爭爆發,正在潛心撰寫博士論文的林鴻蓀再也坐不住,放棄即將得到的博士學位,離開美國,成為建國后最早一批響應號召回國建設的年輕學者。
1950年,力學所還只是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下屬的一個研究室。時年25歲的林鴻蓀,回來后擔任力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兼室務秘書。變化從錢學森回國后開始,他頭一件大事就是要把力學所建起來。力學所在中科院的編號為101。10是國字號,101即國字1號,新中國力學研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與“向科學進軍”的宏大號召同時而生的力學研究所,亟需一群年輕科研人員。錢學森出任力學所所長后,交給林鴻蓀的及時項重要任務,是開辟化學流體力學這門新的學科。對中央號召和錢學森的委托,林鴻蓀摩拳擦掌很是興奮,力勸談慶明當助手:“我也不打算多招人,你是理科畢業生,我再找一個學工科的。你們兩個跟我學,我跟錢先生學。”畢業于這樣一個時期,國家要求大力發展科學,知識分子要求進步,社會上情緒高漲,年輕人無論如何都會受到影響。導師林鴻蓀的激情感染了談慶明,他放棄考研,同意進力學所工作,一待就是半個世紀。
人們都說,似乎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馮•卡門
就在他的有生之年,錢學森將一個“黃包車之國”變成了擁有火箭的軍事強國。
——張純如《蠶絲》
普通的父親能在亂世中保全家人,而這位父親用使祖國強大的方式保護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堪稱“逆天”。
——讀者評論
他是幫助美國成為及時流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的一顆明亮的星。
——米爾頓•維奧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