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寫給大家:生活的藝術》是散文家梁實秋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內容包括對吸煙、飲酒、喝茶、讀畫、寫字、理發、握手等日常行為的評論,對睡、窮、舊、怒、病、死等生活狀態的感受,以及表達對魚翅、豆腐、海參、蓮子、干貝、鮑魚、薄餅、魚丸、臘肉、烙餅、黃宇、鍋巴、西施舌、煎餛飩、獅子頭、瓦塊魚、八寶飯、糟蒸鴨肝、水晶蝦餅、龍須菜、咖喱雞、韭菜簍等名吃的喜惡之情,體現了一個文人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與思索。
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長期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有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梁實秋(1903—1987),中國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及時個研究莎士比亞的。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雅舍小品》等。
及時章
清風夢影
談時間
談禮
談謎
說儉
談考試
了生死
吸煙
飲酒
喝茶
讀畫
寫字
詩人
老年
醫生
臉譜
畫展
生日
信
病
怒
客
舊
窮
睡
臟
聾
雪
豬
鳥
臺北家居
雙城記
新年獻詞
利用零碎時間
文藝與道德
略談英文
文法
……
希臘哲學家Diogenes
經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24小時亞厲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慣用的口吻問他:"你對我有什么請求嗎?"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請求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這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究竟涵義何在,恐怕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常總是覺得那位哲人視尊榮猶敝屣,富貴如浮云,雖然皇帝駕到,殊無異于等閑之輩,不但對他無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別的假以顏色??墒羌s翰遜博士另有一種看法,他認為應該注意的是那陽光,陽光不是皇帝所能賜予的,所以請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賜予的奪了去。這個請求不能算奢,卻是用意深刻。因此約翰遜博士由"光陰"悟到"時間",時間也者雖然也是極為寶貴,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奪的。
"人生不滿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點夸張,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耄耋,老悖聾暝,甚至"佳麗當前,未能繾綣",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遜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
有人說:"時間即生命。"也有人說:"時間即金錢。"二說均是,因為有人根本認為金錢即生命。不過細想一下,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財于何有?要錢不要命者,固然實繁有徒,但是舍財不舍命,仍然是較聰明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我們幼時,誰沒有作過"惜陰說"之類的課藝?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我小的時候,家里請了一位教師,書房桌上有一座鐘,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師不注意的時候把時針往前撥快半個鐘頭,以便提早放學,后來被老師覺察了,他用朱筆在窗戶紙上的太陽陰影劃一痕記,作為放學的時刻,這才息了逃學的念頭。
時光不斷的在流轉,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歷,日歷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矍然一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歷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的往下扯,讀是什么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
不可挽住的就讓它去罷!問題在,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如何去打發它。梁任公先生最惡聞"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煩的人才忍心的去"殺時間"。他認為一個人要做的事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哪里還有時間可供消遣?不過打發時間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見運河上舟楫往來,熙熙攘攘,顧問左右":他們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衛在側,脫口而出":無非名利二字。"這答案相當正確,我們不可以人廢言。不過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當中還是利的成分大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時間即金錢之說仍屬不誣。詩人渥資華斯有句:
塵世耗用我們的時間太多了,夙興夜寐,賺錢揮霍,把我們的精力都浪費掉了。
所以有人寧可遁跡山林,享受那清風明月,"侶魚蝦而友麋鹿",過那高蹈隱逸的生活。詩人濟慈寧愿長時間的守著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為那是人間至樂;嵇康在大樹底下揚槌打鐵,"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劉伶"止則操厄執觚,動則挈植提壺",一生中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又是一種頗不尋常的方式。最徹底的超然的例子是《傳燈錄》所記載的:"南泉和尚問陸亙曰`: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寸絲不掛即是了無掛礙之謂,"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境界高超極了,可以說是"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根本不發生什么時間問題。
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并非本愿,去時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的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我們是以心為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禮不是一件可怕的東西,不會"吃人"。禮只是人的行為的規范。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動,社會上的秩序必定要大亂,法律是維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關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為了使人能更像是一個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禮便應運而生。禮是一套法則,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內,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內,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共守的一套規則。一套禮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是隨時在變,不過可能變得很慢,可能趕不上時代環境之變遷得那樣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變成不合時宜的東西。禮,除非是太不合理,總是比沒有禮好。這道理有一點像"壞政府勝于無政府"。有些人以為禮是陳腐的有害的東西,這看法是不對的。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一向是重禮法的。見于書本的古代的祭禮、喪禮、婚禮、士相見禮等等,那是一套,事實上社會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現行的一套即是古禮之逐漸的個別的修正,雖然各地情形不同,大體上尚有規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觸之后便比較有紊亂的現象了。紊亂盡管紊亂,禮還是有的,制禮定樂之事也許不是當前急務,事實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無禮的活動。問題是我們是否認真的嚴肅的遵循著禮??组T哲學以"克己復禮"為做人的大道理。意即為吾人行事應處處約束自己使合于禮的規范。怎樣才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是值得我們隨時思考警惕的。讀書人應該知道禮,但是有些人偏不講禮,即所謂名士。六朝時這種名士最多,《世說新語》載阮籍的一句話最有趣",禮豈為我輩設也?"好像禮是專為俗人而設。又載這樣的一段: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諺畢,便去。或問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時人嘆為兩得其中。
沒有阮籍之才的人,還是以儀軌自居為宜。像阮步兵之流,我們可以欣賞,不可以模仿。
中西禮節不同。大部分在基本原則上并無二致,小部分因各有傳統亦不必強同。以中國人而用西方的禮,有時候覺得頗不合適,如必欲行西方之禮則應知其全部底蘊,不可徒效其皮毛,而亂加使用。例如,握手乃西方之禮,但后生小子在長輩面前不可首先遽然伸手,因為長幼尊卑之序終不可廢,中西一理。再例如,祭祖先是我們家庭傳統所不可或缺的禮,其間絕無迷信或偶像崇拜之可言,只是表示"慎終追遠"的意思,亦合于我國所謂之孝道,雖然是西禮之所無,然義不可廢。我個人覺得,凡是我國之傳統,無論其具有何種意義,茍非荒謬殘酷,均應不輕予廢置。再例如,電話禮貌,在西方甚為重視,訪客之禮,探病之禮,均有不成文之法則,吾人亦均應妥為仿行,不可忽視。禮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義。
……
非常棒 超級棒 超級贊!
內容豐富,很喜歡,值得購買
感覺蠻好格
書不錯。只是沒有挑活動的日子買感覺有些貴了!
不懂得欣賞~~·語言好多生僻字和以前的生活常識,時間有點久遠,不太理解。
友人推薦的書,印刷質量非常好,快遞非常迅速,非常滿意!
其實我根本就沒有收到貨,不知憑什么評價,給個中評吧。又一次延遲交貨,而且既無通知又無理由,今天到收貨時間了,三次去取貨,次次落空,郁悶死了……商業,有誠信么?
喜歡梁實秋!不錯,物流很給力,昨天下單,今天就收到啦!而且臺風天竟然按時上班!要給快遞小哥點個贊!
搞活動買的時候買的,非常值得,性價比高,內容應該不錯
書是經典,正像書寫的:都是大家,漸行漸遠卻值得永遠銘記
書包裝很好,書質量也很好,很愉快的一次買書體驗
尾品匯買的,印刷感覺沒有中華書局那些大出版社好,不過不影響閱讀,性價比還可以。
懂得生活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就是有味道,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無一不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悟
大家寫給大家,要仔細品讀。而且促銷買的很劃算~
不錯,雙十一買的很便宜。話說當當網上的書有盜版,這幾次買書,總出現字體不清晰的問題。
書背有勒痕,折了,邊緣有壞的地方遺憾。。但是,內容很棒。
物流很快很好,包裝很好,紙質一般,里面紙有幾頁破損。
林語堂也有一本這樣的書,書名相同,流露的卻是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作家,不同的生活態度!值得去讀!
梁實秋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嗯,不承認自己主要是為了看吃的
還是學生時代就讀過…多年后重讀,卻感覺這本經典仍與時代同步著,談著我們至今仍在意的生活點滴
生活的藝術,給浮躁的現代人一些生活的啟示,慢慢品,細細味。
尾品匯把梁的作品能收的都收了,要看上一段時間了。大家之書就是經典。這本感覺最好。大家筆下生活實在是太多元化和有趣了。
這也是梁實秋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他告訴我們,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美好,作者把他的體會都寫在文章之中了,先生的文字樸實優美,富于文彩。
很有藝術氣質的一本書,梁實秋作品值得珍藏,誰比梁實秋更懂得生活的藝術?
精裝的,卻被折角了,無法恢復的瑕疵,但看在是尾品書,還是想著往高里評吧,外在的只是外在,我要的是書中瓊漿,暫且這樣安慰吧。閑時翻一翻挺不錯,那種感覺讓人平靜,淡淡,卻很喜歡。
是林語堂旅美專事創作后的第一部書,也是繼《吾國與吾民》之后再獲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該書于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余次,并為十余種文字所翻譯。
大家寫給大家系列,封面滿滿都是簡單樸實的滄桑感,給人留有厚重的感覺。梁實秋先生是個很注重生活的人,他能從生活的細節處,告訴我們道理,以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成一場藝術的閱讀盛宴。
本來是要買林語堂的同名書,結果買錯了。封面滿滿都是簡單樸實的滄桑感,給人留有厚重的感覺。梁實秋先生是個很注重生活的人,他能從生活的細節處,告訴我們道理,以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成一場藝術的閱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