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南懷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學堂應邀就金融、企業、經濟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講座內容的輯錄。南先生“破天荒”地次以資本為題,開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會上做事情,攻擊人家犯罪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男女關系,一個是錢。”用舉重若輕的“南氏風格”,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南氏語言”,從《管子》、《貨殖列傳》、《食貨志》、《古今圖書集成》等中國古代典籍里的財貨觀切入,從自己在近現代中國的親身經歷出發,將人們的日常經濟活動與傳統文化聯系起來,講述了近一個世紀中國金融、企業、文化演進的“另類史”。言簡意賅,大題小講,既化古為今,又旁涉西洋經濟、管理體制,雖各有側重,但每每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包羅萬象和玄深妙用,及其癡心、醉心于中華文明的緣由和立場。大道至簡,雖曰漫談,真知卓見處處可現。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套裝全六冊)南懷瑾、毛子水等著
沒有古代哪有現代,沒有父母哪有兒女,沒有祖先哪有我們呢?可是我們現在迷了路……
我只是一個年紀大、頑固的、喜歡中國文化的老頭子。
從《管子》、《貨殖列傳》、《食貨志》、《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典籍里的財貨觀切入,以歷史見證者、親歷者身份講述近一個世紀中國金融、企業演進的“另類史”,既能化古為今,又旁涉西洋經濟、管理體制,雖曰漫談,實處處真知卓見。
推薦購買國學基礎讀本《唐詩三百首詳注》(版本經典
推薦購買國學基礎讀本《宋詞三百首詳注》(版本經典
推薦購買:季羨林圖文版超值套裝(國內精裝版,兩百余幅季老生前從未公開過的照片)
南懷瑾著作精選(精裝19冊)
與銀監會的漫談
及時堂
不虞之譽,求全之毀
緣起
北伐與南伐
翻譯問題大
西方、東方和人類的經濟學
吃飯大如天的農業
自己的金融、法律體系
求索而迷惘的百年
票號、錢莊、銀行與金銀、鈔票、卡
第二堂
財富從哪里來
清末民初的貨幣戰爭
張恨水的文章
抗戰與抗戰后的金融
到了臺灣 朝不保夕與白色恐怖
分稅制、黃金、計口授糧
治理通貨膨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合作社、搭會與信用
第三堂
小國寡民與治大國
政治與經濟的主輔
克難運動
土地公有與金融
公與私的辨證
盛名之下不可久居
票據法》的興廢
文物衣冠與中藥
美國、法國的銀行
做生意的時機
金溫鐵路與試驗中國銀行
文學與人生修養
兩首詩的感慨
新舊文化的企業家反思
及時堂
緣起與感想
獎學金與助學金
所謂“經濟”
學問知識文化
歷史的重要性
政治與經濟的主輔
管鮑之交與做領袖的條件
第二堂
國之四維
管仲相齊
呂不韋相秦
春秋大義
文景之治
發展的虛實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堂
一窮二白的發展經驗
政策的爭論
讀《史記》的竅門
政治哲學
史官的品格
六經皆史也
驕奢淫逸的風氣
經濟、政治的教育原則
誰夠得上儒商
第四堂
賢愚不肖皆愛財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財產與人格
財富的無常與無情
財富與文化、道德
欲望的極限
第五堂
微言大義
文化的基礎在文學
經史合參
企業實業事業
六個突然
新舊企業家
管理學的歷史
訪問日本
第六堂
自我管理
誡子書》
唯大英雄能本色
管理自己的性與情
較大的管理學
晚餐后答學員問
國學與中國文化
及時堂
緣起
國學中國文化國粹漢學
焚書坑儒的背后
項羽的一把文化劫火
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斷層
對漢學的無知
白頭宮女在
學國學的及時步——誦書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
二百年文化反省
文字是中國文化寶庫的鑰匙
第二堂
萬古通曉的文化體系
先研究“小學”
中國的書院
尺牘與師爺
教授與“叫獸”
兒童經典讀誦工程
教育的終極目標
民辦、官辦教育的歷史得失
知識分子的榜樣與精神追求
第三堂
有容乃大與通變
組織與利害關系
研究中國文化的捷路
朱子治家格言》
如何讀史
文化文學詩詞
第四堂
詩詞與文藝
玩索而有得
好小說中短命的愛情
帝王的詩才
詩人政治的代價
尾聲
與銀監會的漫談
及時堂
郭利根先生(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尊敬的南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來到太湖大學堂,請到南懷瑾老先生給我們講課。本來,劉明康主席是準備親自來主持這個講座的,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不能來,特別委托我,向南老先生致意,并帶來了親筆信。我們也特別感謝海航董事長陳峰先生的大力幫助。
南老先生是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的國學大師,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他的情況不用我太多地介紹。南老給我們講課,這是我們金融系統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中一大盛事,更是我們諸位莫大的榮幸。我們準備了一件小禮物,借以表達我們對南老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郭副主席代表學員送禮物給南老師)
南師:非常感謝!
郭副主席:下面,讓我們用學生對老師特有的掌聲,歡迎南老先生給我們講課。
南師:諸位,非常抱歉!剛才郭副主席講我學問如何如何好,那都是假的。我經常提到孟子說的兩句話,一個人活著,有時候有“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兩句話諸位也要留意。任何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時候虛名是莫名其妙的,講你好的,并不是那么好,“不虞”就是想不到的,想不到的恭維,叫“不虞之譽”。“求全之毀”,一般人活在世界上,要求別人都很嚴格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奇怪,手里都拿一把尺子專門量人家,夠高嗎?矮嗎?胖嗎?瘦嗎?從來不會反過來量自己的,所以人對人有“求全之毀”,求全責備。這兩句話是圣人之言,我們中國古代的圣人孟子的話,我經常深深感覺到很有道理。
我經常告訴諸位朋友,在社會上做事情,攻擊人家犯罪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男女關系,一個是錢。說你貪污多少錢,跟哪個女人有關系,哪個女人跟哪個男人,這兩件事很難求證的。你說這個女的同這個男的沒有關系,他說“你怎么知道?這個東西是兩個人悄悄干的事,沒有辦法兌現的”。你說他沒有拿錢,他說“你也不知道,他悄悄給他的”。所以這個很麻煩。活到這個世界上,尤其你們做金融業務的,更要小心了,一個男女,一個錢財。這是講到“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兩句話。
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想說明,剛才郭副主席講我怎么樣了不起,都是過分的話,那是大家愛護我,我只是一個年紀大、頑固的、喜歡中國文化的老頭子:
平常我對于自己的評價,我講了很多次了,不過你們沒有聽過,我講我一輩子,今年活到九十歲,再過一個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是這么一個人。孔子講“鄉愿,德之賊也”(《論語 陽貨》),什么叫鄉愿?鄉巴佬,這個人規規矩矩,各方面都講他好。孔子就罵他,你啊,德之賊也——看起來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實際沒有東西,虛的。“子日: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 憲問》),孔子用手棍打他的腿,像你這個老家伙……所以我們這些人老了就是賊。這是首先要聲明的。
這一次不是講課,剛才郭副主席對大家講說我講課,不對的,是跟大家來閑談,講個故事給大家聽。
這一次事情發生的原因,就是我們這一位老同學,老朋友,陳峰先生,他搞了個“海航”,做得不錯,他算是老學生了吧,也是我的老朋友,不過我經常罵他的。我們這里有好幾位同學都說我脾氣壞,經常罵他。我真的講他年輕不懂事。可是講句實際的話,他是我的幾位“言聽計從”朋友學生里頭的一位。我講什么他就聽,告訴他們怎么做,他也照辦。我說陳峰啊,你當年沒有錢,能夠弄到這個航空公司,我說你“騙”來的,但是你“騙”得好。世界上都是騙的,可是你成功了。要跳出“海航”變成全國的航空公司。結果他聽我的話,努力了四五年,現在變成大新華航空控股公司了,全國性的,這是一點。同時我告訴他,你不要光做民航,中國缺乏的是空中的貨運。我說我找一個朋友來幫忙你搞空中貨運,他聽了照辦,也辦好了。當年他飛機也沒有,不到一兩年,有了,發展很快,現在空中貨運也開始了。
上個月,他突然打電話給我,他說有一位先生你知道嗎?我說誰啊?劉明康先生。我說久仰大名,干什么的?好像管金融的吧。他就告訴我是銀監會的主席。我說久仰了,什么事啊?他說他想請您講點話,講課吧!
陳峰我經常罵他,經常開他玩笑的,我說好吧!人家既然找到你,就答應吧!當時講話的確是無意的,因為我正在忙事情,一邊在做事,一邊拿到電話就這樣答復他。他一聽就說謝了,就認真起來了。這件事是這樣來的,對不起,開玩笑來的。所以勞駕諸位從各地遠道而來,非常抱歉,請大家原諒,我這是開玩笑來的。
那么同時,我一看名冊,你們在座的,都是中國當今了不起的人才,嚇住我了。講銀行、金融、經濟,我通通外行,什么都不知道,這怎么講話?他們說講中國文化吧。
對了,我說把上個月對人民大學講中國文化課的記錄印給大家,諸位都有了嗎?(答:有)好,上個月,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師生來過。現在有個風氣很奇怪,每個大學都講國學。我說請問你什么叫國學?我也不懂。還有中國文化,甚至講中國文化特色。我說中國文化的含義究竟是什么?你簡單兩句答復我,我想幾乎沒有人答得出來。如果說中國文化就是孔子、孟子、儒家,錯了。中國文化諸子百家那么多啊!孔孟之道代表個人修養是可以,代表中國文化是不可以的。
那么,國學又是怎么來的?推翻滿清以后,民國初期開始才有“國學”這個名稱。我說這個名稱也有問題,中國人說這是我的國學,英國人講他們的國學,德國人講德國的國學,究竟國學是個什么東西?
人民大學的紀校長為了這個,創辦了一個國學院,挨了大家的批評,很痛苦,但他還是辦了,不過據說現在國學院很熱門。辦了以后,他要我到北京,我這個人老了,哪里都不動,只有勞駕他們趕來。上個月他們帶領博士班的學生同老師們在這里,我講了國學與中國文化的問題。
你們銀監會的劉主席要我講這個問題,我說不需要重講,所以我讓他們發了給人民大學講話的記錄,那里面講了一點點國學方面的問題,給諸位做一個參考,甚至給我一個指點。
我們長話短說。這一次來,除了你們這班金融界的英才以外,聽說還有些人,我的老朋友皇甫平也在吧?這位周瑞金先生,我說一九八九年后能夠繼續改革開放,他是及時功臣。當年講姓“資”的也好,姓“社”的也好,爭論走資本主義路線、社會主義路線的時候,鄧小平先生還在,很難下結論的時候,他敢于帶頭站出來寫篇文章,影響很大。他當年是準備挨斗的。我說你這個讀書人,老朋友,有膽識,、很有功勞,他今天也在這里。聽說還有大哲學家周國平先生也在這里。這些老前輩們,我都要請大家原諒,給我一點指教。
我今天想在這很短的時間里,講故事給大家聽。你們諸位是搞金融的,我常常在談中國文化時提到“經濟”,“經濟”這個詞語,我一直到現在心里不舒服,從年輕就開始了。
諸位要知道,我們推翻滿清以后到現在為止,九十六年,再過一個月以后是九十七年。當年我的老師輩,都是前清的遺老,有功名,起碼是舉人,有些是進士,做過官的。我長大一點,正是北伐階段,他們這些老前輩都笑,你們年輕人亂聽這些,書不好好讀,什么開始北伐!軍事是北伐,政治是南伐。
我們當時小,老師講話是坐著,我是站著的,背書也站著,不像現在,以后慢慢改了,上課是學生們坐著,老師站著。將來時代學生們躺著,大概老師們要跪著。這個時代的變化啊……(眾笑)
當時老先生們這樣一講,我們就不敢說話了。在那里我是年紀比較輕的,我就問老師,那個時候不叫老師,叫先生。先生啊!怎么叫“軍事北伐,政治南伐”?他說,你看,這些革命黨(所謂革命黨包括了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的一切黨派),他們懂什么?就是拿到政權,做官做事什么都沒有經驗,拿到政權以后,用的都是滿清的遺老遺少,一切規矩都沒有變動。只是表面做得很好,實際沒有內容。
當時他這樣講,現在我回想,好像九十年來都是這樣,還是一樣道理。包括我們共產黨成立新中國以后,新建立的政權到現在,這些情形同當年幾乎沒有什么兩樣,道理是一樣的。而且,中間雖然對中國文化那么嚴重地整頓,但中國文化壞的一面并沒有去掉,這是個什么道理?
是文化問題嗎?人性問題嗎?我們這里有哲學大師們,好幾位都在,值得研究。現在這個問題扯開就大了,有關政治、哲學、教育,都有很多的問題。
我們回過來還是講本身的問題,剛才提到“經濟”,我常說,我們很多翻譯的名稱是二手貨,西方文化變成中國文化,很多名稱沒有自己翻譯,日本人是用漢文,用中國文字,日本人先接手翻譯的。譬如說“智慧之學”,我們中國人叫“慧學”,日本人翻成“哲學”。當我到臺灣以后,一聽閩南語的發音,哲學叫做“鐵盒”,我們浙江人一聽“鐵盒”,鐵的盒子啊!實際他是用“哲學”兩個字。可是“慧學”給日本人一翻成“哲學”,我們用到現在還是“哲學”。
再譬如說“經濟”,我就嚴重地反對,中國講“經濟”,在中國文化里頭很嚴重啊!是經綸濟世,大政治家,大文化家,這個叫“經濟”。我們常說中國古人的對聯,“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那個“經濟”不是現在這個“經濟”。他講寫文章文學,西漢一個司馬遷作《史記》,一個司馬相如文學及時,所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中國經綸濟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來天下,建立一個政權而萬古留名的,很好的榜樣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所以叫“經濟南陽一臥龍”,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這是中國人由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的觀念。日本人把管財經的問題叫經濟,這是很好笑的事。現在一提到經濟就想到管鈔票,要錢,這個文化問題很嚴重。
所以我們有一個遺憾,把西方文化翻到中國來,從來沒有做統一的翻譯,包括自然科學。我們國家從滿清末期開始翻譯西方文化,滿清同治年間,成立了同文館,這是國家翻譯院。可是到現在呢?不管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一切翻譯都沒有統一。
講到同你們工作有關系的經濟,這里一位李慈雄博士,是我的老學生,比陳峰資格還老,他也是同學里頭言聽計從的一個人,他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我在美國的時候,他正在世界銀行做事。我說慈雄啊,這個不能做了,你馬上就辭了吧。他地位很好,拿高薪的。我說,我看了美國,不行,遇到問題及時個開除的,一定是東方人,而且是中國人,你趕快辭掉,在你巔峰的時候、好的時候辭掉。他說,老師,我也想辭,辭掉到哪里?我說回大陸去。他很難,他是臺灣人,美國留學的博士,岳父蕭政之中將,政治部主任,曾經是反共的主將,他三個身份都很難。他說老師讓我到大陸干什么?我說,到上海去發展,中國需要人,經濟發展這一方面你是專家。他在我面前站不到一分鐘,說,老師叫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就一句話。然后他到上海做企業,現在叫斯米克公司,股票也上市了。
當時他在斯坦福大學時,學校里有個經濟學的名教授,慈雄就給他談中國文化,他說到他中國的老師是南某人。他說南老師批評我們學經濟的。我說世界上的經濟學家,歐美的經濟學家,是強盜的經濟學家,都是為一個國家、一個觀點,寫了許多經濟學的書。你們學經濟不要亂跟他們。從《原富論》開始,通通不對。沒有一個學者研究全體人類的經濟學,馬克思有一點像,還不,他在那個時代還看不清楚。任何一個學問,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土話,叫做“麻子上臺階”,一個麻子上了臺階,群眾觀點,個人看一點。整個麻子臉,哪個洞在哪里都搞不清
楚。世界上所有的經濟學都是這樣。實際做國際大生意的,影響了整個世界,他們對全人類究竟是怎么個影響法,今天乃至以后的全人類,究竟應該怎么樣生存生活,沒有人研究,這是很嚴重的大問題。
那么,請問中國原來有沒有現在所謂的“經濟學”?沒有。這是十九世紀以后過來的。譬如說,我們“抗戰”以前,經濟學沒有幾個人,某人在外國留學,學經濟回來,好像很不得了。
那么,中國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有!我今天特別帶來,這是康熙、雍正時代整理的《古今圖書集成》,恐怕你們圖書館沒有,它把幾千年的財經,一切內容的要點囊括在里面。所以康熙、雍正時期對中國文化,很對得起。
經濟學,在中國過去叫什么呢?叫“食貨”。中國人過去是重儒輕商,看不起商業。司馬遷寫《史記》,他寫了一篇《貨殖列傳》、一篇《平準書》。后來班固寫《漢書》,在《史記》的《平準書》、《貨殖列傳》的基礎上寫了《食貨志》。
你看“貨”字,為什么用這個字呢?這要研究中國字了。不認識中國字,你中國文化講不通的。“貨”是“化”下面加個寶貝的“貝”。貝是什么?我們上古貨幣是用貝殼做的,最初商朝、周朝以前的貨幣是貝殼,后來慢慢變成用其他的貨幣。“貨”是化貝,包含了物品交換和貨幣貿易的內容。“貿”字上面是“卯”,下面是“貝”,早晨五六點鐘(卯時)在集市上買賣交換物品。“易”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月每天輪轉更替,包含交換、交易的意思。
由“貨”字,談到貨幣學。我常問學經濟的同學,我說古今中外每個國家,每個社會,貨幣一定會通貨膨脹,每個時代都會通貨膨脹,而且每個新時代會把貨幣變了,這是為什么?這是一個經濟哲學的問題了。貨幣為什么一定會變?譬如剛才講到“貨”字,是變化的“化”下面加一個寶貝的“貝”,有財富變更變化的意思。所以,司馬遷及時個提出來商業的哲學,寫了一篇《貨殖列傳》,那么中間有兩句話很重要,“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學問道德抵不住一個錢、利,利之所在,拼命苦干,命不要就是為了這個利。人家說司馬遷是歷史學家,我說你們不要搞錯了,司馬遷是一個歷史哲學家,他走道家的路線,他為人類開了一條路。
司馬遷以后,班固寫《漢書》,走司馬遷的路線,但是改了,把這個叫《食貨志》。我抽出來這部《古今圖書集成》里面叫《食貨典》的,把五千年農業社會的經濟、稅務的收入、國家財政的給配、商業的行為、政策的安排,都收錄在其中。可是可憐我們中國人自己,這一百年
當中,有幾個學者回轉來研究研究自己的經濟學?
換句話說,我們講銀行,銀行怎么來?我等一下講外行話給大家聽。可是今天所有的銀行,沒有研究中國文化特色的銀行應該怎么樣。
讀得酣暢淋漓啊,大師畢竟是大師,深奧的東西信手捻來,講得淺顯易懂、出神入化,讓人神往,興趣被增。平生沒遇到一個這樣有啟發性的老師,好遺憾哦,浪費了一個人才胚子哦。呵呵...不象現在的老師,很簡單的東西弄得很復雜,故弄玄虛,晦澀得很,讓人興趣全無。
看過很多南老師的書,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真是恰到好處
一直以來我就為自己過去不重視歷史知識而感到深深地后悔,讀《漫談中國文化》使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給我補充了我幾十年來都學不到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內涵,不但如此,還給我指明了以后的學習方向。在此向作者及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謝意。
真正的大師!南大師的書總是非常親切,淺顯易懂。他的四書五經我讀買了細讀。收獲頗豐!這本書是在太湖學堂給證監會官員的的講稿,內容和水平和以前的文章要遜色不少。當然南大師也已經高壽,應當讓他多休息了,而不應當多勉強他再拋頭露面!
此書很有價值,南懷瑾大師在談笑間就將中國文化的特色信手拈來,灑脫,簡約而又經典,但句句皆是憂患,都是對民族未來、國家興亡、文化復興的期盼,文化興則中國興,文化亡則中國忘,國家興亡在我、民族興亡在我。
每次看完南師的書,總是贊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要太迷信歐美文化,現代與傳統應相結合。我國教育系統應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多多安排在幼兒、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各個階段,全面提高國民修養素質,對中國的富強和經濟可持續性有著極大的功效!
看了南老的《漫談中國文化》,才知道我中華大地也有這等強人。對照下當今中國官場上有些鬼嘴臉的人,水平太差了。最可恨的是他們還在重要位置上指手畫腳。最近看了郎咸平評說的2010年中國經濟,更多的是擔擾。
聽南老講演,就有這種是這種感覺,用他自己說的話就是這句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談玄宗。一個對中國文化很頑固的一個老頭在那里給你講久遠的故事,盡管他只提出問題,沒給出什么解決的辦法,但是聽一個90多歲的人在講故事就已經很不錯了。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看南老師的書,這一本《漫談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南老師所講的故事中,無不蘊含著深義,教人深思,發人省悟;最后一篇為大家列出了一系列的古書名,無不見證著南老師推廣我們中國文化的良苦用心,頂禮贊嘆!
本書是課堂筆錄整理而來.從書中,我領略到了南先生的國學大師的風貌,又獲得了做人,做事,作詩的啟迪...改革開放三十年,物豐但腦空,中國文化的底子太薄!只爭朝夕,多讀南先生開出的書單,弘揚中國文化.來個物質精神雙豐收!
這是南大師在太湖大學堂幾次講座的整理稿,所以更容易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聽南大師娓娓道來,卻是備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更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在給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同學們講課時,南大師還開了一個書單,非常有用學習。
中國文化的深奧,往往令人無法理解和閱讀,然而,南先生通過簡單的話語,介紹了中國文化,讓每個人都能閱讀、易懂。想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的人,此書是本好書,對于商人、公務員、學者、學生等都可閱讀,并能獲得樂趣和知識。
言簡意賅,小題小講,既化古為今,又旁涉西洋經濟,管理體制,雖各有側重。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包羅萬象和玄深妙用,雖曰漫淡,直知灼見處處可現
既然是漫談,那可能就是說到哪是哪,粗看覺得挺沒章法,但是細品又感覺是那么回事。這和咱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也有關系,你讓誰將這幾千年的文化很詳細很有章法地一一描述,估計這工程大了去了。文化這東西本來就是種感悟,從文字里可以悟,從圖畫里可以悟,從某一兩個器件上也可以悟,各有各的遭遇,那么這感悟自然也不同。在這書中讀到的是作者的悟,或許這“漫談”正是他博覽群書,博學多才的體現。畢竟現在讀的不是數學物理,不需要一個個結構嚴謹的公式,當然歷史本身的結構是嚴謹的,但是從中透出的文化又可以多元。怎么說呢,悟吧
現在已經是南老師的粉絲了,正在讀他的相關書籍,“《漫談中國文化》的內容很好,講座有激勵性,后兩個講座比較好(給人民大學國學院\給工商界),給證監會的講的主要是自己關于銀行方面經歷及發展談的經歷,略有重復,如關于諸葛亮的<誡子書>和關于張恨水的小典故等,但是講的越多,讀者了解和學習的知識就越多.希望能出更多的太湖大講堂方面的書1講座的系列書沒有專著系統,但有聆聽教誨和讓人憂患的感覺,希望南老師能出更多的書,會使人受益非淺.已搜集了南老師的大部分著作,正在細細品讀.