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了刑事訴訟法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呈現了這一學科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該書分13個部分,共33章,在對刑事訴訟法學的學科發展史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對這一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該書展示了較成體系的五大理論,即訴訟價值理論、訴訟構造理論、程序性制裁理論、訴訟模式理論和司法裁判理論,并運用這些理論,討論了刑事訴訟中的辯護問題、強制措施問題、量刑程序問題和被告人訴訟地位問題。,該書還對刑事訴訟程序的生成機制與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和變遷問題進行了反思性評論。“中國的問題,世界的眼光”。作者注重從中國的法制經驗中提煉出普遍的法律理論,這也是中國法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該書通篇都體現了這一研究旨趣。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陳瑞華,1967年2月生于中國山東。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獲得中國法學會第四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 2010年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資格。主要學術興趣是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理學。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獨立出版學術專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刑事審判原理論》(1997,2003);《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2000,2005);《刑事訴訟中的問題與主義》(2010);《程序性制裁理論》(2004,2010);《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2008,2010);《論法學研究方法》(2009);《比較刑事訴訟法》(2010);《程序正義理論》(2010);《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2010);《刑事證據法學》(2012,2014);《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2012);《刑事證據法的理論問題》(2015)。
目錄
上 冊
及時部分 學術史
及時部分導讀 3
及時章 20世紀初期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 5
第二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范疇 25
第三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回顧與反思 95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導讀 117
第四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118
第五章 法學研究回歸社會科學的思考 144
第三部分 訴訟價值理論
第三部分導讀 163
第六章 刑事訴訟程序的三種價值 ——以刑事審判程序為范例的分析 165
第七章 程序正義理論 204
第四部分 訴訟構造理論
第四部分導讀 247
第八章 刑事訴訟的橫向構造模式 ——以審判程序為切入的比較分析 249
第九章 刑事訴訟的縱向構造 277
第十章 刑事審判前程序之整體構造 300
第五部分 程序性制裁理論
第五部分導讀 323
第十一章 程序性制裁理論 325
第十二章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三個模式 375
第六部分 訴訟模式理論
第六部分導讀 397
第十三章 刑事訴訟的私力合作模式 398
第十四章 對抗性司法與合作性司法 ——一種新的刑事訴訟模式理論 426
第十五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三個模式 468
下 冊
第七部分 裁判理論
第七部分導讀 495
第十六章 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種形態 498
第十七章 案卷筆錄中心主義 519
第十八章 徹底的事實審 ——及時審程序與上訴審程序的關系 541
第十九章 程序性裁判中的理論問題 ——以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為切入的分析 562
第二十章 相對獨立的量刑裁判模式 592
第八部分 辯護理論
第八部分導讀 615
第二十一章 刑事辯護的幾個理論問題 617
第二十二章 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 632
第二十三章 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651
第九部分 強制措施理論
第九部分導讀 675
第二十四章 未決羈押制度的比較研究 676
第二十五章 未決羈押制度的理論反思 708
第十部分 量刑程序理論
第十部分 導讀 735
第二十六章 量刑程序的獨立性 ——一種以量刑控制為中心的程序理論 737
第二十七章 量刑信息的調查 761
第十一部分 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第十一部分導讀 785
第二十八章 “義務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的程序效應 786
第二十九章 被告人的雙重訴訟地位 818
第十二部分 刑事訴訟程序的生成機制
第十二部分導讀 835
第三十章 法律程序構建的基本邏輯 ——以被告人閱卷權為切入的研究 837
第三十一章 制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861
第十三部分 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和變遷
第十三部分導讀 883
第三十二章 刑事程序失靈問題的初步研究 884
第三十三章 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與反思 912
與對策法學的盛行密切相關的是,一些研究者缺乏基本的問題意識,對于 “問題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出發點”這一點缺乏深刻的認識。無論是法學論文還是學術專著,往往采取了一種類似教科書的學術體例。這種體例的典型模式包括以下基本構成要素:概念、性質和意義;理論基礎;歷史演變;比較法的考察;中國的現狀和問題;解決中國問題的構想和立法對策。甚至在很多法學博士論文中,這種帶有“教科書體例”的學術模式也較為廣泛地存在著。但是,這種不以問題為出發點的研究方式,注定是不可能產生較大學術貢獻的。這是因為,研究者并沒有提出作為核心論題的假設,也沒有圍繞著這一命題的成立問題進行論 和組織材料;研究者也無法解釋究竟哪些是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概念、范疇和理論,而哪些則是自己的學術貢獻;這種研究帶有明顯的總結和綜述的痕跡,對于推動法學研究的進步和創新,意義甚為有限。 ①
在這種采取“教科書體例”的論文和專著中,研究者動輒對有關制度的縱向演變和橫向比較問題進行較大篇幅的論述,而忽略了自己所要分析、解釋的問題之所在。當然,這種研究對于總結歷史經驗、積累外國法的資料,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畢竟,無論是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還是外國法的經驗事實,對于解釋和解決中國法所面臨的問題還是可能具有啟發和參考價值的。不過,研究者假如帶著“借鑒”、“移植”和“引進”的目的對待外國法以及法律制度的演變歷史,實用地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那么,這種研究就有可能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武斷性,而不可能提出一些客觀的知識。尤其是在如何對待外國法的問題上,一些從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學者經常有意無意地將外國法的制度和理論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以為中國立法機構只要移植和引進這些制度,中國的問題也就能得到相應的解決;中國法學界只要接受這些法律理論,中國的法學理論也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無論是來自外國的制度設計還是外國學者提出的理論,都只是為了解釋和解決其本土問題而被提出來的, 它們是否以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問題,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更何況,研究者假如就連中國的問題究竟是否存在以及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的,那么,這種對外國法律制度和外國法律理論的介紹和分析,又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積極效果呢?
書好,學習中。
非常好的書
好
上下冊兩本,可以慢慢研究慢慢看!
很喜歡的書,滿意
快遞超慢,耽誤事!
最新版,圖書館都沒有,買回來感受下。
一本好書,值得我們好好閱讀,獲取其中蘊含的精神財富
很不錯啊
好
漏水啦
看完回來評論哈
書很好,有簽名更完美!
不錯
很好
非常滿意,很喜歡
快遞員真的很無語
可以很不錯
正版很好!
優秀的理論書籍,。。
之前買了第四版 獲益良多
很棒的一套書
很好很有用
還沒研讀呢
學術性書籍,印的果然很學術,還沒看,相信內容不錯
陳老師的書,我想是不用多說的吧。研究刑事訴訟的人都懂。這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的最新版本,也是前幾版的集大成者。強烈推薦看看,研習!
雖然是2016年出版的書,但是很多內容并沒有在2012刑事訴訟法修改后予以更新,越往后讀發現越多,這么貴的書,作者是來圈錢的嗎?如此不認真做學問!
陳老師作為北大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可謂是我國刑訴法學界的權威學者。該著作基本涉及近年來刑事訴訟法和司法制度方面的所有熱點問題。作者在該著作中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新理論,非常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